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戰車車發明

戰車車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4 15:59:51

① 戰車是什麼時候發明

來自歐亞大陸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人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發明了戰車,可謂軍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戰車真正被應用到戰場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則是和人類的另外兩項重大發明分不開的,那就是馬的馴養和冶鐵技術的發明和傳播。正是這兩項發明與戰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戰斗能力,使得他們成功地佔據了歐亞大陸核心文明區。

② 中國古代運兵車的起源 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古代行軍時沒有類似於三國群英傳上的「韞歕車」那樣的運輸車輛。古時長距離運兵不是靠馬,就是步行。最多座馬車。「韞歕車」只不過是攻城時用來掩護士卒攻城的器具。防護性要遠優於其機動性。
至於戰車,也是戰爭器械,不具備運兵能力。
中國古代行軍時沒有類似於三國群英傳上的「韞歕車」那樣的運輸車輛。古時長距離運兵不是靠馬,就是步行。最多座馬車。「韞歕車」只不過是攻城時用來掩護士卒攻城的器具。防護性要遠優於其機動性。
至於戰車,也是戰爭器械,不具備運兵能力。
中國古代沒有運兵車,所以無法考證誰人發明。
補充:中國古代有的是戰車,由雙馬,或者多馬拉動的戰車。多拉載主帥。
諸葛亮 木牛流馬

③ 古代馬拉戰車是什麼人發明的

在古代馬拉戰車快速機動有著非常強大的沖擊力,相當於現代世界的坦克部隊威力無比另敵人膽寒。在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四大聞名古國中,戰車部隊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那麼到底是什麼人發明了戰車呢?一般認為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最先發明了戰車,不過蘇美爾人的戰車是驢拉的四輪實心戰車,行動慢笨拙不太適用。公元前2000年,採用輻條車輪的馬拉戰車出現了,機動性靈活性大增。

」一輛車配有七十二個步兵,二十五個後勤人員加上三個車兵共百人叫一乘。故古代計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是以戰車數量計算的,相當於今天的機械化部隊,代表軍隊中最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周天孑是萬乘之國,大的諸侯國是千乘之國。晉楚等大的諸侯國有戰車四千乘。使用戰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平原地區才能發揮其快速機動靈活性。如果在奇驅山路和河汊縱橫的地方就無用武之地。為此古代波斯人為發揮戰車鐮刀的優勢,在一次戰役前預設戰場還鏟平一座小山。隨著騎兵部隊的出現,戰車被逐漸淘汰。古代中國戰車部隊一直使用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同匈奴人作戰中大量裝備騎兵部隊。笨重的戰車被逐出歷史武台,其本上用來提供後勤保障,運輸前線所需糧草等戰略物資。

④ 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誰發明的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為動力的三輪汽車。這輛汽車裝有卧置單缸二沖程汽油發動機,785CC容積,0.89匹馬力,每小時行走15千米。

該車前輪小,後輪大,發動機置於後橋上方,動力通過鏈和齒輪驅動後輪前進。該車已具備了現代汽車的一些基本特點,如電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掛、後輪驅動、前輪轉向和掣動手把等。

在那個馬車的時代,汽車被斥之為無用的怪物。賓士夫人貝爾塔為了回擊人們的冷嘲熱諷,在1888年8月帶領兩個兒子駕駛汽車從曼海姆直駛普福爾茨海姆,全程144千米。賓士夫人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女汽車駕駛員。

德國人把1886年稱作汽車的誕生年。就在這一年,戴姆勒發明世界第一輛四輪汽車。他因此被人們稱作「現代汽車之父」。

(4)戰車車發明擴展閱讀:

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簡介:

1.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德國著名的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汽車鼻祖」。

2.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德國人,發明家,汽車的發明者( 他和戴姆勒各自獨立發明了汽車)。在先後輾轉了卡爾斯魯厄機械廠學徒、制秤廠的設計師、橋梁建築公司工長等工作後, 1872年本茨決定要創建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本茨鐵器鑄造和機械工廠。但由於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工廠成立之後面臨倒閉。

3.無力償還朋友借款的本茨在窮困潦倒中,想起了老師的「資本發明」理論,決定製造可以獲取高額利潤的發動機作為人生的轉機。在這場冒險開始後,本茨投入到了對發動機的學習,並領到了製造四沖程發動機和雙沖程發動機的生產執照。

