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類發明無線電波是怎麼產生的

人類發明無線電波是怎麼產生的

發布時間:2021-06-16 21:01:57

❶ 馬可尼是怎樣發明無線電的

任何一個時代,只要有新的發現,必然有人要努力將其利用於更好的發明。赫茲在實驗室里獲得電磁波後,立即就有人想到,能否將它應用於通信這個問題。而赫茲本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而且有些很可笑。

如果電磁波是在空間傳播的話,是否可以有無線電通信呢?很多人抱著這樣的想法投入到無線電通信的研究之中。其中最突出的是開辟電磁波新時代的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

馬可尼對自然科學的熱愛是從閱讀父母的科學書籍開始的。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將他託付給當時有名的魯慈教授和里奇教授,希望他將來能有所作為。在兩位老師給他安排的課程中,馬可尼最感興趣的是電磁學知識。生於1874年的馬可尼,在他20歲那年,也就是1894年,正好赫茲逝世。就在這一年,馬可尼在他的避暑地閱讀了有關赫茲的傳記,從此,他對電磁波的應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馬可尼想「如果使用電磁波,那麼沒有電線也就能傳播信號了」,他一邊這樣想,一邊就開始了實驗。1895年是馬可尼成功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他完成了在三層樓遙控一層樓電鈴自動響的實驗;完成了在閣樓上通過發報機,用莫爾斯電碼發出「S」信號,在庭院內的收報機成功地接收到了這個信號的實驗;成功地進行了火花放電式莫爾斯電報的試驗;在開闊地1700米,在有坡條件下1200米的距離上,應用電磁波通信也宣告成功。

在遠距離無線電通信成功以後,馬可尼向義大利政府申請專利,但沒有獲得批准。馬可尼於1896年2月來到了英國,這一遠行給他帶來了好運。

英國郵電部技師弗里斯也正在進行無線電通信的研究工作。當他知道比自己小37歲的年輕人馬可尼的研究成果更為先進時,毅然拋下了自己的實驗,全力幫助馬可尼做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在英國政府的幫助下,馬可尼試驗獲得了進一步的成功,並於1896年6月獲得了收發信號的無線電報機的專利。又於1897年7月在英國倫敦成立了無線電公司,從此,馬可尼全身心地致力於無線電事業的發展。

1897年末,馬可尼回到了祖國義大利,開辦了無線電報通信公司,成立了無線電信局,開展了船舶間的通信業務,使相距20千米的軍艦上也可以相互通信。後來,馬可尼的電信裝置不斷改進,1898年在英國的懷特島首次進行了收費無線電廣播。1899年3月27日,馬可尼在英國的南福蘭角建立了一個無線電報站,用來與50千米以外的法國維姆勒地區通信,成功地使無線電信號飛越了英吉利海峽。同年9月,馬可尼用無線電設備裝備了兩艘美國船舶,用無線電報向紐約新聞界報道了美國杯快艇賽的消息,引起了世界轟動。在這一年,馬可尼還用無線電報為救援「馬西烏斯」號進行通信聯絡取得了成功。1900年,英國軍艦首次安裝了馬可尼無線電發報機。

馬可尼無線電通信的距離漸漸擴大,服務的內容也越來越廣。1901年12月14日,馬可尼實現了無線電波的遠洋傳播,他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島成功地接收到了由英國發出的跨越大西洋而傳播來的電磁波信號,傳播距離達3000千米。從英國到加拿大,無線電波跨越大西洋成功了,這一成就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成為後來所出現的全球無線電通信、廣播電視、衛星通信等技術廣泛發展的新的起點。從此,世界真的變成「地球村」了,人類的電氣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馬可尼仍在不斷改進無線電通信裝置,並於1909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獨立從事無線電報研究的先驅者,還有俄國的波波夫,他也取得了一系列驚人的成績,而且他是第一個採用天線的人。但由於波波夫所在的俄國經濟相對落後,波波夫的發明沒有引起俄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又因波波夫進行傳送無線電報的實驗要比馬可尼晚,因此,通常認為無線電報的創始人為馬可尼。不過,波波夫的貢獻人們也是不會忘記的,他的發明一直很好地應用在俄國軍艦上。

