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藝術創造記敘文500字

藝術創造記敘文500字

發布時間:2021-06-17 04:04:59

A. 記敘文500字題目不限

1 這件事雖已過去好久了,卻使我難以忘懷,他那瘦小的身影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

那是暑假的一天,爸爸媽媽都加班去了,我在家沒事干,就去媽媽工作的店裡玩。、

半路上,看見路邊有一大堆人擠在一塊,形成了厚厚的「人牆」。他們在干什麼呢?好奇心驅使我快步朝「人牆」走去,使勁鑽進人縫中,好不容易擠到最前面,一看:原來是小孩子在地上作畫,我覺得沒勁,正想離開,卻突然發現這個孩子的左手是殘疾了,於是,我又回頭仔細打量起他做的畫來。只見他畫的惟妙惟肖、色彩艷麗,令圍觀人贊嘆不已。

我仔細聽著人們的議論,只見一位叔叔不住的誇獎:「這孩子真不錯,這么小就畫得如此漂亮,還是殘疾人,真難為了他。」一位大嫂接過話說:「就是,我家孩子比他大,還沒他畫得好呢!」一位老大爺拍著孩子的肩膀說:「小朋友努力畫,大爺支持你!」……人們關心的話語,熱情的鼓勵,使孩子舒心地笑了。人們紛紛向他買畫,我也不甘落後掏出兩元錢,買了一幅畫。

我把這幅並不十分精美的畫貼在書房,每當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看看這幅畫,想想這幅畫的主人,便會立刻趕到全身充滿干勁,堅持走下去,直至成功。

2 2010年8月7,這是一個永遠難忘的日子。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那裡的人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過著幸福的生活,它叫舟曲,但是,就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在一夜間給毀了......

2010年8月7日晚上22時左右,舟曲的人們正進入甜美的夢鄉,忽然聽見轟隆隆的巨響,緊接著,就聽到人們的哭喊聲。就在那一瞬間,一切都沒這泥石流無情的鋪蓋住了。第二天,天亮了,人們看清了他們自己的家園的面貌了,看看四周只孤零零的剩下了自己,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們並沒有絕望,而是振奮起來。挽救他們的家園,他們將內心的痛苦掩埋到心底。

在第一時間,中華人民子弟兵來了,他們在舟曲穿梭著,只為多救出一個人,他們懷著災情就是命令來救援。一些孩子在路上為辛勤的子弟兵們泡麵遞水,看著一張張天真淳樸的笑臉,相信他們的心裡也是暖暖的。

在社會上,有許多的人們為舟曲捐款,並且都在祝福著他們能夠早日重建家園。我相信,舟曲一定回建設得更加美好。舟曲不哭,我們和你在一起,我們為你加油!

B. 以欣賞為話題的作文500字記敘文

用欣賞釀造生活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或馥郁,因為品嘗,它才變得醇厚。生活如畫,或明麗,或黯淡,或素雅,因為欣賞,它才變得美麗。生活如歌,或高亢,或低沉,或悲戚,因為聆聽,它才變得悅耳。生活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去品嘗;去欣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我們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朋友,你必須先反躬自問,切勿求全責備! 殊不知,沒有寬容的心去支撐那一片美麗的天空,去耕耘那一抹理解的沃土,我們的生活怎麼會絢麗多彩!
也許吧! 拿破崙的軍事頭腦足以彌補他的個子矮的不足! 毛主席臉上的黑痣也不能抹殺毛主席和藹可親的形象! 換個角度欣賞,拿破崙為矮個子的人樹立了一個建功立業的榜樣;毛主席的黑痣是他個性的代表,是他豪放氣度的象徵。所以我們說換個角度欣賞他人的缺點,也許你會覺得他更有個性。
對生活的欣賞正如我在文學路上體驗。一蓬茅舍,凝聚著多少對影筆耕的日子;半壁青燈,漂泊著多少臨窗寒讀的夜晚,回首對文學的嘗試,不知是酸、是甜、是辣…… 我對文學的欣賞正是這樣,文學對於我,就像萬仞之山上的靈芝招引我為之攀援,又像遼遠的海上的燈塔鼓勵我為之跋涉。我愛我的文學之路,因為我學會了欣賞自己的生活,學會了用欣賞的氣度去回首我對文學的嘗試,對生活的體驗,甚至欣賞自己的不足。
塵世的喧囂和霓虹燈的艷影大概早已吞沒了人們的感覺,人們似乎早已忘記了生活的情趣。其實生活就如酒、如畫、如歌,只要我們認真去品味、欣賞、聆聽,你就感覺到那酒是如此香醇,那畫是如此優美,那歌是如此動聽!

學會欣賞
欣賞同一株玫瑰花,有的人看到那嬌艷欲滴的花朵而有的人卻看到了那尖銳的刺;仰望同一片天空,有的人看到了烏雲朵朵而有的人卻看見那藏在烏雲後的太陽。在飄雪的季節等候花開的人,是最會欣賞的人。學會欣賞,你就得到了智慧的指點;學會欣賞,你的生命將金光四溢。
學會欣賞,你看見的小池是「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情柔。」若不懂得欣賞,你看到的將是一片死水;面對冰天雪地,懂得欣賞的人看到的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詩情,而有的人看到的只是深入骨髓地虛白與冷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會欣賞的人看來是一幅渾然天成美妙無比的畫卷,而不懂得欣賞的人看到的只不過是幾個單調的片段。欣賞是一種獨到的眼光,懂得欣賞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美。
欣賞東坡,欣賞他的才高八斗,欣賞他因烏台詩案被貶謫異地,仍樂觀豁達的精神,欣賞他「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從容。欣賞韓信,雖遭胯下之辱但心寬似海,功成名就後,不但沒有找當年欺辱他的人報仇,反而以美食佳餚相待,欣賞他比天空更寬廣的胸懷。欣賞叢飛,欣賞他用歌聲點亮希望,把生命獻給社會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欣賞是一種修養,舉手投足之間綻放的是善的花火。
欣賞人間最美、最純潔,最寶貴的愛。學會欣賞母愛、父愛,感受親情,感受的是家人的溫暖與關懷,不要總是只會記起父親那嚴肅的臉和母親責備的話語,而要更多地體會那濃濃的愛。學會欣賞人間真情,汶川地震,鄙棄那些污濁的靈魂、那些假作慈悲的臉,我們欣賞那種人間真情和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欣賞解放軍那布滿灰塵的臉上的焦慮,我們欣賞的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欣賞是一種本色,它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包裝,任何矯揉造作和附庸風雅都將是鏡花水月曇花一現。真正的欣賞是一種對人性最美好的追求和渴望。

學會欣賞
兩個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服刑的囚徒總是透過唯一的一扇鐵窗看著外面的一方世界。一個看到了泥土,另一個卻看到了星星。當我們總是皺著眉頭抱怨生活時,你可曾發現正是你的抱怨趕走了你的好運氣和好心情。學會欣賞,那麼生命中每天都會開出一朵花。
他,是那個美麗的大觀園里唯一的男孩。他疼愛他的十幾個姐妹。他每天都樂呵呵地站在大觀園里玩耍,沒有煩惱。他就是賈寶玉。他不喜歡林妹妹的多愁善感,總勸妹妹開開心心,對身體也好。他不懂林妹妹為何總是淚流滿面,因為在他心目中,並沒有什麼值得煩惱。他眼裡的大觀園,是一堆乾乾凈凈的女孩兒們住的地方,只有美和艷麗,沒有丑惡。因為他懂得欣賞,友好的眼光照進了生活就成了美的發現。美好的生活需要欣賞。
每個人都記得他的名字,每個人都記得《我與地壇》。史鐵生,用輪椅丈量時間的作家。20歲失去雙腿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懂。史鐵生也確實有過一段時間的消沉。原本英俊原本風華正茂的少年變得越來越暴躁、敏感。慈愛的母親陪伴著史鐵生走過一段又一段的人生。從失意的谷底慢慢向上,直到徹底走出陰影,他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光陰荏苒,白發已在不覺中「爬」上了母親的鬢角。從此,史鐵生不再放縱自己,他潛心寫作,抒發他的見解。他漸漸發現所有的人和物變得不那麼刺眼,他欣賞著日出日落,花開花謝,生命的年輪讓他變得沉穩而深刻。是欣賞挽救了他。苦難的生活需要欣賞。
我是不辨菽麥的高中生,常常買錯媽媽要的大蒜。我正坐在教室里汗流浹背地焚膏繼晷地用功讀書。一年後的高考讓我誠惶誠恐、無所適從。但我從不氣餒。我喜歡校園里充盈著蟬鳴的樹,喜歡食堂里有些糟糕的飯菜,也喜歡談討或偶爾八卦老師的一些小動作。一切的事物在我看來都美好異常。為什麼不呢?欣賞身邊的一切美好起來,我們就在這樣的美好里走出校門,邁入校園。如果整日愁緒縈懷,那麼學習也就變得格外壓抑。所以,奮斗的生活也需要欣賞。

