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營造溫馨和諧的幼兒園精神環境
幼兒健康成長需要一個和諧的精神環境。創建溫馨和諧的班級精神環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本文以一個一線教師的視角,從建立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建立團結友愛的幼兒關系;建立團結協作的教師關系;建立和諧交流的師長關系等方面進行闡述和論證了。[關鍵詞]和諧關系精神環境 良好的精神環境能讓人心情放鬆、精神愉快、心理健康。記得一位幼教名人在她的報告中曾這樣說:我和我的老師們戰斗在一起,大家都親切的喊我「園長媽媽」,我們「累並快樂著!」她在列舉了許多事例後,流下了幸福的眼淚,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也都被深深的感染。因為,我們感到了「愛」的溫暖、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老師如此,更何況幼兒呢?孩子們一顆顆純潔的童心,更需要一個溫馨和諧的精神環境。大家都有著同樣的需求,那就是「愛」和「被愛」的需求,對健康、和諧精神環境的需求,有時它比對物質環境的需求更加重要。怎樣才能創設一個溫馨和諧的班級精神環境呢?我結合自己近二十年的幼教工作經驗,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一周的七天中,幼兒有五天是和教師在一起的,教師對幼兒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有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記得有一次,我由於心情不好隨便對孩子說了一句:「煩死人了!」早操後,我帶領孩子們在院子里活動,看到幾個小朋友圍在嘉嘉身邊轉來轉去好像在玩游戲,可他卻生氣的說:「煩死人了!老跟著我干嗎?」開始我還覺得好笑,可後來一想突然意識到孩子這是在模仿我呀!這提醒了我今後應該以怎樣的態度、言行去影響孩子,怎樣和孩子們交往。首先,教師應尊重、接受幼兒的情感、態度和行為。這是建立師生間積極關系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社會性行為的基本條件。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不同的個體,來自不同的背景環境,教師要善於理解和滿足每個幼兒的各種情緒情感的需要,例如:對發脾氣的幼兒給他一個發泄的場所和發泄方法;對愛哭鬧的、不招喜歡的和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多一些關注和理解;對善於表現的幼兒給他(她)一個點頭表示承認;善於對幼兒的積極行為及時予以肯定和做出反應等等。其次,教師應當以民主的態度來對待幼兒,善於疏導而不是壓制或以權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兒。《綱要》指出:教師應是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幼兒會經常「犯錯誤」,教師應以兒童的眼光看待幼兒的「錯誤」,對於幼兒的不良行為,要疏導、引導。例如:我用講故事的方法幫助了我班寧寧小朋友認識到霸道、不講理是不好的行為;並用賞識、對照、鼓勵的方法幫助他逐漸改掉了這些毛病。現在寧寧變成我班守紀律、愛幫助人的小模範了,老師和小朋友們都非常喜歡他。我始終認為不對幼兒用粗暴的呵斥和嚴厲的指責,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使幼兒理解和接受,使幼兒能夠相信老師,同時,自我接納和自我控制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另外,在教師與幼兒的交往中,要盡量採用多種適宜的身體語言動作。例如,點頭、微笑、注視、肯定性手勢撫摸、輕拍腦袋、肩膀等。這種身體接觸、表情、動作表示著教師對幼兒的關心、接納、愛撫、鼓勵或者不滿意、希望停止當前行為等。「此時無聲勝有聲」,幼兒會很好的接納,感到教師親切、可愛、關注自己。教師在與幼兒交談時,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恰當的眼神、表情的使用也能使幼兒對教師的情緒狀態和對自己行為的反饋有更為明確、深刻的體會。 二、建立團結友愛的幼兒關系。雖說幼兒與幼兒間的交往態度、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兒群體的自身特徵決定的,但教師可以為幼兒創造一個積極交往的背景,從而有效地影響幼兒的交往態度和社會行為。根據我國目前幼兒獨生子女佔多數的實際,由於家長溺愛等造成的種種問題,教師應當讓幼兒在交往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共同交流思想與感情,同伴間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玩具共享,禮貌待人等。為此,我設計了《對不起,真神奇!》等一系列教育活動,為幼兒創設一定的仿社會性交往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進了解、加深溝通,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並注重及時在情感上加以引導。 (一)引導幼兒學會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差,尤其是存在自我中心的傾向,對他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等不善於察覺。教師在平時應讓幼兒相互說說對班級某件事情的感受,在教育教學中引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活的教育,引導幼兒學會觀察他人喜怒哀樂的感情,較多的把班級孩子的喜怒哀樂介紹給全班的幼兒,以引起情感的分享與共鳴,有利於同伴了解別人的各種需要,進而產生幫助、合作等行為。 (二)建立同伴間相互關心、友愛的氛圍幼兒園的班級應該有一種相互關心、友愛的氛圍。這是創設良好精神環境、幫助幼兒產生各種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基礎。這樣的教育應貫穿於日常教育活動中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中。