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重新發明時間

重新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6-14 16:16:01

❶ 中國四大發明的發明時間

造紙技術的發明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傑出的貢獻之一。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上,鑄在青銅上,後來寫在竹簡上的。到了公元前2世紀,我國西漢初期已經有蠶絲做成的綿紙,可用以書寫或作畫,但價格昂貴,難以普及。到公元105年,蔡倫C92(8-1)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紙和植物纖維紙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價格低、取材易、能大量生產而且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C92(8-2)所示為當時造紙的工藝過程。又經過200多年的發展,逐步完善,最後完全代替了竹木簡。
中國的造紙術大約在公元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公元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到公元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

指南針的發明

在中國發明指南針以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舟覆人亡的事故。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我國在戰國時代就發現了磁石的指南特性,並發明了叫做"司南"的定向儀器。"司南"由天然磁石琢成光滑的磁勺和刻著方位的銅盤組成S7(4-1)。使用時,用手轉動勺子,當勺子停下來的時候,勺把所指的方向為南。到了北宋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之後,人們用磁鐵與鐵針摩擦,使鐵針磁化,並將其放入方位盤中製成世界最早的磁針式指南儀器--羅盤指南針。指南針的應用,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印刷術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種。雕版印刷是用刀在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塗上墨,放上紙張,用刷子刷印在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出差錯,還得重新刻起。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1世紀,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每個字一個印,放到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到了元代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法。即把木活字按音韻排列在兩個能轉動的大木盤上,排字工坐在兩盤中間,轉動木盤拾字排版。其後又發明了銅、錫、鉛等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從此中國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國推廣開來。

火葯的發明 造紙技術的發明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傑出的貢獻之一。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上,鑄在青銅上,後來寫在竹簡上的。到了公元前2世紀,我國西漢初期已經有蠶絲做成的綿紙,可用以書寫或作畫,但價格昂貴,難以普及。到公元105年,蔡倫C92(8-1)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紙和植物纖維紙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價格低、取材易、能大量生產而且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C92(8-2)所示為當時造紙的工藝過程。又經過200多年的發展,逐步完善,最後完全代替了竹木簡。
中國的造紙術大約在公元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公元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到公元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

❷ cd被發明的時間

光碟的標准

光碟的標准

[光碟標準的源起]
"誰需要這些銀色的光碟片?", 在1982年於雅典所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工業代表聚會會議上, 飛利浦CEO部門的Mr.Jan Timmer 如此問到. CD 光碟片在音樂領域上的應用成友\簡單而清楚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久, 電腦工業很快的對 CD 重新定義, 他們認為在音樂 CD 片上所儲存的大型音樂資料也能被電腦資料所取代, 因為同樣都是採用數位訊號, 於是CD-ROM就誕生了. 基本上是依循紅皮書(Red Book, CD 音樂片格式標准, 由飛利浦及Sony所制定)的標准,而CD-ROM的詳細規格及標准則訂定於黃皮書(Yellow Book, 由 Philips 及Sony 所制定)上, 但是在消費性電子市場上, 其在音樂、視訊、動畫的應用 (我們現今稱之為"多媒體")上, 該規格並無法滿足需求而必須延伸擴展, 所以於1987年Philips及Sony聯合制定了CD-I(CD-Interactive 互動式光碟), 其規格寫於綠皮書上(Green Book),要執行這些互動式光碟的程式必須使用內含電腦界面的CD-I撥放機, 這種機器有點像是一般 CD 音樂撥 放機 (CD-Player). 當然, 互動式程式也可應用在一般個人電腦上.
為了建立從消費電子世界到電腦世界的橋梁, 於是Philips, Sony 及 Microsoft 叄家公司在1988 年定義出 CD-ROM/XA格式, XA 是代表eXtended Architecture 二個字的縮寫,它是CD-ROM規格的延伸, 是以CD-I的規格為基礎而建立, 而後有許多系統廠商紛紛開 發出以此格式為基礎的技術, 如: Commodore's CDTV, Intel's DVI, Tandy's VIS, Mixed Mode CDs, CD+G, CD+MIDI及一些由日本電視游樂器廠商所開發出的軟體. 但是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開發是由飛利浦與柯達公司共同開發出的相片光碟(PhotoCD), 此種光碟片也是屬於Bridge Disk的一種, 可使用在PhotoCD專用的撥放機、CD-I 撥放機或是連接在個人電腦上具有XA讀取能力的CD-ROM光碟機上. BridgeDisk 的規格是由飛利浦與Sony在1991年10月制定出,白皮書 (Write Book)也是屬於這類格式. 在以前, CD片是屬於唯獨型媒體, 但是相片光碟卻是建立在一種新的單寫型技術上(write once technology), 對於此種單寫型光碟(CD-RRM,write once read many)及磁光式光碟(CD-MO,magneto optical) 的規格均於1990年11月定義在橘皮書(Orange Book)上.

[CD標准]
我們都知道, 一片空白的 CD-R 碟片可以燒錄成為任何格式的光碟片, 包括最基本的CD-ROM與CD-Audio, 另外現有市面上所常見的其他格式光碟片亦可製作. 這些特殊的光碟片有的已存在數年, 有的剛剛才推出, 甚至有的還在研發階段. 這個章節就是要討論這些存於市面上光碟的種類, 格式與觀念.