無線電力傳輸

無線電力傳輸,是利用無線電的手段,將由電廠製造出來的電力轉換成為無線電波發送出去,在通過特定的接收裝置將無線電波收集起來並轉換為電力,供人們使用。這一系統與現代無線電廣播的能量發射機制不同,而與交流電力網中的交流發電機與輸電線的關系類似,當沒有電力接收端的時候,發射機只與天地諧振腔交換無功能量,整個系統只有很少的有功損耗,而如果是一般的無線電廣播,發射的能量則全部在空間中損耗掉了。

❷ 無線電是誰發明的。

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來者

在英自國,人們把麥克斯韋奉為無線電的開創人,認為他最先指出電磁波的存在。

在美國,有人認為德福雷斯特是無線電之父,因為他發明了三極體,而三極體是無線電通信器材的心臟。

在俄國,只承認波波夫是無線電通信的創始人。

在克羅埃西亞及所有了解尼古拉·特斯拉的人都承認特斯拉才是無線電之父。

在西方科學家的眼中,義大利人馬可尼是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人,他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在德國,人們認為赫茲才是無線電的開創者,因為他最早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的振動頻率的單位,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

到底是誰發明了無線電通信呢?可以這么認為,無線電的發明是眾多科學家共同研究的成果,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❸ 誰發明了無線電波

無線電技術中使用的電磁波叫做無線電波
既然問的是無線電波的發現者
也就是問電磁波發現者
19世紀60年代,麥克斯韋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預言了存在電磁波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由此可見電磁波發現者是赫茲
麥克斯韋只是預言罷了

❹ 無線電是如何誕生的

馬可尼在他父母的別墅頂層建立起無線電收發實驗裝置,專心地做起實驗來。1894年的一天,馬可尼把母親請到實驗室來,小長桌是他的實驗台,上面擺著一台簡陋的收發報裝置。馬可尼一按電鈕,就從樓下的客廳里傳來一陣鈴聲,而樓上和樓下並沒有導線相連。這就是馬可尼第一次實現無線電信號傳送的情景。
為了把通信距離進一步擴大,馬可尼不斷開動腦筋。他將赫茲振盪器懸掛在高柱子上,並且在一端連接一塊金屬板做天線,在另一端連接一埋入地下的金屬板做地線,他根據觀察,得出了天線越高,裝置的靈敏度也越高的結論。這樣,早期的無線電天線就出現了。1895年夏天,馬可尼在別墅的三樓實驗室和2.7公里遠處的山丘之間成功地實現了無線電報通信。
1896年,22歲的馬可尼告別故鄉,偕同父親到達英國。在英國郵政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馬可尼進行了多次無線電收發表演,還在公開場合做了10公里至20公里的無線電報通信演示,並獲得了成功。
1897年,在倫敦成立了由英國政府代辦的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馬可尼親自兼任董事長。有了資金的支持,馬可尼開始把無線電通信向商業化發展。1898年,英國舉行遊艇賽,終點是距海岸20英里的海上。《都柏林快報》特聘馬可尼用無線電傳遞消息,遊艇一到終點,他便通過無線電波,使岸上的人們立即知道勝負結果,觀眾為之欣喜若狂。可以說,這是無線電通信的第一次實際應用。

❺ 無線電波如何產生

1、無線電波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射頻頻段的電磁波。
2、無線電波或射頻波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電磁波,其頻率 300MHz 以下 (下限頻率較不統一,在各種射頻規范書,常見的有三 種分別是3KHz~300MHz, 9KHz~300MHz, 10KHz~300MHz)。
3、無線電技術是通過無線電波傳播信號的技術。在天文學上,無線電波被稱為射電波,簡稱射電。
4、無線電波產生的原理: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制可將信息載入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通過解調將信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❻ 最早的無線電廣播是怎麼由來的

費森登,1866年10月6日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祖先是新英格蘭人,畢業於魁北克畢曉普學院,一生共獲得500項專利,僅次於愛迪生而居世界第二位。在他對人類的諸多貢獻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發明了無線電廣播。無線電廣播的過程是:先在播音室把播音員說話的聲音或演員歌唱的聲音,變成相應的電信號,這種音頻電信號由於頻率低,不可能直接由天線發射出去,也不可能傳得很遠,因此,還得採用一種叫做「調制」的技術,把音頻電信號轉換到一個較高的頻段,然後通過發射天線,以無線電波的形式發送到空間。如果你的收音機正好「調諧」到這個電台發送的頻率上,這個電台的電波就會被你的收音機所接收。然後,通過一個叫「檢波」的過程,「檢」出廣播信號所攜帶的音頻信號,再經過「放大」等一系列處理,我們便可以從喇叭城聽到廣播電台所播放的聲音了。

