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積極心理學的入門書籍值得推薦
以下為大家推薦的積極心理學書籍都是眾人推薦的經典書籍,排名越靠前,推薦度越高,越值得大家閱讀。
1.
自控力
凱利麥格尼格爾著 ,王岑卉 譯
2012-08-01 文化發展出版社
2.
自控力(全二冊)
(美)凱利·麥格尼格爾著,王岑卉 譯
2013-07-01 文化發展出版社
3.
真實的幸福(央視《讀書》欄目連續五天力薦讀物,積極心理學之父...
(美)塞利格曼 著,洪蘭 譯
2010-07-01 萬卷出版公司
4.
自控力(精裝版)(超級暢銷書《自控力》,100萬冊硬精裝紀念!只...
【美】凱利 麥格尼格爾著,王岑卉譯
2014-05-01 文化發展出版社
5.
積極心理學
(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紅譯
2010-06-01 群言出版社
6.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的幸福科學四部曲之二...
(美)塞利格曼著,洪蘭譯
2010-08-01 萬卷出版公司
7.
戰勝拖延症(精裝版)
(加)皮切爾著,金波譯
2014-02-01 湖北教育出版社
8.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的幸福科學四部曲之...
(美)賽利格曼著,任俊譯
2010-09-01 萬卷出版公司
9.
積極情緒的力量
(美)弗雷德里克森著,王珺譯,陽志平審校陽
2010-12-0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
自控力2(真正提升「自控力」實踐應用版!百萬暢銷書《自控力》作...
【美】凱利•麥格尼格爾 著,王岑卉 譯
2013-07-01 文化發展出版社
11.
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
2014-12-0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2.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幸福五部曲:《持續的幸福》《真實的幸福...
[英] 傑拉爾德·達雷爾(Gerald Durrell)等著,蘇德中主編,洪蘭譯
2013-07-0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3.
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
陽志平 等編著
2010-01-01 機械工業出版社
14.
專念:積極心理學的力量(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學著名心...
[美]埃倫·蘭格(Ellen J.Langer)著,王佳藝譯
2012-04-0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5.
第七感:心理、大腦與人際關系的新觀念(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西...
[美] 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Siegel) 著,黃珏蘋,王友富譯
2013-05-01 浙江人民出版社
16.
快樂競爭力:贏得優勢的7個積極心理學法則(《非你莫屬》熱議「...
[美] 肖恩•埃科爾(Shawn Achor) 著,師冬平譯
2012-04-0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⑵ 在公司中如何安排工作順序,創造心流狀態
有助於心流產生的活動,米哈里稱之為「心流活動」。遺憾的是,心流活動並不是生活的常態,「無論是居家時間還是工作時間,我們很可能經常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只有在心流活動中,「我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樂在其中。心流活動有兩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即時反饋。即時反饋能夠讓人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因此可以讓人在完成每一個步驟之後,判斷自己是否有所改進。第二個特徵是,目標明確,難度適中。也就是說,難度和能力是均衡的,不會太難,讓人感到挫敗,也不會太容易,讓人感到無聊。這種情況下,盡全力接受挑戰,並且去達成目標,就有可能產生心流。在《發現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優體驗》里,米哈里談論了怎麼在日常的工作和休閑中去製造心流活動。
⑶ 您好,可以給我來一份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PDF或者epub都行,謝謝您
直接下載就可以了密碼:4oha
⑷ 生活平淡無趣怎麼辦
1、讀書
這一條像是老生常談,但在這1000個回答中,幾乎每位都提到了讀書。如果你覺得讀書很無趣,那可能是你的方法或者內容不對。其實所有你所遇到的問題,在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2、聽書
荔枝FM,喜馬拉雅,樊登讀書會、懶人聽書等等上邊提供的優質書籍內容,都可以拿來學習,讀書的形式本身就不局限於讀。在化妝和做家務時利用這些時間同步聽書,不知不覺就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3、做自己的電台
很多朋友會在一些音頻平台做一些自己的電台,讀詩,講故事,為聽眾讀書,甚至在唱吧里錄音,豐富生活的同時,收獲很多節目粉絲。
4、短視頻
將自己生活中的趣事或者經歷拍成短視頻發布,記錄生活,娛樂生活。
5、寫作
從之前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到今天的人人都是自媒體,感嘆內容紅利的同時,優質的內容卻成為剛需,為什麼迷濛家的實習生可以月入5萬,而迷濛舉辦的新媒體創作大賽冠軍獎金是50萬。這已經足夠證明優質內容的價值。
套路:寫日記記錄生活,寫詩陶冶情操,或者這樣吧,開通你的微信公眾號,甚至簡書、頭條、知乎等各大平台的賬號,試著去運營吧,寫你想寫的內容,站在自媒體時代的風口,就算成不了下一波迷濛、六神磊磊、小馬宋,那你也可以練就一手內容運營的好本領啊,妥妥讓你輕松轉行互聯網。
6、親手做早點或便當
面對那些可以做365天早餐不重樣、天天做早餐給男女朋友吃然後讓我們吃狗糧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它!哪個女生不喜歡擺盤、烘培、烹飪、煲湯?其實不管男生女生,學會這一必殺技能,滿滿的加分項目!