要知道CD的標准, 就必須先了解各'顏色'的標准書: 包括了紅, 黃, 綠, 橘, 白及藍皮書, 這些標准書為荷蘭飛利浦公司聯合相關的公司所制定, 因採用各不同的封面顏色而得名. 除此之外, 市面上還可以見到一些專屬的CD格式, 像是由Sega, 3DO及任天堂公司推出的電視游戲機專用光碟片. 飛利浦的光碟標準是應用在光碟產業上,因此相關的光碟製造廠包括CD片工廠, 光碟機工廠等, 必須與飛利浦或是Sony公司簽訂授權合約才可生產 CD 相關產品. 此外還有其他相關的標准, 像是 ISO9660, MPEG 1/2 還有MPC 3 等, 有些是自由使用, 有些則要簽訂合約.

所有的光碟格式都是以CD-Audio格式為基礎而發展的, CD-Audio的標准記在紅皮書內, 而CD-ROM的標准則記錄在黃皮書上. 紅皮書與黃皮書是最常用到的標准書, 雖然如此, 但是這只是眾多標准書的其中兩本. 其它還有包括定義CD-i規格的綠皮書, 定義 Video CD與 Kaoarke CD規格的白皮書, 白皮書內規格尚需要參考紅及黃皮書, 另外還有定義 CD-R, CD-E及MO規格的橘皮書, 在橘皮書中包括定義CD-R碟片的規格, 使CD-R光碟片可使用於任何一台光碟燒錄器, 橘皮書中還定義了全新的檔案系統, 這種檔案系統是為了可將資料分次存放在CD-R而定的, 叫做多段式(Multi-session)寫入規格. 藍皮書則記載加強型光碟片(CD-Extra)的規格, 此種光碟片是以CD-Audio為基礎, 利用Multi-session的方法將資料加於音樂軌的後面, 使一般CD唱機無法撥放到資料軌(保 護), 而電腦上的光碟機則可順利抓到資料.

對於新的CD標准, 或者是原有標准新加入的部份, 均無法獨立成為一個單一標准,而需彼此參考, 舉例來說, CD-R 要記錄成為 CD-Audio, 需參考橘皮書與紅皮書, 彼此缺一不可. 有的時候, 光碟片上可以記錄不只一種的CD標准.

在不久的將來, 你可以看到有些新格式的光碟片將成為家用多媒體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舉例來說, Video CD 帶給我們影音數位化, 將電影存放在CD之中, 接著取而代之的次世代高密度光碟(DVD)更是高畫質影音的展現. 將來的CD音樂片不再只是音樂片, 放入電腦中就可以變成一片多媒體光碟, 歌詞, 歌手資料甚至MTV皆可在電腦上看到.

紅皮書
紅皮書代表 CD-Audio, 或稱為數位音樂光碟片, 這是飛利浦與Sony公司在1980年制定的. 所有其他規格的光碟片均以此為基礎而發展. Audio CD 是將類比音樂以44.1Khz頻率采樣(每秒取樣44100單位), 而每個采樣單位都有一個 16 bit (65535) 范圍的值,將類比轉換為數位資料, 此二進位碼還要經過8到14編碼(EFM)才完成數位化動作, 再將0與1轉換成為CD上的pit與land, 最後放在螺旋狀的軌道(track)上. 以上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說明, 此外CD上的資料還包括了 Sub-code channels, index points 及 CIRC ( Cross- 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 錯誤修正碼等. 因為CD-Audio光碟片的主要功能只是提供播放音樂, 而且是循序播放, 每首歌都是從頭開始播到尾, 因此紅皮書的規格在當時是很單純, 完整, 而且足夠的, 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標準的播放規格, 所有的CD光碟片可以在所有的CD音響上播放, 全世界都一樣.

CD+G
當研發人員在設計紅皮書規格時, 他們已經想到替CD加上一個未來可用到的功能,可以在CD上與數位音樂同時並存圖形資料, 這些圖形資料存放在每個音樂資料的控制區內, 每一個控制區內包含了8個bits, 分別為P,Q,R,S,T,U,V 和 W. 每一個字母代表了一 個Sub-code channel, 而P, Q channel包含了位置與時間資料, 大部分的 CD 音響靠著這兩個channel得知正在播放的時間並顯示在面板上.其他從R到W的6個bits則可存放使用者的資料, 在大多數CD音樂片上這個部份都存放為*0*, 如果幸運的話, 你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含有圖形資料在其中的CD片, 就是所謂的CD-G碟片, 而這些圖形資料有什麽用途呢? 一般來說, 可以存放與歌曲有關的資料, 像是歌詞, 照片或是注意文字等, 但是因為存放的空間受到限制, 每張CD片最多存放20MB的資料, 而且使用上有限制, 必須連續播放7秒鍾才可得出一張低解析全螢幕的資料, 因此實用性並不是很大.大多數的CD音響會忽略掉這些Graphic的資料, 因為這並不影響到音樂的播放. 如果你要將這些資料顯示出來, 必須還要使用特殊的CD系統, 它可以讀出R到W sub-code channel的資料並有影像輸出的端子才行. 以CD-G為應用的例子在早期有CD I, Karaoke CD等系統. CD-G 的編碼方式為飛利浦與Sony公司所發展出來, 因此如果要製作此種CD片, 必須先得到這兩個公司的授權. 膾然CD-G因為種種的限制而無法被市場接受, 但是CD-G光碟杜算是最早的多媒體應用了, 而且在當時CD-G給了發展CD-i一個確定的方向.

