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粵劇的獲得榮譽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粵劇藝術得到健康的發展。劇目創作多姿多采,主張繼承藝術前輩的流派唱腔並加以發展,增強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伴奏音樂提倡中西結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建立導演制度,凈化舞台藝術形象,注意整體藝術的創造,發展多種風格的舞台美術設計。粵劇漸而成為廣東地方戲劇中擁有觀眾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譽,戲劇大師田漢稱贊粵劇具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藝術特點。
全省專業粵劇團最多時發展到73個。1953年成立廣州粵劇團;1958年,廣州地區9個粵劇大班合並成立了廣東粵劇院;1960年成立了廣東粵劇學校及其湛江分校。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曾三多、靚少佳、羅品超、文覺非、郎筠玉、紅線女、羅家寶、林小群、陳笑風、譚天亮等分別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柳毅傳書》、《十奏嚴嵩》、《三件寶》、《寸金橋》、《金雞嶺》、《紅花崗》、《劉胡蘭》、《山鄉風雲》等優秀劇目。其中,《山鄉風雲》在全國還被移植成20多種戲曲劇目。還曾組團到朝鮮和越南進行友好訪問演出。薛覺先「萬能老倌」的藝術造詣,馬師曾的「乞兒喉」唱腔,白駒榮的「平喉」,羅品超的文武生,陳笑風的「風腔」,紅線女的「紅腔」,文覺非、羅家寶等人的唱做念打深受觀眾喜愛。80年代粵劇代表作有《三脫狀元袍》、《袁崇煥》、《昭君公主》、《南唐李後主》、《魂牽珠璣巷》等。關國華、林錦屏、盧秋萍、倪惠英、馮剛毅、丁凡、郭鳳女、陳韻紅、彭熾權、曹秀琴等成為觀眾喜愛的優秀演員,劇團還頻繁地到港澳地區和一些國家演出。
B. 粵劇是怎樣由來的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清雍正年間,廣州有「土優」演戲時唱「廣腔」。
及至乾隆年間,本地班藝人在佛山鎮大基尾建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咸豐四年(1854),本地班藝人李文茂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起義反清,清政府嚴禁本地班演出,藝人只得轉投外江班或冒稱京戲登場。
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興起,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八和會館。本地班在這時又吸收了二簧聲腔,能以梆子、二簧腔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陽腔、崑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眾多劇目。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丑十大行當,武打技藝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
演出獨創的《六國大封相》時,登場百餘人,花團錦簇,土音啁雜,與其他劇種迥異。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台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
為了適應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編撰劇本為業的開戲師爺,他們新編的劇目多為華麗奇巧的生旦戲。而演出於粵西地區的下四府班,仍擅長表演武生、小武擔綱的正本戲,保持著粗獷質朴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過埠的州府班,這時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國家演出。
粵劇獲得榮譽;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粵劇藝術得到健康的發展。劇目創作多姿多采,主張繼承藝術前輩的流派唱腔並加以發展,增強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伴奏音樂提倡中西結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建立導演制度,凈化舞台藝術形象,注意整體藝術的創造,發展多種風格的舞台美術設計。粵劇漸而成為廣東地方戲劇中擁有觀眾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譽,戲劇大師田漢稱贊粵劇具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藝術特點。
