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何繼善發明獎

何繼善發明獎

發布時間:2021-06-14 20:31:48

① 袁隆平的故事200字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

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數?」

袁隆平盡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志。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1)何繼善發明獎擴展閱讀:

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後來又研究並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全國性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 三系雜交稻增產5%~10%。

② 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的光華工程科技獎管理細則

(2008年4月24日光華工程科技獎理事會修訂) 第一條 為有效地組織和實施光華工程科技獎的提名、評審和授獎,特製定本細則。
第二條 本獎面向全國的工程師、科學家(含居住在台灣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僑居他國者),不對單位和項目集體。凡在工程科學技術及管理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取得傑出成就的中國籍工程師、科學家,可通過規定程序,經過提名、評審,獲得獎勵。
第三條 本獎每兩年進行一次頒獎活動。 第四條 獎項分為:「成就獎」、「工程獎」、「青年獎」三類。
第五條 獎勵名額為:「成就獎」1名;「工程獎」不超過18名,中國工程院每個學部專業領域不超過2名;「青年獎」不超過18名,中國工程院每個學部專業領域不超過2名。
第六條 獎勵金額為:「成就獎」每人100萬元人民幣;「工程獎」每人15萬元人民幣;「青年獎」每人10萬元人民幣。 第七條 候選人必須按規定的程序和渠道提名,不受理本人申請。
第八條 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可被提名為「工程獎」或「青年獎」候選人:
1、在重大工程設計、研製、建造、生產、運行、管理等方面解決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有重要貢獻者;
2、在工程科學技術及管理領域有重要發現、發明,並有顯著應用成效,成績傑出者;
3、應用本人研究成果、發明創造,發展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成效特別顯著者。
註:「青年獎」候選人年齡不得超過45周歲(以提名時為准)。
第九條 候選人可通過以下渠道提名:
1、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和技術科學部院士提名;
2、本獎理事會理事提名;
3、全國性工程科學技術學會提名。
每位院士和理事提名「工程獎」和「青年獎」各不超過2人。全國性工程科學技術學會提名「工程獎」和「青年獎」各不超過5人。
第十條 提名候選人時,應逐項填寫《光華工程科技獎提名書》,並按規定提供完備的候選人材料。材料應符合事實並須經候選人本人簽字認可。
第十一條 候選人材料,凡涉及保密問題需經本人單位(省、軍級以上)保密辦出示同意參加評審證明。
第十二條 候選人材料,凡涉及知識產權問題引起的爭議、投訴等,後果由候選人承擔。 第十三條 為了保證本獎的公正性、權威性和便於操作,對候選人的評審工作,按中國工程院現有9個學部的專業領域組織評審委員會進行初評。評審委員會由相關領域有造詣的院士專家組成,不少於11位。
第十四條 評審委員會對候選人書面材料進行審議。在評審過程中,可向有關專家和單位徵求意見,必要時,也可組織答詢或現場調查,並以書面形式提交評審委員會。
第十五條 評審委員會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表決。表決實行一人一票制。參加投票的評委不得少於全體評委人數的三分之二。獲得出席人數三分之二及以上贊成票的候選人,方能提請理事會終評。
第十六條 通過初評的候選人在中國工程院網站上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15天)。
第十七條 理事會對各評審委員會通過的獲獎候選人進行終評,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參加表決的理事不得少於全體理事人數的三分之二。獲獎者須獲得出席理事人數的三分之二及以上贊成票。
「成就獎」獲獎者由理事會評審,從「工程獎」獲獎者中產生,不單獨提名。
理事會於頒獎大會前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公布獲獎人名單。
第十八條 評審過程中實行迴避制度。迴避的范圍和辦法是:評審者不參加對本人和有直系親屬、主要旁系親屬關系的候選人進行評審(直系親屬和主要旁系親屬是指:父母、夫妻、公婆、岳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婿媳、叔(姑)侄、甥舅(姨)等)。
第十九條 提名和評審中凡有賄賂等不正當行為,一經發現,立即取消該候選人候選資格,同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沈 鴻 蔣新松 吳祖塏 李依依 張光斗 徐志磊
嚴 愷 張 維 章文才 錢寶鈞 黎 鰲 吳 旻 王興治 飛行器總體設計專家
蘇君紅 紅外技術專家
邵象華 鋼鐵冶金專家
張宗祜 水文、工程地質專家
陳 植 建築設計專家
侯 鋒 蔬菜育種專家
宋 干 醫學病毒專家
張炳炎 船舶設計專家
張直中 雷達工程專家
舒興田 分子篩製造工程專家
王序森 橋梁工程專家
盧良恕 小麥育種與農業發展戰略專家
牟善初 老年醫學專家
王壽雲 系統工程專家(王壽雲先生已因公犧牲) 成就獎 張光斗
光華獎 柳百成 劉友梅 姜漢文 沈昌祥 師昌緒
黃培雲 朱建士 錢皋韻 丁大鈞 郁銘芳
王正國 劉玉清 張壽榮
青年獎 謝詠山 周萬幸 李旺興 陳德輝 劉志紅 成就獎 師昌緒 材料科學專家
工程獎 徐濱士 裝備維修工程專家
庄逢甘 空氣動力學專家
龔惠興 遙感技術專家
范滇元 激光技術與工程專家
陸鍾武 工業生態學專家
邱定蕃 有色金屬冶金專家
陳毓川 礦產地質專家
潘家錚 水工結構專家
許鍾麟 空氣潔凈技術與工程專家
季國標 化纖工程技術和管理專家
趙法箴 水產養殖專家
顧健人 腫瘤分子生物學專家
鍾南山 呼吸內科學專家
劉源張 質量管理專家
青年獎 鍾志華 車輛工程專家
胡偉武 計算機系統工程專家
王玉忠 高分子材料專家
彭蘇萍 礦井地質專家
李建成 大地測量學預測量工程專家
陳劍平 植物病毒專家
付小兵 創傷外科 成就獎
空缺
工程獎
聞邦椿 機械設計及理論
陳良惠 半導體電子
童志鵬 子信息工程
左鐵鏞 材料科學與工程
孫傳堯 礦物加工
喬登江 核技術
何繼善 應用地球物理
潘際炎 橋梁結構工程
蔣士成 化纖工程設計與技術管理
金翔龍 海底科學
程天民 軍事醫葯
巴德年 免疫學、醫學教育
青年獎
樊會濤 導彈設計
褚 健 工業自動化
宗保寧 化學工程
孫龍德 石油地質
李華軍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李 寧 動物遺傳育種
邵志敏 腫瘤學
張慶偉 工程管理 成就獎 朱光亞
光華獎 李崇堅 耿志修 韋樂平 肖建國 姜 宏
溫燕明 古德生 岳光溪 譚靖夷 孫克勤
孫晉良 於康震 高煥文 吳天一 張滌生
汪應洛
青年獎 李應紅 張智江 劉炯天 馮夏庭 鍾登華 王 銳 鄒學校 鄭 健 成就獎 空缺
工程獎 田紅旗 張貴田 陸軍 余少華 李衛 朱建勛
蘇義腦 楊春和 陳厚群 何鏡堂 郭大生 魏復盛
何中虎 沈國舫 盛志勇 彭壽
青年獎 付夢印 曾元松 王健 王巍 毛新平 康紅普
況軍 戴會超 白敏冬 夏慶友 尚永豐 成就獎 潘家錚
工程獎 張衛華 馬佳光 趙葆常 李東英 林民 胡見義
王運敏 葛修潤 聶建國 劉鴻亮 許健民 宋湛謙 曹雪濤
青年獎 李志輝 夏長亮 陳山枝 呂金虎 張福明 張立群
湯廣福 張農 江正強 吳明紅 張友軍 黃璐琦

