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越劇的發源地在哪裡
越劇的發源地在1994年出版的《浙江名村志》的序言中這樣描述:有的村以地域、歷史特色見長,如越劇發源地嵊縣馬塘村,著名戲鄉新昌梅渚村。這些村的今古,常常可以引起人們緬懷歷史,激發愛國、懷古的熱忱。
原越劇博物館館長錢永林先生曾在2004年嵊州日報上發表過文章越劇的發源地,就是在甘霖鎮馬塘村,並一一舉了實列。
Ⅱ 越劇的發源地和傑出藝術家是誰
越劇的發源地在1994年出版的《浙江名村志》的序言中這樣描述:有的村以地域、歷史特色見長,如越劇發源地嵊縣馬塘村,著名戲鄉新昌梅渚村。這些村的今古,常常可以引起人們緬懷歷史,激發愛國、懷古的熱忱。 原越劇博物館館長錢永林先生曾在2004年嵊不論做什麼事,相信你自己,別讓別人的句話將你擊倒。
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的發源地分別是什麼?沒有太陽的燦爛炙熱,沒有海洋的寬廣磅礴,沒有高山的巍峨雄偉;沒有流水的纏綿玲瓏,有的只是對你的一片真情和不變的真心。
京劇:安徽省安慶市。 豫劇:河南開封及周邊地區。 粵劇:發源於佛山。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 走曾經走過的路,唱曾經唱過的歌,愛曾經愛過的人,卻再也提不起恨。
越劇的發源地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
分享20種以上的戲曲,只要名稱和發源地. 多而簡潔的優先,, 只要省份,戲曲類北京——京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上黨梆子 內蒙古——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喇叭戲、遼南戲(遼劇)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陝西——秦腔、碗碗腔、眉戶 甘肅——隴劇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你滿臉執著地推開我的手,而我也笑著刪去了曾有你的夢。
越劇的發源地和傑出藝術家是誰?
越劇起源於浙江省嵊州市,著名的越劇表演藝術家有:袁雪芬,尹桂芳,張雲霞,戚雅仙,傅全香,范瑞娟,徐玉蘭,王文娟,畢春芳,陸錦花,徐天紅,商芳臣,周寶奎,吳小樓,當代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有錢惠麗,王志萍,華怡青,章瑞虹,方亞芬。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 1852年(清咸豐二年)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創「落地唱書」。
豫劇的起源最早有三種說法,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結合而成;二
Ⅲ 越劇發源於什麼朝代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
1852年(清咸豐二年)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創「落地唱書」。落地唱書是浙江嵊縣以馬塘村為主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藝人初始均為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
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
Ⅳ 越劇的起源
越劇起源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它位於紹興南鄰,東有高聳雲霄的四明山,西有陡峭險峻的太白山,富有神話色彩的天姥山在嵊縣的南面,北面則是巍娥的雩山。清澈的剡溪穿過群山注入曹娥江。嵊縣古稱剡縣,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採的民間文藝。溪山相映如畫的秀麗景秀景象,在東南山水中久負盛名。古人稱這里「氣聚山川之秀,景開圖畫之奇」。謝靈運、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陸游、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湯顯祖、袁枚等傑出詩人,都曾赤到這里游歷,並留下了膾灸人口的詩篇。在嵊縣一帶,流行著「看牛山歌」、「三番十二朗」、「搖船調」等民間音樂,「轅門」、「十番」「綉球」等大型器樂,布龍、草龍、高蹺、跳無常、舞獅、劃龍船、仙鶴舞、翠瓶舞、回頭拜、大頭等民間舞蹈,還流行著紹興大班「紫雲班」、「新昌高腔」、「東陽灘簧」、「餘姚灘簧」(即「鸚歌班」)等戲曲。徽戲和本地道士班組成的「目蓮戲」、「孟姜班」以及佛曲「宣卷」等也很普遍。這些紮根在群眾之中的藝術形式,五光十色,是越劇產生的肥沃土壤。