記得有人曾說:世界上並沒有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萬事萬物,各有其特色,只要你學會欣賞,學會發現美,你就會感覺:風景這邊獨好!(由名言引入,自然簡潔)
因為擁有欣賞的眼光,所以才有了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因為擁有欣賞的眼光,所以才有了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因為擁有欣賞的眼光,所以才有了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學會欣賞,便可獲悉世間的美景
學會欣賞,不僅僅是學會欣賞美景,還要學會欣賞周圍的人和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年輕人先後來到綠洲,他們都遇到了一位長者,他們問了老者一個相同的問題:「這里如何?」老者反問:「你們的家鄉如何?」前者答道:「糟透了。」於是老者勸他離開這里。而後者說:「一切都美!「老者卻對他說:「這兒和你的家鄉一樣美!」老者截然相反的回答令許多人費解。當他們問老者原因時,老者只說了一句:「你想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是啊,你想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當你用欣賞的眼光看事物時,你所看到的都是美好的,反之,你所看到的都是丑惡的。
當你遇到狂風暴雨不能出門時,不要抱怨,想想風雨過後天際那條七色彩虹吧;當你感嘆冬天的嚴寒時,想想傲雪挺立的那株臘梅吧;當你遭受失敗的打擊之時,想想「失敗乃成功之母」那句名言吧!事物總是雙方面的,這邊是壞,那邊是則是好,關鍵是我們用什麼眼光去看待它
學會欣賞,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去欣賞事物好的一面。欣賞你的對手,他便是你努力的動力;欣賞你遇到的困難,它就不會再是你的絆腳石,而是你通往成功之路上的一塊基石……學會欣賞,你會發現,世界在對你微笑。
學會欣賞,你也會體驗到「會當凌絕頂,覽眾山小」的氣魄;你也會感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操;你也會高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缺乏欣賞的心靈就像失去源頭的江流,就像失去了根基的大樹,就像失去靈魂的軀殼,只能乾涸、枯萎、消沉。
用欣賞釀造生活,你會發現,生活是美麗的,是具有豐富的內涵的;只要你學會欣賞,你會發現人間多了友善少了仇視,多了幫助少了冷漠……
用欣賞釀造生活吧!

C. 題材新穎的記敘文500字

那一縷春風
在那些你離開的日子,我能感受到你的呼吸,我能感受到你眼光的溫暖和梨花帶給我的愛。

爺爺奶奶年輕時,爺爺為奶奶種了一園的梨花。白色的花瓣上滿滿的都是愛。故事也這么開始了。

奶奶喜歡白色梨花,爺爺便在那一年種植了一園的梨花,為奶奶。此後每年都精心培育,每當春天到來時,奶奶透過窗戶便可以看到滿園的梨花,紛紛繁繁壓滿枝頭,似輕紗般透明的白色花瓣迎風起舞,有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境。爺爺也就像那一抹
進奶奶的生命,嘴角勾起幸福的笑容。其實爺爺知道奶奶的笑與梨花的多少成正比。

梨花林間常出現兩個身影,依偎在一起,女的嘴裡說著「謝謝你給我滿園的愛」,只見男的嘴角上揚,揚起一片幸福。

那年,爺爺走了,梨花也再未開得如此繁茂,多時也只是稀稀落落的分散在枝頭。奶奶的笑容也被鎖在箱子里,無人可以找到鑰匙。

又是一年春天,奶奶的笑容突然頻繁起來,一直嘮叨著「春風來了,梨花開了,你要回來了。」春末,奶奶走。那年春天,梨花園開滿了梨花,仍似當年那般純潔,那般幸福。我仍記得奶奶臨走時,望著窗外的
的那種笑,是我所讀不懂得。

奶奶與爺爺都被安葬在梨花林。今年去祭拜時,梨花又是滿滿一園。我跪在奶奶的墳前,低聲說道:「奶奶你看,春風來了,梨花又開了。」一陣暖風吹過,帶來一陣花香與笑聲。

後來我才知道,那幾年梨花未開,只因少了那縷「春風」。

春風又拂梨花樹,憑誰意,悵然回首,又見梨似雪,人去情依舊,留心田!

D. 寫一篇記敘文,500字左右

今天的風可真大呀!放學後,我騎著自行車,只顧低頭,往前緊蹬.臨近和平大路口,把一個邊走路邊低頭數錢得農民老大爺撞了個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幣「嘩啦」一聲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車,想趕緊把錢給老大爺拾起來,可是來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錢已被呼呼的北風颳了起來,紛紛向四處飛揚.
正在這時,只見過往行人都不約而同地向錢飄走的方向跑去,有的還高喊著:「錢跑了,快搶啊!」霎時間,整個路口沸騰起來.這突如其來的情況,使老人大為吃驚,隨後便焦急地拍著大腿說:「風刮人又搶,這可怎麼得了,錢可又要沒了」.我本想安慰幾句,可說什麼好呢?
沒過多久,風似乎小了,「搶錢」的人們也從四面八方陸續朝老人走來,把「搶」來的錢都一一交在老人的手裡.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眾人點著頭.
人們聚集在老人的周圍,一再關切地要老人把錢數數.看得出來,老人有點情面難卻,使用顫抖的手數了起來,旁邊還有人幫著數.數完,只見老人略為遲疑一下,接著又數了一遍.還是二十六張.老人抬頭用疑問的目光瞅著圍在四周的人們,半自言自語地說:「不對……」老人的話還沒說完,一個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搶著喊開了:「誰還沒有把錢送來!」老人忙接著說:「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怎麼會多呢?是你記錯了吧?」「沒錯,我在家數得清清楚楚,明明是二十五張,都是五元一張的」.人們不解地互相對視著.那個小學生又喊開了:「誰又多送了?」話音剛落,只見一個中年婦女不好意思地說:「是我的,我拿著一張五元的錢准備到商店買東西,剛才光顧幫老大爺『搶錢』了,竟忘了自己手裡還拿著的錢,一起交給了這位老大爺」.說完,人群中爆發了一陣歡快爽朗的笑聲.

