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魯迅要塑造阿Q這個人物形象
表明這種普遍在於"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怎樣麻木。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一條褲,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這是的關鍵,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
Ⅱ 魯迅為什麼要塑造阿Q的形象
在魯訊的小說中,莫過於《阿Q正傳》最有名。但一提起《阿Q正傳》,就不能不提起文中的主人公阿Q。
阿Q這個典型的產生,至今已經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來,阿Q已成為我國人民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對我國現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同時,多年來,阿Q也逐漸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知道,所熟悉,各國人民通過阿Q來了解中國人民過去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奴役的歷史。無論就反映時代生活的深廣程度上說,就對實際生活的影響上說,阿Q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典型,同世界文學史上許多有名的典型可以並列而無愧。後出的阿Q,又因為處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在十月革命影響下蓬勃發展的時代,而且處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已經開始的時代,社會主義思潮和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的影響,使這個文學典型帶上嶄新的性質,為以前一些有名的典型所沒有。說阿Q基本還屬於批判的現實主義的范疇,我們認為是可以的;但是這已經不是十九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批判現實主義,而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進入了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范圍的批判現實主義。阿Q可以說就是這種帶有嶄新性質的批判現實主義在中國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阿Q是怎樣一個人呢?
作者在小說的開頭就告訴我們,阿Q是未庄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社會某些本質方面的縮影)里無田無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滿了屈辱和痛苦的一個小人物。他姓甚名誰,從哪裡來的,出生於什麼人家,不獨別人從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獨有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 道: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過去有人認為阿Q可能是出生於破落地主或小官僚之家的,那證據就是它上面所說的這句話。其實阿Q的話是靠不住的,不過是為了獵取精神勝利而臨時胡謅罷了;而且一說完也就忘掉,沒當作一回事。所以拿來作為科學考證的根據,實在是白費精神。
阿Q也沒有家,一個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裡,但一完就走了。"可見他是一個一無所有,專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下層農民,換了話說,也就是農村的無產者。
阿Q和一般農民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農民有著自己的家,自己耕種的土地(無論是祖傳的或從地主租來的),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產資料;阿Q則什麼也沒有。地主階級對它的剝削並不是通過地租這種通常的形式,而是象資本家對工人一樣,直接榨取他的勞動力;因此阿Q比一般農民更慘苦地呻吟於地主腳下;地主一天不給他短工做,他就得餓一天。這就決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無權利。在未庄,豪紳地主以至地保、閑人,都把它視為無足輕重的賤物,高興時拿他開玩笑,不高興時就隨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會因為無端打罵阿Q而受到責難。豪紳地主甚至還可以以某種借口把他驅逐出未庄,不讓他回來。阿Q就這樣在嚴重的封建經濟剝削和封建政治壓迫之下,過著一種居無定處,顛連困苦的奴隸生活。
