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信用創造的過程是什麼
商業銀行在來信用中介職能和源支付中介職能的基礎上,產生了信用創造職能。商業銀行是能夠吸收各種存款的銀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種存款發放貸款,在支票流通和轉帳結算的基礎上,貸款又轉化為
存款,在這種存款不提取現金或不完全提現的基礎上,就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最後在整個銀行體系,形成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長期以來,商業銀行是各種金融機構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開設支票存款帳戶的機構,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轉帳和支票流通,商業銀行。以通過自己的信貸活動創造和收縮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構成貸市供給量的主要剖;分,因玫:商業銀行就可以把自己的負債作為貨幣來流通,具有了信用創造功能。
理論上,商業銀行能夠創造創造出來的最大信用M=1/(1 —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㈡ 什麼是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是如何創造的
比如,央行發行100元貨幣,10%的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A就可以向外貸100*(1-10%)=90元,a企業獲得回90元貸款後存到B銀行答,B銀行獲得90元存款,也是按照10%存款准備金率,只能對外放款90*(1-10%)=81元,b企業獲得81元貸款再存到C銀行,如此下去,共在這個系統中由100元總共可以派生出1000元的貨幣,這就是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
㈢ 試舉例分析商業銀行是如何進行信用創造的
試舉例分析商業銀行是如何進行信用創造的,這個還真的不太了解。
㈣ 簡述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過程
商業銀行具有存款創造作用,即商業銀行先利用其自身吸收存款以及獲取各項資金內來源的有容利條件,再通過發放貸款、從事投資、辦理結算等業務活動,從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達到擴大信貸規模、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行為。
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過程,即一筆原始存款經過整個銀行體系的循環存款和貸款發放,可產生大於原始存款數倍的存款貨幣。這一擴張的數量,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數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高低。原始存款數量越大,創造的存款貨幣量越大;反之,則越小。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越高,擴張的越小;反之,則越大。因此存在以下計算公式:
△D=△R×1/rd
式中: △D——存款貨幣的最大擴張量;
△R——增加的原始存款數量;
rd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㈤ 信用創造概念
在信用創造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信用創造貨幣;信用形成資本。
在貨幣金融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紀的約翰.勞為先驅、以19世紀的麥克魯德、韓以及20世紀的熊彼特等人為代表的「信用創造學派」。在這一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約翰•勞說:「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與貨幣量的增加有同樣的效果,即它們同樣能產生財富、興盛商業。,「通過銀行所進行的信用創造,能在一年之內比從事十年貿易所增加的貨幣量多得多。所以,法國如欲富庶,實在有求助於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於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強,法國即將陷入貧弱的狀況。」「只要貨幣豐富,即能夠創造一國之繁榮;只要有信用設施(他主要指銀行等),即可以供應豐富之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能夠為法國產出大量的財富。」約翰•勞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貨幣就是財富——貨幣不必是金銀,而以土地、公債、股票等為保證所發行的紙幣為最好——紙幣是銀行的一種信用——銀行通過供給這種信用,就可提供豐富的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可以使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總之,信用即貨幣;貨幣即財富,即資本。
麥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中指出:「人們以生產物與勞務和人交換,而換得貨幣,此貨幣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體,然而人們卻樂於用其生產物與勞務換取貨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換得貨幣以後,可在需要之時,憑以換取所需之物的緣故。所以,貨幣的本質不過是向他人要求生產物與勞務的權利或符號,從而實為一種信用」,「因此,金銀貨幣也可以正確地稱之為金屬信用。」麥克魯德認為信用與貨幣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信用的創造就是貨幣的增加,兩者可以統一於「通貨」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單一的價值,但是貨幣卻有多數的價值或者一般的價值,信用只是對某個人的要求權,但是貨幣卻是對一般商品的要求權;(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確定的價值(因為債務人死亡或者破產,信用就變得沒有價值了),而貨幣則有持久的價值。
韓被公認為信用創造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於1920年發表了《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的理論》,影響很大。他是這樣論述信用就是貨幣的: 「為了支付的目的,從一人轉讓給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劃條,就法律的觀點來看,自然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只要它需要兌換成本位貨幣而完成了貨幣的功能,則它就不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而實是貨幣本身。」「向銀行兌取貨幣的憑證,只要它確實可靠,為任何人所願意接受,則它就被當作貨幣而流通了。」韓的理論重點在於闡明了信用能夠形成資本。他認為信用愈擴,利率愈低,資本商品的生產就愈多,從而資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縮,利率愈高,資本商品的生產即愈少,從而資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題就是:「資本形成不是儲蓄的結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結果。」「假如說需求對生產是第一性的,那麼信用提供對資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沒有信用提供則任何資本商品都不能夠生產,因而資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給之能引起資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產一樣」。
㈥ 信用創造的發展過程
在商業銀行體系比較健全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定數量的原始存款,商業銀行依次發放版貸款,就可權以創造出新的派生存款來。假定甲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100萬元,然後貸給自己的客戶,客戶用其購買乙銀行客戶的原材料後,乙銀行客戶將這筆款項存入乙銀行,乙銀行又將其貸給其他客戶,客戶又用其購買丙銀行客戶的產品而將100萬元支付給丙銀行,從而丙銀行又可向其他客戶貸出100 萬元,使其轉而支付給丁銀行並存入丁銀行。這樣,100萬元原始存款就創造出300萬元派生存款來,比原始存款多了 3倍。如果這種派生存款是在不提現金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信用創造活動將一直進行下去,派生存款就不僅僅是 300萬元。得到貸款的客戶如未用完貸款,而將剩餘部分存入另一家銀行,同樣會產生派生存款,增大信用總量。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程度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健全程度成正比,商業銀行體系越發達,信用創造的現象就越普遍,所創造的信用總量也越大。
㈦ 信用創造理論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在信用創造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信用創造貨幣;信用形成資本。
在貨幣金融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紀的約翰.勞為先驅、以19世紀的麥克魯德、韓以及20世紀的熊彼特等人為代表的「信用創造學派」。在這一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約翰
㈧ 信用創造的基本理論
信用創造論認為: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貨幣。貨幣是一種交換手段,因此,凡是有交換手段職能的物品都是貨幣。信用既然被用作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麼,信用就是貨幣。信用就是財富。因為貨幣就是財富,信用就是貨幣,故信用就是財富。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生產資本,通過這種生產資本的擴張即信用量的增加與擴展可以創造社會財富,繁榮商業,使國民經濟具有更大的活力。銀行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
約翰·勞認為,國家擁有的貨幣多,創造就業的機會就多,就能增加國民財富。他相信貨幣具有積極的力量,信用擴大,貨幣增加,就能促使工商業發展。英國銀行家亨利·桑頓(Henry Thomton)認為「商品的價格決定於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貨的供求比例,商品增多對銀行券的需求擴大,銀行券增多對商品的需求擴大,所以當銀行券增多而商品對銀行券的需求未擴大時,就必然使物價隨之上漲。物價上漲,工資缺乏彈性,一方面刺激生產,另一方面制約消費,從而造成作為資本的商品增多」。
麥克魯德認為,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和信用都是財富,信用是生產資本,能帶來利潤,銀行是信用的創造者,因而也是資本的創造者,銀行所能創造的資本決定於它的存款准備率。
信用創造資本理論是現代西方社會最有勢力、最有影響的信用理論,為以後許多經濟學家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