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普利高津創造性

普利高津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1-06-15 23:47:47

A. 請教心理學論述題1.心理學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學過之後,你對「心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有什麼新的認識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 1、自變數: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數: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數: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 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 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 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B. 系統從有序向無序演化要什麼條件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於1969年提出來的.一般說來,開放系統有三種可能的存在方式:(l)熱力學平衡態;(2)近平衡態;(3)遠離平衡態.耗散結構論者認為,系統只有在遠離平衡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向著有秩序、有組織、多功能的方向進化,這就是普利高津提出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論斷.我想用耗散結構理論探討下物理的「教」與「學」.1 全方位開放學生的思維系統耗散結構理論認為,提高系統有序度的關鍵是系統的開放.只有通過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系統才具有勃勃生機,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必須促進學生思維系統的全方位開放,使學生的大腦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從而更加廣泛而有效地獲得更多的信息.要有效地開放學生的思維系統,必須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拓寬教學的視野.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和觀察實驗聯系起來;把物理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平時,讓學生關注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分析有哪些學過的物理知識和原理;通過各種媒介,了解物理教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利用一些難得的機會,做一些有益的觀察和思考.例如:讓學生搜集報刊雜志或網上的與物理有關的科技新聞,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上登載;利用外出遊覽或參觀等機會,做一些有益的調查和思考.2 多渠道增加信息的輸入量首先要注意輸入信息渠道的多樣化,通過閱讀、討論、實驗和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錄音、錄像和電腦等多種教學媒體,盡可能讓有關信息多渠道地輸入學生的大腦.例如:在講授「平拋運動」時,可以先做有關平拋運動的實驗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到有關「平拋運動」的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分析課本上關於「平拋運動」的頻閃照片,研究其運動特點——知其然;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研究「平拋運動」為什麼有這些運動特點——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的電腦多媒體課件.有聲有色模擬一些諸如「丟手榴彈」等有趣問題;最後再配合教學內容做一些練習.這樣教授,多渠道地輸入信息,使學生信息輸入量.其次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化.機械簡單的教學方法,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當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必須講究教學的藝術性,針對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間,採取靈活多變的、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力求給學生提供生動形象、豐富有趣的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輸入信息的效率.例如:對一些物理規律的教學,可以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法」,以「提出問題——假設推測——活動驗證——得出結論」為教學的一般模式.像進行「動能定理」 、「歐姆定律」 、「愣次定律」等的教學時都可以用這種方法.而對於一些以練習為主的習題教學課,則可採用「創設情景教學法」,以「設疑生趣——初步分析——反饋矯正——強化訓練——總結規律」為一般模式;對一些容易出錯、容易混淆的問題,也可以用「導致悖論教學法」,以「讀——議——練——講」為模式的「茶館教學法」等.3 設法構建思維的非穩態普利高津認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當系統處於遠離平衡的非穩態時,更加有利於信息量的輸入,從而達到更為有序的狀態.在物理教學中,如果學生的思維處於高度的非平衡狀態,懷著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活動的話,那麼,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等都很容易發生共鳴,學生的認識結構就會隨著認識矛盾的解決進入更高的有序狀態.因而在物理教學中應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想方設法構建思維的非平衡態.首先,在新課的引入時,應努力做到新穎別致、扣人心弦,使之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例如:在講授「動量定理」時,教師帶著一隻高高懸掛的雞蛋進入課堂,學生的心也被高高懸掛了起來——教師想干什麼呢?當演示雞蛋從很高的地方落到海綿上卻沒打破時,學生心中的石頭總算落了地;但隨之又產生了更大的疑問——雞蛋為什麼不會打破呢?這時再來學習「動量定理」,效果就好多了.其次,在課堂的講授中,要力求生動形象、跌宕起伏,用多種方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介紹有關的摩擦種類時,可設計這樣一組提問:「我們用鉛筆寫字時筆與紙間發生的是什麼摩擦?」;「用鋼筆寫字時呢?」;再接著問:「用圓珠筆寫字時呢?」學生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也是滑動摩擦.」但他們稍作思考後便發現有所不同了.通過這樣的問答,學生很輕易地掌握了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的區別了.最後,在結課時也要注意不落俗套、簡潔明快、承上啟下,努力做到即能總結本節內容,又能為學習後面內容埋下伏筆,讓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例如:在學完「光的波動性」這一單元知識時,可以模仿章回小說結尾方法:」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光是一種波,可是正當人們為『光的波動說』的勝利慶賀時,半路上又殺出一個『程咬金』,與『光的波動說』發起了挑戰.欲知詳情如何,請大家課後預習『光電效應』這一節.」4 科學地減少遺忘量根據耗散結構理論,要提高大腦的有序程度,還必須盡量減少遺忘量,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有序性.為有效地減少遺忘,一方面要注意信息輸入的正確性和牢固性,即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力求做到正確理解、深刻領會、融會貫通,決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囫圇吞棗.特別是對於那些容易混淆的內容更是要理清思路,辨別異同,掌握關鍵,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必須注意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培養.在習題課上如果多介紹一些解題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重視多解與多變的訓練,也將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令一方面還必須科學合理地組織復習,古人雲「學而時習之」,復習主要講究「時」和「習」——首先要把握復習的時機,根據遺忘規律,針對不同的內容確定復習的時間,一般在還沒有完全遺忘時復習較好;其次要注意復習的方法,力求形式多樣、多側面、多角度地分析和總結,努力做到在復習的同時又有新的認識、新的提高.5 努力促進學生的「自組織」過程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存在著「自組織」,可以把從外界吸引來的信息經過處理加工,使各個信息單元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鏈,納入大腦的知識結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完成教學的關鍵.針對某些章節可以採取以學生為主的方法,把提綱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組織內容,自己完成教學內容,然後通過討論,綜合歸納內容.這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於他們的自學能力大有益處.教師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的思維不平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知識逐漸加強,得到良性循環的效果.例如:學生在學習感應電動勢之前,已經有了電場、磁場、磁通量等概念.然後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觀察實驗.問:「實驗有什麼規律性?」學生:「只要閉合電路中的磁通量發生改變,則此迴路中就會產生感應電動勢.」接著老師問:「感應電動勢等於多少?」進而提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於是學生搞清了感應電動勢的概念,建立了關於感應電動勢的有序結構.6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熱情地接收,消化各種教學信息,才能逐步在大腦中構建耗散結構,即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一,教師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和「儲存信息」的倉庫.在教學形式上表現為「滿堂灌」、「注入式」、「填鴨式」等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缺乏生機,課後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表明,有近80%的學生不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其二,學生的思維處於非平衡狀態較差.學生的思維始終在某個平衡狀態附近徘徊,教師、學生、教材和教法之間沒有產生共鳴.其三,對個性不同的學生,採用基本相同的教學方法.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學習上的創新,創新的過程需要一種非平衡機制.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忽略了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未能分層次教學,這樣只能壓抑學生的思維,泯滅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成為知識的奴隸.7 對學生的「靈感」、「頓悟」應及時點撥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與漲落有密切關系的是「靈感」、「直覺」、「頓悟」等.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系統以無序向有序的演化,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靈感進行點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及時總結.激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靈感的能力,並執著地尋找答案,使學生增強對物理的好奇心,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靈感.

C. 為什麼遠離平衡是大眾傳播這種耗散結構之源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於1969年提出來的。一般說來,開放系統有三種可能的存在方式:(l)熱力學平衡態;(2)近平衡態;(3)遠離平衡態。耗散結構論者認為,系統只有在遠離平衡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向著有秩序、有組織、多功能的方向進化,這就是普利高津提出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論斷。

我想用耗散結構理論探討下物理的「教」與「學」。

1 全方位開放學生的思維系統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提高系統有序度的關鍵是系統的開放。只有通過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系統才具有勃勃生機,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必須促進學生思維系統的全方位開放,使學生的大腦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從而更加廣泛而有效地獲得更多的信息。
要有效地開放學生的思維系統,必須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拓寬教學的視野。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和觀察實驗聯系起來;把物理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平時,讓學生關注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分析有哪些學過的物理知識和原理;通過各種媒介,了解物理教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利用一些難得的機會,做一些有益的觀察和思考。例如:讓學生搜集報刊雜志或網上的與物理有關的科技新聞,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上登載;利用外出遊覽或參觀等機會,做一些有益的調查和思考。

2 多渠道增加信息的輸入量

首先要注意輸入信息渠道的多樣化,通過閱讀、討論、實驗和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錄音、錄像和電腦等多種教學媒體,盡可能讓有關信息多渠道地輸入學生的大腦。例如:在講授「平拋運動」時,可以先做有關平拋運動的實驗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到有關「平拋運動」的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分析課本上關於「平拋運動」的頻閃照片,研究其運動特點——知其然;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研究「平拋運動」為什麼有這些運動特點——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的電腦多媒體課件。有聲有色模擬一些諸如「丟手榴彈」等有趣問題;最後再配合教學內容做一些練習。這樣教授,多渠道地輸入信息,使學生信息輸入量。

其次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化。機械簡單的教學方法,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當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必須講究教學的藝術性,針對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間,採取靈活多變的、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力求給學生提供生動形象、豐富有趣的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輸入信息的效率。例如:對一些物理規律的教學,可以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法」,以「提出問題——假設推測——活動驗證——得出結論」為教學的一般模式。像進行「動能定理」 、「歐姆定律」 、「愣次定律」等的教學時都可以用這種方法。而對於一些以練習為主的習題教學課,則可採用「創設情景教學法」,以「設疑生趣——初步分析——反饋矯正——強化訓練——總結規律」為一般模式;對一些容易出錯、容易混淆的問題,也可以用「導致悖論教學法」,以「讀——議——練——講」為模式的「茶館教學法」等。

3 設法構建思維的非穩態

普利高津認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當系統處於遠離平衡的非穩態時,更加有利於信息量的輸入,從而達到更為有序的狀態。在物理教學中,如果學生的思維處於高度的非平衡狀態,懷著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活動的話,那麼,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等都很容易發生共鳴,學生的認識結構就會隨著認識矛盾的解決進入更高的有序狀態。因而在物理教學中應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想方設法構建思維的非平衡態。

首先,在新課的引入時,應努力做到新穎別致、扣人心弦,使之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例如:在講授「動量定理」時,教師帶著一隻高高懸掛的雞蛋進入課堂,學生的心也被高高懸掛了起來——教師想干什麼呢?當演示雞蛋從很高的地方落到海綿上卻沒打破時,學生心中的石頭總算落了地;但隨之又產生了更大的疑問——雞蛋為什麼不會打破呢?這時再來學習「動量定理」,效果就好多了。