全省專業粵劇團最多時發展到73個。1953年成立廣州粵劇團;1958年,廣州地區9個粵劇大班合並成立了廣東粵劇院;1960年成立了廣東粵劇學校及其湛江分校。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曾三多、靚少佳、羅品超、文覺非、郎筠玉、紅線女、羅家寶、林小群、陳笑風、譚天亮等分別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柳毅傳書》、《十奏嚴嵩》、《三件寶》、《寸金橋》、《金雞嶺》、《紅花崗》、《劉胡蘭》、《山鄉風雲》等優秀劇目。其中,《山鄉風雲》在全國還被移植成20多種戲曲劇目。
還曾組團到朝鮮和越南進行友好訪問演出。薛覺先「萬能老倌」的藝術造詣,馬師曾的「乞兒喉」唱腔,白駒榮的「平喉」,羅品超的文武生,陳笑風的「風腔」,紅線女的「紅腔」,文覺非、羅家寶等人的唱做念打深受觀眾喜愛。
80年代粵劇代表作有《三脫狀元袍》、《袁崇煥》、《昭君公主》、《南唐李後主》、《魂牽珠璣巷》等。關國華、林錦屏、盧秋萍、倪惠英、馮剛毅、丁凡、郭鳳女、陳韻紅、彭熾權、曹秀琴等成為觀眾喜愛的優秀演員,劇團還頻繁地到港澳地區和一些國家演出。
C. 為什麼粵劇可以成為僅次於崑曲,京劇的第三個申遺劇種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粵劇藝術得到健康的發展。劇目創作多姿多采,主張繼承藝術前輩的流派唱腔並加以發展,增強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伴奏音樂提倡中西結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建立導演制度,凈化舞台藝術形象,注意整體藝術的創造,發展多種風格的舞台美術設計。粵劇漸而成為廣東地方戲劇中擁有觀眾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譽,戲劇大師田漢稱贊粵劇具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藝術特點。
D. 粵劇的特點
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朴的特點。
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1、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2、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台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
3、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4、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 粵劇特點
粵劇的特點具體如下:
1、服裝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到了60年代末,綉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當需要不同的戲服。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武生需要打鬥,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稱呼為武袖。因此文武生的戲服會出現文武袖。
2、頭飾
粵劇發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頭套、發髻、飾物,並有系統地上片子、戴頭套及插頭飾飾物。不同種類頭套、發髻、發辮、發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製作方式、配戴及保養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頭飾種類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貴妃配戴的頭飾也有正鳳和鳳冠之分。其實男角亦有頭飾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類。紅樓夢中賈寶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
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並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3、唱詞。
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復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
