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發明造船的人叫什麼名字誰知道
折疊新石器的獨木舟和筏
竹筏
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0000年--4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廣泛使用了獨木舟和筏,並以其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走向海洋,為我國的航海業奠定了基礎。據考證,筏,舟船發明以前出現的第一種水上運載工具,就是新石器時期我國東南部的百越人發明的。
折疊秦漢時期的造船高峰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峰。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南方的戰爭中組織過一支能運輸50萬石糧食的大船隊。據古書記載,秦始皇曾派大將率領用樓船組成的艦隊攻打楚國。統一中國後,他又幾次大規模巡行,乘船在內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折疊漢朝樓船
樓船
到了漢朝,以樓船為主力的水師已經十分強大。據說打一次戰役,漢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動樓船2000多艘,水軍20萬人。艦隊中配備有各種作戰艦只,有在艦隊最前列的沖鋒船"先登",有用來沖擊敵船的狹長戰船"蒙沖",有快如奔馬的快船"赤馬",還有上下都用雙層板的重武裝船"檻"。當然,樓船是最重要的船艦,是水師的主力。樓船是漢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發展也是造船技術高超的標志。
折疊三國造船業發達之地
秦漢造船業的發展,為後世造船技術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國時期孫吳所據之江東,歷史上就是造船業發達的吳越之地。吳國造的戰船,最大的上下五層,可載3000名戰士。以造船業見長的吳國在滅亡時,被晉朝俘獲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見造船業之盛。到南朝時,江南已發展到能建造1000噸的大船。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齊大科學家祖沖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南齊書》卷五二)。它是裝有槳輪的船舶,稱為"車船"。這種船利用人力以腳踏車輪的方式推動船的前進。雖然沒有風帆利用自然力那樣經濟,但是這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為後來船舶動力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折疊唐宋時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時期為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時期。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自此進入了成熟時期。秦漢時期出現的造船技術,如船尾舵、高效率推進工具櫓以及風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這個時期得到了充分發展和進一步的完善,而且創造了許多更加先進的造船技術。隋朝是這一時期的開端,雖然時間不長,但造船業很發達,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龍舟。隋朝的大龍舟採用的是榫接結合鐵釘釘聯的方法。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聯結要堅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方法。
到了唐宋時期,無論從船舶的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體現出我國造船事業的高度發展。具體來說,這一時期造船業的特點和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船體增大、結構合理