其次,在課堂的講授中,要力求生動形象、跌宕起伏,用多種方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介紹有關的摩擦種類時,可設計這樣一組提問:「我們用鉛筆寫字時筆與紙間發生的是什麼摩擦?」;「用鋼筆寫字時呢?」;再接著問:「用圓珠筆寫字時呢?」學生也會不假思索地回「當然也是滑動摩擦。」但他們稍作思考後便發現有所不同了。通過這樣的問答,學生很輕易地掌握了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的區別了。

最後,在結課時也要注意不落俗套、簡潔明快、承上啟下,努力做到即能總結本節內容,又能為學習後面內容埋下伏筆,讓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例如:在學完「光的波動性」這一單元知識時,可以模仿章回小說結尾方法:」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光是一種波,可是正當人們為『光的波動說』的勝利慶賀時,半路上又殺出一個『程咬金』,與『光的波動說』發起了挑戰。欲知詳情如何,請大家課後預習『光電效應』這一節。」

4 科學地減少遺忘量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要提高大腦的有序程度,還必須盡量減少遺忘量,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有序性。

為有效地減少遺忘,一方面要注意信息輸入的正確性和牢固性,即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力求做到正確理解、深刻領會、融會貫通,決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囫圇吞棗。特別是對於那些容易混淆的內容更是要理清思路,辨別異同,掌握關鍵,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必須注意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培養。在習題課上如果多介紹一些解題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重視多解與多變的訓練,也將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令一方面還必須科學合理地組織復習,古人雲「學而時習之」,復習主要講究「時」和「習」——首先要把握復習的時機,根據遺忘規律,針對不同的內容確定復習的時間,一般在還沒有完全遺忘時復習較好;其次要注意復習的方法,力求形式多樣、多側面、多角度地分析和總結,努力做到在復習的同時又有新的認識、新的提高。

5 努力促進學生的「自組織」過程

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存在著「自組織」,可以把從外界吸引來的信息經過處理加工,使各個信息單元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鏈,納入大腦的知識結構中。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完成教學的關鍵。針對某些章節可以採取以學生為主的方法,把提綱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組織內容,自己完成教學內容,然後通過討論,綜合歸納內容。這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於他們的自學能力大有益處。

教師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的思維不平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知識逐漸加強,得到良性循環的效果。例如:學生在學習感應電動勢之前,已經有了電場、磁場、磁通量等概念。然後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觀察實驗。問:「實驗有什麼規律性?」學生:「只要閉合電路中的磁通量發生改變,則此迴路中就會產生感應電動勢。」接著老師問:「感應電動勢等於多少?」進而提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於是學生搞清了感應電動勢的概念,建立了關於感應電動勢的有序結構。

6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熱情地接收,消化各種教學信息,才能逐步在大腦中構建耗散結構,即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一,教師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和「儲存信息」的倉庫。在教學形式上表現為「滿堂灌」、「注入式」、「填鴨式」等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缺乏生機,課後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表明,有近80%的學生不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其二,學生的思維處於非平衡狀態較差。學生的思維始終在某個平衡狀態附近徘徊,教師、學生、教材和教法之間沒有產生共鳴。其三,對個性不同的學生,採用基本相同的教學方法。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學習上的創新,創新的過程需要一種非平衡機制。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忽略了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未能分層次教學,這樣只能壓抑學生的思維,泯滅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成為知識的奴隸。

7 對學生的「靈感」、「頓悟」應及時點撥

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與漲落有密切關系的是「靈感」、「直覺」、「頓悟」等。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系統以無序向有序的演化,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靈感進行點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及時總結。激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靈感的能力,並執著地尋找答案,使學生增強對物理的好奇心,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靈感。

D. 速求一篇關於熱力學定律在食品或生物方面的應用的文章!!!

中醫葯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不懈斗爭的經驗總結,熱力學是源於西
方的物理化學學科,這兩者一古一今、一洋一中,分屬兩大學科門類。乍看起來,
兩者毫無關聯,但是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中醫葯學與熱力學「貌離神合」、「靈
犀相通」,兩者無論在思維方式方面,還是解決問題的著眼
醫院葯物研究中心肖小河教授提出了中醫葯熱力學觀,為重新審視和研究中醫葯
特別是中葯葯性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將為進一步闡明中醫治法治則、復方配
伍規律、中葯葯效物質基礎和品質葯效評價等提供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與中醫葯學靈犀相通的現代學科——熱力學
肖小河介紹,熱力學是研究能量轉換的一門學科,歸屬於物理化學學科。其
中的化學熱力學、生物熱力學一直是物理化學的核心內容,也是當今物理化學中
發展最活躍的領域。
熱力學又稱熱動力學,起源於1824年卡諾(Carnot)對熱機效率的研究,當
時的熱力學研究僅研究熱與機械功之間的相互轉換。隨著電能、化學能、生物能
以及其他形式能量的發現和應用,熱力學發展成為研究熱與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轉
換所遵循規律的一門學科。熱力學的基本原理在化學現象以及和化學現象有關的
物理現象中的應用,稱為化學熱力學;相應地,熱力學的基本原理在生命現象以
及和生命現象有關的物理現象中的應用,則稱為生物熱力學,或生物熱力學。
熱力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兩個基本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亦稱能量守恆與轉
化定律,主要研究熱與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相互轉化的守恆關系。熱力學第二定律
主要是研究熱與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相互轉化的方向和限度的規律。
上世紀七十年代,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Prigogine)通過對復雜系統演
化過程的深入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並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指
出,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在一定的控制條件下,由於系統內部非線性的相互作
用,通過漲落可以形成穩定的有序結構,即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理論豐富和發展
了熱力學基本理論,為人們研究包括化學現象和生命現象在內的各種生物、自然
和社會的復雜體系,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新思維和新方法。
肖小河認為,簡單來說,熱力學就是採用宏觀的研究方法,即主要依據系統
的初態、終態及過程進行的外部條件(均是可以測量的宏觀物理量)對系統的變
化規律進行研究,而不涉及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過程進行的機理。
熱力學可根據人類實踐經驗並藉助數學知識,用邏輯推理方法得出的具有普
遍意義的熱力學規律,其結論絕對可靠;但正因不涉及物質的微觀結構,所以不
能對熱力學規律做出微觀說明。換句話說,熱力學只能告訴人們,系統在一定條
件下的變化具有什麼樣的規律,而不能回答為什麼具有這樣的規律;熱力學只能
告訴人們,在某種條件下,變化是否能夠發生,若能發生,會進行到什麼程度,
但不能告訴人們變化的速率及變化所經過的歷程。
肖小河指出,熱力學的上述特點和中醫葯學特別關注機體的狀態表現及其系
統的平衡或有序性,以機體變化的狀態表現作為參照系來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
變化的規律,從而進行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有相通之處。

熱力學闡述中葯復方配伍關系
中葯復方配伍研究也一直是中醫葯研究的難點和熱點。長期以來,國內學者
主要從葯效葯理學角度,同時結合葯物化學手段,研究中葯復方配伍關系和葯效
物質基礎,但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肖小河採用生物熱力學方法,證實了中
葯配伍關系的客觀存在。
肖小河認為,中葯復方的配伍關系實際上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處方中各單味
葯的葯效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二是全方的葯效物質與機體之間的葯理毒理作用。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葯物之間相互作用,還是葯物與機體之間相互作用,都屬於
化學反應范疇。而任何化學反應發生時,均伴隨有能量的轉移和熱變化。這些能
量的轉移和熱變化均可用熱力學的理論和方法加以檢測與描述。
為此,肖小河以處方組成基本相同或相似但配伍比例不同的兩對經典名方
——左金丸/反左金、麻黃湯/麻杏石甘湯為例,先採用生物熱力學方法,定性定
量測定復方配伍過程中的能量轉移和熱變化,建立中葯復方配伍關系的生物熱力
學模型和熱譜圖;再對發生顯著能熱變化的配伍關系,結合生物分子標記技術和
化學指紋圖譜技術診斷和示蹤,輔以葯理學和天然葯物化學實驗,闡明其主要葯
效學及物質基礎的差異;然後,以傳統給葯方式,在臨床上進行小樣本的辨證施
治驗證;最後,結合人工智慧分析技術,建立基於生物熱譜圖、生物分子標記和
化學指紋圖譜等的中葯配伍關系數字化高通量檢測方法和系統,從而實現了中葯
復方配伍變化的實時、連續、在線、無損、快速、靈敏。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中葯配伍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中醫經典名方配伍精當,
但不一定都是惟一最佳的組合;生物熱力學可以作為刻畫中葯復方配伍關系的基
礎方法之一,焓變(△H,指熱量輸出變化)可作為衡量中葯復方配伍變化的客觀
指標之一。研究還發現,作用於生命體系的復方中葯,如組成配比不同,其生物
熱譜圖及主要熱力學參數值有不同程度的改變,△H呈現明顯而有規律的變化,
並與復方中寒熱葯性中葯的比例之間存在映照關系。
由此,肖小河指出,中葯復方通過不同葯性葯物的配伍作用,調控生命體系
能量的代謝、轉移和熱變化(特別是△H),使機體維系新的穩定有序狀態。這
可能是中葯復方配伍的機制之一。