在農村活動的「過山班」保留著早期粗獷、質朴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頸有力的靶子、手撟、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
4、舞台風格。
舞台美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等方面都頗有改進。
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並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5、舞台美術。
偏重寫實,布景運用畫幅為主的軟景,又採用燈光和硬片真景,服裝、化妝華美奇巧。後來發展到用機關布景、膠片服裝、頭盔和道具安裝電燈等。
(5)粵劇藝術創造的意義擴展閱讀:
粵劇的伴奏樂器,分管弦樂和打擊樂兩部分。
前者以高胡、二弦、揚琴、喉管為主要領奏樂器。又分「硬弓」、「軟弓」兩種不同的組合。「硬弓」使用的樂器有二弦、短喉管、長喉管、竹提琴、小三弦、月琴、椰胡、橫簫等,與打擊樂高邊鑼配合。音響和音色都較洪亮剛硬,多用於伴奏傳統劇中的排場和比較激烈的情景。
「軟弓」所用的樂器有二胡(南胡)、中胡、高胡、椰胡、大胡、揚琴、琵琶、小三弦、中三弦、中阮、大阮、長喉管、洞簫等。除民族樂器外,粵劇音樂還大膽地採用西洋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薩克管等中低音樂器。
與打擊樂器文鑼鼓(或蘇鑼鼓、中低音京鑼鼓)配合,音響和音色都較纖細柔和,用於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對人物內心感情的細致刻畫。
F. 粵劇有什麼特色
粵劇音樂的構成,與弋陽腔(高腔)、崑腔、梆子腔和皮黃腔的傳入,有極其緊密的關系。
弋陽腔,明萬曆年間傳入廣東;嘉靖年間崑腔的足跡也幾乎遍及全省城鄉。延至清雍正年間,廣州地區曾有過「土班」、「土優」唱「廣腔」的記載。《粵游紀程》稱之為「一唱眾和,蠻音雜陳。凡演一出,必鬧鼓良久,再為登場。」
早期的粵劇中,曾有高腔劇目《琵琶記》、《金印記》、《玉簪記》等,以及《釣魚》、《訪臣》、《送嫂》的演出,因久已輟演,今已失傳。今保留的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即《金印記》中的《封贈》一折,所唱樂調藝人抄本記為「大腔」。
粵劇的崑腔劇目,現仍保存的主要有《思凡》、《和番》、《彈詞》等,所用曲牌與聯套習慣都與崑曲基本相同。另外還有近百支曲牌,或用於《八仙賀壽》、《天姬送子》等開台例戲,或被作為器樂曲演奏而單獨使用,藝人就統稱之為高昆牌子。
梆子,是繼弋陽腔、崑腔後,形成發展的又一種聲腔。粵劇「梆子」的來源,尚未發現明確的歷史記載。有關梆子的資料有:清康熙年間,黃石牧《桂林雜詠》中說桂林有「秦音演亂彈」的詩句。《番禺縣志》記乾隆末年,廣州有「鑼鼓三譚姓,其技能合鼓吹二部而一人兼之……金鼓管弦,雜沓並奏,唱皆梆子腔。」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撫郝碩《復奉遵旨查辦戲劇違礙字句一褶》中說:「秦腔……江、廣、閩、浙、四川、雲貴等省皆盛行。」道光八年成書的《越謳》序文也有「珠兒珠女,雅善趙瑟,酒酣耳熱,遂變秦聲。」有關粵劇梆子的來源,也有幾說。一說來源於乾隆年間的秦腔梆子,並把歷史追溯到明中葉,或更遠。一說清中葉以後北方梆子板式化以後傳入廣東,形成粵劇梆子。藝人口碑則源於漢調,麥嘯霞亦持此說。歐陽予倩認為,由徽班傳入,後受祁陽戲的影響。
今考粵劇「梆子」發展的歷史胳絡與現狀,可以看出它是廣采博納的。曲調有屬南方梆子(安慶梆子)的吹腔、「安慶調」、「安春調」;有亂彈諸腔的「七句半」、「大板」、「湖廣慢板」等;其梆子的主體諸板式,更兼具吹腔常用的板起板落和北方梆子腔眼起板落的規則(Shining 註:北方梆子的『眼』等於我們粵曲所說的『叮』),行腔頗具西皮(特別是彈腔北路)的風格,而落音又多循吹腔、撥子習慣。乾隆時人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說:「弦索流於北部,安徽人歌之為桁陽腔(石牌腔,即吹腔),湖廣人歌之為襄陽腔;陝西人歌之為秦腔」。道光時廣東人楊掌生在《夢華瑣簿》中要說:「廣州樂部分為二,曰外江,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近西班」的本地班在與外江班的交流學習中,不斷地廣收博採,融匯貫通,並結合本地的語言和音樂特點,逐漸形成了兼容吹腔,襄陽調、梆子、西皮(特別是彈腔北路)諸因素,而又風格獨特的粵劇梆子。
粵劇的二黃腔是由徽班傳入的。二黃類唱腔中,有叫「西皮」的,實是白話「四平」的訛音,與「二簧平板」是同一類曲調。粵劇二黃的基本板式結構和曲調特徵與鄰省劇種之二黃腔(南路)比較接近,特別如「慢板」、「首板」(也稱「導板」)、「流水」等保留傳入時的面貌較多。粵劇二黃的曲調,與湖南祁劇的彈腔南路的關系十分密切。特有的其它板式,如「八字二黃」、「長句二黃」、「長句二流」等,則是藝人從原來的慢板和流水板基礎上變化而來的。
