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十大發明家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張衡、蔡倫、祖沖之、畢升、沈括、賈思勰、李冰、酈道元、郭守敬、李時珍、趙過、汜勝之、杜詩、許慎、張仲景、華佗、馬鈞、劉徽、趙爽、魏華存、
葛洪、陶弘景、何稠新、劉焯、裴矩、孫思邈、竇權蒙、陸羽、李吉甫、張君房、劉益、王惟一、孫夷、張紫陽、賈憲、邵雍、張載、蘇頌、楊介、錢乙、趙明誠、陳旁、鄭樵、陳自明、秦九韶、宋慈、趙友欽、扎馬魯丁、成無己、劉完素、楊輝、丁易東、李冶、黃道婆、王禎、朱世傑、朱思本、贍思、齊德之、滑壽、萬虎(萬戶)、蘭茂、吳敬、羅洪先、方有執、朱載培、黃成、程大位、徐光啟、徐霞客、計成、宋應星、孫雲球、湯若望、南懷仁、梅文鼎、陳潢、顏元、孫從添、明安圖、戴震、段玉裁、張明山、徐繼畲、何秋濤、姜別、徐壽、華蘅芳、徐壽、徐建寅、詹天佑、馮如、羅振玉、顧祖禹、竺可楨、吳有訓、侯德榜……
中國古代十大應用科學家:黃道婆、徐光啟、魯班、明安圖、宋應星、李春、張遂(僧一行)、徐霞客、馬均、裴秀。
中國古代十大醫學家:華佗、李時珍、孫思邈、葛洪、扁鵲、皇甫謐、朱丹溪、張仲景、葉天士、錢乙。
中國現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錢三強、於敏、王淦昌、錢偉長、蘇步青、李政道、竺可楨、童第周、趙九章、陳景潤、周培源、楊振寧、張文裕、侯德榜、丘成桐、熊慶來、吳文俊、周光召、李遠哲……(25人)
B. 中國古代鮮為人知的發明有哪些,具體的
豆腐
古代木構架
水磨漆
渾天儀地動儀
瓷器
松脂燈(孔明燈)——中國的熱氣球
龍骨水車
水力鼓風設備水排
淬火技術
走馬燈
……
C. 中國的哪些發明家發明了什麼
喻皓 (生卒年不詳)工人建築師。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帶。北宋初年,曾當過都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晚年寫成《木經》三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關於木結構建築的手冊,可惜後來失傳了。
蘇頌 (1020~1101)字子容,泉州(今福建)南安人。北宋著名科學家。他主持創制了當時先進的天文鍾之一———水運儀象台,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蘇頌所著《新儀象法要》,詳細地介紹了水運儀象台的構造,歐洲人認為他是現代天文鍾的祖先。
賈憲 北宋數學家,創制「賈憲三角」。他最著名的數學成就,是創制了一幅數字圖式,即「開方作法本源圖」,實際上是一個指數為正整數的二項式定理系數表,被稱為中國的帕斯卡三角形。
錢乙 (1032~1113)祖籍浙江,後到鄆州(今山東省東平縣)定居。其著作《小兒葯證真訣》是中國最早的兒科學專著,被視為中醫兒科學的經典著作,錢乙被後人視為「兒科之聖」、「兒科鼻祖」。
衛朴 北宋天文學家,淮南楚州人。平民出身,因用功過度而致雙目失明。他主持編纂的頗有影響的《奉元歷》,在中國天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公元1075年他又主持修訂《奉元歷》,使之更趨完善。
李誡 字明仲,北宋鄭州管城縣人,著名建築學家。他編著的古代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水平,具有高度的科學價值。
陳專 (1076~?)南宋農學家,一生勤奮好學,潛心研究農學理論,公元1149年著《農書》三卷,附《蠶書》一冊。作品對江南水田耕作,對土地利用、土壤肥料、水稻耕種、蠶桑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是研究中國農業科學的寶貴資料。
宋慈 (1186~1249)字惠斧,福建建陽人。南宋傑出的法醫學家,長期擔任司法方面的官職。著有《洗冤集錄》,比西方法醫學專著要早350多年,可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權威著作。《洗冤集錄》被譯成日、英、德、法、荷等多國文字。
秦九韶 (1202~1261)南宋普州(今四川)人,傑出數學家。他仿照「九章算術」寫成《數書九章》,提出了高次方程的解法,比西方早800多年。秦九韶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數書九章》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的一個高峰。
