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有沒有中國大學生科技發明大賽
創客孵化大賽
2. 我要參加科技創新小發明比賽 請大家幫我想想發明什麼,不用太難 或者告訴我有誰在科技創新小發明比賽中
首先,幫你想想發明什麼?這思路就是有點怪。發明,創新的東西,都是從實踐版,需權求而來,加上自己的想法,如果思路又好,製作又簡單的東西,人家不早就做了,不會等你發明了。所以,是不是可以不考慮那麼高大上,先不考慮發明什麼東西,而是把那些牛人做過的東西,自己動手做出來,或者把一個現有的東西,蓋頭換面,總之做一個自己覺的很酷的東西,這樣思路就開闊了。現在科技創新有點偏靠於電子。推薦你看一下DIY,模型之類網站,了解一開源硬體arino。能做的東西很多,根據自己的技術水平,能夠找到的材料來選擇。祝你比賽快樂!
3. 我要參加科技創新小發明比賽 希望大家給我些建議,看看做什麼 或者告訴我一些科技創新小發明的作品 感
設計一個自動筷子!!點子很多,隨便想,就看能不能實現
4. 我是高中生,最近有一個科技創新小發明競賽,我沒有什麼頭緒,求一個好思路
方便筷
吃飯時,我用筷子去夾豆子。總是夾不起來。後來我就想,豆子是圓的:如果在筷子夾食物的一頭挖一個半圓的缺口就行了,試著做了一雙這樣的筷子,去夾豆子,大家都說很方便!簡單把!樓主給分!!!!!
我做的是個電子小天平模型,注意,這是個模型,只能稱量很輕的物體,比如說兩個小紙屑。製作需要的材料是:一塊木板(最好薄一點,不要太大),一個墊圈,曲別針,錐子,電烙鐵,幾根導線,兩個發光二極體,一節電池。這些材料都很好找,發光二極體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去電子市場買到,很便宜的。
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在木板中間用錐子轉一個小孔,將一個曲別針彎成勾形,與木板垂直的通過小孔固定在木板上,勾上能掛住墊圈就可以。然後取兩枚曲別針,將其一半拉直,只保留一個拐彎,實際上拉直的部分就是天平的臂,剩下彎曲的部分就是托盤。另一個曲別針也做同樣的操作。然後將兩枚曲別針和墊圈焊在一起,墊圈在中間,曲別針要成一條直線。然後將墊圈掛到勾上,調整勾與木板的距離,大約3mm即可。然後在兩個托盤下固定兩枚曲別針,曲別針旁邊准備用發光二極體作指示燈。在木板下面設立電路,天平就相當於單刀雙擲開關。這個電路就相當於兩個迴路,共用一個電源,兩個發光二極體。只要左邊沉,左邊的托盤就會和他下面的別針連通,從而電路接通,二極體發光;若兩邊重量相等,電路不通,兩個二極體均不亮。
5. 創新科技競賽一些好的方向
家用自來水排出管道污水處理器.可以是過濾用的,就像飲水機那樣的,最好能方便更換
-------僅供參考
6. 「挑戰杯」競賽的科技發明製作類需要做出發明的東西的實體嗎
如果很小且抄費用不高就需要做出襲來,如果規模太大且費用太多就可以做模型,僅僅提交論文和原理結構圖就不行了,那樣是得不到獎的。
比如以前有做出模擬飛機駕駛的模型的例子,直接就申請了專利。
並且,文科比較注重論文,理工科及發明類注重實質的發明創造。評委看理工發明類只看你的發明就知道這個項目行不行,所以就是要做出實質的發明出來。
7. 關於科技創新大賽的發明
你是幾年級的抄學生?你是准備參加國家級的還是省部級的科技大賽?
如果你想參加本學校或本學區組織的業余選手的比賽,我倒可以給你一點建議:
你見到過大海嗎?你看到過在海面上風馳電掣的氣墊船嗎?
氣墊船航行的時候,在其尾部揚起數米高的水霧,陽光照射下光彩奪目,甚是美麗壯觀。
你知道氣墊船的工作原理嗎?你有沒有勇氣親手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氣墊船呢?
在這里有一個電驅動的氣墊船小模型,製作比較簡單,取材也很方便,希望你喜歡。
請看附件。
8. 請問目前青少年科技類的競賽有哪些詳細一點,謝謝!
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科學奧賽「夏令營」 ,青少年發明創新大賽,青少年OM知識競賽,小發明家競賽(包括物理,化學,天文,生物)
9. 挑戰杯科技發明製作a類和b類的區別
一、投入量不同:
1、A類指科技含量較高、製作投入較大的作品。
2、B類指製作投入較小。
二、設計目的不同:
1、A類為國家科技提高創造條件的大發明製作。
1、B類為生產技術或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小發明、小製作
科技小製作的類型根據科技小製作思考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模仿型、創造型兩種。
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作品一般分為三大類: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
凡在舉辦競賽終審決賽的當年7月1日起前正式注冊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類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國籍本專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職研究生)都可申報參賽
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作品一般分為三大類: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
凡在舉辦競賽終審決賽的當年7月1日起前正式注冊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類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國籍本專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職研究生)都可申報參賽。
每個學校選送參加競賽的作品總數不得超過6件(每人只限報一件作品)、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過3件,其中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得超過1件。
各類作品先經過省級選拔或發起院校直接報送至組委會,再由全國評審委員會對其進行預審,並最終評選出80%左右的參賽作品進入終審,終審的結果是,參賽的三類作品各有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且分別約占該類作品總數的3%、8%、24%和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