黃皮書
飛利浦與Sony在1983年發表了黃皮書, 定義了CD-ROM(Compact Disc - Read OnlyMemory) 的規格, 黃皮書是以紅皮書為基礎, 發展出適合存放電腦資料的CD格式, 而且可以快速隨機的找尋資料(與CD-Audio比較起來). 存在CD片上的資料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正確性要求較低的音樂或圖形資料, 可容許一些Byte的錯誤, 另一種是正確性要求非常嚴格的電腦數字或文字資料) 錯一個bit也不行.

Mode 1與Mode 2
黃皮書規 定義了災種不同型態的資料結構: Mode 1與Mode 2, 在CD-ROM磁* (Sector)的表頭區(Header field)內, 含有指示本區內資料為 Mode 1 或 Mode 2 的 Byte.Mode 1代表CD-ROM資料含有錯誤修正碼(Error Correction Code - ECC), 每個磁區存放2048Byte的資料. 而Mode 2的資料則沒有錯誤修正碼, 將那些空間省下來, 因此每個磁區可以多存放288Byte, 達到2336Byte, 因此Mode 2較適合存放圖形, 聲音或影音資料. 你可以指定在CD上的每一個資料軌為Mode 1 or Mode 2, 但是其內的磁區只能有一種格式來存放資料. 大部分的CD-ROM電腦用光碟片, 包括資料庫, 電腦游戲, 網路全書或共享軟體, 是採用 Mode 1方式存放資料, 而 Mode 2從不採用它最"原始"的方式來存放資料. 其它的光碟片, 像是相片光碟(Photo CD), CD-I 及影音光碟 ( Video CD)等, 是採用Mode 2, Form1及Form2來存放.

黃皮書的邏輯格式變化
如同前文所言, 黃皮書內定義了在CD-ROM光碟片上兩種基本型態的資料存放方式, 但是黃皮書到此處停止繼續定義, 留給 CD-ROM 研展人員去決定如何訂出磁區的邏輯格式, 與電腦檔案的存放格式(光碟檔案系統), 在早期各 CD-ROM 的研展人員制定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專用格式, 彼此各不相容, 直到 High Sierra 小組的出現, 他們訂出了全球通用的標准, 也就是後來的ISO 9660檔案系統格式, 然而, 一些研展者發現 ISO 9660 檔案系統在他們的作業系統上, 並不能允許他們存放一些像是表現檔案特性的資料, 因此他們開始研究擴展ISO9660的規格.

ISO9660
ISO9660標准內有叄層透通性(Interchange), 只有第一層支援大多數的作業系統,第一層要求每個檔案的資料必須是連續不中斷的方式存放於CD上, 每個檔案內容不可分開存放或與其他檔案交錯, 檔名必須符合英文 A 到 Z, 數字 0 到 9 和底線"_"所組成的字集, 而且格式必須依照DOS的規定, 8 個字元的主檔名與 3 個字元的副檔名. 第二層則是可以採用任何的字元作為檔名, 包括使用超過 8+3 個字的長檔名, 但是檔案的內容亦不可中斷, 交錯或是分開存放. 在第叄層則是不受任何的限制. 在所有的叄層規定中, ISO9660檔案系統規定均不可使用超過8層的目錄結構.

Rock Ridge Interchange Protocol (RRIP)
ISO9660標準的設計是相容於大多數的作業系統, 但是它也保留空間作為延伸與改編用, 在Unix的作業系統世界中, 長檔名與超過8層的目錄結構是稀疏平常的, 因此Unix系統的CD-ROM檔案系統研展人員對ISO9660的第一層限制非常反感, 因此就有些人不採用ISO9660的規格, 而自行設計符合Unix作業系統的規格. 但是因為Unix作業系統有太多種不同的版本, 所以設計起來也特別困難, 但是這件事情引起了High Sierra小組的注意. 當這件事情同樣被其他公司引起注意, 並開始討論後, 於1990年, 由16家公司派代表組成了Rock Ridge小組, 他們共同的目標是延伸 ISO9660 的規格以使 CD-ROM 能符合 Unix 的檔案系統與結構. 他們提出一個規格叫做: System Use Sharing Protocol (SUSP), 它可重新分配ISO9660規格中的系統使用區域 (System Use Area field),轉變成為一種可變長度的系統記錄區(Variable-length System Use fields), 這個區域內記載了不同的作業系統之相關資訊. 因此RRIP就是負責處理記錄這些Unix下的長檔名與超過8層的目錄資訊, 而且除了Unix以外的作業系統將不會看到這些專為Unix而設計的區域. 這種新的CD-ROM檔案系統可以在不同的UXIX作業平台使用, 這就是Rock Ridge格式, 至今已被廣泛的使用在Unix的CD-ROM光碟片上.

