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1.陳家溝起源說 這種觀點認為,太極拳為明末陳王庭所編創。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為武術史研究者唐豪、顧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實地考察了河南溫縣,並查閱了縣志和《陳氏家譜》等後得出此結論。主要依據為陳王庭遺詩中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鬧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作為其編創太極拳之論據;再者,據《陳氏家譜》載,陳王庭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由於廣為流行的幾大類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有著淵源或師承關系,故加重了此說法的權威性。在一段時間內,這一觀點曾佔主導地位,如《簡明武術辭典》等書中均用此觀點。 2.張三豐創拳說 由於太極拳的理論根據是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太極理論」,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論的發揮者,於是道教、道家與太極拳的關系問題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視,張三豐創拳說實則是這一現象的反映。這一觀點由來已久,「陳王庭創拳說」盛行以前,即為傳統定論。如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且附有《張真人傳》。更早如李亦畲《太極拳小序》中也說:「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今人亦多有贊同此說者。其佐證文獻如《三豐全書》.其中記載「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豐為內家」等。 3.王宗岳創拳說 王宗岳在中國太極拳史上的重要地位,為歷代拳家所公認。他首次運用易學概念,並闡發《周子全書》於拳理之中,寫成《太極拳論》.遂使「太極拳」名稱得以確立,其文也成為太極拳傳統理論的頂峰:由於王宗岳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太極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跡可查,故有人據此認為王宗岳總結前人經驗,首創太極拳於世,後傳人陳家溝:因現存有文獻記載,「王宗岳傳拳蔣發,蔣再傳陳長興」之說。 4.武當山創拳說 中國武術與宗教淵源頗深.至少在理論上可見其廣泛的牽涉。而流行的「內家」「外家」之分,將武當歸於內家,少林歸於外家,其立論客觀與否,可另為議論.但無疑加重了武術的宗教色彩。與此相應,出現「太極拳起源於武當山」的觀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這種看法的認為,「煉丹」是中國道教的一大活動內容,也是古代研究養生術的一種方法.武當道士在長期的內丹實踐基礎上(多為靜功),結合呼吸吐納以及導引方法,發揮而成太極拳,其主要作用在於疏通經絡(如帶脈、任、督脈等),調和氣血,以達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擊之功。5.其他觀點 如陳家溝的陳卜創拳說;唐代許宣平創拳說;唐代李道之創拳說(稱「先天拳」);唐代胡鏡子創拳說;戚繼光創拳說(因其所著《紀效新書》中所載拳圖與今之太極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韓拱創拳說等等。這些說法大都言之有源;或據拳法名稱;或據拳理記載;或據歷史源承線索。這些說法也都有附合者。 對於各種論點,持論證者固然言之鑿鑿,反對者也有聲有色。 有研究者指出: 「陳王庭創拳說」所依據的《拳經總歌》與太極拳技理相去甚遠,且憑《陳氏家譜}中「陳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及「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的詩句立論太過於單薄,陳王庭歷史上也不止他一人,唐豪先生則是混淆了明末戰將陳王庭和陳家溝九世祖陳王庭(後者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即文武秀才),再者,在陳氏家譜人名旁註中「拳師…『拳手」者也並非王庭一人,故所謂「陳王庭創拳說」難以成立。 而且除陳式太極拳之外,也有其他流派太極拳。這些流派均有明確的傳承,獨立於陳氏之外,甚至比陳王庭所處年代要久遠得多。 否定張三豐創太極拳者認為,和尚、道士創拳說是一些人為了神話武術而做的牽強附會,張三豐其人就極為模糊:宋,明兩代皆有名「張三豐」或「張三峰」的道士,與武術並無直接關系;加之其中涉及「玄武夢中授拳」之說,更屬無稽之談。顧留馨先生斷曰:「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對於「王宗岳創拳」,也有人表示異議。認為王宗岳是中興太極的大家而非創始人,因其生卒年代有誤,在他之前,已有太極拳出現。 反對「武當山傳拳」者,或否認「太極拳」與道教有關,或否認太極拳與煉丹有關。有的進而認為武當山並非內家武術發源地,甚至陰陽、五行、八卦等理論,對於武術也都是「裝飾」之用,與拳技的形成與發展毫不相干。 有關專家建議,探討這一「謎」團可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要關於「太極拳」的概念需要加以確定; 二要對於太極拳史上所涉及的重要人物生平、著述進行考證; 三要對於幾個主要流派之外的太極拳進行鑒別和技術分析;四要對太極拳產生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等因素進行分析、研究。 太極拳起源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個謎。研究、爭論這一問題本身並非硬要給太極拳尋個祖宗。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史籍中關於武術人物及事件的記載極為缺乏,使得許多武術線索模糊不清。對於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有助於促進武術史上一些要點的澄清。拋開門戶之見,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去探討拳法源流,這也將有助於樹立健康的武術學風。 因此太極拳到底是誰發明,到今天無從考證,但是他是中華民族的。並由中國人發明創造,當代正在發揚光大,正在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服務!
