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inkpad鍵盤中間的小紅帽是什麼東西
滑鼠搖桿,可以用那個控制小箭頭到處走。
2. 小紅帽是不是IBM的專利啊
小紅帽(trackpoint)是IBM筆記本上thinkpad上的一項專利。其他像dell,hp有少數幾款本子也有類似小紅帽的裝置回。但顏色絕答對不是紅色的,hp的是小藍帽,dell的是小綠帽。。。而且靈敏度都沒有小紅帽高。O(∩_∩)O~
3. 關於IBM小紅帽的價格問題
IBM的小紅帽的確有點「敲詐」,售後服務中心裡說一粒要100元。而實際上一粒最貴也就10元了(成本)。至於價格就看你問的店怎麼樣了。
IBM小紅帽就是THINKPOINT,看到這里肯定是IBM最早提出並成功發明的,這是IBM的專利。這個小紅帽最大的有點就是精確度比觸摸板高,因為手指只要點上靠感覺就可以控制了,無需移動。
戴爾也有小蘭冒,為了防止和IBM的弄錯,所以顏色用藍色為主。但最早的這個指點桿就是IBM發明的。
4. thinkpad本本上的小紅帽是用來做什麼的
這個IBM公司發明了叫做「TrackPoint」(小紅帽)的滑鼠。
TrackPoint提供兩個非常方便的功能。一個是「中心按鈕」,可以用來選擇啟動TrackPoint的滾動功能和放大顯示功能;一個是「按下選擇」功能,可不用按鈕即實現點擊。
「中心按紐」是新TrackPoint定位設備在標准右鍵和左鍵之下有一個可編程的中鍵,只要點擊了中心按鈕,無論指針處於什麼位置,都可以實現與移動滾動條同樣的效果,這樣方便了快速瀏覽Web站點和大型文本和快速掃描超寬的電子表格,通過這種新型瀏覽按鈕搜索網頁的速度至少比以前滾動條箭頭滾動快了20%。滑鼠中鍵還支持新的用戶界面實現滾動和放大功能,就相當於一個「 放大鏡 」,可以在任何應用中放大屏幕上的圖文。新型TrackPoint定位設備的「懸掛式」或「可折疊式」頂蓋還減輕了對手指的壓力,用戶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按下選擇」即是不用按鈕即實現點擊。通過輕敲TrackPoint本身就可提高應用的啟動速度,減少鍵的敲擊。按在TrackPoint上選擇文本或對象,不必使用左按鈕選擇,用一個按鈕就可拖動對象,雙擊則可打開圖標。但是要在Windows控制面板的「滑鼠 」項來設定的。設定後,TrackPoint指點桿才具有了與滑鼠左鍵同樣的功能。這是按下選擇功能的一個基本功能。
「按下選擇」除了基本功能之外,還可通過進行「擴展設定」來提供其他兩個功能。其中一個是「拖拽」功能,即不僅可以像滑鼠那樣進行點擊,還能對目標進行移動。另外一個是「 釋放選擇( release select)」功能,將指針移動到圖標或按鈕上之後,只需將手指離開TrackPoint,就相當於進行了單擊動作。這兩個功能同樣也是通過Windows控制面板的「滑鼠」項進行設定。這兩項擴展功能的操作和過去的習慣操作有所不同。所以很容易引起誤操作。要想運用的得心應手,建議在設定後,要好好練習一下,來讓自己漸漸地適應新的操作。
5. 在二戰時,德國發明了什麼秘密武器
二戰期間公認的武器技術革新26項,
其中美國2項,蘇聯1項,其餘都是德國的。小到自動步槍,大到導彈。
