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愛因斯坦認為,科學是人類精神的自由創造和自由發明。請結合這句話談談科學與藝術的區別
相同點都是創造,不同點,一個帶動精神層面,一個帶動物質層面
Ⅱ 藝術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形象性、主體性復和制審美性。
一、形象性
1.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2.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3.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二、主體性
1.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徵
2.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3.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三、審美性
1.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2.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3.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表達形式: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Ⅲ 藝術概論試題
http://ke..com/view/71795.html?wtp=tt
Ⅳ 藝術的概念
1.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
2.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
3.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懂藝術的人說藝術是藝術
非懂藝術的人說藝術是垃圾
那你說怎麼理解。。這是個人的思想問題。
藝術現有十種:繪畫、雕塑、工藝、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游戲
為什麼有好多人根本看不懂一幅藝術畫的美在哪裡。。而畫的人才真的會理會得出感情。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在西方,"藝術"與"美術"都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各種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音樂、文學、戲劇等,當時廣義的art甚至還包括制衣、栽培、拳術、醫術等方面的技藝。到了古希臘時期,藝術的概念仍是與技藝、技術等同的,但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紀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已基本確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標准,為日後藝術涵義的演變埋下了伏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逐漸與"美的"等同起來,18世紀中期,基於美的藝術概念體系方才正式建立,藝術成了審美的主要對象。今天,英語中的"art"一詞仍然既作"藝術"解,又作"美術"解,它既可以用來指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其它各種藝術門類,有時又專門用來要指稱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在內的視覺藝術。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們甚至還會看到,作者所說的"art"其實僅僅就是指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美術的一部分:繪畫。而他們的"the fine arts"(我們直接譯作「美術」),也仍然是指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
「美術」這個專門名詞,在中國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被文藝家和教育家普遍運用的。當時蔡元培運用"美術"這個術語時,也還包括了詩歌和音樂。其後,中國的文藝界、教育界把"美術"和"藝術"的概念逐漸分離開來,"藝術"是一切藝術門類的總稱,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來反映自然和社會,表現人類情感的一門大人文學科,它包羅了美術、音樂、詩歌、舞蹈、戲劇、電影、書法等,也包括服飾、園林等很大的范圍。而"美術",則專門用來指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即視覺藝術部分。
總之,在漢語中我們有"藝術"與"美術"兩個詞,它們的含義不同,指稱的范圍有別,而在英語中卻只有一個詞:"art",它既用來泛指一切藝術門類,也用來專指所有藝術門類的一個部分:美術,甚至美術中的一個方面:繪畫。這便是東西方在"藝術"和"美術"兩個詞的含義和應用范圍上的差異。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採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Ⅳ 藝術是對世界的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
感性。
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就像講話中我們會用大聲代表生氣,用笑聲代表開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來傳遞給對方。所以,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同時,藝術也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的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藝術活動總是伴隨著情感,這是慾望、興趣、個性的具體的心理表現,也是對對象能否滿足自身慾望的價值評判。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他的《論藝術》中指出:文藝創作是藝術家「 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
Ⅵ 藝術的價值在哪兒 怎樣取得世俗上的成功 理性和感性怎樣平衡 藝術在於創造性嗎
藝術的價值不在於單一性,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是自己的意識的一種形成,藝術的價值不完全在於商業和世俗,千人千色,不用平衡,心態放平就可以了,因為理性的時候畫的東西和你感性的時候畫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也不單單在於創造,毀滅也是一種藝術。
Ⅶ 藝術欣賞作業答案
1、體會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含義,談談你對「再創造」的理解。
答:所謂「再創造」是指欣賞者由於藝術形象的誘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豐富或提煉著藝術形象。(一)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二)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地接受。(三)講創造的特性:①藝術欣賞的「再創造」首先表現在想像性,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創作勞動的結果,欣賞者以此為欣賞對象利用自己的審美感官,通過體驗等欣賞行為,把藝術作品的形象體系創造性呈現出來,同時還可以改變、再構建作品原有的形象.②藝術欣賞的「再創造」還表現再欣賞者的個體差異性上,這一特徵正是藝術想像性的必然結果。藝術欣賞的過程是我們感知形象、想像形象、再造形象的結果,每個審美欣賞者都有其不同的個性特徵,所以對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③藝術欣賞的「再創造」還表現在欣賞者藝術愛好的多樣性。不同的社會經歷、思想意識和審美經驗不同,在欣賞中表現出來的愛好的差異。同時在歷史發展中還表現為時代的差異性,當然藝術欣賞無論有多大的創造性,都離不開藝術創作本身這一客體。
2、藝術欣賞於藝術批評的相互關系怎樣,怎樣正確理解藝術批評?
