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創新的例子
回答:
創新推動歷史前步(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了新法。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於它的作用,秦朝的歷史才變得如此輝煌
埃及公開賽時王皓
埃及公開賽時一打,幾個外國選手都不適應。王皓拉過去的球帶著側旋,
他們老想側身,結果經常被球打到肚子上。那次比賽打完後,王皓的信心馬上就上來了。
教練吳敬平說, 2003 年主要練王皓反手拉過去對方回球後他下一板的銜接球,作為一個整體技術,作為一個專門環節來強化,這也是直板橫打技術上的一個突破。王皓這個環節突破了,整個技術顯得更厚實了。
萊特兄弟不迷信書本——創新要敢於向權威挑戰
1899 年 6 月初,
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倆開始正式閱讀與鑽研有關航空與飛行
方面的書籍。
1903 年 12 月 17 日,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他倆製造出人類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並且試飛成功。僅僅用了 4 年多的時間,他倆便實現了人類幾千年的飛行夢想,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在反復進行滑翔試驗中,萊特兄弟發現氣壓中心側轉的現象——彎曲的翼面氣壓中心並不總是像平翼面承受的氣壓中心一樣往一個方向移動。這一重大發現與許多科技書籍的論點相違背——科學家們已經獲得的關於大氣對機翼壓力的數據竟然有許多是不正確的!
萊特兄弟於是在1901 年下半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對模型機翼進行准確試驗的風洞,用兩個多月時間使用風洞進行了 200 多次各種類型翼面試驗,取得了一整套科學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
設計出飛機。
萊特兄弟不迷信書本,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這是創新必備的可貴品質。
Ⅱ 關於創新的名人事例
1、1900年,著名的普朗克教授和他的兒子在他們的花園里散步。他看起來很沮喪,遺憾地對兒子說:「我的兒子,我很抱歉今天有了一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一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說和普朗克公式。
令他沮喪的是,這一發現削弱了牛頓的完美理論,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相信這是權威。他終於宣布取消他的假設。人類從權威中獲益,但同時也受到權威的折磨,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在25歲的時候,愛因斯坦敢於突破權威的神聖圈,大膽地突破,欽佩普朗克的假設並將其延伸到深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然後,它決心摧毀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理論,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作為一個新的、甚至更大的權威而聲名鵲起。
3、中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他所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以往畫家的長處,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風格。
他60歲以後的畫與他60歲以前的畫有很大的不同。70歲以後,他的風格又變了。8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
正是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不斷地改變和創新,他晚年的作品才比早年的作品更加完善和成熟,也才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和風格。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向我學習,就必存活。他認為畫家應該「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別人的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搬,而要創造性地加以利用,不斷地加以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賦予藝術新鮮的生命力。
4、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說」長期以來占據了人們的思想。托勒密認為地球是靜止的,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都繞著地球轉。
哥白尼在《天體論》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論,澄清了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布魯諾隨後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
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月球的表面是不均勻的,木星有四顆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系是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有盈虧現象。
不久之後,開普勒分析了第谷。布拉赫的觀測發現行星在橢圓軌道上運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科學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5、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幼愛好書法,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據說,有次練書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畫來畫去。妻子問他這是干什麼,他說是在練字。
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麼」鄭板橋聽 後,猛然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麼行呢。從此以後,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
Ⅲ 求關於創新的事例
一、叩診法誕生
18世紀,一位奧地利醫生在給一個患者看病時,尚未確診,患者突然死去。經過解剖發現,其胸腔化膿並積満了膿水。能否在解剖前診斷出胸腔是否積有膿水?積了多少?一天,在一個酒店裡,他看到伙計們正在搬吃酒桶,只見他們敲敲這只桶,敲敲那隻桶,邊敲邊用耳朵聽。他忽然領悟到,伙計們是根據叩擊酒桶發出的 聲音來判斷桶內還有多少酒的,那麼人體胸腔的膿水的多少是否也可利用叩擊的方法來判斷呢?他大膽的做了試驗,結果獲得了成功。這樣,一種新的診斷法——「叩診法」從此誕生了。
二、一孔值萬金
美國一家製糖公司,每次向南美洲運方糖時都因方糖受潮而遭受巨大的損失。結果有人考慮,既然方糖如此用蠟密封還會受潮,不如用小針戳一個小孔使之通風,經實驗,果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申請了專利。據媒體報道,該專利的轉讓費高達100萬美元。
日本一位K先生,聽說戳小孔也算發明,於是也用針東戳西戳埋頭研究,希望也能戳出個發明來。結果,他發現在打火機的火芯蓋上鑽個小孔,可以使打火機灌一次油由原來的使用10天變成50天。發明終於被他「戳」出來了。
五易畫風的白石老人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Ⅳ 名人勇於創新的例子
