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中各個人物的性格分析
1.覺新:《家》中的長房長孫。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他尊敬長輩,真切地愛著弟妹們,維護著這個家的名聲,甚至不惜把種種過失攬到自己身上。覺新對生活有無限的眷戀,他愛妻子、愛孩子、愛家中的每個人。長子的責任、懦弱的性格、尷尬的處境,使他費盡心力,要努力討好每一個人,結果卻無法讓任何人滿意。 他有哈姆萊特式的猶豫,內心的矛盾和搏是"家"的人物中最豐富和最激烈的。
2.覺民:覺新的二弟。身體矯健,目光深邃,正直、聰明、冷靜、外表顯出一些內斂的氣質。他不像覺新那麼軟弱、中庸,也沒有覺慧那麼好鬥、沖動。他是個懷疑主義者。 覺民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動上,他講究策略,更重行為結果。覺民與覺慧的憤怒不同,覺民更多的是輕蔑。沒有效果的反抗和斗爭,他是不會輕易乾的。覺民決不作無謂的犧牲,更不會作祭品。覺民有理性、有勇氣和頑強的生命力,覺新在"家"中漸漸"死"去,他卻在"家"中成活,並走向成熟。
3.覺慧:覺新的三弟。熱情、純潔、直率,可說是高公館中的一個"異數"。他對於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所認定的道理,決不妥協,哪怕是他至親的人。年輕的覺慧既敏感又愛沖動、行事莽撞,他還不了解人生有多復雜,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覺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熱的。
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對於未來充滿著希望,深信青春終歸屬於自己。在心靈經受過痛苦的歷練後,他的青春覺醒開來,激勵他離開家,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4.馮樂山腐朽守舊頑固殘忍。高老太爺專橫、冷酷的同時,也流露出長輩慈祥的一面,親情未泯。克明作風比較正派,克安、克定吃喝嫖賭、抽大煙、捧戲子,揮金如土;"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典型。
5.梅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在憂郁、苦悶、悲傷之中漸漸消瘦、憔悴,最後含冤死去。瑞珏典型的賢妻良母。鳴鳳痛心疾首而又無力反抗。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線希望的火花。勇敢;蔑視封建禮教,爭取自由解放。
B. 論文:巴金《家》中高覺新的人物形象淺析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寫,求提綱
網路"高覺新"詞條是從下面四個方面分析的:
http://ke..com/view/1075778.htm
1 思想性格雙重性
2 懦弱的思想根源
3 犧牲自我
4 最具有悲劇內涵
C. 巴金的《家》中對典型人物及環境進行簡要分析(個性,特點)
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戚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里則成了牢籠)掙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說,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說,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里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裡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復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里,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里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參考資料:中國新文學史(節錄)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於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其實, 覺新的思索結果常常是源於長房長孫的所謂「責任」,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里,「責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種無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讓覺新倍嘗心酸,屢受滄桑。而也是這種責任感的驅使,當弟弟要離開這個「家」,奔向光明時,他又掏出了與死去的瑞珏共同為三弟准備的盤纏。不要小看這一筆的處理,他使整個高覺新的思想軌跡清楚明白的呈現出來,使人物的層次變得豐富而,統一。難怪當三弟怒斥大哥無能的時候,瑞珏挺身而出說:「他不是這樣的」。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顧全大局,頂天立地的男兒絕不是無能無用之輩,看過全劇,觀者當與瑞珏一樣理解了覺新吧?趙志剛在這部戲中的表演穩中推進,真實樸素,層次分明。再贊!還有一個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人物是鳴鳳,鳴鳳的純潔美好,歷來是《家》中頗受喜歡的人物。而青年演員陳是的表演沒有之前一些演員的輕浮和過分的卑微,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她的清純,不著點染的神情以及舒展自然的形體處理,也成為了該劇的一個亮點。
覺新是封建制度的繼承者,同時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業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統觀念,奉為行動的准則。被克明選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運的人。同時,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雙方父母的小小意見,毀滅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奪去了他愛妻的生命,雖然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對他有所觸動,但他難以擺拖封建思想的束縛。(他本來跟梅是青梅竹馬的一對,有一天梅的母親在牌桌子上跟現在的覺新的母親有了意見,自以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來報復,他們也沒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覺新娶了瑞珏,梅後來鬱郁而死;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這件事情引起了陳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幾個女傭的焦慮,起初她們還背著人暗暗地議論。後來有一天陳姨太就帶著嚴肅的表情對克明幾弟兄正式講起「血光之災」來: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裡,家裡有人生產,那麼產婦的血光就會沖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會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災方法就是把產婦遷出公館去。遷出公館還不行,產婦的血光還可以回到公館來,所以應該遷到城外。出了城還不行,城門也關不住產婦的血光,必須使產婦過橋。而且這樣辦也不見得就安全,同時還應該在家裡用磚築一個假墳來保護棺木,這樣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災」。五太太沈氏第一個贊成這個辦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邊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為然,但是聽了王氏幾句解釋的話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終於同意了。長一輩的人中間只有三太太張氏一句話也不說。總之大家決定照著陳姨太的意見去做。他們要覺新馬上照辦,他們說祖父的利益超過一切。這些話對覺新雖然是一個晴天霹靂,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覺新回到房裡,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瑞珏,瑞珏也不說一句抱怨的話。她只是哭。後來瑞珏難產,她叫著覺新,要他進來,可是封建思想和兩扇大門卻把他關在了外面,瑞珏終於死了。) 他終於明白了,這兩扇小門並沒有力量,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
