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了伊斯蘭教

誰創造了伊斯蘭教

發布時間:2021-06-16 22:24:45

① 伊斯蘭教的創立者是誰

在我國舊稱「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教,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曾經建立了倭馬亞、阿拔斯、印度莫卧兒、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歷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卻始終沒有隕落。起初,它作為一個民族的宗教,接著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精神源泉,爾後又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發展著,乃至成為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今天,在伊斯蘭旗幟下,已經聚集著七億穆斯林。盡管他們分布於世界各地,國籍,民族、膚色和語言各不相同,卻共同恪守著那古老的真諦,即宇宙間只有一個主宰--「安拉」,並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著《古蘭經》的教義。

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宗教!

② 伊斯蘭教是誰發明

伊斯蘭教是公元6世紀左右 穆罕穆德創立的

③ 伊斯蘭教是誰創始的

「伊斯蘭」的意思是順從。伊斯蘭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創始的、信奉全能的真主安拉的「一神教」。穆罕默德生於麥加,以麥地那為傳教的中心,《古蘭經》(意為「誦讀的經文」)是伊斯蘭教的最高法典。齋戒、誦經、禮拜、朝聖等,都是他們的修煉形式。其寺院在中國稱為「清真寺」(「清」為清凈,「真」為唯一),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結晶。

④ 伊斯蘭教是誰創的

伊斯蘭教的復興者穆罕默德生於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和伯父撫養。幼時根據阿拉伯人習俗母親將他送到貝都因部落中撫養以學會堅忍的生活態度。據伊斯蘭教史記載:他小時候即不會寫字也不會識字。童年替人放牧,12歲時跟隨伯父及商隊,曾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東岸一帶經商,並廣泛接觸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地區的社會狀況,了解到半島原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的情況。25歲時他同僱主麥加富孀赫蒂徹結婚,婚後生活富裕安定,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後他經常隱居潛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擺脫困境的出路。相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的一天,當他在麥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派大天仙哲卜拉伊勒(又譯吉卜利勒)向他傳達「啟示」使之「受命為聖」。此後,他宣稱接受了安拉給予的「使命」

⑤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誰

公元7世紀時,在地中海東岸和南岸的廣大地區,伊斯蘭文明崛起,從而給這個地區統一的基督教體制帶來了新的對抗因素。

「伊斯蘭」的意思是順從。伊斯蘭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創始的、信奉全能的真主安拉的「一神教」。穆罕默德生於麥加,以麥地那為傳教的中心,《古蘭經》(意為「誦讀的經文」)是伊斯蘭教的最高法典。齋戒、誦經、禮拜、朝聖等,都是他們的修煉形式。其寺院在中國稱為「清真寺」(「清」為清凈,「真」為唯一),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結晶。

伊斯蘭教最初主要在貧困而缺乏文化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如貝都印人中間得到傳播,反映了阿拉伯民族要求進一步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和形成集權國家的迫切願望。穆罕默德在世之日,就致力於建立以伊斯蘭教為最高信仰的統一的阿拉伯帝國。他的形象被描繪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持劍的英雄,意味著信仰與征服。在他死後的50年間,歷屆哈里發(阿拉伯政教合一的領袖,意為「繼承人」)不斷向外擴張,他們從拜占廷帝國奪取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把拜占廷式的基督教教堂改造成為清真寺,征服伊朗高原,擊敗波斯的薩珊朝(中國古籍稱「安息國」),在烏瑪雅德朝(公元661—750年)進一步擴張,向東深入中亞地區,占據阿富汗和印度北部,並一度威脅中國西部邊境,唐史稱之為「大食國」。向西進入非洲,沿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公元711年),從而踏上了歐洲的領土。

烏瑪雅德王朝建都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在那裡建造了宮殿和清真寺。後來,阿巴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遷都於今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在這里興建的宮殿和寺院,明顯地受到薩珊朝波斯藝術的影響。阿巴斯朝阿拉伯王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伊斯蘭建築和繪畫藝術的黃金時代。

清真寺在建築方面,伊斯蘭世界突出的貢獻是清真寺。它通常由長長的柱廊、舉行凈身儀式的水池和寬廣的正廳組成。還有一個或幾個尖塔,阿訇站在塔頂按時呼喚教徒們舉行禮拜儀式。這樣的設計是按照宗教儀式的要求產生的。

清真寺,作為伊斯蘭特有的建築形式,其特徵有兩方面:第一是構造上的特徵,即從建築的角度講,它具有簡朴、輕便、合理的特點,它的有效空間很大,幾乎沒有什麼多餘的東西,馬蹄形的尖頭拱門是伊斯蘭建築特有的樣子,它合理地分散了上部結構的壓力,中央教堂的圓頂是向拜占廷建築學來的,但清真寺的圓頂多以木構架做骨骼,以減輕頂部的重量。第二是藝術上的特徵,即從藝術風格上講,它也有自己的特色,清真寺內沒有祭壇,沒有聖像,更沒有關於真主和先知的生平故事繪畫。他們這種反對偶像崇拜的傳統,曾經影響過拜占廷帝國的偶像破壞運動。由於這個原因,清真寺內的裝飾多是變形的圖案裝飾,絕大部分是幾何形和花草圖案。色調大部分是冷色調,明朗清凈,與炎熱的沙漠景觀形成強烈的對照。