越劇的前身「落地唱書」。這是一種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說唱。這種說唱,最初是由民間藝人金其炳創造的。金其炳是嵊縣西鄉馬塘村人,原是個農民。一八五二年的一天,他在田頭曬谷場上唱幾句新聞,每句的尾部都帶有{工尺普}上的{四工合上尺}幾個音,作為襯音拖腔。這種唱法,有點類似佛曲「宣卷」中每唱一兩句就宣一聲佛號「南無佛,南無彌陀佛」。不過,唱的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佛無關,拖腔不能宣佛號,於是用上了{四工合上尺}。群眾覺得曲調簡潔流暢,靈活動聽,便紛紛向金其炳學,不少人還正正經經地拜他為師。金其炳教出的一些徒弟,日後都成為有名的唱書藝人。這種曲調,就稱為{四工唱書調}。 唱書,起農民的一種自娛性的形式,勞動之後,用唱書來進行娛樂,稱為「田頭唱書」。一八六零年前後,自娛性開始改變了。為什麼呢?原來清朝政府由於加緊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進一步加重了田賦捐稅,農民生活更加困苦。貧苦的各破產的農民為了謀生,開始用唱書作為彌補經濟厄的手段。那時是一個人單獨出門,大門,左肩背一個干糧袋,手裡拿一根長長的旱煙袋,敲著門檻作伴秦。沿北京時間賣唱,乞討年糕、粽子。從秋收之後到第二年清明播種之前,是一段農閑時期,會唱書的農民紛紛外出,從本縣漸漸流入附近的東陽、義烏、桐廬一帶。唱的內容一是小段,多是吉利話,當地叫「彩話」,譬如到了一家商店門口就唱「南貨老闆發大財,金銀財寶滾進來」之類;一是農村生活中的小故事,如《蠶姑娘》,唱姐妹二人在養蠶中的樂趣,《綉荷包》,唱美多嬌和趙文標的熱戀。後來,唱書藝人丟掉了旱煙袋,改用毛竹做起的尺板和毛竹做的篤鼓來伴奏,又從一人單獨唱發展兩個人搭檔,主唱者拿尺板,稱上檔,幫唱者拿篤鼓,稱下檔,這個時期,稱為「沿門唱書」。「沿門唱書」主要是在農村裡,幾年之後,民間藝人逐漸進入城鎮茶樓,並且與茶樓訂好合同,有了相對穩定的演唱地點。這時「沿門唱書」便 發 展 為 「落地唱書」。演唱的形式也相應地起了變化:主唱者前面放著一個案桌,邊說唱邊用手一些簡單的動作,幫腔的人在案桌旁邊,以尺板、篤鼓伴奏,並和以尾腔。由於聽眾成分變成城鎮居民,而且不只是一家一戶,演唱的內容如仍是一些通俗的小段便不能滿足聽眾的要求,於是增加了一些反映古代的生活的大書,包括才華佳人的愛情故事和帝王相處理軍國大事的故事,俗稱「武書」。當時有「文書走田莊,武書進茶坊」的說法。演唱長篇高,幫腔呆板,比較單調。藝人們在實踐中尋求新的曲調。
一八八九年,藝人金藝堂在餘杭縣葫蘆橋茶樓唱書。唱書之餘,他還要修鞋子。一次,他修鞋時聽到「湖州三跳」藝人賣唱,曲調比較舒緩,幫腔也較靈活,就耐心地聽,偷偷地學,把「湖州三跳」的長處吸收過來,融化進{四工唱書調}之中,部幫腔用「呤嚇呤呤嚇」,所以稱{呤嚇調}。由於這種曲調吸收了「湖州三跳」的成分,所以藝人們又稱之為「湖調」。這種曲調,唱長篇書目比較靈活多變,適應性和表現力也較強。嵊縣的藝人以剡溪為界,分為南、北兩派,雖然共同奉金其炳為祖師,但演唱風格各有不同。{呤嚇調}在 實踐中也發展成{呤嚇南調} 和 {呤嚇北調}。{南調}比較粗獷激昂、爽郎明快,旋律進行多跳躍跌宕,書目多從民間故事和民間戲曲中翻來,如《烏金記》、《桂花亭》等。{北調}則比較委婉舒緩,發音講究音準確和口形變化,板式和曲調吸收了多方面的長處,比較豐富,變化較多,曲目則主要從「傳書」如《珍珠塔》、《七美圖》、《倭袍》等中翻編。到二十世紀初,演唱形式又有了發展:演唱時,主唱者先拍凈木,念定場詩;唱書不但伴以身段動作,還根據故事中人物的身分區別出生、旦、凈、末、丑五色嗓音。伴唱的人除幫腔外,還插入簡短的對白;位奏也增加了「三跳板」。這時,稱為「台里書」或「走台書」。以「田頭唱書」到「沿門唱書」「落地唱書」,直到「走台書」,曲調逐漸豐富,表演成分增加,戲劇色彩日益濃厚,為越劇的誕生准備了條件。一九零六年清明前的一天,嵊縣的一批南派藝人在於潛縣臘瓶村附近的茶樓唱書。當地的群眾說:「你們又會做身段,又能分五色嗓音,何不上台演演看!」藝人們答應試試看。群眾在臘瓶五村的曬谷場上用稻桶、門板搭起了露天舞台,並主動借給他們竹布衫裙和女人用的脂粉,讓們們「清水打扮」起來。第一天演出的是《十件頭》、《倪鳳扇茶》演員有錢景松、李世泉;第二天演出了《賴婚記》、《綉荷包》又加 入了袁福生、高炳火、李茂正、金世根。 這消息很快傳到了餘杭唱書的北派藝人那 里。他們有四個班共九個人,住在一戶陳姓人家。年紀最輕的的馬潮水提出也演演戲試試看,被師父打了一個耳光。但是,陳家也勸他們演,別的藝人也有興趣,於是便 分派角色,會聚串戲,演出了《珍珠塔》。
