『壹』 杜甫在成都四年內創作的詩句有哪些
杜甫寫成都草堂前的春景的《絕句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像是四幅圖片,顏色有「黃」「翠」「白」「青」,鏡頭有近中遠景,黃鸝在柳樹中啾鳴是特寫,白鷺飛上青天是中景,窗戶嵌套的西嶺雪景則是遠景,而門泊東吳萬里船則帶些想像,有蒙蘢色彩了.
PS: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戰亂流離成都期間,在友人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居住.他在這里居住了的4年期間成為其詩歌創作的一個高峰,寫下240多首詩篇.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等就是在這里寫的.
『貳』 杜甫《絕句二首(其二)》 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安史之亂中,杜甫避難於蜀中。在朋友的資助下,於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備嘗艱苦的一家人暫時安定下來。在杜甫的一生中,浣花溪畔草堂里的生活是一段愉快的時光。
這是《絕句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公元764年(廣德二年)暮春,當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在這首小詩中,杜甫通過描寫明媚艷麗的春天景色,深沉地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唐代詩人杜甫《絕句二首·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
碧綠的江水把鳥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艷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今年春天眼看著又要過去了,我返回故鄉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
(2)創造浣花溪擴展閱讀
詩詞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
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托出烏的羽毛更白。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
第二小句寫山和花,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
兩句詩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塗上一層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滿動感。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
第三小句寫春景物雖好,但已匆匆飛逝,觸景生情。並著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分愁,一筆湧出,發自心靈深處。言已盡而意無窮,使人置念不已。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本詩的藝術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寫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長。其次是以敘景寄鄉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卻透露出詩人的懷鄉愁思。
『叄』 杜甫的生平、詩三首、創作時間、時代背景、遭遇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藉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得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飫死耒陽。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辭海》1989年版)
【《舊唐書》文苑本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 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 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 (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
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 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穀食踴 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 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 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 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 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 盪,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 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 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 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 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 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 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註: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 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 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註: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 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註: 唐《本事詩》雲: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 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 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新唐詩》本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楚、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 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註:公獻賦在天寶 十載)。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 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 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諸子, 至沉鬱頓挫,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註:三川縣屬〔鹿阝〕州)。肅宗立,自〔鹿阝〕 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載,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王官〕為布衣 交。〔王官〕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 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王官〕宰相 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禮。時論許〔王官〕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 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王官〕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 〔王官〕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 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 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鹿阝〕,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親。從還京師, (註:孺弱餓死,乃天寶十四載自京赴奉先時事。若往〔鹿阝〕迎家,則在至德二載)出為 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註:更以東都殘毀,故鄉不可歸),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 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註:此二句當在「往依焉」 之下)。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 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登武床,瞪視曰:「嚴挺 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以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 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註:此說出《雲溪友義》,不 可信。以公詩考之,嚴武來鎮蜀,章彝已入覲)。武卒,崔〔日干〕等亂,甫往來梓、夔之 間(註:游梓乃寶應、廣德間事,至是惟寓夔耳)。大歷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 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 酒,大醉,一昔卒(註:此段之謬,與舊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 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澆 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亻全〕期等,研揣聲音, 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為,人 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 殘膏勝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 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於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 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元稹撰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江陵士曹時作)】