中醫葯學與熱力學「神交」已久
肖小河指出,中醫葯學與熱力學其實「神交」已久,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兩者都重在研究系統的存在狀態(初態和終態)和變化方向,而不關注系統的內
部構成和變化過程;兩者都工於宏觀描述而疏於微觀分析;兩者都講求系統平衡
與調節,遠離平衡和開放條件下的生命體系和化學體系,都屬於耗散結構。眾多
的生理病理現象和物理化學現象都可以用耗散結構理論加以闡釋。可以預見,借
鑒或融會熱力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會為中醫葯學研究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肖小河認為,生命體系是一個開放的巨系統,或自組織系統,或耗散結構。
一切生命活動都包含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轉換(代謝)。能量流是生命活
動的主導,正常生命體系的能量代謝和轉化符合熱力學的基本定律,特別是開放
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陰陽五行論、天人合一整體觀、平衡觀、辨證施治等中
醫葯基本理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虛之、虛者補之等中醫治則治法,均
遵循了熱力學的基本定律,特別是開放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機體出現異常或
生病,就是生命系統內部出現「混亂」、「無序」,患者在接受中醫葯治療時,
無論是進行葯物,還是針灸、按摩等方法治療,其實質上是生命系統從外界吸取
「負熵流」(在熱力學上,與無序相對抗的自由能和信息都稱為負熵),使系統
熵增(熵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增是體系趨於無序狀或混亂的增加)減少,
降低混亂度,使其達到新的有序狀態或形成新的穩態,從而恢復正常和健康。這
也符合熱力學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開放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從中葯作用的角度來看,任何中葯的葯性功能都是通過干預生命活動的能量
流、物質流、信息流的轉換而實現的。如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溫中散寒、益氣
升陽等就是中葯通過干預機體的能量轉換而發揮的葯性功能;清熱解毒、滋陰壯
陽、益氣補血、益氣活血、益氣生津、滋陰清熱、溫陽利水、清熱生津等是中葯
通過干預機體能量-物質轉換而實現的;而中葯對物質-信息轉換的影響,可以產
生養血安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平肝潛陽等葯性功能;中葯對能量-信息轉
換的干預,能產生行氣止痛、散寒止痛、溫經散寒、清熱安神等葯性功能。
因此,肖小河認為,作為能量轉移和熱變化的重要刻畫工具,熱力學是以體
系的狀態參數為研究對象,可以定性定量測定機體生長代謝過程中以及中葯與機
體相互作用過程中的能量轉移和熱變化,能實時、在線、無損、高效、快速地刻
畫機體的表觀狀態及其變化情況,符合中醫葯學整體觀、系統觀、動態觀和平衡
觀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手法,有望發展成為中醫葯基礎研究的新手段、新領域。

中葯四性的生物熱力學研究
吃中國紅參上火,吃西洋參不上火,這是為什麼◇按中醫來講,這是中葯四
性(寒、熱、溫、涼)使然。那麼,中葯四性是否客觀存在?如客觀存在,能否
客觀測度?如何測度?其客觀本質、作用機制和實際意義如何?長期以來,中葯
四性一直是中醫葯基礎研究的熱點和難點。雖然我國和日本的學者先後從不同角
度研究了中葯四性對機體生理病理狀態及其功能的影響,初步發現四性與中樞神
經遞質、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前列腺素和環核苷酸、能量代謝、內分泌
系統、微量元素等之間存在某些相關性。但從整體上講,中葯四性研究至今尚未
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中葯四性研究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肖小河認為,完全
可以將生物熱力學理論引入到中葯四性的研究當中。
■熱力學可探討中葯四性
肖小河指出,「寒、熱、溫、涼」是中葯葯性功能的高度概括,在某種程度
上也是機體對物理熱學變化的一種生理或病理感受。如溫熱葯作用於機體一般表
現為功能的亢奮,機體功能亢奮則需要消耗較多的能量,就會產生較多的熱量;
反之,寒涼葯作用於機體一般表現為功能的抑制,機體功能抑制,則消耗能量較
少或抑制產熱。
另外,中葯四性功能實質上就是中葯與生物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
作用,可能是物理反應,也可能是化學反應。而任何反應發生時,均伴隨有能量
的轉移和變化(表現為吸熱或放熱),這些能量的轉移和熱變化,均可用熱力學
方法加以檢測,用熱力學理論加以刻畫。微量量熱學是一種能夠在線跟蹤檢測且
非常靈敏、無損、客觀有效的熱能檢測方法,近年來在化學熱力學和生物熱力學
研究中應用較廣泛,有望開發成為刻畫中葯四性的新方法。
■中葯四性熱力學研究模式
根據以上觀點,肖小河初步建立了在中醫葯學理論和熱力學理論的雙重指導
下,以能量(熱量)為基點,以能量-物質-信息轉換(代謝)為鏈條的中葯四性
熱力學研究模式和方法。
首先,採用生物熱力學方法,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不同葯性葯物的水煎劑和血
清葯物成分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能量轉移和熱變化,建立中葯四性的生物熱譜圖
和熱力學模型。
其次,對生物熱力學表達差異顯著的不同葯性的葯物,採用DNA分子標記和
化學指紋圖譜技術進行識別和示蹤,以獲取寒熱葯性差異表達穩定的基因片段和
與代謝產熱有關的化學信號因子,尋找和克隆與寒熱葯性相關的基因。
第三,輔以血清葯物化學分析和血清葯理學試驗,闡明中葯四性可能的物質
基礎和葯性作用。
第四,以傳統給葯方式,進行小樣本的寒熱辨證施治的臨床驗證。
最後,結合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分析方法,闡明中葯四性的客觀真實性和
現代科學基礎及其在中醫治則、中葯鑒定、質量控制、葯效評價、復方配伍、中
葯炮製和新葯開發等方面的應用價值。
■熱力學方法驗證中葯四性理論
為了凸顯中葯「四性」的差異,克服研究對象的背景不同,肖小河重點選取
中葯種類、植物來源、處方組成、化學成分、葯理作用和臨床應用基本相同或相
似的方葯,如人參類中葯、黃連不同炮製品、左金丸(黃連誜吳茱萸=6誜1)與
反左金(黃連誜吳茱萸=1誜6)進行了研究。
通過實驗研究,肖小河發現,中葯四性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是相對的;生
物熱力學可以作為刻畫中葯四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別是焓變(△H)等參數可作
為重要的評價客觀指標;作用於生命體系的方葯,如葯材品種不同,或產地不同、
或炮製規格不同,或處方配比不同,寒熱溫涼葯性不同,其生物熱譜圖及主要熱
力學參數值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特別是△H呈現較明顯而有規律的變化,並與傳
統中醫對方葯的賦性有映照關系。在研究中可以看出,溫熱葯性葯物能使供試生
物體指數生長期的生長速率常數相對減小,傳代時間延長,△H增加較顯著;反
之,寒涼葯性葯物能使供試生物體指數生長期的生長速率常數相對增加,傳代時
間縮短,△H增加較少。
由此,肖小河認為,不同葯性的葯物作用於生命體系,能調控生命體系能量
的代謝、轉移和熱變化(特別是△H),使機體本身呈現寒熱溫涼差異,從而形
成新的穩定有序狀態,這可能是中葯四性重要的作用機制之一,也可能是「寒者
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損者益之」等中醫治法治則的作用機制之一。

E. 掌握系統科學和復雜性科學的方法對於科學研究有何積極意義

1、系統方法是指20世紀40-90年代出現的系統科學所採用的一系列方法的總和,這些方法對於從橫斷方面抽象認識對象的物質結構、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創造和發明對象看作是系統綜合整體,並對這一系統綜合整體及其要素、層次、結構、功能、聯系方式、發展趨勢等等進行辯證綜合地考察,以取得創造性成果的一種思維方法。
2、復雜性方法是一種綜合的方法,側重把定性判斷與定量計算、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還原論與整體論、科學推理與哲學思考結合起來。復雜性思維把事物本身的復雜性特徵凸顯出來,讓人們更加認識到事物發展的復雜性狀態和性質,考慮問題的多樣性。復雜性思維在更高的層次上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在科學上以多樣性、相關性和整體性為主要特徵。

