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西餐具

發明西餐具

發布時間:2021-06-17 05:29:25

A. 西方餐具有哪些

西餐餐具介紹

餐具中無論是刀子、叉子、湯匙還是盤子,都是手的延伸,例如盤子,它是整個手掌的擴大和延伸;而叉子則更是代表了整個手上的手指。由於文明進步,這許多像形的餐具逐步合並簡單化,例如,在中國最後就只剩下筷子和湯匙。有時還有小碟子。而在西方,到現在為止,在進餐時仍然擺了滿桌的餐具,例如大盤子、小盤子、淺碟、深碟、吃沙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湯用的湯匙、吃甜點用的湯匙等。說明在飲食文化上,西方不僅起步較晚,進展也十分遲緩。

大約在13世紀以前,歐洲人在吃東西時還都全用手指頭。在使用手指頭進食時,還有一定的規矩:羅馬人以用手指頭的多寡來區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齊下,有教養的貴族只用三個手指,無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這一進餐規則一直延續到16世紀,仍為歐洲人所奉行。

叉子:進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現在11世紀的義大利塔斯卡地區,只有兩個叉齒。當時的神職人員對叉子並無好評,他們認為人類只能用手去碰觸上帝所賜予的食物。有錢的塔斯卡尼人創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誘惑,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行為。義大利史料記載:一個威尼斯責歸人在用叉子進餐後,數日內死去,其實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職人員則說,她是遭到天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東西。

12世紀,英格蘭的坎特伯爵大主教把叉子介紹給盎格魯一撒克遜王國的人民,據說,當時貴族們並不喜歡用叉子進餐,但卻常常把叉子拿在手裡。當作決斗的武器。對於14世紀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來說,叉子仍只是舶來品,像愛德華一世就有7把用金、銀打造成的叉子。

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都喜歡用刀把食物切成塊,然後用手指頭抓住放進嘴裡;如果一個男人用叉子進食,那就表示,如果他不是個挑剔鬼,便是一個「娘娘腔」。

18世紀法國因革命戰爭爆發,由於法國的貴族偏愛用四個叉齒的叉子進餐,這種「叉子的使用者」的隱含寓意,幾乎可以和「與眾不同」的意義畫上等號。於是叉子變成了地位、奢侈、講究的象徵,隨後逐漸變成必備的餐具。

餐刀:西方餐具中至今仍保留丁刀子,其原因是許多食物在烹調時都切成大塊,而在吃的時候再由享用者根據個人的意願,把它分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塊。這一點與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在烹調開始前,將食物切成小塊的肉絲、肉片等然後再進行加工的方法不同,也許這便是西方烹調技術一直落後於東方特別是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餐刀很早便在人類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15億年前,人類的祖先就開始用石刀作為工具,刀子掛在他們的腰上,一會兒用來割烤肉,一會兒用來御敵防身;只有有地位、身分的頭領們,才能有多種不同用途的刀子。

法國皇帝路易十三在位期間(公元1610年—公元1643年),深諳政治謀略的黎塞留大公,不僅在使法國躋身於歐洲的主要強國之列作出了貢獻;即便是對於一般生活細節,這位樞機主教也很注意。當時餐刀的頂部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樣呈橢圓形狀,而是具有鋒利的刀尖。很多法國的官僚政要,在用餐之餘,把餐刀當牙簽使用,用它來剔牙。黎塞留大公因而命令家中的僕人把餐刀的刀尖磨成橢圓形,不準客人當著他的面用餐刀剔牙,影響所及,法國也吹起了一陣將餐刀刀尖磨鈍的旋風。

湯匙:湯匙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亞洲地區就出現過湯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經發現過木、石、象牙、金等材料製成的湯匙。

希臘和羅馬的貴族則使用銅、銀製成的湯匙。15世紀的義大利,在為孩童舉行洗禮時,最流行的禮物便是送洗禮湯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護天使做成湯匙的柄,送給接受洗禮的兒童。

餐巾希臘和羅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進食的習慣,所以在用餐完畢後用一條好毛巾大小的餐巾來擦手。更講究一點的則在擦完手之後捧出洗指缽來洗手,洗指缽里除了盛著水之外,還飄浮著點點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則在缽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

將餐巾放在胸前,其目的是為了不把衣服弄臟,西餐中常有先喝湯的習慣,一旦喝湯時弄臟了衣服,便常會讓人整個的一餐都吃得很不愉快。

餐巾發展到17世紀,除了實用意義之外,還更注意觀賞。公元1680年,義大利已有26種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侶的諾亞方舟形,貴婦人用的母雞形,以及一般人喜歡用的小雞、鯉魚、烏龜、公牛、熊、兔子等形狀,令人美不勝收。

