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什麼概念
自由王國,是指非手段性生產和活動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人們生存活動的目的就在於自身,人的發展成了目的,勞動和其他一切人類活動都是為了實現主體自身的內在需要。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活動本身就體現了目的與手段、人的價值實現和創造過程的統一。
必然王國同「自由王國」相對。指人們所創造的社會關系反過來奴役人們自己的一種社會狀態。以往社會的進步和人在歷史上的某種程度的解放,雖然包含著向自由王國逼近的趨勢,但總的來說,人類仍處在必然王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於勞動的異化。只有克服勞動異化,人類才能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1)王國與創造擴展閱讀:
哲學闡述
在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領域內,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人處在這種必然王國境界的表現。它表明人類活動的局限性、非自由性,表明人們尚未認識、自覺適應和掌握環境變化的客觀規律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
如果人一旦認識到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和機制,並自覺的運用客觀規律解決或者避免它,就擺脫了這個必然王國。人類處置自然的歷史,是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例如,某一地區人口劇增導致了嚴重的生態退化,如果只是通過人口悲劇性地減少來實現環境生態功能的恢復。
這就是一種不自覺的、盲目的狀態,說明人類仍處在必然王國之中。與此相反,如果通過計劃生育,有計劃有步驟地、自覺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其中包括提高人口的生態意識,從而來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恢復環境的生態功能,才是對必然王國的超越。
㈡ 聯系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這一理論,談談當代大學生如何創造有價值
聯系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這一理論,大學生要創造自己的價值需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價值,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㈢ 如何理解自由王國和必然王國的關系
1、「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可以理解為兩種社會形態。
馬克思所說的「自由王國」指的是共產主義社會,而「必然王國」指的是共產主義以前的社會。到目前為止,人們生活的世界仍然是一個「自然王國」,真正的「必然王國」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實現。
實際上,馬克思所闡述的「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所指向的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兩種不同的領域,以及兩種不同狀態下人的自由的不同性質。
2、自由與必然的關系是相對的。
對於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世界的必然性和規律性與人的自由活動的關系,我們不能僅僅從消極的否定性方面去理解,還應從積極的肯定性方面去理解,充分認識必然性對於人的自由的前提與基礎的意義。
必然性對於人的自由的意義,首先表現在正是存在著必然性對人們活動的制約作用,人們才能產生追求自由的渴望。
其次,正是由於客觀必然性的存在,才使人們爭取自由的活動的實現成為可能。假如人們所面對的世界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可循,人們便會因參照坐標的缺失而產生一種無從選擇、無所適從的感覺,人對世界的改造也就成為不可能。
再次,正是存在著必然性對人們活動的制約作用,所以才賦予人們爭取自由的活動以價值和意義。沒有限制,就不存在對限制的打破問題。離開必然性談人的自由,自由就成為一個多餘的問題。必然性既構成了人的自由的限制和約束,又構成了人的自由成為可能的基礎和條件。
3、二者是建立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
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是社會物質和精神多方面條件協調發展的結果,其中,最根本的條件是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只有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物質財富的源泉涌流,才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充分的物質財富,保證社會一切成員有充裕的物質生活,享受自由,體會快樂。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而日漸成熟、日趨完善,人類必將在經濟活動中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然王國的偉大轉變。
(3)王國與創造擴展閱讀