粵劇的唱腔,先有梆子然後與二黃合流,從傳統劇目中可得以證實。凡屬梆子曲調,只須標出板式,不用標明聲腔;而二黃曲調則一定標明二黃。一九零三年美國物克多唱片公司錄制的粵劇單面唱片招紙上也只標「廣東大戲慢板、中板……」也是另一佐證。由於粵劇吸納梆子、二黃有先有後,故早期粵劇的梆、黃是分開使用的。以梆子一腔到底的,稱「梆子戲」,傳統劇目有《打洞結拜》、《閨留學廣》、《仁貴回窯》、《六郎罪子》、《陳宮罵曹》、《岳武穆班師》、《王彥章撐渡》、《李白和番》、《周瑜歸天》等。而以二黃一腔到底的,稱「二黃戲」,代表劇目有《三娘教子》、《月下追賢》、《夜困曹府》、《仕林祭塔》、《烏江自刎》、《五郎救弟》等。
粵劇在吸收二黃的同時,梆子腔也開始融匯西皮的某些特點,吸收了西皮眼起板落的節奏特點和柔和寬廣的風格;唱腔、過門旋律增加了迂迴、纏綿的色彩。
清乾隆以後,廣東原來流行的弋腔、崑腔已逐漸為亂彈諸腔所取代,梆子和二黃逐步成了粵劇的主要聲腔。同治、光緒以來,粵劇戲班上演本地文人新編的劇目,梆子、二黃兩腔開始在同一劇目中交替使用,並與廣東民間歌謠、雜曲等相結合。廣東的民間歌謠比較豐富,僅粵語地區就有木魚、南音(廣東南音)、粵謳、板眼、芙蓉、鹹水歌等多種形式。
粵劇簡介
粵劇是一種唱腔多樣化的劇種。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善於吸取其它劇種的長處,她的唱腔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能力。
粵劇是嶺南劇派的主要品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在東南亞和歐美等華僑聚居的地區經常有演出。明代弋陽腔、崑腔、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在廣東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風行,隨後,出現廣東「本地班」,匯集眾腔之長,獨創自己的特色。後以梆、黃為基礎,溶匯弋、昆諸腔,並與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音樂曲調結合,遂成為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腔調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陽腔和江蘇省的崑山腔,相當於京劇的西皮)、二黃(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撥子)、西皮(源自陝西省的秦腔,相當於京劇的西平調)、南音、粵謳、龍舟、木魚、鹹水歌、梵曲等。伴奏樂器多樣,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邊鑼等民族樂器外,現代還運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管等西洋樂器。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燈光方面較多吸收話劇、電影、西洋歌劇的特長,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粵劇角色分類原在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大行當,後來演變為生、旦、文武、武生(須生)、公腳、小武、六分、拉扯等行當。清末民初,新編劇本層出不窮,劇目總數累計約有五至六千個。
近百年來,粵劇界人才輩出,曾涌現出薛(覺先)、馬(師曾)、廖(俠懷)、桂(名揚)、白(駒榮)等流派及一大批才華出眾的演員。
廣州是粵劇的發源地和活動中心,幾百年來人才輩出,影響遍及全球粵語華人地區。1949年後,粵劇藝術在廣州更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享有「南國紅豆」的盛譽。名伶馬師曾、薛覺先、白駒榮、紅線女等雲集廣州,在50年代使廣州的粵劇藝術大放異彩,涌現出《搜書院》《山鄉風雲》等經典性劇目。紅線女的《昭君出塞》、《荔枝頌》、《羊城八景》等粵曲更是歷唱不衰,聲名遠播海外。
80年代中期以來粵劇受娛樂風尚變化的影響活力銳減,但由於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提倡,以及編劇人員素質的提高,粵劇演出的劇目在藝術質量上日臻完美。《三脫狀元袍》、《南唐李後主》、《金陵殘夢》、《睿王與庄妃》,現代題材粵劇《土緣》等,都曾獲國家和省市獎。近年經過體制改革後,粵劇演出顯示出新的活力,有影響力的演員也相繼脫穎而出
G. 肖健的學術成就
一、對推動中華文化發展貢獻卓越。
二、為中華文化正名。
三、為粵劇紅派藝術正名:
