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了年畫

誰發明了年畫

發布時間:2021-06-17 02:14:51

⑴ 年畫的起源 傳統文化中的年畫是怎麼來的

年畫,古稱「門神畫」,其最早的名稱叫「門畫」。據《風俗通義》記述,在先秦兩漢年節宗教信仰有祀門之習俗,故神荼、郁壘成為我國最早的司門之神。晉代宗懍《荊楚歲時記》道:「正月一日,給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
東漢蔡倫發明了紙,唐以前多為手繪門神。門神的角色亦不是傳說的形象,而出現了真實的人物。人們對門神的普遍說法是:門神中的白臉將軍為齊州歷城籍(今山東濟南市)秦叔寶,黑臉將軍為朔州善陽籍(今山西朔縣)胡敬德。《李世民列傳》記載:唐太宗時,李世民因噩夢致病,每逢深夜就聽見鬼叫,嚇得心中不寧,寢食不安。有位大臣進言:「派大將守門,必能驅鬼。」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自告奮勇全副披掛,一人持劍,一人持鞭,站立宮門兩邊,徹夜守護,太宗的病果然痊癒了。太宗大喜,但想將軍守門不是長久之策,隨命畫工把兩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後人仿效畫於紙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於世。由於秦、尉遲二人皆為將軍,故唐時的門神多以威武將軍出現,加之民間畫工在唐史演義的基礎上,對他們二人形象進行藝術加工,所以逐漸演變其為年畫「門神」。
隋代後期,隨著木刻書籍的產生,木版年畫亦應運而生了。從繪畫上講,梁朝劉琰的《少年行樂圖》可稱之為年畫之先聲。到了唐五代,畫目繁多,有韓滉的《豐稔圖》、周昉的《游春仕女圖》、《撲蝶圖》、李嵩的《觀燈圖》、易慶之的《元宵圖》、徐熙的《牡丹圖》、蘇漢臣的《嬰兒對浴圖》等。尤其是《嬰兒對浴圖》,畫上畫的嬰兒赤身系紅兜肚,戲舞花側,著色鮮明,栩栩如生。這證明,唐代的年畫在構圖和用色上,均達到了相當水平。

到宋代,木刻取代了畫像。我國最早的雕版年畫,見於南宋時期印的木版年畫,畫面有趙飛燕、王昭君、班姬、綠珠等美女圖,關張趙馬黃五虎圖。元代年畫中有壽星圖、八仙圖、松鶴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場。明代,由於朱元璋的提倡,這種習俗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清代,由於戲曲雜劇、綉像小說及使用插圖等木刻畫的興起,並在繪制技術和雕刻技術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使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特別是清雍正、乾隆年間,年畫更為繁盛,產地遍及全國,並涌現出一大批專門從事木刻年畫的專業畫工和雕刻家。
辛亥革命前後,年畫不僅沒得到應有的發展,反而遭受冷遇,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戰亂的影響。此期間以上海的老月份牌為代表的石印年畫走俏大江南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老月份牌」風,一大批月份牌名家脫穎而出,如謝之光、周慕橋、金梅生、杭樨英、胡伯翔、徐泳青、鄭曼陀、葉淺予等。
抗戰時期,解放區出了不少年畫佳作,主要以抗日和勞苦大眾為題材,如參軍圖、新年勞軍、兄妹開荒等。新中國成立以後,年畫藝術發展迅速。無論是造型布局,還是寄情寓意,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創作了不少宣傳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優秀作品。

⑵ 年畫,古稱門神畫,其最早的名稱叫什麼

年畫,古稱「門神畫」,其最早的名稱叫「門畫」。
年畫的由來
每逢春節,人們都喜歡買些鮮艷悅目的年畫,貼在門上或室內,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春節貼年畫,在我國由來已久。年畫,古稱「門神畫」,其最早的名稱叫「門畫」。據《風俗通義》記述,在先秦兩漢年節宗教信仰有祀門之習俗,故神荼、郁壘成為我國最早的司門之神。晉代宗懍《荊楚歲時記》道:「正月一日,給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

東漢蔡倫發明了紙,唐以前多為手繪門神。門神的角色亦不是傳說的形象,而出現了真實的人物。人們對門神的普遍說法是:門神中的白臉將軍為齊州歷城籍(今山東濟南市)秦叔寶,黑臉將軍為朔州善陽籍(今山西朔縣)胡敬德。《李世民列傳》記載:唐太宗時,李世民因噩夢致病,每逢深夜就聽見鬼叫,嚇得心中不寧,寢食不安。有位大臣進言:「派大將守門,必能驅鬼。」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自告奮勇全副披掛,一人持劍,一人持鞭,站立宮門兩邊,徹夜守護,太宗的病果然痊癒了。太宗大喜,但想將軍守門不是長久之策,隨命畫工把兩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後人仿效畫於紙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於世。由於秦、尉遲二人皆為將軍,故唐時的門神多以威武將軍出現,加之民間畫工在唐史演義的基礎上,對他們二人形象進行藝術加工,所以逐漸演變其為年畫「門神」。