答: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藝術欣賞是一種感性活動的過程,帶有顯著的個性特點的主觀隨意性。藝術批評則是經過感性活動而達到的理性認識,其結果是一種理論形態。雖然也有個性,但它應是客觀、具有普遍性的,是以後總美與丑的普遍的社會標准。藝術欣賞是藝術批評的實踐基礎,藝術批評是藝術欣賞的理論升華。
3、這樣理解建築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相比較,空間構圖是其獨有的藝術語言。
答:建築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同屬造型藝術。面、體形、體量等藝術語言均可在繪畫、雕塑、工藝美術中遇到。而空間構圖則是建築獨有的藝術語言,建築有中空空間、四面牆壁、地面、天花板圍成空間,或許多建築組成庭院、廣場,空間具有巨大情緒感染力,如寬闊、高大而明亮的大廳,令心情開朗、晉升振奮等;巧妙地處理空間的大小、方向、開敞、封閉、明亮、幽暗,會使建築藝術顯出連續性的空間感受,如高牆四周的小廣場給人以威懾。中外建築都有許多空間構圖的範例:如西藏喇嘛教廟宇利用大、寬、低矮、黑暗的大廳製造宗教神秘感,甚至給人以恐怖感;如西方哥特式教堂,高、長但窄,會使人感到上帝崇高和人自身的渺小。
4、對比歐洲園林藝術,談中國園林獨特的自然美與人文美。P28
答:歐洲園林為「幾何式」,構圖布局均衡勻稱、井然有序、崇尚人工美、重視人改造自然的觀念。中國園林則為「自然式」,崇尚自然、詩情畫意、多彩景異,具有獨特的自然美和人文美:①利用自然美。用水池、假山、花草、樹木營造自然環境;講究亭、台、樓、閣、廊、樹建築形式美,與自然環境相協調;②採用楹聯、匾額、碑刻、書畫題記等,營造文化氛圍。③含蓄深沉、平易精微,風景美、藝術美、文化美融為一體。可見中國園林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美與自然相親相近的觀念。
Ⅷ 解釋藝術最好的答案是什麼
創造出不屬於自然界的物品,較深層次的另一個世界,反映與這個世界相似或者不相似的概念.其實藝術是解釋不了的,任何的解釋都是對藝術的一種誤解,你覺得那藝術作品讓你贊嘆, 能給你帶來一定感受的藝術作品,就是不錯的作品,但可能是僅僅限於你的眼光.
人的藝術審美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沒有永恆的作品, 但藝術仍是有優劣之分,深層次的審美 是欣賞內在美,形式上的東西,都是膚淺.
內在與表面美的完美結合的作品便是很好的藝術品. 解釋藝術,只屬於某些人自己的意見而已
PS: http://ke..com/view/576.htm
你自己可以參考下網路.
Ⅸ 結合中外藝術史上關於藝術的論述,談談你認為藝術是什麼
藝術是反映當地社會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意識形態。
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於不斷創造新興之美,藉此宣洩內心的慾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誇張化的生活。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
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以人為中心對社會生活做出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個別性與概括性相統一的反映,把創照性的生活與表現情感結合起來,並用語言、音調、色彩、線條等物質手段將形象物質和外觀,成為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形象性與審美性是藝術作品最突出的特徵。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並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是人類自由創照能力的體現,它在發展過程中早已成為獨立的精神活動領域。藝術活動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全體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推動歷史的前進。可陶冶人的情操與性情。 2、.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3、.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梅湘涵書法等藝術的產生和表現。 4、.含有貶義的意思,搔欺的意思。就如冬天光頭,夏天戴帽子,充大尾巴狼,都是「藝術」。
藝術無處不在,每一行職業,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語言,每一種形態都可擁有藝術的成份。自然界更是最大手筆的藝術家。而任何事物,無論戰爭、科學、愛情、文藝、生產製造等等都可以發展到藝術的層面。藝術是一種可以同時被絕大多數人贊同與驚嘆的自然或人類的產物。它的表達方式種類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價值關系的運動與變化過程,從而對人的情感、知識和意志進行交流、誘導、感化和訓練。當任何平凡的事物演繹至藝術的層面,將幾近於完美。
[4] 人類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游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造必須完全藉助於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不藉助語言的所謂藝術創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戲創造。在娛樂功能的層面上,藝術與普通的娛樂游戲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價值和發展價值。然而,藝術與普通的游戲在文化形態上畢竟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在文化的社會功能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被認真關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