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為什麼連他自己都不使用
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我之所以連他自己都不用,就是由於諸葛連弩的弓箭是一種消耗品,容易打水漂,再加上諸葛連弩體積太大,消耗了很多的人力,還和戰爭的地形有關。《三國演義》我們都看過,在裡面有很多戰爭的場面,有些鏡頭時我們偶然看到了諸葛連姆這個工具,其實諸葛亮這一生當中發明了很多的東西,比如說木牛流馬還有戰爭的八卦陣,這些東西都是他的傑作,其中最為出名的戰爭工具就要說到諸葛連弩了,可是很多小夥伴發現了一個問題,諸葛連弩雖然是諸葛亮發明的,但是在戰爭當中他卻很少用到這個工具,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很少用到諸葛連弩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跟戰爭的地形有關,在蜀漢地區平原是很少的,大多都是一些盆地或者是山地,如果用諸葛連弩打步兵的話是非常浪費的,所以在戰爭當中很少用到諸葛連弩這種工具。
Ⅱ 諸葛亮發明的連弩究竟是一次射出十箭還是依次射出十箭的弩
箭為縱向排列 有點像現代的彈匣 裝置在直的機括上 弓弦呈橫面 每射出一箭 拉一次機括 節省了拉弓弦的力氣與射箭的時間 可以在短時間內射出密集的箭雨 並不是真的可以連射
Ⅲ 諸葛連弩出現在哪次戰役
三國志中並未記載諸葛連弩出現的具體時間。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漢末魏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復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皆出其意,即指諸葛亮的創意、構思、設計,而由他人具體製作。
Ⅳ 連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連弩分很多種,三箭連發、五箭連發、十箭連發等等。《孔子》我還沒看,不曉得電影里的連弩是哪種,不過考古發現連弩在秦朝就有了,估計戰國也有,春秋時期有沒有就不好說了。
Ⅳ 我聽說三國時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有圖片
連發十箭的是馬均的改良型,諸葛的元祖神弩是連發八箭。
按說既然馬均可以改良,那麼多半不會太復雜。
而且印象裡面,有資料說神弩的射程是弱項,可能它是犧牲了威力,以增加裝弦數量……總之要使用三國時代的器具大量生產,似乎沒理由是特別牛的東西。
木牛流馬據說是獨輪車,自己能走路,多半是誤傳吧,那個時代沒有發明可以大量貯存能量或者產生動力的裝置,所以應該是指那個很適合山路,而不是能自動走。
其實三國第一巧匠是魏國馬均,可惜他的發明得不到重視……
Ⅵ 連弩是諸葛亮還是馬鈞發明的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Ⅶ 諸葛連弩出現在哪次歷史戰役里對諸葛連弩的描述都是蜀國自己人寫的,為了威懾敵人
戰役里沒有。
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漢末魏大發明家馬鈞曾經將其改進,強化了五倍,但是加工難,性價比低,後來沒有流傳下來。
諸葛亮死後的多次北伐戰役基本都是小打小鬧,甚至姜維有帶一萬多人打仗的時候,估計也沒帶什麼裝備。後期防守倒是可能用的上,結果鄧艾直接來一波奇襲,後主投降,這玩意也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西晉鎮南將軍劉弘是中國史載「觀亮故宅」第一人。有「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這樣的評價,說明不全是嚇唬人的,只是可惜冷兵器戰爭的勝負主要還是在人,裝備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巨大。
Ⅷ [走近科學] 諸葛連弩之謎,諸葛連弩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居延漢簡提到的一種裝置叫做「轉射」,後來考證就是一種連弩裝置。所以連弩的歷史應該在諸葛亮以前。相傳為諸葛亮所制的「諸葛弩」,是連發十支的連弩,因此說諸葛亮改進連弩應該比較可信。
Ⅸ 古代兵器書。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在哪場戰役中使用過最後贏了嗎,精準不足可以連發威力怎麼樣
據傳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撤退時,已預料到司馬懿會派兵追擊. 故以弩兵設下埋伏,果然張郃中計,死於弩箭齊發,但是至於是不是使用的是連弩就不得而知了.連弩射程不遠,力量不大,但是近距離對無甲的的士兵還是有較大殺傷力的.在三國時期,主要是步兵作戰,並且普遍披甲率不高,在之後的朝代中歷史的評價是非軍國之器,軍隊個人普遍還是配備更好維護和使用的單弩.而大型弩機則是使用床子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