陝西 劉娟花 創新是人的才能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車輪。縱觀歷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無不是敢於創新的。敢於創新,是一種極可寶貴的精神,我們都應該學習。 小學的一篇課文《第三隻小板凳》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讀小學時,一次勞作課後,他給老師交了一隻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當老師看了極不滿意時,他從課桌下又拿出第一次、第二次做的小板凳……愛因斯坦做出了第一隻小板凳,為何不就此罷休而又做了兩次,直到自己認為滿意時才交給老師?這是因他具有創新精神。正因為有這種創新精神的支配,他才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大約2300年前,希臘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他認為物體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約莫400年前,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並不因為亞里士多德說過了什麼就輕易相信,他通過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建立了自由落體定律:一切物體如果不受空氣的阻力,在同一地點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伽利略有如此的創新精神,便建立了物理學中的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並發現了拋體運動規律、擺振運動規律等。 有人說第一個用鮮花來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們一致的稱贊,被譽為天才;第二個套用比喻的人,則被人們譏為庸才;等到第三個仍用此比喻的人,就被人們斥為蠢材了。這種說法未免誇張,但其中贊揚創新的意思卻是無可非議的真理。 雨果說得好:「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這就是他的天才。我們來贊美大師吧,但不要模仿他們。還是讓我們別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當然很好,如果失敗,又有什麼關系呢?」 我們應提倡創新,而且要敢於創新,而不去步人後塵,拾人牙慧。年輕的朋友們,趁我們正值青春年華,努力吧,願我們有所創新,有所發明! 簡評 這篇《創新小議》觀點鮮明,層次清晰,理例結合,是典範的議論文。圍繞「勇於創新是一種極可寶貴的精神」這一論點,作者選取了愛因斯坦連續做三隻小板凳和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舊說兩個事例,說明科學發展離不開創新精神;繼而引用巴爾扎克與雨果的名言,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獨創的重要。結論總束全文,發出祈願。視寫議論文為畏途的同學可模仿此文模式入門,進而縱橫捭闔。 北京 陸蓓蓉 美國的金門大橋以建築奇偉、氣勢恢弘而著稱於世。在金門大橋附近有一座刻意模仿它而建造的大橋——彎曲大橋,除外觀外,其寬度、實用價值等均勝於金門大橋,但知名度遠遜於金門大橋。原因何在?有人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第一和第二的區別。」區別是什麼呢?金門大橋經過設計師長期思考醞釀才設計建成,具有獨特風格,是創新的橋;而彎曲大橋只不過是金門大橋的翻版,是模仿的橋。它們的造型相似,內涵卻大有區別,因為模仿僅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思維活動,而創新則是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所以它更高級、更被人們重視。正是創新推動著人類社會前進。 創新需要勇氣。創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錮,需要冒風險。而模仿徘徊於別人的老路,無風險更無需勇氣。開一代山水畫風的張大千,少時臨摹前清著名畫家石濤的作品,能以假亂真,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些,毅然放棄模仿別人的作品,以無窮的勇氣開創了自己的山水畫法,震動了畫壇。如果他沒有勇氣停止製造石濤「贗品」,沒有勇氣自己探索,那世上就多了一位平庸的畫家,少了一位彪炳畫史的巨匠。 創新更需要高度的智慧。巴爾扎克說過:第一個把少女比做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便是蠢材。的確,創新的作品總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它經過了人腦思維活動,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是智慧的結晶。而模仿只是淺層次的再創造,如果把創新比做撰寫一篇文章的話,模仿也只是將其化為鉛字,再印出幾篇來而已。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一味地排斥模仿。模仿也是一種實踐活動,人們可以從模仿中獲得創新的靈感,找到創新的途徑。但不能囿於模仿。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個「學」字反映出從模仿到創新的過程。「似」便是滿足於模仿而不前行了。如果彎曲大橋設計者「學」而不「似」,想必世上又能多了一種奇觀吧。 當前改革開放,新事物不斷涌現,我們需要模仿,但更需要創新,我們應放下包袱,開動機器,以百倍的勇氣和創新的精神,修建一座真正有中國特色的通往美好未來的大橋! 簡評 把模仿與創新聯系起來,寫作難度增加了,但作者成竹在胸,游刃有餘。文章沒有簡單化地揚此抑彼,而是既指出兩者思維層次的不同,又肯定創新的價值與重要,同時,也指出「人們可以從中獲得創新的靈感,找到創新的途徑」。「我們需要模仿,但更需要創新」這個結論客觀公允。開篇例證的新穎,後文舉例及引用時的分析精當,都為議論增姿添彩。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Ⅳ 關於勇於創新的名人事例
http://..com/question/20271012.html
Ⅵ 不拘成見,勇於創新的例子。
1、咱們不能人雲亦雲,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2、在創新活動中,只有知識廣博、信息靈敏、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易於在多學科、多專業的結合創新中和跳躍性的創造性思維中求行較大的突破。
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4、有了精神的實驗和觀測作為研究的依據,想像力便成為自然科學理論的設計師。
5、個人不創新,會被公司淘汰;公司不創新,會被行業淘汰;行業不創新,會被社會淘汰;社會不創新,會被歷史淘汰。
6、若無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
7、創業者光有激情和創新是不夠的,它需要很好的體系、制度、團隊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
8、作出重大發明創造的年輕人,大多是敢於向千年不變的戒規、定律挑戰的人,他們做出了大師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來,讓世人大吃一驚。
9、企業的成敗在於能否創新,尤其是當前新舊體制轉換階段,在企業特殊困難時期,更需要有這種精神。
10、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
11、藍海方法是以創新為中心的方法,強調的'是無人競爭的全新的市場空間和全新的商機。
12、在學習上不肯鑽研的人是不會提出問題的;在事業上缺乏突破力的人是不會有所創新的。
13、一個人想做點事業,非得走自我的路。要開創新路子,最關鍵的是你會不會自我提出問題,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開了創新的第一步。
14、作為一個未來的總裁,就應具有激發和識別創新思想的才能。
15、幹部怎樣對市場?創與闖。既要創新、創造;又要有闖勁、沖勁。
16、好的東西往往都是很難描述的。在我看來有三種人,生意人:創造錢;商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企業家:為社會承擔責任。企業家應該為社會創造環境。企業家必須要有創新的精神。
17、攀登科學高峰,就象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的。