例如,游戲時要玩具共享不搶奪;不小心碰倒別人時趕緊把他(她)扶起來,並幫著撣撣土,說「對不起」;而當自己被人撞時,要知道原諒別人;相互間交往時應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等用語;教師要鼓勵缺乏交往技能或過分害羞的幼兒積極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鼓勵其他幼兒與其交往,以增強其自信心和積極、愉快的情感等。我們經常為班裡的孩子們舉行集體生日和打電話看望生病的小朋友等活動。此種活動,既增進了孩子們的友愛、關心還會在孩子一生中打下與人為善的良好烙印。三、建立團結協作的教師關系。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人際交往對幼兒的社會性培養具有多重的影響。首先,班級教師間的交往是幼兒同伴交往的重要榜樣。教師間的團結、合作、撫慰、友善等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就更容易產生這種行為方式並且長期穩定下來;反之,如果教師之間是漠不關心、人情冷漠,那麼教師再怎麼強調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情心,其效果勢必也會大打折扣。其次,全園教師間的交往不僅涉及到班級,更顯示出幼兒園是否具有良好的溝通氛圍。教師間相互關心、幫助,會給全園帶來一種溫情的氣氛,容易激發出積極性的社會性行為。幼兒也會從中耳聞目染,學會體察別人的情緒情感,也能學會正確、適宜的行為方式。所以,在創設精神環境時,主班老師與配班老師、園內領導和全體教職工之間的交往,都應當成為幼兒良好社會性發展的榜樣。四、建立和諧交流的師長關系。幼兒園的各項教育始終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同樣要建立良好的精神環境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幫助。教師要經常和家長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教育好幼兒。實際也表明家園共育,比幼兒園單方實施教育效果更快、更好、更鞏固。(一)教師應達成和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一致。教師和家長在對幼兒實施教育時教育理念要一致,這樣才有利於幼兒的學習和鞏固。如:幼兒園里要求小朋友之間不能打架、互相謙讓,而回到家做父母卻教育孩子:咱可不能受氣,要是打了人,爸媽替你撐著。依照這樣的道理,就產生1+1等於0的效果,孩子雖然在幼兒園受到了良好道德行為的培養,可回到家後卻接受了家長錯誤的思想教育,師長教育互相抵消。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和家長的教育理念相統一,然後再對幼兒實施教育,形成家園合力,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二)、教師要多和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我們雖然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也難免有疏漏,多的交流和溝通,能避免許多誤解,增進了解、理解;多的交流溝通能實現家園資源的共享;多的交流溝通能使得家長間更加團結、友好;多的交流溝通能使我們聽到家長們不同的聲音,更多了解孩子的各種表現等等。便於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精神氛圍,給孩子以良好的隱形教育環境
㈡ 應該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啊
自己和我的老公一定要特別的積極向上,我們的性格特別好,特別愛我們的孩子,兩個人很相愛,給我們孩子創造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㈢ 怎樣為孩子營造積極學習的大環境
有一個積極平和的心態最關鍵,環境我們沒法改變,因為你們這個年齡本來就是求知的年齡,需要付出和艱辛,那麼我們就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適應初三這種學習發氛圍,正如「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學習上鼓勵學生課堂上要積極回答問題,千萬不要畏首畏尾,害怕自己說錯了,如果說錯了,反而這節課你的收獲最大。因為你說錯了,老師同學肯定給你糾正,這個糾正的過程肯定是你記憶最深刻的。
紀律上主張 「先專政後民主」,一個班級必須要有鐵的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創設必要的學習場所,不要隨意干擾孩子的學習, 家長的榜樣作用, 常言說:「身教重於言教。」 5、要創造一個民主、和諧、向上的家庭氣氛:
㈣ 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一、把孩子視為家庭的平等成員,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讓孩子獨立思考,自由選擇。
二、認真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意見,要與孩子做朋友,家裡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長說了算。尤其是遇到和孩子有關的事情,家長一定要與孩子商議,聽取孩子的意見,對的意見要接受,不對的意見要做出解釋。當家長就家裡的某件事作出決定時,也應徵求孩子的意見,這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家裡平等的一員,在以後會積極為家庭著想,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事情本身的完成。
三、爭取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孩子的願望,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孩子的正當要求。
四、對孩子成長的過程要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
五、做孩子的朋友,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原則,遷就孩子的錯誤。
六、主動和孩子交流心裡想法。
