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優越感的優越感的壞處
人往往會產生優越感,因為人總會擁有某種優勢,某種能力,某種創造,某種成就,使他自我感覺優於別人、越過別人。這其實是很普通的事。人生一場,為什麼不要求自己優於別人、越過別人呢?為什麼不可以擁有比別人更為厚實的某種「存摺」呢?如果人人都缺少這種要求,社會還有什麼進步可言?應該說,問題不在這種感覺該不該有,可怕的事情是,這種感覺一旦產生並膨脹,就會不知不覺地佔據他的主導神經,使他不再具有危機感或自絀感。拒絕吸收,活力下降,虛火上升,氣血不暢。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平衡,迷失方向,意志衰退,目光暗淡。甚者更將導致人生悲劇,決非危言聳聽。
但是,我們面前有兩類人,彼此的人生之履完全不同,目標也完全不同。其中一類似乎具有某種天生的「優越感」。即使沒有優勢、沒有能力、沒有創造、沒有成就,也時刻地處處地自感優越。他們為能夠利用特許的地位和內部的信息,去發展自己狂熱的佔有欲,有恃無恐地做著不勞而獲的事而自感優越。他們為能夠輕易地掠人之美,事事指手畫腳,動輒加強管理,以證明自己無所不能而自感優越。他們以到達別人無法到達的「寶塔」為快事。他們豈止是優越,簡直是目空一切。如果有人想跟這一類人討論優越感,那就無異於給瞎子點燈,無事生非,授人以笑柄,自取無聊了。
是的,這里是在跟另一類沿著正常路徑奔著正常目標的人討論問題。這類人的共同特點是,到達目標靠的是自己艱辛的付出與奮斗。其中不少人在事業上做到了有所成就的地步。由於成功來之不易,在興奮中,他們忘不了自己才華火花的美麗,他們往往會陷入對成功的無休止的欣賞和陶醉,以致經常記不起別人曾經給過他的許多支持與幫助,以及自己曾經有過的許多洋相與閃失。聽人講話開始漫不經心了,公眾場合開始自我吹噓了。每到一處,都禁不住要發表「高見」,三句離不了一個「我」,儼然師爺模樣。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甚之文過飾非,諉過於人,同樣是滔滔不絕、誇誇其談。盡管有時也說幾句「請提意見」之類的套話,但骨子裡早已被優越之湯泡酥了。非常可惜!這種人大概不清楚,他們的優越感是乘虛而入的。須知,人生一口氣,氣通過自我炫耀排空了,優越感不就自然進來了嗎?會問:難道嘴不是用來講話的?是的,有嘴當然要講話,就看怎麼講,講什麼。但凡卓有建樹的人,為了凝聚一班人,總是多講道理,用已有的勝利和光明的前景去鼓舞鬥志。尤其是那些謙謙學者,更能做到諄諄教導,悔人不倦,恨不能學生都比自己高明。而關於個人過五關之類故事,一般都能忍住,輕易不動聲色。實在要講,也總是借題突出別人,努力淡化自己,不卑不亢,從不渲染。當然,也有人並不愛好侃侃而談,只是偶然蹦出一兩句關鍵詞,用濃縮的方式去流露他那強烈的優越之感。更有城府很深的人,輕易摸不透他的心思,但優越之感照樣會像鬼魂一樣依附在他身上,到必要時才發作。更為可怕。
另有些人在物質上很豐富,諸如:漂亮的住宅,豪華的汽車,先進的裝備,殷實的錢庫之類。由此自然會自感優越,更不足奇。他們的空間正變得越來越大,手腳正變得越來越長,自由度在飆升,行動大大方便了。他們不願意再多做小事,開口閉口:「讓下面人去做吧!」他們待人不再隨和,學會了頤指氣使,處處自成中心,一切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他們的需要才是天下第一差事。禮貌不再講究,虛偽取代真誠,朋友開始稀少,等級日益分明。有人說:財富,身外之物嘛!他反問:哪有那麼多身外身內,活著不就是為了不斷改善嗎?應該追問的是,改善為了什麼?難道不是為了更加充實?那麼,作為一個人,究竟什麼叫充實呢?單純的應有盡有的物質條件能使人充實嗎?不!大量嚴肅的調查結論對此是否定的。真正美好的東西決不可能用金錢換得來。充實寓於精神之中。玩物喪志啊!對物質的無限需求,必然導致精神的無情衰退。你可以佔有別人所創造的物質的驅殼,驅殼可以給你帶來表面的一時的愉悅,終究無法佔領它的靈魂。而真正的充實不在別處,在創造的過程,在靈魂。這就是為什麼富翁們往往到頭來會感到寂寞、孤單、無聊、空虛。真是成千成萬!所以,聰明人永遠將物質條件視作創造精神財富的手段,僅此而已,別無他求。他們永遠在物質創造中尋求精神的充實。到某一天退休了,照樣還要根據條件練字、種草、登山、遠游、唱歌、讀書、寫作、交友、思考、研究。休而不閑求充實!只有充實,方能永生啊!