阿Q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幸的呢?象阿Q這樣的階層,本來是最易於產生反抗和革命的思想的。事實上,阿Q對於豪紳地主的迫害,總是不甘心的,他是有怨憤、有不平的;他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擺脫一切屈辱和痛苦,揚眉吐氣,做一個自由的體面的農民。毫無疑問,阿Q過去也曾為此進行過一些實際斗爭,只因為豪紳地主的勢頭太大,自己的力量太小,他的斗爭從未得到預期的結果,反而常常因此吃更多的虧,遭受更多屈辱和痛苦。"反抗,失敗,再反抗,再失敗,再反抗",這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出世以前農民自發斗爭的一般規律。這固然也鍛煉了廣大農民的斗爭意志,加深了他們的階級仇恨,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象阿Q這樣的還缺乏革命覺悟的農民,對斗爭失去信心和勇氣。當時中國又正處在帝國主義步步進逼、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代,封建統治階級當中應運而生的各種民族失敗主義和盲目的民族自大狂相結合的腐朽意識,對阿Q這個階層也有很大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加深了他們的消極的一面,使他們在重重的屈辱面前,逐漸失掉正視現實的勇氣,甚至於企圖用荒唐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麻醉自己的靈魂,沉迷於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之中,而不再力求對壓迫者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阿Q的精神勝利就是這樣形成的。作為一個最受壓迫、生活最痛苦的農村無產者說來,這種情況是不正常的、可悲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不是不可理解的。
我們可以看到,阿Q突出地表現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時候,往往也就是遭受了無端的屈辱,感到無可奈和的時候。阿Q被未庄的閑漢打敗了,被他們揪住黃辮子往牆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這當然是他不甘心忍受的,但又無法反抗,悵惘地站了一刻,只好這樣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這樣一想,就好像保存了面子,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其他如被趙太爺打嘴巴,被賭徒搶去洋錢,阿Q都是利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消除內心的痛苦,使自己忘掉殘酷的現實。這就形成了他生活上的極端的矛盾現象:在現實中是失敗者,而精神上卻以為是勝利者。他一生的許多喜劇和悲劇,都是從這里演出來的。
有時候,由於遭受的屈辱太多太重,自己明知無法解脫,阿Q就又產生了一種宿命的思想,好像以為,既然屈辱無法避免,也就證明這是自己應該承受的了,所以一時也就沒有什麼不平之氣。例如他被老把總逮捕之後,"第二次進了柵欄,倒也並不十分懊惱。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圓卷的"。被送進刑場的時候,他也在百忙中這樣想,"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他還"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這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已經同下層群眾中某些宿命的思想結合了起來。正是這種落後的意識,使阿Q沉迷於"得意"、"愉快"、"飄飄然"之中,很少發出真正的反抗聲音。
總之,阿Q的精神勝利法主要是一種愚妄的、落後的、不足為訓的東西。一個被壓迫者沾染了這種東西,必然要失去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失去深沉的反抗勇氣,同精神上的病人相差無幾。阿Q事實上正是一個精神上的病人,他終身悲苦,也終身糊塗。他對豪紳地主的仇恨,往往只是一瞬間,就消失於心造的所謂"精神勝利"之中了。阿Q爭面子,爭精神上的優勝,實際並沒有爭到,殘酷的現實既不許他進行實際的反抗,也不許他取得任何精神上的優勝。阿Q的"得意"、"愉快"、"飄飄然" ,其實,都是帶著鐐銬的跳舞。而他自己卻分明認真的跳,還時時發出愚妄的歡呼,似乎極力要人們相信他的"勝利",分享他的"快樂",這就百倍地可哀。
自然,阿Q的麻木、健忘、自欺欺人,都是歷來過多屈辱折磨的結果,其中滲透著他的痛苦和眼淚,反映了他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所以這雖然不足為訓,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作者對於阿Q的悲劇命運,明顯流露出深切的同情,這就是所謂"哀其不幸"。自然,作者並不贊同他的精神勝利法,恰恰相反,作者始終批判這種落後的東西。因為,不敢正視現實,不敢對壓迫者進行針鋒相對的實際斗爭,只沉迷於瞞和騙,被壓迫的人民是永遠不能得救的。作者同情阿Q的命運,同情他的怨憤和不平而又反對他的精神勝利法,正是為了說明正視現實,進行實際斗爭的必要性。這是作者進步思想的表現。
不過,作者也沒有把阿Q的性格寫成始終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雖然作者無意把阿Q寫成革命者,但在文中多少也顯示了他在辛亥革命風潮中反抗精神的某些演變,性格的某些發展,(自然,這只是曇花一現的、不持久的。)這是符合於歷史真實的。上面說過,阿Q過去所以缺乏實際的反抗勇氣,是由於自己力量不足以取勝,又多吃了反抗的虧,所以只好忍氣吞聲。但他的階級怨憤和反抗要求並沒有死滅,他沒有心悅誠服、柔順有餘地俯伏於豪紳地主之前,甘心做一個萬劫不復的奴才,象武訓似的。(過去有人拿阿Q和武訓相比似,把他們說成彷彿並沒有什麼兩樣,這是不恰當的。)在辛亥革命爆發時,阿Q看見平時欺在他頭上作威作福、氣焰萬丈的豪紳地主驚慌萬狀,惶惶然若喪家之狗,就非常快意。他直覺的感到,革命既然使豪紳地主害怕,對自己就是有利的,如果要揚眉吐氣,就得跟著革命黨走。這種處於階級對立關系的朦朧認識使他對革命發生了強烈的嚮往。"革命也好罷,"阿Q想,"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向革命黨了。"阿Q並沒有說空話,他真的懷著又新奇又興奮的心情到處尋找革命黨。可惜,在未庄,除了阿Q應生計問題跑到城裡偶而見過殺革命黨外,根本見不到革命黨的影子,更別說投奔革命黨了。直待革命黨進了城,舉人老爺帶著家私倉惶逃難到未庄,這才把革命的消息帶給了農民,於是全村的人心都搖動了。可見,當時的革命黨人並沒有很好的藉助農民的力量來進行革命,這也是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以後還會逐步探討。