F. 進化論的誕生及其意義

進化論史話
話說那是一百四五十年前,生物學界出了一位震驚整個學術界的人物,他發表了他的巨著《物種起源》。其主要思想為地球上物種的起源機理可以概括為:物種競爭,自然選擇,適者生存,漸進變化。他就是現在家喻戶曉的達爾文。 達爾文的原始論述隨提及「進化」一詞,為「帶有飾變的由來」(參考古爾德的自然史沉思錄一書),或許並非後來其繼承人描述的「進化」即含有「進步發展」 的概念。然而,從達爾文理論用來解釋生物的變化發展來看,將進化論理解為 「進步發展」也沒有不對,因為在他們看來,物種就是從低級到高級發展變化,其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不管進化一詞的涵義到底如何,進化論的誕生,從本質上是對抗上帝創造萬物的思想。達爾文說過這樣的話:我認為(正確或錯誤地)直接反對基督教和有神論,對公眾不會有什麼影響;而伴隨科學的進步逐漸啟迪人類的理解力,會更好地促進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寫有關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僅局限於科學之內。 當代著名的進化論倡導者古爾德教授對達爾文的這個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解析。古爾德說:達爾文確實進行了一場溫和的革命。不僅在於他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指達爾文久久不發表自己的書 - 天山客注),還在於他故意避開公眾對他理論中哲學涵義的注意。 以上討論說明,達爾文的進化論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為了反對上帝的創造這一思想,而他的工作的哲學基礎是徹底的哲學唯物論。他要做的是盡量不暴露他的哲學唯物論思想,而以客觀的科學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然而,當時正當學術界對達爾文進化論廣泛質疑的時候,社會思想界就迫不急待地廣泛接受了達爾文的理論。19世紀最熱心的唯物論者馬克思和恩格斯很快就認識到達爾文理論對自己哲學思想的重要性。馬克思對達爾文表達過「真誠的欽慕」 之意。 在這種氣氛下,普通大眾接受的信息只能是進化論是科學事實,而學術界對進化論的爭論就顯為人知,難以為大眾了解。直到現在,一般大眾對進化論的爭論又了解了多少呢? 學術界對進化論的爭論大概可以分幾個階段: 1。從《物種起源》發表到達爾文主義的興起(1859年後的二三十年) 2。達爾文主義的日食(1900年左右)到新達爾文主義的綜合進化論的出現(1940 年左右開始) 3。現代學術界對新達爾文主義的挑戰(1970年以後) 要仔細論述這方方面面,不是本天山客所能力及。故而這里只給出一個大概的輪廓,各位看官如有興起可以去查詢進化史研究方面的論著。 話說當《物種起源》於1859年11月24日由約翰·默雷出版社出版後的第一天,第一版的1250冊就被圖書分銷商搶購一空。據說達爾文本人來到了伊爾克利去洗溫泉,准備等待即將來臨的風暴。他深知學術界的批評會接踵而來。 事實上確實是這樣。 英國作家皮特·J·鮑勒在他的《進化思想史》一書中論及當時的科學爭論時他這樣寫到: 大量的科學依據被用來反對達爾 文的理論,。。。盡管存在著激烈的反對,但是進化論 已經開始啟航,如果許多博物學家都有很強的宗教信仰,那麼就很容易將他們的科學反對意見視為不 過是為了維護舊的神學自然觀時所臨時拼湊的論據。似乎沒有什麼人懷疑許多攻擊背後的動 機是對達爾文主義中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普遍不滿。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那些論據本身缺乏科 學合理性。達爾文的理論建立在當時對自然理解的基礎上,在一些領域,特別是對變異和遺 傳的研究領域,這些基礎是不牢靠的。因此有可能建立科學的論據來反對達爾文的理論,這 些論據也會在某一時期顯得合理,雖然我們可以在今天客觀地看待這些論據,因為遺傳學等 領域都進步多了。有些問題並沒有解決:現代的特創論者仍然利用化石記錄的不連續性作為 反對任何形式進化的論據。 從鮑勒的描述中我們足可以看到當時科學爭論的激烈,盡管他是站在維護進化論 的立場上來看待當時的歷史。 面對學術界的嚴厲指責,當時的達爾文及其追隨者採取了兩個措施:一個是在進化思想的大前提下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開啟個人想像的機器對任何指責給予解釋,而不管其基礎是否堅實;第二個策略是盡量減少公開的學術辯論,而通過廣泛社會關系幕後活動對科學界產生影響,滲透達爾文的進化思想。 在這些方面「達爾文的鬥犬」托 馬斯·亨利·赫胥黎作為達爾文的副司令起了極大的作用。 赫胥黎原來是個博物學家,後來對解剖學和古生物學很有興趣。由於他對創造論的不滿,使他堅定地充當達爾文的鬥犬。實際上,赫胥黎自己是個突變論者,對達爾文的漸變論極其不滿。他認為,有時大的突變可 能會直接產生出新的形態, 除非人工馴養的試驗檢驗可以證明能夠產生出新的物種,否則就無法證明自然選擇是一種合理的進化機制。赫胥黎確實很敏感,他深深地意識到了達爾文主義者故意混消種內的微進化和種之間廣進化的區別。 前不久有人講過一句話極有意思:達爾文當時發表了物種起源的書,書中遺留下了物種起源的問題。 不管怎樣,赫胥黎在進化思想上大力支持達爾文。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支持是基於他對創造思想的反感,而不是達爾文的進化機制征服了他。 赫胥黎不但是個科學家,還是個出色的活動家。他很快就成了著名的公眾人物,變成了政府處理在科學方面處理各種事務的專家。他在一個非正式但很有影響力的組織中以該組織對科學進行幕後操縱。英國作家皮特·J·鮑勒在他的《進化思想史》一書中論及這些時是這樣說的: 正因為赫胥黎及其追隨者在這個關系網中確立了一定的地位,所以他們的皈依對於達爾文主義是重要的支 持(Ruse, 1979a)。他們避免在科學雜志上公開爭論,但是利用他們對於期刊的影響保證 達爾文主義者的價值觀逐漸地融入到文獻中。《自然》雜志的創立至少部分原因是為了促進達爾文主義的發展。學術會議也受到一定的控制,從而有利於贊同達爾文主義的年輕科學家 ,他們的存在確保了可以教育下一代人也支持進化論。到了19世紀80年代,英國的科學共同體已經成功地完成了這種交替,那些殘留的反對者宣稱達爾文主義已經被盲目地作為一種教義所接受,他們謹慎地避免捲入任何真正的爭論。 從鮑勒的話中我們清楚地看到達爾文理論的勝利並不是建立在學術正確的壓倒面上,而是借著一種非學術的手段達到目的。鮑勒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 到了19世紀80年代,科學界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達爾文學派。然而不能將這個學派的興起簡單地解釋成是由於進化論在技術上具有優勢。對於自然選擇仍然有很大的爭議,在這一章的後面,主要介紹的是對選擇學說的反對意見。許多比較保守的博物學家顯然更贊成建立在突然變化基礎上的、並將進化過程與特定目標連續起來的理論。在19世紀的後幾十年,達爾文的進化機制實際上遭到了普遍的冷遇(見第九章)。因此對於當初達爾文思想學派的興起,應該根據更廣的視野來解釋,而不能僅僅解釋成證明了這個理論具有科學的力量。 上面鮑勒所說的在19世紀的後幾十年,達爾文的進化機制實際上遭到了普遍的冷遇,被朱利安·赫胥黎在他的一部論述進化論的書中稱為「達爾文主義的日食」。 因為即使在達爾文主義的興盛時期在學術上對自然選擇理論承認的人也不是太多,有人諷刺自然選擇論是「亂七八糟的規律」,這是指自然選擇依靠偶然試錯機制而言。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發表其它機制來解釋物種的出現。偏偏達爾文主義者如奧古斯特·魏斯曼等將自然選擇論視為唯一站得住腳的進化機制。這沒有為達爾文主義者帶來好運,反而使更多的生物學家遠離達爾文主義。 當時的新拉馬克主義和直生論的興起,標志著明顯的反達爾文主義傾向,他們包含了目的論的成分。實際上真正構成對達爾文主義威脅的是孟德爾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遺傳理論。因為孟德爾遺傳理論有堅實的實驗支持,使得早期的孟德爾主義者能以此來反對達爾文主義的自然選擇論。實際上孟德爾遺傳理論被當時控制學術界的達爾文主義者輕視幾十年,就充分說明了達爾文主義者的教條成見有多深。這種教條一直延續至今。 直到20世紀初,學術界已沒有多少人支持達爾文主義的自然選擇論。這樣迫使達爾文主義者進行新的解釋嘗試,直到20世紀40年代他們才從「日食」中復甦過來,以新達爾文主義的「綜合進化論」在學術界出現,使達爾文主義(新)又成為正統。 新達爾文主義的「綜合進化論」雖然成為正統,但沒有為新達爾文主義帶來長治久安。更猛烈的現代的全面的反新達爾文主義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話說新達爾文主義者在學術界受到早期的孟德爾主義者的猛烈攻擊後,進行了新的嘗試,要對遺傳變異做出新的解釋,從而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綜合的進化論」。 「綜合進化論」仍然是解釋的成分過多,遭受各方面的批評也就不會少。現代學術界對新達爾文主義的挑戰的范圍更廣,力度更深。 首先在新老達爾文主義者都堅持進化的漸變立場方面出現了嚴重的挑戰。這個挑戰的團體主要是古生物學家,當然也包含其它方面的科學家。 進化的漸變立場是達爾文所鍾愛的拳頭觀點。達爾文曾經說過: 如果我的自然選擇論必須借重這種突然進化的過程才能說的通的話,我將棄之如糞土。。。如果在任何一個步驟中,需要加上神奇的進步,那自然選擇論就不值分文了。。。如果有人能證明,任何現有的復雜器官,不可能是從無數連續的、微小的變化而來,我的學說就比然完全瓦解了。 達爾文又說: 自然選擇的工作必須靠極度微小並對生物有利的遺傳該變,長期不斷的累積而成;。。。如果這個學說正確,我就可以否定神不斷創造新生物種的信仰和生物界有突然大突變的的意念。 這里我們看到達爾文對自己的漸變論是何等的看重,並且這個漸變論在否定上帝創造萬物的信仰方面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客觀地說,那些把達爾文進化論一相情願地劃歸為純科學研究的看法是何等的不切實際,達爾文進化論背後的哲學意義與神創信仰根本沒有調和的餘地。 也正是因為達爾文及其達爾文主義者如此看重漸變論,才有在20世紀中葉有生物學家宣稱:達爾文進化論完全瓦解了。 一個著名的挑戰是來自當時美國著名的遺傳學家、執教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高斯米特教授。他列出一連串的復雜結構,認為不可能由極小的突變漸漸積累而成。 當然,新達爾文主義者對高斯米特的反擊是不言而喻的,這包括了對高斯米特從心理上的虐待。高斯米特說:他們現在不但人為我是瘋子,還把我當作嚴重的罪犯看待。著名進化論學者古爾德用每天「用兩分鍾的時間去恨人民的敵人」來比喻達爾文主義者是如何對付高斯米特教授的。 達爾文主義者堅持漸變,認為時間足夠長,漸變就能產生我們需要的一切。 然而,1967年,美國費城威斯特研究所的數學家烏藍從數學上論證了在進化論時間框架中通過微小變化自然形成眼睛之不可能性。 進化論專家麥道華爵士和威定頓對數學家烏藍的反駁是:事實上眼睛已經進化出來,數學家是本末倒置。好象眼睛進化的全部過程就在他們的兜里,數學應證明進化的可能性才對。 來自古生物學家的反對聲浪真正夠成了對達爾文主義的嚴重挑戰。他們試圖提出完全不同於達爾文主義的進化機制。 克魯伊扎特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泛古生物地理學」,毫不猶豫地批判了達爾文和正統的現代達爾文主義。克魯伊扎特的「泛古生物地理學」所根據的觀點是,達爾文主義對於擴散和趨異進化的解釋不符合地理分布的事實。他的理論終其一生,未被重視。後來當學術界接受了大陸漂移學說之後,使得克魯伊扎特的觀點具有了極大的說服力。然而, 大多數生物學家仍然不認為克魯伊扎特關於物種分布的解釋已經合理的足以從整體上對達爾 文綜合論構成威肋。 而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間斷平衡理論」才對達爾文主義構成了真正的威脅。 論及此事,鮑勒在他的書中寫到:20世紀70年代,由於許多漸變進化的例子都未能通過現代技術的驗證,所以越來 越多的古生物學家開始對漸變論的觀點感到不滿。如果在化石記錄中沒有真正的漸變進化實 例,那麼將所有突然變化歸因於記錄不完備的觀念就會動搖。最好是根據新的思想,並將傳 統的達爾文主義的漸變假設擱在一邊,重新檢驗那些證據,同時選擇另外一種進化模式,這 種進化模式要考慮到化石記錄中顯現出來的新物種突然產生的現象。 這個新模式就是我們現在講到的由由哈佛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他的同事提出的 「間斷平衡理論」。 在堅持「間斷平衡理論」的生物學家眼裡,達爾文主義者已經被看成成頭腦簡單的「適應主義者」,即,他們盲目地設想因為選擇 的作用只產生出有用的性狀,所以每一種性狀都必然有一個目的。他們經常不得不為各種結構發明出假定的適應目的,並且通常在沒 有任何好的理由的情況下認為這種假定是合理的。 