E.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500字作文

從小學到現在的作文課,覺得只有一句話對作文的本質概括得較到位,那就是"作文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作品"在我的理解,"源於生活"就是材料的選取是來自於平時的生活,而"高於生活"則是要求作文要以審美的眼光對一般材料進行藝術加工。
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像做每一件事一樣,要有源於生活的材料,則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靈敏的感受力。而要有靈敏的感受力則又要有敏感的思維和感官,要在每時每刻留心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特別要抓住一些細小的細節,也就是說感受要深刻、獨特、細膩。這樣才會在作文時不必擔心無話可說,無字可寫,硬是把作文變成"榨文"。
談起感受,不由想起清代揚州八怪里的鄭板橋,大家都知道鄭氏瘦竹不僅反映了鄭板橋的高尚人格,而竹本身的削俏、挺拔,竹之神韻更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板橋為什麼能把竹畫為"神品"呢?據說,板橋在空閑時就站在竹林里,默默的觀察竹的一舉一動,看竹的傲對冰霜,看竹的迎風送雨。通過對竹的深刻感受,於是就能很輕易地把它的神韻表現出來。另外達o·芬奇畫蛋也是訓練感受的一個例證。
藝術是相通的繪畫和寫作都屬於藝術,所以寫作也要通過不斷的接觸現實生活、感受現實生活,才能生動、准確地表現事物和道理。當在寫作中覺得無話可說,你就感到平時仔細觀察的重要性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平時的生活實在是太單調了,並沒有別人文章里所描寫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學校"--"家"三點運動,而大多的時間都是在學校渡過,只有單調的學習,很少有機會到社會上去了解一些情況,也很少有時間與社會進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陳式似的生活著,突發事件幾乎不會出現,一點新鮮材料也沒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寫了若干遍,再寫也無甚意義。於是到了寫作就有江郎才盡的感覺。
其實,哲學上講過,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絕對相同的東西,即使你每天過著同樣單調枯燥的生活,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你並沒有仔細的觀察和感受其中的細微變化。如果你無時無刻都做個有心人,不時的以敏感的心努力去挖掘事物的細微變化,並把它放大,同時加入你的想像和聯想,這樣你就能在細微中見偉大,於無聲中見有聲。那麼你在以後的寫作中就覺得有事可寫,一改以前"榨文"的狀態。
當然,有了材料還只是成文的一半,要文章有生命力,則還必須對材料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這樣你寫的才能稱得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那麼又要怎樣加工,如何讓自己加工的東西有一定的藝術性呢?這就要求每一個為文者注意在平時訓練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如果讓一個思想齷齪的人寫一些有很高意義,讓人賞心悅目的文章,這可能是很難的,勉強為之,只會寫出一種"四不象"的文章。而要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在我看來就要求你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在這基礎上多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精美的藝術作品。從別人的作品裡尋找適合自己的風格和樣式,感受繪畫、音樂,動物、植物等裡面所蘊涵的美感。同時經過自己的取捨以培養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從而用自己獨特的語言組織形成文章,這樣的文章才能吸引讀者,感動讀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已存在,只是等你去發掘,去利用,用自己的語言去組織成文,讓讀者感知,使其感動。

F. 中考滿分作文500字,記敘文。

12、驚蟄(2007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滿分作文)
「媽,水燙嗎?」奶奶仰起頭,問祖奶。祖奶艱難地搖了搖頭,於是奶奶坐在了那個棕紅色的木凳子上為祖奶洗腳。那個凳子是奶奶出嫁時的嫁妝,上面刻著精緻的花紋,原本發亮的顏色也因年代的久遠而褪掉了。
涼風吹拂著她們,祖奶伸出手,緩慢地為奶奶理好被風吹亂的發絲。奶奶抬起頭,像個孩子一般對著祖奶憨憨地笑,然後她起身,蹣跚地走到了窗邊,關上了窗戶,重新坐回凳上。
祖奶的口水順著嘴角往下流,滴進了木盆中,奶奶注意到水中泛起的層層漣漪,抬頭一看,撲哧一聲笑了。她立刻起來,擦凈手,用身邊的手絹為祖奶擦乾凈嘴。她輕輕地為祖奶揉搓著腳。那是何等小巧卻飽經滄桑的腳啊,三寸金蓮,腳骨定是被壓彎了。奶奶輕輕舀起水,撩在那雙布滿皺紋,竟有些萎縮的腳上。
我耳邊突然響起了一支曲子,是祖奶在輕輕哼唱,奶奶也搖晃著頭跟著唱,這是……是奶奶在我兒時哄我入睡的搖籃曲!我聽著這熟悉的曲調,看著祖奶在打著節拍,心中湧起了一種莫名的感動。
我就這樣一直倚在門邊,父親從身後摟住我的肩,遞給我一件衣服,說:「去給你奶奶披件衣裳,她光顧著我奶奶,忘了她自己。」我接過那件充滿愛意的衣服,為奶奶披上,奶奶寵愛地望著我,笑了。
祖奶撩起發絲的動作,奶奶為祖奶擦涎水的行為,父親的衣裳……僅僅是洗腳,卻像連環扣似的,將四代人的愛融匯在一起。
這是驚蟄嗎?偶然的畫面,不經意的動作將我喚醒,這一驚蟄喚醒我,原來愛可以傳遞,原來愛是長久不息的。

G. 一篇學習一種藝術過程的故事500字 現在就要

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瓷器是我國的特色,去年爸爸去外地旅遊,給我帶來一匹精美的瓷馬。 這匹馬全身黑得發亮,一雙烏黑且圓大的眼睛,還有頸部的絨毛,雖然是用瓷器做的,但十分逼真,看上去十分濃密。 這匹馬十分結實,腿部的肌肉紋理十分清晰,再加上瓷馬肥壯的身體,好像人們把它養得這么結實,是為了好讓它去打仗。
最有趣的是它的一條尾巴,猶如那賽場上賓士的賽馬,隨風飄逸。 這匹馬昂首向前,好像在與其他馬比美。它獨占熬頭,將馬群甩在後面,使它們望塵莫及。 仔細地觀察,我發現在馬的背部有一條一寸來長的「傷痕」,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這真是一匹戰馬,它被敵人擊中了嗎? 急於想揭開謎底,我急忙把爸爸拉過來。「爸爸,你看,這匹馬的背部上有一道裂痕。」爸爸有些神秘,他笑了笑說:「這的確是一道『傷痕』,這個傷痕就要看你如何去填補了,等你這匹馬痊癒了,我想你也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不明白爸爸的話語,好像這裡面蘊含著一些很深奧的東西。「咚」,一聲清脆的聲響,揭開了爸爸的話迷。對了,就是它——硬幣,爸爸說「把他填滿」就是用它。於是,我就開始一天天用它來填補戰馬的傷痕。 這匹馬也逐漸地變沉了,它的「傷口」也在一天天的癒合。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到現在這匹馬已經恢復得比原先更精神,一樁了不起的大事也即將兌現。等到這匹馬痊癒之後,希望工程又會多一絲希望。雖然這匹馬的痊癒還不足以幫助一個失學兒童返回校園,但我堅信,如果多有幾匹這樣的好馬,那麼多的就不止一些希望…… 評語:很善於描寫,文章構思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說理水到渠成,小作者無論在觀察體驗生活方面,還是在把握文字組織方面,都表現出極高的文字和文化修養。作文如做人,文如其人。

在五顏六色的燈光的照耀下,一個小女孩將腿彎在身前,忍住疼痛,等著最完美的結束。當她亮相在觀眾面前,第一次聽到最有意義的鼓聲,心裡無比激動,完美的結束了第一次登台演出…… 那個小女孩就是我!
小時候上天很多次把我心怡的"禮物"送給我,但我卻總與它擦肩而過。
在六歲時,曾有鋼琴老師和芭蕾舞老師來選新人,當從眾多人選中自己脫影而出的那一刻,心裡是一陣歡喜。可是鋼琴我家買不起,而且也因爸爸的反對與我的文藝生活失之交臂……
還有就是學校一年一度的藝術節,中學的三年我沒錯過一次演出。每當自己美美的站在舞台上,心裡都充滿著激動,感覺整個舞台此時此刻是屬於我的世界。 是的,這舞台的確不大,但它確實是我實現夢想的地方。隨著自己的長大我越來越對它嚮往。每當燈光閃亮的那一刻起,我就是最耀眼的一顆星!站在舞台上拿著麥克風唱著屬於自己的歌,讓自己的歌喉唱響整個舞台;站在舞台上跳著屬於自己風格的舞蹈,讓自己每一個動作都渲染整個現場。當時,我眼裡看見的是搖擺的熒光棒;聽見的是熱烈的掌聲;擁有的是歌迷的溫暖,實現的是心中夢想!我心中那個燦爛的舞台,並不是一步便能踏上的!沒有堅強的意志,就沒有動力。
都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舞台,但我所需要的不僅是這一個舞台,還想擁有舞台中的舞台

