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曲<流水>是用什麼手法寫成的表現了什麼意境急用
古曲流水
譜本:也是最早見於朱權的《神奇秘譜》。但是現時彈《流水》的都是用的張孔山的《流水》。張孔山的《流水》,僅見於一個刻本的《天聞閣琴譜》(1867),但是四川華陽顧玉成(1808一1876)所傳的張孔山《流水》傳鈔本卻不很同。1850左右張孔山傳於武漢的譜本又不同。
曲情:朱權序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高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雲:'……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謹按:《高山》、《流水》兩曲從明初以來,又有演變,朱權(神奇秘譜》寫在前半部稱為《太古神品》的一類中,《高山》短些,《流水》長些,都不分段,證明他是暗示他所輯的是唐代的曲譜,指法也確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跡。在明中葉徽藩的《風宣玄品》中(1539),這兩曲依然前短後長不分段,但指法改動了。到明中葉以後,楊表正《琴譜真傳》(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註詞),這時在宮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據《藏春塢琴譜》1620),都和朱權所說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楊表正譜距離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點南京出版的楊掄《伯牙心法》(1600)卻把《高山》變成六段了。到了尹曄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萬曆間約1600左右就已有名於琴壇)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從此以後,所有清代各譜的《高山》都是八段。
從楊表正時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張孔山的《流水》中,卻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一段,成為九段(參看《高山》條)。所加的一段,即張譜的第六段,是用所謂"七十二滾拂"的技巧盡情模擬泉滴水流的聲音的。《天聞閣譜》專為這些滾拂和滾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費解。張自己在《天聞閣譜》中寫了一篇小識說:"余幼師琴於馮彤雲先生,手授口傳。所習各操尚易精熟,獨此曲最難。且諸譜所收《流水》雖然各別,其實大同小異,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懸絕。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們還沒有馮彤雲的材料,但可以從此看出張孔山《流水》必另有傳本。顧玉成本對於這一段用的是傳統的滾拂另加旁註,反而不十分費解。顧氏譜在模擬水流里的旋律性較強,《天聞閣譜》模擬水聲較切。
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射的尋找外星人的太空船,就選有用中國的古琴曲《流水》製成的金唱片,演奏者:管平湖,演奏用琴便是這張被稱為明代第一琴的曠世寶琴寧王琴——飛瀑連珠。
『貳』 古琴曲《流水》如何賞析
古琴曲《流水》是一首極具表現力的樂曲,充分運用滾、拂、打、進、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動地描繪了流水的各種情態。旋律起首之音,時隱時現,猶如置身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繼而轉為清澈的泛音,節奏逐漸明快,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凝神靜聽行雲流水般的旋律,好似歡泉於山澗鳴響,令人愉悅之情油然而生。隨之旋律開始跌宕起伏、風急浪涌。
曲末流水之聲復起,緩緩收勢,整首樂曲一氣呵成,聽之如同得到了流水的洗滌一般,不禁令人久久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的思緒中 。
分段解析:
首段,起全曲水流之勢,隱約暗示全曲的主題音調。二、三段用泛音寫出山澗小溪潺潺、瀑布飛濺的各種泉聲。四、五段表現萬壑之泉由細流出山匯入洪流,並漸有洶涌之勢。
自六段起,水流匯入浩瀚汪洋,急流穿峽過灘,形成驚濤駭浪、奔騰難擋的氣勢,傳達了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品格。七、八段為高潮之後的餘波,忽緩忽急,時放時收,漸漸平復。
第九段以杳渺徐逝的氣象終曲。 這首琴曲充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音,散發了天籟、地籟、人籟相知相合、渾然一體的氣象。此曲兼有抒情性和模擬性,虛實結合、情景相融、氣象高遠。
『叄』 古琴曲《流水》的結構
琴曲《流水》歷史悠久。明代朱權《神奇秘譜》中《高山》、《流水》的題解記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此後刊載《流水》的琴譜多達30多種,它們的基本內容和精神一脈相承,也基本保持了8段的結構。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張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一段,成為9段。所加的這一段也就是為琴家們所著稱的 「七十二滾拂」。這一段增加了大量滾、拂的手法,模擬水流之聲,形象地描繪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氣勢,是全曲中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此本《流水》又被稱為「七十二滾拂流水」或「大流水」。現今琴人們所彈的《流水》大多采自張孔山的《天聞閣琴譜》。首段,起全曲水流之勢,隱約暗示全曲的主題音調。二、三段用泛音寫出山澗小溪潺潺、瀑布飛濺的各種泉聲。四、五段表現萬壑之泉由細流出山匯入洪流,並漸有洶涌之勢。自六段起,水流匯入浩瀚汪洋,急流穿峽過灘,形成驚濤駭浪、奔騰難擋的氣勢,傳達了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品格。七、八段為高潮之後的餘波,忽緩忽急,時放時收,漸漸平復。第九段以杳渺徐逝的氣象終曲。 這首琴曲充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音,散發了天籟、地籟、人籟相知相合、渾然一體的氣象。此曲兼有抒情性和模擬性,虛實結合、情景相融、氣象高遠,成為最受琴家們青睞的琴曲之一。1977年8月20日,美國宇航局向外太空發射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上搭載了一張據稱能保存10億年之久的鍍金唱片,其中就有我國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一曲。
『肆』 古曲《高山流水》是哪個時期創造的
《高山流水》為我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原是古琴曲,後來多為古箏彈奏。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列子所著《列子•湯問》中,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鍾子期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說世上再沒有了知音,於是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伯牙船上撫琴偶遇知音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臣伯牙,極善鼓琴。鍾子期,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個樵夫,就是打柴的人。也許是久聞自然之聲的緣故,他對音律有著非常敏銳的感覺。伯牙和鍾子期之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友情故事,還要從一次偶然的相遇說起。
