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陶器是由誰發明的
沒有誰發明一說,只能說人們在方便生活的使用中慢慢形成的,陶器歷史悠久,版在新石器時代就權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貳』 中國陶瓷製陶起源於哪個時代
近幾年來,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對出土古陶器進行科學測定,確定中國制陶工藝始於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特別是黃河流域出現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口文化等。山東陶瓷起源於8500年前的「後李文化」,以黑陶工藝為顯著特徵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區,是一處獨立發展的地域,它以山東境內北至濰坊,東至日照,西至曲阜和南至江蘇淮河以北這一廣大地區為軸心,呈四周擴散的態勢。1980年4月,在臨沂羅庄區湖西崖出土的黑陶高柄杯,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陶器。這一時期的陶瓷,其顯著的特點是造型靈巧,胎質細膩,漆黑光竟,薄如蛋殼,故被命名為"蛋殼陶"。"蛋殼陶"已在沂蒙山區的10餘處遺址出土,從發現的數量看,約占己發現的全國的文化遺址的半數以上。
『叄』 陶瓷是誰發明的
上古時代已有遠古人類發明並開始使用陶器了,至於陶瓷於哪年被誰發明無從考證。
陶瓷發明及發展歷程如下: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製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製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緻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凈。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製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
(3)制陶的發明擴展閱讀:
陶瓷的保養
1、 日常清潔可用家用洗潔精。
2、 用肥皂加少許氨水或先用等量亞麻子與松節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強,可將瓷磚擦的更有光澤。
3、 如將濃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強的液體灑在磚上面,應立即擦洗干凈。
4、 定期為拋光磚打蠟,取得持久保護作用,時間間隔2—3個月為宜。
5、 如磚面出現少許劃痕,在劃痕處塗牙膏,用柔軟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劃痕擦乾凈。
『肆』 陶瓷是誰發明的
你我(漢族)的祖先。
——"china"本來就是「陶瓷」的意思。
『伍』 陶藝的起源
陶藝即陶瓷藝術,可追溯至石器時代。最早的陶器僅用於民生器皿,但隨著技術和製造工具發達,制陶逐漸變成了一種藝術。
原始陶器通常用手工捏制、泥條盤築法成型,多為細泥紅陶,用篝火燒制,燒成溫度低,燒結程度差。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常用泥條盤築法成型,有黑色的幾何圖案作裝飾,晚期出現了以人物為主體的圖案。
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使用了慢輪成型的工藝。陶輪的發明,為制陶技術帶來了革命。龍山文化出土了黑陶、灰陶、紅陶、白陶等多種陶器,其中黑陶使用快輪成型技術以及刻花、鏤空等裝飾手法。
商周時期,手工制陶脫離農業成為獨立發展,產品多為灰陶,還有青銅器造型的白陶。西周陶器常用幾何紋、弦紋、獸面紋和回紋裝飾,並且開始運用灰釉,製作原始青瓷。
春秋時期的陶器多是印文硬陶,造型多樣,表面採用磨光、暗花、劃花、施漆衣和彩繪等技法,普遍使用雲雷紋和獸面紋。
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漢代大量使用綠、黃、褐等低溫色釉,同時彩繪陶也較普遍。唐代出現了三彩陶器。
宋代的瓷器藝術空前發展,有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及磁州窯、耀州窯和景德鎮窯,其陶器的製作技巧、器型美感、釉色效果、裝飾手法(粘貼、刻花、筆繪、化妝土)等都堪稱完美。
遼金時期的陶瓷以雞冠壺、馬蹬壺為代表,體現了民族的生活特性。元代的代表瓷器是青花、釉里紅、釉下彩瓷。明代的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青花瓷成為主流。
清代的陶瓷工藝發展到了頂峰,色釉達到了十幾種,如古彩、粉彩、琺琅彩等。近代以來,中國陶瓷技術開始退化,漸漸落後於發達國家。
(5)制陶的發明擴展閱讀:
在燒制期間,窯中的大氣情況可以影響陶器成品的外觀。透過容許空氣進入窯中可以導致氧化性大氣,令黏土及釉料氧化;而透過限制空氣進入窯中可以導致還原性大氣,令黏土及釉料表面的氧被奪走。
以上因素可以影響燒制陶器的外觀,例如部分包含鐵的釉料,在氧化環境中會變為棕色,而在還原環境中則會變為綠色。窯中的大氣可以調整至做成釉料的復合反應。
當西方應用了傳統日本樂陶器(Raku ware)的燒制方法時,陶器會在還熱及被灰燼、紙或木屑悶住時由窯中移走,令陶器外觀有一種獨特的碳化(Carbonization)效果。此技巧亦會在馬來西亞使用來製造傳統的拉布沙用(labu sayong)。
『陸』 最早制陶是中國人發明的還是切羅基人發明的
中國在原始時期就已經開始有制陶工藝了,人面魚尾紋盤是發現最早的陶製品。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
『柒』 制陶工藝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制陶是原始人類繼掌握用火之後的又一重大發明。人們在長期用火的過程中發現:某些粘土經火燒後會改變性質,變得堅硬結實。於是萌生了用手捏制、用泥條盤築的原始制陶工藝。
『捌』 陶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制陶的發明與人類知道用火有密切的關系,被火焙燒的土地或者粘土因落入火堆而變得堅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識地用泥土製作他們需要的器物。因此,就一般意義來說,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區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現、發明,而不一定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傳授與教導。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與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論形制、器類、工藝與裝飾都不一樣,顯然都是各自獨立發生的。