4.本茨革新了發動機的構造, 避免了之前容易出現的爆炸危險。並在1879年,發明了第一台單缸煤氣發動機。 在經歷過學徒工、服兵役、娶妻生子等人生經歷後,本茨於1872年與奧格斯特.里特(August Ritter)合作組建了「本茨鐵器鑄造公司和機械工廠」,專門生產建築材料。

5.由於當時建築業不景氣,本茨工廠經營困難,面臨倒閉危險,萬般無奈之際,他決定製造發動機獲取高額利潤以擺脫困境。於是,他領來了生產奧托四沖程煤氣發動機的營業執照,經過一年卡爾·本茨和他的妻子貝瑞塔·林格多的設計與試制,於1879年12月31日製造出第一台單缸煤氣發動機(轉速為200轉/分,功率約為0.7千瓦)。

6.但這台發動機並沒有改變賓士公司的經濟窘境,破產的威脅依然存在。這位不服輸的德國人,並沒有被清貧打敗。經過多年努力後,1886年1月29日本茨終於又研製成功了單缸汽油發動機(與對手不同的是,本茨將發動機安裝在三輪車架上)。

7.發明了第一輛不用馬拉的三輪車(現保存在慕尼黑的汽車博物館)。賓士汽車公司獲得'汽車製造專利權',正是這一日子,被確認為汽車的生日。經過幾年餓肚子拚命地工作,他一改再改設計方案,組裝發動機得到了皇家攝影師比勒的資助,改進了奧托四沖程發動機,終於1886年1月29日卡爾·本茨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輛單缸發動機三輪汽車)。

8.卡爾·本茨於1885年和德國人戴姆勒各自製成以汽油內燃機為引擎的三輪汽車。但由於技術的問題,本茨的汽車總是拋錨,被別人冷嘲熱諷為「散發著臭氣的怪物」,怕出洋相的本茨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駕駛它。1888年8月,從始至終一直在本茨身後默默支持他的夫人——貝瑞塔·林格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

9.她帶上孩子駕著本茨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100多公里外的普福爾茨海姆探望孩子的祖母。隨後,貝爾塔馬上給本茨電報「汽車經受住了考驗,請速申請慕尼黑博覽會」。

10.同年9月12日,本茨的發明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取得非常大的轟動,當時的報紙如此描述——「星期六下午,人們懷著驚奇的目光看到一輛三輪馬車在街上行走,前邊沒有馬,也沒有轅桿,車上只有一個男人,馬車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們都驚奇萬分。」慕尼黑博覽會後,大批客戶開始向本茨訂購汽車。

11.此後,他的事業開始蓬勃發展,賓士擁有了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廠,開始生產名揚四海的賓士汽車。本茨經過五年的努力,研製成功了性能非常先進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為賓士帶來了極高的榮譽,這也顯示了賓士今後要走的高端產品路線。1893年,本茨研製成功了性能先進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它採用本茨專利的3升發動機,方向盤安裝在汽車中部。

12.盡管該車性能先進,但由於價格高達3875馬克,因而很少有人購買得起,成為公司的滯銷品。這種在技術上為賓士帶來了極高榮譽的汽車,在經濟上並沒有給他多大的好處。但由於價格昂貴,「維克托得亞」無人問津。

13.後來本茨聽從了商人的建議,於1894年開發生產了便宜的「自行車」(定價2000馬克)。這種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機動車,給賓士帶來了很高的利潤。這種「自行車」銷路很好,在一年時間內就銷出了125輛。

14.由於是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機動車,因而給賓士帶來了較高的利潤。後來,賓士又對前期生產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進行了改進,將車廂座位設計成面對面的18個,它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輛公共汽車,1899年製造出第一輛賽車。

⑤ 馬拉的車發明了什麼

世界最早戰車在公元前3100年到前2 7 0 0年間出現。由蘇美爾地區的阿格拉本遺址出土了雙輪戰車,可見是蘇美爾人首先使用了戰車。
中國最早是在夏末商初,公元前1 6世紀,商人駕駛戰車南下滅亡了夏.在商都附近的大司空村.孝民屯大墓的發掘,證明商代有車有馬,車是雙輪,用雙馬,還有御者。