隋代後期,隨著木刻書籍的產生,木版年畫亦應運而生了。從繪畫上講,梁朝劉琰的《少年行樂圖》可稱之為年畫之先聲。到了唐五代,畫目繁多,有韓滉的《豐稔圖》、周昉的《游春仕女圖》、《撲蝶圖》、李嵩的《觀燈圖》、易慶之的《元宵圖》、徐熙的《牡丹圖》、蘇漢臣的《嬰兒對浴圖》等。尤其是《嬰兒對浴圖》,畫上畫的嬰兒赤身系紅兜肚,戲舞花側,著色鮮明,栩栩如生。這證明,唐代的年畫在構圖和用色上,均達到了相當水平。

到宋代,木刻取代了畫像。我國最早的雕版年畫,見於南宋時期印的木版年畫,畫面有趙飛燕、王昭君、班姬、綠珠等美女圖,關張趙馬黃五虎圖。元代年畫中有壽星圖、八仙圖、松鶴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場。明代,由於朱元璋的提倡,這種習俗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清代,由於戲曲雜劇、綉像小說及使用插圖等木刻畫的興起,並在繪制技術和雕刻技術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使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特別是清雍正、乾隆年間,年畫更為繁盛,產地遍及全國,並涌現出一大批專門從事木刻年畫的專業畫工和雕刻家。

辛亥革命前後,年畫不僅沒得到應有的發展,反而遭受冷遇,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戰亂的影響。此期間以上海的老月份牌為代表的石印年畫走俏大江南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老月份牌」風,一大批月份牌名家脫穎而出,如謝之光、周慕橋、金梅生、杭樨英、胡伯翔、徐泳青、鄭曼陀、葉淺予等。

抗戰時期,解放區出了不少年畫佳作,主要以抗日和勞苦大眾為題材,如參軍圖、新年勞軍、兄妹開荒等。新中國成立以後,年畫藝術發展迅速。無論是造型布局,還是寄情寓意,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創作了不少宣傳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優秀作品。

一千多年來,民間藝人積年累代,父傳子承,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創作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獨特韻味的木版年畫,並逐步形成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淮坊楊家埠、陝西鳳翔、河南開封朱仙鎮、湖南邵陽灘頭、四川綿竹、廣東佛山、福建漳州、山西臨汾、河北武強、雲南大理等等名滿天下的木版年畫。這些地區年畫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具有相當規模,其作品大多以簡練的線條、鮮艷的色彩,並融入改革開放新題材,注重情節、情趣和造型的表現,人物生動可愛,富有活力,使作品別有新意,頗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⑶ 誰發明了掛歷

■ 民國初年,上海 鄭曼陀。

●其典故由來是這樣的::(其與月歷和年畫有關..)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卧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

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於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感染更為強烈。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說:「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花轎了。」此話即源於此。年畫《老鼠娶親》特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
因此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令風靡全國,現在春節前夕,大家常都互贈年畫或掛歷以賀新年。

⑷ 年畫的由來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據《山海經》載稱: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為了使李世民安穩睡覺,不在夢中聽到鬼哭神嚎之聲,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真的能安穩睡覺。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4)誰發明了年畫擴展閱讀: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⑸ 年畫的始祖是誰

宋代,在山西絳州,也就是後來絳縣一帶有位名叫楊威的畫工,他的木版畫《村田樂》曾聞名京城汴梁。後來,金朝把汴梁的畫工遷到平陽,使山西晉南成為繼汴京之後北方重要的年畫製作中心。

明清時,山西晉南木版年畫發展至鼎盛,它以傳說歷史人物與戲曲人物為主要題材,形成了粗獷豪放與凝煉流暢的藝術特色,在年畫史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山西晉南年畫產地,以豐厚的文化內涵和傳奇的歷史色彩,躋身於古代年畫最著名產地之列。自宋代開始,山西絳州、臨汾以及西南的平水、洪洞、趙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木版年畫的刻印已成區域性規模,共同構成了著名的山西晉南年畫產區。

後來在甘肅黑城鎮古塔內發現的宋金時期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和《義勇武安王位》兩幅木版年畫,畫面上分別刻有「平陽姬家雕印」、「平陽徐家印」字樣,其雕刻線條流暢細膩,構圖豐滿華麗,反映了山西木版年畫極為高超的藝術與技術水準。

