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票據發展史
二、票據的形成:債權物化
債的概念最初源於羅馬法。早期的債具有強烈的人身特徵,當時的原則是:債權、債務僅能向繼承人轉移,而不能以其他方式在不同的人之間相互轉移。[④]該原則在羅馬法的發展進程中迫於貿易的需要而作出讓步,至東羅馬帝國時期,債權的轉讓已十分流行。根據羅馬法的傳統,物權和債權的劃分體現著一種根本的分離,以至於這兩個領域完全互不相干。因此,無論轉讓機制如何發達,債權的轉讓必須完全服從於債權的相對性原理。那麼,票據所代表的債權何以能夠突破這一禁區呢?理由和依據仍然是貿易發展的需要。
追溯票據的發展史,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線索,並以此為基礎,勾畫債權物化的總體脈絡。票據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當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買和賣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分離,錢、貨不能即時結清。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已經不能滿足商品交換對其支付功能的需要,於是票據作為一種貨幣信用工具應運而生。[⑤]早期的票據,無論是中國宋代出現的「便錢」、「交子」,還是12世紀義大利兌換商發行的「兌換證書」和「付款委託書」都僅僅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兌換工具。票據關系未從基礎關系中獨立出來,票據是證明票據當事人之間基礎關系的債權契約。單純的債權只能依據債權轉讓的一般規則進行轉讓,不存在流通的問題。票據發展成為流通證券則是近現代商業信用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產物。信用系指以協議或契約為保障的不同時間間隔下的經濟交易行為。[⑥]理論上分析,不論是一般的債權,還是作為一種物化債權的票據權利都是一種信用。表現為契約債權的信用具有強烈的相對性,它僅能滿足特定當事人之間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在時間上分離的需要。而要把信用發展成為一種可流通的,具有準貨幣性質的融通工具,則需要引入新的機制,創造新的載體,克服普通債權在流轉上的局限性,使得信用這種虛擬的資產在功能上能夠等價於客觀存在的實際資產。信用制度發展的這一需要最終在票據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中得以體現。現代票據制度創造了符合這一設想的工具:代表一種物化債權的票據。票據制度最初體現為商業習慣,而後發展為法律制度。16世紀,背書制度出現,票據的流通史由此發端。1673年,法國路易十四頒布商事條例,其中第五章、第六章是關於票據的規定。這些規定被公認為是票據立法的開端。此後,各國的票據法相繼出台,形成法國法系、德國法系、英國法系三大法系。德國票據法的突出成就在於其將票據關系與基礎關系截然分開,使票據成為無因證券。這一規定極大地削弱了票據信用的相對性,符合商業流轉的需要,因此很快為其他國家所採納。當今世界,同樣是出於對商業上便利的考慮,各國要求統一票據法的呼聲日益高漲,世界范圍內的票據法律制度開始趨同。
分析現代票據法律制度,不難發現票據法作為一種商事法,具備有許多區別於債法的特徵,這些特徵亦決定著票據本身的命運和前途。首先,票據法秉承商事法的強制主義原則,為實現其價值目標,放棄任意規范之色彩,採納強制規范之規則,構築強制性規范體系。通過私法公法化的手段對票據關系施以強行調整。如抗辯制度對票據抗辯的限制不得由當事人合意變更,而當事人轉讓權利的契約自由亦受到背書制度的種種限制,如背書不得附條件,票據金額不得部分轉讓等。強制主義原則的另一重要體現是票據法對票據文義性、要式性的嚴格要求,使得票據權利成為一種相對靜態的,具備一定公信力的權利。由此可見,票據權利的種種特別之處,並非權利本身固有屬性的反映,而是票據法律制度強行改造的產物。其次,票據得以「便捷」,「安全」為立法宗旨,屬技術性法律規范。誠如台灣學者鄭玉波所言:「主張流通乃法律上對於票據所採取的最高原則,票據法之一切制度,無不以此為出發點。」[⑦]票據法的內容極少涉及當事人之間利益的衡平,而重在規范票據的使用、流通,保障交易安全。由於物的特徵更加適合流通的需要,票據法在設計上選擇了使債權物化的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循物之客觀性特徵,啟動背書制度,樹立票據之文義性、要式性;從物之絕對性特徵,締造抗辯制度,成就票據之無因性。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完全是出於技術上的考慮,或者說是商業上的考慮。
㈡ 票據的產生與發展
票據融資的形成與發展