⑥ 古代的「戰車」是誰最先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中國古代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的車輛。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載運輜重。一般文獻中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述。193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車馬坑中,首次出土一輛商朝戰車。坑中南端並排著器具、馬骨,車內外分布著 3套兵器。從出土於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古墓中的戰車可以看出,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圖1商朝戰車結構圖)。 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 130~140厘米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厘米左右;輻條18~24根;車廂寬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間(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廂寬達 164厘米),進深80~100厘米。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轂長40厘米,軸頭銅軎(音wei4,車軸頭)長13.5厘米,總長度達 53.5厘米(圖2西周戰車復原圖)。根據對有關出土車輛主要部位尺寸的測定和比較可知,商周時期戰車結構的變化是: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輪上輻條的數目則逐漸增多。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戰車的速度和靈活性。 戰車為木質結構,一般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通稱車器,用以加固和裝飾。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採用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後則通行短型軎飾,其長度在 8~10厘米之間。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狀車軎,通長37.5厘米,它不僅用於保護和裝飾軸頭,而且也是帶有攻擊性質的裝置。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鐧,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據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戰國車馬坑出土實物可知,鐵鐧為半筒形瓦狀,每輪 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桿上。枒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面呈 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拼成,里外兩面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枒飾加以緊固。 戰車每車駕2匹或4匹馬。4匹駕馬中間的2匹稱「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2匹稱「兩驂」,以皮條系在車前。合稱為「駟」。馬具有銅制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御馬的關鍵用具。馬體亦有銅飾,主要有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環、鈴等。 戰車每車載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如在殷墟車馬坑中,3名甲士分布兩處,車後2人,輿側1人;3套兵器,第一套華貴精美,余兩套僅為一般的銅質,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兵器的品種也明顯地有射御之分。據《左傳》等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此外,還有4人共乘之法,稱為「駟乘」,但這是臨時搭載性質,並非通例。除3名甲士隨身佩持的兵器外,車上還備有若干有柄格鬥兵器。據《考工記·廬人》記載,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有「」,這是較早的一個車字,可以看出輿上高插兵器的形狀。但是在實際出土的戰車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種卻往往不象記載的這樣齊全。 國君所乘的戰車稱為「戎車」,其形制與一般戰車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後,軍隊中出現了專職將帥,國君已經不必親登戰車指揮作戰,因此戎車便失去其作為國君專乘的意義,而成為將帥的指揮車。 每乘戰車除車上的3名甲士以外,還隸屬有固定數目的徒兵(春秋時期稱為步卒,戰國時期稱為卒)。這些徒兵和每乘戰車編在一起,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便構成當時軍隊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稱為一乘。這一情況反映出當時的軍隊以戰車為中心的編制特點。商周時期的戰車,是中國奴隸社會軍事技術裝備的集中代表,當時所使用的畜力駕挽的雙輪戰車,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車上甲士的青銅兵器裝備,發揮了當時兵器的最大威力;車上還配備有旗鼓鐸鐃,用以保證軍隊的通信聯絡和戰斗指揮。作戰時,甲士站在車上,徒兵跟在車下,而當一方車陣被擊潰之後,勝負便成定局。所以當時的戰爭,主要就是戰車之間的戰斗。 在車戰的起始階段,使用戰車的數量較少。據《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與夏人戰於戉邑,僅使用了戰車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達到一次動用 300乘的規模。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並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擁有戰車的數量已達4000乘以上。到春秋戰國之交,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擁有大量步兵的新型軍隊開始組成。而鐵兵器的採用和弩的改進,又使步兵得以在寬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戰車車體笨重,駕馭困難,其機動性受地形和道路條件的限制,遂逐漸被步兵、騎兵取代。但是,這一作戰方式的演變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戰車數量仍相當可觀,大規模的車戰仍然時有發生,如《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當時秦軍的組成是「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但這時的戰車已不再擔負主要的作戰任務,車戰也不再是軍隊作戰的主要方式。 秦朝戰車的乘法和使用情況,可以從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戰車兵得到准確反映。盡管出土時木質車體已經朽毀,但從陶質的戰馬、甲士的分布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戰車仍然是前駕4馬,甲士3人,戰車的形制也沒有很大變化。秦漢之交,漢將樊噲曾以輕車和騎兵攻破雍南;汝陰侯夏侯嬰善用戰車,曾 4次以戰車突擊立功;車騎將軍灌嬰曾以車騎追擊項羽至東城。說明在漢初的戰爭中,戰車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大約到漢武帝年間(公元前140~前87),漢王朝的軍隊為了與匈奴進行持續的戰爭,發展了大量騎兵部隊,此後,戰車在戰場上便逐漸消失。

