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豆渣

發明豆渣

發布時間:2021-06-16 16:39:33

A. 臭豆腐誰發明

王致和發明的。

屬於豆腐乳的一種。顏色呈青色,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發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原是個文人,多次進京趕考不中,改為以制豆腐為生,並創制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後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

(1)發明豆渣擴展閱讀:

製作臭豆腐的方法:

1、制豆腐

將黃豆用水泡發,泡好後用清水洗凈,換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與稀糊同樣多的溫水拌勻,裝入布袋內,用力把漿汁擠出,再在豆渣內對入沸水拌勻後再擠,如此連續豆渣不沾手。

豆漿已擠完時,撇去泡沫,將漿汁入鍋用大火燒開,倒入缸內,加進石膏汁,邊加邊用木棍攪動,約攪15~20轉後,可滴上少許水,約過20min後即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做鹵水

以用豆豉2.5kg為標准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鹼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3、成品

將豆腐放入鹵水內浸泡,春、秋季約需3-5個小時,夏季約浸泡2小時左右,冬季約需6-10個小時,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干水分。成品即完成臭豆腐的製作。

B. 周口李遵師豆腐渣做豆腐是真的嗎有去過的交流一下:騙人嗚

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做可以做成,但是要添加好多凝固劑才能做成版,而且口感不好,在周權口當地就沒有賣的,機器價格也虛高的很不值那麼多錢。我10月份的時候去了周口考察了一下,廠名叫周口新立機械廠,但看起來更像個家庭作坊,有幾個焊工在裡面焊一下簡單的機械,像那個豆渣精煉機好像他們做不出來。也見著了發明人李遵師,說得項目怎麼怎麼好一年賺50萬沒問題,感覺挺能忽悠的,不讓看生產過程得交錢後才能看,小型3個機器要2萬8,中型的要4萬多,大型忘記要多少了,自我感覺不值,精煉機就是個粉碎機,點腦機就是攪拌機,成型機就是個普通的蒸櫃。他說要添加6 ?7種添加劑和凝固劑才能做成,中間的時候再節目中的那個人工攪拌豆渣的那個年輕女的也進來後坐下,突然讓我感覺我愛發明錄制的節目像是這幫人排練好的。後來我走是想買一些樣品也不賣,更加讓我覺得是騙人的。離開那裡以後我去了周邊的菜市場看有無這種豆腐,但是問了好幾家都沒有聽過這種豆腐也沒有賣的,後來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光騙外地人,怪不得剛進去那會每個人都問了我好幾遍是哪裡的。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和我的想法一樣,感覺李遵師是忽悠人的。可以親自去哪裡考察一下。

C. 豆腐是誰發明的,是怎麼發明的

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是在煉丹的時候誤發明出豆腐的。

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劉回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葯,招募方士答數千人,其中有名者為蘇非、李尚、左吳、田由、晉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號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

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然地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這樣,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之後,豆腐技法傳入民間,豆腐的歷史從此開始。後來,人們尊稱劉安為「豆腐始祖」、「豆腐仙」等,而當年的楚山也改稱為「八公山」。

(3)發明豆渣擴展閱讀

豆腐選購的小妙招:

看:傳統豆腐呈均勻的乳白色或淡黃色,稍有光澤。而人工合成豆腐因為加入了白色素,比起傳統豆腐要白得多,而且比較無光澤。

摸:傳統豆腐用手按壓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彈性,而且軟硬適度。人工合成的豆腐切面處會比較粗糙,質地不細膩,彈性較差,且沒有白色豆腐液體流出。

聞:在常溫下直接嗅聞其氣味。傳統豆腐是以大豆為原料製成,有大豆的香味。而人工合成豆腐是用大豆分離蛋白製成,氣味很淡,甚至有化學葯劑的味道。

D. 豆渣怎麼做成豆腐

豆渣是做不成豆腐的。

豆腐的做法如下:

1.黃豆提前一天用水泡發

2.准備食材和工具:黃豆、白醋、鹽鹵(淘寶買)、模具、紗布

3.准備機器,開始磨豆漿(有豆漿機最好了,方便簡單),用榨汁機土法煉鋼一樣行!750克黃豆配3750毫升水,黃豆和水的比例為1:5,以下做法已經分別稱重

4.找一個盆鋪上紗布,把榨出來的豆漿倒在紗布上過濾渣子

5.用手把豆漿擠干凈,剩下的豆渣留起來做餅和饅頭都可以

6.起鍋,把過濾干凈的豆漿倒入鍋中,中小火熬熟,煮豆漿要三開,就是要開鍋三次;期間一定要不時攪拌,以防止糊鍋;煮出來的豆皮挑出來(晾乾後就是腐竹),煮好後關火

7.待溫度降到80度-90度之間時分別加入鹽鹵和白醋(最好有個溫度計,沒有的話大概等個5-8分鍾)

8.鹽鹵用水化開,鹽鹵和黃豆的比例是1:50,750克黃豆配15克鹽鹵;

白醋和黃豆的比例是1:10,750克黃豆配75毫升白醋,白醋需要用水稀釋,白醋和水的比例為1:5;75毫升白醋用375毫升水稀釋

9.開始點豆腐,點鹵要均勻,邊點邊用勺子攪動,使之充分混合;開始點醋時一定要慢,一滴一滴的加入豆漿中,同時用勺子順著一個方向輕輕的攪拌,觀察豆漿的變化

10.開始結塊;當白醋或者鹵水倒入後,你可別指望馬上就出現你想見到的畫面,起碼等個兩分鍾,兩分鍾內一定慢慢的攪,別使大力,別太性急,一會出現小豆花,形成大塊豆花後開火加熱1-2分鍾,幫助豆花凝結。現在可以觀察到豆漿開始出現絮狀沉澱物並且與水分離了

11.點完後,靜置15分鍾;

12.找一個盆,把模具放在盆里,鋪上紗布(盡量平整),把豆花舀進模具,控出水分,用模具壓平整

13.模具上放重物,壓實,壓制10-20分鍾即可

(4)發明豆渣擴展閱讀:

豆腐是最常見的豆製品,又稱水豆腐。相傳為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主要的生產過程一是制漿,即將大豆製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

豆腐是我國素食菜餚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記憶中剛開始很難吃,經過不斷的改造,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被人們譽為「植物肉」。豆腐可以常年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因此在蔬菜生產淡季,可以調劑菜餚品種。

豆腐有南北豆腐之分,主要區別在於點豆腐的材料不同。南豆腐用石膏點制,因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高而質地細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鹵水或酸漿點制,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少,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但是由於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濃,質地更韌,也較容易烹飪。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

一般意義上的豆腐多用黃豆、黑豆和花生豆等含蛋白質較高的的豆類製作。也有綠豆豆腐,橡豆腐等等比較另類的豆腐製品。

E. 豆腐的起源是什麼時候發明者是誰

豆腐起源於漢代,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

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嘗嘗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里。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

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蓋「離奇」的諧音。豆腐,五代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

(5)發明豆渣擴展閱讀:

很早以前製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來完成的,磨豆漿、過濾豆腐渣、壓水分等等,很費勁。現代科技已經使豆腐實現了流水線生產,各種電氣化的磨漿機、甩漿機、壓干機將豆腐製作從泡黃豆到出成品一條龍生產,日產量比過去提高了4倍以上。

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機也被研發出來,可以在家裡輕松製作豆腐。豆腐製作發展到現代已經不是單純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經過現代科技加工出來的豆腐擁有美觀、營養價值高、產品種類豐富等特點。

劉安故事:

西漢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葯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

後傳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葯與八公攜手升天,余葯雞犬啄食亦隨之升天,從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亦廣傳今古。

F. 我愛發明裡的豆渣丸怎麼做爽脆

《我愛發明》里賣的復豆腐渣製做豆腐的機器,那個是騙人的,我去周口親自考察了,倒是能做出來根本不好吃,周口當地菜市場就沒有賣這種豆腐的,那個尚電視的就專門騙外地人的,都是用添加劑做出來的,豆腐渣用的不多,喂牲口還行,根本買不成難吃死了。