船隻越大,製造工藝也就越加復雜。唐朝內河船中,長20餘丈,載人六七百者已屢見不鮮。有的船上居然能開圃種花種菜,僅水手就達數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見。宋朝為出使朝鮮建造了"神舟",它的載重量竟達1500噸以上。有的大海船載重數萬石,舵長達三-五丈。唐宋時期建造的船體兩側下削,由龍骨貫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約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於行駛。
造船數量不斷增多
唐宋時期造船工場明顯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潤(鎮江)、常(常州)、蘇(蘇州)、湖(湖州)、揚(揚州)、杭(杭州)、越(紹興)、台(臨海)、婺(金華)、江(九江)、洪(南昌)以及東方沿海的登州(煙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廣州等地。這些造船基地設有造船工場,能造各種大小河船、海船、戰艦。唐太宗曾以高麗不聽勿攻新羅諭告,決意興兵擊高麗。命洪、饒(江西鄱陽)、江三州造船400艘以運軍糧。又命張亮率兵四萬,乘戰艦500艘,自萊州(山東掖縣)泛海取平壤。可見唐朝有極強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東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間的造船工場。每年建造的船隻越來越多,僅明州(浙江寧波)、溫州兩地就年造各類船隻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場還曾創下年產1300多艘的記錄。
造船工藝越來越先進
唐朝舟船已採用了先進的釘接榫合的聯接工藝,使船的強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這比歐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還能根據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製造出船的模型,並進而能依據畫出來的船圖,再進行施工。歐洲在16世紀才出現簡單的船圖,落後於中國三四百年。宋朝還繼承並發展了南朝的車船製造工藝。車船是一種戰船,船體兩側裝有木葉輪,一輪叫做一車,人力踏動,船行如飛。南宋楊幺起義軍使用的車船,高二三層,可載千餘人,最大的有32車。在與官軍作戰時,楊幺起義軍的車船大顯了威風。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頂風和逆水時行駛就很艱難,車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這些困難。它是原始形態的輪船。
折疊明朝的造船高峰
明朝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達到了第三個高峰。由於元朝經辦以運糧為主的海運,又繼承和發展了唐宋的先進造船工藝和技術,大量建造了各類船隻,其數量與質量遠遠超過前代。元朝初期僅水師戰艦就已有17900艘。元軍往往為一個戰役就能一舉建造幾千艘戰船。此外還有大量民船分散在全國各地。元朝時,阿拉伯人的遠洋航行逐漸衰落,在南洋、印度洋一帶航行的幾乎都是中國的四桅遠洋海船。中國在航海船舶方面居於世界首位,它的性能遠遠優越於阿拉伯船。元朝造船業的大發展,為明代建造五桅戰船、六桅座船、七桅糧船、八桅馬船、九桅寶船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迎來了我國造船業的新高潮。
據一些考古的新發現和古書上的記載,明朝時期造船的工場分布之廣、規模之大、配套之全,是歷史上空前的,達到了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場有南京龍江船場、淮南清江船場、山東北清河船場等,它們規模都很大。明朝造船工場有與之配套的手工業工場,加工帆篷、繩索、鐵釘等零部件,還有木材、桐漆、麻類等的堆放倉庫。當時造船材料的驗收,以及船隻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這樣雄厚的造船業基礎,才會有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的遠航壯舉。