有人認為「間斷平衡理論」逐漸構成了對新達爾文主義「綜合理論」的一種替代理論。 當然,達爾文主義者是不甘於輕易被替代的。當代著名的達爾文主義者英國的著名生物學家道金斯與美國的古爾德之間發生了長久的「血肉搏鬥」。這場搏鬥除了學術觀點的爭斗外,更有其它方面的大量互相攻擊。有人通過他們的爭斗,總結出了一條「進化新規律」: 不是「適者生存」,而是「賤者生存」。 確實有不小的諷刺意義。 如果說「間斷平衡」理論只是對達爾文主義的「綜合論」一個替代的話,那麼來自其它有關方面的的質疑則是針對進化思想本身而來。 大家都知道,卡爾·波普是現代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他在學術界的成名在於他找到了評判科學與偽科學的標准。 然而,當波普和他領導科學哲學家們將他們的標准用於進化論的時候,他們驚人的發現:進化論不是科學的! 波普認為:一個真正的科學應該讓其所有的假說都去經受實驗的檢驗,因此科學構成的方式應該是,一旦與自然相矛盾,便能夠立刻顯露出來。科學假設是可以「證偽的」,而偽科學故意將陳述弄得模糊不清,這樣便不能發現反證。 波普認為按照這個標准,達爾文主義無法檢驗,因此是不科學的。 波普的觀點引起了進化論者的強烈反對,他們進行了許多煩復的區分,並聲言進化論在某些方面是可以檢驗的,同時進化論者對波普表達了「憤怒的抗議」。後來波普對進化論的看法有所軟化(這是可以預料的)。然而,波普對進化論不是科學的觀點卻得到了不少人贊同。 如果說波普的觀點只是站在科學哲學家的立場上來反對進化論,那麼從20世紀60 年代發展起來的生物「分支系統學」則是從生物學角度反對生物進化的的思想。讓我用鮑勒的描述來解釋「分支系統學」對進化的指責: 最新的異議來自分類學當中一個叫做「分支系統學」的新學派。「分支」這個詞是朱利安· 赫胥黎1957年提出來的,用以表示進化樹中上的一個分支。這項分類中的新技術是由威利· 亨寧希發明的(Henning,英譯本,1966),他堅持認為,要想嘗試表示進化關系,就必須將 注意力放在分支過程上,忽略那些與分支無關的變化。「分支系統學」這個詞是由反對這場 運動的一個人,恩斯特· 邁爾引入的,亨寧希的追隨者不太願意接受這個詞。雖然亨寧希對 於傳統的達爾文主義的分類與進化聯系方式發出挑戰,但是他並不認為他的技術是表示進化 關系的一種方式。最近的幾年,一些比較激進的支持這項新技術的人認為,即使不考慮進化 ,也可以表示類型之間的關系。這些「修正分支系統學家們」宣稱,祖-裔聯系是進化上至 關重要的關系,但是從祖-裔所表現出來的關系中,無法得出它們之間的進化聯系。這是對 達爾文主義的一種直白的批評,他們試圖將指責再擴大一些,認為對生命過去歷史的重建是 不科學的,而且他們非常熱心地利用了已有的一些反自然選擇論點。 當然鮑勒的書也介紹了進化論者的憤怒: 不過修正分支系統學家只佔系統分類學家的少數。進化論者一直堅決地反對他們,進化論者 人為,雖然修正分支系統學家的技術很高超,但是其思路是對科學的威脅。。。。 1981年,在倫敦自然博物館舉行的一次關於人類起源的展覽上,公開發生了一場有關分支系統學的激烈爭論。這次展覽所使用的文獻遵循了分支系統學的觀點,強調指出進化樹是不確定的,甚至提到了類人猿化石的新發現。進化論者對這種爭論作出了憤怒的反應,他們採用了很多方式,主要是給《自然》雜志的編輯寫信。由於分支系統學強調分支化,所以有人將分支系統學與間斷平衡理論聯系在一起,指責二者都是到處蔓延的馬克思主義的產物。還有人指出,由於分支系統學家正在動搖進化論,所以他們是在鼓勵特創論,這樣說也許並不過分。當然,修正分支系統學家們並沒有聲稱物種的產生是奇跡的過程,但是他們聲稱進化不可能得到證實,這就意味著進化論和特創論都位於同樣的科學水平。分支系統學家的唯一興 趣就是在抽象的自然關系圖景中分來分去;他們並不關心各種類型是如何形成的。大多數生 物學家依然感到科學有責任提出原因假說,來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物種是如何產生出來的。這些假說涉及到過去的事件,而且不像分支圖解那樣容易檢驗,但是可以通過許多間接的方法來檢驗它們。放棄探索便意味著使整個地球過去生命的歷史這個問題永遠都成為不解之謎 。 鮑勒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分支系統學對進化論的挑戰,更可以看到當學術界有人質疑進化思想時,進化論者總力圖將對方說成是鼓勵創造論。 進化論者可能有一點說的有點道理,那就是:「放棄探索便意味著使整個地球過去生命的歷史這個問題永遠都成為不解之謎 。」基於這個思想,那我們就來看看現代科學的最新發展是如何沖擊進化論的。 如果進化論作為研究生命、物種在地球上的起源發展的純科學行為,大家可能都不會有太大的原則異議。因為雖然聖經信仰宣稱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但沒有講上帝「怎樣」創造了世界,也就是沒有講創造世界的詳細機理。那麼科學作為研究自然的工具,顯然能夠提供對自然一定深度的認識,盡管科學可能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在現代科學的洪流中大量的基督徒科學家包括許多極有名望的基督徒大科學家,他們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如果說聖經揭示了人類是從無生命的物質「土」而來,那麼我們推論世界上的其它植物、動物也是由無生命的物質而來,顯然與聖經教導沒有太多沖突的地方,假如我們不是把上帝想像成手握「魔法棍」的老頭的話。 作為一個處於現代科學中的科學家,我們在周圍的世界處處看到是自然的規律性。如果我們不帶偏見,去想像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物種的出現與發展,必然會想到自然規律的奇妙作用,而去探究這些規律(後面我們會講到現代科學的最新發展)。 然而,達爾文主義進化論從一開始就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第一,作為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化學進化,達爾文主義進化論強調物質分子偶然隨機的碰撞,這勢必將地球上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過程納入了一個極其漫長的時間段。雖然在進化論者講述這一過程時都象講故事一樣流暢(有興趣的看官可以參考道金斯的有關書籍),但實際的巨大困難卻不象講故事那樣容易。 我來講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弗朗西斯·克里克在生物學界鼎鼎有名。他的成名在於他率先闡明了DNA 的結構,而後便開始了研究生命的起源。然而,作為偶然隨機碰撞的進化思路是如此之難,使他開始懷疑達爾文主義化學進化思想的正確性。他認為:生命是如此復雜,在遠古的地球上,即使是最簡單的生命結構也不可能自然地出現。為了避開這個困難,他吸收了一些天文學家中流傳的思想,即在銀河系中存在著許多宜於生命存在的 星球,有一些星球比地球歷史要長得多,並且有一些星球具有更適合生命起源的條件。因此,在遙遠的過去,在銀河系中,有可能會進化出具有技術文明的智能生命。如果科幻中提到的星際旅行不可能實現的話,那麼一個文明可能會決定將易於保存原始生命的孢子送出去,以便在盡可能多的星球上開啟進化的過程。 當然他的這個奇特思想不為大多數人接受。但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達爾文主義化學進化思想的偏頗。 然而,達爾文主義化學進化思想在抵禦上帝創造生命的信念方面卻是極其有力的,因為如果地球上生命的產生是由於分子的無規則偶然隨機碰撞而來,既無高效的規律,又要極其漫長的歲月,那麼上帝就是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上帝嗎? 所以,從一開始,達爾文主義者就將矛頭對准了創造信仰,而後尋求解答。 第二,達爾文主義進化論極力強調物種的競爭斗爭,認為那是進化的動力。而新種是替代舊物種的勝利者,舊物種在進化中被淘汰,被消滅。 這個思想也將矛頭對准了創造信仰,因為如果這個思想是正確的,那麼我們怎麼能說上帝的每一段創造都是「好的」(如聖經所言)?新物種的出現不是建立在殘酷的斗爭之上嗎?難道死亡和淘汰滅絕是「好的」? 第三,達爾文主義進化論極力強調進化過程的非方向性。他們認為進化是一個試錯過程,只有試對了,才能進一步。在進化過程中沒有引導方向的機制。 這個思想也與創造信仰完全對立,因為如果這個思想正確,那麼,人們要問的是:上帝不知道自己要創造什麼嗎?至少可以用一個反饋機制來引導進化的方向啊! 然而,最新科學的發展漸漸地朝著擊潰達爾文主義進化論詭計的方向走去。 當我們中的許多人對現代科學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還不求甚解的時候,一個研究復雜系統的嶄新方法論卻悄悄地興起了。它就是非線性復雜系統理論。 1996年耗散結構創始人普利高津講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本世紀末,常常有人問科學的未來可能是什麼樣子。對於某些人,比如霍金(Stephen W.Hawking),他在所著的《時間簡史》中指出,我們接近終結,即到了接近了解「上帝意志」的時刻(我們很多人可能都記得霍金在他書結束時的自負 - 天山客注)。相反,我們認為,我們確實處於一個新科學時代的開端。我們正在目睹一種科學的誕生,這種科學不再局限於理想化和簡單化情形,而是反映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它把我們和我們的創造性都視為在自然的所有層次上呈現出來的一個基本趨勢。 非線性復雜系統理論最早大概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它是一大批新興學科的總稱,包括「耗散結構」、「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論」、「混沌理論」和「分形理論」等。它們的研究對象盡管不同,但有共同特徵,即系統都是復雜非線性系統,或非線性復雜自組織過程。 概括地說,「耗散結構」提供了研究非線性復雜系統的條件方法論;「協同學」 提供了研究非線性復雜系統的動力學方法論;「突變論」提供了研究非線性復雜系統的發展途徑方法論;「超循環論」提供了非線性復雜系統的結合途徑方法論; 「混沌理論」提供了非線性復雜系統的動力過程、圖景和狀態方法論;而「分形理論」提供了非線性復雜系統的結構方法論。 這種非線性復雜系統理論已被成功地運用到從激光物理、量子混沌、和氣象學直到化學中的分子建模和生物學中細胞生長的計算機模擬。在社會科學方面,人們也認識到,人類面臨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復雜的和非線性的。生態、經濟或政治系統中的局部變化,都可能引起全球性的危機。 當科學家們把非線性復雜系統理論與進化論的看法比較的時候,發現了許多沖突的地方。 第一,超循環論專家、諾貝爾獎得主艾根從超循環論的角度把生命起源與信息起源的非線性關系聯系了起來。他認為:生命的產生和進化(盡管我們還用「進化」一詞,但卻有不同的機制 - 天山客注)取決與循環反應系統的非線性關系。而循環反應系統的等級層次決定了生命信息復雜性的程度。 他強烈批評了達爾文主義進化論。他認為在達爾文主義進化論中,反應系統的等級極低(偶然碰撞、試錯機制),能夠積累起來的最大信息量不足100個核(草) 甘酸,這種核(草)甘酸鏈是無酶RNA復制序列。其進化極其緩慢,隨機性極大,信息量極小,且不能自催化而淘汰率極高,由之進到復雜結構及至人類幾乎是不可能的。 艾根認為,簡單的超循環系統就可以把信息復雜性擴大到10的4次方個核(草)甘酸。更高層次的超循環過程,可以把信息量擴大到10的7次方個核(草)甘酸。自然過程的這種高層次的超循環系統,不但信息量極大,且可以建立翻譯系統,提高復制精度,提高進化水平,並使循環獲得「自主性」和「方向性」。 在艾根解釋超循環的應用時,我們看到了極其復雜的系統結構與原理。 在講到物種的多元化時,艾根引人了「擬種」的概念。在艾根看來,擬種就是指由許多同類的突變體構成的群體,而每個突變體就是一個具有超循環結構和功能的分子系統,具有新陳代謝、自復制和突變的能力。只要條件合適(實際上耗散結構理論就是論述復雜結構形成所需要的條件,自然界已經很好地提供了這些條件 - 天山客注),具有自復制能力的這些循環變體總是會自然地形成群體,不斷進化(我們一直在用「進化」這一詞表達著與傳統思想的不同的意思 - 天山客注)。 艾根論及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的理念時認為:一方面,它是生存者生存的同語反復(進化論者強調過「適者生存」不是同語反復,看來並不被艾根教授接受 - 天山客注),信息量很低,對說明生命起源沒有幫助;另一方面,它不能說明生命起源的機制。比如,它不能說明,為什麼所有生命進化都形成了DNA 大分子,這些大分子構成了任何生命的基礎,細胞的基礎,無論是強大的生命還是弱小的生命都是如此。而且,這些相同的大分子卻構成了完全不同的的生物類型,其中包括弱小的生命物種,它們並沒有在競爭的斗爭中被淘汰。而按照達爾文主義的進化思想,能夠存活在地球上的物種將十分稀少,且種類將十分單一。然而,現實世界卻不是這樣,這是由於非線性的結果。 作為對艾根教授論點的支持,協同論對達爾文主義進化論提出了挑戰,也說明了物種之間的復