高覺新形象是巴金的獨特創造和發現。這一形象有極其深刻的典型意義。高覺新是巴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立的一個痛苦的靈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現出新舊社會交替嬗變中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極端腐朽、殘酷和虛偽。高覺新是一個受害者,同時他又間接損害和毀滅自己所愛的人。他的悲劇命運說明,在反封建斗爭中,妥協、調和、屈從是絕無出路的,從而宣告了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的徹底破產。2002年全國文藝界為了在今年祝賀巴金老人100歲華誕,籌措拍攝20集電視劇《家·春·秋》,曾征詢巴老的意見,巴老說:「壞人別太壞,覺新要活著。」巴金理想中的高覺新是慈善的、性情的,他理想中的家庭是溫馨的、互愛的。我國古語雲:人之將老,其言也善。誠哉斯言。
D. 巴金的《家》中的人物介紹,要詳細再詳細的。。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
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
E. 巴金《家》里的主要人物分析!
長篇小說《家》,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巨制。在小說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餘個,下面就是我對其中幾個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首先,我要談談高家的三個孫子——高覺新、高覺民、高覺慧。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於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業,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願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的旨意,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麼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那麼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裡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他對遠房親戚張太太女兒琴的愛情上表現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後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在小說中,高家經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願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最後,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這兩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為,覺慧的氣質、願望、行為等,幾乎都是作者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從覺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測,作者是因為自己在反封建運動當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淪下去,便在對封建禮教的憎恨中塑造了這幾個人物,表現出作者對年青一代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兩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下面讓我來說說小說中的幾位女性。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梅芬,高家的親戚,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在對覺慧的愛意下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最後,她為了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專制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這三位女性在作者筆下竟是如此悲慘,都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實屬無奈,但我以為,作者這樣塑造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不反抗的結果是悲慘的。這一類人在當時婦女中是占絕大多數的,具有歷史意義。而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於向封建禮教反抗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家》這部小說正因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節,使我感受頗深。
F. 《家》中的人物特點。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他逼覺新和瑞珏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珏、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歲的鳴鳳送給60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死後,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當他臨終前,意識到這個家似乎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時,又極力掙扎,企圖用慈祥、溫和、自我懺悔將已走上新路的覺慧等拉回到老路上來。當然,高老太爺的掙扎是徒勞的,高家最終沒有免於崩潰的命運。作品通過塑造高老太爺這樣一位腐朽反動的人物,表現出了封建制度以及舊禮教、舊思想、舊道德必然滅亡的趨勢。