馬克思認為「自由王國」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的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但並不是說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就是「自由王國」,只有當人類把自己能力的發展作為目的本身時才有真正的自由王國。物質生產活動的「此岸」和「彼岸」的對立,實質上是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對立。
自由王國的實現,是物質生產活動「此岸」和「彼岸」對立的揚棄,是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對立的揚棄。其直接表現就是實現勞動的普遍化。所謂自由王國,是指非手段性生產和活動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人們生存活動的目的就在於自身,人的發展成了目的,勞動和其他一切人類活動都是為了實現主體自身的 內在需要。
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活動本身就體現了目的與手段、人的價值實現和創造過程的統一。實質內容就是人類主體本身能力的發展成為目的。
在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領域內,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人處在這種必然王國境界的表現。它表明人類活動的局限性、非自由性,表明人們尚未認識、自覺適應和掌握環境變化的客觀規律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如果人一旦認識到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和機制,並自覺的運用客觀規律解決或者避免它,就擺脫了這個必然王國。
人類處置自然的歷史,是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例如,某一地區人口劇增導致了嚴重的生態退化,如果只是通過人口悲劇性地減少來實現環境生態功能的恢復。這就是一種不自覺的、盲目的狀態,說明人類仍處在必然王國之中。
與此相反,如果通過計劃生育,有計劃有步驟地、自覺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其中包括提高人口的生態意識,從而來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恢復環境的生態功能,才是對必然王國的超越。
㈣ 請問什麼是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
人類的認識史和社會史,就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發展是一個無限的過程。
在認識上,必然王國是指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認識而不能自覺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種社會狀態;自由王國則指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認識了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並自覺依照這一認識來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種社會狀態。
在社會歷史中,必然王國指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別是受自己所創造的社會關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會狀態;自由王國指人自己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擺脫了盲目性,能夠自覺地創造自己歷史的社會狀態。
㈤ 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的出處
出自《馬克思主義哲學》
相關介紹: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中,有「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這樣兩個基本概念。哲學告訴我們,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
馬克思認為「自由王國」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的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但並不是說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就是「自由王國」,只有當人類把自己能力的發展作為目的本身時才有真正的自由王國。
(5)王國與創造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所謂必然王國,是指人們對社會歷史的必然性尚未認識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動和行為不得不受這種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狀態。
而所謂自由王國,是指人們認識和掌握了社會歷史的必然性和規律,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使自己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從自然界和社會領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來,從而能自覺創造自己的歷史的這樣一種狀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由王國
㈥ 主義哲學中"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什麼意思解釋