早期的清真寺在小亞細亞一帶是以羅馬的巴雪利卡式教堂改建的,沒有什麼獨立的特點。到烏瑪雅德朝,在大馬士革、麥地那、依爾撒拉姆、阿勒頗及富斯塔特(即今日之開羅),建造了不少清真寺,其中最壯麗的,是公元691年在耶路撒冷所建的有「石頭圓頂」的奧瑪爾哈清真寺。它的八角形正廳,是以拜占廷建築為榜樣建造的。另一個傑出的作品是大馬士革的大清真寺,它建於公元705—711年,有一連三個主廳,拱門是半圓形的。

耶路撒冷的石頭清真寺以色列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的大清真寺敘利亞大馬士革阿巴斯朝是清真寺建築的繁榮時代,從突尼西亞的魁拉旺清真寺、開羅的蘇哈桑清真寺(公元877—879年),到遙遠的土耳其邊境撒馬拉城現已成為廢墟的清真寺,均為阿巴斯朝所建。阿巴斯朝清真寺的特徵,是尖頂圓拱的出現和螺旋形尖塔的採用,它們都是進一步解決承重問題的需要。

拜占廷帝國消亡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君士坦丁堡,1453年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伊斯蘭之城)。1609—1617年,遵照阿胡米特蘇丹的旨意,在已經改為清真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旁邊,修建了著名的「藍色清真寺」。

蘇丹哈桑清真寺埃及開羅16世紀時,薩瓦維德朝在波斯地區興建了許多重要的清真寺。其中以伊斯法罕有綠色烏釉尖頂穹窿的大清真寺最為出色,被伊斯蘭世界贊譽為「清真寺之王」。

在西班牙地區,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公元785年,它的高大正面布滿西班牙風格的抽象裝飾圖案。正廳擁有10排列柱,開創了使用雙重拱券式立柱的先例,在面向聖地麥加的壁龕上,雕刻著精緻的抽象圖案,可以看出明顯地受到拜占廷鑲嵌藝術的影響。同樣的結構也應用於托勒多的有9個圓頂的清真寺,這個清真寺後來又改成了基督教堂。

西班牙南部地區12世紀時是阿拉伯阿爾摩拉維德王朝的轄地,在科爾多瓦、塞維利亞和格拉納塔等地,興建了許多水平很高的清真寺,科爾多瓦大清真寺的拱柱西班牙科爾多瓦如1171年建成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通體布滿弧形線條組成的連續圖案,是伊斯蘭藝術與西班牙摩爾人的藝術互相滲透的範例。在格拉納塔,作為伊斯蘭對抗基督教征服的最後一塊領地,留下了納爾茲朝(公元1232—1492年)的無數藝術品,最著名的是14世紀的阿爾亨布拉宮殿,它具有堪稱尖端的伊斯蘭裝飾圖案,在南國的陽光下放出耀眼的光輝。這是一座富有傳奇色彩的阿拉伯宮殿,被人們以克里特迷宮相稱,分為「米諾牛之宮」與「獅子之宮」兩個有柱廊環繞的宮殿。中間是「獅子噴泉」,三者處於一條軸線上。這兩個宮室和塔樓,外觀均纖細輕盈,內部裝飾華麗而又明朗。此外還有「兩姐妹之室」中的蜂房式天花板、「諸王之廳」中鍾乳形飾板,都具有特殊的美,是阿拉伯藝術最高水平的代表。

阿爾亨布拉宮西班牙格拉納達阿爾亨布拉宮的迴廊西班牙格拉納達西班牙的伊斯蘭統治以1492年格拉納塔為基督教徒所收復而告結束,但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和裝飾風格,在西班牙仍影響很深。

裝飾藝術伊斯蘭教義不允許表現人物和動物,所以雕刻和繪畫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結果,伊斯蘭藝術家們在工藝美術領域中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各種美妙的裝飾圖案。線條的疏密曲直、色彩的微妙變化,組成和諧優美的節奏,這是伊斯蘭藝術家對世界藝術寶庫的偉大貢獻。

大馬士革大清真寺嵌瓷壁畫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工藝匠師們在圖案創造中表現出他們無限的創造才能。從單獨的幾何紋樣到復雜龐大的建築裝飾,有連續、間隔、穿插,自由發揮,揮灑自如。圖案組織是那樣嚴密,而運用起來又如此輕松。加上那回曲的阿拉伯文字穿插,直線和曲線的幾何紋樣、纏綿不斷的蔓草花葉……,流暢、舒展,進止自如,充分說明阿拉伯藝術家使用線條的才能。