商業匯票作為傳統的金融工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發源於與商品和勞務交易相關的商業票據。這種商業票據是在交易發生時,買賣雙方不用現金結算,而是通過由買方向賣方簽發一張遠期付款的票據結算,票據到期時,賣方持票據向買方收取現金。票據上列明了收款方和付款方的名稱,持票人可以在票據到期前向銀行申請貼現。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票據交易漸漸脫離了實在的商品交易,公司也不再為某一筆具體的商品交易簽發票據,而純粹是為了籌措短期資金而簽發票據。票據融資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了很大發展,成為企業,特別是發達國家企業籌措短期資金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國的一些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也逐漸在國際金融市場開始使用這一短期融資工具。
但與國外企業通過發行短期無擔保本票滿足融資需求相比,目前我國的票據融資主要還是停留在票據貼現上,而且主要是向銀行進行貼現。根據我國《票據法》第18條規定,承兌、貼現、轉貼現、再貼現的商業匯票,應以真實、合法的商品交易為基礎。也就是說,在我國還不允許沒有商品交易作為基礎的票據融通的存在。這也為我國票據市場的進一步規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制度性障礙。
(二)我國票據融資發展的經濟動因
票據作為一種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相結合的重要金融工具,它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票據市場從產生到近年來的超常規發展必然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經濟動因。
從銀行角度看,由於近年來商業銀行內部激勵機制不斷加強,銀行業務競爭日趨激烈。相對於其他業務而言,票據業務具有獨特的優勢,一筆業務具有多重考核績效,概括地說,銀行通過辦理商業匯票業務(包括承兌、貼現、轉貼現和再貼現等),除了可增加自身融資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外,至少還可以取得「四贏」的效應:一是與單純進行貸款融資相比,在實行100%保證金從而使總的融資風險沒有放大的情況下,可實現資產規模的雙倍增長,在實行部分保證金的情況下,可實現資產規模的多倍擴張,同時也是掩蓋資產結構風險和降低不良貸款率的有效葯方①;二是通過發放貸款(含貼現等)直接或間接作為下一筆承兌保證金,可形成對等金額的派生存款,引起負債的低成本增長,同時也是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三是可賺取貼現利息和套取利差,兩者兼得,是商業銀行,尤其是商業銀行在短期內最現實的利潤增長點。一方面,通過擴大票據業務可帶來票據承兌手續費和貼現業務量的增長,從而增加利潤,另一方面,由於票據貼現利率和再貼現、轉貼現或拆借利率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利差,盡管這一利差空間逐步縮小,但通過貼現規模擴張仍可輕易獲得利差收入;四是由於票據貼現收入實現在前,銀行信用提供在後,從而通過控制貼現業務量可在年度間靈活調節本行財務收入,提前實現或隱藏利息收入,調節本期利潤。
從企業角度看,當前票據融資業務快速增長過程中,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行為,實際上卻隱含著深刻的經濟內涵。第一,購方不必支付現款,即可得到貨物,其支付的承兌手續費遠低於其存放銀行定期存款或存作保證金的利息收入,而且與直接申請貸款相比,其申請簽發銀行承兌匯票或申請商業匯票貼現的融資條件和成本更低,融資期限掌握更靈活,而且即使在100%保證金比例的情況下,企業票據融資過程中暫時的「虧損」也會被貸款中的利率優惠所彌補,從而使企業整體融資成本降低;第二,企業「業績」報告的需要。一些企業在全額保證金擔保下持商業承兌匯票向銀行申請貼現或在銀行承兌後持匯票直接向該銀行申請貼現,除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比銀行貸款低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通過以上操作,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流入增多,資產流動性提高,反映的企業償債能力增強。這在需要定期公開財務信息的上市公司報表中反映的尤為明顯。第三,對銷貨企業來說,在當前大部分商品供過於求的市場狀況下,銷貨方出售貨物後雖不能直接反映現金流入,但能收受以銀行信用或優質企業信用為擔保的承兌匯票,並將票據貼現或轉讓,或者以承兌匯票質押取得貸款,同樣可以滿足融資的需要。
(三)票據融資的乘數效應