7、聽新聞
不管你是為了練口語聽力聽的那些國外新聞,還是為了解國家大事聽的政治新聞,堅持吧,提升英文水平,具備最新談資都不是件壞事吧!
8、養寵物
金毛二哈或泰迪,布偶英短或暹羅,每天開開心心吸貓遛狗玩樂拍照。交一些寵物圈的朋友,成為寵物博主,或者把自己的寵物捧成個小網紅也行啊!
9、整理房間
房子是別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10、練字
一些堅持練字的人可以把天書練成楷書,右手練完左手練,中文練完連英文,磨煉心性、增強修養、延年益壽、弘揚文化、世(zhuang)俗(bi)名(she)利(jiao)。
11、做手工
陶藝、羊毛氈、橡皮章、串手串等等,各地每天都有相應的活動發布,不到一百塊就可以讓你學習
⑸ 如何進入到學習很入神的那個狀態那個狀態叫什麼
(flow)心流是人們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種心理狀態。如藝術家在創作時。人們處於這種情境時,往往不願被打擾,即抗拒中斷。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 (flow)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米哈里齊克森認為,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
1.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2.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3.有清楚目標的活動。4.有立即回饋的活動。5.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6.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7.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 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以上項目不必同時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產生。但米哈里齊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個個體都能達到心流的狀態。這種工作群體的特徵包括了:
1.創意的空間排列。2.游戲場的設計。3.平行而有組織的聚焦。4.目標群組聚焦。5.現存某項工作的改善(原型化)。6.以視覺化增進效能。7.參與者的差別是隨機的。
【我在《情商》上也看到類似的叫做涌流。(大概是翻譯的問題吧)】
「涌流現象」是一種專注或沉浸其中的心理狀態,很早就被人們在宗教、冥想、瑜伽、藝術、體育等活動中發現。「涌流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英文發音為 cheeks sent me high)在其研究的積極心理學中的核心內容,隨著幸福課的流行而逐漸受到關注。
契克森米哈認為:人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才真正體會到長久的快樂,這與技能和挑戰的匹配程度有關。涌流就是一種類似思如泉湧的感覺,人由於自身的原因而完全參與在某項活動中,此時自我意識消失、時光飛逝,每個行為、動作和想法必然會一步接著一步,就像爵士樂演奏一樣,整個人都沉浸其中,且將自己的技能發揮到極致。
1、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目標。
2、對行動有迅速的反饋。行動自然得到矯正。
3、在挑戰和技巧之間有一種平衡。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力相對於挑戰弱,我們會沮喪和焦慮;如果潛能大大高於表現機會,我們會乏味。恰好處在乏味和焦慮二者之中,才能真正的愉悅。
4、行動和意識相融合。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行動上。由於挑戰和技巧相匹配,因而要求一門心思。由於目標很明確,又能不斷得到反饋,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5、摒除雜念。由於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我們擺脫了日常生活中導致壓抑和焦慮的害怕。
6、根本不擔心失敗。集中心思工作,根本想不到失敗。內在的原因是:涌流狀態下,我們很清楚該干什麼,而我們的技巧又正好足以迎接挑戰。
7、自我意識消失。太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負擔。涌流中,我們太專注於所作的事,根本沒有心思來關心自我。但當一個階段的涌流狀態過去之後,我們一般會以一種更強烈的自我概念出現,知道已超越了自我,甚至會覺得自己擺脫了自我的界限,至少暫時地成為了一個更大實體的一部分。(這種狀態很多人都應該體驗過)自我通過遺忘自我的行動得到了擴展。
8、時間感被扭曲。一般會忘掉時間。
9、行動具有自身的目的。一旦上述情況出現,我們就開始享受由此產生的這種體驗。我們的行動變成一種autotelic,希臘詞,意思是本身具有目的:從事活動的理由在於能感覺到由這些活動提供的體驗。
契克森米哈的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人們的日常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涌流(Flow)
覺醒(Arousal)
掌控(Control)
