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說中發明養蠶繅絲的人是誰這種傳說是否合理請說出理由
嫘祖,一作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出生於西陵(一說今河南省西平縣, 一說今四川省鹽亭縣)。
2. 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是哪個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絲綢約有五千年可考的歷史。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史前時代,黃河流域已經出現絲綢的曙光,到商周絲綢業已較發達,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宋元時代隨著古代科技的高度發展,促進了絲綢生產技術的較大發展,品種風格有了創新,絲綢生產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了江南地區;至明清江南蘇杭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我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1804年始,中國絲綢業開始向現代化邁進,建國後,我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系,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3. 發明養蠶繅絲的是誰
養蠶繅絲
傳說黃帝戰勝了凶惡的蚩尤,由小姑娘變成的蠶神便親自手捧著兩束潔白的絲,前來敬獻給黃帝,向他表示祝賀,黃帝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漂亮而希罕的東西,現在一見,高興得不行,忙吩咐皇後嫘祖,叫她用這絲來織絹。嫘祖是位心靈手巧的女人,沒多久,她就織了一幅又輕又軟的絹。隨後,她又用絹給黃帝做了一套禮服和一頂禮帽;黃帝則把剩下的絹賜給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後來,嫘祖親自養育起蠶來,黃帝還下令讓他的臣民種植桑樹。就這樣,蠶種不斷地滋生繁衍,越來越多,遍及我們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直傳到現代。
另有一則故事說:黃帝戰勝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大家一致推選黃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天,黃帝把他的大臣還有皇後嫘祖召集到一塊兒,對他們說:「以前,戰爭不斷,咱們無力發展生產,更談不上製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們要種植五穀,製造工具,縫做衣裳。這種五穀、造工具的事,由我負責,這縫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於則,你們三人也幫著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聰明又能乾的皇後。她聽了黃帝的話,馬上應道:「請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讓大家都有衣服穿!」隨後,她便吩咐那輔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體負責做帽子;伯余,你具體負責做衣服;於則,你具體負責做鞋。我帶著人剝樹皮,紡麻網,加工皮毛,為你們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體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腳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於過度勞累,嫘祖卻病倒了,好幾天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守護在她身邊的侍女,想盡各種辦法,為她做了可口的飯菜,而她見了,總是搖搖頭,不想吃,黃帝和大臣們見嫘祖日漸消瘦,很是著急,但也沒有辦法。
後來,侍女們悄悄商量說:「這里的飯菜也許是太沒味道了,所以,皇後娘娘不願意吃。咱們為什麼不能上山去給她採摘點新鮮果子吃呢,也許她會喜歡吃的。」商量好了以後,第二天一早,她們留下一個在家看護嫘祖,其餘的人都上了山。她們走遍了山山嶺嶺,跑遍了溝溝岔岔,但採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澀,沒有一種覺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們很沮喪:咳,折騰了整整一天,什麼果子也沒找到,這可怎麼是好呢?大家垂頭喪氣地准備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溝里找水喝的侍女高聲喊叫起來:「快來看哪,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們隨著她的喊聲跑了過去。她們驚異地發現,在河溝旁有一片桑樹林,桑樹上結滿了雪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歡呼著採摘起來。她們太高興了,竟忘了品嘗。等到拿回宮去用嘴一咬,才知道這小白果根本咬不動,而且什麼滋味也沒有。侍女們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從這幾位侍女面前走過,見此情形,忙問發生了什麼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說了一遍。共鼓一聽隨口說道:「咬不動有什麼關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動了嗎!」侍女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忙拿來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進水裡,燒著火煮起來。可是,煮了好一陣子,還是咬不動。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細木棍,便在罐里亂攪起來。攪了一陣,攪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來。誰知,木棍上纏繞著許多許多像頭發那樣粗細的白絲線。
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強撐著讓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細瞅著罐里連著罐外、罐外連著木棍的白絲線,笑了,說:「姑娘們,這果子雖然不能吃,卻可以派大用場。如果用這細絲織成布,那做出來的衣服準保又舒服又漂亮。」說來也怪,嫘祖見了白絲線,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讓侍女們領著來到了那片桑樹林。經過觀察發現,那白果子並不是樹上結出來的。它是一條蠕蠕而動的蟲子口中吐出的細絲繞織而成的。嫘祖給這蟲於取名為「蠶」,給它織成的白果於取名為「繭」。自此以後,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做衣就在嫘祖的領導下開始了。後人為了紀念嫘祖的功績,尊稱她為「先蠶娘娘」。有的地方還建廟祭祀她。