⑦ 戰車是如何被發明的

來自歐亞大陸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人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發明了戰車,可謂軍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戰車真正被應用到戰場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則是和人類的另外兩項重大發明分不開的,那就是馬的馴養和冶鐵技術的發明和傳播。正是這兩項發明與戰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戰斗能力,使得他們成功地佔據了歐亞大陸核心文明區。

據目前所知,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中東是最早馴養和乘騎動物的地方。但那時乘騎的主要對象是牛和野驢,而且速度太慢。後來這種馴養動物的做法向北方產有野馬的地方傳播開來,公元前2500年,馬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這種馬個頭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偏愛。他們採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頭越來越大,承載能力也越來越強。游牧民族還發明了駕馭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馬鞍和馬鐙等一系列用具。最初游牧民族利用馬打仗時把馬套到輕便的車上。這種車輪裝有輪輻,因而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的笨重的實心車輪有了很大的改進。這樣,這種令人生畏的武器——戰車便誕生了。而冶鐵技術的發明又為游牧民族提供了大量優良的兵器,從而使之得到了更高的戰鬥力。冶鐵技術在公元前兩千紀的中葉在小亞細亞東部發展起來。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之後,隨著當地鐵匠的分散而得以廣泛流傳。最初的鐵不易鑄造,耗燃料多,且鋒刃極易失去,後來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進,發明了淬火、與木炭接觸使其變硬等工序,再加上鐵礦分布較之銅和錫更為廣泛而降低了成本,鐵器這才流行開來,從而使游牧民族得到了大量更加優良也更為便宜的新武器。當游牧民族駕駛著戰車掀起入侵浪潮之時,一人馭馬,其他的人彎弓射箭,如雨的箭陣加上密集的戰車,古老文明帝國的步兵根本無法抵禦。