必然王國指人們掌握客觀規律前盲目地受客觀規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國指人們掌握客觀規律後自覺地運用規律改造世界的境界。
就人類社會整體而言,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於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所預期的效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323頁)
(6)王國與創造擴展閱讀:
以往社會的進步和人在歷史上的某種程度的解放,雖然包含著向自由王國逼近的趨勢,但總的來說,人類仍處在必然王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於勞動的異化。只有克服勞動異化,人類才能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在私有制社會這個必然王國中,勞動者是自己社會關系的奴隸,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首先是勞動者身受其害,他們為盲目的必然性所支配,處於被壓迫、被奴役的不自由狀態。而剝削階級則是這種不合理制度的直接得利者。
㈦ 公國、王國、帝國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1、公國,是指王國下面的封建制自治國家。公國的元首被稱作大公,這樣的自治國稱為公國。
2、王國是指以國王為元首的國家,借指有某種特色的領域。當代的王國多為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丹麥、荷蘭、瑞典、挪威等王國。
3、帝國在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皇帝)統治的強大國家,廣義上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而不限於君主制國家。
帝國與王國的區別:
1、所謂帝國,指的是以皇帝為君主的國家,一般領土廣闊,常常擁有屬國,並在一個文化區域內占支配地位。
2、在東亞,則有以中國皇帝為君主的華夏帝國。一般來說,華夏帝國的皇帝只有一個。當中國處於分裂的時候中國可能同時有幾個人自稱為皇帝(如三國時期)。然而,這些皇帝之間一般是不能互相承認的,當其中的一個皇帝向另一個皇帝稱臣的時候,這個皇帝就必須去掉帝號,改稱為王。
政治關系:國王是最高封建領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歐完整的封建等級制度。
經濟關系:中世紀的國家是一個鬆弛的封土集合體,並沒有明確的國界概念。「它的財產權和主權到處相互轉化「。封建領主在其封土內首先明確擁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權,進而在王權衰落後,又逐步取得了王權在地方的權力並將其轉化為同封土一並世襲的私人權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稅收、鑄幣等權力。
(7)王國與創造擴展閱讀:
有些君主制國家(一般實際上是王國)常以帝國作為正式國號。如1822年至1889年的巴西帝國,1822至1823、1864至1867年間的墨西哥帝國,1889年至1974年的衣索比亞帝國,1897年至1910年的大韓帝國,1977年至1979年的中非帝國。
很多強大的(以及不那麼強大的)古代君主制國家也被後世歷史學者稱為帝國。如赫梯帝國、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帕提亞帝國(安息)、匈奴帝國、薩珊帝國、拉丁帝國(羅馬尼亞帝國)、尼西亞帝國、迦納帝國、馬里帝國、桑海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等。
這些所謂的帝國其實與王國沒有實質區別。
㈧ 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社會發展的什麼 急
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社會發展的兩種不同的社會活動狀態。
在社會歷史的不同階段中,人會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別是受自己所創造的社會關系的奴役和支配;人也會自己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擺脫盲目性,能夠自覺地創造自己歷史。
人類的認識史和社會史,就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發展是一個無限的過程。
在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領域內,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人處在這種必然王國境界的表現。它表明人類活動的局限性、非自由性,表明人們尚未認識、自覺適應和掌握環境變化的客觀規律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
如果人一旦認識到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和機制,並自覺的運用客觀規律解決或者避免它,就擺脫了這個必然王國。人類處置自然的歷史,是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例如,某一地區人口劇增導致了嚴重的生態退化,如果只是通過人口悲劇性地減少來實現環境生態功能的恢復。
這就是一種不自覺的、盲目的狀態,說明人類仍處在必然王國之中。與此相反,如果通過計劃生育,有計劃有步驟地、自覺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其中包括提高人口的生態意識,從而來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恢復環境的生態功能,才是對必然王國的超越。