B. 筷子是我國發明的餐具,它最早出現在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筷子的國家,遠在商紂時期,我國古人就開始使用筷子。

筷子在一些研究者看來,這是中國的,在飲食上是中國的國粹。在我們的《周禮》上就記著:「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說孩子到能吃飯的時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飯。筷子,從文獻記載來講,應該是在商代最早發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證據呢,應該說能證明商代有了筷子,但是還可以往前提。因為在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墓里頭出土了銅制的筷子頭,它只是一個套頭,銅做的。然後上面要接上一個木桿,來做成一個完整的筷子。當然,現在出土的時候,那木桿已經腐朽了。最早的筷子應該是比較簡單,後來就做成銅的,做成了金銀的,甚至是還有玉的,但大量地使用的還是竹木製的。

我們現在發現最早的銅筷子,應該是屬於春秋時代的,在雲南的一座銅棺里頭,發現有一雙筷子。另外,在安徽的貴池一座春秋墓里頭發現了一雙筷子。這個筷子有圓的,有扁的,還沒有像我們現在的一頭圓一頭方的這種筷子。我們還要提到漢代畫像石。漢代畫像石里頭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場面,在他們的飯桌上,在他們的盤子、碗里頭,都明確地放有筷子,它都刻畫出來,比較生動。其中,有一幅 《孝子圖》,他的兒子拿著筷子夾著一個食物送到他父親的嘴裡去,表示他的孝敬,表現了用筷子的場面。在敦煌的一幅壁畫上面,也是男男女女圍坐在一起,在吃飯,大家每人面前除了一個勺子,還有一雙筷子,這兩大件,一件不能少。

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里頭,在這些夜宴的主人的餐桌上面,也放了有筷子。不仔細看呢是看不出來,但是當時的畫工是很仔細,是畫了筷子的;而且是一個人一雙,是畫得很明確。在其他的一些繪畫的材料上,我們都能看到筷子的圖像,它表現了古代中國人把筷子作為餐桌上必備的一個餐具。這應該是中國飲食文化一個文明的象徵。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97257.html

C. 西餐具歷史的歷史

餐具中無論是刀子、叉子、湯匙還是盤子,都是手的延伸。
例如盤子,它是整個手掌的擴大和延伸;而叉子則更是代表了整個手上的手指。由於文明進步,這許多像形的餐具逐步合並簡單化,例如,在中國最後就只剩下筷子和湯匙。有時還有小碟子。而在西方,到現在為止,在進餐時仍然擺了滿桌的餐具,例如大盤子、小盤子、淺碟、深碟、吃沙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湯用的湯匙、吃甜點用的湯匙等。說明在飲食文化上,西方不僅起步較晚,進展也十分遲緩。
大約在13世紀以前,歐洲人在吃東西時還都全用手指頭。在使用手指頭進食時,還有一定的規矩:羅馬人以用手指頭的多寡來區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齊下,有教養的貴族只用三個手指,無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這一進餐規則一直延續到16世紀,仍為歐洲人所奉行。 進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現在11世紀的義大利塔斯卡地區,只有兩個叉齒。當時的神職人員對叉子並無好評,他們認為人類只能用手去碰觸上帝所賜予的食物。有錢的塔斯卡尼人創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誘惑,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行為。義大利史料記載:一個威尼斯責歸人在用叉子進餐後,數日內死去,其實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職人員則說,她是遭到天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東西。
餐叉在英國出現卻只是三四世紀前的事。當餐叉剛傳入英國時,曾遭到傳教士們的反對。他們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避免用手指接觸食物,是對上帝的傲慢無禮和侮辱。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也是用手指進餐的,但這有—套極嚴格的規矩。據斯塔肯記載,食物「應該用三隻指頭拿起」,「舔吮或是在衣服上擦油膩的手指是不雅的舉止」。
12世紀,英格蘭的坎特伯爵大主教把叉子介紹給盎格魯一撒克遜王國的人民,據說,當時貴族們並不喜歡用叉子進餐,但卻常常把叉子拿在手裡。當作決斗的武器。對於14世紀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來說,叉子仍只是舶來品,像愛德華一世就有7把用金、銀打造成的叉子。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都喜歡用刀把食物切成塊,然後用手指頭抓住放進嘴裡;如果一個男人用叉子進食,那就表示,如果他不是個挑剔鬼,便是一個「娘娘腔」。
18世紀法國因革命戰爭爆發,由於法國的貴族偏愛用四個叉齒的叉子進餐,這種「叉子的使用者」的隱含寓意,幾乎可以和「與眾不同」的意義畫上等號。於是叉子變成了地位、奢侈、講究的象徵,隨後逐漸變成必備的餐具。
當時的餐具都是貴族定做的,因此相當的精美。很多貴族外出時也隨身帶著自己的餐具。既顯得衛生,講究,又能講自己喜愛的餐具顯擺給四方友人。
現在的餐具由於是流水線作業,因此相對來說簡單得多了。 西方餐具中至今仍保留丁刀子,其原因是許多食物在烹調時都切成大塊,而在吃的時候再由享用者根據個人的意願,把它分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塊。這一點與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在烹調開始前,將食物切成小塊的肉絲、肉片等然後再進行加工的方法不同,也許這便是西方烹調技術一直落後於東方特別是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餐刀很早便在人類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15億年前,人類的祖先就開始用石刀作為工具,刀子掛在他們的腰上,一會兒用來割烤肉,一會兒用來御敵防身;只有有地位、身分的頭領們,才能有多種不同用途的刀子。
法國皇帝路易十三在位期間(公元1610年—公元1643年),深諳政治謀略的黎塞留大公,不僅在使法國躋身於歐洲的主要強國之列作出了貢獻;即便是對於一般生活細節,這位樞機主教也很注意。當時餐刀的頂部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樣呈橢圓形狀,而是具有鋒利的刀尖。很多法國的官僚政要,在用餐之餘,把餐刀當牙簽使用,用它來剔牙。黎塞留大公因而命令家中的僕人把餐刀的刀尖磨成橢圓形,不準客人當著他的面用餐刀剔牙,影響所及,法國也吹起了一陣將餐刀刀尖磨鈍的旋風。
刀子的歷史比叉和更要長得多,在古代的餐具中也主要是以刀子為主,叉和更非常少。 希臘和羅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進食的習慣,所以在用餐完畢後用一條好毛巾大小的餐巾來擦手。更講究一點的則在擦完手之後捧出洗指缽來洗手,洗指缽里除了盛著水之外,還飄浮著點點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則在缽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將餐巾放在胸前,其目的是為了不把衣服弄臟,西餐中常有先喝湯的習慣,一旦喝湯時弄臟了衣服,便常會讓人整個的一餐都吃得很不愉快。公元1680年,義大利已有26種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侶的諾亞方舟形,貴婦人用的母雞形,以及一般人喜歡用的小雞、鯉魚、烏龜、公牛、熊、兔子等形狀,令人美不勝收。
鍛造機發明以前的餐具以平板居多,現在才發展到各種更加美觀的曲線型。