晉南木版年畫由於受到黃河文化、晉南民俗風情以及戲曲藝術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把黃河文化的粗獷豪放、地方戲曲的精練剛健以及歷史壁畫流暢舒雅,都集中和形成在線條處理、造型格調與設色技巧上。

製作年畫時,首先在運用傳統的白描手段,以雙鉤鐵線概括地進行形體組合。再經雕刻,使刀味、木味與線條的剛健相統一、人物造型和表現方法相統一,形成了別具韻味的形象。

晉南年畫在造型上結合戲曲藝術程式化臉譜、典型化的動態,再經過雕刻工藝的制約,使各個藝術形象充滿了干練、典雅和幽默的韻味。神態動態的極度誇張,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滿了藝術合理化。

晉南年畫在構圖上大都追求飽滿、完整、簡約概括、豐富勻稱,從而使畫面和諧統一。並常以全景式、半景式、連環式的方法,隨心所欲地表現對象。

晉南年畫作為年畫的始祖,自宋、金至元明清極為興盛,且流傳久遠,比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河

南朱仙鎮、和蘇州桃花塢等都早上百年。其主要的代表有絳州年畫和平陽年畫。

絳州木版年畫的生產有其深厚的歷史、社會根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聞名於世的絳帖,是宋代三大法帖之一,法帖是把墨筆摹刻到石壁或木板上,供習學者臨摹,刻帖也由此影響和帶動了木版年畫。

⑹ 年畫的發展歷程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其名稱有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宋代曾被稱為「紙畫」,明代則稱為「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衛畫」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年畫正式形成於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開始印賣木刻年畫,題材上也大為擴展,如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年畫題材開始出現。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
元代是年畫的低落期,多數都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此時出現的一種叫做《九九消寒圖》的歷畫,為後世所沿襲。
到了明代,小說、戲曲插圖的勃興對年畫的發展有很大促進,寓意吉慶祥瑞和表現民間風俗的內容得到重視,年畫的創作印製和購買張貼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一些年畫的典型題材,如「一團和氣」、八仙慶壽」、「萬事如意」等已趨於定型。短版拱花技藝的發明,使年畫的印製更為豐富多彩。
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人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徵就是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於受到利瑪竇和朗世寧等傳人的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了「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同時,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此時,西畫的輸入和商業的發展,又產生了一種將國畫工筆重彩與西洋擦炭水彩結合的月份牌年畫,其題材有戲曲故事、吉慶祥瑞等,還包括一部分格調不高的時裝美人。
抗戰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敵人。
1949年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⑺ 年畫起源於什麼

年畫正式形成於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開始印賣木刻年畫,題材上也大為擴展,如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年畫題材開始出現。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

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1949年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門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門神在內。

⑻ 簡要的概括年畫的發展歷程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元代是年畫的低落期,多數都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此時出現的一種叫做《九九消寒圖》的歷畫,為後世所沿襲。
到了明代,小說、戲曲插圖的勃興對年畫的發展有很大促進,寓意吉慶祥瑞和表現民間風俗的內容得到重視,年畫的創作印製和購買張貼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一些年畫的典型題材,如「一團和氣」、"八仙慶壽」、「萬事如意」等已趨於定型。短版拱花技藝的發明,使年畫的印製更為豐富多彩。
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人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徵就是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於受到利瑪竇和朗世寧等傳人的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了「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同時,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此時,西畫的輸入和商業的發展,又產生了一種將國畫工筆重彩與西洋擦炭水彩結合的月份牌年畫,其題材有戲曲故事、吉慶祥瑞等,還包括一部分格調不高的時裝美人。
抗戰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敵人。

⑼ 中國年畫的由來是什麼年畫中的兩個人物是誰

門神系列
http://foyin.com/ms.htm
門神財神系列
http://www.tukuz.com/photo/chinese/hierogram/index2.htm
門神系列
http://dabaoku.net/jieri/zhongguo/menshen/web/001aa.htm

年畫門神

起源

門神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於宮「門」—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祭祀,對於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

漢朝門神:一位是成慶,另二位是神荼及郁壘。

神荼 郁壘

神荼與郁壘則為專捉小鬼,降伏邪魔之鬼王。他們專門擔任防衛家門、驅趕邪魔的任務。

唐有三位,二位是秦叔寶和尉遲恭, 另一位是鍾馗。

唐朝門神:

1.秦叔寶和尉遲恭

相傳俓河龍王因為差了行雨的時辰和下雨的雨量,而犯了天條,知悉將被 唐太宗的宰相魏徵所斬,於是向太宗求救。太宗乃計請魏徵前來下棋,以耽誤監斬時辰,不料到了午時三刻,魏徵就在棋桌上睡著了,唐太宗以為如此龍王就可免於被斬,豈知魏徵就在夢中斬了俓河龍王的頭。從此,龍王就天天來向太 宗索命,只要太宗想要就寢,門外就有鬼魅哭號,吵的太宗無法入睡。次日太宗告訴群臣,秦叔寶建議:"願與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於是太宗才能一夜好眠,而太宗也憐惜兩位將士的辛勞,命畫工將兩為將軍的畫像繪於宮門,以鎮壓鬼魅。

2.鍾馗則因生前宦場失意,無罪受屈,死後追封驅魔大神,民間將他供為後門神。

秦叔寶 尉遲恭 鍾馗

宋元之後,民間的門神更是變化,多得不可勝數。其中較為流傳有秦叔寶和尉遲恭、溫礄、岳飛、趙雲、孫矉、龐涓等古代忠臣名將為代表。武將戰績顯赫,更能鎮鬼驅邪,無法越過門欄,家戶更加安全。

近年來,門神已由驅邪到招福, 招財進寶, 百子百孫, 門神成為新年裝飾。

秦叔寶與尉遲恭門神:

唐代名將秦叔寶與尉遲恭二位將軍。粉面紅潤,鳳眼蒜鼻而唇厚順髯,腰佩寶劍與弓的是秦叔寶將軍。面色如焦,濃眉瞪眼,且一臉腮胡,腰佩寶劍與箭的是尉遲恭將軍。二人采雙足八卦步的立姿,雙手上下護胸,並執長柄鉞兵器。

老少太監門神:

門神為老少太監,分辨老少太監的方法主要是從面貌的不同來區分:年長的太監臉上刻畫出歲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監則面色圓潤。在服飾方面,由上而下依序為圓「領衫」、「束玉帶」、「蟒袍」,而腳穿的是「笏頭履」。所執的侍器,兩人亦有不同:年長的太監右手捧香爐,左手持拂塵;年輕的太監右手扶玉帶,左手捧著瓶花。民間俗稱二人所捧之侍器為「香、花」。

宮娥門神:

兩位宮娥頭上均作束發,且打雙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紋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墜」。在服飾方面,身披「披帛」飄帶,給人有一種輕盈的感覺;身穿「直領襖」,上有菱形花紋;衣著大袍,腹有「圍腰」加「束」,「束」下懸有「宮條」和玉佩流蘇。在所執侍器方面,左側的宮女左手捧桃果,右手執玉如意;右側的宮女右手捧高足的燈具,左手亦執玉如意。二位宮娥和老少太監所捧的侍器加起來,正好是民間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燈、果。

哼哈二將門神:

左邊門的門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張,像是在大聲喝道:「哈」。右門的門神則是翹起兩指,彷佛發出「哼」的一聲。他們就是著名的守護神「哼哈二將」。

加官進祿門神:

門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

富貴進爵門神:

門神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字匾門神:

演變成只有字匾,通常窮人家用字匾門神。

⑽ 誰知道年畫的來源

門神是誰?

門神是誰?

每逢除夕,張貼年畫,也是我國古來的民俗之一。

年畫來源程序於巾門神.據東漢蔡邕所著<<獨斷>>的記載,我國最早的年畫題才是門神畫的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神茶郁壘.還有的畫古勇士成慶的像於殿門,畫虎於門.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暮途窮,繪二神巾戶左右,左神茶,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寶即秦瓊,及尉遲恭即敬德和鍾馗形象有門神.大都畫在桃木板上,掛在門牆,用意是消災納神,鎮妖避禍.明.吳承恩在<<西遊記>>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繼日里做夢聽見鬼叫,無法安寢.第二天告訴群臣後,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就全副披掛,仗劍執鐧,在宮門把守了一通宵.這一夜,唐太宗睡得很好,沒有夢見鬼.唐太宗為了以後睡覺都能安寧,又是不忍心叫兩位老將夜夜守在宮門侍立,就命畫師畫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人的像,懸掛在宮門兩邊,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兩人就成了門神.這是年畫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門畫。

到了宋代,隨著木板雕刻技術的發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畫,並分為著色套色兩種,現存最早的木刻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著王昭君,趙飛燕, 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現了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和山東省東濰縣的年畫,均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版畫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後傳入日本和英,德等國.始於南宋的福建年畫,暢銷南洋,深受歡迎.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畫面熱鬧,題材多以五穀豐登,春牛,嬰兒風景,花鳥等為內容,後來,上海鄭曼陀把月歷和年畫合二而一,製成月歷牌年畫和掛歷年畫,至今風靡全國。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了年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