Apple Extensions
麥金塔CD-ROM的研展人員是另外一批研究麥金塔專屬CD-ROM檔案系統的組織, 他們的檔案系統稱為Hierarchical File Structure (HFS), 在ISO9660標准內無法存放HFS之特有資訊, 像是檔案代表圖形(Icon), 與其擺放在桌面的位置資料, 還有資料檔與執行檔之間的關連資訊等. Apple採用的ISO延伸系統與Rock Ridge較相似, 它們都准許以ISO9660第二層的方式在CD-ROM上存放長檔名, 以及存放資料檔案與程式之間的關連資訊. 存放在第二層的資訊無法被麥金塔以外的電腦系統所讀取.

Hybridm
採用 Hybrid 或是Janus格式的光碟片, 通常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資料區 (Parti- tion), 每個資料區各自含有完整的檔案記錄與資訊, 兩個資料區可以採用不同作業系統的檔案格式, 目前有四種檔案格式可以相互結合, 分別為DOS(Windows), HFS,Unix與OS/2, 但是最常看到的Hybrid光碟片是結合DOS與麥金塔檔案格式: DOS採用ISO9660檔案系統, 麥金塔則採用HFS檔案系統. 有時候這種Hybrid的光碟片又叫做Janus格式. (源自古羅馬帝國一位雙面神的名字)

Shared Hybrid
可分享式的Hybrid光碟片也可以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業系統間使用, 各不同的作業系統可讀取CD-ROM上相同的資料, 這種格式的光碟片只有一個資料區(Partition), 所有相關的資料與各作業系統使用的程式都放在一起, 但是在DOS上只會看到 DOS的程式檔, 麥金塔上也只能看到麥金塔的執行檔.

El Torito (Bootable CD-ROM)
關於可開機式的CD-ROM規格, 目前版本到1.0, 其主要的方法是將硬碟或軟碟上的開機磁區內資料搬到CD-ROM光碟片上, 並且可以同時有數個開機磁區映像檔(Image file)可供開機時選用. El Torito規格是開放給各電腦產業使用, 不用簽約, 自由使用的. 要使CD-ROM光碟片可以開機, 還必須採用支援CD-ROM開機的BIOS(電腦主機板上), 或是採用SCSI界面, 並配合像是新版本Adaptec SCSI卡才可以.

CD-i與CD-ROM/XA
如同CD-ROM是CD-Audio的延伸一樣, CD-i與CD-ROM/XA就是CD-ROM的延伸,CD-i的全名叫做CD-interactive. 說起它發展的經過, 在於飛利浦與Sony兩家公司自訂出紅皮書(for CD-Audio)與黃皮書(for CD-ROM)後, 發現在CD的應用上應該可以更多加以整合文字, 圖形, 影音, 動畫, 照片等多媒體的應用, 並且應該要有一個適合的硬體平台來播放, 此硬體的環境應該要考慮Video的播放規格, 軟體所採用的作業系統以及音效處理等等, 使得這樣的電腦系統能在全球統一, 也使這種光碟片的格式一致, 就像是CD-Audio一樣的成功, 因此, 於1986年二月CD-i (規格訂於綠皮書) 就正式發表了. 值的注意是在當時, PC還未普及於一般家庭, 更唐皇每台PC都裝有CD-ROM光碟機了. 在綠皮書內除了定義CD光碟片的規格外, 還包括了播放系統硬體的規格, 軟體的作業系統,聲音與影像的壓縮方式, 還有那些文字, 圖片與語音的交錯編排方式(Interleaving)等, 至於CD-ROM/XA的規格是將黃皮書的規格加以延伸並取用部份綠皮書的規格整理而成,於1989年發表. CD-ROM/XA規格中也包括了聲音與資料的交錯編排方式, 如果你要了解XA與CD-i的光碟片有何不同, 那最好是從它們相同處開始了解. 一般來說CD-ROM/XA 與 CD-i 的觀念相同, 都採用資料交錯的編排方式儲存資訊, ADPCM 方式的語音壓縮以及具有互動式的功能.