D. 古代國外用什麼餐具國外在刀叉發明之前用什麼餐具

筷子,從文獻記載來講,應該是在商代最早發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證據呢,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

E. 古代的餐具是哪個時期的人發明的

「葡萄復美酒夜光杯」制,有了美酒,廚具和餐具當然也要很精美,西方人用的叉子可能也是由美索不達米亞人發明的。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些單尖的骨叉。一般認為,叉子是公元4世紀東羅馬帝國時期的發明,在蘇美爾遺址的發現,將這一發明提前了至少2000年。

F. 為什麼西方人使用刀叉,而中國則是發明使用筷子

與西式餐具不同,筷子極為廉價易得。在17世紀,餐叉仍是西方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多以金銀製成,平民家中極少能擁有:在中國,社會上層與底層人民可能使用同樣材質的竹木筷,因而筷子並未像餐叉那樣成為社會階層和財富區隔的標志。因為筷子可以用低廉易得的材料製作,確保大家都用得起也好用;而西方的刀叉,則必須是金屬的,木頭制的沒法用。

G.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卻是刀叉呢

性格文化方面的影響吧,用筷子是一種什麼感覺。嗯,方便。可以一邊扒拉著碗里的還能一邊盯著鍋裡面的,兩不誤。中國人喜歡圍著一桌子切好菜大家一起吃,手裡還要端著碗。吃飯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才能吃上最肥的肉,沒有時間給你擺弄餐具。用刀叉吃飯什麼感覺。嗯,專注。你只需要認真解決你面前盤子里的食物就可以了。不用分心。洋人喜歡公平,他們按人頭把食物分成若乾等份每人一份。在沒有手機的年代用雙手安靜地亨受屬於自己的一份。筷子成就了精明,刀叉養成了專注。

H. 不銹鋼餐具的發明者

英國機械師布利阿里,在一戰時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
改造槍支構造,設法解決槍支由於使用時間過長,命中率低的問題。為了解決
這一難題,布利阿里把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上,
然而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並不是發明了什麼新式武器,而是發明了和武器毫
不相乾的不銹鋼餐具。
在對槍支的研究過程中布利阿里發現,造成槍支使用時間過長,命中率低
的原因是槍瞠里所用材料的硬度不夠,於是他尋找各種合金鋼,進行耐磨和耐
熱的試驗,時間一長,試驗場地就堆滿了各種合金鋼。
在清理試驗場地的合金鋼時,布利阿里隨手撿起了一塊鋥光雪亮的不銹鋼
材料,這種材料經過分析,不適合用在槍瞠上,但就在他想拋棄它的瞬間,突
然看見了實驗室里暗淡無光的餐具,布利阿里想:「這些漂亮的不銹鋼扔了多
可惜啊,如果用來做餐具一定十分漂亮。」
這個出奇制勝的想法,成就了布利阿里,使他後來成了一名傑出的不銹鋼
餐具的推銷商。不銹鋼餐具也迅速走進了家庭,受到了使用者的青睞。布利阿
里這個出奇制勝的想法,也使不銹鋼的發明者,德國人毛拉感到了漸愧,他說
:「我怎麼沒想到不銹鋼能成為餐具的加工材料呢?」

