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小我的獲獎情況
獲獎和榮譽稱號:
研究成果獲15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
1997年12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2003年12月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1996年12月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1994年12月獲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2001年12月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2004年12月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項
2004年12月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1項
2002年12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項
1993年6獲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1998年5獲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1994年12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1995年12獲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1996年獲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1994年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
1996年獲國防科工委光華科技基金三等獎1項
Ⅱ 2000-2011年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及其獲獎原因 請言簡意賅的介紹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得主
2000:吳文俊、袁隆平
吳文俊在代數拓撲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半個世紀以來對國際數學領域的發展一直產生著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他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定理證明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徹底改變了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面貌,為信息時代數學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袁隆平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
現在中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2001:王選、黃昆
王選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應用自己的發明成果開發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並形成產業,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中國報業和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
黃昆在固體物理學研究方面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推動了固體物理學的發展。
2002:金怡濂
他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國多台大型、巨型計算機的研製,系統和創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機體系結構、設計思想和實現方案,推動了中國計算機事業特別是巨型計算機的跨越式發展。
2003:劉東生、王永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長期奮斗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在黃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原創性研究成果,使中國在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研究方面居於國際地球科學前沿。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從1992年起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者之一,也是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之一。
2004:空缺
2005: 吳孟超 葉篤正
肝臟外科學家吳孟超,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中國氣象學家葉篤正,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創立了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創立了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對中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的卓越貢獻。
2006年 李振聲(1931— ,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閔恩澤(1924—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1919— ,著名植物學家
2008年 兩位科學家獲得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一位獲獎者是被稱為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另外一位獲獎者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
2009年:孫家棟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8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後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後,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數學家。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溫州人。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3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1957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獲科學博士學位。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撰有《數學物理方程》等專著。研究成果「規范場數學結構」、「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經典規范場」分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0年:王振義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1年:
1.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
2.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個項目和10位科技專家,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8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2:
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
吳良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Ⅲ 」最高科技獎「自成立後,誰獲得過這個榮譽
能獲得最高科技獎的人都是在科技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人。自2000年設立最高科技獎以來,有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科學家獲得這個獎項。
2004年沒有人獲得。
2005年獲得的是葉篤正和吳孟超。
葉篤正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他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偉大抱負,把我國氣象研究領域做到極致。另外,他還提出了天氣預報系統,讓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吳孟超,醫者仁心。他是肝膽外科的奠基者。身為一名醫者,他專心於醫學方面的研究,從他得手中重燃了無數人的生命,他在醫學方面做出的貢獻令人無限敬佩。
2006年獲得的是李振聲。
李振聲,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而他開創了小麥的遠緣雜交。小麥雜交本就不易,遠緣雜交更是困難重重,而李振聲做到了。
2007年獲得的是閔恩澤和吳征鎰。
閔恩澤,被譽為我國"催化劑之父",在煉油方面催化劑的研究,大大提高了煉油的效率。石油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資源,而煉油是開創資源的通道,閔恩澤使得這條通道更加便利。
吳征鎰是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他與草木相伴,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豐富的資料。對於草木的研究是一件不易的事,畢竟中國草木如此之多,但吳征鎰卻毫不覺得厭倦,全身心投入到其中,以此為樂,這正是科學家的精神。
2008年獲得的是王忠誠和徐光憲。
王忠誠在腦血管造影領域做出了貢獻。人腦是一個復雜的地方,很多疾病都發生在腦血管,腦血管造影技術使得很多的這方面的病症都可以診斷出來,這一研究可謂是讓更多了有了治癒的希望。
徐光憲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重稀土的分離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成本高操作復雜,而徐光憲提出的串級萃取分離技術使得重稀土的分離更加漸變,這項技術的提出,讓我國成為一個稀土大國。
Ⅳ 目前為止,中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共授予了哪幾位科學家
技術獎
科學家簡介
世界性科學獎
科學教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目前最高級別的科技獎項,2000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由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獎金額目前為500萬元人民幣,其中50萬元獎勵給獲獎者個人,450萬元作為獲獎者的科研經費,由其自主選題。
2000年度(袁隆平、吳文俊) 2001年度(王選、黃昆)
2002年度(金怡濂) 2003年度(劉東生、王永志)
2004年度(空缺) 2005年度(葉篤正、吳孟超)
2006年度 (李振聲) 2007年度(閔恩澤 吳征鎰)
Ⅳ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有哪的三項成果
樓上的回答顯然是錯的。06年殲十已經得了。
從1999年以後,這個獎的檔次已經大幅提高,寧缺毋濫,至今已有四年空缺。
至於新聞通稿之中為什麼不說大家關心的「等」是什麼東西,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吧。就像07年度的大家都不知道是啥一樣,今年的甚至比去年還難猜,一點信息都沒有,只能發揮想像力和分析能力啦!我覺得首先得看得獎的是誰,然後才好猜。07年的那個有人猜是什麼電機,顯然是很錯的啦.
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誰來「認領」? 2009-01-12 21:34 (分類:默認分類)
近日,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方面的各項大獎全部揭曉了,新聞中並沒有說出所有的名單。在這里簡單關心一下。個人最高獎就不說了,新聞上很詳細了,那麼看看其他方面的頭等獎吧,基礎科學的空缺就不說了,說說「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不一等獎」。見識較淺,請內行指正。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技術發明方面最高獎就是一等獎,低的就不說了)
先引用一句話:2004年以前,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曾連續空缺達6年之久。而今年,「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等3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數量可謂空前。
好了,是哪三個呢?