一次伯牙乘船沿江而下,途經漢陽江面,突遇狂風暴雨,停舟龜山腳下,不會雨過天晴,心曠神怡,於是,伯牙鼓琴詠志。
撫琴小段弦即斷,伯牙便知道有人在旁邊聽,於是便把他請出,此人正是樵夫鍾子期。伯牙調好琴,沉思片刻,撫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贊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撫琴一首意在流水。鍾子期又贊道:「美哉!盪盪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接著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就結拜為兄弟。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到了第二年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的那座高山下。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伯牙等了整整一天,傍晚時分,發現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趕緊上前揖禮,向他打聽鍾子期的消息。老者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這一天,要聽好友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了一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高山流水圖
『伍』 對古曲<流水>應該怎麼評價,其背景是什麼作者是誰
高山流水》
中國經典古曲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古曲,相傳該曲為伯牙所作。最初刊見於明代的《神奇秘譜》(現存古代最早的一部琴曲集,作者朱權,成書於1425年),書中解題言:「《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早在戰國時,就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
《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列子》中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哉?」
隨著琴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的變化。《高山流水》本只一段,到唐時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明清以來的多種琴譜中,以清(清唐彝銘1876年所編的《天聞閣琴譜》)川派琴家張孔山所改編的《流水》最有特色,曲中增加了以「滾、拂、綽、注」之手法作流水聲(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形象鮮明、情景交融,廣為流傳。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分作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同,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此後眾琴家,多依此譜演奏。
古箏曲的《高山流水》,雖同是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音樂卻與琴曲迥異,現有多種流派譜本。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山東派《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小曲之聯奏,亦稱《四段曲》、《四段錦》;河南派《高山流水》,則取於《老六板》板頭曲,其節奏清新明快。民間的藝人,常在第一次見面時演奏此曲,以表示尊敬、結交之意。此三者與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都是同名異曲,毫無共同之處,風格也完全不同。
『陸』 琴曲高山流水的作者是誰
高山流水 古琴:徐元白 《高山流水》,據《天聞閣琴譜》,侯作吾演奏。《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一次,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贊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涌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傳為千古佳話。伯牙鼓琴的故事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亦有記載。現存曲譜初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朱權撰)。該譜解題中說:「《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現流傳最廣的,是由清代川派琴家張孔山加工發展的《流水》(載《天聞閣琴譜》,1876年)。曲調與《神奇秘譜》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兩段中加了七十二滾拂指法,從而使水勢洶涌、奔騰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
『柒』 關於古琴曲''流水''的典故!!急求!!
樓上兩位說的是對的,古琴曲《流水》的典故就是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只不過,實際上《高山》和《流水》現在是兩首曲子,而現在的《流水》就是七十二滾拂流水。你隨便問一個學古琴的人,他都會告訴你,《流水》的典故就是高山流水。
『捌』 古琴曲《流水》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後人有詩贊美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玖』 現在流傳的琴曲高山 流水是俞伯牙作的么
不是
高山流水 古琴:徐元白
《高山流水》,據《天聞閣琴譜》,侯作吾演奏。《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一次,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贊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涌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傳為千古佳話。伯牙鼓琴的故事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亦有記載。現存曲譜初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朱權撰)。該譜解題中說:「《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現流傳最廣的,是由清代川派琴家張孔山加工發展的《流水》(載《天聞閣琴譜》,1876年)。曲調與《神奇秘譜》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兩段中加了七十二滾拂指法,從而使水勢洶涌、奔騰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