至此,不可不說一說愛因斯坦。這位二十世紀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貢獻比誰小?但他竟然從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特殊,有什麼優越之處。他把自己的貢獻僅僅歸之於「好奇」,再也不多說什麼。他非常樸素地認為,他的創造性的心理活動是被「單調和清靜生活」激發出來的。他說:「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標--財產、虛榮、豪華--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他認為那是一種「豬欄的理想」。他非常注意講良心。他說:「我的生活竟是建築在我的同胞們如此大量的勞動之上,這種想法常常使我感到沉重。因此我深深知道我對他們所應負的義務。」
好了,人類從愛因斯坦身上足以說明:他的成就同他對優越感的拒絕密不可分。優越感同事業的成就,冰炭不可兼容。怪不得,在我們周圍,追求高尚、追求充實的人總是以愛因斯坦為榜樣呢!
拋棄優越,立地成佛;追求優越,無異自絕。
㈡ 優越感的本質是什麼
我覺得優越感的本質是認可,在生活中,有些人或多或少有所謂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來源於多種多樣,如女性美、職業、金錢等。甚至優越感讓他們感到快樂、滿足和自信。例如,區域優勢是典型的。南方普遍鄙視北方,主要是因為北方的經濟落後於南方,從而創造了區域優勢。這種區域優勢非常普遍。有人總結說,「北京人把整個國家看作是基層,上海人把整個國家看作是農村,深圳人把整個國家看作是落後的,江蘇人把整個國家看作是不發達的,浙江人把整個國家看作是不發達的」。
優越感是自己的反映。"眼淚越來越多,眼睛越來越清晰,痛苦使心靈變得越來越溫柔。"人們越是善良和主觀,他們的內心就會變得越謙卑,因為生活中的苦難和謙卑,他們對優越感就會越深刻和清晰。一個客觀的人讀了一百本書,失去了所有的繁榮,最終看到了真正的純潔,也能意識到優越的狀態。道德敗壞的人不能改變他們的本性,「狗改不了吃屎」。當他們成功時,他們會表現出表面上的優勢。這種優越感既可憐又脆弱。然而,他以前從未有過這種感覺,並且認為他可以。所以我覺得優越感的本質是認可。
㈢ 什麼是優越感,人應不應該有優越感
優越感,在我理解就是一種自我感覺高人一等的沾沾自喜。
人應當有優越感嗎?
人不應當有優越感。人應當有自信。
任何能夠給你優越感的東西,要麼是先天德來的,比如說生在富裕之家,要麼就是你後天努力得到的,比如說成績很好,您目前能夠讓你自恃有優越感的東西別人通過努力一樣可以得到,但是別人卻會不驕不躁,顯然在境界上是高了你不只一層。
無論如何都不要沾沾自喜,自覺高人一等,因為永遠有世外高人站在更高處俯視著你,像小丑一樣被人觀賞真的很好嗎?