簡單搜一下,首先得到新華社的通稿,1、項目名稱 硬脆材料復雜曲面零件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 2、項目名稱 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
第三個不知道,再搜一下,北航副校長徐惠彬主持的「巨磁致伸縮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榮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http://www.chsi.com.cn/jyzx/200901/20090112/16407223.html)
繼續搜搜新聞,可以看到這三個獎都被「認領」了,兩個北航的,一個大連理工的。至於他們的意義,內行應該知道,外行可以看評論。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也是一個空缺嚴重的獎,2000、2001、2002連續三年空缺,2003的給了載人航天,2004沒有宣布,2005空缺,2006殲十,2007是9409工程(至於是什麼多種猜測)。
2008年是「青藏鐵路工程等三項成果」,三項哦,數量在1999年以後是空前(1999年後這個獎項的檔次提升,寧缺毋濫)。相對於技術發明獎的透明,科技進步獎似乎很神秘,費了半天勁就是沒搜到到底是啥成果得了。只搜到關於2007年所謂9409的猜測。
2007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公布之後,也引起了猜測。有一個「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非常勇敢,他們勇敢地「認領」了這個獎,你在或者google稍微搜一下,發現很多條目都是說這個9409就是什麼電機。稍加分析,不免鄙視。此外,關於此項的猜測也頗多。看來大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然後看到一條新聞:「許達哲激動地說,今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所屬航天二院等幾十家單位共同完成的「9409」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完成人代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科工集團十萬職工的無上光榮! 」
這條新聞應該是確鑿的。也就是說,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二院獲得了這個大獎。那就不是那個什麼公司,也不是很多人根據94聯想到的094和093,因為了解一下航天二院就知道,它們不做核潛艇。這樣猜測的范圍就可以縮小很多了,一些軍事論壇里已經說是某型導彈,個人感覺比較可信。
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除了大家知道的青藏鐵路,還有兩個,但是不論怎麼搜索,都是搜索不到,也沒看到有什麼單位或公司「認領」。相比較「技術發明一等獎」全部在第一時間被「認領」,這個現象似乎蹊蹺,其實應該是與國防有關的,不然口風不會這么緊。本人對軍事不怎麼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誰得了。只是不知道今年會不會有新的「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再來認領這兩個獎,呵呵...
Ⅵ 什麼是國家最高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0年設立。每年評審一次。該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該獎項不分等級。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其中50萬元屬獲獎人個人所得,450萬元由獲獎人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務院頒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設立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設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
2000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由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獲得。吳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數學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並已應用於國際上當前流行的符號計算軟體方面。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3億畝左右,約占水稻總面積的50%,產量占稻穀總產的近60%,年增稻穀可養活6000萬人口,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2001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中科院院士王選教授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著名固體物理學家黃昆獲得。王選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圖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他的主要成就是針對漢字印刷的特點和難點,發明了高解析度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高速復原方法,率先設計出相應的專用晶元,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參數)描述筆劃特性的方法。這些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使中國告別了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中國報業技術和應用水平處於世界最前列,從而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黃昆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提出「黃散射」、「黃-里斯因子」、「黃方程」等許多著稱於世的理論。黃昆與諾貝爾獎獲得者波恩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一書,1954年由牛津大學出版以來,一直是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經典專著,對信息產業,特別是光電子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Ⅶ 郭東明的科技獎勵
1.2001年中國高校科技獎(原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天線罩幾何厚度及外廓形測量儀,第一成果人。
2.2001年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原機械部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齒輪定量冷精擠加工技術研究,第一成果人(2000年大連市科技進步獎(單列市)二等獎)。
3.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機械模糊可靠性設計理論,第三成果人。
4.2003年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D3活塞環仿形車床凸輪形線技術,第五成果人。
5.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硬脆材料復雜曲面零件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第一成果人。
6.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優秀論文獎:天線罩幾何參數測量儀研究,發表在《機械工程學報》2000年第三期(Vol.36, No.3, 2000, 3),第一作者。
7.國際會議大會優秀論文獎:An illumination model for fast measurement of free-form surface,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CFDM 』2002),2002,7。第一作者。
8.理想材料零件的數字化設計製造方法及內涵,《機械工程學報》,Vol.37, No.5, 2001,5, 2003年11月獲得《機械工程學報》五十周年優秀論文獎(從雜志五十年累計刊登論文中評選出100篇優秀論文)。第一作者。
9.發明專利,No.85102874.8,就地測量大齒輪齒形的方法與裝置,1989,9批准。第二成果人。
10.實用新型專利:No.99213477.3, 導彈天線罩幾何精度測量裝置,2001年批准。第一成果人。
11.發明專利:No.99111820.0, 齒輪定量冷精擠加工方法裝置,2003年批准。第二成果人。
12.實用新型專利:No.99218150.X, 齒輪定量冷精擠加工裝置,2001年批准。第二成果人。
13.發明專利:No.200310102068.2,硬脆材料薄壁天線罩的裝夾方法和裝置,2003,10申請。第一成果人。
14.發明專利:No.200310102067.8,天線罩自動測試與精密加工方法,2003,10申請。第二成果人。
15.發明專利:No.200310102069.7,天線罩電厚度精密測量機,2003,10申請。第二成果人。
Ⅷ 建國以來十大科技成就是什麼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