敘曰: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 繼作,歷夏、殷、周千餘年,仲尼緝合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餘無聞焉。騷 人作而怨憤之態繁,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擬。秦、漢已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 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興。蘇子 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 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 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本, 士子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 意義格力固無取焉。陵遲至於梁、陳,淫艷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唐興,官舉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 為律詩。由是而後,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於 魏、晉,工樂府則力屈於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濃莫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 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 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 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 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 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予嘗欲條析其文,體別相附,與來者為之准,特病懶未就耳。適遇子美之孫嗣業啟子美 之柩,襄〔礻付〕事於偃師。途次於荊,雅知余愛言其大父之為文,拜余為志。辭不能絕, 余因系其官閥而銘其卒葬雲。 系曰:昔當陽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令於鞏。依藝生審言,審言善詩,官至膳 部員外郎。審言生閑,閑生甫;閑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寶中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命 宰相試文,文善,授右衛率府胄曹屬。京師亂,步謁行在,拜左拾遺。歲餘,以直言失官, 出為華州司功,尋遷京兆功曹。劍南節度嚴武狀為工部員外郎,參謀軍事。旋又棄去,扁舟 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夫人弘農楊氏女,父曰司農少卿怡,四十 九年而終。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嗣業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 夜,去子美歿後餘四十年,然後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
銘曰:維元和之癸巳粵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於首陽之山前。嗚呼!千載而 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墳。
【浦起龍撰讀杜提綱】
杜集不應稱草堂。草堂特流寓之一,該不得此老一生。
讀杜逐字句尋思了,須通首一氣讀。若一題幾首,再連章一片讀。還要判成片工夫,全 部一齊讀。全部詩竟是一索子貫。
讀杜須耐拙句、率句、狠句、質實句、生硬句、粗糙句。
天寶間詩,大抵喜功名、憤遇蹇、憂亂萌三項居多。
玄、肅之際多微辭。讀者要屏去逆料意見、腹誹意見、追咎意見。老杜愛君,事前則出 以憂危,遇事則出以規諷,事後則出以哀傷。這里磋一針,厚薄天淵。
客秦州,作客之始。當日背鄉西去,為東都被兵,家毀人散之故。河北一日未盪,東都 一日不寧。曉此,後半部詩了了。本傳舊譜並說是關輔飢,沒交涉。
蜀中詩只「劍外官人冷」一句蓋卻。設不遇嚴武,蚤已東下。夔州詩口口只想出峽,荊 州、湖南詩口口只想北還。
說杜者雲每飯不忘君,固是。然只恁地說,篇法都壞。試思一首詩本是貼身話,無端在 中腰夾插國事,或結尾拖帶朝局,沒頭沒腦,成甚結構?杜老即不然。譬如《恨別》詩,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是望其掃除禍本,為還鄉作計。《出峽》詩,「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五雲高太甲,六月曠摶扶」,是言國亂尚武,恥與甲卒同列, 因而且向東南。以此推之,慨世還是慨身。太史公《屈平傳》謂其「繫心君國,不忘欲反, 冀君一寤,俗之一改也。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數語,正蹋著杜氏鼻孔。益信從前客 秦州之始為寇亂,不為關輔飢,原委為然。
代宗朝詩,有與國史不似者。史不言河北多事,子美日日憂之;史不言朝廷輕儒,詩中 每每見之。可見史家只載得一時事跡,詩家直顯出一時氣運。詩之妙,正在史筆不到處。若 拈了死句,苦求證佐,再無不錯。
杜詩合把做古書讀。小年子弟揀取百篇,令熟復,性情自然誠愨,氣志自然敦厚,胸襟 自然闊綽,精神自然鼓舞。讀杜詩不顓是學作詩。
『肆』 《絕句》(遲日江山麗)的寫作背景
出自《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這組五言絕句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廣德二年(764)暮春,時杜甫在四川草堂。
這是一組詠物詩,第一首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原文如下:
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如下:
其一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其二
江水碧波浩盪,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鬱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第一首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
「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盪。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
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伍』 杜甫在浣花溪畔賞春光所作的組詩,共幾首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共七首。
1、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譯文:我被江邊上的春花弄得煩惱不堪,無處講述這種心倩只好到處亂走。來到南鄰想尋找酷愛飲酒的夥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飲酒。
2、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譯文:繁花亂蕊像錦綉一樣裹住江邊,腳步歪斜走入其間心裡著實怕春天。不過眼下詩和酒還能聽我驅遣,不必為我這白頭人有什麼心理負擔。
3、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譯文:深江岸邊靜竹林中住著兩三戶人家,撩人的紅花映襯著白花。我有去處來報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瓊槳可以送走我的年華。
4、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綉筵。
譯文:東望少城那裡鮮花如煙,高高的白花酒樓更是解人眼饞。誰能攜酒召我前往暢飲,喚來美人歡歌笑舞於盛席華筵?
5、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譯文:來到黃師塔前江水的東岸,又困又懶沐浴著和煦春風。一株無主的桃花開得正盛,我該愛那深紅還是愛淺紅?
6、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譯文:黃四娘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
7、其七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譯文:並不是說愛花愛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盡時遷老境逼來。花到盛時就容易紛紛飄落,嫩蕊啊請你們商量著慢慢開。
(5)創造浣花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卜居》);詩人感到很滿足,「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時值春暖花開,更有賞心樂事,杜甫對生活是熱愛的。
這是他寫這組詩的生活和感情基礎。第二年(一說第三年)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
『陸』 江畔獨步尋花的寫作背景 短點的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詩人感到很滿足,所以,時值春暖花開,更有賞心樂事,杜甫對生活是熱愛的。這是他寫這組詩的生活和感情基礎。
第二年(一說第三年)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
(6)創造浣花溪擴展閱讀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共七首:
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綉筵。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其七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白話譯文:
其一
我被江邊上的春花弄得煩惱不堪,無處講述這種心倩只好到處亂走。來到南鄰想尋找酷愛飲酒的夥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飲酒。
其二
繁花亂蕊像錦綉一樣裹住江邊,腳步歪斜走入其間心裡著實怕春天。不過眼下詩和酒還能聽我驅遣,不必為我這白頭人有什麼心理負擔。
其三
深江岸邊靜竹林中住著兩三戶人家,撩人的紅花映襯著白花。我有去處來報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瓊槳可以送走我的年華。
其四
東望少城那裡鮮花如煙,高高的白花酒樓更是解人眼饞。誰能攜酒召我前往暢飲,喚來美人歡歌笑舞於盛席華筵?