1900年,費森登教授在馬可尼、波波夫發明無線電報的啟發下,萌發了用無線電波廣泛傳送人的聲音和音樂的念頭。他曾進行過一次演說廣播,但聲音極不清楚,未被重視。在西方金融家的支持下,他於1906年聖誕節前夕晚上8點鍾左右,在紐約附近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廣播站。在開播那天,播送了讀聖經路加福音中的聖誕故事,小提琴演奏曲,和德國音樂家韓德爾所作的《舒緩曲》等。這個小廣播站只有一千瓦功率,但它所廣播的講話和樂曲卻清晰地被陸地和海上擁有無線電接收機的人所聽到,這便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進行的正式的無線電廣播。

不過,第一次成功的無線電廣播,應該是1902年美國人內桑·史特波斐德在肯塔基州穆雷市所作的一次試驗廣播。史特波斐德只讀過小學,他如飢似渴地自學電氣方面的知識,後來成了發明家。1886年,他從雜志上看到德國人赫茲關於電波的談話,從中得到了啟發,試圖應用到無線廣播上。當時,電話的發明家貝爾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他的著眼點在有線廣播,而史特波斐德則著眼於無線廣播。經過不斷的研製,終於獲得成果。他在附近的村莊里放置了5台接收機,又在穆雷廣場放上話筒。一切准備工作就緒了,他卻緊張得不知播送些什麼才好,只得把兒子巴納特叫來,讓他在話筒前說話,吹奏口琴。試驗成功了,巴納特·史特波斐德因此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線廣播演員。

他在穆雷市廣播成功之後,又在費城進行了廣播,獲得華盛頓專利局的專利權。現在,肯塔基州立穆雷大學還樹有「無線廣播之父」的紀念碑。

不過,真正的廣播事業是從1920年開始的。那年6月15日,馬可尼公司在英國舉辦了一次「無線電電話」音樂會,音樂會的樂聲通過無線電波傳遍英國本土,以至巴黎、義大利和希臘,為那裡的無線電接收機所接收。同年,蘇聯、德國、美國也都進行了首次無線電廣播,特別是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廣播站於11月2日首播,因播送的內容是有關總統選舉的,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廣播很快便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媒體而受到各國的重視。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成為各國軍械庫中的一種新式「武器」而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❼ 無線電是怎麼發明的

門鈴聲急促地響起來。古雷姆夫人放下手中的活計,急忙穿過客廳跑去開門。她以為一定是鄰居威廉遜太太來了,可是推開房門一看,門外空無一人,只有仲秋的陽光懶洋洋地照射在泛黃的草坪上……

明明是門鈴響了,怎麼會沒有人呢?「真是怪事!」她只好回到書房去。隔了一會兒,鈴聲又響起來,古雷姆夫人不大情願地又去了一趟,結果還是撲了個空。這回她可有點生氣了,她沖出房門,一切還是靜悄悄的,然而回頭一看,她驚呆了。

門鈴又一次響起來,她惶然地伸手去按按鈕,可按鈕根本不聽她的使喚,你按時它不響,你不按它偏響。

「馬可尼,馬可尼,我的孩子,快來呀!門鈴出毛病了!」古雷姆夫人大聲向兒子求助。

這時,從樓上跑下來一個小夥子,他個頭中等,20歲左右,穿著一身工作服,手裡拿著一個帶按鈕的木盒子,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視著母親。聽了母親的述說,小夥子笑哈哈地樂個不停。一時間,古雷姆夫人被弄得糊里糊塗。

原來,這位名叫馬可尼的小夥子,正在做無線電信號傳送的實驗。他把門鈴設計成信號接收裝置,手中的木盒子就是信號發送裝置。

馬可尼把母親請到樓上,這是他的小小實驗室,小長桌是他的實驗工作台,上面擺著一台收發報裝置。他一按手中的按鈕,很快就從樓下客廳門外傳來一陣陣鈴聲。樓上、樓下並沒有任何導線相連,這使略懂一些物理知識的馬可尼的母親,也感到吃驚了。