V-1導彈:現代飛航式、巡航式導彈的鼻祖,
V-2導彈:現代彈道導彈的鼻祖,
別隆采圓盤:納粹的飛碟,
He-178: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
stg44:現代自動步槍的鼻祖,
(聞名全球的蘇聯AK-47和stg44對比一下,明顯AK-47是在山寨stg44。。)
「小紅帽」反坦克導彈:反坦克導彈的鼻祖。
MG42:現代通用機槍的鼻祖,直到今天,歐美最先進的通用機槍設計,都擺脫不了MG42的影響,因為它太經典了。。
MP40:現代沖鋒槍的先驅。
M式鋼盔:當代鋼盔設計的鼻祖,無論是美國的PASGT、中國QGF02、俄羅斯新式頭盔、以及大量各國的當代新型鋼盔,都有」德國佬鋼盔「的風格。。歷史開了個玩笑,過去了幾十年,又重新走回德國當年設計的軍盔的風格,因為它對人頭的保護性實在經典。。
原子彈:納粹的核武研製早於美國,第一次核爆也早於美國,只是那時已晚了,1945年了(美國也是這個時段),盟軍已開始攻佔德國。。
萊茵女兒:現代地對空導彈的鼻祖,戰後歐美蘇聯的地對空導彈,都是從「萊茵女兒「發展而來,」萊茵女兒「由大名頂頂的萊茵金屬公司製造,萊茵金屬現代的120坦克炮是西方使用最廣泛的坦克炮,美國M1、德國豹2、以色列梅卡瓦Ⅳ、日本90式、義大利公羊2等等,都是使用萊茵金屬120坦克炮。
虎、豹坦克:現代西方坦克設計的鼻祖。
時間關系,不一一說明了,列個表:
世界上第一款用於實戰的噴氣式戰斗機Me-262
世界上第一款噴氣轟炸機容克Ju EF132
世界上第一款空對空導彈Hs298
世界上第一款用於實戰的空對空導彈X-4
世界上第一款巡航導彈V1(Fi103 FZG76)
世界上第一款地對地彈道導彈A4(V2)
世界上第一款地對空導彈EMW Wasserfall
世界上第一款用於實戰的直升機Fl282
世界上第一款用於實戰空對艦導彈Hs293
世界上第一款突擊步槍MP44
世界上第一款洲際導彈A9/A10(製造了但試射失敗的)
世界上第一款反雷達導彈BV246
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
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現代機動戰略(閃電戰)的政權
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潛艇作戰的政權
世界上第一種氣冷機槍MG34 MG42
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反應堆(有些資料說已經到臟彈階段)
世界上第一個款碟形飛行器RFZ(飛碟)
世界上第一個款翼形飛行器Go229
時間關系,還有些沒列出,如現在世界通用的9mm手槍彈葯,是納粹的制定的標准等等。。
6. 假如108歲翟梓萌使用發明的時光機回到2013年上百度知道提問動畫片豬豬俠之變身小英雄的小紅帽
哦,好厲害
7. 小紅帽的由來
一個故事:ThinkPad小紅帽的由來 一個故事:ThinkPad小紅帽的由來
當今世界、索尼、三星等巨頭正在創造著數碼潮流、IT趨勢,他們到底是怎樣創造的呢?是否靠想出一個好點子就可以得到全公司上下拍案叫絕,一致通過,馬上推出市場引起轟動的呢?