《阿Q正傳》這部傑出的作品已經誕生了多年,阿Q這個不朽的人物已在人民的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關於他形象而發表的觀點也是舉不勝舉。我這里僅是一家之言,還需深究後才能得到更深入的見解。
Ⅲ 魯迅先生刻畫阿Q形象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這部中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為背景,通過對雇農阿Q的受壓迫,要反抗,最後被反動勢力殺害的悲劇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農村的階級矛盾,批判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及其不徹底性。作者對阿Q飽受欺凌與摧殘的不幸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表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精神;對趙太爺等反動勢力則予以有力的鞭撻;並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痛切批判,表達了力圖喚醒農民覺悟、促使他們起來革命的強烈願望。
Ⅳ 魯迅為什麼要塑造阿Q這個人的形象
阿Q這一個典型,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在里邊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來,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一個方面。阿Q的性格是豐富的。除精神勝利法外,他主觀、狹隘、保守,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還受到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如深惡造反,以為造反是與他為難;嚴於「男女之防」及排斥異端等等。小說進一步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風暴中加以考察。當辛亥革命起來時,阿Q有著做革命黨的要求。因為阿Q這樣的農民,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性格必然會有發展,會從精神勝利法轉為要求改善生活現狀,獲取溫飽的實際行動。阿Q本來用度窘,很有不平,看見舉人老爺、未庄男女害怕的神情,便對革命「神往」了:「革命也好罷,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並且高叫「造反了!造反了!」不過,從阿Q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來看他的這種「革命」,雖然有報復壓迫者,獲取現實物質欲求的積極意義,即從精神勝利到實際行動;但阿Q的革命思想中包含著農民式的狹隘報復,取壓迫者而代之等錯誤觀念,而且,阿Q也還不可能完全拋棄精神勝利法,例如在決定他生死的畫押時,仍以「孫子才畫得很圓」來自解自嘲等。阿Q死得冤枉,死得糊塗,他直到最後看見圍觀者狼一樣的眼睛,才開始對自己的處境進行反省,而他的生命也就此結束了。小說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有深刻的描寫。革命黨進了縣城,對封建勢力毫無觸動。「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只是改稱了別的,而且都做了革命黨了。在未庄,假洋鬼子成為革命的風雲人物,他還介紹趙秀才參加了革命黨,他們革命的業績是到靜修庵去把老尼姑當作清政府打了一頓,砸碎了一塊龍牌,偷走了一隻宣德爐。封建勢力變為革命黨,作為封建勢力對立面的農民阿Q要革命而不準,反被當作搶劫犯送上了「大團圓」之路,就在偶然中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了。這是阿Q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辛亥革命沒有依靠作為革命主力的農民群眾,沒有一個強大的宣傳和啟蒙運動,農民還處於不覺悟狀態,而沒有廣大農民參加的民主革命,必然是妥協的,不徹底的,甚至是換湯不換葯的。小說通過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悟的重要性這一重大問題,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又一個方面。
Ⅳ 魯迅塑造阿Q這個人物的初衷是什麼
魯迅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中的一個高峰,在我看來,目前還沒有人能夠超越過魯迅。魯迅先生的作品沒有優美的言辭有犀利。先生的有些作品讓我們讀起來不好意思,慚愧,正是戳中了我們的內心。有些人不喜歡魯迅先生所寫的作品,那是因為那些人可能就是魯迅先生所指責所罵的人。魯迅先生的作品為我們指引了一條明亮的路,告訴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做哪些事情。我們的國家要站起來。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他是一塊純白的岩石堅韌不屈。魯迅先生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都十分的生動有代表性。而他塑造的阿Q形象,不僅適合當時那個社會,我們現在社會也有很多的阿Q。魯迅塑造阿Q是為了諷刺以阿Q為代表的一系列人,並且他希望用這個形象來點醒那些阿Q,讓我們的國家擁有更多正能量的人。