覺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滿了矛盾,是個「有兩重人格的人」。覺新善良,待人誠懇,原是舊制度培養出來的、有較強傳統觀念的人。由於他處於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處」,他凡事採取「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他愛表妹梅,但當這段美好的戀情被長輩無理地扼殺後,他並不反抗,對父親為他與李家訂的親事,也表示順從,然後回房蒙頭大哭一場,與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後,陳姨太無端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珏在家裡生小孩。覺新雖然覺得這有如「晴天霹靂」,但還是接受了,將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覺新身上雖然有著很嚴重的舊觀念的束縛,但他又是個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惡是非是有著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過美好的嚮往,與表妹梅的相戀就是他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他也同情受壓制的青年,如暗中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等。新思想雖然觸動了他的心靈,但封建舊觀念卻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得他無法喘氣,使他在精神上常常處於極度痛苦之中。他恨舊東西,自己也是舊禮教的犧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於他受封建傳統觀念毒害較深,喪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義」支配下,處處妥協,不自覺地扮演著舊東西的維護者的角色。總之,覺新是一個有著「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他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某些時代特徵。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批評了「不抵抗主義」,指明對於封建舊制度、舊觀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劇的惟一出路。
G. 用《家》中的人物分析寫作文
我找到了一大篇,你自己選吧。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曹操塑造成為一個典型的封建統治者形象.他有著無窮貪欲和權勢欲的人物,但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又有無窮的貪欲和權勢欲,多疑,自私殘忍,收羅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徵,試作分析.關鍵詞:《三國演義》曹操形象性格特徵《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長篇巨著.作者羅貫中,把歷史上的曹操,描繪成一個權謀機詐,無比兇殘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罪惡,生動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為典型的統治者形象.小說中的曹操,是一個有著無窮貪欲和權勢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在小說中,作者還刻畫了他的另一面,即作為親自統帥千軍萬馬南征北戰的統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膽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軍事家.他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諸侯割據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幾點對曹操的形象試作分析.一,懷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殘酷好殺,奸詐多變的曹操.《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的立場分明,愛憎清楚.在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僅鮮明獨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開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許劭之口規定了這一人物的"主導情感":"亂世之奸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具體描寫賦予這一概念以豐滿可感的血肉."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余級",充當了一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替父復仇進攻徐州時,曹操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瘋狂,濫殺無辜,顯得特別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了呂伯奢全家,還要一錯再錯,耍弄陰謀手段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系,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獻帝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殺呂布之後,"威名日盛",腦海深處便產生了不臣之心的念頭,如果不是顧慮"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為了觀察動靜,曹操特地邀請天子"許田圍獵",群臣將校向獻帝齊呼萬歲,他竟"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並借天子弓箭不還,自行懸帶.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後,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事後衣帶詔泄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盡管獻帝和伏後一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於宮門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時勸諫,恐怕就連獻帝本人也要被廢黜了.此後,曹操權勢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經反對過他的人,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後快,馬騰父子三人被誘殺,伏後,伏完"為國捐生",耿紀,韋晃等"五臣死節".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把權詐,姦猾,多疑用到了極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官渡大戰的許攸前來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然後他"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許攸一下子拆穿糧食已盡,曹操這才愕然不已.許攸以誠相投,而曹操這一本正經的真言竟是滿口假話,這就是奸雄之奸.在赤壁大戰被燒得焦頭爛額,慌忙逃跑來到華容道,曹操發現一大道與一羊腸小道,曰:"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諸葛亮.曹操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疑是他吃敗仗之原因.正如諸葛亮在"智取漢中"時對曹操的評價:"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二,重視人才,以誠待人,有膽有識的曹操.凡是偉大的作品,總帶給讀者許多的想像.《三國演義》在現代也同樣發揮著作用,給予讀者們各種各樣的思索和精神糧食.《三國演義》一書中花了很大的筆墨去描寫魏,蜀,吳三國爭取人才的斗爭.可以說曹操,孫權,劉備他們在爭取人才這點上,都是不遺餘力的.曹操是一個懂得識別人才且重視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現了曹操所具有的這方面的性格優點,他能夠識別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攏人才,為他的政治野心服務.