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的大米

誰創造的大米

發布時間:2021-06-16 17:50:17

1. 大米起源於哪個國家

大米起源於中國,具體分析如下:

1、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2、稻穀是指沒有去除稻殼的子實,包括水稻;

3、水稻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

4、雲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綜上所述可知:最早出現稻穀的地方位於雲南,稻穀包括水稻,可以參出大米,而雲南屬於中國,所以大米起源於中國。

(1)誰創造的大米擴展閱讀:

大米的發展起源: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發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

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稻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稻

2. 中國最早大米是從哪裡引進來的

大米原產於中國與印度

我國食用大米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七千多年前長江流專域就有種植水稻並屬食用大米。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2)誰創造的大米擴展閱讀: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

西晉覆滅後,北方相當長時期內局面混亂,以後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遷移。這些南來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

3. 大米之父是誰

老米

4. 大米飯是誰發明的

上古的華夏民眾後來慢慢掌握不同水量時的烹煮效果,就發展出較飽滿的米飯。

日常用來做米飯的普通大米又稱粳米或精米,呈半透明卵圓形或橢圓形,出米率高,米粒膨脹性小,但黏性大。作為日常食用米,粳米含有人體必需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煙酸、維生素C及鈣、鐵等營養成分,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熱量。

粳米粥最上一層粥油能夠補液填精,對滋養人體的陰液和腎精大有裨益,最適宜病人、產婦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養陰生津、除煩止渴、固腸止瀉等作用,可用於脾胃虛弱、煩渴、營養不良、病後體弱等病症,但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不宜多食。

(4)誰創造的大米擴展閱讀:

黑米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鈣、磷、鐵、鋅等物質,營養價值高於普通稻米。它能明顯提高人體血色素和血紅蛋白的含量,有利於心血管系統的保健,有利於兒童骨骼和大腦的發育,並可促進產婦、病後體虛者的康復,所以它是一種理想的營養保健食品。

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糯米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2、多量澱粉等營養成分。因此青春期應多食糯米飯。

5. 大米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呢

中國。

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耕種稻田、生產大米、煮食米飯的先民。

後來南方地區一次次的相關考古發現,一再改寫和刷新了中國稻作農業起源階段的歷史記錄。目前,1萬多年前以水稻栽種為中心內容的稻作農業發端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成為植物考古界和農史學界的共識。

在之後的數千年裡,水稻種植、稻米的生產逐漸被先民發展成為取代傳統漁獵、採集經濟的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並且直到現代,靠種稻收獲的大米更是成為地球上約一半人口的主食。



(5)誰創造的大米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穀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

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氨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

大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較少,所以不是一種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蛋白質,但在午餐和晚餐時食用大米,較麵食而言更有利於人們減肥。在我國南方地區人們一般食用大米作為主食,而在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脂肪含量約1.3-1.8%,其脂肪中所含的亞油酸含量較高,一般佔全部脂肪的34%,比菜籽油和茶油分別多2-5倍。

大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的功效,稱譽為「五穀之首」,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約占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6. 水稻創始人是誰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7. 大米雜交水稻創始人是誰

是袁隆平。

袁隆平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范大學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袁隆平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盤古開天闢地,人類呱呱誕生,從那一刻起,擺脫飢餓,奮力生存便成了人類的主題。滾滾歷史長河中的歷朝歷代,各君各王,雖在不同王國用卻擁有著同一個恆故不變的夢想——解決糧食問題。民以食為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面對嚴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事跡都歸功於袁隆平。

8. 大米飯是哪個國家研製出來都的

大米飯由水稻而來,最早是中國開始種植和食用。

水稻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1800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在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功效至今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9. 是什麼人創造了大米

稻米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被人發現可食而種植的,並不是由人創造的。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的大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