郭守敬 (1231~1316)元朝著名的科學家、天文水利學家。他製造了10多種天文儀器,對天象進行觀察和精密推算。所編「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是我國一位有多方面貢獻的偉大科學家,在世界科學史上也佔有一定地位。
趙友欽 (1279~1368)宋元天算物理學家。著有科學著作《革象新書》。這本書有一篇名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狹縫。趙友欽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小孔成像規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現象。
徐壽 (1818~1884)清代科學家,精於數學和工程技術,與同時代科學家華蘅芳共同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又製成木殼輪船「黃鵠」號,這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項新成就。1871年徐壽翻譯出版了《化學監源》等6部書。
顧觀海 (1799~1862)清代學者,字賓王,號尚之。江蘇金山人,繼承世業為醫生,兼通古今中西天文、算學,著作12種,在古代天文學方面有獨到見解,撰《周髀算經校勘記》八卷,對天文史研究做出了貢獻。
楊岫 (1699~?)清代著名農學家。字雙山,陝西興平縣桑家鎮人。他對種桑養蠶有深入研究,寫有《豳鳳廣義》和《蠶政摘要》兩本養蠶的書,從種桑到繅絲紡織,都有詳細敘述和總結,對研究種桑養蠶技術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中國國學網
D. 李善蘭,徐壽,詹天佑,馮如,侯德榜,茅以升,華羅庚,李四光等人事跡
李善蘭,原名李心蘭,字竟芳,號秋紉,別號壬叔。出生於1811年 1月22日,逝世於1882年12月9日,浙江海寧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天文學、力學和植物學家,創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冪級數展開式,研究各種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現稱「自然數冪求和公式」),這是李善蘭也是19世紀中國數學界最重大的成就。
徐壽(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號雪村,江蘇無錫人,清末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在我國,系統地介紹近代化學的基礎知識大約始於19世紀60年代。在這一方面,徐壽做了重要的工作,許多科學史專家都公推徐壽為我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青少年時,徐壽學過經史,研究過諸子百家,常常表達出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因而受到許多人的稱贊。然而他參加取得秀才資格的童生考試時,卻沒有成功。經過反思,他感到學習八股文實在沒有什麼用處,毅然放棄了通過科舉做官的打算。此後,他開始涉獵天文、歷法、算學等書籍,准備學習點科學技術為國為民效勞。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1]。英文名:Jeme Tien Yow。[1]祖籍徽州婺源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現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3],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馮如,男,原名馮九如。漢族廣府人,生於廣東恩平。生於一個貧農家庭。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嚮往。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他在研製出一些機械的基礎上投入了飛機製造。在第一次製造的飛機試飛不成功後,第二次製造並試飛獲得成功,受到孫中山先生和旅美華僑的贊許,同時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另有馮如同名圖書等。
