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人權日的來歷是怎樣的
「世界人權日」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戰是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重新瓜分全球的資源,如原料和土地等,而發動的大規模戰爭。對全人類來說,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二戰期間,到處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人類遭到空前的浩刧。在戰爭年代,根本沒有什麼人權可談。
人類吸取了這慘痛的歷史經驗教訓過後,為了避免這樣的悲慘歷史重演,通過聯合國在1948年12月10日發表《世界人權宣言》。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人權宣言》是聯合國大會在沒有任何國家反對情況下通過的。
為了紀念這個重大的日子,聯合國把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的日子(也就是1948年12月10日)定名為「世界人權日」。這就是「世界人權日」的由來。
(1)人權是日本人創造的自組嗎擴展閱讀:
《世界人權宣言》由1946年成立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負責起草。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遺孀埃莉諾·羅斯福是該委員會的主席,委員會副主席為台灣的哲學家兼劇作家張彭春。聯合國秘書長邀請了加拿大籍的法學專家約翰·漢弗萊主持了宣言的起草。代表美國參加委員會的是當時的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
委員會達成的一致意見認為,《宣言》必須納入人人享有權利和自由的觀念。經過兩年的討論和起草,《宣言》的最後文本要求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人人有權享有言論、表達意見、思想和良心的自由,以及不受酷刑的權利。
2. 什麼是人權
什麼是人權?必須對人權的來歷和定義有深入了解才能作判斷。人權是相對神權的東西。歐洲從中世紀走來,人民頭上有王權和神權,神權當然是上帝,教會代理上帝行使神權。王權對應的是民權,神權對應的是人權。文藝復興運動帶來了思想的解放。所以提出了人權的概念。人權神授。沒有神權就沒有人權。人權神授就是最終定義。
自然權利是古希臘哲學思想,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天然權利.基督教說上帝是按自己的模樣創造了人,所以世間萬物最遵貴的就是人. 因為每個人的權利都是造物主賦予的,所以只有上帝才有權剝奪,因此國王的權力就受到制約.法是代表上帝,司法和行政權力就被分離.,司法和行政權力的分離,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所謂三權分立,是行政權、司法權、立法權。其中立法權屬於人民,行政權屬於凱撒,司法權屬於上帝,法官是上帝的代表,原先,審判權屬於教會。那麼就是上帝、凱撒、羔羊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人是上帝的羔羊。在這個關系裡就看出,人權是個宗教概念。不是自然概念,不是世俗概念。
3. 人權是所有自然人都擁有的權利嗎
所謂人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所謂人權,就其完整的意義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或者說,就是人人基於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權利。
4. 日本基本人權都有哪些內容
日本國憲法中時常被列舉的三大原則是:尊重基本人權、國民主權(主權在民)及和平主義(放棄戰爭)。日本政治以這三大原理及其中最基本的對個人(個人尊嚴)的尊重為基調運行。在三大原則當中,尊重基本人權是最根本的原則.正因為每個人各自得到作為人類最大限度的尊重,也因此各人的考慮在政治上不得不得到反映,故需要到國民主權(主權在民)。於是,在個人被尊重的前提下,不得不建立和平的國家及社會,和平主義(放棄戰爭)的原則也被採用了。
三大原則當中的尊重基本人權及國民主權,就算在各國近代的憲法也受到重視.在其他國家的憲法中,許多時以三權分立代替和平主義。尊重基本人權的背後有自由主義,國民主權的背後有民主主義.兩主義的融合,也稱為自由民主主義(Liberal Democracy)。這並不是把兩項主義的地位並列。自由民主主義是以自由主義為基礎,實現自由主義為手段,而採行民主主義;這是回應在民主之名下,以多數作為依歸,大肆地蹂躪自由的苦痛歷史而建立出來的考慮方法。還有,自由主義及尊重基本人權正是憲法中最重要的要素。尊重基本人權,被視為根本法理、根本規范;即使是經過修憲,這些理念也被視為不容否認的共識。
但即使維持尊重基本人權的理念,也有修正個別規定的可能性。例如,即使修改個別人權的規定,只要沒有否定尊重基本人權的內容,也是可以的。
故此,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及和平主義是作為日本國憲法背後的三大理念,被加以尊重、保障。另一方面,這三主義似乎也有自身對立的地方。比如,自由主義與公眾福利對立,民主主義與間接民主制對立,和平主義與行使自衛權對立。
