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怎麼介紹印刷術的發明

怎麼介紹印刷術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6 02:16:13

Ⅰ 造紙術,印刷術,是怎樣發明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印刷術由北宋平民畢升發明。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溶,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間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

Ⅱ 印刷術的簡要介紹和意義

印刷術的簡要介紹和意義
有獎勵寫回答共7個回答
手機用戶27846
TA獲得超過6.6萬個贊
簡介:印刷術[1]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意義:印刷術的發明有利於節約用於印刷的人力、物力、財力;方便編排和修改;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於版本的統一;有利於文化的傳播與留存,有利於知識與技術的推

Ⅲ 簡單介紹活紙印刷術是怎樣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活字印刷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Ⅳ 活字印刷術是怎麼發明的

畢是一個印刷工,他早就在工作中發現了雕版印刷不太方便,雕好的版只能用一次。於是,他首先試驗用一個一個的木質單字來印刷書,但是,他失敗了。因為小塊的木字粘在一起後,要分散開第二次再用也很不容易,而且,木塊的紋理疏密不一樣,吸水後脹的程度也不一樣,這樣一來就使得版面變得高低不平,印刷效果很差。畢日思夜想,一直也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

有一天,畢坐在灶前,幫妻子做飯,他一邊燒火,一邊嘴裡念叨著:「怎樣才能找到既不吸水,又可以刻字的東西呢?」妻子指著旁邊的瓦罐說:「這不就是不吸水的東西嗎?可就是不能刻字。」一句話提醒了畢。他立即跑到附近的一個窯場,在燒窯工人的幫助下,用膠泥製成了一些刻成字的小土坯。然後放在窯里燒成了一個個很硬的單字。接著,他又按照書本的大小,准備了一塊鐵板,在鐵板上面放了松香和蠟,然後拿一個鐵框子放到鐵板上,在鐵框里排滿了他燒出來的泥字,放在火上烤,等板上的松香和蠟開始溶化時,就用一塊平板在活字上面壓一下,把字壓平,於是,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這時,在上面塗上墨就可以印刷了。一頁書全印完後,把鐵板再烤一下,使板上松香和蠟重新溶化,然後用手輕輕一撥拉,活字便一個個掉了下來,准備重新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准備了兩塊鐵板交替進行排和印,大大地提高了書的印刷速度。

Ⅳ 印刷術的發明過程是什麼簡寫。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知識的傳播僅能靠口耳相傳或手抄。口耳相傳容易造成訛誤,而手抄既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因此知識的保存與流傳相當不容易,如此不僅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更使文化的傳播遭受延宕及損失。直到隋朝開始有了雕版印刷,至宋仁宗時,有個叫畢升的刻字工人,他用質地較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四方長柱體,並在其上刻了反寫的字,一個印一個字,放進土窯里燒,製成活字,然後再依文章內容依序排列文字,做成印刷版,這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此種印刷術方法雖然原始簡單,但已與現代鉛字排版印刷原理相同,之後中國又出現了木活字、金屬活字和泥活字,使印刷術愈來愈進步。

Ⅵ 你知道印刷術怎樣發明的資料


印刷術——雕版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印刷術。

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7、隋唐之際(7世紀左右),出現雕版印刷術。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歷書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鋒紙印普賢像,施給僧尼信眾。

8、北宋時期(11世紀左右),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業的一次革命,對中國、歐洲、乃至世界文化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特別是傳入歐洲後,有力推動了其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進行。

Ⅶ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隋煬帝創建科舉制度,用寫文章的辦法選拔官員,寫的一手好文章人就能當官。傳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會上出現,專業抄書匠們為了大量復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術大量復印,後又結合印章陽文反書法,創制雕版印刷術。

其出現的年代大約在盛唐至中唐之間,盛行於北宋,最後由布衣畢升發明泥活字而成熟。

Ⅷ 印刷術的介紹 中國四大發明

四大發復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制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Ⅸ 印刷術簡單介紹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25
評論(2)
分享
舉報

悲傷旳呼喚
推薦於2017-09-16 · TA獲得超過116個贊
關注

Ⅹ 印刷術是怎麼發明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閱讀全文

與怎麼介紹印刷術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