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誰發明的新式織綾機
我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了簡單的織綾機。這種織綾機有一百二十個躡(踏具),人們用腳踏躡管理它,織一匹花綾得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為了提花,要把經線分成60綜,而每一綜必須用一個躡操縱,工作起來手忙腳亂,速度很慢,而且容易出錯。
馬鈞看到工人在這種織綾機上操作,累得滿身流汗,生產效率還很低,就下決心改良這種織綾機。於是,他深入到生產過程中,對舊式織綾機進行了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簡化了踏具,改造了桄運動機件(即開口運動機件)。馬鈞把原來六十根經線的六十躡改成了十二躡,這樣一來,新織綾機不僅更精緻,更簡單適用,而且生產效率也比原來的提高了四、五倍,織出的提花綾錦,花紋圖案奇特,花型變化多端,受到了廣大絲織工人的歡迎。
2. 中國古代漢代時期,提花機發明者是誰
陳寶光妻:〔西漢〕女。鉅鹿(今邢台市平鄉縣西南)人。西漢昭帝、回宣帝時織綾藝人。佚答名。工織綾,傳授織法,為提花機織發明者。霍顯召入其第使作之。機用一百二十躡,六月成一匹,匹值萬錢。《西京雜記》
傳說中的中國絲織巧匠。為西漢巨鹿(今邢台市平鄉縣西南)陳寶光之妻,漢宣帝(公元前73~49年)時曾在大司馬霍光家傳授蒲桃錦和散花綾的織造技術。她所用的綾錦機有120綜120鑷,60日成一匹,匹值萬錢。根據歷史記載印證,這一傳說反映了西漢時中原地區絲織技術的水平。
3. 中國古代有哪些發明,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發明家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4. 三國著名的工匠.發明家有哪些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專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屬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三國時期人物,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魏晉時期名臣,著名地圖學家。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5. 提花機是誰發明的
提花機是雅卡爾夫人發明。
6. 提花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提花機是東漢時期發明!
提花機作為一種紡織工具,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據考古證實,從河南安陽殷墟墓葬銅器上保留的絲織物痕跡來看,不僅有平紋組織的絹,還有提花的菱紋綺。這說明,我國早在商代就出現了。 一般的織機只能織出平紋的織物,帶有復雜花紋的織物只有提花機才能織出。
東漢王逸《機婦賦》中,用「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來形容織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縱提花機的場面。
提花的工藝方法源於原始腰機挑花,漢代時這種工藝方法已經用於斜織機和水平織機。通常採用一躡(腳踏板)控制一綜(吊起經線的裝置)來織制花紋,為了織出花紋,就要增加綜框的數目,兩片綜框只能織出平紋組織,3——4片綜框能織出斜紋組織,5片以上的綜框才能織出緞紋組織。因此,要織復雜的、花形循環較大的花,必須把經紗分成更多的組,多綜多躡的花機逐步形成。據《西京雜記》載:有巨鹿人陳寶光妻所織散花綾「機用一百二十躡」,這么多的綜躡織造起來十分煩瑣,到了三國時馬均「舊綾機喪功費日乃思綾機之變」改六十綜躡為十二綜躡,採用束綜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花本式提花機出現於東漢,又稱花樓。是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線制花本貯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線牽引經絲開口。花本是提花機上貯存紋樣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經線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線的耳子線根據紋樣要求編織而成。上機時,腳子線與提升經線的纖線相連,此時,拉動耳子線一側的腳子線就可以起到提升相關經線的作用。織造時上下兩人配合,一人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樓上挽花提綜,一人踏桿引緯織造。東漢王逸《機婦賦》中,用「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來形容織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縱提花機的場面。
網路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bds5AXthN98Jbwh8L95_36EV_1eMQGWse-P3d7D8B-4_a
7. 古代紡織線車怎麼做
古法織布
中國最原始的紡織工具是紡磚。它是由石片或陶片所做成的扁圓形的紡輪,中間有一短桿,利用物體回轉的慣性,從事卷繞捻合紗線的工作。從出土的紡織品中,可以推斷出春秋時期即已有紡車。秦漢時,手搖單錠紡車已廣為使用。
宋代對紡車又進行了突破性的改良,出現了麻紡大紡車與水運大紡車。但工效率仍然極低。元代元楨年間,流落涯州的黃道婆回到故鄉後,將她跟黎族人學到的紡織技術,創造性地改良故鄉舊有的紡織機械,這就是我父貞豐人一直在用的紡織機械和技術。
創造三錠腳踏紡車,可同時紡三根紗。三紡車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在機器紡車出現以前,即便是要找到一個可以同時紡兩根紗的人都非常不容易,三紡車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讓產量增加,而且這遠比歐洲的「珍妮機」還要早上五百年呢。