總之,在經過秦漢時期和唐宋時期兩個發展高峰以後,明朝的造船技術和工藝又有了很大的進步,登上了我國古代造船史的頂峰。明朝造船業的偉大成就,久為世界各國所稱道,也是我國各族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只是到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和現代機動輪船出現以後,我國在造船業上享有的長久優勢,才逐漸失去。
❷ 在唐代,我國就發明出了,可以容納多少人的大船
四大發明最早應該是造紙術,我國在西漢就會造紙了,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其次是火葯,它是唐朝中期書中記載的,也就是說至少在唐朝中期就會制火葯了。再次就是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是北宋平民畢升發明的,指南針的前身是戰國時期的司南,但司南還不等於指南針。指南針是在北宋時用於航海的。
❸ 船的發展史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版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權,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船,指的是: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發動機(如蒸氣機、燃氣渦輪、柴油引擎、核子動力機組)等動力,牽、拉、推、劃、或推動螺旋槳、高壓噴嘴,使能在水上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
另外,民用船一般稱為船(古稱舳艫)、輪(船)、舫,軍用船稱為艦(古稱艨艟)、艇,小型船稱為舢舨、艇、筏或舟,其總稱為艦船、船舶或船艇。
船的起源國尚無定論,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類已在水上活動。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頭,人們試著騎到水中漂浮的較大的木頭上,從而想到了造船。
❹ 輪船,火車,轎車,地鐵的發明人
輪船:
在現代交通工具中,輪船的出現要早於汽車和飛機。輪船是水上運輸最重要也是惟一的交通工具。它的發明者羅伯特·富爾頓,因為對人類社會生活巨大的貢獻,被人們譽為「輪船之父」。
羅伯特·富爾頓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小不列顛縣的一個農場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不屈不撓的發明家,小不列顛縣已改名為富爾頓縣。
富爾頓從小就有兩大愛好,一是繪畫,二是發明創造。1786年,他21歲時留學英國。青年時期,他曾是頗有名氣的畫家,在費城為富蘭克林畫過坐像。而製造出不用人力和風力也能在水上行駛的船,這個兒時就有的奇妙設想從來也沒離開過他。
他曾想幫助拿破崙摧毀英國強大的海軍。在初期潛艇實驗失敗後,他被拿破崙斥責並趕走。然後在他終於掌握了製造輪船的關鍵,欲幫助拿破崙建立不藉助風力而靠蒸汽機帶動航行的新式艦船時,又受到了拿破崙的辱罵。然而,富爾頓並沒有因此而動搖造船的決心。
經過無數次實驗,他詳細記錄了各種技術數據,製成表格進行比較,從中掌握了船的噸位與動力大小的比例、船身的長度與寬度的比例以及槳輪的大小等問題,設計出實用的蒸汽輪船的圖紙。但這還停留在圖紙和模型上,要真正造一艘船需要更艱苦的探索,當然也需要財力。富爾頓自籌資金,並借來一個八馬力的蒸汽機。終於,造出了一艘長70英尺,寬8英尺、吃水3英尺的大船。船的兩側各有一隻大槳輪。
蒸汽機的活塞在動,槳輪在轉,輪船在水中行走了。盡管速度很慢,幾乎與人步行的速度相同,但這畢竟是富爾頓親手製造出的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輪船。面對歡呼的人們,富爾頓競激動得說不出一句話。然而,就在這天晚上,一場特大暴風雨襲來。狂風呼嘯著直撲塞納河,巨浪把他的船攔腰折斷。轉眼間,輪船沉入河底。富爾頓多年來的血汗和屈辱換來的成果,被殘酷地毀於一旦,連借來的蒸汽機也沉入水裡。富爾頓欲器無淚,又帶工人們下水打撈蒸汽機。他傷心地把手伸向打撈起的蒸汽機,一頭栽倒在地上。
慘痛的失敗,沉重的打擊,使富爾頓大病了好幾個星期。可他矢志不渝,還要造船!造船的經費如何解決呢?
正在富爾頓一籌莫展的時候,利文斯頓的出現使他絕處逢生。利文斯頓是美國出色的外交家和國務活動家,同時又是一位富有的農場主。美國政府對水上運輸的重視和對發明蒸汽輪船者的優厚獎勵政策,使他也關注起造船之事。