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他於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四五十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1926年中國「紅三角」牌純鹼入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成為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1916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時稱交通部唐山工業專門學校英文名稱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教授、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工科主任、國立河海工科大學校長、交通部唐山大學校長(今西南交通大學)、北洋工學院院長、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代院長、院長、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北洋大學校長、中國/北方交通大學(時含今西南交通大學和今北京交通大學)校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等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晚年,他編寫了《中國橋梁史》、《中國的古橋和新橋》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漢族,籍貫江蘇金壇,祖籍江蘇省丹陽。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中國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E. 徐壽為什麼被懷疑是「穿越者」,他都做了哪些違時代的事
徐壽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物,雖然學習能力很強,堪稱學霸,但是並不是八股文制度下的學霸,而是一個善於學習西方先機技術,並且懂得學以致用的學霸。徐壽17歲的時候,父母雙亡,於是徐壽就擔任起了照顧兩個妹妹的職責。迫於生計的他只得跟著父親學做生意,假象的糧產比較豐富,於是徐壽就開始了貿易生活。
後來徐壽結合蒸汽機的縮略圖,還真是成功的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台國產蒸汽機。萬事開頭難,有了蒸汽機之後,徐壽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之後,又用了一年的時間設計出了輪船的製造圖紙,後來輪船成功下水。除了這之外,徐壽還有很多化學方面的宮瀨,翻譯了化學元素表,減輕了後來國人研究化學時候的很多問題。
F. 徐壽是何人為什麼會說他是穿越者
徐壽,號雪村,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沒落地主家庭。這人打小就天賦超標,動腦能力與動手能力高高在上、比翼雙飛。但氣人的是,他卻不“學好”:丟開八股文,選擇了格致之學。那個年代,這東西可是偏門,跟木匠、泥瓦匠差不多,連相關的學堂都找不到。可學霸就是學霸,在《博物新編》的啟蒙下,居然就打開了徐壽的人生新境界,他自學成才,晉級學神,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數學、天文、物理、音樂、醫學、礦學,凡是被徐壽啃過的,都成了他的無形資產。
如果徐壽晚生一兩百年,生活在當代,有各類教材引領,以他強絕人類的天賦,在物理、化學領域,或許會成為光輝閃耀的一代大師,他的名字將與李政道、楊振寧、崔琦等人並列。甚至於,現如今最神秘的生命科學、最有前途的人工智慧領域,或許也將會由他打開關鍵缺口。
G. 元代、明代、清代有哪些發明家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簡儀等多種儀器,並制定了一部精良的歷法——《授時歷》。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謚文定。明松江人,漢族。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通天文、歷算,習火器。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