近年來,我國貨幣信貸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超常增長現象,貨幣信貸增幅遠遠超過GDP和物價水平上漲之和,通過對信貸高速增長的影響因素或成因分析,票據貼現貸款成為本輪信貸規模快速擴張的首要因素①。事實上,本輪信貸的實際增長絕對沒有統計數據反映的這么高,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之間通過空轉票據業務虛增放大的,即存入保證金、開出銀行承兌匯票、銀票貼現,再將貼現資金作為保證金、再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再將銀票貼現……這種缺乏真實貿易背景的循環空轉,不僅使票據承兌、貼現業務脫離實質經濟而呈現出超常增長勢頭,而且由於貼現被統計在信貸之中,從而也使其成幾何級數地被虛增放大。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21915.html
㈢ 承兌匯票應該不是人發明的吧
銀行承競匯票由收款人或承兌申請人簽發後,承兌申請人向開戶銀行申請承兌,銀行按規定審查,符合條件的,即與承兌申請人簽訂承兌契約,並在匯票上簽章,且收取一定的手續費.銀行承兌匯票的出票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在承兌銀行開立存款賬戶的法人以及其它組織;(二)與承兌銀行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三)資信狀況良好,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
㈣ 銀票起源於何時
銀票起源於北宋。
銀票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銀票鋪戶」。
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銀票」。這時的「銀票」,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4)匯票的發明擴展閱讀:
北宋年間,由於整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需要大量的貨幣,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的需要。因此,四川地區鑄造了鐵錢來補充銅錢,規定10鐵錢可以兌換1銅錢。但鐵錢太重,商人往來交易時搬運很不方便,在這種情況下,在四川誕生了歷史上最早的銀票。
起初的銀票只是一些商人之間發行的憑據,具有區域性,並沒有在全國推廣。後來當地官府發現這種憑據利於貨幣管理,於是在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開始在益州(四川古稱益州)設銀票務,由政府主持銀票發行。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由官方發行的銀票,比西方早了整整700年。北宋時期的貨幣並不統一,分為幾個貨幣區,每個貨幣區流通的貨幣都不盡相同。有的用銅錢,有的用鐵錢,有的銅錢、鐵錢都可以用。從益州開始,其他各個貨幣區也先後由政府主持發行了銀票。
但各個貨幣區的銀票只能在本區域使用,這樣可以彌補當地財政赤字,也便於管理。到了明朝和元朝,銀票制度進一步完善。
不僅製作工藝更加精湛,防偽方法更為隱秘,而且流通區域不僅僅局限於地區,開始嘗試在全國范圍內流通。尤其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將銀票業務拓展到了東南亞一代。明朝的財政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水路的交易。
㈤ 銀行承兌匯票什麼時候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算方式
銀行承兌票據誕生在14世紀的義大利,聰明的早期商人銀行家們,發明了一種「四人匯票」,也就是說匯票上有四個簽字人,他們分別簽字負責有著不同的分工。這裡麵包括:進口商,他得到購買貨物所需的信用;進口商銀行,他收取費用、承接進口商債務作為其債務,進行承兌擔保,也就是說他憑著對進口商的信任,把交付貨款這事攬過來,保證到時付款;出口商銀行,提供交易中的實際款項——他是真正給進口商錢的人,持有「承兌票據」作為其資產;出口商,得到付款。
因為這種匯票,是銀行承諾在未來到期時負責兌付,所以被稱為「銀行承兌匯票」。發明之後,被廣泛用於貿易結算和資金融通。它既讓進口商手裡沒錢可進貨(前提是進口商銀行對進口商資信的掌握和信任),又讓出口商手握匯票心踏實,還讓兩頭的銀行賺得手續費。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票據由銀行承兌,可靠性高,所以在金融市場上可以廣為流通,出口商可以把還沒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拿到銀行進行貼現,獲得現金;銀行可以拿著它向央行貼現,可以向其它銀行轉貼現,可以直接賣給證券交易商,再由其轉賣給其它各類投資者(或許你買的理財產品、基金的投資構成中就有銀行承兌匯票投資項目)。因此,它不僅直接推動了貿易和金融業的發展,也為後來投資銀行的票據承銷和經紀業務奠定了基礎。
—轉載自《法律快車》
㈥ 承兌匯票的來歷,有什麼作用
承兌匯票誕生在14世紀的義大利,早期商人、銀行家們,發明了一種「四人匯票」,即匯票上有四個簽字人,他們分別簽字負責有著不同的分工,包括:進口商、進口商銀行(進行承兌擔保)、出口商銀行(提供交易中的實際款項)、出口商。發明之後,被廣泛用於貿易結算和資金融通,不僅直接推動了貿易和金融業的發展,也為後來投資銀行的票據承銷和經紀業務奠定了基礎。