這就是馬可尼第一次實現了無線電信號傳送,他被後人譽為「無線電通訊之父」。馬可尼1874年4月25日出生於義大利帕多瓦城,在著名的帕多瓦大學學習物理。馬可尼在學生時代,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自己設計的傑出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同時還向人類表明電是可以無線傳播的。雖然,在赫茲的實驗裝置中,電的發射源和接收源之間的距離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卻啟發人們,用電進行無線通訊是可能的。

用電進行無線通訊的關鍵,是擴大赫茲實驗裝置中電的發射源和接收源的距離。在赫茲實驗的鼓舞下,物理學家們開始了擴大電波傳播距離的研究,不久,法國物理學家布冉利研製的金屬屑玻璃管電波接收器,在140米以外的地方,探測到了電磁波。

法國布冉利的上述實驗,引起了英國物理學家洛奇的興趣,他改進了布冉利裝置。成功地在800米外,接收到了用摩爾斯電碼發送來的信號。

1894年元旦,年僅37歲的赫茲不幸逝世。這時,20歲的馬可尼正在歐拉巴聖地度假。當他看到自己的老師、帕多瓦大學物理學教授里奇悼念赫茲的祭文時,深受感動。許多有線電報的行家和物理學家對赫茲實驗有助於未來的無線電報的研究,寄予厚望,奧古斯特·里奇教授就是一個代表。他對熱心實驗研究的馬可尼說:「如果人類能夠利用電磁波的話,那麼電報就會飛越太空。總有一天,不用導線的通訊就會成為現實。」

里奇老師的一番話,使馬可尼完全投入到無線電報研究上來了,用電磁波傳遞訊息,已成了年輕的馬可尼的科學理想。

假期還沒有結束,馬可尼就回到帕多瓦附近父親的庄園的小閣樓里,專心地搞實驗。這位年輕人經歷了許多次失敗,父親常常嘲笑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空想家」,可是母親從他屢敗屢戰的實驗上,絲毫也看不出他的氣餒。

馬可尼刻苦攻讀了赫茲、布冉利等人的電學著作,同時找來當時所能找到的實驗設備和儀器:多路火花放電器、感應線圈、摩爾斯電報鍵和金屬屑檢波器。馬可尼首先實現了無線電室內傳送信號,使電鈴響了起來。

到了這一年的秋天,馬可尼在小閣樓的實驗室與2.7千米的山丘之間,成功地進行了通信實驗,實驗的進展使馬可尼萬分高興。由於父親的堅決反對,馬可尼缺少繼續做無線電實驗的經費,他寫信給義大利郵政部長要求予以資助。一個22歲的小夥子搞起了稀奇古怪的玩意,還要求政府的資助,這太古怪了,短視的義大利政府對這位無名發明家的發現,置之不理。

父親的冷嘲熱諷,郵政部的置之不理,都不能改變馬可尼的決心。最後。在母親的支持下,馬可尼到英國找舅舅幫忙去了。幸運的馬可尼很快得到英國郵電部門普利普斯總工程師的支持和幫助。1896年,馬可尼的發明取得了英國政府的專利。在普利普斯總工程師的支持下,無線電通訊實驗十分順利。1897年,他在南威爾士越過布里斯托爾海峽,至索美塞得丘陵高地之間,進行通訊實驗表演,收發報之間的距離已達15千米以上。

普利普斯十分欣賞馬可尼的才幹,他幽默地說:「人人都認識雞蛋,但是,只有馬可尼把雞蛋立了起來。」這時,馬可尼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1897年5月間,馬可尼的無線電通訊實現了從海岸到船隻等活動目標之間的通訊實用化。同年,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在倫敦成立,馬可尼兼任董事長。

第一台投入商業使用的無線電1897年,馬可尼成了歐洲的知名人物,義大利政府盛情邀請馬可尼回國,不久他回國為義大利建立了一座陸上電報通訊電台。1898年,馬可尼無線電裝置正式投入商業性使用,成功地為《每日快報》報道了有關金斯湯帆船比賽的情況。

在19世紀的最後幾天,馬可尼的無線電信號第一次跨越了100千米的長距離。無線電傳播的距離到底有多長,馬可尼關心,電纜電報公司更關心。19世紀下半葉,全球性的電纜通信網路基本建成,無線電業務的迅速擴大必然對電纜電報公司造成威脅。當馬可尼提出讓電波從歐洲飛越大西洋到達美國的誓言時,卻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對。