以下對尊重基本人權、國民主權及和平主義(放棄戰爭)加以說明。
尊重基本人權
尊重基本人權是對個人擁有人權的尊重,自由主義的表現.起初,是具有解放受國家壓迫自由的人民的重要意味.基本人權在第3章具體地列舉出來.在該章所列舉的,是在憲法上受保障的人權.除了明文規定的權利外,也存在判例上所認許的人權.(知情權,私隱權等)為了避免權力肆意行使而壓抑個人的人權,統治機構於是設定至不使權力集中至一個機構(三權分立,地方自治);為了不使個人受到摧殘,憲法就以自由主義為原則設立出來。
尊重基本人權,在舊時,就是要盡可能地人類的自由思想與活動,是以這樣的自由主義作為基調而成的政治理念.作為政治的基本理念的自由主義,就意味從依據國家權力而作出壓制中得來的自由.為了把這種從國家而來的自由展示出來,許多時稱立憲主義,這是在對國家權力不信任的前提下而來.在民主政治的實現過程中,排除籍國家權力而來的強制,作為保障個人權利的理念而支持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在政治上來說,是市民自由的擴大;經濟上來說,是維持自由政策;更進一步來說,正因為自由主義是以確保個人幸福為目的,隨著個人變成集體,自由主義被把握著為決定國家應走的路向.在日本國憲法,國家組織的規定和國民主權的考慮相互關連,沿襲著自由主義。
在現代,由於初期實行自由經濟政策產生了貧富懸殊,自由主義受到社會權(所得的再分配)而來的修正.另外,隨著現代的民主主義強烈依存於對個人自由的保障,自由主義的重要性急速地増加.尤其是德國納粹黨在民主制中誕生,引致極大的禍害,也讓世人明白不能保障國民自由的制度,不能被說是民主主義.故此,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變得密不可分而成為立憲民主主義(自由民主主義).即使在日本國憲法,在個人自由與國家之間出現沖突時,自由也被規定成優先的。
5. 關於人權
人權(基本人權或自然權利)指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它主要的含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合乎人權的對待,人權的這種普適性和道義性,是它的兩種基本特徵。
在當今的國際社會,維護和保障人權為一項基本道義原則。是否合乎保障人權的要求已成為評判一個集體(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優劣的重要標准。但是,在具體實踐的層面上,對於人權的具體定義,以及保障人權的具體方式都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甚至引發了很嚴重的沖突。
自然法,為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對它的詮釋與使用在其歷史進程中千差萬別。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義包括道德理論與法學理論,盡管二者的本質在邏輯上互不相干。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范,起源於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
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准則的權威,至少部分來自針對那些准則所具道德優勢的思量。西塞羅曾說過:事實上有一種真正的法律-即正確的理性-與自然相適應,他適用於所有的人並且是永恆不變的。
人類用立法來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時候都不被允許的,而要消滅它則是更不可能的……它不會在羅馬立一項規則,而在雅典立另一項規則,也不會今天立一種,明天立一種。有的將是一種永恆不變的法律,任何時期任何民族都必須遵守的法律。
(5)人權是日本人創造的自組嗎擴展閱讀
從人權的分類而言,其可分為國內人權和國際人權,也可分為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由於不同主張側重不同,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
如果以基本人權揭示人權的本質,其合理性在於,在不同的人權分類中都包含有基本人權概念,基本人權涵蓋了人人(包括群體)所享有的普遍的權利,既有個人權利(如每個具體個體的生命健康權、人身權、人格權、財產權、平等權、基本自由)。
又有集體權利(如老、弱、病、殘、兒童、婦女等特殊群體權利的國內集體人權,和民族自決權、發展權、環境權、人道主義援助權、和平權等國際集體人權),還有兼具個人和集體雙重權利的基本人權(如生存權、安全權、少數人權利、發展權)。
從人權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來看,人權最初就存在於國內法之中,隨著基本人權的重視,人權逐漸進入國際法領域,兩者不斷發生互動關系。因此,基本人權最能反映出國際人權法和國內法中各種權利主體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基本自由,由此揭示了人權的本質。
6. 人權包括哪些,詳細,詳細,親。
基本人權就是人生而帶來的權利。哪些是人生而帶來的基本人權呢?