G. 概要說明熱力學和電化學熱力學的發展的歷史,什麼是耗散結構

中醫葯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不懈斗爭的經驗總結,熱力學是源於西方的物理化學學科,這兩者一古一今、一洋一中,分屬兩大學科門類.乍看起來, 兩者毫無關聯,但是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中醫葯學與熱力學「貌離神合」、「靈犀相通」,兩者無論在思維方式方面,還是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和手法,都有著廣泛的共性和相通之處.日前,在「中華中醫葯科技成果論壇」上,解放軍三○二醫院葯物研究中心肖小河教授提出了中醫葯熱力學觀,為重新審視和研究中醫葯特別是中葯葯性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將為進一步闡明中醫治法治則、復方配伍規律、中葯葯效物質基礎和品質葯效評價等提供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與中醫葯學靈犀相通的現代學科——熱力學肖小河介紹,熱力學是研究能量轉換的一門學科,歸屬於物理化學學科.其中的化學熱力學、生物熱力學一直是物理化學的核心內容,也是當今物理化學中發展最活躍的領域. 熱力學又稱熱動力學,起源於1824年卡諾(Carnot)對熱機效率的研究,當時的熱力學研究僅研究熱與機械功之間的相互轉換.隨著電能、化學能、生物能以及其他形式能量的發現和應用,熱力學發展成為研究熱與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轉換所遵循規律的一門學科.熱力學的基本原理在化學現象以及和化學現象有關的物理現象中的應用,稱為化學熱力學;相應地,熱力學的基本原理在生命現象以及和生命現象有關的物理現象中的應用,則稱為生物熱力學,或生物熱力學. 熱力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兩個基本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亦稱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主要研究熱與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相互轉化的守恆關系.熱力學第二定律主要是研究熱與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相互轉化的方向和限度的規律. 上世紀七十年代,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Prigogine)通過對復雜系統演化過程的深入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並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指出,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在一定的控制條件下,由於系統內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通過漲落可以形成穩定的有序結構,即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理論豐富和發展了熱力學基本理論,為人們研究包括化學現象和生命現象在內的各種生物、自然和社會的復雜體系,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新思維和新方法. 肖小河認為,簡單來說,熱力學就是採用宏觀的研究方法,即主要依據系統的初態、終態及過程進行的外部條件(均是可以測量的宏觀物理量)對系統的變化規律進行研究,而不涉及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過程進行的機理. 熱力學可根據人類實踐經驗並藉助數學知識,用邏輯推理方法得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熱力學規律,其結論絕對可靠;但正因不涉及物質的微觀結構,所以不能對熱力學規律做出微觀說明.換句話說,熱力學只能告訴人們,系統在一定條件下的變化具有什麼樣的規律,而不能回答為什麼具有這樣的規律;熱力學只能告訴人們,在某種條件下,變化是否能夠發生,若能發生,會進行到什麼程度, 但不能告訴人們變化的速率及變化所經過的歷程. 肖小河指出,熱力學的上述特點和中醫葯學特別關注機體的狀態表現及其系統的平衡或有序性,以機體變化的狀態表現作為參照系來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從而進行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有相通之處. 熱力學闡述中葯復方配伍關系中葯復方配伍研究也一直是中醫葯研究的難點和熱點.長期以來,國內學者主要從葯效葯理學角度,同時結合葯物化學手段,研究中葯復方配伍關系和葯效物質基礎,但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肖小河採用生物熱力學方法,證實了中葯配伍關系的客觀存在. 肖小河認為,中葯復方的配伍關系實際上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處方中各單味葯的葯效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二是全方的葯效物質與機體之間的葯理毒理作用.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葯物之間相互作用,還是葯物與機體之間相互作用,都屬於化學反應范疇.而任何化學反應發生時,均伴隨有能量的轉移和熱變化.這些能量的轉移和熱變化均可用熱力學的理論和方法加以檢測與描述. 為此,肖小河以處方組成基本相同或相似但配伍比例不同的兩對經典名方 ——左金丸/反左金、麻黃湯/麻杏石甘湯為例,先採用生物熱力學方法,定性定量測定復方配伍過程中的能量轉移和熱變化,建立中葯復方配伍關系的生物熱力學模型和熱譜圖;再對發生顯著能熱變化的配伍關系,結合生物分子標記技術和化學指紋圖譜技術診斷和示蹤,輔以葯理學和天然葯物化學實驗,闡明其主要葯效學及物質基礎的差異;然後,以傳統給葯方式,在臨床上進行小樣本的辨證施治驗證;最後,結合人工智慧分析技術,建立基於生物熱譜圖、生物分子標記和化學指紋圖譜等的中葯配伍關系數字化高通量檢測方法和系統,從而實現了中葯復方配伍變化的實時、連續、在線、無損、快速、靈敏.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中葯配伍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中醫經典名方配伍精當, 但不一定都是惟一最佳的組合;生物熱力學可以作為刻畫中葯復方配伍關系的基礎方法之一,焓變(△H,指熱量輸出變化)可作為衡量中葯復方配伍變化的客觀指標之一.研究還發現,作用於生命體系的復方中葯,如組成配比不同,其生物熱譜圖及主要熱力學參數值有不同程度的改變,△H呈現明顯而有規律的變化, 並與復方中寒熱葯性中葯的比例之間存在映照關系. 由此,肖小河指出,中葯復方通過不同葯性葯物的配伍作用,調控生命體系能量的代謝、轉移和熱變化(特別是△H),使機體維系新的穩定有序狀態.這可能是中葯復方配伍的機制之一. 中醫葯學與熱力學「神交」已久肖小河指出,中醫葯學與熱力學其實「神交」已久,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兩者都重在研究系統的存在狀態(初態和終態)和變化方向,而不關注系統的內部構成和變化過程;兩者都工於宏觀描述而疏於微觀分析;兩者都講求系統平衡與調節,遠離平衡和開放條件下的生命體系和化學體系,都屬於耗散結構.眾多的生理病理現象和物理化學現象都可以用耗散結構理論加以闡釋.可以預見,借鑒或融會熱力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會為中醫葯學研究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肖小河認為,生命體系是一個開放的巨系統,或自組織系統,或耗散結構. 一切生命活動都包含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轉換(代謝).能量流是生命活動的主導,正常生命體系的能量代謝和轉化符合熱力學的基本定律,特別是開放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陰陽五行論、天人合一整體觀、平衡觀、辨證施治等中醫葯基本理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虛之、虛者補之等中醫治則治法,均遵循了熱力學的基本定律,特別是開放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機體出現異常或生病,就是生命系統內部出現「混亂」、「無序」,患者在接受中醫葯治療時, 無論是進行葯物,還是針灸、按摩等方法治療,其實質上是生命系統從外界吸取 「負熵流」(在熱力學上,與無序相對抗的自由能和信息都稱為負熵),使系統熵增(熵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增是體系趨於無序狀或混亂的增加)減少, 降低混亂度,使其達到新的有序狀態或形成新的穩態,從而恢復正常和健康.這也符合熱力學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開放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從中葯作用的角度來看,任何中葯的葯性功能都是通過干預生命活動的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的轉換而實現的.如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溫中散寒、益氣升陽等就是中葯通過干預機體的能量轉換而發揮的葯性功能;清熱解毒、滋陰壯陽、益氣補血、益氣活血、益氣生津、滋陰清熱、溫陽利水、清熱生津等是中葯通過干預機體能量-物質轉換而實現的;而中葯對物質-信息轉換的影響,可以產生養血安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平肝潛陽等葯性功能;中葯對能量-信息轉換的干預,能產生行氣止痛、散寒止痛、溫經散寒、清熱安神等葯性功能. 因此,肖小河認為,作為能量轉移和熱變化的重要刻畫工具,熱力學是以體系的狀態參數為研究對象,可以定性定量測定機體生長代謝過程中以及中葯與機體相互作用過程中的能量轉移和熱變化,能實時、在線、無損、高效、快速地刻畫機體的表觀狀態及其變化情況,符合中醫葯學整體觀、系統觀、動態觀和平衡觀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手法,有望發展成為中醫葯基礎研究的新手段、新領域. 中葯四性的生物熱力學研究吃中國紅參上火,吃西洋參不上火,這是為什麼◇按中醫來講,這是中葯四性(寒、熱、溫、涼)使然.那麼,中葯四性是否客觀存在?如客觀存在,能否客觀測度?如何測度?其客觀本質、作用機制和實際意義如何?長期以來,中葯四性一直是中醫葯基礎研究的熱點和難點.雖然我國和日本的學者先後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中葯四性對機體生理病理狀態及其功能的影響,初步發現四性與中樞神經遞質、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前列腺素和環核苷酸、能量代謝、內分泌系統、微量元素等之間存在某些相關性.但從整體上講,中葯四性研究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中葯四性研究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肖小河認為,完全可以將生物熱力學理論引入到中葯四性的研究當中. ■熱力學可探討中葯四性肖小河指出,「寒、熱、溫、涼」是中葯葯性功能的高度概括,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機體對物理熱學變化的一種生理或病理感受.如溫熱葯作用於機體一般表現為功能的亢奮,機體功能亢奮則需要消耗較多的能量,就會產生較多的熱量;反之,寒涼葯作用於機體一般表現為功能的抑制,機體功能抑制,則消耗能量較少或抑制產熱. 另外,中葯四性功能實質上就是中葯與生物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可能是物理反應,也可能是化學反應.而任何反應發生時,均伴隨有能量的轉移和變化(表現為吸熱或放熱),這些能量的轉移和熱變化,均可用熱力學方法加以檢測,用熱力學理論加以刻畫.微量量熱學是一種能夠在線跟蹤檢測且非常靈敏、無損、客觀有效的熱能檢測方法,近年來在化學熱力學和生物熱力學研究中應用較廣泛,有望開發成為刻畫中葯四性的新方法. ■中葯四性熱力學研究模式根據以上觀點,肖小河初步建立了在中醫葯學理論和熱力學理論的雙重指導下,以能量(熱量)為基點,以能量-物質-信息轉換(代謝)為鏈條的中葯四性熱力學研究模式和方法. 首先,採用生物熱力學方法,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不同葯性葯物的水煎劑和血清葯物成分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能量轉移和熱變化,建立中葯四性的生物熱譜圖和熱力學模型. 其次,對生物熱力學表達差異顯著的不同葯性的葯物,採用DNA分子標記和化學指紋圖譜技術進行識別和示蹤,以獲取寒熱葯性差異表達穩定的基因片段和與代謝產熱有關的化學信號因子,尋找和克隆與寒熱葯性相關的基因. 第三,輔以血清葯物化學分析和血清葯理學試驗,闡明中葯四性可能的物質基礎和葯性作用. 第四,以傳統給葯方式,進行小樣本的寒熱辨證施治的臨床驗證. 最後,結合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分析方法,闡明中葯四性的客觀真實性和現代科學基礎及其在中醫治則、中葯鑒定、質量控制、葯效評價、復方配伍、中葯炮製和新葯開發等方面的應用價值. ■熱力學方法驗證中葯四性理論為了凸顯中葯「四性」的差異,克服研究對象的背景不同,肖小河重點選取中葯種類、植物來源、處方組成、化學成分、葯理作用和臨床應用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方葯,如人參類中葯、黃連不同炮製品、左金丸(黃連誜吳茱萸=6誜1)與反左金(黃連誜吳茱萸=1誜6)進行了研究. 通過實驗研究,肖小河發現,中葯四性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是相對的;生物熱力學可以作為刻畫中葯四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別是焓變(△H)等參數可作為重要的評價客觀指標;作用於生命體系的方葯,如葯材品種不同,或產地不同、或炮製規格不同,或處方配比不同,寒熱溫涼葯性不同,其生物熱譜圖及主要熱力學參數值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特別是△H呈現較明顯而有規律的變化,並與傳統中醫對方葯的賦性有映照關系.在研究中可以看出,溫熱葯性葯物能使供試生物體指數生長期的生長速率常數相對減小,傳代時間延長,△H增加較顯著;反之,寒涼葯性葯物能使供試生物體指數生長期的生長速率常數相對增加,傳代時間縮短,△H增加較少. 由此,肖小河認為,不同葯性的葯物作用於生命體系,能調控生命體系能量的代謝、轉移和熱變化(特別是△H),使機體本身呈現寒熱溫涼差異,從而形成新的穩定有序狀態,這可能是中葯四性重要的作用機制之一,也可能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損者益之」等中醫治法治則的作用機制之一.