魯迅先生是有良心的中國人,他用自己的筆作為武器,摧毀了摧枯拉朽的萬惡舊社會,用自己的筆為武器,去與那些邪惡勢力相對抗。他給我們精神上帶來了一絲光明,他用他的一生都在為拯救中國人的思想而付出努力。魯迅先生是民族時代的脊樑,而我們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多阿Q,驕傲自大而不自知,魯迅先生的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能和當今的很多人相對應,希望我們現在的社會,年輕人能夠真正的醒悟過來,站起來為國家的發展做自己的貢獻。
Ⅵ 論魯迅對阿Q人物形象塑造
1、架空的精神勝利
阿Q在當時的社會上沒有任何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一個弱者,經常受人欺辱,處處遭到失敗。但他卻不敢正視失敗,承認失敗,往往用精神上的勝利去掩蓋現實中的失敗。他常常被人打,每當遭打之後,他就在心裡想:「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樣一想,打他的成了他的兒子,而他則成了別人的老子,他也就勝利了。在賭博時,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錢」被人家搶走了,遭到了失敗,但他卻「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雖然「熱辣辣的有寫痛,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彷彿是自己打了別人一般」,他又「勝利」了。有時他挨了打,又被別人逼著自己罵成「蟲」,這似乎是「遭了瘟」,但不到十秒鍾,他又「勝利」了,他想自己是「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他以這個空洞的「第一個」而自豪。這種架空的精神上的勝利,遮掩了現實中慘痛的失敗。這種精神勝利法便得他無視欺辱,不願去反抗欺辱,永遠安於被欺辱的地位。
2、盲目的自尊
在未庄,誰也瞧不起阿Q,他處處受人歧視,但他卻很自尊。他頭上有幾塊癩頭瘡,他就想盡辦法進行掩飾;他忌諱說「癩」,以及近於「癩」的音,連「燈」,「光」,「燭」,「亮」都忌諱。倘若別人硬要拿他的癩頭開玩笑,他又會說:「你還不配!」「又彷彿在他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刮宮內容的癩頭瘡」了。他不知道自己家先前的樣子,但跟人口角時卻往往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你算什麼東西!」他連老婆也沒有,但他卻常常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甚至身上的虱子沒有王胡多,放在嘴裡嚼得不如王胡響,他也認為這失了體統!這種盲目的自尊,使得他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甚至把缺點當成優點,或者用虛無的幻影來安慰自己,陶醉自己。
3、盲目地排斥「異端」
凡是阿Q看不慣的,新奇的事物,他就視之為「異端」,就盲目地加以排斥。比如城裡人把長凳叫做條凳,油煎大頭魚用蔥絲而不用蔥葉,他就認為城裡人錯了。錢太爺的兒子錢少爺到東洋留學,辮子剪了,腿也直了,阿Q對他「深惡而痛絕之」。另外,他還十分講究「男女之大防」,「他的學說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盲目地排斥「異端」,勢必使得他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反對變革,拒絕任何新鮮的東西,永遠安於現狀。
4、麻木,愚昧
阿Q又是個愚昧,麻木,渾渾噩噩的人。在一次賽神會上,他賭錢賭得正高興,忽然間,「他不知誰和誰為什麼打起架來了。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身上有幾處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幾拳幾腳似的」。(文中著重號是筆者加的。)他的一堆洋錢就這樣糊里糊塗地被人家搶走了。趙家被搶,這本不關他的事,但被抓到縣衙門,他卻糊里糊塗地招認了。他被從監獄了抓進抓出,心裡很坦然,認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圈圈的」。最後他被拉出去殺頭,在遊街示眾時,「有時雖然著急,有時卻也泰然;他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Ⅶ 魯迅為什麼要塑造阿Q這個人物形象
在魯訊的小說中,莫過於《阿Q正傳》最有名。但一提起《阿Q正傳》,就不能不提起文中的主人公阿Q。 阿Q這個典型的產生,至今已經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來,阿Q已成為我國人民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對我國現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同時,多年來,阿Q也逐漸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知道,所熟悉,各國人民通過阿Q來了解中國人民過去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奴役的歷史。無論就反映時代生活的深廣程度上說,就對實際生活的影響上說,阿Q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典型,同世界文學史上許多有名的典型可以並列而無愧。