G. 河南周口市新立機械廠發明的豆渣丸子是不是真的嗎

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做可以做成,但是要添加好多凝固劑才能做成版,而且口感不好權,在周口當地就沒有賣的,機器價格也虛高的很不值那麼多錢。我10月份的時候去了周口考察了一下,廠名叫周口新立機械廠,但看起來更像個家庭作坊,有幾個焊工在裡面焊一下簡單的機械,像那個豆渣精煉機好像他們做不出來。也見著了發明人李遵師,說得項目怎麼怎麼好一年賺50萬沒問題,感覺挺能忽悠的,不讓看生產過程得交錢後才能看,小型3個機器要2萬8,中型的要4萬多,大型忘記要多少了,自我感覺不值,精煉機就是個粉碎機,點腦機就是攪拌機,成型機就是個普通的蒸櫃。他說要添加6 7種添加劑和凝固劑才能做成,中間的時候再節目中的那個人工攪拌豆渣的那個年輕女的也進來後坐下,突然讓我感覺我愛發明錄制的節目像是這幫人排練好的。後來我走是想買一些樣品也不賣,更加讓我覺得是騙人的。離開那裡以後我去了周邊的菜市場看有無這種豆腐,但是問了好幾家都沒有聽過這種豆腐也沒有賣的,後來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光騙外地人,怪不得剛進去那會每個人都問了我好幾遍是哪裡的。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和我的想法一樣,感覺李遵師是忽悠人的。可以親自去哪裡考察一下。

H. 臭豆腐的怎麼發明的

這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是怎樣的一個由來呢?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准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餚,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贊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只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從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參考:王致和臭豆腐的來歷
http://biz.ynet.com/view.jsp?oid=5321077&pageno=1

====

1》湖南臭豆腐:
油炸「臭豆腐」聞著臭吃著奇香,是中國小吃一絕。「臭豆腐」各地皆有,而湖南長沙「火宮殿」的油炸「臭豆腐」卻更有名氣。據說,50年代,有名人去湖南搜集民間資料,曾來過以「臭豆腐」聞名當地的「火宮殿」。這里的臭豆腐,系用文火炸焦後,再將一塊一塊的豆腐鑽孔,灌辣椒油。吃起來辣味十足,臭香濃郁,頗受贊賞,也因此,「火宮殿」的臭豆腐的名聲傳出了湘地,傳遍了大江南北。
先用黃豆等製成豆腐片(白豆腐),再醞釀制鹵水,用黑豆豉煮沸,冷卻後加香菇、冬筍、白酒等佐料,浸泡15分鍾。炸要炸透,表面炸焦,裡面卻是白白嫩嫩的。淋辣椒漿吃。
2》臭豆腐製成
原料及配方:
黃豆5kg、辣椒油250g、茶油1kg、麻油150g、醬油500g 鹵水15kg、粗鹽100g 、熟石膏300g
生產工藝:
(1)制豆腐 將黃豆用水泡發,泡好後用清水洗凈,換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與稀糊同樣多的溫水拌勻,裝入布袋內,用力把漿汁擠出,再在豆渣內對入沸水拌勻後再擠,如此連續豆渣不沾手,豆漿已擠完時,撇去泡沫,將漿汁入鍋用大火燒開,倒入缸內,加進石膏汁,邊加邊用木棍攪動,約攪15~20轉後,可滴上少許水,如與漿混合,表示石膏汁不夠,須再加進一些石膏汁再攪。如所滴入的水沒有同漿混合,約過20min後即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油炸臭豆腐 將青礬放入桶內,倒入沸水用棍子攪開,放入豆腐浸泡2h左右,撈出豆腐冷卻。然後將豆腐放入鹵水內浸泡,春、秋季約需3~5個h,夏季約浸泡2h左右,冬季約需6~10個h,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干水分,再將茶油全部倒入鍋內燒紅,放入豆腐用小火炸約5min,一待焦黃,即撈出放入盤內,用筷子在豆腐中間鑽一個洞,將辣椒油、醬油、麻油倒在一起調勻,放在豆腐洞里即成。
(3)鹵水製法 以用豆豉2.5kg為標准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鹼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產品特點
色焦黃,外焦里嫩,鮮而香辣。

