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有何區別
1、具體勞動形式不同
製造工人的勞動,是屬於生產性勞動。其勞動能為生產的原材料提升價值,帶來利潤。而服務性的勞動,比如服務員,雖然其本身具有價值,卻是由於不能帶來附加值,也無法固定在特殊物品或可賣品上用使用和出售,因而屬於非生產性勞動。
2、本質不同
生產性勞動有有利於財富的自然積累。而非生產性勞動屬於服務性的勞動,更多的是具消費性質,本質是在消耗財富。
3、對於個人的意義不同
在個人層面來看,為獲得收入而付出的勞動屬於生產性勞動。而為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或享受性的消費相當於非生產性勞動。
⑵ 非物質生產部門,如文化,教育,衛生,國家機關等非生產性勞動,是否也創造國家收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64號《禁止使用童工規定》已經2002年9月18日國務院第63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總理 朱鎔基二00二年十月一日 [編輯本段]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第一條 為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進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和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 、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均不得招用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招用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以下統稱使用童工)。 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為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介紹就業。 禁止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開業從事個體經營活動。 第三條 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保護其身心健康,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不得允許其被用人單位非法招用。 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允許其被用人單位非法招用的,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以及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給予批評教育。 第四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時,必須核查被招用人員的身份證;對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一律不得錄用。用人單位錄用人員的錄用登記、核查材料應當妥善保管。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規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教育、衛生等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本規定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監督檢查給予配合。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應當依法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使用童工的,均有權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舉報。 第六條 用人單位使用童工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處5000元罰款的標准給予處罰;在使用有毒物品的作業場所使用童工的,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規定的罰款幅度,或者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處5000元罰款的標准,從重處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並應當責令用人單位限期將童工送回原居住地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需交通和食宿費用全部由用人單位承擔。 用人單位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照前款規定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將童工送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從責令限期改正之日起,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處1萬元罰款的標准處罰,並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其營業執照或者由民政部門撤銷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用人單位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由有關單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第七條 單位或者個人為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介紹就業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每介紹一人處5000元罰款的標准給予處罰;職業中介機構為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介紹就業的,並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吊銷其職業介紹許可證。 第八條 用人單位未按照本規定第四條的規定保存錄用登記材料,或者偽造錄用登記材料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處1萬元的罰款。 第九條 無營業執照、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的單位以及未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使用童工或者介紹童工就業的,依照本規定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標准加一倍罰款,該非法單位由有關的行政主管部門予以取締。 第十條 童工患病或者受傷的,用人單位應當負責送到醫療機構治療,並負擔治療期間的全部醫療和生活費用。 童工傷殘或者死亡的,用人單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或者由民政部門撤銷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用人單位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由有關單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用人單位還應當一次性地對傷殘的童工、死亡童工的直系親屬給予賠償,賠償金額按照國家工傷保險的有關規定計算。 第十一條 拐騙童工,強迫童工勞動,使用童工從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以及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使用不滿14周歲的童工,或者造成童工死亡或者嚴重傷殘的,依照刑法關於拐賣兒童罪、強迫勞動罪或者其他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記大過或者降級的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撤職或者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關於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勞動保障等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在禁止使用童工的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使用童工的情況,不予制止、糾正、查處的; (二)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違反規定發放身份證或者在身份證上登錄虛假出生年月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發現申請人是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仍然為其從事個體經營發放營業執照的。 第十三條 文藝、體育單位經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滿16周歲的專業文藝工作者、運動員。用人單位應當保障被招用的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文藝、體育單位招用不滿16周歲的專業文藝工作者、運動員的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文化、體育行政部門制定。 學校、其他教育機構以及職業培訓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進行不影響其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教育實踐勞動、職業技能培訓勞動,不屬於使用童工。 第十四條 本規定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1991年4月15日國務院發布的《禁止使用童工規定》同時廢止。
⑶ 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不創造價值 從哪些方面辨析
你的問題,依我看論點是錯誤的,
價值,是衡量一件有形和無形的商品的價格,有價格就有價值對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不是非物質生產?
根據相對論製造出原子彈,賣給你,你難道說原子彈我要了,相對論我不要?
一個公司的品牌是非物質的,生產一個公司的品牌,你難道說沒有價值?
⑷ 為什麼說生產一定創造價值,而勞動不一定創造價值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商品價值量的決回定,商品價值量答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所決定。
任何生產都都或多或少地將人類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所以生產一定創造了價值。
每一個勞動者在生產產品時都要付出一定的體力和腦力,這就是私人勞動。但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每一個勞動者的勞動都要被社會承認,就需要把產品賣出去,售出產品的勞動就是社會勞動。
如果私人勞動大於社會勞動,私人勞動減去社會勞動部分不創造價值。
⑸ 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共同創造價值
價值是勞動力要素(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勞動力要素(工人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非勞動生產要素不創造價值,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了社會財富的創造並且是價值創造的物質條件。
⑹ 為什麼馬克思說商業資本家僱用的商業店員是不創造剩餘價值的
馬克思的剩餘價值是指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他認為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勞動的實現必須以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為條件。
也就是說,僱用雇員在從事勞動時,不是從事的生產性質的勞動,而是屬於交換這個環節。這個環節不能創造價值也不能創造剩餘價值。但是僱用店員的勞動時間受到資本家的剝削。比如僱用店員工作八小時就是必要勞動時間,而資本家要求其加班,其加班時間就是剩餘勞動時間。
(6)非生產性勞動是否創造價值擴展閱讀: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
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里,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⑺ 為什麼非勞動要素不參與價值創造卻參與分配
請題主分清楚價值創造與參與價值創造。
既然是生產要素,就是價值創造的源泉。
非勞動要素,具體是什麼定義域?
提供平台,信息,設備,比如某寶?
⑻ 1.什麼是生產性勞動、非生產性勞動(名詞解釋) 2.區分二者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生產性勞動的產值或增值應該是可以計入GDP的,非生產性勞動成果不能計入GDP。前者可以用來交換,後者則不能交換。比方說收拾家務的勞動,就不算生產性勞動。
⑼ 請問非生產性勞動能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比如協警的勞動。
只要是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及建設任務的,都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協警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緩解了警員數量的不足和繁重任務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