中國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中國又是文明古國,歷代人文薈萃。這自然與人文的兩大特點,孕育 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山水文化。中國眾多的名山勝水,不僅自然景觀雄奇秀麗,而且沉積著深厚的文化,閃耀著 燦爛的異彩。所謂「中國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蘊涵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 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
一、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質
天人合一,人類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自始就與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所,構 成生態環境的基礎,為人們提供了生活資源,好象母親的乳汁養育著她的兒女;山水,又是人們實踐的主要對 象,人們在這個廣闊的舞台上,從事著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動。人有生存、發展、享受等多種多樣的需求, 適應這些需求而與山水結成各種對象性關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過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於 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積累起豐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環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賴以生成的客觀條件;山水文化作為人類特有的創造,是人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創造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各個方面的進步,人對山水的 需求和關系自然也在演變。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體現出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 。
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優越的客觀自然條件。中國位居歐亞大陸的東 部,太平洋的西岸,深入大陸腹地,背山而又面海,既是大陸國家,又是海洋國家,位置十分理想。中國到底 有多少山?歷來各說不一。據今人統計,大山名山主峰達779座,既有高插雲天的世界屋脊,又有連綿起伏的 莽莽林海,也有奇峻峭險的山嶽,還有幽邃秀麗的層巒疊嶂,構成各種異彩紛呈的奇山勝景。是的,如果說大 自然是人類的母親,那麼中華民族的母親就是一個天姿玉質的美人!
人與山水的關系發端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在這種對象關系中實用性具有至上的意義 ,人類的文化就是從這里起步的。在中國山山水水中,留下了中華民族利用、改造自然的許許多多遺跡和傳說 。這些遺跡和傳說,反映了我們的先人開發錦綉江山的豐功偉績,使山水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光輝, 渲染上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覺和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在這 個基礎上,我們的先人逐漸對自然界產生了審美需求,以審美態度對待山水,與之建立起審美關系。山水美是 一種精神價值,是人與自然之間所建立起來的親善而又和諧的關系的特殊體現。人與山水之間審美關系的建立 和發展,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表徵。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我們的先人超越實用觀點和宗教觀點而以審美 觀點看待自然,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周易》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天 與人是相通的,認為山川等自然現象的「象」昭示著人事,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這種思想包含著原始宗教 的自然崇拜的性質,但已注意到了人與自然精神上的感應,顯示出向審美關系的過渡。儒家和道家的創始人, 把對山水的崇拜升華為一種審美境界。孔子強調道德品質的修養,認為山水的某些特點和人的道德屬性有類似 之處,人們在山水的觀賞中可以獲得對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種審美體驗。老子厭惡黑暗的社會,他主張返歸自然 ,以保持純真的天性。莊子嚮往和追求自由,認為山水正是返歸自然的理想場所,《莊子》中說:「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到了魏晉南北朝,人對自然美的觀賞進入了自覺的時代。
人們的審美意識逐漸覺醒,對山水的審美需求隨之發展,這在中國山水文化形成過程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滲透在山水文化的各個方面。在這樣的基礎上,游覽山水之風日漸興起,許多奇山勝景吸引著遊客,廬山、 黃山、雁盪山、武夷山、長江三峽、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等,逐漸成為著名的風景區。與此同時,以山水為 表現對象的文學藝術應運而生,五彩繽紛的山水審美文化蔚為大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才能的 發展。中國以山水之美著稱,又以詩國名世,山水引發出無數詩篇。山水詩形成於東晉,謝靈運是「第一個在 詩里全力刻畫山水的人」。到了唐代,中國山水詩的發展進入了成熟期,涌現出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輝煌的成 就。此後,經久不衰,歷代山水詩異彩紛呈。與山水詩並駕齊驅,描摹山水的游記也漸漸發展起來,這類作品 可以更自由更充分地繪寫錦綉山河,多方面展示作者的審美體驗,各具時代特色和鮮明個性的名篇佳制層出不 窮。中國的名勝之地,隨處都可見到楹聯。它熔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於一爐,可說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 形式。歷代才識之士置身大好河山之中,往往觸景生情,撫今懷古,題詞興聯,留下自己的觀感和情思。許多 楹聯佳構,有的描繪景色,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蘊哲理,有的借題發揮。雖然寥寥數語,但往往洞幽燭微, 收畫龍點睛之效。這種種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審美創造的結晶,又都為山水增輝添彩,使描寫對象名揚四海, 而又從多方面溝通人們與山水之間的關系。在世界上,中國又是山水畫出現最早和最發達的國家。黃賓虹《山 水畫語錄》指出:「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歷代著名 畫家的山水傑作,為中國山水文化作出了極其可貴的貢獻。中國的山水園林也很有特色,它是從欣賞山水發展 來的。一些著名的山水園林,以假山、池水、花木、建築為主要因素,善於在造景中運用各種手法,以咫尺山 林顯示大自然的風光,使身處堂筵而能坐賞山水林泉之樂。這一切顯示出中國山水文化日益豐富的內容,也反 映出審美需求和審美能力的發展在山水文化形成中的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又一動因。山林文化也可稱為隱逸文化、閑情文化 ,是相對廟堂文化、載道文化而言的。一般說來,儒家文化屬於廟堂文化,道家文化屬於山林文化。兩者在思 想體繫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是主張積極入世的,儒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然而,儒 家又主張「士志於道」,《論語》中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所以,在儒家人生哲學里又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中國歷史上,讀書人憑徵聘和科舉 進入仕途,宦海浮沉,升遷不定,進退莫測。他們不僅需要積極有為的精神,又得有消極恬退的思想准備。一 些讀書人,或仕途失意,或不滿時政,既要堅持「志於道」,又希求自由和解脫,山水之間就是最好的去處。 儒道兩家的傳統在他們的心靈中交融,又適應對山水的審美需求,往往隱居林泉,寄情山水,讀書著述,隨性 所致,從而留下他們的種種遺跡。同時,當隱士有時也是一種入仕之路,一旦名氣大了,可以平步青雲,所以 有「終南捷徑」之說。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逐漸形成習業山林的風氣,深山幽谷出現了一些私人隱居讀書治 學之處。宋初,經連年戰亂之後,官辦的學校遭到了破壞,學者們擇名山勝地建立書院,作為聚徒講學和研究 學術的場所。這種書院在當時是一種新型的教育體制,它們的誕生是我國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長期以來,我們的前人從認識、利用、改造山水出發,對山水採取科學態度,遵循自然規律使之為人類服 務。這里不說都江堰、大運河等的科學文化意義,單如千島湖,是攔截新安江而建成的大型水庫,「湖在山中 ,湖中有山」,一千多個山峰成了島嶼,因而獲得這樣的美名。千島湖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河水清澈,群 山疊翠,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譽為這里的「四絕」。龍山位居湖心,滿山為蔥籠的林木所覆蓋,宛若蒼龍 出水。山上有海瑞祠,還有龍山書院和觀音洞等遺跡。許多島上還放養著多種動物,其中有鹿島、猴島、鳥島 、蛇島等。風光迷人的千島湖,成為富春江—新安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環境保護和科 學發展的需要,我國先後建立了眾多的自然保護區、高山植物園等,為科學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從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本質。簡言之,山水文化就是蘊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積,以 及由此引發出來的文化現象,也可說是以山水為載體或表現對象的文化。從哲學意義上說,山水文化就是人化 的山水,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結晶,其中包括實用的、認知的、宗教的、審美的層面,它們之間相互聯 系,彼此制約,或使山水改變面貌,或使山水人情化,孕育出多種多樣的山水文化現象。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 力量,他的感知的能力和掌握對象的能力,制約著他的需求和目的。他只能按照自己現實的需求和目的,選擇 對象不同的局部、方面、層次作為開展對象活動的客體。由於主體本身的需求、目的和對象化能力不同,指向 同一客體的對象性活動就有不同的意義,建構起不同性質的對象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不斷推進, 人們掌握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與山水的關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因此山水文化總是處於繼往開來發展之中 。中國山水文化,就是我們的先人在長期實踐中與山水形成各種對象性關系的產物,凝聚著一代代炎黃子孫的 意向、智慧、力量和情感,展示出對於真、善、美的不斷追求,這寶貴的財富是自然和歷史對中華民族的厚賜 。
二、中國山水文化的特點和形態
中國山水文化作為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結晶,在物態形式上往往以自然景觀與文物古跡和諧統一為基本特徵 ,構成一個個閃耀著獨特神彩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國務院審定公布了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4處 。1988年,國務院審定公布了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0處。1994年,國務院審定公布了第三批國家重點風 景名勝區35處。此外,還有更多的省、市、縣級風景名勝區。這些風景名勝區,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集中,環 境優美,具有觀賞和文化價值,可供游覽參觀或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北京故宮、長城、周口店猿人遺址、 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黃山、武陵源、九寨溝,黃龍都已先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頒發的證書中說:「列入此名錄說明此文化自然景區具有特別的和世界性的價值,因而為了全人類的利益應對 其加以保護。」此外,還有一些名山勝景,也將被推薦列為《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山水文化的特點,由作為 載體的山水和中華文化的特點構成,在神彩各異的山山水水中,溶入了深厚的、古老的、多樣的、民族的文化 內容。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特點,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積淀起來的,都植根於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中 國人在長期歷史發展中與自然發生多種關系而形成的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而又很有特色的部分 。從縱向的歷時性的角度看,生動地顯示出中華民族不斷探求、進取、創造的精神;從橫向的地域風貌特色看 ,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嵌在中華大地的四面八方。中國山水文化的豐富內涵,足以構成一部形象化的實物百 科全書,從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側面記載著中華民族創造人類文明的智慧和功績。