明代火器發明家 趙士禎 趙士禎(1552———1611),字常吉,號後湖,樂清市(縣城)人,明代火器發明家。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受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高度評價。然而趙士禎進入仕途憑借的是精湛的書法藝術。據記載,他在太學讀書時偶爾寫詩於扇上為宦官所得,獻給萬曆皇帝「大得欣賞」,遂於萬曆六年(1578)被封鴻臚寺主管,「後進為中書舍人」。
徐壽 (1818~1884)清代科學家,精於數學和工程技術,與同時代科學家華蘅芳共同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又製成木殼輪船「黃鵠」號,這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項新成就。1871年徐壽翻譯出版了《化學監源》等6部書。
清代火器發明家戴梓 清朝發明家黃履庄(1656—?年),江蘇揚州人。自幼聰穎,尤其喜歡出新點子。他七八歲在私塾讀書時,曾經背著塾師,偷偷拿走木匠的刀子和鑿子,雕刻出一個高約一寸的木人。把木人放在桌上,它能自動行走,手足都會動,觀者都說它很神奇。黃履庄十餘歲時,父親去世,黃履庄就到了廣陵(今揚州市廣陵區)他舅舅家,與姑表兄弟戴榕(字文昭,1656—?年)同處,兩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出生(奇得很!)。他因此接觸到了西方的數學和物理學,製作技藝大有長進。他曾做了一些小東西給自己玩,見者多出重價購買。但他體質虛弱,不耐過多勞動,不得不放棄此項愛好,因此他的作品不可多得。 戴榕曾看到黃履庄製作了一輛雙輪小車,長三尺餘,可坐一人,不用推它就會自己行走;若停住了,只要用手拉動軸旁的曲拐,它又會繼續行走,每天可行走八十里。黃履庄還製作了一隻木狗,把它放置在門旁,可像真狗一樣卷卧,有人進門,觸動機關,木狗就會叫個不停,叫聲與真狗相類,人們很難辨其真偽。他還製作了一隻木鳥,把它放在竹籠中,自己會跳舞飛鳴,叫聲像畫眉鳥,凄越動人。黃履庄還製作了一個水器,把水灌進器中,水就會像線一樣自下向上射出,高五六尺,一個時辰後水流也不會斷。他還製作了很多其它玩具,不能悉載。 有人見黃履庄能製作出這麼多的奇巧東西,懷疑他必定有異書或有異傳。可戴榕與他相處了很久,沒有看到他有什麼異書。戴榕也問過黃履庄,他的技藝是向誰學來的。可黃履庄告訴他,他根本就沒有師傅。其實,黃履庄是因為喜歡思考,善於思考。戴榕曾對他滔滔不絕地說話,他則仔細地聽著。他思考問題若不得解,必定會整夜不眠,擁衾而坐,直到找到答案才罷休。 黃履庄還設計過驗冷熱器(即溫度計,能分別氣候,驗測葯性),驗燥濕器(即濕度計,可預測天氣陰晴),瑞光鏡(即聚光鏡,大者口徑達五六尺,夜以一燈照之,光射數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體生溫,如在太陽之下)、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多級螺旋水車(用於農田灌溉)等。著有《奇器圖略》等。
H. 清朝有什麼科技發明嗎
清的考據學獨步天下。。。清朝真正的負面影響在於對中華文化的摧毀上。清這一朝客觀公正的說還是有優點的,在對蒙,藏,回等別的民族控制手段上超過中國以前的朝代,如清朝對蒙古人實行減丁制,一個部落男丁達到多少就要殺掉或者沖軍,對蒙古引入喇嘛教,腐蝕他們的精神。有清一朝,蒙古族的人口幾乎都是負增長。類似政策很好解決了千年來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甚至很多人詬病的幾點如進關時的屠殺,皇權集中,腐朽無能等缺點都不是不可原諒的。試問哪個改朝換代時沒有屠殺?皇權集中秦代也做過,還有哪個朝代最後快終結時候不是腐朽無能的?
真正讓人不可原諒的其實是清朝對待華夏文化的態度,不是繼承發揚,而是毀壞和篡改,這是絕對不可原諒的!
一個民族之所以區別於別的民族,就在於其文化上。沒有代代相傳的文明,我們這個種族就會實際上的滅亡!
清朝統治者作為一個文化劊子手首先做的是剃發易服,從發型服飾上改變我們的文化,然後以修四庫全書和康熙字典的名義毀壞和篡改中華文化,而且是全方位的,各類詩詞,典故,科技,文學方面的書籍建築雕塑工具等等,在清朝統治者眼裡都需要改造的。岳飛《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清人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甚至我都不知道現在我們讀的一些詩詞歌賦是不是歷史上真實的樣子!