放鬆(Relaxation)
焦慮(Anxiety)
煩惱(Worry)
冷漠(Apathy)
厭倦(Boredom)
上圖(厄圖這里沒有,可以去網路」涌流理論「里看)中坐標軸一是人們在某一刻所面臨的挑戰的難度,另一個是那一刻人們的技能熟練程度。圖表中的中線代表平均值,那是平均挑戰難度以及技能熟練程度。這個每個人的都不一樣。同樣,在中間的地方會有一個固定的點,假如我們能夠知道這個固定的點在哪裡,我們就能大致預測出你何時會走進「涌流」的狀態。那就是挑戰大於平均值、技能熟練程度也大於平均值的狀態。
你做的事情也許和其他人做的很不一樣,但是,對於每一個人,涌流通常都是在你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的時候才出現的。比如彈鋼琴、跟好友在一起、甚或是工作。相比之下,其他的區域則變得相對更加消極。「覺醒」還是好的,因為你在那一點上還是有較大的挑戰。盡管你的技能熟悉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可以很容易的進入「涌流」。(技術)只要增強一下技能就行了。覺醒是大多數人學習的地方,他們在那樣的區域就被迫走出舒適圈,學會更高級的技能,走進「涌流」。
「控制」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因為你能感到舒服,雖然不是很激動,挑戰也不是很強烈。假如要從那裡走進「涌流」,就要增強挑戰的程度。這兩者是理想化的、相互補充的區域。從這些地方可以很容易的進入「涌流」。而挑戰與技能的其他搭配,則會顯得越來越消極。「放鬆」是好的,因為你還能感到舒適。但「厭倦」就會產生反作用了,而「冷漠」則會帶來非常消極的後果。因為你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干出什麼實際的事情,你沒有在使用好你的技能也沒有什麼挑戰。遺憾的是,很多人所經歷的大多是冷漠。而導致這種情緒的元兇,就是看電視,其次則是蹲茅廁。雖然有時候看電視,也有7%-8%的時間是處於「流動」,但那是在你挑選了一個你真正喜歡的頻道的時候,你能夠得到即時的反饋。
因此 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如何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多的處於「涌流」的狀態?這關繫到個人的幸福,也關繫到企業的創造力和凝聚力。
⑹ 求好心人分享《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mobi與txt都行,我郵箱[email protected]。先謝謝啦
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
作者: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
簡介: 本書是「心流之父」、積極心理學大師希斯贊特米哈伊歷時30年潛心研究的經典之作。他訪談了包括14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91名創新者,分析他們的人格特徵,以及他們在創新過程中的「心流」體驗,總結出創造力產生的運作方式,提出了令每個人的生活變得豐富而充盈的實用建議。創造力並不是憑空產生,它來自構成系統的三個要素之間的互動。這三個要素分別是:包含符號規則的文化、給某個領域帶來創新的人,以及該領域中被認可、能證實創新的專家。對於創造力的觀點、產品或發現,這三者都必不可少。
⑺ 社會心理學入門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社會心理學入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⑻ 請幫忙翻譯一段英文,謝絕機器翻譯,謝謝。
「即使我們不夠運氣去發現一種新的化學元素或寫出一個偉大的版小說,但創造性的過權程本身所帶來的愛是為每個人敞開的」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創造力:心流和心理學的發現和創造》一書中說。
⑼ 如何看待小孩的社會化和創造力抹殺的關系
有這么一個實驗,只有兩個問題:
1.你是個7歲的孩子,今天學校不上課,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時間,你會做什麼?去哪裡?去見誰?
2.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時間,你會做什麼?去哪裡?去見誰?你的答案會有什麼不同?
做完這個測試之後,兩組人又分別做了幾道關於創造力的測試題,比如給一個舊輪胎設想新的用法,完成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結果發現,之前想像自己是個7歲孩子的人,在之後的創造力實驗中,分數遠遠高於那些正常的成年人。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激發創造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孩子。
對大部分人的一生來說,創造力是一個不斷下降的趨勢。有數據顯示,這個趨勢從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就開始了。學前兒童平均每天會問父母100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有時候你真的很希望他們能閉嘴。不幸的是,他們真的會閉嘴。進入中學後,他們基本上都不再問為什麼了,這往往也是他們參與感與動機感一落千丈的時期。
這到底是一個孩子心智成長或者社會化的自然反應,還是學校的教育導致了這種下降?