㈤ 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陳慶武 談起這個題目,有些家長會不以為然,甚至會抱怨當代教育的缺失、或感慨現在的孩子太嬌慣。他們常常引經據典,如古人在「鑿壁偷光」、「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皸裂而不知。」等等艱苦條件下如何「懸梁刺股」、「聞雞起舞」而發奮成才。但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這種精神在某種條件是可以提倡的,但沒有必要去效仿和學習。 今天學習的目的已不是唯博取功名利祿,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結合自己興趣愛好,讓學習成為創造新事物新行業,創造美好生活、創造嶄新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活動。這個信息時代是個人能力、才智在社會舞台中充分展現的時代。順應時代的要求,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全面認識,如果抱殘守缺,不僅是貽誤孩子、還將可能危及一代或幾代人。關注孩子的興趣,引導發展孩子的潛能,是孩子教育的永恆主題。圍繞這個主題,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非常必要的。那麼什麼樣的環境是孩子需要的良好環境呢? 從社會層面上講,要提供名校名師的學習環境。名校其真正實質的東西是校風,即學校里師生的教育和學習風氣。名師也就是優秀的師資力量。因此,覺悟早的人早已躍躍欲試,劍指名校。然而名師名校絕對是稀缺資源,如何能讓名師名校走入尋常百姓家呢?遠程教育、網路學習是個不錯的選擇,是教育現代化的趨勢。充分利用名師的資源服務於社會大眾,有助於解決優秀師資的問題,名校又如何解決呢?我們需要創造這種環境,那就是創造師友探究的小環境,形成良好的學風! 家庭方面上講,家長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假想一下家長在娛樂、打麻將、看電視,要求孩子去學習,這樣的環境孩子能學習好嗎?對家長的這種做法,他能服氣嗎?有的家長說我們老了,不用學習了,我們的任務是工作掙錢,你們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這樣論調孩子接受嗎?肯定不接受。他們會想人人都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家長也要學,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富足的家庭可能會為孩子提供獨立的大書房,僅僅書房的布置就非常講究,燈光照明、室內裝修風格色調、物品的陳列擺放、書房裡書刊的選擇等等。其實,書房規格的奢簡、書房的有無作用在其次,關鍵在於孩子學習環境一定要滿足讓孩子能集中注意力。 從孩子的交際環境來看,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引導孩子交往良友,是很重要的。孔夫子提出選擇好朋友原則,明確告訴人們哪些是損友,哪些是益友。錯誤結交朋友導致孩子教育失誤的案例相當豐富。同時,家長要謹防為了防止孩子交錯朋友,而禁止孩子交往朋友的錯誤。大禹治水成功在於疏,孩子結識朋友更要注意疏導,而不是去堵。家長也要主動引導孩子建立志趣相投的朋友圈,志趣相投的朋友圈也許是他將來事業成功的搖籃。家長本人也可以做孩子的朋友。
㈥ 聊聊怎麼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生活環境
夫婦永遠是家庭的第一主體。作為主體,要承擔起建設家庭的責任,保障生活的正常進行,家庭是成員的組合,好的家庭由好的成員組成。夫妻自身應當努力工作,提升經濟能力,同時盡可能強化專業高度,抵禦風險。
㈦ 如何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
眾所周知,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同理,良好的學習環境能起到促進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應該從發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打造一個專門的學習場所。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為孩子准備一個專門的房間讓孩子安心學習。房間要整潔、明亮,不需要繁復的裝飾,布置簡潔舒適即可。電腦和電視不要放在孩子的房間里,玩具收起來放到櫃子或箱子里,以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分散注意力。沒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最好為孩子准備一個學習角,安置書桌和椅子,讓孩子有一個安心學習的地方。
二是營造一個安靜的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
家長要為孩子准備一個安靜的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能全神貫注地學習。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要監督孩子遠離電腦、電視機、手機和玩具等會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不要讓孩子一邊學習一邊做其他事。另外,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也要剋制一些,不要在家裡看電視,打麻將,大聲談笑,以免嘈雜的聲音干擾孩子,讓孩子難以靜下心學習。所以,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要盡量為孩子排除一切干擾孩子學習的因素。
三是營造一個勤學上進的學習氛圍。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家長勤奮好學,在工作之餘也不忘讀書學習,刻苦鑽研,不斷地充實自己,不僅能為孩子樹立一個熱愛學習的好榜樣,也在無形中傳達一個暗示: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對學習的興趣,自覺地加入父母的行列,一起努力學習。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率先學習,在家中營造愛學習的氛圍,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四是營造一個溫馨和睦、和諧的家庭環境。