那時的唱書藝人,幾乎都是半農半藝。清明節到了,大家都從外地趕回家種田。曾在於潛縣臘瓶五村演出的錢景松、李世泉、高炳火等回到故鄉嵊縣東王村,講起在外面演出的情況,當地群眾覺得很新鮮,紛紛要求他們在本村演出。三月初三清明節這天晚上,大家在東王村的香火堂門前搭起一個台,從本村人家借了服裝。有位新結婚的媳婦還拿出自己的嫁衣。錢景松、李世泉、高炳火、袁福生、要茂曾、倪生標、何有興等七位藝人演出了《十件頭》、《雙金花》。第一天演完,群眾興高采烈,第二天仍要他們演出。「嵊縣人自己能演戲了!」這消息不脛而走。第二天演出時,周圍各村有許多人趕到東王村觀看。香火常前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接著,臨近的東山村、沈家村都請他們去演戲。演了兩天之後,東王村又讓他們回來在本村再演。然而,就在這時,一場風暴來臨了。
原來,東王村離甘霖鎮只有三,四里路。甘霖鎮又叫「兩頭門」,在嵊縣算得上一個大鎮。鎮上有個大惡霸,叫萬金煥,擔任團練,控制著一支地主武裝。他手下有十八個「空手人」,都是凶惡的流氓打手,在這一帶橫行霸道,魚肉鄉里。他聽東王 村有人竟然自己演起戲來,事先又不向自己投帖子送禮,揚言要給東王村一點厲害看 看。誰都知道,這傢伙心狠手辣,魚這樣的話會給東王村帶來什麼後果。然而,東王 村的群眾並沒有被嚇倒。他們憤憤不平地說:「演戲犯了什麼罪?」藝人們從沈村回 到東王村後,還要不要演?照樣演。可是,對惡霸萬金煥的威脅,也不能等閑視之。 這時,東王村有個叫李海法的站了出來。李海法是個有學問的人,經常到紹興,杭州 等地方走動,接觸過「同盟會」、「光復會」的人士,接受了孫中山提出的「平均地 權」的思想,很有正義感,算得上一個有開明思想的士紳。萬金煥之流背後罵他是 「烏帶黨」,但見他與上面官府有來往,也不得不懼他三分。李海法因事外出,沒有 看到香火堂的第一次演出;不過,他回家後,聽女兒講了演出的詳細情況,又聽說「兩頭門」的惡霸要來逞凶,便和村裡人商議,做好准備。村裡的群眾早不對萬金煥恨之入骨,紛紛表示這次要和萬金煥決一高低。那晚演出前,東王村的所有進出口除留下一切由他擔待,抬著棺村到縣里去打官司。萬金煥事先派了一個手下人扮做賣燒 餅的到東王村偵察情況。這個探子見東王村已經做好准備,連忙回去報告。萬金煥迫 不得已,只好罷休。東王村香火堂演出又開始了,氣氛雖然有點緊張,觀眾情緒卻格 外熱烈。為了與「紹興大班」相區別,有人提議管這種戲叫「小歌班」。由於伴奏只是尺板、篤鼓,發出「的的篤篤」的聲響,所以後來 人 們 又 稱 之 為「的篤班」。一九0六年三月初三清明節,就成為越劇的誕生日。一場風暴雖然過去了,但是,「小歌班」從出世的時候起就遭到的厄運並沒有結束。新的打擊和斗爭,並沒有停止。
「的篤班」這株幼苗,剛剛破土而出,就受到霜凍雪打,險些天折。然而,紮根在人民群眾之中,受到群眾的歡迎,盡管受到摧殘,依然頑固地生長起來。自從東山王村演出以後,唱書藝人紛紛登台。接著,在嵊縣剡溪南北兩岸又辦起了許多科班,專門培養「的篤班」演員。第二年已進入縣城,以後又逐漸向新昌、諸暨、紹興、上虞、東陽等地發展。演出的劇目有《賴婚記》、《珍珠塔》、《烏金記》、《金龍圖》、《雙金花》、《金鳳姑娘磨豆腐》、《揀茶葉》、《綉荷包》等。一九一零年,錢景松、俞柏松戲班首次進入杭州,在拱墅橋榮華戲院演出。這個時期,都是男演員。有些年輕人問:為什麼越劇起初全是男演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當時,「小歌班」剛從說唱形式演變為戲劇形式,第一代「小歌班」演員幾乎都是唱書藝人,在他們當了演員之後,有時仍然還要以唱書謀生。那時,封建思想還很農厚,女子是不能隨便出門拋頭露面的,當然更談不上唱書演戲了。
男班藝人在紹興和杭嘉湖一還流動演出,受盡了壓迫。官府和財入們看不起出不 承認「小歌班」,把它誣為「淫戲」,不準演出。一九一三年,馬潮水與費彩棠、裘 水根等藝人組織了「醒世社」科班,在諸暨縣碑頭草搭橋演出《雙金花》、《黃金 印》,當地警察分所的所長帶領警察去捉人,把行頭(即戲裝)燒掉,還讓唱小旦的宋賢卿打扮成何蘭英,在諸暨縣的街道上遊街示眾。這是多麼大的侮辱哇!群眾非常同情藝人,他們看在眼裡,心中不服,便自發地組織起把警察所砸掉了。馬潮水等人逃到鄉下,只好仍以唱書為生。以後,他們在新登縣、餘杭縣演出,又先後被抓入監牢。一九一六年,他們在嵊縣三界鎮對面的一個小村子裡演出,又一次被警察捉去。警察所長審問時說:「你們什麼事不好做?為何要做「小歌班」?馬潮水回答:「做戲是勸人行善,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人在世界上有三勸:一是硬勸,用王法,做了壞事打、關、殺;二是善勸,宣卷呼素勸人行善;三是花勸,台上做出好壞,善惡分明,壞人傳罵名於人間,好人流芳百世。」