英國教育專家肯·羅賓遜在TED上做過一次演講,主題就是「學校如何扼殺了創造力」。他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女孩在上繪畫課,老師饒有興致地問她,你畫什麼?她說,我畫上帝。老師說,沒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啊。小女孩說,他們一會兒就知道了。
童言無忌。兒童的世界沒有規則,沒有禁忌,所以創造力如花兒綻放。但一旦他們進入現代教育系統,就進入一種成人世界預設的價值判斷標准。這個依託於工業化社會的教育系統有一套嚴格的學科等級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學科是數學和語言,然後是人文學科,藝術排在最後。它要求和鼓勵一種邏輯性的思維方式、事實性的記憶、語言和數學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有創造力地解決問題。這個系統占據了我們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直至找工作。一旦這種思維方式被內化,變成習慣性的思維方式,代價必然是創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無意中扮演創造力殺手的角色。理論上,每個家長都希望有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孩子,但現實世界裡,創造力是個復雜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渙散、白日夢或者不守規則的時候出現。也就是說,最有創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煩製造者,他們經常作為麻煩製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勵。
匈牙利裔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人稱「創造力大師」)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教父母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創造力,而不是把它當成孩子的調皮胡鬧橫加責備。比如一個孩子的惡作劇中表現出幽默感,常常沉浸在某種玩耍中,喜歡用一種東西指代另一種東西,喜歡一個人玩,會自己發明新的游戲,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拒絕完成某項指派的任務等等。在童年的中期,大概9到10歲,有些孩子會創造關於另一個世界的幻想。他們一次次地重返那個世界,甚至為那個世界發明語言。這是創造力的強烈徵兆。
契克森米哈還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創造力產生於焦慮與無聊之間。高創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現在這樣的家庭里:父母一方面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獨特性,一方面又給他們提供一個安穩的環境。他們既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戰他們的能力。這導致一種適應性——在焦慮的時候,父母清晰的規則會減輕他們的混亂感,而無聊的時候,他們可以尋求變化。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急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需要創造性思維,更甚於傳統工業時代的思維方式。最近一項針對60多個國家、30多個行業的1500名CEO的抽樣調查顯示,創造力,而不是智力,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更可靠的證據來自一項長期心理實驗。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E.保羅·托倫斯組織過一次大規模的兒童創造力測試,共有400多名兒童參加,人稱「托倫斯兒童」。測試內容由一些相對簡單的語言和圖畫測試構成,從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和精緻性等幾個方面來評價個體兒童的創造力(當年托倫斯設計的測試至今仍是創造性思維測試的黃金工具)。此後幾十年,托倫斯教授一直持續跟蹤當年被測試的兒童,並記錄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每一項成就。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的創造力指標以驚人的准確度反應了他們成年後的成就。那些在托倫斯測試中得分越高的孩子,日後成為企業家、發明家、大學教授、作者、醫生、外交官的機會要大得多。有學者分析了托倫斯測試的數據,得出結論說,就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而言,創造力指標的准確度比IQ要高出3倍。
這里我們應該先澄清一個概念,到底什麼是創造力?
科學家早就意識到,智商不能反映一個人全部的認知能力。上世紀40年代,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喬伊·吉爾福德(JoyPaulGuilford)設計了一個關於創造力的評測模型,關鍵的參數為發散性思維(DivergentThinking)與聚合性思維(ConvergentThinking),前者能產生很多個不同的想法,後者則將不同的想法整合成一個最好的結果。
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證實,負責聚合性思維的是左腦,它憑借邏輯和分析來檢測細節與過程,但缺乏一種高度、抽象的聯系。負責發散性思維的則是右腦,它與直覺和非言語思維有關,具有音樂、繪畫、綜合、整體性和幾何空間的辨別能力,能將信息的碎片組合成整體。
當你試圖解決一個難題時,大腦的第一個反應是聚焦在明顯的事實和熟悉的方案上,尋找是否有現成的答案。這時主要是左腦的工作。如果答案沒有出現,左右腦會同時激活。右腦的神經網路開始搜尋可能相關的記憶,為左腦的神經網路提供陌生的模式、不同的意義、更高層次的抽象。在搜尋到一個可能的關聯之後,左腦迅速鎖定這個念頭,注意力系統從閑散狀態進入高度集中狀態。大腦在瞬間內將這些分散的線索組合成一個新的想法,這就是俗稱「靈感迸發」的瞬間。所以,創造力既非偉大的發明,也非彈鋼琴、畫畫,或者穿奇裝異服,而是一個過程,左右腦協作的過程——它需要大腦在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之間不斷轉化,從新的、舊的、被遺忘的信息中產生一個全新的、最佳的結果。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每一次努力與挫折,都將內在的思維建構往前推一小步,直到你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
一個經常的疑問是,創造力能教嗎?
每個人的大腦構造不同,必然有些人天生更傾向於發散性思維,有人更傾向於聚合性思維。有一種奇怪的病叫額顳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病人左腦的神經細胞大量死亡,雙側額葉、顳葉前端萎縮,逐漸喪失說話能力,無視社會規則。缺乏禁忌的結果是,他們的藝術才華開始釋放出來。有些病人一輩子沒拿過畫筆,竟得了繪畫大獎;還有人從沒碰過樂器,卻能即興演奏。
雖然一直沒有科學證據將藝術訓練與創造力提升直接聯系起來,但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明,藝術訓練,包括音樂、舞蹈、繪畫、戲劇,都能強化大腦的注意力系統,從而提高一個人的整體認知水平。很多兒童藝術培訓班的口號是:學藝術讓你的孩子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