一開始就實施其長期的人才發展戰略,在起兵創業階段,他有這樣的觀點:"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里的"智"是指謀臣泛指謀略,智慧,"力"是指武將,泛指軍事力量.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自己剪滅群雄的保證,而且對人力資源的認識也非常人所能比擬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紹為盟主的討伐董卓的大會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劉備與關公均非等閑之輩,劉備可以說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對於熟諳時勢的曹操來說這一點無一不清楚,但劉備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見其重視人才,以誠待人:曹操的謀士力主翦除劉備以絕後患時,他勸以"當今正用英雄之際,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當時那種"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動亂年代,曹能與備"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並力薦於皇上.雖後來劉備乘截擊袁術之機,取得兵權,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禮遇關羽更是小說中膾炙人口的文字,討伐董卓的大會上,他極力支持關公出戰.在關公"溫酒斬華雄"後,他更加堅定信心,一定要收關公為己用,因而百般優待,以動其心.但關公終掛印封金而去,這時曹操力排眾議,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範,反傳令一路放行,並親自為關公送行.這一事件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表明曹操愛才的優點.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許之(指曾答應關公在其得知劉備去向時,准其離去),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之."並告訴張遼:"雲長掛印封金財賄不足以動心,爵祿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為日後紀念."
H. 《家》中人物的簡介 名言 評論
簡介
主要情節與主題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涌、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主,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於〈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飢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願……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錶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模式正是現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主要藝術特色
(1)、抒發真摯濃郁的激情:《家》只求與青年讀者情緒溝通,不求深刻雋永,傾向單純、熱情、坦率,以情動人,情感汪洋恣肆,語言流水行雲,雖然有時少有錘煉,不耐咀嚼,整體上卻有一股沖擊力,能滲透讀者的心。 (2)、意蘊豐富的日常生活細節描寫 (3)、舒緩自然、生活化的結構 :《家》在結構上借鑒了《紅樓夢》的寫法,以覺慧和鳴鳳的戀愛以及覺新與瑞珏、梅芬之間的糾葛作為情節發展的主線,全面交織而展示了高公館的衰亡過程。 (4)、樸素、自然、流暢的語言風格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連續性的長篇,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I. 巴金的《家》中塑造一群婦女的形象,請選一位具體分析,並說說作者塑造這些人物的深刻含義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犧牲者外,作者在《家》里還寫了琴和許倩如,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雖然許倩如只是一個影子,而琴還正在覺醒的過程中。到《春》里,這種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長,不僅琴的性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出現了淑英。她從覺慧的出走引起了心靈的波動,從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擺在自己面前的危機,於是在覺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漸變得堅強起來,終於走上了覺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們的」這話的意義。《春》和《秋》中所展開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在長輩們的虛偽與墮落的襯托下,《春》裡面主要描寫一些心靈純潔的少年男女的活動,為淑英性格的成長和覺醒提供了條件。情節的開展比《家》來得迂緩,而精神仍是一貫的。淑華的活動主要在《秋》里,這是一個性格單純開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樂的聲音常常調劑了某些場面中的憂郁情調,給作品帶來了一些明朗的氣氛。她最後也逐漸成長起來,有了「戰斗的慾望」,而且與舊勢力進行了面對面的爭辯。和她成為對比的是淑貞的命運,正當淑華爭取到進學堂的機會的時候,淑貞就跳井自殺了。這是個生活在愚蠢和淺妄的包圍中而從來沒有快樂過的木然的少女,通過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長輩們的虛偽和丑惡,說明了封建主義對於人們的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嚴重的摧殘。這些少女們的活動,包括綺霞、倩兒、翠環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沖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裡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基於「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閱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群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裡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J. 分析《家》中覺新的人物形象
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10)略論家中的人物創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巴金自述,他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他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里。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堯枚的鼓勵下寫的,1929年7月,李堯枚自川來滬看望巴金,談了家庭里的種種事情,氣憤而又苦惱。巴金告訴他,要寫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說。大哥即表支持,後又寫信來大加鼓勵:「你要寫我很贊成,我簡直喜歡得了不得,我現在向你鞠躬致敬。」
作品主題
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