18、開創則更定網路。盡滌舊習而氣象維新:守成則安靜無為,故縱脞廢萎而百事隳壞。
19、凡事力爭最好的可能性,但必須做最壞的准備。做創新的科研工作更是如此。
20、創新是名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是國家發展的長久推手,是世界繁榮的永世奇才。
Ⅶ 關於創新的事例
1、高斯是德國偉大的數學家。小時候他就是一個愛動腦筋的聰明孩子。
還是上小學時,一次一位老師想治一治班上的淘氣學生,他出了一道數學題,讓學生從1+2+3……一直加到100為止。他想這道題足夠這幫學生算半天的,他也可能得到半天悠閑。
誰知,出乎他的意料,剛剛過了一會兒。小高斯就舉起手來,說他算完了。老師一看答案,5050,完全正確。老師驚詫不已。問小高斯是怎麼算出來的。
高斯說,他不是從開始加到末尾,而是先把1和100相加,得到101,再把2和99相加,也得101,最後50和51相加,也得101,這樣一共有50個101,結果當然就是5050了。聰明的高斯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2、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里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
他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於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3、25歲的愛因斯坦敢於沖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贊賞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後又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新權威。
4、萊特兄弟不迷信書本——創新要敢於向權威挑戰
在反復進行滑翔試驗中,萊特兄弟發現氣壓中心側轉的現象——彎曲的翼面氣壓中心並不總是像平翼面承受的氣壓中心一樣往一個方向移動。這一重大發現與許多科技書籍的論點相違背——科學家們已經獲得的關於大氣對機翼壓力的數據竟然有許多是不正確的。
萊特兄弟於是在 1901 年下半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對模型機翼進行准確試驗的風洞,用兩個多月時間使用風洞進行了 200 多次各種類型翼面試驗,取得了一整套科學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設計出飛機。
5、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了新法。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Ⅷ 名人勇於打破常規,發明創新的事例
1.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跟大家在後院玩耍,有個小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版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權都嚇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2.袁隆平
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3.哥白尼的「日心說」
日心說,也稱為地動說,是關於天體運動的和地心說相對立的學說,它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有力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4.牛頓
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5.盛田昭夫
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在逐漸邁入國際化時,盛田昭夫感覺公司全名過於冗長,有礙國際化發展,於是就和井深大翻閱字典找尋新名稱,最終決定使用「SONY」。1958年1月,盛田昭夫和井深大說服了持反對意見的董事會,正式將「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的名稱改為「SONY」(索尼)。
Ⅸ 有哪些關於創新的例子
1、馬化騰
馬化騰從深圳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潤迅公司做軟體工程師,這段經歷使馬化騰明確了軟體開發的意義在於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後來,他聯合幾個在深圳電信、網路界有多年創業經驗的人開始創業,打造騰訊公司。
隨著用戶的增長,運營QQ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馬化騰四處籌錢,在國內的銀行及投資商中屢屢碰壁後,馬化騰憑著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拿到了國外2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從此,QQ帝國雄踞互聯網。馬化騰還善於捕捉市場信息,勇於創新。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韓國網路公司有一種給虛擬形象穿衣服的服務很受韓國網民歡迎,他立即聯合服裝服飾、手機、飾品公司共同開發了風靡「QQ族」的QQ秀,為騰訊帶來了驚人的利閏。同時鑒於網路游戲風靡世界的形勢,馬化騰投資運營了《穿越火線》等網路游戲,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齊白石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畫風又變了一次。
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變化。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3、愛因斯坦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里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
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他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於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5歲的愛因斯坦敢於沖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贊賞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後又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新權威。
4、托勒密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密認為地球居於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環繞地球運行。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論,闡明了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
而後,布魯諾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
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5、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幼愛好書法,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據說,有次練書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畫來畫去。妻子問他這是干什麼,他說是在練字。
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麼?」鄭板橋聽後,猛然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麼行呢!從此以後,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