③ 袁隆平的近幾年的主要貢獻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飢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裡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 (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准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佔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群眾交口稱贊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朴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裡話。
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即「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櫱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飢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范圍內的飢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像、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群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於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④ 何繼善的外界評價

何繼善幾十年始終不渝,艱苦探索,勇於實踐,不斷創新,研製、開發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勘探儀器設備,應用於生產,獲得巨大成功。
他的一系列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頻率域電磁法領域獨樹一幟,遠居世界領先地位。
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以地電場與觀測系統為特色的國家級重點學科,創立並發展了以「雙頻激電理論」為核心的「偽隨機」多頻地電場理論,發明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中國特色的地電場觀測儀器和設備,為中國資源勘探和工程勘察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與科技小組成員研製的「堤壩管涌滲漏探測儀」,准確率達到了百分之百,為地方及時准確地排除重大險情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依據,他的這項成果為中國國內外防汛救災提供了利器。
何繼善成功研發了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雙頻激電法。在美國亞利桑納大學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術交流上,何繼善的學術演講震驚了各國專家。
早在1950年就發表使用「變頻法」找礦、被人稱為「變頻法之父」的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維特教授認為:「中國在這方面已經跑在了世界的前面」。
俄羅斯著名科學家柯馬羅夫則稱贊何是一位「激電人」,認為「只有他在應用地球物理學界敢於向西方國家挑戰。」
美國著名應用地球物理學家霍曼教授評價何繼善說:「他的雙頻激電理論和實踐,是近年來應用地球物理學界的一件大事。」
美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弗蘭克·莫里森說,在地球物理學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製儀器的,世界上只有兩個人,何繼善是其中一個。