H. 「遠離平衡態是有序之源」,回答對這句話的看法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於1969年提出來的。一般說來,開放系統有三種可能的存在方式:(l)熱力學平衡態;(2)近平衡態;(3)遠離平衡態。耗散結構論者認為,系統只有在遠離平衡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向著有秩序、有組織、多功能的方向進化,這就是普利高津提出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論斷。

我想用耗散結構理論探討下物理的「教」與「學」。

1 全方位開放學生的思維系統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提高系統有序度的關鍵是系統的開放。只有通過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系統才具有勃勃生機,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必須促進學生思維系統的全方位開放,使學生的大腦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從而更加廣泛而有效地獲得更多的信息。
要有效地開放學生的思維系統,必須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拓寬教學的視野。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和觀察實驗聯系起來;把物理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平時,讓學生關注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分析有哪些學過的物理知識和原理;通過各種媒介,了解物理教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利用一些難得的機會,做一些有益的觀察和思考。例如:讓學生搜集報刊雜志或網上的與物理有關的科技新聞,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上登載;利用外出遊覽或參觀等機會,做一些有益的調查和思考。

2 多渠道增加信息的輸入量

首先要注意輸入信息渠道的多樣化,通過閱讀、討論、實驗和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錄音、錄像和電腦等多種教學媒體,盡可能讓有關信息多渠道地輸入學生的大腦。例如:在講授「平拋運動」時,可以先做有關平拋運動的實驗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到有關「平拋運動」的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分析課本上關於「平拋運動」的頻閃照片,研究其運動特點——知其然;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研究「平拋運動」為什麼有這些運動特點——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的電腦多媒體課件。有聲有色模擬一些諸如「丟手榴彈」等有趣問題;最後再配合教學內容做一些練習。這樣教授,多渠道地輸入信息,使學生信息輸入量。

其次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化。機械簡單的教學方法,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當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必須講究教學的藝術性,針對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間,採取靈活多變的、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力求給學生提供生動形象、豐富有趣的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輸入信息的效率。例如:對一些物理規律的教學,可以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法」,以「提出問題——假設推測——活動驗證——得出結論」為教學的一般模式。像進行「動能定理」 、「歐姆定律」 、「愣次定律」等的教學時都可以用這種方法。而對於一些以練習為主的習題教學課,則可採用「創設情景教學法」,以「設疑生趣——初步分析——反饋矯正——強化訓練——總結規律」為一般模式;對一些容易出錯、容易混淆的問題,也可以用「導致悖論教學法」,以「讀——議——練——講」為模式的「茶館教學法」等。

3 設法構建思維的非穩態

普利高津認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當系統處於遠離平衡的非穩態時,更加有利於信息量的輸入,從而達到更為有序的狀態。在物理教學中,如果學生的思維處於高度的非平衡狀態,懷著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活動的話,那麼,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等都很容易發生共鳴,學生的認識結構就會隨著認識矛盾的解決進入更高的有序狀態。因而在物理教學中應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想方設法構建思維的非平衡態。

首先,在新課的引入時,應努力做到新穎別致、扣人心弦,使之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例如:在講授「動量定理」時,教師帶著一隻高高懸掛的雞蛋進入課堂,學生的心也被高高懸掛了起來——教師想干什麼呢?當演示雞蛋從很高的地方落到海綿上卻沒打破時,學生心中的石頭總算落了地;但隨之又產生了更大的疑問——雞蛋為什麼不會打破呢?這時再來學習「動量定理」,效果就好多了。

其次,在課堂的講授中,要力求生動形象、跌宕起伏,用多種方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介紹有關的摩擦種類時,可設計這樣一組提問:「我們用鉛筆寫字時筆與紙間發生的是什麼摩擦?」;「用鋼筆寫字時呢?」;再接著問:「用圓珠筆寫字時呢?」學生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也是滑動摩擦。」但他們稍作思考後便發現有所不同了。通過這樣的問答,學生很輕易地掌握了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的區別了。

最後,在結課時也要注意不落俗套、簡潔明快、承上啟下,努力做到即能總結本節內容,又能為學習後面內容埋下伏筆,讓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例如:在學完「光的波動性」這一單元知識時,可以模仿章回小說結尾方法:」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光是一種波,可是正當人們為『光的波動說』的勝利慶賀時,半路上又殺出一個『程咬金』,與『光的波動說』發起了挑戰。欲知詳情如何,請大家課後預習『光電效應』這一節。」

4 科學地減少遺忘量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要提高大腦的有序程度,還必須盡量減少遺忘量,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有序性。

為有效地減少遺忘,一方面要注意信息輸入的正確性和牢固性,即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力求做到正確理解、深刻領會、融會貫通,決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囫圇吞棗。特別是對於那些容易混淆的內容更是要理清思路,辨別異同,掌握關鍵,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必須注意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培養。在習題課上如果多介紹一些解題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重視多解與多變的訓練,也將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令一方面還必須科學合理地組織復習,古人雲「學而時習之」,復習主要講究「時」和「習」——首先要把握復習的時機,根據遺忘規律,針對不同的內容確定復習的時間,一般在還沒有完全遺忘時復習較好;其次要注意復習的方法,力求形式多樣、多側面、多角度地分析和總結,努力做到在復習的同時又有新的認識、新的提高。

5 努力促進學生的「自組織」過程

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存在著「自組織」,可以把從外界吸引來的信息經過處理加工,使各個信息單元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鏈,納入大腦的知識結構中。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完成教學的關鍵。針對某些章節可以採取以學生為主的方法,把提綱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組織內容,自己完成教學內容,然後通過討論,綜合歸納內容。這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於他們的自學能力大有益處。