1803年,利文斯頓波派往法國,擔任駐法公使,他攜全家來到了巴黎。他聽說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造潛艇和蒸汽輪船,就立即派人請來了富爾頓。兩個人由相互試探,到相互欣賞,相互信任。利文斯頓堅信:富爾頓一定能造出蒸汽輪船,他就是美國政府呼喚已久的造船人。利文斯頓喜出望外。他關心起富爾頓的各方面生活,不僅資助他繼續研製蒸汽輪船,而且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富爾頓有了堅強的經濟後盾,又有了溫暖的家庭。他大刀闊斧地行動起來,一頭扎進了研製工作中。富爾頓向好朋友「蒸汽機大王」瓦特求援,要求提供蒸汽機零件:24馬力的汽缸、活塞和活塞桿、閥門、空氣卿筒和凝結器。經過一年多的苦心研究,他用瓦特提供的零件和自己親手加工製造的其他零件,終於製造出適合輪船使用的蒸汽機。
富爾頓又帶上他的蒸汽機,回到美國紐約,繼續他的研究。
1807年,一艘長150英尺,寬13英尺,吃水2英尺的輪船造出來了。船體兩側各裝著一個大槳輪,船中央裝著他自己研究出來的、專門用於輪船的蒸汽機。船頭和船尾,都成60度角。富爾頓給它命名為「克萊蒙特號」。
面對這樣一個沒有帆、沒有櫓的船,人們議論紛紛,沒有人相信它會在水中行走而不沉沒。富爾頓胸有成竹,決定8月17日在哈得遜河上公開試船。他廣貼布告,歡迎大家前來觀看,又遍請各界名流前來觀賞。他選定在紐約下水,終點是阿爾巴尼城。
上午10時,富爾頓邀請40位紳士、教授、學者、婦女、兒童等貴賓,登上了「克萊蒙特號」的特設船艙。在領著大夥參觀了輪船的各個部位,講解了輪船的性能和特點之後,富爾頓下令:「開船!」頓時,蒸汽機吼叫起來。濃濃的黑煙有力地跳向空中,獎輪迅速轉動著,激起雪堆似的浪花。「克萊蒙特號」輪船緩緩啟動了。
離開碼頭後,輪船以每小時4英里的速度在哈得遜河上行駛,快於任何帆船。人群歡騰了,年輕人奔跑在沙岸上,興奮地追趕著「克萊蒙特號」。
第二天傍晚,「克萊蒙特號」輪船順利抵達阿爾巴尼城。行船32小時,運行150英里。比以往最快的順風順水的帆船少用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試航成功讓富爾頓倍受鼓舞。後來,富爾頓又對「克萊蒙特號」加以改進。他調換了閥門,改造了鍋爐,以克服漏氣現象。他還用板遮住鍋爐,仔細堵塞船縫,並增設卧鋪。經過他的多方改造和檢修,「克萊蒙特號」輪船的速度提高到每小時6至8英里。
從此,「克萊蒙特號」擔負起從紐約到阿爾巴尼城定期航班的運載任務。1808年,富爾頓又造了兩艘輪船——「海神之車號」和「典型號」。逆水逆風之下,時速達到每小時6英里,各項性能也更加完善。1809年,富爾頓組建輪船公司,廣泛吸納資金,建造各種蒸汽輪船。
富爾頓的造船技術被應用於美國海軍。他設計、製造新式的戰艦和快速汽艇,大大加強了美國海軍的實力。1815年2月24日富爾頓去世,他的「克萊蒙特號」輪船的試航成功,意味著人類迎來水上航行的機械化時代。
火車:
16世紀下半葉,在英國和德國的礦山和採石場鋪有用木材做成的路軌。在軌道上行走的車是靠人力或畜力推動的。1767年,英國的金屬大跌價,有家鐵工廠的老闆看到堆積如山的生鐵,既賣不出去賺不了錢,又佔用了很多地方,就令人澆鑄成長長的鐵條,鋪在工廠的道路上,准備在鐵價上漲的時候再賣出去。可是,人們發現車輛走在鋪著鐵條的路上,既省力,又平穩。這樣,鐵軌先於火車誕生了。
鐵條上行車畢竟不是很方便的,於是,鐵條得到了改進,做成凹槽形的鐵軌。這種軌道可以防止車輪滑出,但容易在凹槽中積上石子、煤屑,鐵軌很容易損壞。於是,人們把鐵軌做成了上下一樣寬,中間略窄的形狀,這樣垃圾不易積起,鐵軌也不容易損壞。可是這種軌道不是很穩的,鐵軌受到沖擊容易翻倒而導致車輛出軌翻車。人們又把鐵軌的下面加寬,造成像漢字的「工」字形,這種形狀的軌道既穩定又可靠,一直沿用到今天。
那個時代鐵路已誕生,可是行走在鐵路上的車大部分是用馬拉的。1783年,瓦特的學生默多克造出了1台用蒸汽機作動力的車子,但效果不好,沒人用。1807年,英國人特里維希克和維維安製造成功用蒸汽機推動的車子,可是這車子太笨重了,難以在普通的道路上行走,而他們也沒想到把這輛車放到鐵軌上去,所以不久也就棄之不用了。直到1814年,放牛娃出身的英國工程師斯蒂芬森造出了在鐵軌上行走的蒸汽機車,正式發明了火車。