資料的交錯編排(Data Interleaving): Form1與Form2
在黃皮書上說明了CD-ROM Mode1的規格, 我們也知道在這種規格下, 資料/程式與聲音/影像是分開存放的. 如果你的 CD 光碟片上要包含 CD-Audio, 那你必須將資料與Audio分開放在不同的軌道(Track)上, 就是所謂的混合式(Mixed-Mode)光碟片, 這種方式的基本操作原理是先將圖形/照片先從光碟片上讀出到電腦顯示出來, 然後才開始播放CD -Audio. 當然程式部份也是先行讀出並在電腦上執行, 如此目的是分為兩個步驟來完成"多媒體"的展示, 這種情況下, 你不可能順利播放CD-Audio又平順播放動畫/影片. 其實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料與CD-Audio是分別放在CD光碟片上不同的軌道,光碟機上的讀取頭無法在同一時間內跑到兩個軌道讀取資料. 在綠皮書的規格中, 黃皮書規格中的Mode2又被細分為Form1與Form2兩種, Form1的磁區(Sector)結構為 2048Byte 資料區加上錯誤偵測碼(EDC)及錯誤修正碼(ECC), 使其可當成Mode1的方式儲存電腦的資料. Form2則沒有加上EDC與ECC, 整個磁區(2328Byte)皆可存放資料. 或許你會問, Mode2的磁區不是應該可存放2336Byte的資料嗎? 是的, 這里我們把那剩下的 8個Byte用來存放磁區的種類(A/V資料或是Data資料), 位置資訊(這個磁區在光碟片上的位置), 這樣光碟機才能辨識這個磁區是不是它要找的資料了. 在Mode2的軌道里,我們可以同時存在 Form1 與 Form2 的磁區.所謂資料交錯編排(Interleaving)主要目的是可以光碟機同時抓到語音/影像(A/V)資料與電腦資料(Data), 以使播放不至中斷. 舉例來說, 一個言講者的影像播放可同時配合他的聲音來同步播放, 不會斷續. 或是一段電腦動畫搭配著其語音說明敘述. 光碟機上特殊的硬體設計可讀取並分離交錯編排在光碟片上的資料, 聲音部份解壓縮後送到喇叭放出, 電腦資料則送進電腦內處理, 影視 / 動畫資料則被送到電腦或是電視上播放. 現在在市場上所看到的 Mode 2 光碟片包括了Video CD, CD-i, 與一些特殊的CD-ROM/XA光碟片.

綠皮書
綠皮書包括定義了CD-i的光碟片格式與CD-i的硬體規格, 這並且是所有規格書中唯一包括硬體規格的標准, 其中包括了中央處理單元(CPU), 作業系統, 記憶體, Video與 Audio 的控制器以及影音資料的壓縮方式等. CD-i 是被定義成一個消費性的電子產品, 也就是類似電視, 錄放影機等功能的產品, 它是可以直接接上電視, 並且採用遙控器控制, 它沒有軟式磁碟機(Floppy)與硬碟機(Hard Disk), 完全採用光碟機作為資料的輸入裝置, 並且採用即時性的作業系統(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 現在, 我們重新對CD-ROM的格式做一整理如下:

格式 說明
CD-Audio(CD-DA) 雷射數位音樂
CD-ROM High Sierra PC 資料原始標准(現已不用)
CD-ROM ISO 9660 MS-DOS & Machintosh 檔案標准
CD-ROM HFS Machintosh 高速檔案系統
CD-ROM/XA 黃皮書延伸標准
CD-I 互動式光碟
CD-I Ready 可用於一般雷射唱盤與CD-I
CD-Bridge XA的標准並可用於CD-I上
CD-R(CD-RRM) 單寫型CD光碟片
CD-MO 可讀寫型光碟片
CD-G CD音樂加影像(卡拉OK)
Video CD CD影碟(74分鍾MPEG-1規格)

各標准書規格說明
紅皮書(Red Book)
CD-Audio
2352 Audio Data

黃皮書(Yellow Book)
CD-ROM Mode 1
12 Sync 4 Header 2048 User Data 4 EDC 8 Blanks 276 ECC

CD-ROM Mode 2
12 Sync 4 Header 2336 User Data

黃皮書延伸規格--XA(Extended Architecture), 本規格均是屬於Mode 2下的規格
延伸.
CD-ROM Mode XA Form 1 (Computer Data)
12 Sync 4 Header 8 Sub-header 2048 User Data 4 EDC 276 ECC

CD-ROM Mode XA Form 2 (壓縮音樂、影像及照片)
12 Sync 4 Header 8 Sub-header 2324 User Data 4 EDC

綠皮書(Green Book)
所有 CD-ROM/XA 的規格加上對 CD-I 機器的硬體規格 (如 CPU 等) 及 CD-I
的作業系統的定義.

橘皮書(Orange Book)
CD-ROM

Lead-In&TOC Data Track Lead-Out Lead-In&TOC Data Track Lead-Out
<--------------- Session 1> <--------------- Session 2>

* Sync 同步信號, EDC(Error Detecting Code), ECC(Error Correcting Code)

[CD-R光碟的新標准DIS13490]
目前, 國際標准組織已經開始研究一種新的CD-R檔案格式, 尚未正式定案的格式叫做DIS13490, 此種標准容許使用者的資料維持跨越平台的交換性, 並可以在CD-R光碟片上更靈活的增加或修改資料.

唯讀式光碟機 CD-ROM 不負眾望, 已嚴然成為這個年代最重要的資料儲存和傳輸媒介. 放眼今日的電腦就可見一斑: 麥金塔電腦多數出貨時搭配了CD-ROM光碟機,多媒體電腦 (MPC-Multimedia PC) 更少不了它, 而幾乎每台 Unix 工作站也都內含 CD-ROM 光碟機, 以供安裝系統軟體之用.

造成光碟機產業成功的關鍵之一, 在於當初設立了 ISO 9660 標准, 使得各 CD- ROM 光碟片可通用於麥金塔、MS-DOS、Unix、VAX/VMS 等各種電腦平台上.