後出的阿Q,又因為處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在十月革命影響下蓬勃發展的時代,而且處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已經開始的時代,社會主義思潮和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的影響,使這個文學典型帶上嶄新的性質,為以前一些有名的典型所沒有。說阿Q基本還屬於批判的現實主義的范疇,我們認為是可以的;但是這已經不是十九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批判現實主義,而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進入了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范圍的批判現實主義。阿Q可以說就是這種帶有嶄新性質的批判現實主義在中國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阿Q是怎樣一個人呢? 作者在小說的開頭就告訴我們,阿Q是未庄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社會某些本質方面的縮影)里無田無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滿了屈辱和痛苦的一個小人物。他姓甚名誰,從哪裡來的,出生於什麼人家,不獨別人從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獨有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 道: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過去有人認為阿Q可能是出生於破落地主或小官僚之家的,那證據就是它上面所說的這句話。其實阿Q的話是靠不住的,不過是為了獵取精神勝利而臨時胡謅罷了;而且一說完也就忘掉,沒當作一回事。所以拿來作為科學考證的根據,實在是白費精神。 阿Q也沒有家,一個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裡,但一完就走了。"可見他是一個一無所有,專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下層農民,換了話說,也就是農村的無產者。 阿Q和一般農民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農民有著自己的家,自己耕種的土地(無論是祖傳的或從地主租來的),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產資料;阿Q則什麼也沒有。地主階級對它的剝削並不是通過地租這種通常的形式,而是象資本家對工人一樣,直接榨取他的勞動力;因此阿Q比一般農民更慘苦地呻吟於地主腳下;地主一天不給他短工做,他就得餓一天。這就決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無權利。在未庄,豪紳地主以至地保、閑人,都把它視為無足輕重的賤物,高興時拿他開玩笑,不高興時就隨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會因為無端打罵阿Q而受到責難。豪紳地主甚至還可以以某種借口把他驅逐出未庄,不讓他回來。阿Q就這樣在嚴重的封建經濟剝削和封建政治壓迫之下,過著一種居無定處,顛連困苦的奴隸生活。 阿Q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幸的呢?象阿Q這樣的階層,本來是最易於產生反抗和革命的思想的。事實上,阿Q對於豪紳地主的迫害,總是不甘心的,他是有怨憤、有不平的;他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擺脫一切屈辱和痛苦,揚眉吐氣,做一個自由的體面的農民。毫無疑問,阿Q過去也曾為此進行過一些實際斗爭,只因為豪紳地主的勢頭太大,自己的力量太小,他的斗爭從未得到預期的結果,反而常常因此吃更多的虧,遭受更多屈辱和痛苦。"反抗,失敗,再反抗,再失敗,再反抗",這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出世以前農民自發斗爭的一般規律。這固然也鍛煉了廣大農民的斗爭意志,加深了他們的階級仇恨,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象阿Q這樣的還缺乏革命覺悟的農民,對斗爭失去信心和勇氣。當時中國又正處在帝國主義步步進逼、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代,封建統治階級當中應運而生的各種民族失敗主義和盲目的民族自大狂相結合的腐朽意識,對阿Q這個階層也有很大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加深了他們的消極的一面,使他們在重重的屈辱面前,逐漸失掉正視現實的勇氣,甚至於企圖用荒唐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麻醉自己的靈魂,沉迷於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之中,而不再力求對壓迫者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阿Q的精神勝利就是這樣形成的。作為一個最受壓迫、生活最痛苦的農村無產者說來,這種情況是不正常的、可悲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不是不可理解的。 我們可以看到,阿Q突出地表現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時候,往往也就是遭受了無端的屈辱,感到無可奈和的時候。