伊斯蘭美術的裝飾風格,在聖、俗諸方面均得到巧妙的應用。建築上的彩釉磚面裝飾、嵌瓷壁畫、大理石或木雕細工、織毯、刺綉、首飾、服裝……各方面都呈現這種風格。特別是那種垂幛式的裝飾紋樣,其構圖如同倒掛的鍾乳石一般,在歐洲的華麗宮廷里也得到了應用。

金銀細工和陶瓷方面,匠師們創造了各種秀美造型的銅或銀制的壺、罐、酒杯、盤子等等。陶瓷造型豐富,色釉質量高超,尤其是青花釉的發展,在以瓷器發源地著稱的中國亦不遜色。織毯方面,阿拉伯工匠的產品,以「波斯地毯」的名聲,遠銷世界各地。

細密畫公元1258年,阿巴斯朝滅亡後,不準描繪人物動物的禁令有所放鬆。這時,出現了附屬於伊斯蘭傳奇文學作品的細密畫插圖藝術。畫面色彩豐富,形象和構圖體現出寫實與想像的巧妙結合。透視法則也是按照東方的習慣自由細密畫抄本插圖倫敦國會圖書館處理的。巴格達是出產細密畫的中心。14世紀時,在波斯地區的大不里士,也出現了水平很高的作品,13世紀時成吉思汗率蒙古人西下,帶來中國文明,阿拉伯細密畫家們興致勃勃地從中國繪畫中學到了東方手法。例如風景中的山川和樹木畫法,往往都歸納為幾種簡練的筆法。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公元1290—1922年),是伊斯蘭世界最後的光榮篇章。13世紀奧斯曼從土耳其南下的時候,埃及的阿拉伯馬姆魯克王朝尚在強盛中,他們在開羅建造了豪華的巴桑蘇丹的清真寺。1453年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廷,再度統一阿拉伯世界,16世紀時,在伊斯坦布爾修建了阿胡米特一世的藍色清真寺,在印度的莫卧兒帝國領袖們,則修建了著名的泰姬陵廟(1632—年)。這是伊斯蘭藝術最後的光輝。

蘇丹哈桑清真寺埃及開羅

⑥ 伊斯蘭教是誰創立的

七世紀初 610年,穆罕默德40歲,決定到深山和沙漠中去修行。相傳,當他在麥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時,安拉派天使向他傳達「啟示」使之「受命為聖」。此後,他宣稱接受了真主給予的「使命」,便開始了歷時23年的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
穆罕默德是在610年開始傳教的,所以伊斯蘭教創立的時間應該在610年前,所以伊斯蘭教是在七世紀初創立的 伊斯蘭教信奉安拉為唯一之神,認為除了安拉再沒有神,反對信多神、拜偶像,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順從」。順從安拉旨意的人,即「順從者」,阿拉伯語叫「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的通稱。在中國,穆斯林也稱安拉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類傳布伊斯蘭教的。

⑦ 伊斯蘭教的創建人是誰

伊斯蘭教創立於公元七世紀的阿拉伯地區,伊始人穆罕默德(Muhammad,約571-632)。 公元612年同,穆罕默德開始公開傳教。他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是獨一無二的真神,勸導人們歸順敬畏安拉。公元622年7月16日,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麥地那,這一天,就是伊斯蘭教歷的紀元。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一支一萬多人的隊伍,以「為安拉而戰」的聖戰為口號,麥加,佔領了麥加城。631年,穆罕黑德統一阿拉伯各部,建立了以麥地那為中心的政教合一國家。632年,穆罕默德率十萬穆斯林,到麥加作第一次「朝覲」。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葬於麥地那清真寺旁。這時,伊斯蘭教已經初步形成。
滿意請採納

⑧ 伊斯蘭教是由誰創立的

伊斯蘭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年~632年)創始的、信奉全能的真主安拉的「一神教」。穆罕默德生於麥加,以麥地那為傳教的中心,《古蘭經》(意為「誦讀的經文」)是伊斯蘭教的最高法典。齋戒、誦經、禮拜、朝聖等,都是他們的修煉形式。其寺院在中國稱為「清真寺」(「清」為清凈,「真」為惟一),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結晶。

⑨ 伊斯蘭教是誰創立的

出身麥加城的沒落貴族、飽經風霜的穆漢默德(約570~632年)在汲取猶太教、基督教教義和沿襲貝杜因人(原半島以游牧為生的居民)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創建了伊斯蘭(意為「順從」)教,以安拉(即真主)為造物主,於610年開始在麥加傳教。後又組建穆斯林公社,他一身三任(宗教領袖、行政首腦和軍事統帥),630年佔領麥加,建立了獨尊一神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國家——阿拉伯帝國。後在其繼任者們的不斷向西亞、北非擴張下,逐漸確立以土地國有制為主導地位的封建生產關系的阿拉伯帝國。他對阿拉伯半島的種種社會問題給以解答,逐步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教義體系,後由他的信徒以《古蘭經》的方式固定下來。《古蘭經》既是伊斯蘭教精神的神聖源泉,也是阿拉伯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軍事體制的理論基石。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浮雕中的阿拉伯的軍樂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了伊斯蘭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