而自由王國的實現基礎是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 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科技的極大進步,教育的極大發展,文明的極大普及,社會的創新智慧釋放、創新力量涌流。
㈨ '王國』和「帝國」有什麼區別
我們平時所說的帝國,可以分成稱謂意義上的帝國和影響力意義上的帝國。在稱謂意義上,只要一國君主自稱皇帝,並被外國認可,就可算是帝國。如明治早期的日本,力量並不強大,但在稱謂上也叫日本帝國。又如20世紀的衣索比亞,雖然弱小,受英,意等國欺凌,但也是帝國。
在影響力意義上,只要一國足夠強大,並實行君主制,就可稱帝國。如,對俄國的沙,若干伊斯蘭國家的蘇丹和哈里發,匈奴的大單於或蒙古大汗,乃至古代亞述,波斯,馬其頓的君主們,這些君主並不使用皇帝的稱謂,但後人認為他們的制度和影響力符合帝國和皇帝的資格,也可稱他們為帝國和皇帝。
1 中國的皇帝
中國古代,最早被後世稱為皇或帝的,是伏羲,黃帝這些傳說中的君主,他們往往擁有神化的形象,死後飛升天界。而在夏商周三代,最高級別的統治者也只擁有"王","天子"這樣的稱號。此間文獻中的"帝",或是指那些遠古傳說中的君主,或是指"天"或"天帝",很少用來指代當時的君主。
東周年間,王室衰微,諸侯國大多自稱為王,本來普天唯一的王這時演化成一大堆諸侯王。因此秦統六合時,為了宣示自己凌駕於以往諸王的最高地位,採用了"皇帝"的稱號。這一稱號也被後世的朝代所繼承,直到最近的袁世凱稱帝為止。
歷史上自稱皇帝的人眾多,除了若干大一統王朝,如秦漢明清等的君主稱皇帝外,一些分裂期的君主如三國,十六國,隋末群雄,五代十國的君主也自稱皇帝。還有一些"兒皇帝",如唐李淵之於突厥,石敬瑭之於契丹,劉豫之於金。至於民間的小規模佔山為王或是搞迷信活動自稱皇帝的就更數不勝數了。(1949年以後各地自稱皇帝宣揚迷信的案件就有百十起)。
對於歷史上這無數的"皇帝",誰是夠資格的,誰是不夠格的,歷史學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如三國時的劉備,後人承認他資格的,稱他為漢昭烈帝;不承認的,稱他為蜀主。(稱號這樣的虛名,本來就無所謂,現代人蹲在廁所里自稱宇宙大皇帝,也沒人干涉)
中國古代並沒有"帝國"的說法。西方學者為了方便起見,把中國的規模較大的朝代稱為帝國,也無不可。
2 希臘-羅馬和天主教的皇帝
亞歷山大大帝:歐洲的第一個被尊崇的"皇帝"。但亞歷山大並未自稱皇帝,在當時通用的希臘和波斯語中也沒有"皇帝"一詞。"大帝"這一稱號其實是數百年後的羅馬君主追封給他的。
古羅馬皇帝:那個追封亞歷山大為大帝的人,則是歐洲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皇帝---羅馬帝國的屋大維。奧古斯都追封亞歷山大的做法,則是為了渲染自己獨裁的合法性,正與中國的秦皇漢武登山封禪祭祀黃帝的做法暗合。需要注意的是,屋大維和其後的十幾位皇帝,在名義並未廢除共和制,其名義上的職務是共和國的首席元老兼執政官兼終身保民官。直到戴克里先皇帝,才完全廢除共和制而採用東方式的宮廷君主制。羅馬帝國又經歷數百年沉浮,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但是,在羅馬帝國時代,皇帝並不需要羅馬主教長(教皇)的加冕,因為皇帝本人就兼任教會的最高首領大祭司,而教皇是皇帝的下屬。此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帝國。
法蘭克帝國皇帝:西羅馬覆滅後,新入主的日耳曼人和羅馬教會結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王國。其中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國王時期迅速擴張,大有恢復古羅馬疆域之勢,查理王也被教會加冕為羅馬人皇帝。查理的兒子虔誠者路易一世和孫子洛泰爾一世繼承了帝位。843年帝國分裂為東,西,中三個王國,皇帝只擁有中法蘭克的統治權,不久亦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年,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由教皇加冕稱帝,宣布繼承西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大帝的正統,成為羅馬天主教世界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但神聖羅馬帝國這一名稱從1157年起才正式使用),和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皇帝遙相呼應。早期的神聖羅馬皇帝尚擁有實權,但自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54)開始帝權逐漸衰落,皇帝也成為擺設。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一世解散。從此,正統羅馬帝國意義上的皇帝的歷史結束了。
19世紀的歐洲皇帝:1806年被拿破崙趕走的神聖羅馬皇帝弗蘭茨,改稱奧地利皇帝,一戰後滅亡。拿破崙一世和三世先後建立法蘭西第一和第二帝國並加冕稱帝,並迅速滅亡。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並加冕稱帝,一戰後滅亡。縱觀19世紀,教會的權力早已衰微,一個君主只要有能力進入羅馬,並且不害怕樹大招風的話,都可以加冕皇帝,所謂的皇帝已不代表什麼正統。
3 東正教系列的皇帝
拜占庭帝國皇帝: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一支的皇帝,1453年被奧斯曼蘇丹滅亡。
俄羅斯沙皇: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1917年滅亡。俄羅斯一直認為自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正統。
4 其他皇帝
古印度經歷了多次統一和分裂的過程。中國的史書一貫習慣把印度君主稱為"王",如孔雀王,戒日王,阿育王,阿克巴王等,但根據其疆域,軍事和文化的影響力,這些君主在西方也被稱為皇帝。在這里,王和皇的差別,只是一個梵-漢-英互譯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