中國山水文化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內容和形態豐富多彩,包括以山水為載體的文化形態和以山水為表現對 象的文化形態。從以山水為載體的形態來說,又可分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謂山文化,就是以山為主要載體的風景名勝。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尚書·盤庚》中就有記載:「 古我先王適於山」。遠古時代,我們的先人就以山中為活動場所。中國的許多名山聲譽遠播,都有各自獨特的 文化內容。它們因所蘊涵的主要文化內容不同,而成為不同個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 山、風景名山等等。
五嶽,在中國的眾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嶽地處神州大地的東南西北中,都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五 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遺產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一定意義上說,五嶽可視為中華傳統文化 的一種縮影。
佛教名山,在中國眾山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中國有佛教名山二百多處,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列入國家 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有十多處,佛教文化最集中的當推四大佛教名山。你要感受一下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國 的發展,知道佛教文化有哪些內容,那麼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見證。這些佛教名山又保存著形形色色的藝術。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的建築,就在佛教名山之中。中國古代雕刻、泥塑、壁畫等的精華,也需到佛教名山 中去探訪。
道教名山,是中國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中國有道教名山一百多處,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以道教文 化著稱的有十多個,諸如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茅山、嶗山、千山、三清山、齊雲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宮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龍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瀘溪河」,包含景點一百六十多處,人文景觀十 分豐富,為道教正一派發源地,有著名道觀大上清宮,張道陵的子孫歷代張天師世居這里的天師府。武當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這里層巒疊嶂,峰奇谷險,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宏 大的道教建築群隱現於山麓澗谷之中,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近來,全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實地考察後指 出:武當山是我國現存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築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風景名山,指的是以審美文化著稱的名山。誠然,美是中國名山共同的特點,上述幾類名山都有很高的審 美價值,只是風景名山這方面最為突出。「天下名景集黃山」,古往今來的遊人,把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視為黃山「四絕」,素有這樣的贊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堪稱世界公園。廬山的風 光也極有魅力,飛瀑瀉泉,雲霧繚繞,自古就是人們探奇尋幽的勝地。雁盪山向以奇峰、怪石、飛瀑、幽洞、 深谷聞名於世,歷來號稱「東南第一山」。「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萬壑皆畫圖」,游武夷山,既可放筏九曲 觀光,又可攀援登山探勝,使人們沉醉在武夷山水之中。「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美景勝桂林」,泛舟灕江之 上,穿行群山之間,宛如置身於一幅漫長的山水畫卷。武陵源、九寨溝、黃龍,都是新發現的明珠,被譽為世 外桃源、童話世界、人間仙境,雖然初放光彩,卻頓時蜚聲中外。這些窮山僻野一躍而為世界級的風景名勝區 ,這種文化現象標志著當代新的審美價值取向。
在中國眾多的名山中,還有一些名山的文化沉積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對驪山這個歷史悠久的游 覽勝地,不禁想起這里似乎是一個古老的歷史舞台。
所謂水文化,就是以水為主要載體的風景名勝區。各種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點,諸如江河、湖泊、海濱 等各有自身的條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江河文化,這淤積在江河兩岸的文化現象,似乎向人們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古往今來:黃河為什麼被譽為中 華民族的搖籃?為什麼被視作古老文明的象徵?她孕育出了什麼樣的燦爛文化?黃河流域地勢自西向東逐漸下 降,橫跨我國地形上的三大階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她奔流直下,沿途 有哪些雄險的奇觀?劉家峽水庫、三門峽水庫等,對黃河水利的開發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我們應當知道的。 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華出眾的 人物在萬里長江留下了他們的遺跡!此外,那打幫河上的黃果樹大瀑布,蔚為雄奇的壯觀,歷來為遊人所激賞 。那錢塘江口的涌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從而孕育成各自 的文化。
湖泊文化,也是中國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以湖泊為主體的就有近20處。我國的名 湖風姿萬千,大都有豐富的文物古跡,伴隨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兼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雙重美。從黑 龍江的五大連池到廣東的七星湖,從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連忘返的魅力。
海濱文化,記錄了中華民族走向海外的歷史,留下了抗擊外來侵略的遺跡,如今又是對外開放的象徵。膠 東半島的蓬萊,以「海市蜃樓」馳名中外。蓬萊仙島,自古就寄託著炎黃子孫嚮往大海的理想。丹崖山巔蓬萊 閣,面海凌空,氣勢雄偉,是神話傳說中「八仙過海」之處。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領數千名 童男童女入海東渡采仙葯。徐福就是從嶗山境內的小島登上航船的,這里後來就命名為徐福島,中華民族走向 海外就是從此開始的,如今徐福島也就成了很有意義的紀念地。徐福東渡到了日本,給日本帶去了華夏文化, 就在那裡定居和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為農耕、醫葯之神,關於他的業績日本史志也有記載。近年來,隨著 徐福故里等的發現,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中日兩國學者的關注。廈門南部的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之 稱,四季如春,環境幽雅。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收復台灣就在這里操練水師。鼓浪嶼日光岩陡峭的巨石上 ,鐫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右上方刻著:「鄭延平水操台故址」。日光岩山麓還有鄭成功紀念館,陳列 著收復台灣的文物。旅順口,周圍峰巒環繞,口外礁島棋布,自然風光綺麗,而又是海上門戶。景區內文物古 跡很多,其中有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日本侵華戰爭的各種遺跡,是中國近代史的見證。
中國山水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態,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文化現象。這是人們從審美需求出發,以對山水的 審美體驗為基礎而創造出來的,是人們的審美創造的結晶。這一形態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園林、山水詩文、 山水繪畫等。
園林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園林史上,有皇家苑囿和私家園林兩大類。漢代的皇家苑囿,開始 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們對自然山水的欣賞。自漢代以後,私家園林逐漸發展起來。從此彼此參照,相互滲透 ,至明清發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蘇州、無錫、揚州、杭州等城市,都是當時園林薈萃之地。現存的環秀山 庄、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寄暢園、個園、何園等,都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園林主要由假山 、水池、花木、建築組合而成,是一種綜合藝術品,講究詩情畫意,追求意境的創造。經過長期的造園實踐, 形成了完善的園林藝術理論和精湛的造園技巧,使中國山水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
山水詩文,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以後,到了唐代進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張若虛的《春江花 月夜》,以月照春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開啟了山水詩的新曙光。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許多名山勝水都有他留下的詩篇,令人為山川的神奇秀麗而驚嘆,為山水詩創作開拓了廣闊天地。杜甫對 祖國山水也傾注了無限深情,他寫的《望岳》、《登岳陽樓》等堪稱千古絕唱。孟浩然和王維被譽為唐代山水 詩派的雙璧,高適和岑參則以描繪塞外風光著名。在他們的倡導和影響下,中國歷代山水詩異彩紛呈,許多風 景名勝區都召來了歷代詩人的吟賞,山水詩在中國文學史上蔚為大觀。汗牛充棟的山水詩,從各個方面發掘和 體現了中國山水之美,也擴大了風景名勝的影響。與山水詩並駕齊驅,描摹山水的游記也漸漸發展起來。唐代 的元結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礎的當以柳宗元為代表,宋代諸名家各闢蹊徑,明清山水小品絢麗多彩 ,一直發展到當代而歷久不衰,各具時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層出不窮。在各種形態的山水游記中,大致可分為兩 大類:一類重在抒情和議論;一類重在考察和寫實。前者的特點是使山水役於人,將山水視為表情達意的手段 。柳完元開創了以山水游記抒寫人生感懷的優良傳統。到了宋代,這類游記更為人們所普遍重視,時而還將敘 事、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後一類的特點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對大自然的熱愛體現在忠實地描述山 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記》可說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發揚了酈道元《水經注》開創的傳統,又吸取了陸游《 入蜀記》的經驗,達到了科學和文學的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游記中,不但看到美妙傳神的景觀描寫,而且更可 見出他那「志在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精神,與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艱險,分享到達佳境的樂趣。
山水繪畫,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又一重要審美創造領域。在世界上,中國是山水畫出現最早的國家。魏 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宗炳、王微等都從事山水畫創作。到了唐代,山水畫更走向繁榮,出現了青綠山水、 水墨山水等多種流派。歷代山水畫的大師們,既重視「外師造化」,又強調「中得心源」,主張采山川之靈, 向大自然探求畫理和畫法,留下了燦爛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畫遺產。近代以來,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千、 劉海粟等,又把山水畫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時代特色。中國山水畫,是絢麗的山水孕育出來的,而又 使山水得到審美表現。
總之,中國山水文化以人化的山水的面貌出現,呈現出不同形態的美。它是美麗的景觀和輝煌的文化的結 晶,與哲學、宗教、美學、文學、建築、雕塑、繪畫、書法、音樂以及科學技術等都有密切關系,使多種文化 現象融為一體。