⑤ 袁隆平的主要事跡和貢獻

袁隆平是我國雜交抄水稻研究創襲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在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獲得的「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

(5)何繼善發明獎擴展閱讀: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2019年8月,公示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

袁隆平是曾任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黑龍江延壽縣經濟發展顧問。

⑥ 袁隆平的生平事跡

袁隆平,男,漢族,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

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

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

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⑦ 何繼善的獲獎榮譽

何繼善先後獲國家、省、部級獎勵20餘項,主要包括:
1985年獲國家「科技發明獎」。
1986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7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礦產普查及勘探」學術帶頭人。
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1990年被授予「全國高等院校先進科技工作者」。
1992年被授予「全國有色金屬工業勞動模範」。
1993年被英國劍橋傳記中心評選為世界名人,同年被美國國際傳記中心評選為世界名人。
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3年獲得地球科學最高榮譽獎——第三屆「李四光地質獎」。
199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2002年12月榮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5年5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6年6月榮獲第六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07年6月榮獲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4年2月,榮獲2013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⑧ 何繼善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具有多項發明創造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至2014年,中國工程院共有802位院士。

1991年,中國科學院增選210名學部委員。1993年10月19日,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宣布成立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1994年產生第一批96名院士,其中30人為中科院院士。
此後,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高速增長。1997年,中國工程院增選116名新院士,1999年,增選113名院士,2001年再添81名,院士總人數已達到616人,還不包括24名外籍院士。短短七年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增長了540%。
在日益高漲的爭議聲中,工程院院士增選的幅度終於下降,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分別有58人、50人、33人和48人新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不僅僅是「榮譽性、學術性咨詢」,它還是直屬事業單位。長期關注院士制度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指出,從級別上講,科學院、工程院有時比科技部還高。「因為科技部長是部級,而兩院的離任院長很多是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都是國家領導人級的。」幾乎已經形成慣例的是,工程院之前三任院長,朱光亞、宋健和徐匡迪都曾在任職或離任院長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而中國科學院在「文革」之後的歷任院長,盧嘉錫、周光召和路甬祥,都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⑨ 袁隆平的事跡,簡潔一點,別太多

實驗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實驗田;如果不在實驗田,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這是袁隆平說過的一句廣為流傳的話,這當然也是他真實的生活寫照。
袁隆平的第一塊實驗田在安江農校,在該校的中古盤7號田內。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與助手們小心翼翼地插入這塊田中。然而,18天後的夜裡,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為。
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時間更長,氣溫更適宜的南方。廣東、海南、福建……不少適於耕種雜交水稻的地方都開辟了他的實驗田,田埂上、小路間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跡。
1979年5月,美國著名的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訪華,農業部種子公司送給他1.5公斤雜交水稻。威爾其帶回國,當年就試種,立即獲得增產。到2005年,美國耕種雜交水稻80萬畝,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比當地良種增產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而在菲律賓、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幾內亞等一些國家,均已開始試種雜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貪心」,他想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台灣。
從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實驗田裡究竟花費了多長時間,恐怕誰也沒有統計過。

⑩ 袁隆平的主要貢獻和事跡(200字左右)

南袁」,即:袁隆平 (1930.9.1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英文簡述】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 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cator, 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 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 America,
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 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 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
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Mr. Yuan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 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編輯本段]【榮譽一覽】
1.2007年十大經濟年度特別榮譽獎
2.國家特等發明獎
3.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4.首屆全國道德模範之「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編輯本段]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首次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獎金500萬元。
[編輯本段]2、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
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頂級的科學院。每年美國科學院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頂級科學家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白春禮先生共同當選。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編輯本段]3、其他國際榮譽
(1)1985.10,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下同)
(2)1987.11,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988.3,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4)1993.4,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5)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獎
(7)1996.5,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8)1997.8,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10)2001.8,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11)2004.5,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12)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13)2004.10,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14) 2008.03.30 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
獎」。

閱讀全文

與何繼善發明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