這些美麗而動聽的傳說,雖然不足以作為養蠶、繅絲、織綢、制衣起源的論據,但它卻至少說明,我國最早是用野蠶絲織造絲綢的,後來才改用家蠶絲。絲綢的出現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約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原始的蠶絲利用技術。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尚書·禹貢》中便說:在大禹統治中國時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產,確定貢賦的。當時的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東至山東半島,南到江淮流域,都種桑出絲。他們的貢賦,除了絲之外,還有用竹筐裝著的綵綢。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則早有了「絲」、「桑」、「帛」等字樣,這表明,絲綢的織造,在那時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古代的文獻記載,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證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一個用某種工具切割開來的蠶繭,它的樣於很像半個花生殼。1958年,在遠離西陰村幾千里之遙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竟發掘到一些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絲線籌。這些絲織品織製得還相當不錯呢! 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有的青銅器上還粘附著織造精美的細絹。由此可以斷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的蠶桑絲織事業便興起了。
那麼,是誰最早創造這一技術的呢?不用說,那是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嫘祖不過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們都是靠打獵、採集野果和撿鳥蛋來維持生活。有一次採摘桑椹時,有人順手把野蠶結的繭摘了回來。他把繭放在嘴裡咀嚼著,繭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來。「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極了。」嚼繭的人心裡說。他實在捨不得扔掉這美味,就像現在的人們嚼口香糖一樣,不停地一個勁地咀嚼。終於什麼滋味也沒有了,他才戀戀不舍地把它吐了出來。由於唾液的浸潤和牙齒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堅韌的繭殼已經變得又松又軟。因此,當他把繭殼從口中取出來,用手一撕扯,繭殼便成了一小團散亂的絲纖維。這奇怪的現象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他們便上山摘來野蠶繭,放到鍋里煮,然後用木棍攪和。於是,白白的細絲便被抽取了出來。再往後,他們又開始飼養家蠶,用家蠶結的繭來繅絲織綢,製作衣裳。
最初的絲線盡管非常粗糙,但卻為後來利用蠶絲線開了一個大大的好頭。當你現在身穿輕盈飄逸舒適的絲綢服裝時,你該不會忘記我們祖先的開創之功吧?
4. 「人文初祖」是______;他的妻子_______發明養蠶繅絲,屬下______發明文字,_____編出樂譜。
黃帝;嫘祖;倉頡;伶倫 |
5. 求解答過程:傳說中發明養蠶繅絲的
B |
6. 誰發明了養蠶繅絲
傳說黃帝戰勝了凶惡的蚩尤,由小姑娘變成的蠶神便親自手捧著兩束潔白的絲,前來敬獻給黃帝,向他表示祝賀,黃帝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漂亮而希罕的東西,現在一見,高興得不行,忙吩咐皇後嫘祖,叫她用這絲來織絹。嫘祖是位心靈手巧的女人,沒多久,她就織了一幅又輕又軟的絹。隨後,她又用絹給黃帝做了一套禮服和一頂禮帽;黃帝則把剩下的絹賜給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後來,嫘祖親自養育起蠶來,黃帝還下令讓他的臣民種植桑樹。就這樣,蠶種不斷地滋生繁衍,越來越多,遍及我們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直傳到現代。 另有一則故事說:黃帝戰勝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大家一致推選黃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天,黃帝把他的大臣還有皇後嫘祖召集到一塊兒,對他們說:「以前,戰爭不斷,咱們無力發展生產,更談不上製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們要種植五穀,製造工具,縫做衣裳。這種五穀、造工具的事,由我負責,這縫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於則,你們三人也幫著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聰明又能乾的皇後。她聽了黃帝的話,馬上應道:「請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讓大家都有衣服穿!」隨後,她便吩咐那輔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體負責做帽子;伯余,你具體負責做衣服;於則,你具體負責做鞋。我帶著人剝樹皮,紡麻網,加工皮毛,為你們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體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腳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於過度勞累,嫘祖卻病倒了,好幾天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守護在她身邊的侍女,想盡各種辦法,為她做了可口的飯菜,而她見了,總是搖搖頭,不想吃,黃帝和大臣們見嫘祖日漸消瘦,很是著急,但也沒有辦法。 後來,侍女們悄悄商量說:「這里的飯菜也許是太沒味道了,所以,皇後娘娘不願意吃。咱們為什麼不能上山去給她採摘點新鮮果子吃呢,也許她會喜歡吃的。」商量好了以後,第二天一早,她們留下一個在家看護嫘祖,其餘的人都上了山。她們走遍了山山嶺嶺,跑遍了溝溝岔岔,但採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澀,沒有一種覺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們很沮喪:咳,折騰了整整一天,什麼果子也沒找到,這可怎麼是好呢?大家垂頭喪氣地准備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溝里找水喝的侍女高聲喊叫起來:「快來看哪,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們隨著她的喊聲跑了過去。她們驚異地發現,在河溝旁有一片桑樹林,桑樹上結滿了雪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歡呼著採摘起來。她們太高興了,竟忘了品嘗。等到拿回宮去用嘴一咬,才知道這小白果根本咬不動,而且什麼滋味也沒有。侍女們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從這幾位侍女面前走過,見此情形,忙問發生了什麼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說了一遍。共鼓一聽隨口說道:「咬不動有什麼關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動了嗎!」