2013年12月,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逝世,肖健在新華網發表題為《紅線女粵劇流派是中華文明和嶺南文化不朽豐碑》的署名文章,人民網、人民海外網、環球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金羊網、大洋網等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媒體均作了轉載,文章被視為對紅線女粵劇流派的社會意義和藝術成就的客觀、系統的定論與評價,獲得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和認同。文章明確指出,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紅派藝術 ,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如果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之始對應理解為現代粵劇史開端的話,那麼,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則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文章明確指出,紅派藝術在自身發展進程中形成的三座高峰。
四、系統剖析五羊石像的廣州第一城市標志地位:
肖健在廣州越秀山對五羊石像進行文化調研時指出,廣州是中國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傳說、人文景觀和城市雕塑眾多,若論及影響和意義,五羊石像堪稱廣州的第一城市標志!相傳,周夷王八年 (公元前887年),廣州人民辛勞終日、難得溫飽,有一天,天空中仙樂繚繞,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五頭山羊降臨廣州,體察民間疾苦後,駕祥雲而去,口銜「一莖六齣」谷穗的五羊遂化身巨石,永留廣州。五羊仙子下凡間,給廣州人民帶來幸福吉祥,從此,廣州成為了南國富饒之地,人民豐衣足食。肖健認為,正由於豐衣足食、幸福吉祥的美好願望能引發人們的心聲共鳴!所以,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才能世代相傳,千百年來,廣州也因而在海內外人們心目中贏得「羊城」、「穗城」的美譽!肖健同時指出,五羊雕塑的影響極其深遠, 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在廣州舉行,會徽由廣州設計師張強設計,以柔美上升的線條,構成了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石像外形輪廓,作品就是以五羊石像代表廣州,並且體現了新時期廣州人在開創美好新生活中的熾熱情懷!
五、系統剖析開荒牛雕塑的深圳第一城市標志地位:
肖健在深圳對開荒牛雕塑進行文化調研時指出,深圳是當代中國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人文景觀和城市雕塑眾多,若論及影響和意義,開荒牛雕塑堪稱深圳的第一城市標志!肖健指出,個別專家學者認為,深圳是改革開放之後才崛起的經濟特區,30多年前只是小漁村,人文底蘊不夠厚重,其實,這種理解不夠科學。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第一個經濟特區,以經濟為引領的全方位改革具有先行探索性,即「開荒」意義!深圳僅用了30多年時間,從昔日的小漁村飛速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開荒牛,象徵著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經濟體制、文化、科技等各領域全面發展進程中,勇於探索、開拓進取、領潮爭先精神,也就是「深圳精神」!所以說,深圳的人文底蘊是厚重的,而且,開荒牛精神,在這30多年來,對全中國的社會發展都起著引領作用,時代色彩非常濃烈!
六、明確指出梧州文明史有4100年以上:
肖健在廣西梧州對舜帝文化進行文化調研時,通過綜合歷代史料典籍和當代專家學者們的大量觀點、論斷,不僅理清了舜帝與珠江流域、與梧州的歷史淵源,更意識到了「上古舜帝南巡」在中華民族文明史發展進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典型意義。肖健認為,上古舜帝南巡有力地證明了梧州是中華文明發祥地:梧州是一座有著4100年以上文明史的古老城市,梧州的文明史始於舜帝,珠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多元的、光輝燦爛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梧州,自西漢高後五年(公元前183年),南越國設蒼梧王城,建城至今2100多年,所以,很多人常籠統地認為「梧州是一座有著2100年歷史的城市」,其實,這種提法不夠規范。因為,從文化學的角度考證,2100年的建城史,僅是梧州整個文明史發展進程中的其中一段歷史時期,而梧州文明,實際上早在上古舜帝時期就已經發祥了,所以說,梧州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年代更久遠的舜帝,有4100年以上。這種考證、界定的方法、依據,與中華民族以「三皇五帝」為開端來確認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考證、界定的方法、依據,是相一致的,得出的結論也是可以相互對接、印證的,所以,是客觀、科學和具有公信力的!該學術成果,將梧州的文明史追溯到了上古時期,較此前社會上對梧州歷史的理解和研究,足足前移了兩千年!