===

"做臭豆腐、醬豆腐的豆腐是特質的,壓得比我們一般吃的豆腐要硬,但比豆腐乾又軟,如果你家附近有豆腐作坊可以定製一板幾板的,如果沒有就難了。
除了原料難搞,接種黴菌也不容易,一般家庭里不備這個玩意兒。
臭豆腐的做法是將定製好的豆腐一板一板地上架,木質架子可以放十幾層豆腐,中間可通風,抹上鹽,點上黴菌(菌種溶化在水中,用手指蘸了彈在豆腐上),在無陽光直曬的通風房間里放兩至三天,夏天屋中氣溫可在32度上下,豆腐會長出一寸長的白毛,即黴菌。
南方用來炸制食用的臭豆腐發霉時間短些。
等等,中間還有一些細節,且各地的做法都有區別。
總之在家中自己做臭豆腐過於麻煩,一次霉幾塊豆腐還不夠折騰的,最好還是認准些牌子買瓶裝貨吧,臟不到哪兒去,反正都是發霉的東西。"

附臭豆腐的吃法:

毛豆煎臭豆腐
做法:
臭豆腐洗凈,切成小塊,漓 干水分。毛豆剝殼去衣。油鍋燒熱, 將臭豆腐下鍋炸至金黃撈起。鍋內 留少量油,燒至八成熱,下毛豆翻 炒至熟,再將臭豆腐倒入加少許水, 加鹽、味精,待湯汁收干後裝盤即可。
風味特色
味道鮮美

清蒸臭豆腐
材料:臭豆腐四塊,酸菜二片,大豆芽四兩,冬菇六隻,紅辣椒一隻,芫茜適量。
調味:麻油,黑醋,鹽,醬油,糖各適量。
做法:酸菜,冬菇,紅辣椒切絲。芫茜切碎。豆腐放碟或碗內加入調味及酸菜絲等,中火蒸約十分鍾,灑上芫茜碎即成。

麻辣臭豆腐
材料
絞肉、臭豆腐(A料)香菇、蝦米(泡軟切末)、大蒜、辣椒、蔥(切末)、(調 味料)辣椒醬、酒、糖、水、醬油均適量
作法
平底鍋倒少許油,開中火,將A料及絞肉入鍋炒香後,放入臭豆腐及調味料、水(蓋過臭豆腐即可)蓋上鍋蓋煮滾至臭豆腐熟透,入味即可。

肉 醬 蒸 臭 豆 腐
材 料:1. 廣香肉醬1罐2. 臭豆腐6塊3. 毛豆仁2大匙4. 紅辣椒1條
調味料: 1. 醬油膏1大匙
作 法: 1. 將臭豆腐洗凈切成4塊。2. 毛豆仁洗凈,紅辣椒切片。3. 廣達香肉醬與調味料加上毛豆仁與紅辣椒攪拌均勻。4. 臭豆腐排盤後,將作法3淋在上面,用猛火蒸約15分鍾即可。
備 註: 素食者可將廣達香肉醬1罐改用廣香吉丁醬2罐。
參考資料:http://article.pcpop.com/show.aspx?topic_id=1512561