其五
來到黃師塔前江水的東岸,又困又懶沐浴著和煦春風。一株無主的桃花開得正盛,我該愛那深紅還是愛淺紅?
其六
黃四娘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
其七
並不是說愛花愛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盡時遷老境逼來。花到盛時就容易紛紛飄落,嫩蕊啊請你們商量著慢慢開。
主題賞析:
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從惱花寫起;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像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寫黃四娘家盡是花;第七首總結賞花、愛花、惜花。
組詩前四首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後三首顯示出賞花時的喜悅之情,蘊含春光難留之意。
『柒』 創造與魔法精靈魚分布是什麼
精靈魚分布地點如下:
1、晴方河
這條河主要適合用小蚯蚓釣小龍蝦和大扇貝比較劃算,用小蚯蚓釣,18%的小龍蝦釣率,37的大扇貝釣率。
『捌』 創造與魔法精靈魚在哪釣 精靈魚坐標在哪
使用各種釣來餌在各大水域釣魚都有自概率釣到精靈魚。
不同的釣餌的上魚的概率有所不同。推薦使用大閘蟹釣餌或者小龍蝦釣餌,概率較大。
精靈魚誘餌介紹
1、小龍蝦釣餌:小龍蝦+小麥飼料放鍋里烹飪
2、大閘蟹釣餌:大閘蟹+小麥飼料放鍋里烹飪
(8)創造浣花溪擴展閱讀
魚類資源分布
1、晴方河——這條河主要適合用小蚯蚓釣小龍蝦和大扇貝比較劃算,用小蚯蚓釣。
2、孤湖——這個湖用大蚯蚓釣小龍蝦和大扇貝的概率比較高。
3、仙女湖——這個湖用蚯蚓王釣小龍蝦的概率比較高
4、雲河——這條河比較適合用小蚯蚓和蚯蚓王釣魚
5、浣花溪——這個水域釣大閘蟹比較合適,各種型號的蚯蚓釣到的概率都比較高。
6、冰清河——主要是帝王蟹,用蚯蚓王釣概率比較高。
7、織禮湖——用大蚯蚓釣大龍蝦的概率比較高
8、候鳥湖——用大蚯蚓釣大龍蝦,用蚯蚓王釣大龍蝦比較合適。
9、心悅河——適合用大閘蟹餌料釣魚。
10、夜光洋——位於地圖左下角,適合用各種型號的蚯蚓釣珍珠,是個盛產珍珠的好地方。
『玖』 江畔獨步尋花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在飽經離亂之後,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本想尋伴同游賞花,未能尋到,只好獨自沿錦江江畔散步,每經歷一處,寫一處;寫一處,又換一個意;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共成一個體系,同時每首詩又自成章法。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譯文: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垂了枝條。捨不得離開嬉戲著的不停飛舞的彩蝶,自由自在嬌媚的黃鶯啼鳴和諧,動聽。
(9)創造浣花溪擴展閱讀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飽經離亂之後,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此為組詩之六。
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
「壓」、「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
「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畔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
「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人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餘韻。讀這首絕句,彷彿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和詩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
『拾』 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寫作時的背景
1、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深感當時政治黑暗,毅然辭官,一路西下,經秦州、同谷等地來到四川成都,居於浣花溪畔。並在那裡建立草堂一座,在成都生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期間與嚴武結交甚密,嚴武薦其為劍南節度使蜀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並賜緋魚袋。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2、全詩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3、賞析
這一首寫於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該詩反映了詩人經過奔波流離之後,暫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欣欣向榮景象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的日光下,浣花溪一帶明麗絢爛的春景。「遲日」突出了初春的陽光,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林木蔥蘢、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花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三、四兩句轉向具體的初春景物描繪,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色彩鮮明、虛實相生、和諧統一。
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無雕飾之感;所描景物清麗雅緻,
格調清新脫俗,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4、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