溫馨和睦、和諧的家庭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父母要努力為孩子構建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夫妻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便發生矛盾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以免讓孩子因此感到焦慮和不安;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尊重孩子,讓孩子親近和信賴,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遇到學習上的難題,也願意向父母傾訴,和父母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
五是理性地對待學習和考試。
家長要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學習和考試問題,不要把考試成績當做衡量孩子成敗優劣的標准。孩子學習進步了,家長要肯定和表揚,同時提醒孩子不要驕傲自滿,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孩子學習退步了,家長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責,而是幫孩子分析成績退步的原因,找出學習上的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於孩子學習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家長要為孩子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全神貫注地學習和思考。
㈧ 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生活環境
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生活環境的方法如下:
一、父母之間不要吵架
家庭氛圍愉快,夫妻關系穩定,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有的家庭卻會因為一點小事經常吵架,雖然夫妻之間有點小摩擦很正常,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孩子可能會變得膽小、懦弱、缺乏安全感。
所以,父母應該盡量減少在孩子面前吵架,要想讓孩子快樂地成長,父母之間和諧相處是首要的條件。
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對孩子未來成長帶來非常大的幫助。所以,家長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在家庭教育的這條道路上,睿智燈塔和各位父母同在,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㈨ 作為幼兒教師怎樣為幼兒營造寬松,支持,和諧的精神環境
一、建立教師與幼兒的平等關系。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是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表明了教師和幼兒之間應是平等的關系。指出了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言行去影響孩子,怎樣和孩子交往。 首 先,教師應對幼兒表現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態度和行為。這是建立師生間積極關系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社會性行為的基本條件。教師要善於理解 幼兒的各種情緒情感的需要,不對不招自己喜歡的幼兒產生偏見,相信幼兒有自我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的能力,善於對幼兒做出積極的行為及時予以肯定和做出反 應。如:最近,瓏瓏突然改掉了隨便脫鞋的壞毛病了。我們就及時表揚他:瓏瓏真棒,如果再改掉不拿玩具上床睡覺的習慣就更好了。瓏瓏聽後好象受到了很大的啟 發,真的不拿玩具上床睡覺了,我們就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又一次肯定了他的進步。他非常高興,在以後的日子裡他的習慣變得越來越好了! 其次,教師應 當以民主的態度來對待幼兒,善於疏導而不是壓制,允許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而不以權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促進其 個性發展。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使幼兒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大膽、自信,同時,對幼兒的自我接納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另 外,在教師與幼兒的交往中,要盡量採用多種適宜的身體語言動作。例如:微笑、點頭、注視、肯定性手勢、撫摸腦袋、輕拍肩膀等。在師生交往中,應盡量採用這 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方式,用身體接觸、表情、動作等來表示自己對幼兒的關心、接納、愛撫、鼓勵或者不滿意、希望停止當前行為等。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說 話,最好保持這種較近的距離和保持視線的接觸。教師在與幼兒交談時,恰當的眼神、表情的使用也能使幼兒對教師的情緒狀態和對自己行為的反饋有更為明確、深 刻的體會。 二、建立幼兒與幼兒的關愛關系。 作為幼兒教師都知道,孩子開始入園時都不太高興,但過段時間就適應了。這里雖然存在很多原因, 但最重要的是孩子感覺到沒有了感情依託。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有了自己的夥伴,他們就自然的高興來園了。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關心,愛護有時會比老師的照顧更能 讓幼兒接受。我們應該善於啟發、引導幼兒的這種潛能,為幼兒創造一個積極交往的背景,從而有效地影響幼兒的交往態度和社會行為,建立一個充滿友愛氣氛的大 家庭。為此,我們設計了《對不起,真神奇》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動,為幼兒創設一定的仿社會性交往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進了解、加深溝通,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並注重在情感上的引導。 (一)引導幼兒學會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 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差,尤其是自身還存在自我中心的傾向,對他人的 思想感情、需要等不善於察覺。缺乏對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的認知、了解,這就會導致幫助、合作、關心、撫慰、同情等親社會行為的缺乏。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向同 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於同伴了解別人的各種需要,進而產生幫助、合作等行為。並且,也能使得到幫助行為的幼兒學會正確的反饋方法。為達到目的,教 師在平時應讓幼兒相互說說對某件事情的感受,學會觀察他人喜怒哀樂的表情,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等。 (二)建立同伴間相互關心、友愛的氣氛 讓 幼兒學會正確的關心人的行為方式,讓全班有一種相互關心、友愛的氣氛是創設良好精神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一個班的幼兒在你碰我,我碰你的擁擠狀態下, 沒有相互嚷嚷,也沒有問老師告狀,而是相互禮讓、詢問關心時,說明這個班已經有了較好的班級氣氛。這是幫助幼兒產生各種親社會行為的極為重要的基礎。這樣 的教導應貫穿於日常教育活動中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中。例如,游戲時要玩具共享,不能搶奪;不小心碰倒別人時,應趕緊把他(她)扶起來,並幫著撣撣土,說" 對不起";而當自己被人撞時,也別得理不饒人,更不能因此又去打別人;相互間交往時應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等用語。教師要鼓勵缺乏交往技能或過 分害羞的幼兒積極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並通過鼓勵其他幼兒與其交往,使其得到更多的交往成功的愉快感,以增強其自信心和積極、愉快的情感。菲菲是這學期剛 從別的幼兒園轉來的新孩子,由於性格和家庭得原因,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我發現她有幾次自己坐在窗檯邊玩,我坐過去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說:「我不願 意和她們玩,她們太鬧了!」於是我找來一個性格和她相似的孩子和她做朋友,並給她們找來紙筆讓她們一起畫畫,很快她們成了好朋友,也和其他的小朋友一塊玩 去了。看到她笑得那麼開心我們也真高興! 三、建立教師與教師的互助關系。 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人際交往對幼兒的社會性培養具有多重的影響。教師之間是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還是互相拆台,勾心鬥角。都會對孩子有著直接的影響。 首 先,教師間的交往是幼兒同伴交往和發出社會行為的重要榜樣。教師教給幼兒要互相關心、幫助、撫慰、進行合作等行為,如果教師自己也做到了,那孩子就更容易 產生這種行為方式並且長期穩定下來;反之,如果教師之間是漠不關心、人情冷,那麼教師再怎麼強調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情心,其效果勢必也會大打折扣。因此, 教師自身交往的適宜與否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其次,教師間的交往涉及到班級、幼兒園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氣氛。教師間如果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這還會 給班、園帶來一種溫情的氣氛,容易激發出積極性的社會性行為。幼兒也會從中耳濡目染,不僅學會體察別人的情緒情感,也能學會正確、適宜的行為方式。所以, 在創設精神環境時,要注意小至一個班的主班老師與配班老師,大至全園教師和全體教職工之間的交往,都應當成為幼兒良好社會性發展的榜樣。 四、建立領導和教師的理解關系。 有句老話說的好「士為知己者死」,可見理解是多麼讓人渴望的事情! 首先,教師對領導的態度應該像《沒有任何借口》一書中所寫的西點軍校那樣誠實、守信、職守,沒有任何借口的去認真而努力的工作,做到領導在與不在一個樣,檢查與不檢查一個樣,而不是欺上瞞下、阿諛奉承。 其 次,領導對待老師的正確態度應該是:關心、關愛每一位教師,對每一位教師一視同仁。如果領導對每一位教師都是公正的、博愛的、欣賞的眼光看待她們,那教師 都將是沐浴在陽光下的小花,燦爛的開放;如果領導對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都是關心的、支持的、讓他們各盡所能發揮的,那教師都會工作起來更有熱情、更有干勁。 如:過生日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可是幼兒園領導給老師們集體組織過生日,這可是幼兒園成立以來第一次,它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和幼兒園是一個團結和諧大家庭 的風貌!這使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倍受感動,老師們決心要以更好的精神風貌和工作熱情回報領導的關懷愛護。 五、建立家長與教師的信任關系。 家 長把孩子送到哪所幼兒園,這首先是對這所幼兒園的信任、認可。幼兒園的各項教育也同樣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傾注了老師對家長期待、信任。因此教師要經常和家 長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教育好幼兒。無數事實也證明了家園共教育,比幼兒園單方實施教育的效果更快、更好、更鞏固。 (一)、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教育要一致。 教 師和家長在對幼兒實施教育時教育理念要一致,這樣才有利於幼兒的學習和鞏固。如:幼兒園里教育小朋友之間不能打架要互相謙讓,而回到家裡做父母的卻教育孩 子:咱可不能受氣,你要是打了人,爸爸替你撐著。依照這樣的道理,就好比5+2等於0,孩子雖然在幼兒園受到了5天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可回到家後接 受了家長只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