I. 豆腐腦是誰發明的

豆腐的發明者 「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提起中國的豆腐來,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贊揚。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其中尤以孫道榮的生活隨筆《豆腐腦》概括得比較好,現摘錄如下,共你品嘗。 豆腐是個好東東。四大發明之外,我看豆腐堪稱國人的第五大發明。早在五代,陶谷所撰的《清異錄》中就已有「小宰羊」詞條。小宰羊者,豆腐也。《故都食物百詠》亦有贊曰:「豆腐新鮮鹵汁肥,一甌雋味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同腦,食罷居然鼓腹歸。」就連美國農業部出版的《用簡便方法生產的豆製品》一書中,開篇明義,首先介紹的,也是咱們的豆腐———TOFU。TOFU這個詞亦已榮升外來語之列,廣泛流傳歐美坊間,還被收入一些英語詞典之中。 豆腐是個大家族,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皮、板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豆腐乾……真是「豆」丁興旺。在眾多豆腐製品中,竊以為,數豆腐腦最具形神之美。觀其形,膚白嬌嫩,柔軟光滑,顫顫悠悠,綽綽約約,極具美人姿態,可掬,可拂,可掊,款款撩撥人心。神就更不用說了,一個「腦」字,盡得豆腐風流,憨極,聰慧極,嫵媚極。有人稱豆腐腦為豆腐花,一個花字,盡失豆腐腦兒碧玉韻味,惡俗。 清代袁枚有詩曰「豆腐得味勝燕窩」,豆腐腦亦需五味輔佐,方有雋永之香。蒜末鹽醋醬油,一樣不可或缺。盛豆腐腦也大有講究,用扁平的勺子一片一片鏟,東切東去,西削西來,盛入海碗中,中間須鼓起,如小饅頭似的凸出,狀如搖搖欲滴的仙子。然後澆鹵,兜頭澆下去,如醍醐灌頂,鹵汁徐徐流向碗的四周,慢慢滲入豆腐腦中,然後再加薑末蒜泥辣油等佐料,豆腐的芳香四溢。燕窩的味道不知道,豆腐腦卻是百食不厭,即使燕窩也是絕不肯拿去和他換的。一碗下去,猶不解饞,喊一聲:「老闆娘,再來一碗豆腐腦!」何其快意也哉! 豆腐青菜保平安。舊時,每年臘月,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磨豆腐。張懷群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生動描述了窮苦時代那樁「最浪漫的事」:小小石磨一盤,兩口子坐在板凳兩頭手握磨桿你來我往。臉對臉,眼對眼,口對口,轉一圈,倒一勺水,轉一圈,倒一勺豆,磨了又磨,推了又推,唱著歌謠,說著古今,孩子在遠處耍。這堆玩耍的孩子中,必有這位可愛的張懷群先生,也必有在下流著涎水站在一邊,靜候著傻乎乎的黃豆羽化成白嫩嫩的豆腐那童話一刻。再窮的人家,這時候也會大方地舀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賞給饞了一年的孩子們,又白又嫩又軟又滑又綿又甜的豆腐腦兒,至今味猶在口,彌散不盡。目睹了豆腐的製作過程,從小就知道,世有黃豆,乃有豆腐;因為祛除了豆腐渣,乃有濃糯可口的豆腐腦啊!今天有些無良商,專以豆腐渣工程損國殃民,除了繩之以國法,老夫還要罰他一條:一輩子不得吃豆腐腦!饞死他。

J. 豆腐是誰發明的

1、豆腐是劉安發明的,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沛郡豐縣(今徐州豐縣)人,生於淮南(今屬安徽省)。漢朝宗室、西漢時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文學家。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

2、劉安所著的《離騷傳》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

2、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是我國思想史上劃時代的學術巨著。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也是中國豆腐的創始人。


(10)發明豆渣擴展閱讀:

一、豆腐的發明過程:

1、豆腐的發明,不如說是發現,就和煉丹發明炸葯一樣,豆腐也是煉丹時被發明出來的。

2、劉安封地所在的淮南,盛產大豆,用大豆磨成的豆漿也是當地的主要飲食之一。

3、而劉安在煉丹的時候,喝的豆漿灑在了煉丹用的石膏上,豆漿便凝成了豆腐,豆腐這一美食便出現了。

二、豆腐的做法:

1、黃豆泡八九個小時左右,至黃豆徹底泡發。

2、黃豆加水用料理機或豆漿機(冷飲功能)磨成豆漿,找一塊干凈的大棉布,放在大一點的盆上。

3、將豆漿隔篩網倒入棉布中。

4、過濾出豆渣,盡量擠的干一些。

5、豆漿放入鍋中,用中小火燒熱,用勺子將表面的浮沫撇去。

6、小火慢慢熬煮,邊煮邊用大勺劃圈攪拌,以免糊鍋。

7、直到豆漿煮沸騰後關火。

8、此時將內酯4克與25克溫水混合,使其溶化。

9、將豆漿離火,自然降溫至八九十度,可以用溫度計,這樣更准確些,沒有溫度計也沒關系,像這種天氣,大約一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10、將內酯液倒入,迅速攪拌開,動作一定要迅速,大約三四秒的時間,就要立馬蓋上鍋蓋開始燜。

11、將豆漿蓋蓋燜15分鍾左右,打開鍋蓋你會發現都將已經凝固,這時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豆腐腦了。

12、可以取出一點來做豆腐腦。

閱讀全文

與發明豆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