應該會有你想要的吧。

H. 記敘文500字

我想做一隻快樂的小鳥

「夢夢,給我刷鍋去!」這是媽媽的聲音。總以為,世界是只有媽媽對孩子最好了,可是,如今我明白了,真的!爸爸親女兒,媽媽親兒子。我已經成為一名初中生了,可是,總沒有我想得到的自由。

「媽,我出去一下!」

「干什麼去,給我回來!成天就是和你那些朋友去瘋,也不學?!」

就這樣,本來和朋友說好的,就被媽媽這樣的一句話給駁回了。

我的生活總是不自由,我想和同學玩去,也得經過媽媽的同意。我學累了,想玩一下,媽媽會說:「你給我學習去!」

漸漸地,我也都能一一猜出媽媽的話,我就不再和她說什麼了,我和媽媽的關系也就疏遠了。在媽媽的眼裡,學習總是最重要的,不管怎樣,她看到的總是我的成績,而從來不曾看到我的努力,總是學學,讓我開始討厭學習,我的成績已經在班裡進了前10名,她總是想讓我進前5名,在學習上有了壓力,怎麼還能學好啊?!

曾經想過,望著天上的小鳥飛來飛去,我渴望像小鳥一樣自由,可以自己安排生活,而我,就像籠子里的小鳥,望著天空,卻可望而不可即,我總是想像著,有一天,我飛出「籠子」里,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也許,這是許多孩子的心聲,都渴望自由,自己已是一名初中生,可還是像一個嬰兒一樣,我只能選擇在作文里悄悄跟你說,卻沒有勇氣在生活中努力面對。

我想做一隻快樂的小鳥。

簡評:可憐的孩子沒辦法 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I. 學習藝術過程中的故事作文400~~~500字之間的

