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都昌縣古代有什麼出名的人和事
江萬里(1198——1275),名臨,字子遠,號古心,今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江家人。萬里是其出仕後的用名。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創辦的白鷺洲書書院,千年來培養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狀元,2700多名進士。任正式官職91種,三度為相;一生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直言敢諫,憂國愛民。在國破家亡之際,江萬里與其子江鎬,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喚醒「天下忠義節烈之士聞風而起,聚集萬千眾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墮宇內」,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范之楷模。
陳澔(1260——1341年)字可大,號雲住,人稱經歸先生。南康路都昌縣(今江西都昌)人,朱熹四傳弟子,創辦並講學於經歸書院,他編注的《禮記集說》,明代以後成為欽點全國科舉考試藍本。這些著述有的輯入《四庫全書》或《永樂大典》,為中國儒林文化添光溢彩。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馬楚堅博士經過考證認為,都昌黃灝、彭蠡、馮椅、曹彥約、江萬里、陳澔等對儒文化的卓越貢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客觀上存在一個朱熹理學「都昌學派」。
余應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號二磯,江西都昌人。生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耕讀世家,萬曆四十一年已未進士,天啟六年授福建龍巖縣令,崇禎元年授海澄縣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 崇禎四年(1631年)授御史,七上彈劾首輔周延儒,下獄後繼續糾劾。崇禎七年,出任湖廣巡按,後為巡撫,鎮壓農民軍,熊文燦上疏彈劾應桂「破壞撫局」,受楊嗣昌詆誣,被逮下獄。崇禎十六年,潼關失守,起為兵部右侍郎,出代孫傳庭總督陝西軍務,發帑金五萬,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職,由陝西巡撫李化熙升任,後家居都昌。崇禎十六年(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龍舊部練為水軍,敗於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傳。
陶侃(259—334),字士行,東晉鄱陽郡鄡陽縣(今都昌縣)左里鄉陶家沖人。據《都昌縣志》記載:「晉時都昌名鄡陽,公元304年前屬鄱陽郡,304年劃歸潯陽郡,故史籍稱陶侃為潯陽人,亦有稱為鄱陽人。」父陶丹,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湛氏撫養成人。陶母教子恩威並重。如孟母之賢。陶侃稍長,在縣內當小吏。有一次,將公家分的魚託人帶回家孝敬慈母。陶母絲紋未動,將原物封好退回,並寫信責備陶侃,要他為官應廉潔自好,不允許公私不分。還告誡他說:「你這樣用公物想取悅於我,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這一教導,對陶侃後來為官清廉,有很大影響。有一次,同郡孝廉(即舉人)范逵訪賢遇大雪,寓宿陶侃家,時天寒地凍,馬無飼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鋪,將禦寒的稻草搬來剁碎喂馬。家中貧寒,無以款客,她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長發,賣給鄰人,以賣發之資購買酒菜,招待客人。范逵見之,感慨不已,贊嘆說:「非此母不生此子!」經范逵舉薦,陶侃由縣吏拜授郎中,繼而又補為武岡縣令,為令時有賢名。隨後逐漸升遷江夏、武昌太守。在任武昌太守時,曾率部隨征西大將軍王敦鎮壓杜弢起義,取勝後,任荊州刺史,鎮守沌口,不久,因聲名顯赫,為王敦所忌,調至偏遠的廣州任刺史。[1]
❷ 都昌縣有什麼歷害歷史人物嗎
請參考都昌網路:http://ke.changren.com/index.php?category-view-13.html
❸ 江西都昌有什麼名人
【許君擢】字玉節,多寶鄉排上許村人。明代庠生,出身書香門第,其父許一元,萬曆辛卯年中舉,曾為福建寧洋縣令。家產雄厚,為人慷慨仗義好施:每逢災年飢荒時,他舍己為人開倉放糧煮粥施貧;如遇特困鄉民患病,他義無反顧施葯救人;發現無名死屍,就毫不猶豫地出錢買棺木請人安葬。許被當地人稱為「象菩薩心腸一樣的好人」。
多寶、北山兩鄉中有新妙湖一水相隔,大壩之南,舊有黃沙灘渡,秋冬時季,水落老港,雨雪時作,寒風怒嚎,湖灘泥水漫漫,行人極為不便,凍死者時有發生。
