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了能夠戰勝疫情,這家造車新勢力迅速行動,令人豎起大拇指
響應號召,全方位防控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態勢,作為初創企業,威馬汽車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向湖北省黃岡市捐助400萬元物資,包括口罩在內的醫護用品,防疫工作用車以及現金款項等,全力馳援當地防疫工作。
在企業內部,威馬春節假期前就搭建好了網路辦公平台,目前威馬的員工已經開始了有條不紊的線上辦公,鼓勵大家充分利用郵件、電話、微信、視頻會議等各種方式,推動業務正常開展。
威馬溫州生產基地將遵循政府有關法令,在適當的時候有序恢復生產。同時,為迎接威馬各地機構在2月10號的正式復工,公司為員工准備了充足的口罩等用品,在保證公司正常運轉的同時,保護好每一位威馬人的健康。
短期承壓,中長期向好
此次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將帶來一定挑戰,特別是對於初創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來說,生存、發展的壓力會比較大。
短期來看,疫情可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外出意願和購買意願,特別是依賴於實體門店銷售的行業,銷量將受到影響。尤其對於汽車行業,今年2月,乃至一季度,銷售壓力都會非常大。
中長期來看,受到疫情影響,實體經濟企業將普遍延期恢復生產,這會造成包括汽車在內的許多行業的供應鏈緊張。當疫情結束,民眾的消費熱情重新燃起後,部分企業可能會因為供應鏈跟不上,面臨新的壓力。同時,特殊時期,消費者對二手車會更加審慎,也會進一步刺激新車消費,帶空氣凈化功能的車型將更受用戶青睞。
具體到威馬汽車,採取的C2M客制化生產模式,在供應端緊緊圍繞市場端組織生產。此外,威馬的溫州生產基地自動化率達到100%,機械化程度高,疫情結束後可快速滿足用戶需求。
此外,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徵求意見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將達到25%左右、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售佔比將達到30%。?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僅為5%左右,意味著還有還有4-5倍的增長空間。
創新模式,精細化運營
目前,威馬汽車全國網點提供線上預訂與上門試駕服務,方便剛需用戶在特殊時期試駕與購車。同時,威馬還在官網上線了VR全景看車功能,幫助用戶足不出戶就能了解車型的功能、設計、配置。節前,威馬各自營店與智行合夥人門店均對熱門配置車型,做了充足准備。因此,疫情暫未對威馬的銷售造成影響。
基於消費痛點推出的「威馬直購」新零售模式,上線以來收獲了消費者的積極反饋。交付方面,部分地區可能因嚴格的物流管控受到影響,威馬汽車會保持密切客戶溝通。在用戶服務方面,威馬鼓勵用戶在疫情期間減少出門,並承諾對所有用戶在2020年度內贈送一次車輛維保服務,主要針對長時間靜置狀態下,小電瓶的檢測和維護。
困難當前,對於車企來說,需要做好精細化運營,服務好用戶,管理好公司的基本面。這也是對員工、用戶、供應商、經銷商(威馬智行合夥人),最負責任的態度。
共克時艱,需多方努力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各界應該高度關注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西貝賈國龍說貸款發工資說只能撐三個月,此話不假。作為中小企業代表,威馬希望政府在凝聚社會各界力量防控疫情的同時,出台相關政策,從整個生態鏈、價值鏈上,防止供應鏈緊張造成生產和銷售遇阻,幫助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發展、度過難關。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共同發布《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可見政府對企業在疫情中生存發展的關注,我們也希望政府在稅費、房租、信貸政策、促進汽車消費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消費等方面,出台更多援企穩崗的政策,幫助企業平穩度過疫情。
同時,困難當前,威馬呼籲價值鏈、生態鏈上的合作夥伴能夠共克時艱,繼續加大技術創新,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創新汽車營銷模式,更好為用戶創造價值。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2. 在疫情防控這場戰斗中 全國人民都相信能成功有哪些依據
第1點,中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全國各地能夠堅決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指揮。
第2點中國人民是團結一心的,無論什麼大的困難都能夠心照不宣的團結在一起。
第3點,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抗擊疫情之前也是有經驗的,比如說2003年的非典以及2016年的禽流感。
3.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阻擊戰當中 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專業 談談如何提升職業素養,努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專業,談談如何提升職業素養,只有堅持奉獻精神,才能夠提高自己的素養,利用自己的專業在各行各業與一群抗戰。像白衣戰士那樣勇往直前。
4. 疫情防控措施和做法
合易認為:疫情之下,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防控。
1)關心員專工的健康。企業在屬疫情發生時,應做好對員工、客戶的保護工作,體現出非常時期的人性關懷。鑒於此次肺炎疫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各企業應把員工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對員工進行傳染病預防及治療知識教育的同時,在內部採取嚴格的衛生防範措施,定期對辦公區域、生產區域進行全面消毒。
2)成立專門機構,安排專項資金。疫情來臨時,企業應成立應急應變指揮小組,並安排應對疫情的專項資金,解決非常時刻的臨時緊急問題。
3)保持企業內部的穩定,努力練好「內功」。受疫情影響,企業的部分業務可能難以正常開展。此時,企業不妨將目光內轉,在系統戰略思考的同時,將以往沒有精力顧及和放鬆了的基礎管理工作抓起來,練好內功,為疫情過後的發展積蓄力量。
4)建立健全危機預防機制。我國大部分企業目前還沒有建立危機管理機制,有的盡管有企業危機管理機制的一些要素,但並沒有制度化。肺炎疫情的爆發再一次給中國企業界上了一堂沉重而有價值的危機管理課,中國企業應當以此為契機,建立完備的危機預防制度。
5. 從古至今科學家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戰勝疫情
人科學家用了很多的方法,真是這樣,以前比如說是啊那個歌研究,我指定陪著