中國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中國又是文明古國,歷代人文薈萃。這自然與人文的兩大特點,孕育 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山水文化。中國眾多的名山勝水,不僅自然景觀雄奇秀麗,而且沉積著深厚的文化,閃耀著 燦爛的異彩。所謂「中國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蘊涵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 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
一、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質
天人合一,人類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自始就與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所,構 成生態環境的基礎,為人們提供了生活資源,好象母親的乳汁養育著她的兒女;山水,又是人們實踐的主要對 象,人們在這個廣闊的舞台上,從事著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動。人有生存、發展、享受等多種多樣的需求, 適應這些需求而與山水結成各種對象性關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過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於 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積累起豐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環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賴以生成的客觀條件;山水文化作為人類特有的創造,是人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創造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各個方面的進步,人對山水的 需求和關系自然也在演變。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體現出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 。
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優越的客觀自然條件。中國位居歐亞大陸的東 部,太平洋的西岸,深入大陸腹地,背山而又面海,既是大陸國家,又是海洋國家,位置十分理想。中國到底 有多少山?歷來各說不一。據今人統計,大山名山主峰達779座,既有高插雲天的世界屋脊,又有連綿起伏的 莽莽林海,也有奇峻峭險的山嶽,還有幽邃秀麗的層巒疊嶂,構成各種異彩紛呈的奇山勝景。是的,如果說大 自然是人類的母親,那麼中華民族的母親就是一個天姿玉質的美人!
人與山水的關系發端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在這種對象關系中實用性具有至上的意義 ,人類的文化就是從這里起步的。在中國山山水水中,留下了中華民族利用、改造自然的許許多多遺跡和傳說 。這些遺跡和傳說,反映了我們的先人開發錦綉江山的豐功偉績,使山水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光輝, 渲染上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宗教活動和山水的開發有著密切關系,中國山水文化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宗教內容。在文明發展的初期, 人們由於對自然的敬畏,相信山川有播風雨的神力,從而開始了最初的山川祭祀。此後,隨著農業生產方式和 思維能力的發展,這種自然崇拜被歸納為對天地的崇拜。當帝皇出現後,與天地相交通的職權也隨之為最高統 治者所掌握,天子祭祀天地的場所逐漸神聖起來,顯示出從自然崇拜走向神道設教的政教結合。所謂「五嶽」 、「四瀆」,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基礎上形成的。
「世上名山僧建多」。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就逐漸與山水結下不解之緣。山林幽深,雲霧繚繞,寺廟坐 落在這樣的地方,更顯出佛的尊嚴和神秘,同時也適合佛徒修心養性。佛因山而顯赫,山以佛而著名。從東漢 明帝永平年間起,五台山就開始興建佛寺,成為我國最早的佛教名山。此後,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相繼崛 起,形成舉世聞名的四大佛教名山。此外,佛教各宗派的祖庭也多在山青水秀的地方。中國佛教名山數以百計 。這些佛教名山不僅記錄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而且又是各代文物薈萃的場所。歷代的建築家、雕塑家、繪畫 家、書法家等各色藝人和能工巧匠,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傑作。歷代高僧、名士、文人學者的遺跡,也引起 人們無限的興趣和追念。佛教名山同時又是保存著形形色色的文物的文化寶山。佛教信仰對中國山水文化的形 成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古老宗教,和我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密切關系。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道教 於四川鶴鳴山,曾在青城山、龍虎山等清幽之處修道煉丹,奉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同時又 承襲了古代的巫術和神仙方術。道教宣揚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脫俗的「仙境」。神仙信仰起源神話傳說,古代 神話有昆侖和蓬萊兩大系統,都和山水聯系著。道教認為,除了升天的神仙,還有一些「地仙」,居住於十洲 三島、洞天福地。十洲三島在四海之中,三島就是蓬萊、方丈、瀛洲;洞天福地則在陸地之內,包括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自古以來,一些洞天福地成了人間的佳境,道侶期蔭仙風棲息於此,遊人仰慕 名勝尋跡而至。為道教所染跡的山水,其中就沉澱著中國特有的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覺和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在這 個基礎上,我們的先人逐漸對自然界產生了審美需求,以審美態度對待山水,與之建立起審美關系。山水美是 一種精神價值,是人與自然之間所建立起來的親善而又和諧的關系的特殊體現。人與山水之間審美關系的建立 和發展,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表徵。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我們的先人超越實用觀點和宗教觀點而以審美 觀點看待自然,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周易》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天 與人是相通的,認為山川等自然現象的「象」昭示著人事,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這種思想包含著原始宗教 的自然崇拜的性質,但已注意到了人與自然精神上的感應,顯示出向審美關系的過渡。儒家和道家的創始人, 把對山水的崇拜升華為一種審美境界。孔子強調道德品質的修養,認為山水的某些特點和人的道德屬性有類似 之處,人們在山水的觀賞中可以獲得對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種審美體驗。老子厭惡黑暗的社會,他主張返歸自然 ,以保持純真的天性。莊子嚮往和追求自由,認為山水正是返歸自然的理想場所,《莊子》中說:「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到了魏晉南北朝,人對自然美的觀賞進入了自覺的時代。
人們的審美意識逐漸覺醒,對山水的審美需求隨之發展,這在中國山水文化形成過程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滲透在山水文化的各個方面。在這樣的基礎上,游覽山水之風日漸興起,許多奇山勝景吸引著遊客,廬山、 黃山、雁盪山、武夷山、長江三峽、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等,逐漸成為著名的風景區。與此同時,以山水為 表現對象的文學藝術應運而生,五彩繽紛的山水審美文化蔚為大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才能的 發展。中國以山水之美著稱,又以詩國名世,山水引發出無數詩篇。山水詩形成於東晉,謝靈運是「第一個在 詩里全力刻畫山水的人」。到了唐代,中國山水詩的發展進入了成熟期,涌現出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輝煌的成 就。此後,經久不衰,歷代山水詩異彩紛呈。與山水詩並駕齊驅,描摹山水的游記也漸漸發展起來,這類作品 可以更自由更充分地繪寫錦綉山河,多方面展示作者的審美體驗,各具時代特色和鮮明個性的名篇佳制層出不 窮。中國的名勝之地,隨處都可見到楹聯。它熔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於一爐,可說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 形式。歷代才識之士置身大好河山之中,往往觸景生情,撫今懷古,題詞興聯,留下自己的觀感和情思。許多 楹聯佳構,有的描繪景色,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蘊哲理,有的借題發揮。雖然寥寥數語,但往往洞幽燭微, 收畫龍點睛之效。這種種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審美創造的結晶,又都為山水增輝添彩,使描寫對象名揚四海, 而又從多方面溝通人們與山水之間的關系。在世界上,中國又是山水畫出現最早和最發達的國家。黃賓虹《山 水畫語錄》指出:「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歷代著名 畫家的山水傑作,為中國山水文化作出了極其可貴的貢獻。中國的山水園林也很有特色,它是從欣賞山水發展 來的。一些著名的山水園林,以假山、池水、花木、建築為主要因素,善於在造景中運用各種手法,以咫尺山 林顯示大自然的風光,使身處堂筵而能坐賞山水林泉之樂。這一切顯示出中國山水文化日益豐富的內容,也反 映出審美需求和審美能力的發展在山水文化形成中的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又一動因。山林文化也可稱為隱逸文化、閑情文化 ,是相對廟堂文化、載道文化而言的。一般說來,儒家文化屬於廟堂文化,道家文化屬於山林文化。兩者在思 想體繫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是主張積極入世的,儒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然而,儒 家又主張「士志於道」,《論語》中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所以,在儒家人生哲學里又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中國歷史上,讀書人憑徵聘和科舉 進入仕途,宦海浮沉,升遷不定,進退莫測。他們不僅需要積極有為的精神,又得有消極恬退的思想准備。一 些讀書人,或仕途失意,或不滿時政,既要堅持「志於道」,又希求自由和解脫,山水之間就是最好的去處。 儒道兩家的傳統在他們的心靈中交融,又適應對山水的審美需求,往往隱居林泉,寄情山水,讀書著述,隨性 所致,從而留下他們的種種遺跡。同時,當隱士有時也是一種入仕之路,一旦名氣大了,可以平步青雲,所以 有「終南捷徑」之說。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逐漸形成習業山林的風氣,深山幽谷出現了一些私人隱居讀書治 學之處。宋初,經連年戰亂之後,官辦的學校遭到了破壞,學者們擇名山勝地建立書院,作為聚徒講學和研究 學術的場所。這種書院在當時是一種新型的教育體制,它們的誕生是我國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長期以來,我們的前人從認識、利用、改造山水出發,對山水採取科學態度,遵循自然規律使之為人類服 務。這里不說都江堰、大運河等的科學文化意義,單如千島湖,是攔截新安江而建成的大型水庫,「湖在山中 ,湖中有山」,一千多個山峰成了島嶼,因而獲得這樣的美名。千島湖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河水清澈,群 山疊翠,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譽為這里的「四絕」。龍山位居湖心,滿山為蔥籠的林木所覆蓋,宛若蒼龍 出水。山上有海瑞祠,還有龍山書院和觀音洞等遺跡。許多島上還放養著多種動物,其中有鹿島、猴島、鳥島 、蛇島等。風光迷人的千島湖,成為富春江—新安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環境保護和科 學發展的需要,我國先後建立了眾多的自然保護區、高山植物園等,為科學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從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本質。簡言之,山水文化就是蘊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積,以 及由此引發出來的文化現象,也可說是以山水為載體或表現對象的文化。從哲學意義上說,山水文化就是人化 的山水,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結晶,其中包括實用的、認知的、宗教的、審美的層面,它們之間相互聯 系,彼此制約,或使山水改變面貌,或使山水人情化,孕育出多種多樣的山水文化現象。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 力量,他的感知的能力和掌握對象的能力,制約著他的需求和目的。他只能按照自己現實的需求和目的,選擇 對象不同的局部、方面、層次作為開展對象活動的客體。由於主體本身的需求、目的和對象化能力不同,指向 同一客體的對象性活動就有不同的意義,建構起不同性質的對象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不斷推進, 人們掌握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與山水的關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因此山水文化總是處於繼往開來發展之中 。中國山水文化,就是我們的先人在長期實踐中與山水形成各種對象性關系的產物,凝聚著一代代炎黃子孫的 意向、智慧、力量和情感,展示出對於真、善、美的不斷追求,這寶貴的財富是自然和歷史對中華民族的厚賜 。
二、中國山水文化的特點和形態