10年前,IBM第一台ThinkPad筆記本的誕生,很明白地告訴大家,這種理想般的潮流製造方式,不存在!就連ThinkPad筆記本上那個小小的紅點——TrackPoint游標,也是幾經艱辛才獲得IBM高層最後認可,才可以在當時以革命性的新產品方式與大家見面的。10年轉眼飛逝,如今TrackPoint游標已經成為IBM筆記本的招牌標記,現在也很少有人知道這項招牌配件當初如果沒有IBM內一些雇員的拚力支持,幾乎胎死腹中,10年後,IBM向公眾解封了當時ThinkPad筆記本的研製狀況,這時候大家才明白,原來,即使在IBM,一項革命性產品的推出,也會里竟如此多的錘煉。以下就是IBM所透露的ThinkPad筆記本研發回憶錄中關於TrackPoint游標的細節詳情:
1992年IBM的第一台ThinkPad——700C誕生。在這個革命性的產品中採用了許多技術創新,比如:革新的顯示器、超凡脫俗的黑色,以及手感極其良好的鍵盤。盡管IBM一向以製造業界最好的鍵盤而聞名,而且ThinkPad每個鍵彈起的感覺都很好。如果當時有為鍵盤設立獎項的話,這種鍵盤肯定會得頭獎。但它並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它的特色被一種新型游標控制設備——TrackPoint的光芒掩蓋了。
這個紅色小按鈕鑲嵌在ThinkPad筆記本電腦鍵盤的G、B、H三鍵之間,是進行圖形用戶界面**作,選擇和移動條目,突出顯示文本,以及完成其它游標移動**作的強大工具。如今,TrackPoint已經成為了IBM筆記本電腦——ThinkPad的顯著標志之一,但是在TrackPoint的誕生過程中,卻也有許多曲折和故事。
IBM TrackPoint(點視滑鼠)是IBM的Almaden Research實驗室設計出來的,這個實驗室是設在聖何塞山麓的一個人體工程學實驗室。才華橫溢但有些古怪的實驗室創立人Ted Selker博士是人體工程學實驗室的主任,他已經從事人—機對話研究多年。
80年代後期,Selker博士一直在努力研究改進滑鼠的途徑,滑鼠是被台式電腦熟悉的一種得到認可的輸入方法。因為進行滑鼠**作時手需要離開鍵盤,所以手移動滑鼠使屏幕上的游標移動的**作是獨立的。Selker想應該有一種更好的方法把類似於滑鼠的功能結合到攜帶型電腦中。
他希望創立一種控制游標的方法,讓人們不需要像使用滑鼠那樣在一個大面積的桌面空間上滑動。於是,他使用了一個小觸桿,用它來感受壓力而不是動作。這是一個等軸晶組裝置。他們建議公司把這種裝置用在IBM的台式電腦鍵盤上,作為滑鼠的代用品。但是,銷售部門認為這是不明智的,因為數百萬人已經習慣於使用滑鼠了。
就在這時,新產品開發小組聽說了Selker的發明。他們對這項發明非常興奮,因為它很明確地提供了使IBM不同於其它公司的特色。在多方共同努力下,TrackPoint被放入產品計劃中。
和所有將要宣布的產品一樣,產品命名是一個必須經過的步驟。曾經給ThinkPad命名的Heinz Hegmann提出了TrackPoint這個名字。十分幸運,TrackPoint這個名字被證明會像ThinkPad一樣持久,而且它明確表達了IBM向個性化命名方式的轉變。
接下來,Selker博士和開發組合作,共同尋找TrackPointSelker的最佳位置。他們在鍵盤上試了許多個地方,最後發現這種壓力桿可以放在G鍵和H鍵中間,因為在使用者打字的時候,手指不會觸及那個地方。而且他們認為把一個像紅色橡皮擦一樣的小觸點放在指示桿的頂部可能會使它更有特色。
ThinkPad的第一任總經理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時說:"把TrackPoint用於整個品牌是我們早期做出的明智決定之一。它成了ThinkPad系列產品的區別於其它產品的特點。這個小棒位於鍵盤的中央,呈鮮艷的紅色,從視覺上使這種筆記本電腦更加引人注目。基於TrackPoint的紅點,我們把ThinkPad這個詞中間的字母』i』上的點標成了顯眼的紅色。這種設計有助於將ThinkPad的個性集中在一起。"