。警察所長聽了,張口結舌,惱羞成怒,要把他押到縣里。馬潮水這番話,說明藝人們敢於藐視王法,有正義感,他們演戲並不僅僅是為了博人一樂,而是有勸人行善、懲惡揚善的願望的。至於對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們的看法可能還是很朦朧,但這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不能苛求藝人們的。象馬潮水等被捉、被關、被侮辱的遭遇,絕不是孤立的、個別的。但是,可貴的是他們並沒有因遭受迫害、打擊而屈服,而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下來,並謀求「小歌班」更大的發展而掙扎著。
「小歌班」出世後在浙江活動了十年,這時已是辛亥革命以後的幾年了。紹興、嵊縣有一些到上第做生意,就想把「小歌班」介紹到上海。藝人們當然也希望到上海這樣的一個大城市去打開局面。一九一七年(即民國六年)四月,由新昌縣梅赫地方的楊少卿老闆介紹,第一批藝人首次到達上海。他們在嵊縣上碧溪村的袁生木家中集中,由一個名叫小金黃的人帶領先到寧波,然後乘輪船去上海,在十六鋪碼頭的新舞台演出。演員有袁生木、金榮水、俞存喜、費彩棠等約二十人。由鄭小火任派場師父(相當於現在的導演舞台監督),由俞傳皓專門接調(管內外聯系)。十六鋪在上海老城邊上,是水路運輸的集散地,比較繁華。不過,「小歌班」當時演出 的「新 舞台」,並不是辛亥革命前後著名京劇演夏月潤、夏月珊演新戲的那家「新舞台」,而是一座只有二三百個座位的草棚。第一夜演出的劇目是《碧玉帶》、由袁生木演王寶,袁開山演劉文英,俞柏松演陸青蓮,謝大炮演包公。接著又演《七美圖》、《白玉帶》、《失金釵》、《七星劍》、《蛟龍扇》等戲,哈哈大笑,覺得太簡單、太粗糙了。因為藝人們到上海演出還保持著在鄉下演出時的風格,伴奏沒有絲弦,只用尺板和篤鼓敲出單調的聲響;遇到飲酒、過場這些需要伴奏音樂配合的地方,只好用人的嘴吹出「梅花」之類曲牌;演武戲時,也沒有鑼鼓,只是借來一隻大鼓,用手而不是用鼓槌敲出鑼鼓點子,這比在鄉下稍進了一步---在鄉下是用手敲桌子來代替鑼鼓。另外,人聲幫腔唱「呤嚇調」,觀眾也很不習慣,至於身段動作,就與京戲、紹興大班等不能比了。這樣演了兩個月,觀眾越來越少,維持不下去了,班子只好散掉,演員回到浙江。觀眾談起這種戲來,稱之為「的篤戲」或「的篤班」,最初多少也含有輕蔑的意思。
「的篤班」第一次進上海,以失敗而告終。但是,藝人們並不灰心。一九一八 年,由老闆俞基春包班,有兩班藝人第二次進上海,在觀音閣碼頭錦花園戲院演出。一班是北鄉的魏梅朵、馬阿順、張雲標等,唱「呤嚇北調」;一班是南鄉的白玉梅、王永春、俞柏松、馬潮水等,唱「呤嚇南調」。南鄉藝人不久並入北班。然而,還是打不開局面。於是,「的篤班」只好與紹興大班同台合演,大班在前,「的篤班」在後。演了一陳子,又只好回鄉。不過,在與紹興大班合演時,「的篤班」藝人學了不少東西。
一九一九年,由老闆王金水、俞基春和周鉅成介紹,「的篤班」第三次進上海,在海寧路新疆路口北公益里華興戲院演出。演員有白玉梅、王永春、馬潮水、費彩棠等。演員們這時已經很注意從京戲、紹興大班中學習。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什麼家底,沒有什麼本領,所以學習、吸收別人的長處很起勁。在表演上,他們也向京戲學了開打動作,還用了打擊樂。不過,這次仍然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然敢於吸收,但還不善於融化,學別人的東西只照搬過來。結果,這里象京戲,那裡象紹興大班,自己的特色卻不鮮明。因此,仍然得不到觀眾的承認。三次失敗,藝人們仍不泄氣。白玉梅離開上海前就拉著一個常來看戲的同鄉的手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們一定要想法在上海站住腳跟!」一九二零年,白玉梅、王永春、魏梅朵、馬潮水、張雲標、張子范等四十餘名藝人,第四次進上海,在海寧路天寶里明星第一戲院演出。這次終於打響了。為什麼這次會贏得觀眾的承認?最主要的原因,是帶來了有自己特點的劇目。第一出戲是《碧玉簪》,第二出是《琵琶記》,第三出是《梁祝哀史》。接著又請了游龍生編了《孟麗君》,請陳叔謀編了《彌勒佛》。這些戲有頭有尾,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很快便受到觀眾的歡迎。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正處在「五四」運動後不久,反封建的新思潮方興未艾,這幾出戲,尤其是《梁祝》、《碧玉簪》、《琵琶記》,盡管還不可避免地摻雜著不少糟粕,但都不同程度地表現了封建制度下婦女的悲劇遭遇和不幸命運,適應了廣大觀眾,特別是婦女們反封建的要求。