侍女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忙拿來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進水裡,燒著火煮起來。可是,煮了好一陣子,還是咬不動。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細木棍,便在罐里亂攪起來。攪了一陣,攪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來。誰知,木棍上纏繞著許多許多像頭發那樣粗細的白絲線。 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強撐著讓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細瞅著罐里連著罐外、罐外連著木棍的白絲線,笑了,說:「姑娘們,這果子雖然不能吃,卻可以派大用場。如果用這細絲織成布,那做出來的衣服準保又舒服又漂亮。」說來也怪,嫘祖見了白絲線,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讓侍女們領著來到了那片桑樹林。經過觀察發現,那白果子並不是樹上結出來的。它是一條蠕蠕而動的蟲子口中吐出的細絲繞織而成的。嫘祖給這蟲於取名為「蠶」,給它織成的白果於取名為「繭」。自此以後,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做衣就在嫘祖的領導下開始了。後人為了紀念嫘祖的功績,尊稱她為「先蠶娘娘」。有的地方還建廟祭祀她。 這些美麗而動聽的傳說,雖然不足以作為養蠶、繅絲、織綢、制衣起源的論據,但它卻至少說明,我國最早是用野蠶絲織造絲綢的,後來才改用家蠶絲。絲綢的出現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約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原始的蠶絲利用技術。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尚書?禹貢》中便說:在大禹統治中國時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產,確定貢賦的。當時的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東至山東半島,南到江淮流域,都種桑出絲。他們的貢賦,除了絲之外,還有用竹筐裝著的綵綢。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則早有了「絲」、「桑」、「帛」等字樣,這表明,絲綢的織造,在那時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古代的文獻記載,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證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一個用某種工具切割開來的蠶繭,它的樣於很像半個花生殼。1958年,在遠離西陰村幾千里之遙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竟發掘到一些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絲線籌。這些絲織品織製得還相當不錯呢!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有的青銅器上還粘附著織造精美的細絹。由此可以斷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的蠶桑絲織事業便興起了。 那麼,是誰最早創造這一技術的呢?不用說,那是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嫘祖不過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們都是靠打獵、採集野果和撿鳥蛋來維持生活。有一次採摘桑椹時,有人順手把野蠶結的繭摘了回來。他把繭放在嘴裡咀嚼著,繭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來。「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極了。」嚼繭的人心裡說。他實在捨不得扔掉這美味,就像現在的人們嚼口香糖一樣,不停地一個勁地咀嚼。終於什麼滋味也沒有了,他才戀戀不舍地把它吐了出來。由於唾液的浸潤和牙齒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堅韌的繭殼已經變得又松又軟。因此,當他把繭殼從口中取出來,用手一撕扯,繭殼便成了一小團散亂的絲纖維。這奇怪的現象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他們便上山摘來野蠶繭,放到鍋里煮,然後用木棍攪和。於是,白白的細絲便被抽取了出來。再往後,他們又開始飼養家蠶,用家蠶結的繭來繅絲織綢,製作衣裳。 最初的絲線盡管非常粗糙,但卻為後來利用蠶絲線開了一個大大的好頭。當你現在身穿輕盈飄逸舒適的絲綢服裝時,你該不會忘記我們祖先的開創之功吧?
7. 養蠶取絲的故事是什麼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國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每天都很晚才回家。
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凄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
這哭聲震動了天庭。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馬頭娘」派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
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
出於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熱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
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綉服的文明社會。
姑娘發明養蠶繅絲織綢的消息很快傳遍西陵國,西陵王非常高興,收姑娘為女兒,賜名「嫘祖」。
嫘祖這一驚天動地的創舉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領紛紛到西陵國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後來中原部落首領黃帝軒轅征戰來到西陵,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嫘祖被選作黃帝的元妃。
嫘祖輔助黃帝戰勝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協調好各部落的關系,完成了統一中華的大業。同時奏請黃帝詔令天下,把栽桑養蠶織錦的技術推廣到全國。
嫘祖去世後,黃帝把她葬於嫘村山,後世尊稱其為「先蠶娘娘」,並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紜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8. 嫘祖發明養蠶繅絲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改錯
將歷史事實改為歷史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