肖健指出,舜帝南巡,給梧州、珠江流域乃至中華大地,留下了深邃的遠古回聲!它的社會意義主要表現為:
由此可以確認梧州的文明史至少有4100年以上!眾所周知,在大約4000至5000年前,我們中華民族的「三皇五帝」將社會發展從鴻蒙初開的野蠻年代帶進了嶄新的文明時代,他們被尊稱為民族文明的始祖,即人文始祖,所以說,我們中國人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舜帝,是中華民族從原始氏族部落社會向國家社會轉折時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是上古「三皇五帝」中,唯一一位到過珠江流域,並將珠江流域合並入中國版圖的中華文明始祖,舜帝南巡,理所當然地將中原的文化意識引入了珠江流域,在包括生產技術、奉獻精神、治國方略、倫理道德觀念准則、德教詩樂等方面,都體現出全面開創的豐功偉績!舜帝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間。既然「(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今廣西梧州)之野,葬於江南九疑(白雲山)」,那理所當然,梧州的文明史始於舜帝,梧州,就是一座有著4100年以上歷史的古老城市,理所當然,梧州,就是珠江文明和嶺南文明的發祥地,古代珠江流域和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有力地證明了梧州是中華文明發祥地:珠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這對提升珠江流域和梧州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舜帝南巡,證明了珠江流域歷來就不是蠻荒之地,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珠江流域在上古時代,同樣有著自己的文明始祖,同樣有著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相當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並且全面開創了包括生產技術、奉獻精神、治國方略、倫理道德觀念准則、德教詩樂等方面的優秀文化傳統,珠江文明與其它江河流域文明一樣,同樣經歷著相對獨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由起源到發展、再到興旺發達的歷史進程!舜帝南巡,將中原文化意識引入珠江流域,與梧州、與珠江流域人們一道,締造了光輝燦爛的珠江文明,並使珠江文明與黃帝所創造的黃河文明、炎帝所創造的長江文明產生碰撞、交流與交融,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茫茫九派流中國」多元的、光輝燦爛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正如黃偉宗教授在《珠江文化的始祖 ——舜帝》中所論述:「舜帝開發和統一南方,事實上早於秦始皇、漢武帝開發和統一南方的時間,起碼千年以上。這意味著,通常稱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才有實際的依據;也意味著,這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不僅是黃河文化從發祥到興旺的歷史,而且包含著長江、珠江等諸多江河在內的文化史;這些江河文化,也早在「三皇」、「五帝」的開創時代已參與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文化的締造工程;同時也意味著,早在原始氏族部落社會向國家社會的轉型期,也即是以舜帝為標志的從部落社會向國家社會的轉折期,在偌大的中國疆土上的北方、中原與南方的地域文化,或各種氏族、民族的文化,也從沖撞而開始了交流和交融,這就是說,南北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歷史篇章,遠在舜帝時就揭開了。這也是遠比歷來史書所寫的自秦始皇、漢武帝開始的記載,大大提前的。」又如,著名作家李俊康在《舜帝與蒼梧(廣信)文化》中所論述:「舜帝因蒼梧而偉大,開拓嶺南功不可沒;蒼梧因舜帝而精彩,接受中原文化得風氣之先。舜帝是蒼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蒼梧文化的內涵很深,人文精神很豐富,而且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源文化。」