清朝統治者在建國初期就推行的是主子奴才式階級制度,奴化國人的思想是其兩百多年的「國策」。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窮極一生要用手中的筆警醒的正是這群受奴化教育兩百多年,麻木的,蘸血饅頭吃的,阿Q精神勝利法的,深受「國粹」毒害的民眾。
萬幸的是清朝本身的游牧文化非常落後,在強勢的中華文化下被逐漸融合,假如八旗是一個和中華文明一樣先進的文明,那可能真會亡國滅種,幾百年後只有歷史學家還記得中華二字。。。。
從別人敬仰的文化上看就知道什麼是值得我們發揚的東西,韓國人為何把孔子漢字漢語端午什麼都說成他們的?他們有多羨慕我們的文化知道嗎?但是他們覺得中華文化被清朝毀壞了,他們覺得現代中國繼承的都是蠻夷文化,所以他們才會瞧不起現在的中國人,日本韓國都不傻,從沒聽說過韓國把辮子頭,旗袍,馬褂,說成是他們的吧?這些「國粹」送給韓國日本他們都不會要。而每當我看見滿屏的辮子戲時候,當我看到還有人為那個以毀壞篡改我們文化為「國策」的朝代歌功頌德的時候,我真替我們國人感到悲
I. 徐壽的人物生平
清嘉慶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縣社崗里。徐氏世居無錫,「力田讀書」, 是一個比較貧苦的農民家庭。徐壽的祖父審發務農的同時兼作商販,家境日漸富裕。徐壽的父親文標大概是徐家的第一個讀書人,但不幸的是年僅26歲過早去世了,徐壽時年僅4歲。母親宋氏含辛茹苦,將他和兩個妹妹撫養成人。在他17歲那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在此之前,他已經娶妻,並有了一個兒子。
徐壽早年也習舉子業,「嘗一應童子試,以為無裨實用,棄去」。 顯然,八股詩文無法解決他一家人的生計問題。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務農,一面經商,往上海販運糧食。難能可貴的是,徐壽並沒有就此放棄對知識的追求。生活的磨難和務農經商的實際經驗,使他痛感時文詞章毫無用處,因此,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轉向了經世致用之學。那時正是鴉片戰爭前夜,清皇朝已經走向衰亡,社會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徐壽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語,接人以誠」和「毋談無稽之言,毋談不經之語,毋談星命風水,毋談巫覡讖緯」的座右銘 ,抱定了經世致用的宗旨,開始在經籍中學習研究有用之學。他研讀《詩經》和《禹貢》等經書時,將書中記載的山川、物產等列之為表,研讀《春秋》、《漢書》、《水經注》等歷史、地理著作,則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變遷。凡是有用之學,他無不喜好。
徐壽的家鄉無錫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業之鄉。那裡有許多能工巧匠。這種風氣也影響了徐壽,他從小就愛好工藝製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 大概正是由於這一愛好使他由博覽群書逐漸轉而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徐壽在科技方面的興趣極為廣泛,舉凡數學、天文歷法、物理、音律、醫學、礦學等等,他無一不喜,無一不好。他不僅潛心研究中國歷代的科技典籍,對於明末清初從歐洲翻譯過來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認真加以研究。他認為工藝製造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而科學的原理又藉工藝製造體現出來,所以他總是「究察物理,推考格致」。 結果,這不僅使他的科學修養大為提高,也使他製作工藝器械的水平日趨精湛。 在徐壽的青年時代,我國尚無進行科學教育的學校,也無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他說「格致之理纖且微,非藉制器不克顯其用.徐壽學習近代科學知識的唯一方法是自學。堅持自學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徐壽有這種毅力,因為他對知識和科學有著真摯的追求。在自學中,他的同鄉華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學家,擅長數學,比徐壽年幼15歲)是他的學友,他們常在一起,共同研討遇到的疑難問題,相互啟發。