斯蒂芬森出生於1781年,父親是煤礦上的蒸汽機司爐工。母親沒有工作。一家8口全靠父親的工資收入生活,日子過得很艱難。14歲那年,斯蒂芬森也來到煤礦,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他很喜歡這個工作,別人下班了,他卻認真地擦洗機器,清潔零部件。多次的拆拆裝裝,使他掌握了機器的結構。他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識,辛勤工作一天後,就去夜校上課。他從沒上過學,開始學習時困難重重,他聰明好學,勤奮鑽研,很快掌握了機械、制圖等方面的知識。一次,他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結合工作的實際,設計了一台機器。煤礦上的總工程師看到他設計的機器草圖,大加贊賞,這給了斯蒂芬森很大的鼓勵。他學習工作更加努力。勤奮了,不久便成了名熟練的機械修理工。
1907年,特里維希克和維維安造出了在普通道路上行走的蒸汽機車,但由於車子過於笨重,在普通道路上難以行駛,他們放棄了這個發明。斯蒂芬森總結他們失敗的教訓,開始研製蒸汽機車,他改進了產生蒸汽的鍋爐,把立式鍋爐改成卧式鍋爐;並作出了一個極有遠見的重大決斷,決定把蒸汽機車放在軌道上行駛;在車輪的邊上加了輪緣,以防止火車出軌;又在承重的兩條路軌間加裝了一條有齒的軌道。因為當時考慮蒸汽機車在軌道上行駛,雖可避免在一般道路上因自身太重而難以行走的缺點,可在軌道上也會產生車輪打滑的問題,所以,在機車上裝上棘輪,讓它在有齒的第三軌上滾動而帶動機車向前行駛。
1814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機車火車頭問世了。他發明的這個鐵傢伙有5噸重,車頭上有一個巨大的飛輪。這個飛輪可以利用慣性幫助機車運動,斯蒂芬森為他的發明取了個名字叫「布魯克」。這個布魯克可以帶動總重約30噸的8個車廂。在以後的10年中,他又造了11個與布魯克相似的火車頭。
斯蒂芬森的新發明也有很多缺點,首先是震動太大。有一次,甚至震翻了車;其次是速度不快。因此,斯蒂芬森經過改進,重新設計了一輛火車。在設計製造火車的同時,他說服了皮斯先生。當時,1821年,皮斯先生正在籌劃鋪設從斯托克頓到達靈頓供馬拉車用的鐵軌,皮斯聽了斯蒂芬森的建議,就委託他製造一台火車頭。斯蒂芬森受委託後,加緊了工作的步驟。終於造出了一輛新的更先進的蒸汽機車,他將它命名為 「旅行號」。
1825年9月27日,在英國的斯托克頓附近擠滿了4萬余名觀眾,銅管樂隊也整齊地站在鐵軌邊,人們翹首以待,望著那卧榻碗蜒而去的鐵路。鐵路兩旁也擁擠著前來觀看的人群。忽然人們聽到一聲激昂的汽笛聲,一台機車噴雲吐霧地疾駛而來。機車後面拖著12節煤車,另外還有20節車廂,車廂里還乘著約450名旅客。斯蒂芬森親自駕駛世界上第一列火車。火車駛近了,大地在微微顫動。觀眾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眼前的這鐵傢伙竟有這么大的力氣。火車緩緩地停穩,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歡呼聲。銅管樂隊奏出激昂的樂曲,七門禮炮同時發放,人們在慶祝世界上誕生了火車。這列火車以每小時24公里的速度,從達靈頓駛到了斯托克頓,鐵路運輸事業從這天開始。
到此時,火車的優越性已充分體現出來了,它速度快、平穩、舒適、安全可靠。隨即在英國和美國掀起了一個修築鐵路、建造機車的熱潮。僅1832年這1年,美國就修建了17條鐵路。蒸汽機車也在這段時間前後有了很大的改進,從最初斯蒂芬森建造的兩對輪子的機車,一直發展到5對,甚至6對輪子。而斯蒂芬森繼續作為這個革命性運輸工具的發明者和倡導者,解決了火車鐵路建築、橋梁設計、機車和車輛製造的許多問題。他還在國內和國外許多鐵路工程中擔任顧問。就這樣,火車在世界各地很快發展起來了。直到今天,火車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運輸工具,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汽車:
1885 年, 卡爾·本茨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裝有四沖程汽油發動機的輕型三輪車, 這要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車了.這輛汽車的試製成功, 奠定了今天汽車工業的基礎.
卡爾·本茨1848 年生在德國, 他的父親在鐵路上工作.年輕時, 他曾在工業學校學習數學和機械.後來他又在工廠的工作中積累了許多實際操作的經驗.1871 年, 本茨在曼德投資建立了工廠, 並開始了對內燃機的研究.他是怎樣開始對內燃機產生興趣的呢?
原來, 當時已經發明自行車.不過, 那時的自行車和我們現在的自行車不同.那時的自行車的腳蹬是裝在非常大的前輪上的, 蹬起來非常費力.本茨想: 如果能把發動機裝在自行車上, 行動起來, 就會既快又省力了.那個時候, 歐洲已有一些國家利用蒸汽機來驅動船舶和火車.但由於蒸汽機非常笨重而且是燃料在汽缸外燃燒的外燃機, 所以, 無法裝在自行車和其他的輕型車輛上.