然而, ISO9660 驅動程式用在各種作業系統上的時候, 會產生一些設計上的問題舉例言之, 使用目錄列表指令要讀取Unix的檔案資料時, 因為部份有關目錄屬性等的 延伸資料是隨著檔案內容一起存放, 而非存放在目錄記錄區域內, 如此一來每當執行一項單純的目錄指令, 都得先到每個資料檔案所在的位置上搜尋相關資料, 造成時間的延誤與效率的不彰.

ISO9660 還有一個嚴重的致命傷, 那就是無法支援在光碟片上增加資料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Multi-Session 光碟片, 而當柯達相片光碟 (PhotoCD) 出現時, 這項ISO9660 的限制變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相片光碟容許在已有相片資料的光碟片上再增加相片, 直至裝滿為止. 此外, 企業界可以藉助光碟記錄器, 將專業資料等自行生產製作成少量的光碟片. 他們可以分次寫入資料到光碟片上, 不會浪費光碟片的空間.

ISO9660 早在1988年就已設立. 過去幾年之間, 單寫型光碟 (Compact Disc Write Once, 簡稱 CD-R)技術已有長足的進步. 並由唯讀型光碟(CD-ROM)演變而成今日的CD-R.

其實在當時單寫型系統(WORM)有很多種, 應用方面也不同, 如12寸的單寫型光碟是用在記錄視訊資料(如影碟)或其他大容量資料的應用(如地政資料), 這種光碟片的容量一片在5.6GB (雙面). 另外在可讀寫磁光式光碟系統(MO)上, 也有一些廠牌將WORM 的功能加入, 其方式為採用材質不同之光碟片(即WORM DISC), 此類光碟機可使用二種型態的光碟片, 可讀寫磁光式式及單寫式光碟片, 達到雙功能的目的 (市場上稱之為Multi-Function光碟機), 現已很少見於市面. 而 CD-R 則為單寫型系統中應用最成功的產品.

相較於 ISO 9660, DIS 13490 這項新標准可說是青出於藍. 它對光碟片上的軌(Track)及段 (Session)提供了邏輯化的運用能力. 這項突破是利用現有CD-R標準的碟軌記錄達成的.各界接受這項新標準的經過, 也與接受 ISO9660 的管道如出一徹. 在當年ISO9660定案前是由High Sierra Group 所擬定的光碟片上冊(Volume)資料及檔案結構標准, 由歐洲電腦製造廠商公會ECMA加以修改, 並且設定為ECMA 119 標准,隨後被又被設為 DIS9660 標准, 最後定名為 ISO9660. 同樣地, 法蘭克福小組(Frankfurt Group, 由於首次集合的地點在德國法蘭克福而得名)起草了唯讀型光碟和單寫型光碟的 Volume 區架構及檔案結構標准, 也由歐洲電腦製造廠商公會 (ECMA) 加以修改, 設定為 ECMA168 標准.

目前, 這項命明為 DIS13490 的邏輯標准, 正由全球各界人士評估. 在評估其之後, 可能設定為 ISO13490 標准. 請讀者留意: 本文中所指的「橘皮書」是對 CD-R所定的實體(Physical)標准, 而 DIS13490 則是訂出 CD-R光碟片上資料的邏輯架構 (Logical).

唯讀型光碟的基本概念
在詳述 CD-R冊區資料及檔案架構之前, 先簡單介紹目前所通用的ISO9660架構.這項標准將光碟片劃分為四個主要部份, 分別為「冊區說明」(Volume Descriptors)、「路徑表格」(Path Table)、「目錄記錄」(Directory Records) 和「擴充屬性記錄」(Extended Attribute Records, 即 XAR). 這四個區域均用以說明資料組織情況, 因此統稱為「描述區」(Descriptors).

在「冊區說明」區域, 主要記載了檔案路徑、根目錄及其他光碟重要資訊在光碟上的位置,在此與CD-R光碟最大的不同即是: 唯讀型光碟上的目錄及檔案位置一但被設定後就固定無法變更,因此唯讀型光碟上的檔案路徑及根目錄的位置資料是記錄在「冊區說明」區域內. 「路徑表格」區域內描述的是根目錄和子目錄之間的關系. 而「目錄記錄」區域是列出各目錄下的子目錄或檔案名稱.

這種架構的機能, 可以提供系統兩種方式來回讀取唯讀型光碟上的樹狀檔案目錄.其一是經由「目錄記錄」, 其二是經由「路徑表格」. CD-R 應用這種方式處理檔案,一但更動了某個檔案或目錄, 就得隨即將每筆目錄記錄重新寫入. 因此之故, 在 CD-R檔案結構下, 各目錄與各檔案之間的關系僅載於「路徑表格」, 換言之, 在CD-R 檔案結構之下的「目錄記錄」並不包含子目錄或檔案的指標.

ISO9660的最後一個區域「擴充屬性記錄」(XAR) 則提供了檔案或目錄的所有者(Owner)及群組 (Group) 的識別碼 (ID) 和架構記錄. 然而,「擴充屬性記錄」系記錄在檔案或目錄上, 因此常會阻礙光碟機的運作. 在 CD-R 檔案架構上, 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在後文中解釋.