電纜電報公司的業務競爭就不必說了,來自科學界的善意規勸更有代表性。物理學家認為,光是直線傳播的,不可能繞過地球表面的曲面,拐彎到達美洲。想要實現橫跨大西洋,必須有一面和它面積差不多的反射鏡。如果沒有它,電波將像光線一樣離開地球無影無蹤。一些數學家也錯誤地從理論上證明,無線電波的長距離傳送,是根本不可能的。諸如此類的反對意見,沒有動搖馬可尼的決心。

經過長達兩年的對實驗裝置的改進,無線電收發裝置靈敏度逐步提高,抗干擾性能增強了,發射機波長調諧裝置研製成功了,天線高度日益提高了。1901年在英屬牙買加的康沃爾,一座高達52米的電波發射塔竣工。隨即,馬可尼趕往加拿大的紐芬蘭,用幾只巨大的風箏把接收天線升到122米的高度,萬事俱備了。

預定的發報時間到了。馬可尼望著天空鉛灰色的浮雲,期待著,他彷彿看到電磁波從康沃爾出發,正向紐芬蘭飛來,然而,接收機靜靜地停在那裡。

調諧,匹配,去干擾……成功了。1901年12月12日,一組摩爾斯電碼中的「三點短碼」代表「S」字母,飛越了2000多千米,人類第一次實現了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望著譯電員譯好的電文,27歲的馬可尼流出了喜悅的熱淚。

美洲轟動了,歐洲轟動了,世界轟動了。從此,馬可尼的無線電事業,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不僅各國建立了陸上電台,成百艘行駛在各大洋的郵船,也紛紛採用馬可尼無線電裝置。

馬可尼並沒有製造一面和大西洋一樣大的鏡子,富蘭克林的電波為什麼到達了美洲呢?後來人們才知道,這面「鏡子」自然界早就有了,它就是包裹著整個地球的大氣電離層。它像鏡子反射光線一樣,把無線電波反射到了美洲大陸。

1933年10月一天晚上,在美國科學家歡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馬可尼的宴會上,馬可尼即席表演環球無線電通訊,發出無線電SSS信號,經世界六大電台接轉後再回到原地,電報繞地球一周,僅用了33秒鍾!

1937年7月20日馬可尼病逝。為了紀念他對人類的貢獻,國際海上無線電協會代表50多個國家,一致通過把馬可尼的誕生日命名為「世界海上無線電服務日」。

知識點

無線電

無線電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電磁波,是其中的一個有限頻帶,上限頻率在300GHz(吉赫茲),下限頻率較不統一, 在各種射頻規范書, 常見的有3KHz~300GHz(ITU-國際電信聯盟規定),9KHz~300GHz,10KHz~300GHz。無線電技術的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制可將信息載入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通過調節將信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❽ 無線電波是怎樣形成的

一、 什麼是無線電波的波長與頻率?

無線電波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讓不熟悉無線電知識的聽眾弄懂什麼是無線電波的波長,什麼是無線電波的頻率,我們不妨將無線電波比作一塊石頭掉入水中而產生的逐漸向外擴散的一圈圈水波:石頭入水點是水波的中心,無線電發射天線則是無線電波的中心,那麼相鄰的兩圈水波或電波之間的距離就叫波長。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非常快的,與光的速度一樣,即每秒30萬公里。用30萬公里除以波長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線電波的頻率,無線電波的波長與頻率是成反比的,頻率越高的無線電波,其波長就越短。波長的常用單位是米,頻率的常用單位是赫茲、千赫茲、兆赫茲等。例如,我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有中波639千赫茲、短波9800千赫茲和調頻106.1兆赫茲三個發射頻率,它們相對應的波長則分別為469.5米、30.6米和2.8米。我們平時在收聽無線電廣播時,基本碰到或使用的是頻率這一概念,而波長這一概念卻不太常碰到或使用;實際上,知道了某一無線電波的頻率,只要簡單換算一下,也就知道了該電波的波長。

二、 什麼是調幅收音機,什麼是調頻收音機?