麻煩採納,謝謝!
② 太極拳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太極拳 其實並不是一個人 突然發明出來的,他是一個內家拳種,有幾代人逐漸積累經驗發展起來的, 太極拳的的 發現靈感是 通過中國古老哲學 陰陽庚變理論 套用在拳術上,並且逐步在人體身體上體現 太極陰陽理論, 慢慢的形成的, 並非某一人 突發靈感 而創, 太極拳實際上是很高級的拳術, 並不是現在很多人 想像的那樣 他又多麼高級的 哲學理論,其實這是扯淡 ,不可否認 他具有那種含義,但是古代人創拳 是為了 搏殺而創的,並且習武的大部分人也沒有那麼高深的境界, 太極拳的最大特點是 ,非常的科學,非常的實用,但是由於封閉思想和 失傳的原因,大部分的 實際 以太極陰陽理論 對於身體關節鍛煉的方法 大部分失傳了 和一部分保存在一小部分人手裡, 有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 現在練太極的 老年人大部分練的很好,練了有效果, 而年輕人,有很多一部分人卻練出毛病來了 ,為什麼呢,難道他是為老年人而創的拳術嗎 ? 第二點是,能不能打 現在練太極的 人 一大堆理論,但是有多少人形成戰鬥力,有戰鬥力的人裡面又有多少,是以太極拳風格打人的呢
最後 在多嘮叨一句, 太極拳在一百多年以前 楊露禪北京傳藝 開始起步時 ,他的名字 還不教 太極拳, 名字很俗 叫 綿掌
③ 太極拳是何時發明的
太極拳來是中國傳統的運動源項目,創始於清代初年。乾隆年間,山西民間武術家王宗岳,用《周子全書》中闡發《易經》太極陰陽的哲理來解釋拳理,寫成《太極拳論》,「太極拳」這名稱從此確定下來。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
④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
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專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屬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份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⑤ 太極拳(功夫)是怎麼發明的
太極拳由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庭根據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化,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再根據前人的不斷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創出陳式太極拳.「太極拳」一詞也是這時候正式的出現(文獻考證記載最早出現的時間).
⑥ 太極拳誰發明的
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於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傑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
⑦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要有根據
太極拳
起源眾說紛紜:
[1]
民間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時期的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說法。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張三豐道家理論等都在太極拳中有體現。太極拳的定名、成型、傳播靠的是楊露禪。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稱太極拳發源於武當張三豐原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為武當太極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太極拳由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後社會依次出現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目前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為人所知則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了,而這個陳式太極拳和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是否一致,以及陳長興後陳家溝武術傳承則是一件懸案了。
轉----------------------------------------
⑧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詳述。
⑨ 太極拳發明人是誰
明朝之前,沒有太極拳的說法!明萬曆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拳名為太極者,蓋取法於易經陰陽動靜之理,盈虛消長之機。運動作勢,純任自然,圓活運動如環之無端,循環往復,無休無止,氣象萬千,變化莫測,故名之曰「太極拳」。
太極拳起源眾說不一,有武當派創拳、張三豐創拳、王宗岳創拳、胡鏡子創拳之說等等,經過多方的考察辨正,武林界基本達成共識,認同太極拳的締造者為陳家溝陳王廷!當年陳王廷是根據戚繼光之長拳,結合王宗岳之太極理論形成雛形,後歷經幾代努力才逐漸完善的,也就是現在的陳式太極拳!
楊露禪是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年輕時慕名陳家溝陳長興(陳式太極拳傳人)的功夫,三下陳家溝學藝,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研究,創編了「楊式太極拳」,小說《金蟬盜技》、《偷拳》、電影《神丐》以及最新熱播電影《太極1》和《太極2》等等都是講楊露禪學拳的故事!
如果張三豐的年齡200多,那麼彭祖更玄,800多呢,可信嗎?他所謂的太極拳,主要是民間傳說、野史、武俠小說的渲染,因為年代久遠權威資料不足,是難以考證真假的,而官方並不認可;至於楊露禪手心粘鳥的傳奇,你就當故事聽吧,因為類似的武林軼事太多了......
⑩ 請問太極拳最早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