教師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的思維不平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知識逐漸加強,得到良性循環的效果。例如:學生在學習感應電動勢之前,已經有了電場、磁場、磁通量等概念。然後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觀察實驗。問:「實驗有什麼規律性?」學生:「只要閉合電路中的磁通量發生改變,則此迴路中就會產生感應電動勢。」接著老師問:「感應電動勢等於多少?」進而提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於是學生搞清了感應電動勢的概念,建立了關於感應電動勢的有序結構。

6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熱情地接收,消化各種教學信息,才能逐步在大腦中構建耗散結構,即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一,教師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和「儲存信息」的倉庫。在教學形式上表現為「滿堂灌」、「注入式」、「填鴨式」等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缺乏生機,課後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表明,有近80%的學生不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其二,學生的思維處於非平衡狀態較差。學生的思維始終在某個平衡狀態附近徘徊,教師、學生、教材和教法之間沒有產生共鳴。其三,對個性不同的學生,採用基本相同的教學方法。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學習上的創新,創新的過程需要一種非平衡機制。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忽略了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未能分層次教學,這樣只能壓抑學生的思維,泯滅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成為知識的奴隸。

7 對學生的「靈感」、「頓悟」應及時點撥

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與漲落有密切關系的是「靈感」、「直覺」、「頓悟」等。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系統以無序向有序的演化,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靈感進行點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及時總結。激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靈感的能力,並執著地尋找答案,使學生增強對物理的好奇心,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靈感。

I. 伊利亞·普里高津的科研分枝

楊振寧與普里高津的分歧
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楊振寧將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生規咎於《易經》 。概括起來,楊振寧對《易經》的否定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說它認識事物的方法只有歸納法,沒有推演法。二是不同意天人合一的觀念,說是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規律,是兩回事,不能合在一起。
普里高津是研究熱力學的,然而他得的是諾貝爾化學獎,因為他的「耗散結構」理論並不為主流物理學家所認同。簡單地說,耗散結構理論就是認為:事物的演化是由於事物結構的突然變化,而事物結構變化的原因,則是由於事物內部存在一種「自組織」的功能。耗散結構理論是一個既適用於自然界又適用於人世間的理論,這就與天人合一的觀念不謀而合了。對於這個觀念,主流物理學家——例如楊振寧——則是反對的。於是普利高津將目光投向中國,他在《確定性的終結》中文版序中寫道:「西方科學和西方哲學一貫強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二元性,這與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相悖。本書所闡述的結果把現代科學拉近中國哲學。自組織的宇宙也是『自發』的世界,它表達一種與西方科學的經典還原論不同的整體自然觀。我們愈益接近兩種文化傳統的交匯點。我們必須保留已證明相當成功的西方科學的分析觀點,同時必須重新表述把自然的自發性和創造性囊括在內的自然法則。本書的雄心正是以一種廣大讀者易於接受的方式闡述這一綜合。自本書於1996年問世以來,沿著這條思路又取得了更多的進展。在本世紀末,我們並非面對科學的終結,而是目睹新科學的萌生。我衷心希望,中國青年一代科學家能為創建這一新科學作出貢獻。」
事物不僅具有物質性,還具有結構性。事物的物質性表現為質量,牛頓把物體抽象為質量,不管物體的材料是木頭還是鐵塊,都符合牛頓力學。也就是說,牛頓力學不考慮事物的結構性,所以它只能說明物體的機械運動。今天,當人們更深入地認識事物更復雜的運動時,事物的結構性就顯得比物質性更為重要。
就拿DNA來說吧。DNA是四種鹼基對排列成的雙螺旋結構,它載著生命的信息,僅僅因為這些排列些小的變化,就改變了生命的形式。人與人之間的基因差異,只要有0.2%的改變,就變成不同的人種。人類的基因有98%與黑猩猩一樣,有51%與酵母菌相同。僅僅因為結構的改變,就演繹出億萬生命的大千世界。如果我們想到:熱帶雨林中的一支猩猩與北極冰川上的一支企鵝;海洋里游弋的一條藍鯨與沙漠里跋涉的一匹駱駝;長空里遷徙的一支大雁與地下掘洞的一隻螞蟻;沉睡在古荒原上的一粒細菌與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一個人,這一切竟然都是由於這個雙螺旋結構的不同造成的,我們就會相信「結構決定事物的本質」。
其實在2300年前,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質料因」與「形式因」就已經涉及到這個問題。亞里士多德在說明質料與形式的關系時說,雕像的質料是青銅,雕像是形式,「雕像之為雕像,不在青銅,而在雕像的本質」。也就是說某事物之所以成為某事物,不在於質料的規定,而在於形式的規定。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已經感覺到了「結構決定事物的本質」,不過受到時代科學水平的限制,他不可能說得更清楚。
如果以電子、質子、中子為質料,不同的結構可得到不同的原子,直到填充滿化學元素周期表。這些化學元素的外觀和性質,差別竟有如此之大。
「同素異構」現象和「同分異構」現象告訴我們,即使是品種數量完全相同的質料,不同的結構,也會成為另外的東西。同素異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碳原子既可組成金剛石,又可組成石墨。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晶瑩最堅硬的物品;石墨則是極黑極軟的東西。如此之大的反差僅僅由於碳原子的結構不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呈等四面體排列,而石墨中的碳原子呈一種六稜柱排列。同分異構最早發現的是異氰酸銀(AgNCO)與雷酸銀(AgONC)。從它們的分子式可以知道,它們的全部零件都是一樣的,不過結構不同,它們的性質就大不一樣:前者很穩定,後者卻具有爆炸性。再如乙醇(CH3CH2OH)和甲醚(CH3OCH3),它們的分子式都是C2H6O,但是結構不同,性質也就全然不同了。

J. 用心理學或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刑法前沿問題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心理學研究方法簡介

作為一門實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在心理學的發展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現代心理學的各主要流派所形成的研究方法在歷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影響、作用和局限性。用客觀的、發展的觀點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演化過程進行回顧和比較,對於分析、評價和改進目前在心理學研究中所應用的各種方法和提高研究的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心理學家們正重新思考如何建構一個具有綜合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預測力的心理學研究方法體系,在這方面應進一步引入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查普林(James P. Chaplin)曾指出:「任何科學發現或概念的有效性取決於達到該發現或概念所採取的程序的有效性」。雖然這個定義只是特指操作主義而言的,但它的確坦誠地表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對科學發展,其中也包括了心理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從一定意義上說,科學的發展史在實質上就是科學方法論的演化史。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托馬斯·庫恩(T.S.Kuhn)稱其為「範式」。因此,「科學技術每一次重大進展,幾乎都伴隨有研究方法的重要進展;反之研究方法的每次發展又總是使人類對自然規律普遍性的認識更深化一步。」科學的發展和體系的形成就是在新舊方法論的交替和進化中實現的,心理學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也同樣如此。科學心理學自1879年誕生以來,一直是以實驗科學作為其特徵和標志的。因此,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在這一百多年中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從而達到了目前這樣的水平。由於研究的方法論指導對於心理科學的實踐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而很有必要對心理學的研究中有關方法論的問題進行回顧、比較和探討。

一、心理學研究方法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

科學心理學所沿用的研究方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自我觀察法——一種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

2.實用主義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方法論思想;

3.以操作主義和實證主義為方法論基礎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4.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現象學和場論

5.以資訊理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

6.以整體論作為主要方法論指導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二、當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的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結構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並沒有錯,但局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們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我們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的方面;而有關個性心理和個體心理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願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蓋全」、「以點代面」的話,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一個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基本的感覺研究似乎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於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於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次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發展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這個復雜之迷。關於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佔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並力爭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我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各個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中所產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於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並存。首先應該說,這是一種好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於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我們的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那末,怎樣才能尋找到一種在當前可以為我們所共同接受、理解並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呢?這就是當前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在心理學的研究發展過程中建構新的方法論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方法論的指導作用是如此的重要,它決定了我們的研究目的和達到這一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並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後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演化史已經給我們上了一課。鑒於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並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是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並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於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後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我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於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科學研究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於科學發展的水平並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主要是分析的研究)之後,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主要是綜合的研究)認識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資訊理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

而在此之後又出現了所謂「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並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於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並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後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可以說,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到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上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我們略微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物的、葯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准實驗的、非實驗的、思辨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並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門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的體系;又是「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過程中都能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去解決問題」,具有更為廣泛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更為顯著的現代科學。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等。

觀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兒童在一般生活條件下言語和行為的變化,並且根據觀察的結果判斷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徵和規律的一種方法。

實驗也是一種觀察,只不過是一種有控制的觀察,即有計劃地控制各種條件,在各種條件中,特別引起或改變某一條件,來研究兒童心理特徵的變化。常用的實驗法有自然實驗、教育心理實驗和實驗室實驗。

除了觀察和實驗兩種主要方法以外,還同時運用其他一些輔助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談話法、問卷法和作品分析法。

談話法是通過談話來了解兒童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因為言語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最重要外部表現之一。採用這一方法的時候,首先應當根據研究的目的和談話對象的特點擬訂談話的話題和內容;談話的話題和內容要求是兒童能夠回答和樂於回答,並能從中分析出他的心理活動的;跟兒童進行談話的時候,必須隨機應變,隨時提出足以了解有關兒童心理狀態的具有靈活性而又恰當的問題;談話的過程和結果應當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作詳細的記錄,如能用錄音機記錄,則更為方便、可靠。

問卷法是用書面問題表讓兒童填寫,從而了解兒童心理的一種方法,如小學生閱讀興趣的調查或中學生理想的調查等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簡單易行,且同時可以研究很多兒童。但缺點也比較多,兒童的回答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心理狀態;且僅僅依靠書面回答來判斷兒童心理發展情況,常常是不可靠的。

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對兒童作品的分析來了解兒童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兒童的作品很多,如日記、作文、繪畫、各種作業、工藝製作等等。通過這些作品,可以分析兒童某一方面的心理活動。如通過作文、日記,可以分析兒童思維和言語的發展,也可以分析兒童的興趣和理想的發展。

進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經常不是單獨地採用一種方法,而是根據研究的需要採取綜合的方法;或者以某種方法為主,以其他方法為輔;或者交錯運用幾種方法。例如,兒童心理學上常常採用的追蹤研究,就是以長期觀察法(日記法、傳記法)為主,而以其他方法為輔。又如,在個案研究中,可能是觀察、問卷、談話或訪問教師或家長、作品分析、鑒定材料分析、教育心理實驗等各種方法互相配合運用。

閱讀全文

與普利高津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