七、明確指出梧州文明史始於舜帝。
八、追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源流:
肖健在廣西梧州對珠江流域花卉文化進行調研時指出,梧州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發祥地,梧州的傳統花卉文化蘊含著春節節慶文化特色。論及梧州花卉文化,必先對珠江流域的文明史和花卉文化史進行溯源。《尚書 堯典》載:「帝曰:棄,黎民阻飢,汝後稷,播時百穀。」結合專家學者們的學術成果,可以確認,梧州,是一座有著4100年以上歷史的古老城市,梧州的文明史始於舜帝。梧州,是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古代嶺南地區和珠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梧州的花卉文化史也由此開篇,梧州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發祥地。而隨著時間推移,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從梧州轉移到了廣州,源於梧州的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在廣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繁榮,到了清代中葉,廣州出現了南國特有的「迎春花市」習俗,每逢歲末年關,各大公園都擺滿鮮花、盆桔,舉辦迎春花展,大街小巷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八方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在廣州舊城的中軸線北京路一帶,「迎春年宵花市」更是呈現出十里長街、繁花似錦,華燈璀璨、人海如潮的壯觀場面!傳承發展到今天,廣州迎春花市和花卉盆栽文化名揚海內外。有著「中國第一花鄉」美譽的廣州芳村花地灣,數百年來,園林花圃星羅棋布,廣州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聞名遐邇的花卉盆栽主產區和集散地。廣州,從自然到人文都可以感受到花卉文化的情結,《羊城晚報》的副刊取名「花地」,既寓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意,又寓意廣州是實至名歸的花卉主產地,在廣州新的城市中軸線上的珠江新城建起了「花城廣場」,廣州更是贏得了「花城」的美名!廣州是現代珠江流域中心城市,其文化對周邊地區有著強烈的輻射作用,珠江流域也可以稱為花的海洋!梧州也和廣州一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草水常綠、花卉常開,人們種花、愛花、賞花的歷史由來已久,唐代著名詩人孟郊在游嶺南的時候,就留下了 「海花蠻草延冬有,行處無家不滿園」的佳句。梧州,既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發祥地,又受到當今廣州花卉文化發展繁榮的輻射,梧州發展花卉盆栽文化,可謂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實條件。梧州在歷史上曾經是珠江流域僅次於廣州的第二大花卉市場,昔日的梧州大學路花卉一條街,上世紀80、90年代之時,在華南地區頗有名氣,當時,也曾舉辦過如廣州那樣的迎春年宵花市,場面極盛一時,其後,由於種種原因,繁盛不再。梧州大學路花卉一條街由於城市規劃需要,已於2012年拆除。而從2006年以來,梧州又逐漸發展起鴛江麗港花卉一條街、梧州富民特色街、香城市場等多個花卉盆栽市場,數十家花卉商匯聚梧州,花卉盆栽品種應有盡有!正所謂「南國春來早」,每逢春節前夕,桃花、梅花、水仙、百合、牡丹、芍葯、月季、山茶等四季鮮花聚在一起,奼紫嫣紅、競相開放。金桔、硃砂桔、金蛋果等,金光燦燦、碩果累累,寓意大吉大利。枝繁葉茂的「發財樹」、 綠意欣欣的「富貴竹」、紅紅火火的「福星花」、「鴻運當頭」等,充滿生機、紅火、喜慶的迎春氣氛!梧州人和廣州人一樣,春節前,總愛逛花街,多多少少總會買點花卉盆栽,沾點花香瑞氣,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吉祥如意,年輕情侶們則雙雙對對穿梭花市,挑選玫瑰、百合,祈求情場順利、姻緣美滿,這就是典型的傳統春節節慶花卉文化習俗!