最後,數百套品紅色零件到貨並開始在筆記本電腦上進行安裝。IBM產品標准部看到鍵盤中間看上去是紅色控制鍵時大為震怒。因為紅色是用作』緊急斷電』控制的IBM安全標准顏色。通常不用於其它功能。他們立刻找產品設計部聯系,可是設計部的人說這個部件不是紅色,而是品紅色。產品標准部的人根本不買帳,堅持說這個部件的確是紅色。他們就品紅和紅色的視覺差異展開的爭論,並且品紅獲得了最後勝利。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顏色規格在Yamato逐漸加深,非常接近於紅色。"也就這一點一點的堅持,才造就了今天暢銷世界的品牌。
8. 大多在美國,Linux為什麼卻是芬蘭人發明的
早在20世紀70年代,UNIX系統是開源而且免費的。但是在1979年時,AT&T公司宣布了對UNIX系統的商業化計劃,隨之開源軟體業轉變成了版權式軟體產業,源代碼被當作商業機密,成為專利產品,人們再也不能自由地享受科技成果。
於是在1984年,Richard Stallman面對於如此封閉的軟體創作環境,發起了GNU源代碼開放計劃並制定了著名的GPL許可協議。1987年時,GNU計劃獲得了一項重大突破—gcc編譯器發布,這使得程序員可以基於該編譯器編寫出屬於自己的開源軟體。隨之,在1991年10月,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在校生Linus Torvalds編寫了一款名為Linux的操作系統。該系統因其較高的代碼質量且基於GNU GPL許可協議的開放源代碼特性,迅速得到了GNU計劃和一大批黑客程序員的支持。隨後Linux系統便進入了如火如荼的發展階段。
1994年1月,Bob Young在Linux系統內核的基礎之上,集成了眾多的源代碼和程序軟體,發布了紅帽系統並開始出售技術服務,這進一步推動了Linux系統的普及。1998年以後,隨著GNU源代碼開放計劃和Linux系統的繼續火熱,以IBM和Intel為首的多家IT企業巨頭開始大力推動開放源代碼軟體的發展。到了2017年年底,Linux內核已經發展到了4.13版本,並且Linux系統版本也有數百個之多,但它們依然都使用Linus Torvalds開發、維護的Linux系統內核。RedHat公司也成為了開源行業及Linux系統的帶頭公司。
網頁鏈接
9. 電腦小紅帽是什麼指點桿是什麼
IBM筆記本電腦小紅帽的秘密
ThinkPad有一個醒目的特徵,讓人一眼就能識別出它來。那就是鑲嵌在鍵盤中央的一個小紅點——那就是眾所周知的TrackPoint。攜帶型電腦採用的指點設備,除了TrackPoint之外,還有觸摸板、追蹤球等等。而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所有型號的ThinkPad電腦上一律採用的是TrackPoint。
對於如此與眾不同的TrackPoint,也許乍一看您會摸不清頭腦,不知它到底有什麼神
奇的功能。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諸多優點。
它位於鍵盤的正中央,這樣保證手不必離開鍵盤就能方便地操作。
由於操作時手指不需要移動,所以點擊按鈕時位置固定易於點擊。
操作時手指不需要離開機體,需要大幅度移動指針的操作和拖拽操作都變得異常簡單。
僅僅是輕輕碰觸它不會引起指針的移動,所以不會出現誤操作。
TrackPoint從外觀上看,僅僅是一個在陶瓷製的指點桿上覆以有粗糙感的橡膠頂蓋的簡單的東西。而實際上,它的內部凝結了各種精心的設計,非常符合人體工學。用指尖輕推指點桿,其底部的陶瓷板就會產生細微的彎曲,安裝在陶瓷板上的4個彎曲感測器馬上就會感知力度的方向和大小。