中國山水文化作為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結晶,在物態形式上往往以自然景觀與文物古跡和諧統一為基本特徵 ,構成一個個閃耀著獨特神彩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國務院審定公布了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4處 。1988年,國務院審定公布了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0處。1994年,國務院審定公布了第三批國家重點風 景名勝區35處。此外,還有更多的省、市、縣級風景名勝區。這些風景名勝區,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集中,環 境優美,具有觀賞和文化價值,可供游覽參觀或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北京故宮、長城、周口店猿人遺址、 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黃山、武陵源、九寨溝,黃龍都已先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頒發的證書中說:「列入此名錄說明此文化自然景區具有特別的和世界性的價值,因而為了全人類的利益應對 其加以保護。」此外,還有一些名山勝景,也將被推薦列為《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山水文化的特點,由作為 載體的山水和中華文化的特點構成,在神彩各異的山山水水中,溶入了深厚的、古老的、多樣的、民族的文化 內容。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特點,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積淀起來的,都植根於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中 國人在長期歷史發展中與自然發生多種關系而形成的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而又很有特色的部分 。從縱向的歷時性的角度看,生動地顯示出中華民族不斷探求、進取、創造的精神;從橫向的地域風貌特色看 ,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嵌在中華大地的四面八方。中國山水文化的豐富內涵,足以構成一部形象化的實物百 科全書,從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側面記載著中華民族創造人類文明的智慧和功績。
中國山水文化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內容和形態豐富多彩,包括以山水為載體的文化形態和以山水為表現對 象的文化形態。從以山水為載體的形態來說,又可分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謂山文化,就是以山為主要載體的風景名勝。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尚書·盤庚》中就有記載:「 古我先王適於山」。遠古時代,我們的先人就以山中為活動場所。中國的許多名山聲譽遠播,都有各自獨特的 文化內容。它們因所蘊涵的主要文化內容不同,而成為不同個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 山、風景名山等等。
五嶽,在中國的眾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嶽地處神州大地的東南西北中,都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五 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遺產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一定意義上說,五嶽可視為中華傳統文化 的一種縮影。
佛教名山,在中國眾山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中國有佛教名山二百多處,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列入國家 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有十多處,佛教文化最集中的當推四大佛教名山。你要感受一下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國 的發展,知道佛教文化有哪些內容,那麼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見證。這些佛教名山又保存著形形色色的藝術。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的建築,就在佛教名山之中。中國古代雕刻、泥塑、壁畫等的精華,也需到佛教名山 中去探訪。
道教名山,是中國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中國有道教名山一百多處,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以道教文 化著稱的有十多個,諸如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茅山、嶗山、千山、三清山、齊雲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宮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龍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瀘溪河」,包含景點一百六十多處,人文景觀十 分豐富,為道教正一派發源地,有著名道觀大上清宮,張道陵的子孫歷代張天師世居這里的天師府。武當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這里層巒疊嶂,峰奇谷險,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宏 大的道教建築群隱現於山麓澗谷之中,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近來,全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實地考察後指 出:武當山是我國現存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築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風景名山,指的是以審美文化著稱的名山。誠然,美是中國名山共同的特點,上述幾類名山都有很高的審 美價值,只是風景名山這方面最為突出。「天下名景集黃山」,古往今來的遊人,把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視為黃山「四絕」,素有這樣的贊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堪稱世界公園。廬山的風 光也極有魅力,飛瀑瀉泉,雲霧繚繞,自古就是人們探奇尋幽的勝地。雁盪山向以奇峰、怪石、飛瀑、幽洞、 深谷聞名於世,歷來號稱「東南第一山」。「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萬壑皆畫圖」,游武夷山,既可放筏九曲 觀光,又可攀援登山探勝,使人們沉醉在武夷山水之中。「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美景勝桂林」,泛舟灕江之 上,穿行群山之間,宛如置身於一幅漫長的山水畫卷。武陵源、九寨溝、黃龍,都是新發現的明珠,被譽為世 外桃源、童話世界、人間仙境,雖然初放光彩,卻頓時蜚聲中外。這些窮山僻野一躍而為世界級的風景名勝區 ,這種文化現象標志著當代新的審美價值取向。
在中國眾多的名山中,還有一些名山的文化沉積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對驪山這個歷史悠久的游 覽勝地,不禁想起這里似乎是一個古老的歷史舞台。
所謂水文化,就是以水為主要載體的風景名勝區。各種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點,諸如江河、湖泊、海濱 等各有自身的條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江河文化,這淤積在江河兩岸的文化現象,似乎向人們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古往今來:黃河為什麼被譽為中 華民族的搖籃?為什麼被視作古老文明的象徵?她孕育出了什麼樣的燦爛文化?黃河流域地勢自西向東逐漸下 降,橫跨我國地形上的三大階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她奔流直下,沿途 有哪些雄險的奇觀?劉家峽水庫、三門峽水庫等,對黃河水利的開發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我們應當知道的。 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華出眾的 人物在萬里長江留下了他們的遺跡!此外,那打幫河上的黃果樹大瀑布,蔚為雄奇的壯觀,歷來為遊人所激賞 。那錢塘江口的涌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從而孕育成各自 的文化。
湖泊文化,也是中國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以湖泊為主體的就有近20處。我國的名 湖風姿萬千,大都有豐富的文物古跡,伴隨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兼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雙重美。從黑 龍江的五大連池到廣東的七星湖,從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連忘返的魅力。
海濱文化,記錄了中華民族走向海外的歷史,留下了抗擊外來侵略的遺跡,如今又是對外開放的象徵。膠 東半島的蓬萊,以「海市蜃樓」馳名中外。蓬萊仙島,自古就寄託著炎黃子孫嚮往大海的理想。丹崖山巔蓬萊 閣,面海凌空,氣勢雄偉,是神話傳說中「八仙過海」之處。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領數千名 童男童女入海東渡采仙葯。徐福就是從嶗山境內的小島登上航船的,這里後來就命名為徐福島,中華民族走向 海外就是從此開始的,如今徐福島也就成了很有意義的紀念地。徐福東渡到了日本,給日本帶去了華夏文化, 就在那裡定居和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為農耕、醫葯之神,關於他的業績日本史志也有記載。近年來,隨著 徐福故里等的發現,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中日兩國學者的關注。廈門南部的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之 稱,四季如春,環境幽雅。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收復台灣就在這里操練水師。鼓浪嶼日光岩陡峭的巨石上 ,鐫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右上方刻著:「鄭延平水操台故址」。日光岩山麓還有鄭成功紀念館,陳列 著收復台灣的文物。旅順口,周圍峰巒環繞,口外礁島棋布,自然風光綺麗,而又是海上門戶。景區內文物古 跡很多,其中有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日本侵華戰爭的各種遺跡,是中國近代史的見證。
中國山水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態,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文化現象。這是人們從審美需求出發,以對山水的 審美體驗為基礎而創造出來的,是人們的審美創造的結晶。這一形態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園林、山水詩文、 山水繪畫等。
園林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園林史上,有皇家苑囿和私家園林兩大類。漢代的皇家苑囿,開始 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們對自然山水的欣賞。自漢代以後,私家園林逐漸發展起來。從此彼此參照,相互滲透 ,至明清發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蘇州、無錫、揚州、杭州等城市,都是當時園林薈萃之地。現存的環秀山 庄、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寄暢園、個園、何園等,都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園林主要由假山 、水池、花木、建築組合而成,是一種綜合藝術品,講究詩情畫意,追求意境的創造。經過長期的造園實踐, 形成了完善的園林藝術理論和精湛的造園技巧,使中國山水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
山水詩文,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以後,到了唐代進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張若虛的《春江花 月夜》,以月照春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開啟了山水詩的新曙光。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許多名山勝水都有他留下的詩篇,令人為山川的神奇秀麗而驚嘆,為山水詩創作開拓了廣闊天地。杜甫對 祖國山水也傾注了無限深情,他寫的《望岳》、《登岳陽樓》等堪稱千古絕唱。孟浩然和王維被譽為唐代山水 詩派的雙璧,高適和岑參則以描繪塞外風光著名。在他們的倡導和影響下,中國歷代山水詩異彩紛呈,許多風 景名勝區都召來了歷代詩人的吟賞,山水詩在中國文學史上蔚為大觀。汗牛充棟的山水詩,從各個方面發掘和 體現了中國山水之美,也擴大了風景名勝的影響。與山水詩並駕齊驅,描摹山水的游記也漸漸發展起來。唐代 的元結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礎的當以柳宗元為代表,宋代諸名家各闢蹊徑,明清山水小品絢麗多彩 ,一直發展到當代而歷久不衰,各具時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層出不窮。在各種形態的山水游記中,大致可分為兩 大類:一類重在抒情和議論;一類重在考察和寫實。前者的特點是使山水役於人,將山水視為表情達意的手段 。柳完元開創了以山水游記抒寫人生感懷的優良傳統。到了宋代,這類游記更為人們所普遍重視,時而還將敘 事、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後一類的特點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對大自然的熱愛體現在忠實地描述山 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記》可說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發揚了酈道元《水經注》開創的傳統,又吸取了陸游《 入蜀記》的經驗,達到了科學和文學的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游記中,不但看到美妙傳神的景觀描寫,而且更可 見出他那「志在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精神,與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艱險,分享到達佳境的樂趣。
山水繪畫,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又一重要審美創造領域。在世界上,中國是山水畫出現最早的國家。魏 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宗炳、王微等都從事山水畫創作。到了唐代,山水畫更走向繁榮,出現了青綠山水、 水墨山水等多種流派。歷代山水畫的大師們,既重視「外師造化」,又強調「中得心源」,主張采山川之靈, 向大自然探求畫理和畫法,留下了燦爛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畫遺產。近代以來,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千、 劉海粟等,又把山水畫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時代特色。中國山水畫,是絢麗的山水孕育出來的,而又 使山水得到審美表現。
總之,中國山水文化以人化的山水的面貌出現,呈現出不同形態的美。它是美麗的景觀和輝煌的文化的結 晶,與哲學、宗教、美學、文學、建築、雕塑、繪畫、書法、音樂以及科學技術等都有密切關系,使多種文化 現象融為一體。
三、中國山水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我們把中國山水文化視為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去進行系統的開拓研究,目的是為了繼往開來。

閱讀全文

與藝術創造記敘文5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