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趙括發明

趙括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6 14:25:37

1. 紙上談兵的趙括講的是什麼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趙括發明擴展閱讀;

成語質疑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系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2. 紙是東漢發明的,那麼為什麼戰國就有了「紙上談兵」的典故

我們在課本上都學過紙的出現是在東漢時期,但是在戰國的時候就出現了「紙上談兵」這樣的典故,是因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其實紙的出現並不是在東漢時期,而是在西漢的初期,到今天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只不過西漢的紙非常粗糙,所以沒有被廣泛的使用,一直到被東漢的蔡倫改良過後,紙才慢慢的推廣開來了。

其實紙上談兵作為成語出現的時間是在清代,也就是說和趙括那個朝代一點關系都沒有,紙上談兵也只不過是後人給趙括扣上的帽子而已。

3. 趙括是怎樣一個人 寫出一個關於他的典故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熟讀兵書,但不曉活用。於長平之戰後期代替廉頗擔任趙軍主帥,由於指揮錯誤而使得趙軍全軍覆沒,自己也沖陣戰死,趙軍四十萬人盡數被秦將白起活埋。
典故「紙上談兵」
公元前260年,趙中秦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但秦軍箭如飛蝗,趙括身受重傷,仍奮勇殺敵,但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四十餘萬趙兵盡被坑殺。

4. 趙括是怎麼紙上談兵的呢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兵事,認為天下沒有比得上他的。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談論兵事,趙奢都難不倒他,但是並不稱贊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曰∶「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地方,而趙括太輕率地討論它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後,指揮奇兵,假裝打敗撤退,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不能統一。被困四十多天,趙軍非常飢餓,趙括親自指揮精兵博戰,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
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秦國全部將它們活埋了。
真希望能幫到你!

5.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真的是趙括嗎戰國時期不是只有竹簽寫文字的嗎哪裡來的紙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系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6. 漢朝才出現紙,戰國的趙括真的能「紙上談兵」嗎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和背後的典故流傳非常深遠,每次談起都會把矛頭直指戰國時期的趙括,但是問題來了,中國歷史上,直到漢朝才出現紙,這和趙括生活的年代差了一兩百年呢,難道趙括穿越了?

其實,這裡面有兩個歷史錯誤,第一,我們容易把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當成紙張的發明;第二,紙上談兵最開始並不是專指趙括的。

7. 紙到東漢才發明,為何戰國就有紙上談兵的典故

“紙上談兵”的典源來自於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趙括,但當時沒有紙,這個故事也就不可能有“紙上談兵”之說。

東漢末年,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並非是他發明了紙。公認的說法是西漢時期,就有了紙的出現,甚至更早。但當時並沒有紙的概念,當時的紙也並非是現在意義上的紙。

清朝李寶嘉的小說《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說道:

"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這明確說到了“紙上談兵”,一般是能夠查閱到的最早的“紙上談兵”,這與趙括的故事已經相距二千年了。

這個事情,沒有什麼奇怪。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之所以說博大精深,就在於其傳承、發展,一脈相傳,不斷地發揚光大。不斷地學習古人的智慧,汲取營養,不斷地創新、發展,才成就了今天中華民族文化的輝煌。

8. 紙的出現是在漢代,戰國的趙括「紙上談兵」紙從何來呢

紙的出現並不是在東漢,而是在西漢初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不過西漢的紙很粗燥,並沒有被廣泛運用,而造紙術經東漢的蔡倫改良後,才被逐漸推廣。說了完了紙,我們接著說紙上談兵。

這個詞語幾乎是家喻戶曉,意識就是在紙上進行打仗很厲害,也就是打仗的理論很豐富,但是實戰卻不行,現在比作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是貶義詞中的VIP。

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說的是趙括。但是我們沒有想過的是,在趙括所處的年代,並沒有紙的發明。那麼紙上談兵是怎麼來的呢?

終上所述,「紙上談兵」一詞,不過是後人結合趙括打仗只按兵書,不會變通的情況,給他「就號入座」。「紙」已經引申為承載知識的一切媒介!

9. 趙括沒有見過紙,「紙上談兵」怎麼回事呢

紙上談兵,指的是一個人對於某些工作只懂得理論,或者只會泛泛而談,但卻並不直接具備運作的能力。

1、趙括可能沒見過紙

紙上談兵,無論如何都不會是戰國時代的人對趙括的形容,因為在戰國時代,主要的書寫記錄工具是竹簡,這種情況甚至一直延續到漢朝的時候。

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朝的文學家東方朔,曾經寫了一篇文章給漢武帝看,根據史書上記載,東方朔為了把這篇文章搬運到皇宮,動員了好幾輛馬車。原因很簡單,因為東方朔的這篇文章是寫在竹簡上。

東方朔作為漢武帝的寵臣,在書寫材料方面都沒有使用紙張,從這可以知道:在漢朝的時候,紙張也並沒有得到主流群體的認可。

因此,在漢朝之前的戰國時代,紙張更不可能是主流的書寫工具,所以,「紙上談兵」的典故絕對不會出自戰國,而趙括估計也沒見過紙的樣子。

眾所周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自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趙括。奇怪的是,趙括是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而紙到漢朝才被發明出來。既然紙在戰國時期還沒有發明,趙括為什麼會被評價為「紙上談兵」呢?

直到明清時期,「紙上談兵」才與趙括逐漸聯系起來,而趙括確定為「紙上談兵」的成語出處則是民國時期。綜合來講,「紙上談兵」是紙發明以後的文人學者總結出來,最後加到沒有見過紙的戰國人趙括身上。

閱讀全文

與趙括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