I. 刀叉和筷子是怎麼發明的

筷子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筷子是漢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漢族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
刀叉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
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J. 古代中國用筷子吃飯西歐國家用什麼餐具

大約在13世紀以前,歐洲人在吃東西時還都全用手指頭。在使用手指頭進食時,還有一定的規矩:羅馬人以用手指頭的多寡來區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齊下,有教養的貴族只用三個手指,無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這一進餐規則一直延續到16世紀,仍為歐洲人所奉行。
叉子:進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現在11世紀的義大利塔斯卡地區,只有兩個叉齒。當時的神職人員對叉子並無好評,他們認為人類只能用手去碰觸上帝所賜予的食物。有錢的塔斯卡尼人創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誘惑,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行為。義大利史料記載:一個威尼斯責歸人在用叉子進餐後,數日內死去,其實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職人員則說,她是遭到天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東西。12世紀,英格蘭的坎特伯爵大主教把叉子介紹給盎格魯一撒克遜王國的人民,據說,當時貴族們並不喜歡用叉子進餐,但卻常常把叉子拿在手裡。當作決斗的武器。對於14世紀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來說,叉子仍只是舶來品,像愛德華一世就有7把用金、銀打造成的叉子。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都喜歡用刀把食物切成塊,然後用手指頭抓住放進嘴裡;如果一個男人用叉子進食,那就表示,如果他不是個挑剔鬼,便是一個「娘娘腔」。18世紀法國因革命戰爭爆發,由於法國的貴族偏愛用四個叉齒的叉子進餐,這種「叉子的使用者」的隱含寓意,幾乎可以和「與眾不同」的意義畫上等號。於是叉子變成了地位、奢侈、講究的象徵,隨後逐漸變成必備的餐具。
餐刀:西方餐具中至今仍保留了刀子,其原因是許多食物在烹調時都切成大塊,而在吃的時候再由享用者根據個人的意願,把它分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塊。這一點與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在烹調開始前,將食物切成小塊的肉絲、肉片等然後再進行加工的方法不同,也許這便是西方烹調技術一直落後於東方的重要原因之一。餐刀很早便在人類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1.5億年前,人類的祖先就開始用石刀作為工具,刀子掛在他們的腰上,一會兒用來割烤肉,一會兒用來御敵防身;只有有地位、身分的頭領們,才能有多種不同用途的刀子。法國皇帝路易十三在位期間(公元1610年—公元1643年),深諳政治謀略的黎塞留大公,不僅在使法國躋身於歐洲的主要強國之列作出了貢獻;即便是對於一般生活細節,這位樞機主教也很注意。當時餐刀的頂部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樣呈橢圓形狀,而是具有鋒利的刀尖。很多法國的官僚政要,在用餐之餘,把餐刀當牙簽使用,用它來剔牙。黎塞留大公因而命令家中的僕人把餐刀的刀尖磨成橢圓形,不準客人當著他的面用餐刀剔牙,影響所及,法國也吹起了一陣將餐刀刀尖磨鈍的旋風。
湯匙:湯匙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亞洲地區就出現過湯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經發現過木、石、象牙、金等材料製成的湯匙。希臘和羅馬的貴族則使用銅、銀製成的湯匙。15世紀的義大利,在為孩童舉行洗禮時,最流行的禮物便是送洗禮湯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護天使做成湯匙的柄,送給接受洗禮的兒童。
餐巾:希臘和羅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進食的習慣,所以在用餐完畢後用一條好毛巾大小的餐巾來擦手。更講究一點的則在擦完手之後捧出洗指缽來洗手,洗指缽里除了盛著水之外,還飄浮著點點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則在缽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將餐巾放在胸前,其目的是為了不把衣服弄臟,西餐中常有先喝湯的習慣,一旦喝湯時弄臟了衣服,便常會讓人整個的一餐都吃得很不愉快。餐巾發展到17世紀,除了實用意義之外,還更注意觀賞。公元1680年,義大利已有26種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侶的諾亞方舟形,貴婦人用的母雞形,以及一般人喜歡用的小雞、鯉魚、烏龜、公牛、熊、兔子等形狀,令人美不勝收。~~

閱讀全文

與發明西餐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