TrackPoint良好的操作性在於,它能夠迅速感知施加在指點桿上的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力量,並且能夠根據其強度和持續的時間准確地實現操作。如果僅僅是輕輕地施加一點力量,指針就會只移動幾個點的單位。繼續推動,指針就會加速平滑地移動。如果瞬間加以較大的力量,指針就會迅速移動到目標處。這種巧妙的設計,使指針的移動真正契合了用戶的操作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實際上用力推動TrackPoint來迅速移動指針這一操作的設計中,隱藏著一個秘密。請注意觀察一下指針的移動過程,您很快會發現,就在停止指針手指離開指點桿的瞬間,指針會向相反方向略微回移一點距離。
您也許會迷惑,為什麼會做這種設計呢?這是因為,雖然用戶的意圖是想要在目標位置放開指點桿,然而人的反應總是容易有一點延遲;同時指點桿本身恢復到直立狀態也有微小的時間差。所以,如果設計為對加在指點桿上的壓力完全忠實地做出反應的話,指針就會稍稍超過目的地一點距離。為了防止這一點,TrackPoint設計為在施加壓力的狀態到停止之前,故意使指針稍微往回移動一點距離。由於有了這種微妙的控制,用戶根本不會感覺到操作上的誤差,而會覺得指針就停在剛好的位置。
就像這樣,TrackPoint內部凝結了各種精心的設計。只要您使用習慣後,一定會感覺到它是和滑鼠同樣方便或者甚至超過了滑鼠的非常出色的指點設備。
TrackPoint其他方便的擴展功能
對於ThinkPad的指點設備TrackPoint的方便實用性,大家給予了一致的好評。然而可能還會有很多人認為它不如傳統的滑鼠那樣方便。的確,滑鼠也可以實現對游標細微的操作。
而且使用滑鼠時,用戶的食指和中指放在按鍵上,可以方便地進行點擊。但是,滑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首先,要使用滑鼠必須有能夠進行自由操作的空間。此外,從鍵盤操作轉換到滑鼠操作時,必須抬起手腕移動手臂。而TrackPoint則既不需要放置滑鼠的空間,雙手也可以不必離開鍵盤繼續操作。
而且,TrackPoint還具有兩個非常方便的功能。一個是「中心按鈕」,可以用來選擇啟動TrackPoint的滾動功能和放大顯示功能;一個是「按下選擇」功能,可不用按鈕即實現點擊。只要熟練使用這兩個功能,就可以達到和滑鼠同樣方便的操作性。
中心按鈕(CenterBotton)
需要滾動閱讀較長的文章時,通常的方式是拖拽滾動條。而使用Trackpoint做同樣操作時,要准確地拖拽細細的滾動條,還需要稍微習慣一些後才能操作自如。這樣就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閱讀效果。而使用中心按鈕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只要點擊中心按鈕,無論指針處於什麼位置,都可以實現與移動滾動條同樣的效果,然後只要上下移動指點桿,就可以滾動畫面進行瀏覽了。即使對指點桿的移動操作不是很精確,也不會影響滾動效果。此功能可在Windows控制面板的「滑鼠」項里進行設定。此外,中心按鈕還具有把畫面的某一部分放大顯示這種類似放大鏡的功能。
按下選擇(PressSelect)功能
所謂按下選擇功能,指的是使指點桿不僅可以移動指針,還具有象按鈕一樣進行點擊的功能。此功能的設定也是通過Windows控制面板的「滑鼠」項來設定的。設定後,ThackPoint指點桿就具有了與滑鼠左鍵同樣的功能。這是按下選擇功能的一個基本功能。此項設定對指點桿原來的功能不會有任何干擾,所以推薦用戶一定要嘗試一下。設定後,您會發現指針操作會變得比原來更加得心應手!
