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不僅促進了自身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同時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近代化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18世紀以後,隨著文化、教育與科學事業的發展,歐洲各國的耗紙量與日俱增。由於單一生產麻紙,已使原料供應出現嚴重短缺,人們在不斷尋找替代物。與此同時,他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造紙術的發明地——中國,尋求中國造紙技術發展的新信息,使得中國造紙新術直接傳入歐洲。
(1)蔡倫的發明有什麼重要意義擴展閱讀: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與其他書寫材料相比,紙的表面平滑,潔白受墨,還可染色;幅面寬大,容字較多,又便於裁剪,做成各種型制;柔軟耐折,可任意舒捲,便於攜帶與存放;壽命長,易於保存;造紙原料易尋,價格低廉;用途廣泛,既可作書寫、印刷之用,又可用作包裝材料等。
這些無可比擬的優點,使得紙一經發明,便經久不衰,且傳播世界各地,為世人所鍾情。
從考古發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紙是由植物纖維(麻類)製成,因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的「紙,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纖維。1933年,北京大學教授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烽燧遺址首次發現一片麻紙,「同時出土者有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簡,為漢宣帝年號,則此紙亦為西漢故物也」。
直至1990年,學者們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先後八次發現西漢初年至末年製造的麻紙,時間均在東漢蔡倫「造紙」之前。
到了東漢,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製造麻紙技術的經驗並進行技術革新,組織生產了一批質量更好的麻紙。不僅如此,他還突破了木本韌皮纖維的造紙技術,主持研製成功楮皮紙,使得造紙原料更為廣泛,推動了造紙術與造紙業的發展。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麻紙、楮皮紙外,又製造出桑皮和藤皮紙;中原地區則普遍使用竹簾床模具抄造,使得紙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書寫材料。隋唐五代時期是麻紙的全盛時期,而雕版印刷的發明更進一步促進了紙業的興旺。
唐末南方製造出竹紙,這一時期還發明了在色紙面上飾以金銀粉的金花紙、水紋紙和砑花紙。宋元時期皮紙與竹紙由於技術的進步而成為主要紙類,麻紙則因原料問題開始衰落。明朝是造紙術的集大成階段,其技術也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殺青》中記載下來。中國造紙術在發明之後,開始向外傳播到世界各地。
『貳』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卻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廣泛歡迎。它首先傳到朝鮮,又由朝鮮傳到日本。往西傳到中亞的撒馬爾罕,後來又傳到巴格達、大馬士革、埃及與摩洛哥。
『叄』 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我們在現在所使用的很多用品都是紙質的,這其實也是蔡文造紙術給我們日常生活提供的積極影響,而且在不斷的改進過程中,我們的紙張也逐漸適合於印刷,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雙手,也減輕了人們的一些生活負擔。在一些沒有意義的製作上面是可以直接用復印或者列印進行的,所以其中的積極意義是我們可以發現。
而且蔡倫改進造紙術這件事情,其實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讓人們對身邊的機器或者一些物品也產生了提高和促進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激發了人們靈感的迸發,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們真正投入到研究的過程中。當新事物產生之後,我們其實是需要進行使用的,這樣在過程中,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這些新事物的積極意義所在。
『肆』 造紙術的發明有什麼重要意義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伍』 造紙術的發明有什麼重要意義
造紙術的發明意義是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
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5)蔡倫的發明有什麼重要意義擴展閱讀:
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
漢武帝大怒。此事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後傳》記載: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葯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
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陸』 蔡倫發明了什麼意義是什麼
紙,意義在於降低書籍的成本,使文化的傳播速度加大。
『柒』 蔡倫改良的造紙術產生了什麼樣的重大意義
造紙術經過蔡倫的改良,取得了很大成效。首先是解決了造紙原料不足的問題。他利用各種廢棄物,既增加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成本,產量也開始增加。
其次在工藝上,其原理和基本生產工序——制漿、打漿、烘乾等工序——已經初具現代造紙技術的雛形,時隔1800年,如今現代化造紙工業的工藝和基本工序,並沒有超出蔡倫當年的發明創造。
蔡倫改良的造紙術是我國造紙業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從此,紙張生產出現了新局面。蔡倫的造紙方法被推廣到全國,由於他曾被封侯,因此人們便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蔡倫則被後世公認為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我國古代在發明造紙術以前,各種書籍主要是抄寫在竹、木簡或絲帛上,竹、木簡太笨重,絲帛又非常昂貴,抄寫、保存、傳播都十分不方便,蔡倫造紙術的成功,使人類終於找到了理想的書寫材料,逐漸取代了竹、木簡和絲帛,成了主要書寫工具。紙既輕便又便宜,便於書寫、攜帶、裝訂成冊。造紙術的發明對於文化的保存、交流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我國古代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紙的時候,歐洲的國家還在使用昂貴的羊皮做書寫材料,埃及在用「紙草」寫字,印度用白樺樹皮和棕櫚葉寫字,朝鮮和日本也用簡和帛寫字,可見當時除中國外,世界其它地方都還沒有紙,在書寫材料上都還處在非常落後的狀態。
到了公元7世紀時,我國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傳到了朝鮮,又由朝鮮傳入了日本;8世紀時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經過阿拉伯傳入非洲,又從非洲傳入歐洲,最後傳入了美洲;中國的造紙術傳遍了全世界,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知識的傳播。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光輝一頁。造紙術的發明對全人類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蔡倫在造紙技術上的貢獻是傑出的、不朽的。
『捌』 漢蔡倫造紙術發明以後,造紙術不斷外傳,有什麼意義
促進世界文明和文化發展
紙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都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玖』 蔡倫發明造紙術受什麼啟發
造紙術[2]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