現在世界上各個廣播電台發射的無線電波有兩種:一種叫調幅波,另一種叫調頻波。能接收調幅波的收音機就叫調幅收音機,能接收調頻波的收音機就叫調頻收音機。下面我們重點來談談什麼是調幅波,什麼是調頻波:

我們平常從收音機里聽到的各種聲音(如人的說話聲、音樂聲等)本身的傳播距離是十分短的,如某人在大聲吼叫時,其它人能在三十米開外聽清楚已是非常不易了。而通過無線電廣播(發射與接收),聲音卻可以傳到上千公里、上萬公里以外,而且傳送的時間是基本忽略不計的。這神奇的效果並不是聲音本身所能做到的,而是聲音通過"搭載"在無線電波上實現的。我們知道,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而且在空中傳播損耗也非常小,這是實現快速而又遠距離傳播的先決條件。按無線電專業技術術語,把聲音"搭載"在無線電波上叫"調制",而被當做傳播交通工具的無線電波則叫"載波"。把聲音調制到載波的方式又有兩種:一種是讓載波的幅度隨著聲音的大小而變化,這種方式叫調幅制,被調制後的電波我們稱之謂調幅波;另一種是讓載波的頻率隨聲音的大小而變化,這種方式叫調頻制,被調制後的電波,我們稱之謂調頻波。

收音機做為一種接收工具,其內部線路是根據其所需接收的無線電廣播(電波)的調制方式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接收電路。現在一般較高檔的收音機基本是調幅與調頻兩種廣播均能接收,用戶通過撥動收音機上的波段開關來選擇即可。

三、 收音機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前面我們已經向聽眾介紹了無線電波與調制的概念,大家已知道廣播電台是將聲音信息調制在高頻無線電波上再發射出去。收音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簡單歸納為三步曲:第一步要接收到相應頻率的無線電波,第二步是從無線電波上取出調制在其上的聲音信息,第三步為把聲音信息還原成人耳能聽到的聲音。下面我們較詳細地來介紹這三個過程:

1. 無線電已與我們人類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如廣播、電視、無線通迅等,可以說我們是生活在無線電波的包圍中。用於無線廣播的無線電頻率是非常眾多的,一個頻率對應一個電台的一套廣播節目,而一台收音機一次也只能收聽一個頻率的廣播節目。這就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收音機應能有選擇性地接收無線電波的能力。事實上,收音機首先靠其本身配置的天線將各種頻率的無線電波接收進來,然後通過一個具有選擇功能的電路來擇取聽眾所需收聽的電台頻率,此時自然就要將其它頻率的無線電波濾掉。這一選擇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選台,書名應稱之謂調諧。

2. 在接收到我們所需收聽的電台高頻電波後,下一步就是把"搭載"在電波上的聲音信息取下來,前面我們已說過,這個"搭載"過程叫調制,那麼現在把聲音信號取下來則稱為解調。解調是通過特別設計的電子線路來完成的。調制的方式有調幅和調頻兩種,相對應的,解調的方式或採用的電子線路也是不相同的。需要說明的是,從天線上直接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是非常微弱的,在通過調諧電路後還需經過放大電路放大到一定幅度才能送往解調電路。

3. 從無線電波上解調出來的聲音信息此時還是一種幅度很低的電信號,我們人耳是聽不到的,還需用功率放大電路將其放大,再通過喇叭或耳機才能還原成我們真正能聽到的聲音。

四、 調頻波、中波、短波、長波是怎樣劃分的?

前面已經提到,根據將聲音信息調制在無線電波上的方式的不同,無線電波又分為調頻波與調幅波兩大類:

調頻波的英文簡稱為FM,我國按國際標准規定的調頻廣播的頻率范圍為87兆赫茲至108兆赫茲之間。

調幅波的英文簡稱是AM,按照使用頻率范圍的不同又可分為中波、短波、長波,相對應的英文簡稱為MW、SW、LW。中波的頻率范圍,我國按國際標準定為526.5千赫茲至1606.5千赫茲。短波的頻率范圍為2.0兆赫茲至26.1兆赫茲之間,但中間非連續使用,這就是我們常碰到的米波段問題,後面還會對此做詳細介紹。長波的頻率范圍為150千赫茲至284千赫茲之間,隨著廣播事業的發展,長波因其固有的缺點已不太被使用了,我國一直未使用長波廣播。

❾ 無線電通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關於誰是無線電台的發明人還存在爭議,現在普遍認為是尼古拉·特斯拉。

1893年,尼古拉·特斯拉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首次公開展示了無線電通信。在為「費城佛蘭克林學院」以及全國電燈協會做的報告中,他描述並演示了無線電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製作的儀器包含電子管發明之前無線電系統的所有基本要素。