1、生命尊嚴權。
2、自由權。
自由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是由生命權所延伸出來的一系列自由權的總稱。人類生命的獨特性在於每個人都是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存在,每個人都應當享有除法律禁止以外能自由自由在、不受任何約束地去追求自己認為能實現幸福人生的自由才行;是在違反其意志的情況下,不能被奴役或被拘役的權利,主要指人身自由,思想、言論、出版、、結社、、遷徙、工作、信仰方面的自由以及住宅不受侵犯權和通信自由。只有當人們的這些權利獲得了切實的保障,人們才能在生活中追求到幸福,生命權才會得到捍衛和促進。
3、平等權是指人與人之間地位平等、機會均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機構與組織。
4、財產權——個人財產不能肆意被剝奪的權利,個人有權支配自己的財產。財產權意味著人們有權採取經濟行動以獲得、利用和處置財產,它是人類謀求生存、發展、建立和擁有家園的權利,是生命權的延伸,是有人類自由與尊嚴的保障。
財產權,在下列特定情況下可以受到「輕微」的侵犯:1)緊急情況;如救人性命。2)非常緊迫的理由;如警察為追捕歹徒而臨時佔用私人物品等。3)事後有充分的補償或者能帶來巨大利益。
貢斯當認為財產權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的公約」;財產權不是先天的,不是先於社會和獨立於社會的,不是個人固有的權利。但信仰自由及其相關的自由則是先天的,是個人固有的權利,它們是不需證明而合法的。
5、反抗壓迫的權利是指人對正義公正的追求以及對危害平等、自由、生存、安全等權利的行為的反抗的權利。正如《美國獨立宣言》所指出的,政府的權力是由人民授予的,如果政府損害人民所擁有的這些權利,「人民就有權利來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革命不過是反抗壓迫的一種形式,暴力革命作為極端的形式,同樣是基本人權之一。旨在顛覆政府的行為自然無須經由現行的法律的恩許,也不會獲得恩許。
人權的主要內容是自由、平等和博愛。自由是什麼?如果你是一隻鳥,自由就是天空;如果你是一條魚,自由就是海洋;如果你是一匹馬,自由就是草原。自由就是你的大自然,而平等是因你作為鳥之一、魚之一、馬之一的方式而已。
人權的內容是分等級的:生命尊嚴權是絕對的,在任何情況下包括以其生命可換來更多生命的時候,社會也不能強制他放棄生命。生命尊嚴權為目的性人權或絕對人權,任何個人、組織、國家機構都不得侵犯。體現個人尊嚴的自由權、平等權也屬目的性人權的范疇,這些人權絕不能受侵犯。為生命尊嚴權服務的人權稱手段性人權,主要指財產權和參政權。
人權是建立其他權利的基礎,人權是法治的基礎,人權之外或之上的權利都是法定的權利,只有人權是天生的權利,我們可以把人權稱為「天賦人權」,我們可以把人權之外或之上的權利統稱為「法定權」。法定權是從人權派生的權利,是法定的權利。
在尊重人權的基礎上,人類創造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並以這些理念,依照博愛與正義的原則,設計出各種民主的制度與政策,例如,實行民主憲政、保障人權、實行民主選舉制度、主張多黨政治、保障言論自由、採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建立法制社會(如司法獨立)、主張軍隊國家化等
7. 我們所說的現代漢語竟然是日本人創造的嗎