王永春、白玉梅等對這幾出「骨子老戲」進行了加工,使情節、語言更加生動豐富,因而贏得了觀眾。戲班第四次進上海以後,營業日益興旺。老闆周靈芝和關之羽合股,把華興戲院翻造為「昇平歌舞台」。周靈芝是嵊縣開元人,從家鄉找來周紹堂、周小燦、周林芳等三位琴師,再加上演員魏梅朵、馬潮水、張雲標共六個人,成立了一個小組,對音樂進行了改革,共同研究唱腔和配樂。他們覺得演小旦的唱男腔總不太雅,就打算改用高腔,唱小嗓,但是除魏梅朵之外,其他唱旦角的都學不會。他們又在唱幫腔時加上一把板胡,拉的是[反二黃]以「1」、「5」兩音定弦,這在紹興大班中 稱[正宮腔],簡稱[正調]。[正調]就成為「的篤班」的音樂進入親階段的標志。以後又進一步發展,雲掉幫腔,改為過門,前面加引子;又改為清唱一句加一句過門;到一九二一年,大家覺得胡的聲音太響、太粗、就改用平胡,而且連唱腔也一起伴奏。這樣就比原來文氣多了。樂器中又加了一個「斗子」(又名「金剛腿」),樂隊仍然是三個人,一個掌尺板帶小鑼,一個拉平胡兼吹嗩吶,一個掌「斗子」兼敲鼓。貢調和板式也有所豐富,增加了[還陽調]、[清板]和從紹興大班中吸收過來的[倒板]和[快板]。這一年,「的篤班」改稱為「紹興文戲」,開始在上海站住腳跟。一九二三年,「大世界」的老闆黃楚九便與王永春、俞傳海、馬潮水等簽訂合同,請他們去演出。在「大世界」這個上海最大的游樂場所,有各種不同的劇種在演出,「紹興文戲」進來之後,即增多了向其他劇種學習的機會,又能在競爭中得到提高,擴大影響。作為一個獨立的劇種,「紹興文戲」得到上海觀眾的承認。得到上海觀眾承認,並不等於從些便一帆風順了。「紹興文戲」作為一個新出現的劇種,仍然被以正統自居的人看不起,長期被當作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東西。藝人們依然沒有擺脫受侮辱、受迫害的地位。包探、流氓曾不止一次借故將王永春、馬潮水等捉雲,敲詐勒索一筆錢再放出來。軍閥孫傳芳和盧水永祥開戰時,還抓雲三十多個演員,要把他們送到戰場上雲替死。環境雖然艱苦,男班藝人們卻閉住一口氣,在藝術上更加上進。一部分演員,如白玉梅與王永春、魏梅朵與張雲標這兩對搭檔,老生中的馬潮水、童正春等,都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男班四進上海,為越劇在上海打開了局面。這個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Ⅳ 越劇的發源地是哪裡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參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為竺素娥、屠杏花、李艷芳;青年演員如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嶄露頭角。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於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戲曲舞台,標志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46年9月,周恩來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聲劇團演出後,指示地下黨要做好戲曲界的工作。此後,地下黨派了黨員錢英郁、劉厚生、李之華及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吳琛等,到越劇界擔任編導。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中,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斗爭中,進步文藝界、新聞界都給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內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的合作下,分別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皆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致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崑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