亞歷山大·波波夫於1895年5月7日他在彼得堡物理和化學協會物理學部年會上演示了他製成的一架無線電接收裝置-雷電指示器,這一天後來被俄羅斯定為「無線電日」慶祝。俄羅斯人認為他才是無線電的發明人。

古列爾莫·馬可尼擁有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技術的專利,英國專利12039號,「電脈沖及信號傳輸技術的改進以及所需設備」。

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國獲得了無線電技術的專利。然而,美國專利局於1904年將其專利權撤銷,轉而授予馬可尼發明無線電的專利。這一舉動可能是受到馬可尼在美國的經濟後盾人物,包括湯瑪斯·愛迪生,安德魯·卡耐基影響的結果。

1909年,馬可尼和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由於「發明無線電報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898年,馬可尼在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霍爾街開辦了世界上首家無線電工廠,僱傭了大約50人。

1943年,在特斯拉去世後不久,美國最高法院重新認定特斯拉的專利有效。這一決定承認他的發明在馬可尼的專利之前就已完成。有些人認為作出這一決定明顯是出於經濟原因。這樣二戰中的美國政府就可以避免付給馬可尼的公司專利使用費



(9)人類發明無線電波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無線電通信

無線電通信的最大魅力在於,藉助無線電波具有的波動傳遞信息的功能,人們可以省去敷設導線的麻煩,實現更加自由、更加快捷、無障礙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從無線電波的特性來看,如同光波一樣,無線電波可以反射、折射、繞射和散射傳播。

由於電波特性不同,有些電波能夠在地球表面傳播,有些能夠在空間直線傳播,有些能夠從大氣層上空反射傳播,有些電波甚至能穿透大氣層,飛向遙遠的宇宙空間。

❿ 無線電報是如何發明的

電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迫切要求能進行遠距離快速通訊的產物。在19世紀上半葉就有許多科學家從事這方面的發明創造。莫爾斯在1837年成功地發明了電碼,很快就建立了長距離的通訊網和橫跨大西洋的電纜。但是架電線、鋪電纜都是很費事的事情。如果能不經電線、電纜而直接傳遞信息,豈不是更為方便?於是無線電報應運而生。應該說,在赫茲發現和證實電磁波的時代就已經有可能發明無線電報了。但是,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現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在這以後,有多起利用電磁波傳遞信息的嘗試:例如,法國的布朗利(E.Blanly)、英國的洛奇(O.Lodge)、紐西蘭的盧瑟福(E.Rutherford)、美國的忒斯拉(M.Tesla)都對無線電通訊做過有益的嘗試。俄國的波波夫還公開表演過他的無線電收發報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而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95年在自家的花園里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波傳遞實驗,次年即獲得了專利。

馬可尼是義大利人,1874年4月25日出生在波倫那(Bologna)。父親是一位鄉紳,母親是愛爾蘭人,因此他從小會說英語。馬可尼雖然沒有進過大學,但由於他家境富裕,延請了義大利的著名學者作為家庭教師在家裡給他上課。還在少年時期,他就對物理和電學有很濃厚的興趣,讀過麥克斯韋、赫茲、里希(Righi)、洛奇(Lodge)等人的著作。1894年,馬可尼偶然讀到一篇記述8年前赫茲發現電磁波的文章,很受啟發。他想:是不是可以用電磁波傳遞信號呢?於是,他採用赫茲的方法產生電磁波,在遠處用粉屑檢波器來檢測。粉屑檢波器實際上是一隻鬆散的放有金屬粉屑的容器,它平時幾乎不導電,一旦電磁波通過,在電磁波的作用下,物質狀態發生了變化,就變成能夠導電的良導體,這樣就顯示出無線電信號。無線電波就這樣轉換成了易於檢測的電流。馬可尼逐步改進自己的裝置,將發射機和接收機都接地,再用一根與大地絕緣的金屬線作天線,這樣,就可以使發送和接收都變得更有效。天線的利用並不是馬可尼開創的,波波夫比他先用上了天線,但是馬可尼比較幸運,他的發明及時地得到了英國官方的支持,這大概是因為有不列顛血統的緣故。1896年由於義大利對他的工作不感興趣,馬可尼便攜帶自己的裝置到了英國,在那裡他被介紹給郵政總局的總工程師普利斯(William Preece)。這年年末馬可尼取得了無線電報系統世界上第一個專利。他在倫敦、薩里斯堡(Salisburg)平原以及跨越布里斯托爾灣成功地演示了他的通訊裝置,信號傳遞的距離增加到了14.48千米。1897年7月成立了「無線電報及電信有限公司」(後來改名為「馬可尼無線電報有限公司」)。