高曉松曾在一次采訪中說,現代漢語有超過一半的雙音節詞,都是從日本引進的。這句話引起了許多爭議,專攻中日語言交流史的陳力衛教授批評其“信口開河”。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一句話,若我們不講“日本漢語”,我們幾乎都不會說話了。因為像“物理”、“化學”、“哲學”、“共和”、“文化”和“主義”等常用的雙音節詞都是近代從日本引進過來的。但問題在於,這些詞語真的都是從日本語境中變化產生的,還是中文本身就固有的?有多少詞彙是日本獨自發明創造的,哪些詞彙是中國先翻譯的,再傳去日本的?重新理解這些學科知識的漢語概念在近代“援西入中”的過程,對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8月18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東方歷史評論和大隱精舍主辦的“重審中國的‘近代’”的沙龍中,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章清、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歷史學院教授孫江、日本關西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沈國威、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文化與語言系漢學教授阿梅龍、日本成城大學經濟學部教授陳力衛、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和資深媒體人張彥武,在“學科、知識與近代中國研究書系”的發布會上,與大家探討了這些問題。
陳力衛
在《東往東來》的第二部分,陳力衛則研究了來自中國的留日學生是如何將日本翻譯的新詞帶入中國的。中國的許多學科的基礎框架,就受日本很大的影響。此外,陳力衛還研究兩國翻譯詞彙“交涉”的細節問題。比如,一開始“republic”在日本翻譯成“共和”,在中國翻譯成“民主”。兩國在文化交流時發現,這個概念翻譯的詞不一樣,但兩國都不想放棄掉自己翻譯的詞。最後,“republic”的中文用了“共和”,而民主就用在了身上。
孫江認為,由同一個概念翻譯過來的新詞也許有很多,但它們都會經歷一個標准化的過程,最後沉澱出幾個譯詞或一個譯詞。嚴復當年反對把“religion”翻譯成宗教,他認為應該翻譯成教宗。因為教宗是一教之宗派,宗教即一宗之教,佛教里就有許多宗。但是,嚴復的“教宗”,最後被日本人翻譯的“宗教”所淹沒了。
因為這是一個標准化時代,這些詞彙會通過大眾傳媒傳播開來,並進行標准化、大眾化。只有大家都用某種譯法,那這個詞才會成為強勢的概念。其中,這些詞彙的政治化也很重要。只有在政治化之後,這些詞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一個比較中心的穩定位置。今天大家使用的這些詞彙,大部分都是經過了政治化的過程。但是,中國並不是單純被動地接受這樣的詞語、知識和概念,我們也會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生產,孫江稱之為“衍生化”。
《重審中國的“近代”:在思想與社會之間》,孫江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如果懂日語,會對研究中國近代史起到深化的作用
阿梅龍說,在20世紀初的時候,中國人總是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發明和科學,因為比較重要的發明都是從西方來的。在1926年,美國學者卡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的部分章節被翻譯成中文,“四大發明”這一說法才開始被中國學界了解,慢慢傳開,成為定說。
外國學者會去研究中國的科學傳統,中國人反而對自己的科學傳統並不是那麼關心。阿梅龍認為,中國人的煉丹術其實就很值得研究,中國的化學史學家也必須要研究自己的化學傳統。
孫江認為,如果研究者懂日語的話,這會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深化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孔飛力《叫魂》的想法,就來自於日本中國研究。在《叫魂》日文版的前言,孔飛力非常感激日本中國研究對他的恩惠。這個題目,最早是日本學者先研究起來的。孔飛力看了這些文章,再進歷史檔案館進行研究,慢慢琢磨出他自己的作品。
8. 「社會、階級、資本、分析、基礎、藝術、消費」…這些詞語是日本人創造的嗎謝謝!