舞台美術方面,採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越劇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上海解放前夕,從事「新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擁有大量觀眾。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舉辦了以越劇界人員為主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個國營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1年國營的浙江越劇實驗劇團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劇院成立。
黨和政府重視民族戲曲,尤其是周恩來總理,對越劇藝術給予熱情關懷。建國初,為擴大越劇的表演手段,適應時代的需要。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和浙江的越劇團進行了男女合演的實驗,創作演出了《風雪擺渡》、《未婚妻》、《斗詩亭》、《爭兒記》、《山花爛漫》、《十一郎》等劇。從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創作出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藝術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祥林嫂》、《西廂記》、《紅樓夢》。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優秀劇目蜚聲大江南北。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等被搬上銀幕。從50年代初起,相繼有一批越劇團從浙江、上海走向各地。到60年代初,越劇已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 1954年起,上海市戲曲學校開設了越劇班和越劇音樂班。1958年起,浙江藝術學校也開辦了幾屆越劇班。1960年上海越劇院開設了學館和舞台美術班。上海市虹口、南市、靜安等區,也辦起了學館或戲校。有計劃地培養出一大批越劇專業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陸續恢復上演。上海越劇院還相繼創作演出了新劇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塑造了現代史上歷史偉人的形象。浙江的越劇團,創作演出了《五女拜壽》、《漢宮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南京市越劇團也創作演出了《莫愁女》、《報童之歌》等好戲。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攝製成彩色寬銀幕電影。《五女拜壽》、《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等劇,相繼被搬上了銀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員如陸錦花、王文娟、張雲霞、呂瑞英、金采風、畢春芳等,藝術上繼續提高,風格更加鮮明,繼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之後,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劇界陸續試行了體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蘇大力培養新一代青年演員。趙志剛、錢惠麗、方亞芬、陳穎、韓婷婷、單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濤、董柯娣、何賽飛、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聲海內外。
Ⅵ 越劇的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越劇的發源地是浙江嵊縣,發祥於上海。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民國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進入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上粗糙簡陋,觀眾寥寥。以後續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藝人們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後,藝術上有所提高,民國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6)越劇發明地擴展閱讀:
舞台特點
越劇服裝在配色上,突破衣箱常用的「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規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間色,具有淡雅、柔美、簡潔、清新的特色,加強了優美、柔和的感覺。在衣料上,不再用傳統服裝反光較強的軟緞,而主要用無反光的縐緞作面料,兼用絲絨、喬其紗、珠羅紗等,水袖則用無光紡。
服裝的款式和佩飾,從中國傳統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和民間美術中借鑒,創造了自己的新式樣,然後按人物不同需要,配上雲肩、項鏈、飄帶、絲絛、玉佩等,使服裝變化豐富起來,並且帶有歷史時代感,但以明代款式居多。
Ⅶ 越劇的發源地是那裡
越劇的發源地是浙江嵊縣,發祥於上海。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民國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進入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上粗糙簡陋,觀眾寥寥。以後續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藝人們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後,藝術上有所提高,民國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7)越劇發明地擴展閱讀:
舞台特點
越劇服裝在配色上,突破衣箱常用的「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規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間色,具有淡雅、柔美、簡潔、清新的特色,加強了優美、柔和的感覺。在衣料上,不再用傳統服裝反光較強的軟緞,而主要用無反光的縐緞作面料,兼用絲絨、喬其紗、珠羅紗等,水袖則用無光紡。
服裝的款式和佩飾,從中國傳統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和民間美術中借鑒,創造了自己的新式樣,然後按人物不同需要,配上雲肩、項鏈、飄帶、絲絛、玉佩等,使服裝變化豐富起來,並且帶有歷史時代感,但以明代款式居多。
參考資料:搜狗網路-越劇
Ⅷ 越劇產於哪裡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今嵊州)」,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以馬塘村為主,為越劇初始起源)。男子越劇起源於浙江嵊縣甘霖鄉「東王村」,女子越劇起源於「施家嶴」。發祥於「上海」。
1906年農歷三月初三,浙江嵊縣甘霖鄉東王村的說唱藝人將門板鋪在稻桶上,粉墨登場開腔唱戲那一刻,誕生了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是為越劇的正式起源——學術、戲曲界承認的起源年限)。藝人初始均為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也稱「男子越劇」。
1923年初,女子越劇創始人、施家嶴人王金水張貼告示,報名招生。藝徒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九歲,最大的十三歲。訓練日程安排有序,練聲腔、舞台動作、武功等,十分艱苦,每天十多個小時,一直訓練了三個月,便開始「串紅台」。
「串紅台」就是科班第一次上台綵排,公開給群眾觀看。繩武堂舊時族規森嚴,不準女子上台演戲。無奈之下,施銀花、趙瑞花、屠杏花等24位女子越劇科班演員只好在曬場空地搭起一座草台「串紅台」。1923年7月9日正式演出,當時的劇目是《雙珠鳳》。那天,台前觀眾熙熙攘攘,藝徒們不免有些緊張,有個小丑竟躲在門角後哭著不敢上台,至今仍傳為笑談。這次演出是女子越劇的首次登台,也是女子越劇開端的標志。
Ⅸ 越劇哪一年正式誕生、發源於哪裡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越劇 ——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