在學習方法上,徐壽很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853年,徐壽、華蘅芳結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識。他們專門到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所創辦的墨海書館,結識了當時在西學和數學上已頗有名氣的李善蘭。李善蘭正在上海墨海書館從事西方近代物理、動植物、礦物學等書籍的翻譯。他們虛心求教、認真鑽研的態度給李善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次從上海回鄉,他們不僅購買了許多書籍,還采購了不少有關物理實驗的儀器。回家後,徐壽根據書本上的提示進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實驗。為了攻讀光學,買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圖章磨成三角形,用它來觀察光的七彩色譜,結合實驗攻讀物理,使他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許多物理知識。有一次,他給包括華蘅芳的弟弟華世芳在內的幾個孩子作物理實驗演示。先疊一個小紙人,然後用摩擦過的圓玻璃棒指揮紙人舞動。孩子們看了感到很驚奇和可笑。通過這樣的演示,他就把他學到的摩擦生電的知識傳授給了他人。
1856年,徐壽再次到上海,讀到了墨海書館剛出版的、英國醫生合信編著的《博物新編》的中譯本,這本書的第一集介紹了諸如氧氣、氮氣和其他一些化學物質的近代化學知識,還介紹了一 些化學實驗。這些知識和實驗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依照學習物理的方法,購買了一些實驗器具和葯品、根據書中記載,邊實驗邊讀書,加深了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提高了化學實驗的技巧。徐壽甚至獨自設計了一些實驗,表現出他的創造能力。堅持不懈地自學,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終於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掌握近代科學知識的學者。
鴉片戰爭失敗的恥辱,促使清朝統治集團內部興起一陣辦洋務的熱潮。所謂洋務即是應付西方國家的外交活動,購買洋槍洋炮、兵船戰艦,還學習西方的辦法興建工廠、開發礦山、修築鐵路、辦學堂。但是,作為封建官僚權貴,洋務派大都不懂這些樣學問,興辦洋務,除了聘請一些洋教習外,還必須招聘和培養一些懂得西學的中國人才。洋務派的首領李鴻章就上書要求,除八股文考試之外,還應培養工藝技術人才,專設一科取土。在這種情況下,博學多才的徐壽引起了洋務派的重視,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都很賞識他。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開設了以研製兵器為主要內容的軍械所,他以研精器數、博學多通的薦語徵聘了徐壽和他的兒子徐建寅,以及包括華蘅芳在內的其他一些學者。 1862年3月,徐壽和華蘅芳進入了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眼看當時外國輪船在中國的內河橫沖直撞,十分憤慨,他們通力合作,決心為我國製造蒸汽機。但是,一無圖紙,二無資料,僅僅從《博物新編》這本書上看到一張蒸汽機的略圖,又到停泊在安慶長江邊的一艘外國小輪船上觀察了整整一天,經過反復研究,精心設計,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終於在1862年7月製成了我國第一台蒸汽機,這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蒸汽機試製成功後,他們又著手試制蒸汽船。1863年,徐壽、華蘅芳以及徐壽的第二個兒子徐建寅當時只有17歲,一起在安慶內軍械所開始了試制蒸汽動力艦船的工作。當時,清軍水師使用的都是帆槳動力的戰船,不僅航速慢,而且頗受風向、風力、潮流的影響,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巳大量擁有的蒸汽動力艦船落後。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如魏源、鄭復光等看到了這種巨大差距,呼籲中國人要自造蒸汽艦船,才能在江海上與入侵者抗衡。當時湘軍首領曾國藩出於進攻太平軍的需要,採納製造蒸汽艦船的建議,並指派徐、華等籌辦。
1864年,安慶內軍械所遷到南京,他們繼續從事製造研究工作。1866年4月,在徐壽、華蘅芳主持下,南京金陵機器製造局(今晨光機器廠)製造出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蒸汽動力船一一黃鵠號。4月的一天,南京下關碼頭旌旗招展,人頭攢動,黃鵠號首航式在此舉行。黃鵠號長55巿尺,排水量45噸,木質外殼,主機為斜卧式雙聯蒸汽機,每小時可行約12.8公里,共耗白銀8000餘兩。曾國藩、曾紀澤父子出席了儀式。在解釋船名的意義時,曾國藩說:古書說,黃鵠,大鳥也,一舉千里者。……,,中國軍隊的第一艘蒸汽船,中國近代的造船工業正是從這里啟航。