這些詞不能一言概之
比如 經濟
福澤諭吉把political economy翻譯成 「経済」,並由此在漢字圈裡普及。但是這個詞 是東晉的葛洪最早在『抱朴子』里用作【經世濟民】。福澤諭吉只是借來用而已。
別的詞也是如此
但是好像也有日本人造的
比如 社會
是青地林宗在1826年(文政9年)是翻譯『輿地誌略』的時候用了「社會」這個詞,但是是作為教團,會派的意思使用的。然後還是福澤諭吉在1876年把society翻譯成了【社會】。
比如 藝術
是個叫西 周的日本貴族在明治時造的。
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 —想到這一層,我的頭皮就有些發麻。
日本語外來語如果真的佔有如此大的比例,那確實足夠讓人瞠目結舌。
例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法律、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數學、銀行、保險、批評、電氣、郵政、人氣、寫真……數不勝數,全是來自日語。
PS:新華書店應該可以找到《漢語外來語詞典》有興趣的找資料的朋友可以去買來看看。
(轉)《漢語外來詞詞典》中的日語詞彙
下方文字引用地址: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5173
B:保健、本質、表象
C:成分、抽象
D:電話、調查、定義、動機、動力、動物、獨裁、對象
E:二重奏
F:法律、反革命、范圍、方法、方式、方針、分析、分子(numerator)、分子(molecule)、封建、否定、否認
G:概括、概略、概念、感情、感染、幹部、革命、個人、更年期、工業、共產黨、共產主義、共和、固定、關系、觀點、觀念、關照(靜觀)、國家、過渡、規章
H:好奇心、會話、會談
J:積極、機能、基質、計劃、技術、記錄、紀律、間接、健康、講演、講座、講師、交換、交通、腳本、教養、教育、階級、接吻、節約、解決、進化、經濟、經驗、精神、俱樂部、絕對
K:科學、客體、肯定、空間
L:勞動、類型、理論、理念、理想、理性、利益、戀愛、了解、領海、領空、領土、邏輯
M:美術、美學、民主、民族、命題、目的、目標
N:內容、內在、能動、能力
O:偶然
P:平面、評價、普通
Q:企業、氣氛、氣質、前提、侵犯、權利、權威
R:人格、人權、人文主義
S:商業、社會、社會學、社會主義、社交、社團、申請、神經、神經過敏、神經衰弱、審美、審判、審問、身分、升華、生產、生產關系、生產力、生理、生殖、剩餘價值、施工、施行、時間、時事、實踐、世界觀、事變、事態、手工業、受精、輸出、輸入、水準、說明書、所得稅、索引、攝影
T:特權、特務、體操、體驗、體育、條件、同情、投機、投資
W:唯心論、唯物論、溫度、文化、文明、文學、舞台、物理、物質、悟性
X:喜劇、系列、系統、細胞、細菌、現實、現象、現狀、憲法、憲兵、相對、想像、象徵、消化、消極、小說、效果、協定、協會、心理、信號、信用、刑法、形而上學、行為、性(sex)、性交、性慾、性能、虛無主義、序幕、序曲、宣傳、選舉、學士、學位、訊問
Y:研究、演出、演說、演習、演繹、演奏、一元論、遺傳、藝術、意見、引渡、引得、印象、營養、影像
Z:左翼、右翼、預備役、預算、元帥、元素、園藝、原理、原則、原子、運動場、雜志、哲學、真菌、證券、政策、政黨、政府、政治、知識、直觀、直接、直覺、植物、紙型、指標、制裁、制約、質量、終點、仲裁、主筆、主觀、主人公、主食、主體、主義、注射、專賣、資本、資本主義、資料、自律、自然(nature)、自然淘汰、自由、宗教、綜合、總動員、總領事、總理、組閣、組合(union)、組合(combination)、組織(tissue)、組織(organization)、作品、最惠國
9. 人權是集體人權還是個體人權
人權是公民自身的權益,集體利益的體現是團結、穩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