黃道婆成了一名「中國古代偉大的女紡織家」。她發名的以「踏車椎弓」織出的黎錦、筒裙的圖案艷麗素雅,有雞花紋、馬尾紋、青蛙紋等200多種,譽為「機杼精工,百卉千華」。
土織布,又名老粗布、手織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國紡織史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貞豐有著為出嫁的女兒陪嫁手織布床單的傳統。每逢哪家有女兒出嫁,娘家就會備上花色不同的手織布的床單作為嫁妝,既體現了娘家人對女兒的關愛,也是母親勤勞能乾的象徵。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度退出人們視野的手織布又悄然興起,再度受到人們的青睞。
純棉土織布的織造工藝較為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基本採用手工操作。其主要工序有軋花、彈花、紡線、打染、漿線、經線、作棕、吊機、織布等大小工序27道。
貞豐的土布漂白,有獨道之處,就織好的白布平捕在草地上過易夜,夜露就會自然漂白布。這是貞豐人的一大發明,白布通過多次吸夜露後,白布就變得潔白無比了。
貞豐土布產品以柳條、彩條、方格、提花4大系列為基礎,農家婦女能靠22種基本色線織出幾十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堪稱千變萬化、巧奪天工,每道工序里還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像出一件產品包含著多少繁復的勞動,讓人嘆為觀止。如今,土織布已經廣泛用於床上用品、服裝、窗簾、壁掛、檯布、坐墊等。產品自上市以來,以其精湛的手織工藝、健康的天然品質、濃郁的鄉土氣息、鮮明的民族圖案,備受人們的青睞。在紡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手織布工藝流傳至今,堪稱奇跡。
手工粗布純棉含量100%,是一種純天然綠色環保產品,產品舒適、對皮膚無任何刺激,抗靜電、不起球、透氣性強,還具有獨特的自然按摩特點,能增加人體的微循環,調節神經、改善睡眠質量。在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的今天,一味追逐高檔、追逐潮流的觀念正在逐步被「崇尚綠色、回歸自然」所代替,老粗布產品又以其自身的特色贏得了消費者的寵愛。
老粗布是一種傳承久遠的純棉手工生態紡織珍品,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有著機織布不可比擬的諸多優越性。不久前,其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 提花機的介紹
提花機作為一種紡織工具,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據考古證實,從河南安陽殷墟墓葬銅器上保留的絲織物痕跡來看,不僅有平紋組織的絹,還有提花的菱紋綺。這說明,我國早在商代就出現了1。 一般的織機只能織出平紋的織物,帶有復雜花紋的織物只有提花機才能織出。
9. 古代最高科技代表成就是提花機嗎
提花機
又稱花樓,是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對現代
電子計算機
發展中程序控制與
存儲技術
的發明有啟示作用。我國早在漢代就已經使用了提花機
10. 中國最早發明紡織的人是誰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為已知紡織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時代,發明了紡輪,使得冶絲更加便捷,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明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
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絲綢的交易帶動了東西方的文化的交流與交通的發展,也間接影響了西方的商業與軍事。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手工紡織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服裝、安全氣囊和窗簾地毯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10)誰發明提花車擴展閱讀
我國是世界上最先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先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已經懂得就地取材,並能夠分別採集野生的麻、葛、蠶絲等天然纖維,同時利用鳥獸的羽毛,以績、搓、織、編等方法做成簡陋的衣服,以代替蔽體的獸皮和草葉。
在宋末元初的時候,我國一位著名的農村勞動婦女黃道婆,基於原有的技術,在紡織技術上作出了重大的革新和創造,並研製出一套彈、扦、織、紡工具及一整套錯紗、綜線、配色、挈花等較為完善的工藝技術,從而在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歷史上創造出了輝煌的成績。
在紡織行業中也有固定的紡織神,一般來講,人們將黃道婆視為紡織行業的行業神,並在一定的時間對行業神進行隆重的祭拜,祈求她保佑人們不斷做出優秀的紡織品。
黃道婆(1245-1330年),也稱黃母、黃婆,元代著名的棉紡織家。她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學會了使用制棉工具與織崖州被的技巧。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年),黃道婆返回故鄉,並廣為傳播紡織技術,她教當地人制棉的方法,並傳授,推廣了「捍(攪車,即軋棉機)、紡(紡車)、彈(彈棉弓)、織(織機)等紡織工具及「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
由於黃道婆的努力,很快使得當地的紡織技術有了極大的提高,松江布也因此獲得了「衣被天下」的美稱。後來,松江人民為感念她的恩德,便為她立祠,而且還會定期為她舉行拜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