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是( ) A、唯心主義的觀點 B、折中主義的觀點 C、
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 。
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1)人民群眾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擴展閱讀:
卡爾·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創立了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
Ⅱ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說的是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
1、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專富的創造屬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
Ⅲ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第一,人民群版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權。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
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Ⅳ 簡答題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有哪12個范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主要在於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原則與依據。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說的四個方面內容並不直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但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導引下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面談談我的理解。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四個價值范疇 進入實踐領域的社會核心價值觀一定應該是簡單、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語錄」,幾句話、幾個詞。「語錄」恰是理論生命力最強盛的標志,最有作為的標志,最發揮作用的標志。基於這樣的判斷,我認為,有四個價值范疇應該能、也確實能進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野:和諧、公正、仁愛、共享。 其一,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狀態。和諧,這一范疇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但其價值內蘊具有鮮明的現代色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和諧,「和而不同」,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容,首先是承認「不同」, 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會主體的多樣性、差異性、獨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應有的內容;但這「不同」又沒有導致根本性的沖突與斗爭,而是「和諧相處」,是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層面上達到一種融洽、協調、有序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講,「和諧」,是對自由與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與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談自由與平等而可能導致的社會失序。 其二,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指向。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石上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承認並倡導共同的標准、共同的價值。這一標準是超越所有社會主體自發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會主體根本利益的價值評判,這就是公平正義,簡稱公正。公,一個社會大家庭的理想狀態;正,一個社會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為核心價值觀,既有厚重的理想導引性,又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可以在全社會引起共鳴。 其三,仁愛——社會主義社會的倫理訴求。愛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情感,也是人類社會最可寶貴的情感。沒有愛的社會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會都應該把愛作為核心的價值觀。但是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因而不同社會形態中的愛的形式與愛的內涵是不一樣的。資本主義個體主義基石的價值觀決定了它的愛是「博愛」,而社會主義社會,更加註重個體與社會及社會中相關群體的關系,是一種「關系之愛」。愛有差等,向上愛父向下愛子,同樣是愛,形式內涵截然不同。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進行創造性轉換,用於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合適的。更何況「仁者愛人」,社會主義的「仁愛」還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基礎上的愛。 其四,共享——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胡錦濤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無論物質成果,還是精神成果,都應該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所共享,都應該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更進一步看,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主人對國家改革發展成果共享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社會主義的邏輯必然。所有制形態上的「公有」體現在分配形態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在當代中國有著鮮明的針對性,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不要混淆價值性與工具性的關系 有的同志會問,為什麼不把現在大家關注的一些熱點,比如,「民主、法治、權利、富強」等等內容也列入核心價值觀,難道它們不重要嗎?我們承認,它們很重要,甚至很有現實針對性,是當代中國社會迫切需要加強的內容,但它們是價值觀的實踐展開,是反映奮斗目標、發展主題、政治文明建設任務等要求的工具性范疇,是次生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從核心價值觀中把他們推導出來。一個以「和諧公正仁愛共享」為核心價值的社會必然是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權利神聖、國富民強的社會。因為,核心價值觀應處於價值的層面,是價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是導向性的,不是結果性的;是邏輯上的在先,不是具體行為上的在先。 當然,在這里我們一定要強調一句話:不把它們列入核心價值觀,絕對不等於它們不重要,也絕對不能因此忽視它們的重要性,反而要更加彰顯它們的意義與功能。在今日的中國社會切實踐行民主、崇尚法治、尊重權利、國富民強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沒有對它們的切實踐行也就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被實踐。
Ⅳ 「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是什麼觀點
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及作用,又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條件包括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精神文化條件。
(5)人民群眾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擴展閱讀:
個人的作用:
從量上說, 個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任何歷史事件都有人的參與,歷史事件的當事人能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明顯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記, 能夠影響歷史事件外貌特徵。
在歷史上許多傑出人物甚至能對對社會發展起某種促進作用,而逆歷史潮流而動, 代表腐朽沒落階級利益的反動歷史人物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總之人是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從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以歷史唯物主義「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理為理論依據。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調動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 創造性, 這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Ⅵ 人民群眾是文化藝術作品的直接創造者嗎這句話對嗎
藝術源於生活,但不能說人民群眾就是文化藝術的直接創造者。
Ⅶ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辯證關系是什麼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體現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的必然結論,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若乾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也深化了對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黨的認識。對這兩個基本問題,毛澤東思想作了回答,鄧小平理論作了回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結合時代特點和新的實踐,把這兩個基本問題聯系起來,作了進一步的回答,作了創造性的回答。可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的相互關系: 「三個代表」是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整體。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只有不斷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為發展生產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設才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才能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是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和前提,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則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目的和歸宿。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Ⅷ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的關系
「三個代表」之間的關系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 只有不斷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為發展生產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設才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才能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這不僅提出了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途徑。 先進生產力是基礎和前提,先進文化是靈魂與旗幟,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體和目的,三者統一於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和實踐之中。 「三個代表」體現了黨的建設中繼承優良傳統與不斷發展創新的辯證統一; 「三個代表」體現了黨的建設中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辯證統一; 「三個代表」體現了黨的建設中保持自身先進性與聯系群眾廣泛性的統一; 「三個代表」體現了黨的建設中完成根本任務與實踐根本宗旨的辯證統一。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強大的物質文化基礎,因此,從本質上講,完成黨的根本任務的過程,就是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過程。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要建立與先進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 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要建立以先進文化為標志的新的意識形態。 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建立人民群眾擁護的新的執政目標。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思想是依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關系的基本原理,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原理,是依據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基本原理而形成的。因此說,三個代表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堅持、繼承和發展。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Ⅸ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專在一定裎庋上參與了歷屬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Ⅹ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及其重要意義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理的含義是,在參與歷史活動的一切人中,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理論溯源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也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過貴民、重民的思想。
中國先秦思想家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盡心下》)。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
(10)人民群眾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擴展閱讀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為了生存,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人民群眾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的承擔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為精神生產創造了物質前提。他們的生活、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產品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他們還直接參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對人類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直接的貢獻。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的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來實現的。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由革命階級領導的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革命力量,
或早或遲會起來推翻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腐朽的社會勢力,為新的社會制度開辟前進的道路。歷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運動,都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堅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