經過詳細調查, 本茨發現發動機中了除了蒸汽機之外, 還有燃汽機.燃汽機是一種將汽缸中的易燃氣體點火引爆, 然後利用氣體爆炸膨脹所產生的力量來推動汽缸中的活塞的內燃機.當活塞的運動通過連桿帶動汽車的傳動軸時, 傳動軸就會驅動車輪旋轉起來.當時所用的易燃氣體是煤氣.
1878 年, 本茨製成了使用煤氣的燃氣機.緊接著, 他又開始研究把發動機裝在小型四輪和三輪車上.
由於燃氣機需要製造裝氣體的裝置, 這個裝置很大, 所以無法裝在輕裝的車輛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本茨絞盡了腦汁.
一天, 本茨聽到了這樣一件事, 有人用汽油清除衣服上的污垢時, 使得屋子裡充滿了汽油, 當火苗接觸到這些彌漫在屋子裡的汽油時汽油發生了爆炸.本茨想, 汽油既然有這么大的威力, 可不可以將汽油用來代替煤氣呢? 這樣, 就不再需要裝氣體的裝置, 發動機的體積和重量就會得到很好的改善.
在這之前, 一位法國人曾製造過汽油發動機, 但發現它的力量不大.本茨通過研究發現, 蒸發後的汽油直接用在發動機中, 是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本茨不斷改變混雜在汽油中的空氣比例, 分析爆炸的強度.他發現, 當壓縮混合氣體使其密度增加時, 爆炸力就會隨之增強.由此本茨成功地製造出了體積小、力量大的汽油發動機.
但是這種內燃機因為只有一個汽缸, 所以把它裝在汽車上, 汽車行駛起來很不平穩.
英國科學家克拉克發明了一項改進措施, 就是在一台內燃機中裝上兩個汽缸, 當一個汽缸處在回復階段時, 讓另一個汽缸爆燃做功, 兩個汽缸交替做功, 使輸出的動力均勻起來.本茨採用了這種方法, 製成了四沖程的內燃機.
1885 年, 本茨首次成功地將內燃機與車輪結合在一起.他把他製造的汽油發動機裝在了三輪車上.
到1885 年的秋天, 本茨所製造的汽車已能以每小時12 公里的速度穩定地行駛了.由於它用汽油內燃機作動力, 所以被人們叫做汽車.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輛汽車.
地鐵:
英國倫敦的地下鐵道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地下鐵道。
19世紀40年代,倫敦市區的交通已經變得擁擠不堪。1843年,建造地下鐵道的建議被提了出來,接著又制訂了建造的具體計劃,可是一直拖了十多年,政府才批准這項計劃。
地下鐵道於1860年開始建造,可是,剛開始遭到許多市民的反對,他們不相信地下鐵道能建造成功,而且不少市民還感到驚恐不安,擔心在馬路中心揭開路面,開挖寬溝,會危及路旁房屋和生命的安全。
市民們的擔心顯然是多餘的。900名工人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1863年將地下鐵道建造成功。路旁的房屋沒有倒塌,挖開的路面修復如初,車輛照常來來往往,只是在路面之下多出了車輪的滾動聲和尖利的汽笛聲。
地下鐵道成了當時的一大奇物,也成了倫敦重要的交通工具。人們都以能乘坐地鐵為快,地鐵建成後的第一年,乘坐的旅遊客就達950萬人次。
❺ 諾亞方舟出現了科學家在山脈發現「輪船」結構,是誰打造的
《聖經》中記載著許多的故事,傳說有一位男子叫做諾亞,他在得到上帝的旨意後,製造出了一艘大輪船,這艘大輪船便是世人心心念念的諾亞方舟。正是憑借著這艘大船,人類和世間的萬物才能夠躲過大洪水的沖擊,世界上也才能留下人類的生命種子。在我們看來這是神話故事,但是許多人認為諾亞方舟是真實存在的,曾經就有人聲稱找到了傳說中的諾亞方舟,這是真的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諾亞方舟的傳說呢?諾亞方舟究竟是否是真實存在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討論。
❻ 最早的船是什麼時候的
最早的船是木頭,人抱著木頭游過河!