1897年馬可尼回到義大利,在斯佩西亞(Spezia)向義大利政府演示了19.31千米的無線電信號發送。1898年,他再次來到英國,把發送距離加大到28.97千米。1899年他建立起了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法國和英國之間的無線電通信。他在許多地方建立了永久性的無線電台。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十分欣賞他的工作,特意付費請馬可尼發送一份電報,向年邁的斯托克斯致意,這成了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無線電報的業務。那一年,在金斯頓舉行的賽艇會上,馬可尼成功地用自己的信號機報道賽艇比賽的消息。

1900年馬可尼為其「調諧式無線電報」取得了著名的第7777號專利。他的事業發展得很順利。但是當時人們對這項新發明難免有所疑慮,最大的疑慮是無線電波應該走直線,而地球表面卻是圓球形,怎麼可能遠距離傳送到地球的其他地方呢?可是馬可尼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認為,無線電波會沿地表傳送,假如把發送台和接收台都接地,更應該沿地表傳送。他決定用他的發報系統證明無線電波不受地球表面彎曲的影響。他精心設計了實驗方案,用氣球把天線盡可能吊高,試圖讓無線電信號從英國的西南端(康沃爾郡的波特休)發送到加拿大紐芬蘭省的聖約翰斯,跨過大西洋,距離為3379.53千米。1901年12月12日,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馬可尼試驗獲得了成功。愛迪生對此給予公開贊揚。馬可尼的大膽試驗打破了傳統的看法,引起公眾極大的興趣。第二年他的實驗結果就得到了解釋。肯涅利(A.E.Kenelly)和亥維賽(O.Heaviside)提出,可能是在地球外層空間存在能使電波反射的電離層。這一論點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由英國物理學家阿普頓(E.V.Appleton)用無線電實驗得到證實。

1903年開始,從美國用無線電向英國《泰晤士報》傳遞新聞,當天見報。到了1909年無線電報已經在通訊事業上大顯身手。在這以後許多國家的軍事要塞、海港船艦大都裝備有無線電設備,無線電報成了全球性的事業,因此,馬可尼在1909年和布勞恩(Karl Braun)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布勞恩是德國人,1850年6月6日出生於德國的富爾達(Fulda)。他在此地接受了地方普通中學的教育。他曾在馬爾堡大學、柏林大學學習過,1872年畢業,他的畢業論文是關於彈性弦的振動。後來他在維爾茨堡大學擔任過昆開(Quincke)教授的助手,1874年受聘到萊比錫的聖托馬斯中學任教。兩年後他受聘為馬爾堡大學的理論物理學編外教授,1880年又被聘請到斯特拉斯堡大學擔任同樣的職務。1883年布勞恩成了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工業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並於1885年受聘到杜賓根大學任教。他到這里的任務之一是建立一所新的物理研究所。

布勞恩的第一項研究工作是關於弦的振動和彈性棒的振動,特別是棒的振動幅度和周圍環境對振動的影響。其他研究工作是以熱力學原理為基礎的,例如壓力對於固體的溶解度的影響。

布勞恩的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在電學方面。他發表過關於歐姆定律的偏差問題,以及關於從熱源計算可逆伽伐尼電池的電動勢問題的文章。他的實驗使他發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靜電計和陰極射線示波器。

1898年他開始從事無線電報的研究,試圖以高頻電流將莫爾斯信號經過水的傳播發送。後來他又把閉合振盪電路應用於無線電報,而且是第一個使電波沿確定方向發射的試驗者之一。1902年他成功地用定向天線系統接收到了定向發射的信號。

布勞恩的關於無線電報的論文以小冊子的形式發表於1901年,題目是《通過水和空氣的無線電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布勞恩曾被派往紐約,作為一名見證人去參加一項專利索賠的訴訟。由於他離開了自己的實驗室以及身體有病,所以他沒有可能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布勞恩的晚年是在美國安靜地度過的,他於1918年4月20日逝世於美國。

閱讀全文

與人類發明無線電波是怎麼產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