1866年底,李鴻章、曾國藩要在上海興建主要從事軍工生產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徐壽固其出眾的才識,被派到上海襄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徐壽到任後不久,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了辦好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四項建議:「一為譯書,二為採煤煉鐵,三為自造槍炮,四為操練輪船水師。」把譯書放在首位是因為他認為,辦好這四件事,首先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譯書不僅使更多的人學習到系統的科學技術知識,還能探求科學技術中的真諦即科學的方怯、科學的精神。正因為他熱愛科學,相信科學,在當時封建迷信盛行的社會里,他卻成為一個無神論者。他反對迷信,從來不相信什麼算命、看風水等,家裡的婚嫁喪葬不選擇日子,有了喪事也不請和尚、道士來念經。他反對封建迷信,但也沒有象當時一些研究西學之人,跟著傳教士信奉外來的基督教。這種信念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1868年《字林西報》(上海英商辦)報導了中國在沒有外國幫助的條件下,製造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的信息。以後在上海江南製造總局(今江南造船廠前身),徐壽、徐建寅父子和華蘅芳等又設計和製造了 惠吉、操江、測海、澄慶、馭遠等艦船,從而開創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新局面。 為了組織好譯書工作, 1868年,徐壽在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專門設立了翻譯館,除了招聘包括傅蘭雅、偉烈亞力等幾個西方學者外,還召集了華蘅芳、季鳳蒼、王德鈞、趙元益及兒子徐建寅等略懂西學的人才。
1868年起,徐壽在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從事翻譯工作17年,專門翻譯西方化學、蒸汽機方面的書籍。他與英國人傅蘭雅合作,翻譯了《化學鑒原》等書,系統地介紹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在翻譯中,他發明了音譯的命名方法,首創了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即把化學元素的英文讀音中的第一音節譯成漢字,作為這個元素的漢字名稱。例如,對固體金屬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個與該元素第一音節近似的漢字,創造了 ^鋅、錳、鎂等元素的中文名稱。沿用至今。日本得知後,立即派學者來我國學習,並引回日本使用,徐壽對我國近代化學發展起著先驅的作用。
為了造就科技人才,徐壽與英國人傅蘭雅於1874年在上海創造了我國第一所科技學校——格致書院。以此為契機,傅蘭雅創辦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格致匯編》。徐壽父子在《格致匯編》上發表科技專論和回答讀者提出的問題。
徐壽的次子徐建寅,從小跟隨父親做科學試驗,17歲進安慶內軍械所搞科學研究工作。1900年,應張之洞的邀請到湖北漢陽鋼葯廠,幾個月就製成了我國自行生產的第一代無煙火葯,沖破了洋人對我國的技術封鎖。1901年3月31日,因火葯發生意外爆炸獻出了他的寶貴生命,遇難時年僅57歲,他是我國近代第一位殉難於事業的科學家。
徐壽墓現遷梅園孔山裡(梅園公墓旁)。
徐壽和他的譯書館,隨著一批批介紹國外科學技術書籍的出版發行,聲譽大增。在製造局內,徐壽對於船炮槍彈還有多項發明,例如他能自製鏹水棉花葯(硝化棉)和汞爆葯(即雷汞),這在當時確是很高明的。他還參加過一些廠礦企業的籌建規劃,這些工作使他的名氣更大了。李鴻章、丁寶偵、丁日昌等官僚都爭相以高官厚祿來邀請他去主持他們自己操辦的企業,但是徐壽都婉言謝絕了,他決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譯書和傳播科技知識的工作中去。
J. 中國現代十大發明都是哪些
徐舜壽抄 飛機設計 1917-1968 自行襲設計的殲教 1 試飛成功 徐舜壽--中國的飛機設計師。 1958 年 7 月自行設計的殲教 1 試飛成功。徐舜壽被譽為新中國飛機設計的先驅。
趙九章 動力氣象學 1907~1968 畫出了中國的第一張北半球天氣圖 趙九章,他開創了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先河。他收集了近千個北半球氣象站的天氣圖,並畫出了中國的第一張北半球天氣圖。
塗長望 氣象學 1906~1962 提出大氣流動以及海洋環流與中國降水和溫度的關系 塗長望—— 1906~1962 年,中國氣象學家。他首次提出中國天氣和全球天氣聯系起來的觀點,這個觀點一直引用至今。還提出大氣流動以及海洋環流與中國降水和溫度的關系。
徐壽 徐壽—— 1865 年和華蘅芳等造出了中國第一艘機器輪船。
鄒伯奇 數學 鄒伯奇—— 1900 年寫成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幾何光學著作——格術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