6. 疫情期間全國第一個戰時管制令,是如何產生的
疫情期間全國第1個戰時管制令是在湖北產生的,確切的說是湖北十堰張灣區在嚴峻防控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里邊強調了9個一律,這個暫時管制令雷厲風行,強勢果斷,給疫情的進展帶來了一股新的力量,同時也讓百姓了解到了疫情已經嚴重到了一定什麼程度。
在暫時管制令的基礎之上個別地區還採取了交通限行的措施,比如說市區內的紅綠燈一律變成紅燈或者是黃燈,只有特殊車輛才可以通行,而私家車在沒有辦理通行證的情況下是不得外出的,這也在一定范圍內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7. 李文娟抗擊疫情做出的貢獻有哪幾件事
李文娟抗擊疫情做出的貢獻有:
1、在這次疫情中,已經74歲的李蘭娟院士,帶領自己團隊,趕赴武漢,與新型冠狀病毒作斗爭。
2、李蘭娟帶領團隊,發現阿比朵爾、達蘆那韋兩類葯物能夠抑制病毒。雖說只是試驗數據,對於病毒抑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3、「若有戰,召即來,戰必勝。」「不畏艱苦,不計回報,無論生死。」在武漢市中心醫院一線,她帶領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20多名隊員努力地工作著。為了保證每一位患者得到更好的護理,她要求大家務必做到規范操作,工作上不留死角,每天訓練護理技能到凌晨1點以後。
為了節約穿脫防護服的時間,她和隊員們盡量少吃東西少喝水,用葯、抽血、核對信息、心理疏導……還要為患者翻身,患者在病區里的一切護理都要護士負責。
4、李蘭娟認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在發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疫苗研發、診斷治療、公共衛生管理等方面,人工智慧、大數據、5G、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科技手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5、李蘭娟舉例,利用人工智慧實現人群軌跡識別和風險監測,用「大數據」分析散落在各地的隱形傳染源,追蹤密切接觸者,並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解析醫院數據,實時更新傳播態勢。此外,人工智慧不僅在協助社區疫情防控方面發揮作用,還助力全球醫葯界抗擊新冠肺炎科研攻關。
6、「遠程會診、遠程超聲等,在這一次戰疫中發揮重要作用。我當初在武漢待了兩個月,對全國多個省份進行遠程會診指導,也跟十多個國家連線,分享中國抗疫的經驗。」基於眾多科技手段,李蘭娟在「抗疫」過程中能及時分享「抗疫」經驗,使健康傳播更為高效。
7、李蘭娟建議,當前要利用好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提高醫療衛生水平。隨著醫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可通過醫共體、醫聯體等互聯網醫院的平台,把有關專業連接起來,提高大城市專家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8. 如何應對疫情此時你最想發明的是什麼
如何應對疫情此時我最想發明的是抗擊疫情的葯物。因為這樣子的話就疫情就可以得到控制就可以恢復比較快。
9. 陳微抗擊疫情的故事
2003年春天,「非典」爆發,全國陷入一片恐慌。危急時刻,37歲的陳薇,受命研製預防「非典」病毒的疫苗。從此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天天泡在實驗室。陳薇所在研究所在國內率先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確定了「非典」的元兇。她帶領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與「非典」病毒零距離接觸,進行非典病毒的體外細胞實驗,構建新的動物實驗模型。
為了和疫情搶時間,每次進實驗室前她都會少吃少喝,裝備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個小時撐不住為止。最終,她在國內外首先證實他們所研究的干擾素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復制,14000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9)戰疫情小發明擴展閱讀:
2020年2月26日是陳薇54歲的生日。就在這一天,由她領銜的團隊研製的第一批重組新冠疫苗從生產線上下線。上級領導向她發來生日祝福,「我當時回答就八個字: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在軍事科學院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中,陳薇團隊迅速搭建核酸檢測平台,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大大縮短了病毒核酸檢測時間,迅速形成日檢一千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對當時武漢疫情的防控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10. 在疫情期間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有哪些
1、鍾南山:
疫情爆發以來,鍾院士始終心繫祖國,心繫湖北人民。他呼籲大家不要出門,居家防護。然而他卻在當天逆行湖北,當時的湖北已經是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他沒有恐懼,始終把祖國放在第一位。
2、李蘭娟:
疫情發生後,73 歲的李蘭娟在疫情發生後第二次來到武漢,帶來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四抗二平衡」等救治模式,從防治重症病人轉為危重症、預防繼發細菌感染、減少肺纖維化發生等幾方面入手,對患者進行治療。
3、王辰:
在武漢病毒疫情很嚴重之時,他提出建設方艙醫院,並指出方艙醫院重點收治確診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此舉能解決目前定點醫院收治容量有限的問題,同時能使確診輕症病人得到醫療照顧、與社會隔離,能減少大量輕症患者在家庭、社會中的傳染性。
4、陳薇:
2020年1月,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陳薇院士帶領專家組進駐武漢。他帶領的團隊緊急展開的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開始運行,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加快了確診速度,挽救了眾多病患者的生命。
5、張伯禮:
張伯禮天津中醫葯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疫情發生後,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指導中醫葯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顯著成效,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