商業承兌匯票的作用:商業承兌匯票的運用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使商業信用票據化和商業信用的表現形式規范化、科學化,有利於加強宏觀調控,完善票據市場的功能。
銀行承兌匯票的作用:由於銀行承兌匯票業務是在銀行結算業務基礎上發展的、是以真實的商品交易為基礎的銀行信用活動,是銀行信用對商業信用的發展和補充,因此,對於建立全國統一的票據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增強銀行服務功能,擴大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范圍,對於促進賣方企業的商品銷售,降低買方企業的經營成本,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銀行承兌匯票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可以彌補商業信用的不足,防止因企業拖欠貨款而形成「三角債」,有利於促進商品流通,加速社會資金的循環和周轉等。
㈦ 承兌匯票的產生
承兌匯票指辦理過承兌手續的匯票。即在交易活動中,售貨人為了向購貨人索取貨款而簽發匯票,並經付款人在票面上註明承認到期付款的「承兌」字樣及簽章。付款人承兌以後成為匯票的承兌人。經購貨人承兌的稱「商業承兌匯票」,經銀行承兌的稱「銀行承兌匯票」。
承兌匯票誕生在14世紀的義大利,早期商人、銀行家們,發明了一種「四人匯票」,即匯票上有四個簽字人,他們分別簽字負責有著不同的分工,包括:進口商、進口商銀(進行承兌擔保)、出口商銀行(提供交易中的實際款項)、出口商。發明之後,被廣泛用於貿易結算和資金融通,不僅直接推動了貿易和金融業的發展,也為後來投資銀行的票據承銷和經紀業務奠定了基礎。
㈧ 承兌匯票是什麼
承兌匯票指辦理過承兌手續的匯票。即在交易活動中,售貨人為了向購貨人索取貨款而簽發匯票,並經付款人在票面上註明承認到期付款的"承兌"字樣及簽章。付款人承兌以後成為匯票的承兌人。經購貨人承兌的稱"商業承兌匯票",經銀行承兌的稱"銀行承兌匯票"。
歷史
承兌匯票誕生在14世紀的義大利,早期商人、銀行家們,發明了一種"四人匯票",即匯票上有四個簽字人,他們分別簽字負責有著不同的分工,包括:進口商、進口商銀行(進行承兌擔保)、出口商銀行(提供交易中的實際款項)、出口商。發明之後,被廣泛用於貿易結算和資金融通,不僅直接推動了貿易和金融業的發展,也為後來投資銀行的票據承銷和經紀業務奠定了基礎。
分類
承兌匯票分為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同時按照存在形式,票據又可以分為:紙質承兌匯票、電子承兌匯票。
銀行承兌匯票是由債權人開出的要求債務人付款的命令書。當這種匯票得到銀行的付款承諾後,即成為銀行承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作為短期的融資工具,期限一般在30天到180天,90天的最為普遍。銀行承兌匯票由在承兌銀行開立存款賬戶的存款人出票,票據。對出票人簽發的商業匯票進行承兌是銀行基於對出票人資信的認可給予的信用支持。中國的銀行承兌匯票每張票面金額最高為1000萬元(實務中遇到過票面金額為1億元)。
商業承兌匯票是出票人簽發的,委託付款人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由銀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兌的即為商業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是由銀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兌的票據。商業承兌匯票可以由付款人簽發並承兌,也可以由收款人簽發交由付款人承兌。商業承兌匯票的出票人,為在銀行開立存款賬戶的法人以及其他組織,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商業承兌匯票不附帶利息。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承兌匯票是什麼?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㈨ 支票的歷史,發明者,為什麼出現支票的介紹
支票(Check)——是以銀行為付款人的即期匯票,即存款人簽發給銀行的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的委託命令,出票人在支票上簽發一定的金額,要求受票的銀行於見票時,立即支付一定金額給特定人或持票人。
沒有發明者
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也類似於支票。
主要特點
沒有金額起點的限制;
能夠滿足開戶單位和個人現金開支的需要;
現金支票只能支取現金,不得用於轉賬;
現金支票不能背書轉讓;
㈩ 匯票的歷史 為什麼有三方當事人
匯票據說是近代山西商人(晉商)發明的。
出票人叫「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