崇禎四年,南康府推官、浙江人錢啟忠對此十分憐惜,毅然捐俸(工資)首倡采購石料、招募技工、設法架橋,許君擢等人傾囊以助,並組織實施,鄉民紛紛獻工出力,經過一年的努力,共建橋九眼,石堤五座,石路共長八百七十九丈。並在北山鄉邵家山腳下,建「廣福庵」(俗稱「渡頭庵」),供行人休息。自此以後,三百餘年間,極大地方便了多寶至北山的過往行人,為了紀念錢啟忠修橋義舉,故名「錢公橋」。此橋竣工時,辭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應桂,對此造福鄉梓的事大加贊賞,於是作《錢公橋碑記》,樹立「廣福庵」傍。載入同治版《都昌縣志》中。1960年,興建
新妙大壩,錢公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石料用來護理大壩。橋雖然消失在人們視野里,但是錢啟忠、許君擢等人的芳名,永遠留在後人記憶中。
(根據同治版《都昌縣志》、《許氏譜》《多寶鄉志》整理)
[劉達桂]字聲楊,多寶鄉劉便壟村人,清代貢生,居心仁厚,樂善好施。凡是地方上,有修橋、鋪路、救弱助貧等事,他都義不容辭、慷慨解囊相助。多寶鄉蔣公嶺山腳下,有鄱陽湖神靈渡(舊稱:樟樹灣渡),屬都昌、星子兩縣民間往來唯一通道。秋冬時節,淺水爛泥,商旅難行,每年凍死者達數十人。劉達桂耳聞目睹,食無味,寢不安,毅然捐資,購運石樑、松木,招募工人建橋,鄉民爭相獻工出力。南康知府竇國華為之感動,贊其義舉,多次捐獻資金。劉達桂組織施工,清嘉慶丁丑年,長約7華里之千眼橋始建成。為紀念南康知府竇國華,也稱「竇公橋」。劉達桂再次捐獻水田15畝,其子劉輝彩(監生)繼捐獻水田5畝,劉家山村貢生劉光炳捐獻水田2畝,名為「永濟會田」,田租用來維修石橋,安葬客死鄱湖、找不到親屬者之費用。為了表彰其高尚品德,當地舉人夏夢元、夏文譽等在蔣公嶺廟刻碑紀實,以留遠念。雖然經受兩百多年風浪的襲擊,但是千眼古橋,乃基本完好無損地,橫卧在鄱陽湖神靈渡上。它本身就是不朽的歷史豐碑。
(根據同治版《都昌縣志》、《劉氏譜》《多寶鄉志》整理)
[袁小帆](1928-2006)又名:開元,左里鎮上袁村人,北京礦業學院函授畢業。歷任湖南某地質隊技術員、南昌西湖電機廠工程師、江西省金屬材料公司高級工程師。其尤擅長電機、鍋爐、電梯安裝與維修,在南昌同行中頗具名氣。他勤奮好學,天資聰敏,愛好文學創作,作品散見於省內外報刊雜志。他是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著作有:以反映方誌敏、邵式平、向法宜等人,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史實,為題材的長篇小說《瓷都激浪》,(195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詩詞集《行呤集》、歷史故事集《豫章人文紀事》。他熱愛家鄉,關心、支持都昌經濟文化建設:七十年代初,鋼材供不應求,他想方設法為縣計劃委員會、黨校等單位解決鋼材指標,得到當時縣委主要領導及有關人士的尊重。他以文會友,與都昌文人墨客:向法宜、趙澤華、胡迎建、董晉、余星初、夏國初等交往甚密,為都昌歷史名人江萬里、陶侃研究,寫來極有價值的學術論文、詩詞。2006年5月,不幸因車禍喪生。
【李文采】(1938-2001)多寶鄉火壟山李村人,書畫家、詩人、古陶瓷研究鑒定專家。原景德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秘書長,他被吸收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書畫家協會會員、常務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編委、詩詞集《瓷都百詠》副主編。他有簡傳編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傳》、《江西學人傳略》等書。
❹ 都昌縣的名人
江萬里(1198——1275),名臨,字子遠,號古心,今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江家人。萬里是其出仕後的用名。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范之楷模。
陳澔(1260——1341年)字可大,號雲住,人稱經歸先生。南康路都昌縣(今江西都昌)人,朱熹四傳弟子,創辦並講學於經歸書院,他編注的《禮記集說》,明代以後成為欽點全國科舉考試藍本。,都昌黃灝、彭蠡、馮椅、曹彥約、江萬里、陳澔等對儒文化的卓越貢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客觀上存在一個朱熹理學「都昌學派」。
余應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號二磯,江西都昌人。生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耕讀世家,萬曆四十一年已未進士,天啟六年授福建龍巖縣令,崇禎元年授海澄縣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 崇禎四年(1631年)授御史,由陝西巡撫李化熙升任,後家居都昌。崇禎十六年(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龍舊部練為水軍,敗於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傳。
