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什麼
繁榮昌盛 川流不息
❷ 說明中國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中國歷史來是由各族人民共同源創造的.
我國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幅員廣大、資源豐富和人口眾多的國家,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結果。漢族最先開發了黃河流域的陝西、甘肅和中原地區;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族先後開發了蒙古地區;
西域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
黎族最先開發了海南島;
高山族最先開發了台灣;
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開發了西藏地區;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開發了雲南一帶西南地區。
另外各族人民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互通有無,在技術上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例如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就是漢族人民和江南各民族人民一道對江南的開發過程,北方的農民大量南遷,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還補充了的勞動力。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下,江南在南朝時開始趕上北方,到南宋時超過北方,促進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還有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例如鮮卑族的民歌《敕勒歌》也應得到我們的重視。
❸ 2,為什麼說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傳承和發展的,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版可分割的一部分權。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因環境多樣性而呈現豐富多元形態。
秦漢以後,中華大一統的思想逐漸形成,中原地區文化持續與周邊地區文化交流交融,經唐宋元明清歷代發展,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輝映,共同鑄就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
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使得中華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鑒,是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發展的強大動力。
(3)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明教案擴展閱讀:
《新疆的文化保護與發展》白皮書,集中闡述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新疆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現代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白皮書強調:「新疆各民族文化紮根中華文明沃土,既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發展,也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產生於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化,經過長期的交流交融,其民族性、地域性特點在博大深邃的中華文化中獲得包容和展現,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豐富性、多樣性的重要構成。
❹ 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中華文明
縱觀五千年中華文明,在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中葉到近代四大發展時期,呈現四次民族大融合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大一統的進程。夏商周經歷了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首次民族大融合,其後迎來了秦、西漢的大一統。東漢末到南陳滅亡是長達400餘年的政權分立以及漢族、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其後是隋唐的大一統。晚唐、五代、宋、遼、夏、金又為長達500年的政權分裂對峙時期和漢族、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其後是蒙古族主導的元代大一統。明中葉「大航海」揭幕和滿洲入主中原帶來了清朝疆域內的漢、滿、蒙、回、藏等的第四次民族大融合,之後就是西方列強入侵、傳統社會被「近代化」以及抗日戰爭中現代中華民族正式形成。不難發現,雖然四大時期中都曾有一段政權割據、民族紛爭時期,但大一統是發展趨勢和必然結果。前者凸顯經濟文化和民族的多元或不平衡,後者則顯示中華文明在多元融匯基礎上的總體走向。
經歷四次民族大融合走向大一統的發展進程背後,是生產力、生產關系、階級斗爭、民族矛盾、地理環境、思想文化及領袖人物諸因素的合力作用。其中,生產力、生產關系、階級斗爭等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矛盾、民族交往等民族融合是決定性因素和主線。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基本面貌和走向,大抵是由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支配和塑造的。但因疆域廣袤和地理風俗多樣,中華文明的長期繁榮又往往較多依賴於內部若乾地域子文明間的碰觸和整合。五千年來,黃河中下游文明地帶、長江中下游文明地帶、大漠草原文明地帶、東北文明地帶、新疆等西北文明地帶、吐蕃等西南文明地帶的長期並存,造就了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民族文化等頗有差異的地域子文明承載板塊。它們不平衡發展的累積性影響和連續的相互作用導致了社會各方面的深刻變化。
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匯聚滾動、血脈交融,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棲息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的漢族,最初是由中原不同族群結合而成,實乃多元一體的先驅典範。漢族人數最多,農耕生產經驗最成熟,文化最先進,對北方等周邊民族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吐蕃、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棲息在北方草原等高寒乾燥或半乾燥地帶,主要以游牧和狩獵為生。歷史上各民族之間既有和平交往,也有軍事戰爭,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脈交融,聯系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內聚潮流,逐步形成包括中原、江南、東北、大漠、西北、西南的全國性統一體。到近代,各兄弟民族在抵禦西方殖民入侵特別是在抗日戰爭中最終匯聚成多元一體、休戚與共的現代中華民族。
❺ 我國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是否正確
不正確。
老外一般會說漢學家,而不會說中華學家,因為東亞各文明本身就是回以華夏/漢文明為基礎的,漢族是東答亞文明和華夏/漢文明的奠基者和創造者。所謂中華文化是一個牽強附會的偽命題,只不過是當年黨為了所謂的團結各族(實際效果現在不明,但從最近一系列情況來看應該是偏向於失敗的),將主體民族漢族創造的華夏/漢文明硬性分給各族,搓揉成了所謂的中華文化(其他民族承不承認,這個嘛只能呵呵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漢文明在蒙元、明、滿清僵化之前,博採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明特色。因為開放自信,所以吸收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特點,要說沒有各民族的貢獻,自然是對其他民族的不公平。但是從骨子裡來說,還是華夏/漢族自身的文明特色。如果硬將其分成56份,那那些影響了一點華夏/漢文明的中東、西歐各民族,就可以忽略了?現在我們坐的凳子椅子,就是中東和西歐各文明的共同影響,吃的部分水果如西瓜葡萄是中東和西域傳入,這些是波斯人和雅利安人的文化,難道也要把他們加進所謂的中華文化嗎?
❻ 我國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這個問題怎麼看
中國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我國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幅員廣大、資源豐富和人口眾多的專國家,是各族屬人民共同開發的結果。漢族最先開發了黃河流域的陝西、甘肅和中原地區;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族先後開發了蒙古地區;西域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黎族最先開發了海南島;高山族最先開發了台灣;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開發了西藏地區;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開發了雲南一帶西南地區。另外各族人民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互通有無,在技術上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例如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就是漢族人民和江南各民族人民一道對江南的開發過程,北方的農民大量南遷,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還補充了的勞動力。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下,江南在南朝時開始趕上北方,到南宋時超過北方,促進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還有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例如鮮卑族的民歌《敕勒歌》也應得到我們的重視。
❼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創造了優秀的中華文明。以此為主題,七(1)
()唐朝(2分 ) (2)鴨綠江(2分) (3)元朝(2分)回族(2分) (4)冊封達賴、班禪或設立駐藏大臣(2分) (5)反對任何分裂祖國的行為,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邊疆安寧等(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❽ 中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為何由各民族共同創造
1、中華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國的土地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趕走了大大小小的侵略者,英勇地保衛了邊疆,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❾ 政治必修三 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說法正確嗎 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專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屬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當代中國,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②要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和智力支持。 ③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主題、精髓、基礎) ④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在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積極推進文化創新,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⑤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精神文明創建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共同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與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明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