所以,優越感不要有,自信心不要失掉,這才是最好的狀態。
㈣ 什麼是優越感如何克服過度的優越感
優越感是自己內心中,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的地方,並因此而產生的一種感覺,每個人內心多多少少有些優越感,但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克服自己優越感的話是注重自己優越感的經歷,多多注重自己的缺點,
㈤ 為什麼有人會過度追求優越感
可能是因為他們缺少這樣的優越感,可能是他所得到的感受與優越感恰恰相反。
其實我就是一個比較追求優越感的人,因為我總覺得自己缺少的東西太多了,我總覺得自己無法滿足自己。在小的時候我總是覺得自己跟別人有一段的差距,因為我個子比別人矮,因為我學習沒有別人好,所以我總是缺少這樣的優越感。
別人在嘲笑我,別人在跟我比較的時候,我總是覺得比不過他們,那樣會讓我心裡感到很自卑。所以我為了得到這種優越感真的開始了拚命的學習,最後我在學習成績上贏得了其他人,兒子身高其實也慢慢地長起來了,我只是比正常人這樣高的慢一點而已,但上了初中以後,我的身高就是全班裡比較高的那一種。
等我長大了,我也就慢慢的開始發現我追求的,並不是跟別人比較,而是物質上的一種優越感。
我們家雖然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人家,但是我的父母給我的物質條件也不比任何人差,他們總是把最好的給我,但是我總是不能讓自己滿足,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太寵著我了,所以我總是覺得自己缺少的東西太多,自己想要的東西太多,我覺得即便我是世界首富的兒子,我也會覺得自己沒有那種優越感可能我天生就是那一種。不知道滿足的人,所以說在長大以後,我總是想著。我自己一定要多賺一點兒錢,自己跳給自己更好的物質條件。
這或許就是因為我從小到大總是不會滿足,所以才會這么過度的追求優越感的原因吧。
㈥ 優越感是什麼意思
優越感指顯示蔑視或自負的性質或狀態,是一種自我意識。大多數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擁有某種優越感,比方說職業優越感,長相上的優越感等。一般指自以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長於別人、強於別人的心理狀態。
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認為,人的總目標是追求「優越性」,是要擺脫自卑感以求得到優越感。具有優越感的人,常常容易以不適當的方式(如高傲、固執、自我欣賞等)表現出這種心理狀態。
(6)創造優越感擴展閱讀:
民族優越感的起源與研究:
民族優越感一詞是由威廉·G·薩姆納觀察到人們時常區別是否為內部集團而創造。他定義此術語用來形容「認為自身族群是萬物中心的觀點,而其他族群則與他的族群有著關連」的觀念。
他更進一步描述這種人常會活在驕傲、自負中,認為自身族群是優越的,並輕視其他族群。 羅伯特·K·默頓評論薩姆納的附加描述盜取了一些分析力的概念,因為中心感與優越感常是關連的,而非保持分析上的區別。
人類學家法蘭茲·鮑亞士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認為每個人類科學都應該在科學家的民族優越感之上。兩人鼓吹人類學者引領民族志的實地考查 以消除他們的民族優越感。鮑亞士提出了文化相對論的原則,馬凌諾斯基則發展了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做為無民族優越主義影響的不同文化研究的引導。
馬凌諾斯基的《美拉尼西亞西北部野蠻人的性生活》(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露絲·潘乃德的《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以及瑪格麗特·米德的《薩摩亞人的成年》(兩位為鮑亞士的學生)等書即是經典的反民族優越人類學之例。
㈦ 優越感爆棚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那些人是非常可怕的。有些人就莫名其妙有一種優越感,好像天下就是他們的,世界上就只有他們的存在,覺得世界上就自己牛逼一樣,有種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
其實人吧,是應該有自信的,這一點我贊同,非常贊同。如果說一個人沒有自信,是沒辦法在社會立足的,見著誰都抬不起頭,自卑,唯唯諾諾的,感覺特別窩囊。
但是還是很佩服他這優越感的。穿著某寶的衣服,誇著某名牌的衣服,也算是對幸福的一種嚮往,算是非常以及特別自信了,可以說是「富人的典範」,「窮人的嚮往」。他的事跡有好多,數不勝數。
㈧ 請問如何利用別人的優越感
三步:
第一步、確定對象,拉近關系~~你首先要確定這個人是否真的認為自己有過於常人的「優秀」(存在優越感。說白了就是他是否真的有些自我膨脹,自以為是~)。如果是,你就通過各種辦法拉近和他的關系。如果不是,趕緊另選目標~~
第二步、奉承和恭維~~拉近了和他的關系還不夠,平時你還得時常去奉承和恭維他(比如你可以時常去誇他在他感覺存在「優越感」的方面確實很優秀。再比如,你可以在大眾場合「爆料」,以有他這樣的朋友為榮等等~~)。這一方面能讓他繼續保持這種自我的「優越感」,另一方面又能增強你倆之間的關系。