阿Q被未庄的閑漢打敗了,被他們揪住黃辮子往牆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這當然是他不甘心忍受的,但又無法反抗,悵惘地站了一刻,只好這樣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這樣一想,就好像保存了面子,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其他如被趙太爺打嘴巴,被賭徒搶去洋錢,阿Q都是利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消除內心的痛苦,使自己忘掉殘酷的現實。這就形成了他生活上的極端的矛盾現象:在現實中是失敗者,而精神上卻以為是勝利者。他一生的許多喜劇和悲劇,都是從這里演出來的。 有時候,由於遭受的屈辱太多太重,自己明知無法解脫,阿Q就又產生了一種宿命的思想,好像以為,既然屈辱無法避免,也就證明這是自己應該承受的了,所以一時也就沒有什麼不平之氣。例如他被老把總逮捕之後,"第二次進了柵欄,倒也並不十分懊惱。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圓卷的"。被送進刑場的時候,他也在百忙中這樣想,"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他還"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這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已經同下層群眾中某些宿命的思想結合了起來。正是這種落後的意識,使阿Q沉迷於"得意"、"愉快"、"飄飄然"之中,很少發出真正的反抗聲音。 總之,阿Q的精神勝利法主要是一種愚妄的、落後的、不足為訓的東西。一個被壓迫者沾染了這種東西,必然要失去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失去深沉的反抗勇氣,同精神上的病人相差無幾。阿Q事實上正是一個精神上的病人,他終身悲苦,也終身糊塗。他對豪紳地主的仇恨,往往只是一瞬間,就消失於心造的所謂"精神勝利"之中了。阿Q爭面子,爭精神上的優勝,實際並沒有爭到,殘酷的現實既不許他進行實際的反抗,也不許他取得任何精神上的優勝。阿Q的"得意"、"愉快"、"飄飄然" ,其實,都是帶著鐐銬的跳舞。而他自己卻分明認真的跳,還時時發出愚妄的歡呼,似乎極力要人們相信他的"勝利",分享他的"快樂",這就百倍地可哀。 自然,阿Q的麻木、健忘、自欺欺人,都是歷來過多屈辱折磨的結果,其中滲透著他的痛苦和眼淚,反映了他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所以這雖然不足為訓,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作者對於阿Q的悲劇命運,明顯流露出深切的同情,這就是所謂"哀其不幸"。自然,作者並不贊同他的精神勝利法,恰恰相反,作者始終批判這種落後的東西。因為,不敢正視現實,不敢對壓迫者進行針鋒相對的實際斗爭,只沉迷於瞞和騙,被壓迫的人民是永遠不能得救的。作者同情阿Q的命運,同情他的怨憤和不平而又反對他的精神勝利法,正是為了說明正視現實,進行實際斗爭的必要性。這是作者進步思想的表現。 不過,作者也沒有把阿Q的性格寫成始終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雖然作者無意把阿Q寫成革命者,但在文中多少也顯示了他在辛亥革命風潮中反抗精神的某些演變,性格的某些發展,(自然,這只是曇花一現的、不持久的。)這是符合於歷史真實的。上面說過,阿Q過去所以缺乏實際的反抗勇氣,是由於自己力量不足以取勝,又多吃了反抗的虧,所以只好忍氣吞聲。但他的階級怨憤和反抗要求並沒有死滅,他沒有心悅誠服、柔順有餘地俯伏於豪紳地主之前,甘心做一個萬劫不復的奴才,象武訓似的。(過去有人拿阿Q和武訓相比似,把他們說成彷彿並沒有什麼兩樣,這是不恰當的。)在辛亥革命爆發時,阿Q看見平時欺在他頭上作威作福、氣焰萬丈的豪紳地主驚慌萬狀,惶惶然若喪家之狗,就非常快意。他直覺的感到,革命既然使豪紳地主害怕,對自己就是有利的,如果要揚眉吐氣,就得跟著革命黨走。這種處於階級對立關系的朦朧認識使他對革命發生了強烈的嚮往。"革命也好罷,"阿Q想,"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向革命黨了。"阿Q並沒有說空話,他真的懷著又新奇又興奮的心情到處尋找革命黨。可惜,在未庄,除了阿Q應生計問題跑到城裡偶而見過殺革命黨外,根本見不到革命黨的影子,更別說投奔革命黨了。直待革命黨進了城,舉人老爺帶著家私倉惶逃難到未庄,這才把革命的消息帶給了農民,於是全村的人心都搖動了。可見,當時的革命黨人並沒有很好的藉助農民的力量來進行革命,這也是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以後還會逐步探討。 《阿Q正傳》這部傑出的作品已經誕生了多年,阿Q這個不朽的人物已在人民的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關於他形象而發表的觀點也是舉不勝舉。我這里僅是一家之言,還需深究後才能得到更深入的見解。
Ⅷ 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是什麼
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具有極為深刻的性格內涵,而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特定的時代並概括出全民族的國民性弱點。阿Q是舊中國農村一個貧苦落後而又不覺悟的農民的藝術典型,在阿Q身上既有農民質朴憨厚的一面,又有落後的、麻木的一面,體現出這個人物形象的鮮明性和復雜性。阿Q身上最突出的性格特徵,就是他的「精神勝利法」,明明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許多屈辱和不幸,但卻習慣於自我欺騙、自我麻醉的奴性心態。
Ⅸ 魯迅《阿Q正傳》中,阿Q的形象意義什麼。
阿Q這一個典型,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在里邊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來,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