⑧ 裝甲車是由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盡管歷史上有許多人曾萌發過製造一種類似於現代坦克的裝甲車的想法,但人們最終還是將發明坦克的功勞歸於英國人厄內斯特·斯溫頓。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國遠征部隊服役的斯溫頓中校提出,需要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辟道路、翻越壕溝並能摧毀和壓制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來打破西部前線的這種沉悶僵局。 據報道,斯溫頓的靈感源自一位朋友的來信。這位朋友在信中把美國的「霍爾特」農用拖拉機描述為「能夠像魔鬼一樣爬行的美國機器」,斯溫頓由此建議製造一種裝有大炮和機槍的重型履帶式拖拉機,他的這一建議於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國陸軍部。實際上,斯溫頓當時只是想把現有的機器零部件拼在一起,從而組裝成一輛類似拖拉機的新式裝甲車。 但是,對坦克的發明還有另一種說法:一名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小鎮的拖拉機製造商在斯溫頓之前就已提出了製造類似坦克裝置的設想,據說是他向英國人提供了詳細的構想甚至藍圖,英國人是在其構想的基礎上製造出了第一輛坦克。這位美國製造商就是埃德溫·惠洛克,當時是明尼蘇達州威諾納城先鋒拖拉機公司的總經理。他聲稱自已一直在致力於這種裝甲車的發明研究,並早在斯溫頓提議的兩個月前就已將構想形成了文字。他還聲稱,因為希望向英國人出售這種裝甲車,所以他向英國人提供了他的計劃,但卻被英國人偷偷地利用了。 據惠洛克的說法,1914年8月他正在加拿大城鎮卡爾加里為他的拖拉機公司爭取一份商業合同。這份合同能否簽訂取決於英國是否向德國宣戰,如果宣戰,他的商業談判即告終止。在返回威諾納城的途中,他極力尋求可以替代拖拉機銷往歐洲的產品,這時他萌發了製造裝甲戰車的念頭。兩天後回到威諾納城時,他對這種裝甲戰車的構想已是成竹在胸。當他試圖在加拿大為其設計的裝甲戰車尋找客戶而遭到失敗後,惠洛克派出銷售代表弗朗西斯·洛威到英國推銷他們的拖拉機,同時希望能引起英國陸軍對其履帶式裝甲車設計的興趣。 1925年,洛威詳細描述了他那次行程的經歷:1915年4月,他到歐洲銷售履帶式裝甲車時,隨身帶去了由惠洛克先生繪制的造價約60000英鎊的裝甲車的一些藍圖。他在倫敦陸軍部見到了機械運輸處處長洛弗特·霍爾登上校,當霍爾登上校得知根據這些設計可以生產出重量只有25噸多一點的裝甲車時,急不可待說,「快說!快說!這又是一種可以贏得戰爭的美國發明。它可以摧毀比利時的任何橋梁。另外,你們美國人不知道我們是在左側行駛而不是右側,這樣它還可以很好地阻斷交通。」最後,霍爾登上校把他介紹給了威爾遜少校。威爾遜拿走了計劃,並留下話,有沒有定單會通知他的。可是直到索姆河之戰,他們再也沒得到任何消息。據報道,就在索姆河戰役中,一種外觀滑稽可笑的「乳酪盒子」出現在戰場上,追趕並不斷碾過德國兵的軀體。 至於惠洛克的這些說法是否真實已無從考證,因為美國歷史上對此事的記載只能說明當時的一些報紙傾向於支持惠洛克的說法。但是,惠洛克後來為美國陸軍製造了獨一無二的骨骼坦克,至少使他的說法贏得了一定的可信度。 惠洛克成全了英國人? 事實上,在洛威去英國之前,英國人一直在努力,試圖使斯溫頓的建議變成現實。但是他們一直未能解決裝甲戰車越野和翻越壕溝的問題。而在洛威英國之行以後,形勢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有關人士回憶說,當時英國戰車的設計工作還在「登陸艦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著,而沒過多久,就聽說從美國搞到了實驗用的履帶式裝甲車。同時,關於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他們與福斯特有限公司(該公司製造了英國首批坦克)的威廉·特里頓先生進行了研究,而當時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威爾遜少校也作為特邀顧問參與了這項工作。設計最終完成,第一批坦克就這樣面世了。難道真的是惠洛克的計劃成就了威爾遜和威廉·特里頓嗎? 洛威對事情過程的生動描述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真實的,那麼洛威就有可能真的向威爾遜少校提供過計劃和藍圖,而又是這些計劃和藍圖後來幫助英國人解決了裝甲車的靈活性問題,從而使英國造出了第一輛坦克。由於當時的拖拉機都是體型龐大的鐵制裝置,還不具備越野能力,那麼作為一名拖拉機的設計者,系統地闡述將坦克設想變成現實的設計確實是可信的。而後來威爾遜少校和特里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最初的設計說明才獲得了殊榮。當然了,在索姆河之戰的新聞報道出現在美國之前,惠洛克並不知道斯溫頓的提議和英國發展坦克的秘密,因為此舉受到英國政府的嚴格保密。 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並且想得到英國政府對坦克發明者的獎金,惠洛克再次派出了他的銷售代表——洛威前往英國。他想搞清楚為什麼在英國坦克與他所設計的機械裝置毫無二致的情況下,他的公司卻沒有得到任何定單。結果,此行無功而返。在他的努力下,洛威最終見到了特里頓。洛威回憶說,「一開始,特里頓以為我是一名記者,所以談話很隨便。但當我問及他是否知道霍爾登和威爾遜時,他直接了當地問我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我告訴他我想為美國爭得那筆10000英鎊的獎金。而他回答說,根據英國的法律,只有英國發明者才能得到這筆發明獎。」在經過兩次不同的聽證會後,英國處理

⑨ 歷史上是誰發明了戰車

戰車的鼻祖是始祖黃帝。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到了夏代,一個叫奚仲車輛管理人員對戰車進行了改造。

在《後漢書》的記載里,戰車就已經登上了戰場。在史書中的記載中,戰車稱之為武剛車,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戰車,用途自然而然的也是很廣泛。我們仔細看它的構造,也會覺得這個設計真的是精美絕倫,同時我們也看出設計者對於戰爭有自己的理解。

百年之後,馬隆又根據諸葛亮的八卦陣,改裝了戰車,裝上了磁石,因為羌族的騎兵都穿的都是鐵甲,所以說,這樣的設計大大的提高了戰爭的效率。

戰車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可謂是讓人驚嘆的發明。

閱讀全文

與戰車車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