第三步、找好理由和借口(這是利用他人優越感的關鍵!~另外還必須要說明一點的就是,存在自我「優越感」的人,雖然多是出於自我膨脹的心理。但有些(甚至是大多數)這樣的人,實際上多少還是有一定實力的。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如果平時沒什麼大事兒,你就別去「用」。一旦要利用他們,就必須是在緊關節要的時候!~)在利用有自我「優越感」的人的時候,必須得先找好理由和借口。具體的說就是:你先得把利用他(希望他幫你做)的事跟他「優秀」的那一面掛上鉤(如果掛不上,你想利用他也用不了)。繼而再讓他們認為,「像這樣的大事,只有他有能力去(幫你)解決,別人都是白扯!」~~這么一來,在他(實際上)被你利用之後還會覺得很高興,這是最好的結果~~
㈨ 這個人有優越感是什麼意思啊,是傲慢的意思嗎
1、首先我們看看優越感:所謂的優越感指顯示蔑視或自負的性質或狀態,是一種自我意識。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擁有某種優越感,比方說職業優越感,長相上的優越感等。
但一般指自以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長於別人、強於別人的心理狀態。
人往往會產生優越感,因為人總會擁有某種優勢,某種能力,某種創造,某種成就,使他自我感覺優於別人、越過別人。這其實是很普通的事。
人生一場,為什麼不要求自己優於別人、越過別人呢?為什麼不可以擁有比別人更為厚實的某種"存摺"呢?如果人人都缺少這種要求,社會還有什麼進步可言?應該說,問題不在這種感覺該不該有,可怕的事情是,這種感覺一旦產生並膨脹,就會不知不覺地佔據他的主導神經,使他不再具有危機感或自絀感。拒絕吸收,活力下降,虛火上升,氣血不暢。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平衡,迷失方向,意志衰退,目光暗淡。甚者更將導致人生悲劇,決非危言聳聽。
2、而所謂的傲慢,意思是指一種精神狀態,含有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意味。
用於形容人的態度、表情、舉止;
亦也指看不起別人,對人不敬重,驕傲無禮 ,主要用於描述人的態度;
也指七宗罪(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之一。
傲慢,會引起別人的不滿,蒙蔽自己的心智,傷害的是自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 ,傷害人際關系、耽誤事業,目標難成。
所以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與聯系的。
㈩ 什麼是優越感人應不應該有優越感
優越感指顯示蔑視或自負的性質或狀態,是一種自我意識。大多數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擁有某種優越感,比方說職業優越感,長相上的優越感等。一般指自以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長於別人、強於別人的心理狀態。
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認為,人的總目標是追求「優越性」,是要擺脫自卑感以求得到優越感。具有優越感的人,常常容易以不適當的方式(如高傲、固執、自我欣賞等)表現出這種心理狀態。
人不應該有優越感。
人往往會產生優越感,因為人總會擁有某種優勢,某種能力,某種創造,某種成就,使他自我感覺優於別人、越過別人。這其實是很普通的事。人生一場,為什麼不要求自己優於別人、越過別人呢?為什麼不可以擁有比別人更為厚實的某種「存摺」呢?
如果人人都缺少這種要求,社會還有什麼進步可言?應該說,問題不在這種感覺該不該有,可怕的事情是,這種感覺一旦產生並膨脹,就會不知不覺地佔據他的主導神經,使他不再具有危機感或自絀感。
拒絕吸收,活力下降,虛火上升,氣血不暢。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平衡,迷失方向,意志衰退,目光暗淡。甚者更將導致人生悲劇,決非危言聳聽。
(10)創造優越感擴展閱讀:
優越感的目標
優越感的目標屬於個人,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它依賴於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僅僅是言辭而已,它顯示於個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宛如他自己創造的一支奇異曲調貫穿其中,他並不把自己的目標表現得使我們能一目瞭然。反之,他表達得極為間接,這樣我們只能從他給予的線索中猜到。
了解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如同了解一個詩人的作品。詩人只是用字詞,但他的意義卻遠多於他所用的字詞。意義的大部分必須通過研究或憑直覺推出。我們必須在字里行間仔細推敲,對於個人的生活哲學這一最為豐富最為復雜的創造,情況亦是如此。
一個人對於優越感的目標一旦確定,他的生活方式便不會錯,所有的行動都與這一目標一致。為實現其明確目標,這個人的所有習慣和行動都完全正確,無可非議。
所有問題兒童、神經症患者,所有酗酒者、罪犯、性變態者,他們的生活方式都反映了與為達到他們認為是優越地位完全一致的行為。他們的行為本身無可指摘。如果他是在追求這樣的目標,他就完全應當表現這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