九、提升嶺南畫派書畫藝術影響力。
十、開創《窮楔論》:
《窮楔論》是肖健的哲學觀。《窮楔論》高屋建瓴,觀照古今中外哲學、社會科學史,著重剖析儒家、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外在、內在影響,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證窮楔世界觀、方法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傳承、發展關系,論證窮楔世界觀、方法論在當今多元思想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重建當代民族精神架構、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所起的積極作用,倡導窮楔人生和哲理思考。《窮楔論》中的「窮」,泛指社會上的平凡人及其平凡角色。「楔」,特指木榫卯結構和木楔。木榫卯結構是指中國傳統實木建築、傢具等木器中,在相連接的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處理的接合方式,這也是實現整個木器架構的結構方式。木楔是指當木器出現松動時,用以填充木榫卯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木榫卯結構和木楔是實現整個木器架構並使其牢固的唯一方式和關鍵所在。《窮楔論》認為,「楔」,由於它隱藏,不容易被人們所認識,所以得不到常人的賞識、理解與重視。但它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卻曾構築起無數的亭台樓閣,經歷數千載風霜雨劫依然穩固屹立,終究令世人為之贊嘆、折服!「楔」,寓意著沉鬱頓挫、剛強正直、堅韌不拔,寓意著朴質、平實的偉大。「楔」,是窮楔論的靈魂!《窮楔論》號召有著與「楔」同樣經歷及處境的人們,在不為常人賞識、理解、重視的現實工作、生活逆境中,不自暴自棄,仍然以「楔」那種百折不撓的豪情壯志去激勵自己,充實穩固自己的生活架構、家庭架構,並立志充當穩固社會架構,謀求社會發展進步的平凡角色,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窮楔論》認為,社會上極不顯眼的平凡人及其平凡角色佔了大多數,這就是開創窮楔論的目的和社會基礎,以及倡導、實踐窮楔論的現實意義。 代表作品有《紅線女粵劇流派是中華文明和嶺南文化不朽豐碑》、 《上古舜帝南巡力證廣西梧州是中華文明發祥地》、 《上古舜帝南巡折射廣西梧州4100年文明史光輝》、《紙包雞,騰飛!》、 《鄭偉標<湖山秋曉圖> <秋林野興圖> 雙璧藝術欣賞》、 《窮楔論》等。
2012年04月,撰寫題為《鄭偉標雙璧藝術欣賞》的署名文章,提高了梧州乃至嶺南畫派書畫藝術創作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2013年至今,積極倡導弘揚紙包雞文化,率先明確提出了要以粵菜廣式鹵味的概念來打造紙包雞文化的學術思路,發表文化定位類學術論文數十篇,對紙包雞文化進行了強勢打造,在此期間,紙包雞榮膺中國名菜稱號,榮登北京農交會、南寧東盟博覽會殿堂,穿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落戶廣州啟航海上絲綢之路遠洋海外,製作技藝入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使得傳世150年紙包雞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擴張與提升,如今,傳世150年紙包雞文化可謂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2016年02月,對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都城鎮進行文化調研,指出,鬱南是海上絲綢之路珠江流域西江段重要古商埠,肖健對鬱南進行文化研究和發挖,這對於以梧州和封開為海陸絲路最早對接點、鬱南為海上絲路重要古商埠、廣州為海上絲路始發港的中國珠江流域文化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的意義。
H. 對粵劇的看法
我覺得挺好聽的
上一、兩代的人幾乎都愛聽
但是現在沒多少年輕人學了
我非常害怕如此的粵劇藝術會沒落
粵劇的故事有凄美的愛情故事,有富有寓意的故事......
而且,唱腔也很重要
的確用心聽的話是非常動聽的
I. 粵劇的特點是什麼
粵劇藝術特點: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復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
在農村活動的「過山班」保留著早期粗獷、質朴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頸有力的靶子、手撟、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
舞台美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等方面都頗有改進。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並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舞台美術偏重寫實,布景運用畫幅為主的軟景,又採用燈光和硬片真景,服裝、化妝華美奇巧。後來發展到用機關布景、膠片服裝、頭盔和道具安裝電燈等。
聲音特點:男的唱得比較平穩 、低沉,有時略帶沙啞;女的唱得非常細膩而又圓潤
J. 任白與紅線女在粵劇上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後人為何偏重紅線女
紅線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鄺健廉,女,漢族,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8日,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紅派藝術在唱腔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了京劇等其它劇種、以及美聲歌唱、電影等的技巧,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了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紅腔風格;在舞台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舞台功架為基礎,吸收了京劇名家程硯秋的身段藝術,並將俞振飛、周小燕、朱傳茗等戲劇名家的藝術融為一爐,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戲路極為寬廣,不論古代的小家碧玉、宮廷貴人、青樓妓女,還是現代革命女性,都能滌盡鉛華,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徵,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那富於韌性的品格,表演細膩傳神。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劇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志性的突破,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