DIS13490 描述區所使用的內部結構資料欄, 與 ISO9660 內部格式所使用資料欄的格式及數值近似. 然而部份資料欄位已經加以修改, 以便 DIS 13490 的結構可支援Posix. 這樣一來, DIS13490 標准便足以涵蓋市場中主要的作業系統, 如 DOS、Mac-OS和 VMS 等等, 其實這些系統廠商的研發者, 都是當初法蘭克福小組的成員.

每當連置(mount)上一個冊區(Volume)時, 作業系統都得了解記錄在該媒體上的資料種類及格式. DIS13346 (非單次連續寫入性媒體 nonsequential write-once media 及可重復讀寫式媒體 rewritable media 的冊區及檔案標准)、DIS13490、可能還有一種新的磁帶標准為此特別共同訂定了叄者通用的冊區辨識流程. 藉此, 系統可以將適當的冊區標准安裝在適合的媒體上, 之後再利用這種媒體來開機. 此外, 字元集的定義系由ISO9660 標准擴充而成, 對特殊字元的需要已經大幅降低了.

ISO9660 所定義的「擴充屬性記錄」部份業已取消, 因為在目錄及表格路徑內記錄延申屬性的區域已擴充了其記錄的功能.

IS13490 標准
分為四部份, 概述如後:

第一部份: 總論, 列

❸ 發明專利申請到公布需要多長時間

根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專利申請公開時間從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收到發明專利申請後,經初步審查認為符合《專利法》要求的,自申請日起滿十八個月,即行公布。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根據申請人的請求早日公布其申請。
為保證申請的成功率,避免被駁回的情況發生,在申請專利之前,應該進行專利檢索。
發明專利申請書的內容和注意事項主要是:
1、申請書中寫明此發明專利的發明名稱、發明人姓名、申請人的姓名和地址、聯系方式等。如果是委託代理機構進行申請,則要寫明專利機構以及代理人。
2、說明書摘要文字部分應當寫明發明的名稱和所屬的技術領域,清楚反映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解決該問題的技術方案的要點及主要用途。說明書摘要文字部分不得加標題,文字部分(包括標點符號)不得超過300個字。
3、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說明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所申請專利的發明目的、特徵即是權利要求有哪些,用文字以及附圖詳細描述實現所申請項目發明目的的技術措施、技術特徵。也就是產品的結構、組成、零件連接、相互關系以及相互所起的作用。所提供的圖紙應當用碳素筆繪制於A4紙上,圖面上不應有文字、圖框線和尺寸線、尺寸標注,各零件及部件可用數字(1、2、3…)標出,並在另一張紙上寫出各標號所代表的零件名稱。
對於發明專利申請有任何問題可以咨詢文華氏,文華氏提供的專利注冊服務包括實用型專利申請和發明型專利申請。實用型專利申請對創造性要求不太高,而實用性較強,實用性專利是新的技術證明與保障。發明型專利申請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主要體現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❹ 一些科技發明時間

1、汽輪:瑞典人拉瓦爾,於1882年製成了第一台5馬力(3.67千瓦)的單級沖動式汽輪機。
2、火車;1810年,英國人斯蒂芬森發明了火車,1817年,斯蒂芬森開始主持持修建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線;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的鐵路線建成。
3、汽車:發明者是德國人卡爾

❺ 克隆技術的發明時間

基因克隆
基因是細胞內DNA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是不同物種以及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表現出不同的性狀的根本原因,即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基因通過DNA復制及細胞分裂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並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

基因克隆技術包括了一系列技術,它大約建立於70年代初期。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伯格(P.Berg)等人於1972年把一種猿猴病毒的DNA與λ噬菌體DNA用同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後,再用DNA連接酶把這兩種DNA分子連接起來,於是產生了一種新的重組DNA分子,從此產生了基因克隆技術。1973年,科恩(S.Cohen)等人把一段外源DNA片段與質粒DNA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重組質粒,並將該重組質粒轉入大腸桿菌,第一s次完整地建立起了基因克隆體系。

一般來說,基因克隆技術包括把來自不同生物的基因同有自主復制能力的載體DNA在體外人工連接,構建成新的重組DNA,然後送入受體生物中去表達,從而產生遺傳物質和狀態的轉移和重新組合。因此基因克隆技術又稱為分子克隆、基因的無性繁殖、基因操作、重組DNA技術以及基因工程等

克隆技術
現在已經克隆什麼?
蛙:1952年,未成功。
鯉魚: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過將一隻雄性鯉魚的遺傳物質注入雌性鯉魚的卵中從而成功克隆了一隻雌性鯉魚,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一本中文科學期刊,並沒有翻譯成英文,所以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源自:PBS)
古代神話里孫悟空用自己的汗毛變成無數個小孫悟空的離奇故事,表達了人類對復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動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後,克隆迅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問:我們會不會跟在羊的後面?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對克隆的喧囂聲沒有抵過科學家的執著追求,伴隨著牛、鼠、豬乃至猴這種與人類生物特徵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陸續被克隆成功,人們已經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會用人類的一個細胞復制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克隆人已經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夢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現實。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克隆人的實驗,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克隆出一個人來。