陶侃(259—334),字士行,東晉鄱陽郡鄡陽縣(今都昌縣)左里鄉陶家沖人。據《都昌縣志》記載:「晉時都昌名鄡陽,公元304年前屬鄱陽郡,304年劃歸潯陽郡,故史籍稱陶侃為潯陽人,亦有稱為鄱陽人。」
馮椅(生卒年不詳),字儀之,一字奇之,號厚齋,南宋學者、教育家。江西省都昌縣人
劉士毅(1886.3-1982) 字任夫。江西省都昌縣下排門劉家村人,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將領。曾任南京中央軍校籌備主任,國民政府總統府參軍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❺ 江西九江都昌周溪棠蔭的段姓起源哪裡
,好專業的問題,段姓是大陸的第八十七大姓,但是在台灣,段姓並未列入前一百大姓。遠祖始於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有兩支來源:一,春秋初期諸侯國鄭國國君鄭庄公的弟弟叫「段」,史稱「共叔段」。段被封於「京」這個地方,後來與其母親密謀推翻鄭庄公,事敗在共城自殺,他的子孫留在共城,以「段」為姓。因此,這支段姓起源於鄭國王族之姓,姬姓。二,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李聃)有一個兒子叫宗,任魏國將領,因功被封於段干,此後其子孫便以封邑名「段干」為姓。後來,魏國的段干木西遷入關,把「段干」的「干」字去掉,改姓為段,因此,這支段姓起源於段干姓。漢魏時期,少數民族鮮卑族部落首領段務目塵,段匹殫歸順朝廷,被委以重任,世襲「遼西公」之職。史稱這支段姓為「遼西段氏」。西晉時,這支段姓遷入中原,逐漸於漢族融合。此外,唐宋時期,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族出身的段世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子孫統治大理長達三百十七年,直至被成吉思汗攻滅。因此,段姓成為白族的大姓之一。段姓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京兆,天水,武威,遼西四大郡望。
❻ 都昌位於哪個省
江西省
❼ 江西都昌西源鄉塘口村段氏由來
江西都昌西源鄉塘口村段氏就鄱陽(今鄱陽)平原段姓而言,人數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後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縣。段健憑進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饒州府作判官。他有三個兒子:長子至純、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純遷居安徽歙縣,至正遷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陽。至中第三代以後又有子孫回河南或去山西、山東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孫主要分布在鄱陽湖四周的波陽、都昌、湖口、彭澤、樂平、余干、萬年等縣。也有外遷安徽、湖北、湖南、江蘇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於段健入贛,他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段璜。段璜於南朝宋景和元年出任袁州(江西宜春)刺史,舉家遷到袁州。終葬袁州。段姓歷來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後裔曾在荊南、四川東南部居住過,後段文昌之子段成式任廬陵(江西吉安)刺史,因事免職,退居襄陽。其兄段成僅從官場隱退後,兄弟二人都遷居鄱陽。他們的後人與段勝添、段勝雲(二人是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後人,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在鄱陽共修族譜,尊成式、成僅為鄱陽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譜後,勝添於後唐應順元年(934年)帶四子安達、安經、安禮、安壽男婦遷江西泰和縣清安鄉田石庄居住。在此之前,勝雲在後唐光化二年(899年)要長子安福先於伯父勝添遷往泰和縣清安鄉。段勝雲自己則是應順元年與兄勝添一起遷往泰和的。成式的後裔段翊做過江西永新縣令,是永新段氏之祖。這支段姓族人奉共叔段為始祖,比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後來,這支段姓的子孫也有遷往湖南和湖北的。
❽ 都昌人等於九江人
都昌人屬於九江,但是不等於九江人。。九江人上廬山不用買票,都昌的就需要買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