❼ 蒸汽機驅動的輪船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自從1784年瓦特改進了蒸汽機之後,有許多人動上了蒸汽機的腦筋,想把它裝到船上去,用蒸汽做動力使船前進。
在這方面,走在前面的是美國發明家菲奇,他在1787年參照木槳劃水的原理,製造了一艘多槳式汽船。後來,他又進行改進,於1790年製成了一艘時速可達12千米的大型槳式客運汽船。可這艘汽船並不令人滿意,它開動時帶著沉重的吐氣聲,速度又不穩定,所以不久就停開了。
現在人們公認的,用蒸汽機驅動的輪船的發明者是富爾頓。
美國人富爾頓在20多歲時結識了瓦特,愛上了蒸汽機,並開始設計製造輪船。當時的美國與歐洲大陸的交通全靠帆船,速度既慢又不夠安全。作為一個美國人的富爾頓深深地體會到這種不便,希望有一種不靠人力、風力驅動的船隻,可以高速度航行,使美國和歐洲成為近鄰。
1803年的一天,富爾頓在巴黎的塞納河上初次試驗了他的汽船。這艘船其貌不揚,船上的主要部位安裝著一台燒煤的大蒸汽鍋爐,看上去十分笨重。人們對這個醜八怪簡直不屑一顧,稱之為「富爾頓的蠢物」。這「蠢物」確實也不爭氣,在塞納河上吐氣冒煙地走走停停,走不多遠乾脆不動了。於是,這第一次試航就在人們的鬨笑聲中結束了。
可富爾頓沒有泄氣,他像父母鍾愛自己的子女一樣熱愛這初生的輪船,他有信心把這個「蠢物」改造成一個人見人愛的「寵物」。但繼續研究需要錢,他沒有錢。這時,他想到了那位橫掃歐洲大陸不可一世的軍事家拿破崙。
1803年6月,當富爾頓聽說拿破崙要越過英吉利海峽對英國作戰時,就滿腔熱情地向拿破崙建議:建立一支不要風帆的蒸汽船隊,這支船隊即使在惡劣天氣也可在英國登陸。可是,過於自信的拿破崙不相信軍艦沒有帆也能航行,堅持花大筆的錢擴充他那全由帆船組成的海軍艦隊。他在一封信中樂觀地說:「當發起進攻時,我們只要有8小時黑夜的掩護,就可以決定世界的命運了。」
可拿破崙的命運實在不佳。1804年,隨著他的一聲號令,1300多艘平底帆船滿載著10萬法國大軍,浩浩盪盪向英國進發,龐大的船隊不乏黑夜的掩護,但缺乏天氣的庇護:英吉利海峽惡劣的氣候和海浪很快就把這支沒有機械動力的船隊摧毀了。拿破崙不戰自潰。不少史學家曾指出,如果拿破崙接受富爾頓的建議,用蒸汽輪船配備他的艦隊,就能擊敗英國,那麼,19世紀以後的歐洲歷史將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
而「富爾頓的蠢物」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作為新興的迅速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人,對新生事物十分敏感,當富爾頓在法國的研究陷於困境、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些實業家就邀請他回到祖國去進行研究。
1807年,42歲的富爾頓終於建成了另一艘汽船「克萊蒙特號」。這艘船長40米、寬5米、重150噸,在當時算得上是一艘大船了。8月17日,天氣晴朗,萬里無雲,紐約的哈得遜河兩岸擠滿了來觀看新船試航的人,在眾目睽睽下,「克萊蒙特克」的大煙囪冒出了滾滾黑煙,蒸汽機轟響起來,兩舷的大槳輪在17.64千瓦的蒸汽機帶動下轉動起來了,船緩緩離開了碼頭,沿哈得遜河逆流而上。
不料,剛開出不久,「克萊蒙特號」不動了。人們騷動起來,有人嚷道:「這『蠢物』癱瘓了!」可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機械故障,經修理馬上被排除了,機器聲又響起來了。一位貴婦人驚叫起來:「天哪,那『蠢物』又動了!」是的,「克萊蒙特號」正以每小時9千米的速度破浪前進。機器的轟鳴聲、浪花的飛濺聲和觀眾的歡呼聲向全世界宣告:富爾頓成功了!以機器動力取代人力和風力驅動船隻的新時代到來了!