第三種說法是虞舜發明了陶器。《史記》中就有虞舜在河濱制陶的記載,這種說法看來比較可信。
此外,還有不少學者指出,陶器並不是具體某人發明的,而是無數先民在生產實踐中逐步改進的產物。
『玖』 陶器是誰發明的
早先的人類並不會製造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他們用樹枝編織容器來收集存放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籃子之類的容器輕巧便利,但又疏漏的毛病,細小的顆粒會漏出來。於是聰明的人們就想出一個辦法,在容器里塗上一層水和稀的泥,等泥干後再放種子就不會漏掉了。有一回,樹林里發生了大火,人們紛紛走避,來不及搬走的家雜用具,被無情的大火吞沒了。大火熄滅之後,人們沮喪地回到原來的家園卻驚奇的發現,那些編制的容器,外面的編織部分燒成了灰燼,而用泥土塗抹的里層卻變得硬梆梆的。這樣,人類發現了泥土與火的秘密,制陶就從這個遙遠的時代開始,一直伴隨人類發展到今天。 我國陶器的製造和使用大致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的全新世初期。陶器的出現與農業、定居生活的出現成為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新飛躍的重要標志,即人類文化從此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出現促進和豐富了原始人的經濟生活,在製作中,人類的審美智慧創造性得到了發揮。 原始先民經過了百萬年的狩獵與採集生活之後,在原始的農耕作業日勞年作的生產過程中,對於泥土的性質和狀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居址的相對固定和生活資料的積累,使得人們有條件並且有必要製造大量加工和儲存生活資料的用具器物,這種生存性質的功利目的促使農耕文化的主人們在石質品、骨質品以及其它自然物之外去尋找一種新材料,於是以水、火、泥的合成方式生產的陶器應運而生。流行的觀點認為:原始先民可能因為偶爾在用竹、木、藤等有機物編成的盛器上塗上濕泥,在經過了火的燒烤之後成為可盛水漿的容器,於是由此受到啟發而有意識地製造出土質容器,再經過焙燒用於盛裝日常生活資料。這種推斷說明,陶器的產生是作為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而出現的,其最初始的造型和工藝技術是受當時人們單純的實用目的的驅使而出現的。 作為人工製品的一種新形式,陶器使人類能夠「綜合地利用水、火、土,不僅改變了對象的形狀,也改變了對象的性質。陶器的早期製作過程有著比石、木、骨等材料更大的可塑性,為人們的創造活動(包括美的創造)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制陶工藝的出現,一方面體現了人們能夠利用不同類別的自然物,去製造具有任意高度、厚度、弧度和直徑的三維空間新產品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使人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由此進0% (
『拾』 是誰發明的陶器
早先的人類並不會製造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他們用樹枝編織容器來收集存放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籃子之類的容器輕巧便利,但又疏漏的毛病,細小的顆粒會漏出來。於是聰明的人們就想出一個辦法,在容器里塗上一層水和稀的泥,等泥干後再放種子就不會漏掉了。有一回,樹林里發生了大火,人們紛紛走避,來不及搬走的家雜用具,被無情的大火吞沒了。大火熄滅之後,人們沮喪地回到原來的家園卻驚奇的發現,那些編制的容器,外面的編織部分燒成了灰燼,而用泥土塗抹的里層卻變得硬梆梆的。這樣,人類發現了泥土與火的秘密,制陶就從這個遙遠的時代開始,一直伴隨人類發展到今天。
我國陶器的製造和使用大致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的全新世初期。陶器的出現與農業、定居生活的出現成為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新飛躍的重要標志,即人類文化從此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出現促進和豐富了原始人的經濟生活,在製作中,人類的審美智慧創造性得到了發揮。
原始先民經過了百萬年的狩獵與採集生活之後,在原始的農耕作業日勞年作的生產過程中,對於泥土的性質和狀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居址的相對固定和生活資料的積累,使得人們有條件並且有必要製造大量加工和儲存生活資料的用具器物,這種生存性質的功利目的促使農耕文化的主人們在石質品、骨質品以及其它自然物之外去尋找一種新材料,於是以水、火、泥的合成方式生產的陶器應運而生。流行的觀點認為:原始先民可能因為偶爾在用竹、木、藤等有機物編成的盛器上塗上濕泥,在經過了火的燒烤之後成為可盛水漿的容器,於是由此受到啟發而有意識地製造出土質容器,再經過焙燒用於盛裝日常生活資料。這種推斷說明,陶器的產生是作為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而出現的,其最初始的造型和工藝技術是受當時人們單純的實用目的的驅使而出現的。
作為人工製品的一種新形式,陶器使人類能夠「綜合地利用水、火、土,不僅改變了對象的形狀,也改變了對象的性質。陶器的早期製作過程有著比石、木、骨等材料更大的可塑性,為人們的創造活動(包括美的創造)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制陶工藝的出現,一方面體現了人們能夠利用不同類別的自然物,去製造具有任意高度、厚度、弧度和直徑的三維空間新產品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使人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由此進入了一個高度發展的新時期。因此說,在石器時代原始藝術的發展史上,是制陶工藝把史前人們的造型能力、裝飾能力以及審美水平都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