按下選擇功能,除了基本功能之外,還可通過進行「擴展設定」來提供其他兩個功能。其中一個是「拖拽」功能,即不僅可以像滑鼠那樣進行點擊,還能對目標進行移動。另外一個是「釋放選擇(release select)」功能,將指針移動到圖標或按鈕上之後,只需將手指離開ThackPoint,就相當於進行了單擊動作。這兩個功能同樣也是通過Windows控制面板的「滑鼠」項進行設定的。應用這些功能時需要注意的是,這兩項擴展功能可以使TrackPoint的操作更加方便而簡單,但設定後再做與原來同樣的操作時,反應會和過去習慣的結果有所不同。所以如果事先不充分了解其操作機制,很容易引起誤操作。要想運用的得心應手,建議您在設定後,好好地反復練習一下,來讓自己漸漸地適應新的操作和結果。
拖拽——通過在指點桿上施加較大的壓力並移動游標,即可實現拖拽。對此功能使用了一段時間後會覺得很自然,但最開始使用時可能會稍微有些不適應,尤其是那些習慣於用較強的力量按動指點桿的用戶,可能無意識中就做了拖拽操作。所以為了操作準確,平時操作時注意不要過於用力。例如,按動指點桿時應該是輕輕地撫摸它的頂蓋,只是單純移動游標時動作要輕,進行拖拽時注意要用力。如果平時能夠注意區別運用這些技巧,一定會感覺到對TrackPoint能夠運用自如。
釋放選擇——釋放選擇功能,是指在把游標移動到圖標或按鈕上之後,只要迅速地從TrackPoint上把手拿開,就相當於進行了單擊動作。如果之後還迅速點擊一下的話,就相當於雙擊操作,可以很方便地啟動應用程序。
使用釋放選擇功能時,稍微有點難度的是,在輕按指點桿的狀態下有時即使把手拿開,可能也沒能實現單擊操作。要區分釋放選擇和拖拽操作之間的微妙差異是有竅門的,但在這里僅僅用文字可能很難解釋的很清楚。
請您不要考慮過多,試著自然地操作一下指點桿,看看釋放選擇的效果如何。只要操作後實現了單擊,就OK了。而如果沒有出現預期的操作,該怎麼辦呢?一個辦法是多練習幾次,試著把握一下感覺。不過即使還是沒有實現預期效果的話,也不必強迫自己,因為它只是一項供您選擇使用的功能,不是必選功能。而且,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導致誤操作。一個避免的方法就是去掉對該功能的選擇。請您抱著這樣的想法去輕松地嘗試一下吧。嘗試後,您就能體會到究竟哪種設置最適合自己的需要,自然而然會學會如何把TrackPoint設置為最適合自己、操作方便的得力助手。
指點桿
是由IBM發明的,目前常見於IBM和Toshiba的筆記本電腦中,它有一個小按鈕位於鍵盤的G、B、H三鍵之間,在空白鍵下方還有兩個大按鈕,其中小按鈕能夠感應手指推力的大小和方向,並由此來控制滑鼠的移動軌跡,而大按鈕相當於標准滑鼠的左右鍵。
10. 誰有發明小故事
金冠之謎
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很著「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從從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
一天,吉列刮鬍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
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鏡 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15世紀紐倫堡製成凸透鏡,是制玻璃時在內部塗上一層汞劑而成。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拉 鏈
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
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便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並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於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人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
冰 箱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楊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
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雨衣
18世紀,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9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光明的使者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俄科學家發明隱身衣
據悉,奧萊格·加多姆斯基教授是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州立大學量子和光電子學系的一名知名教授,在過去許多年中,加多姆斯基教授一直在進行著黃金納米粒子的實驗研究。通過多年的研究,加多姆斯基教授發現,一個物體只要覆蓋上一種由黃金膠體粒子製造的「特殊外衣」,就可以從肉眼前消失,也就是達到了隱形的效果。
加多姆斯基教授發明的「隱身衣」利用了光的特性和物體的光反射原理。加多姆斯基教授說:「現在,我們只能使靜止的物體隱形,因為物體移動時,光的輻射頻率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目前無法使移動的物體保持隱形。然而,我相信科學家不久就會製造出類似哈利·波特魔法斗篷之類的移動隱身衣。」
事實上,加多姆斯基教授不是第一個在「人造隱形」領域取得成功的科學家。2005年3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科學家阿魯和英奎特曾宣布他們發明了使物體「隱形」的理論方法。研究使用的是等離子體激光。
俄羅斯科學家的發明與美國科學家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基於銳減散射光的概念。人類能看到物體是因為光射到物體上後,物體又反射了光。只要中斷這個過程,人就看不到物體。
加多姆斯基教授的「隱身衣」發明已經申請了科學專利。研究人員相信,像飛機和太空船這樣的大型物體,只要塗上了這種特殊物質,將能夠從雷達屏幕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