從此,富爾頓被譽為「輪船之父」。他在1815年去世後,美國人還把他的故鄉——賓夕法尼亞州的蘭開斯特縣改名為富爾頓縣,以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
❽ 大輪船前頭突出的大鼻子,是誰發明的
球鼻首船查詢這個就知道了
❾ 最早的船在哪個國家
船的發展 說起航海,不能不提及船。最早期的船是獨木舟(即把一塊大木頭的中間挖空)和皮筏(用動物皮縫制),加上櫓或槳。慢慢地,人們發現在木製桅桿上加上一張動物的皮做帆,船藉助風力跑起來更快,但當時只懂得順風走。漸漸地,人們又通過調整帆的角度,船也可以逆風行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的進步,造船工藝也隨之改進,船也就越造越大,先是有木頭的,後來發展成有鋼鐵的、水泥的、玻璃鋼的等等。海運業的發展,推動了港口和碼頭的建設。蒸汽機的發明,給航海帶來了一場徹底的革命,包括後來內燃機及核動力在船上的應用,使海船能夠造得越來越大。海船也由過去靠人工或藉助風力來推動,改為動力推動。 船有了動力,還得配上一個有效的推進器,才能使船動起來。最早的推進器是裝在船兩邊的葉輪,這種船跑得很慢。後來才使用螺旋槳。關於螺旋槳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早在1752年,有個瑞士科學家就設想過螺絲一樣的螺旋槳,但一直沒能付諸試驗。70年後,才有人按這種設想去設計船用螺旋槳,但航速最快也只能達到七節半(一節即一海里=1.85公里),可惜這條創記錄的船在一次試航中機器發生爆炸,試驗就此中斷。到了1838年,一個名叫佩蒂特·史密斯(Francis Pettit Smith)的英國人,在試驗他的一條船時,把船開到最高時速4節,突然,船底下傳來一聲巨響,史密斯趕緊關掉機器下去查看,原來是用來作為螺旋槳的那根長長的螺絲絞到了一個玻璃瓶,被弄斷了一大截。史密斯想,無論如何,船還是得開回去。所以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重新發動了機器,沒想到船飛快地跑了起來,時航竟然達到了13節。史密斯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短的螺旋槳要比長長的螺絲狀的螺旋槳更有效,更能產生推力。 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認准東西南北至關重要。以前林彪講過一句話,叫作「大海航行靠舵手」。其實這是外行話,大海航行不是靠舵手,因為開大船不象開汽車,舵手是聽命於駕駛員的舵令而操作的。如果真要說出靠什麼的話,我認為是靠羅經。羅經可以說是大海航行中最重要的設備。羅經有兩種,一種叫磁羅經,一種叫陀螺羅經或叫電羅經。磁羅經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一事實中國人最清楚。電羅經是德國人於1908年發明的。磁羅經利用地球磁極相吸和相斥的原理,而電羅經則是利用地球本身的引力場和旋轉以及陀羅儀自身的特性而工作的。 船在大海上,有動力可以前進,有羅經可辨別方向,但這樣還不夠。當肉眼觀測不到周圍物體的情況下(如夜間或霧天),駕駛員又是怎樣避開障礙物的呢?雷達的發明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據說發明雷達的靈感來自於蝙蝠的啟示。雷達是利用無線電脈沖波對目標進行探測和測距的設備。其測定的方法是將參考信號與所測目標的反射信號相比較,從而得出距離和方位。應該說,雷達也是航海中最重要的設備之一。船上有了雷達比人有了眼睛更管用,可以全天候地時刻注視周圍的一切。 一條船有了機器、螺旋槳、羅經和雷達,再配上船員,似乎可以出海了。看過《泰坦尼克號》的人應該不會忘記SOS這一求救信號吧。為確保船與人命的安全,船上還需要配備通信工具。船與岸上的聯系以及船與船之間聯絡靠的就是電報。電報是由義大利科學家發明的。船上的電報主要採用莫爾斯信號(Morse Code),即按約定的規則給每個字元賦予固定的編碼,用長短無線電聲號來發送。 http://ajxx.xhe.sh.cn/cms/data/html/doc/2005-06/28/2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