由於克隆人可能帶來復雜的後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柯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復制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別開來。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樣可怕嗎?
實際上,人們不能接受克隆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卻是實驗室里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製造出來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拋棄了上帝,拆離了亞當與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許多宗教組織的反對。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悖於傳統的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所有這些,都使得克隆人無法在人類傳統倫理道德里找到合適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現的倫理問題應該正視,但沒有理由因此而反對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告訴我們,科技帶動人們的觀念更新是歷史的進步,而以陳舊的觀念來束縛科技發展,則是僵化。歷史上輸血技術、器官移植等,都曾經帶來極大的倫理爭論,而當首位試管嬰兒於1978年出生時,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這一切了。這表明,在科技發展面前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並沒有給人類帶來災難,相反地,它造福了人類。就克隆技術而言,「治療性克隆」將會在生產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獲得突破,給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當你的女兒需要骨髓移植而沒有人能為她提供;當你不幸失去5歲的孩子而無法擺脫痛苦;當你想養育自己的孩子又無法生育……也許你就能夠體會到克隆的巨大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但是,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於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而不能因為暫時不合情理就因噎廢食。克隆技術確實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但「技術恐懼」的實質,是對錯誤運用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技術本身的恐懼。目前,世界各國對克隆人的態度多有「曖昧」,英國去年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逐漸聽到了要求放鬆對治療性克隆限制的聲音。可以說,哪一個國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術,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了優勢和主動,而起步晚的國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現在還無法預測的損失。如同當年美國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術,雖然這項技術從一開始便展現著它罪惡的一面,但後來各國又不得不加緊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單從這個角度上講,對克隆人實驗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也是值得探討的。

至於人們擔憂克隆技術一旦成熟,會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個「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個名人來混淆視聽,則是對克隆的誤解。克隆人被復制的只是遺傳特徵,而受後天環境里諸多因素影響的思維、性格等社會屬性不可能完全一樣,即克隆技術無論怎樣發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體,而不能克隆人的靈魂,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因此,所謂克隆人並不是人的完全復制,歷史人物不會復生,現實人物也不必擔心多出一個「自我」來。

綿羊:1996年,多利(Dolly)
獼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2000年3月,5隻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2003年,Dewey
馬: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努比(Snoopy)
豬:2005年8月8日,中國第一頭供體細胞克隆豬
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而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克隆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和難以解決的一系列法律等問題。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盡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製品」 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范和引導,並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於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

選自2000年11月8日《文匯報》

❻ 為什麼說汽車發明者,再次發明了汽車

這是賓士來新S級的廣告語.

作為自汽車發明者,這一次,梅賽德斯-賓士可以說又一次發明汽車,因為,全新S級轎車再次定義了「汽車」的至高標准,指明了汽車發展的全新未來。
無論是設計、動力、安全,還是舒適,全新S級轎車都重新定義了人們對於高檔豪華座駕的所有想像,點燃了時代領袖和商界精英的激情與渴望,繼續書寫著世界汽車工業的領袖版圖,衛冕了「世界最佳座駕」的王冠。
全新S級轎車,配備有全LED照明,整車應用超過500顆LED,改寫了「光」的定義;全感官多媒體配備,標新了豪華的內涵;梅賽德斯-賓士智能駕駛科技,革新了駕駛的含義;後排頭等艙級後座最大可調節43.5度,獨有的活力按摩功能,讓旅程的尊享達到極致。全新S級轎車,是對汽車的全新定義。

❼ "重新發明車輪"的故事是什麼

在原始社會,人們發明了一種簡單的工具,將圓木置於重物的下面,然後拖著走,重物即可由一個地方移到另外一個地方。這被稱作為早期的木輪運輸。後來人們發現用直徑大的木輪運輸速度較快,於是木輪的直徑越來越大,逐漸演變為帶軸的輪子,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車輪雛形。車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首先發明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車輛,也是在我們祖先靈巧的雙手和智慧的開拓下,最早駛上了歷史的舞台。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黃帝造車之說,故黃帝又號稱軒轅氏。軒是古代一種有圍棚的車,轅是車的基本構件。所以車輛應當是黃帝首先發明的。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初大禹時代, 有一位管車的大夫奚仲,是中國車子的創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輛車子的發明者。另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我國的車工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能製造出相當高級的兩輪車,採用輻條做車輪,外形結構精緻華美,做工也不十分復雜。到西周時期(公元前771年),馬車已經很盛行了.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221-770年),各諸候國之間由於頻繁的戰爭,馬車便納入了戰爭的行列,對於當時來說,這便是代表一個國家強盛的極明顯標志。陝西臨潼秦始皇帝陵出土的戰車式樣,代表了2000年前車輛的製造水平。 700多年前的宋代,有位進士名叫燕肅,是一位機械工匠,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燕肅啟奏皇帝,詳細說明了製造指南車和記里鼓車方法,經允許,他重新製造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十六世紀的歐洲已經進入了"文藝復興"的前夜,歐洲的馬車製造商風起雲涌,馬車的製造技術有了相當的提高。中世紀的歐洲,大量地發展了雙軸四輪馬車,這種馬車安置有轉向盤。車身方面,出現了活動車門和封閉式結構,並且在車身和車軸之間,實現了彈簧連接,使乘坐之人感覺極為舒適。

閱讀全文

與重新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