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誰最先發明了手機的漢字輸入法
不會是你吧???
❷ 漢語拼音什麼時候開始用的,誰發明的
1958年2月11日,發明者:法國傳教士金尼格萊。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專次會屬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金尼閣首次准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所以他是發明者。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即使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漢語拼音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台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
❸ 電腦拼音輸入法是誰發明的
經常使用電腦的人都知道,電腦輸入法中有一種叫「微軟拼音漢字輸入法」,能夠大大提高輸入速度,讓很多使用者受益匪淺。它的發明者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王曉龍教授 王曉龍早在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就開始了漢字輸入技術研究。怎樣才能在輸入少量信息量的情況下,讓計算機做出最有效的信息處理呢?他想到了小學生學習時常被聽寫。如果能用聽寫模擬過程代替計算機的輸入法,輸入一些信息不就會輸出整句整句的話了嗎?既然人能聽明白一句話並把它准確地默寫出來,那麼擁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也一定能。有了這一目標,他開始潛心研究。 殫精竭慮,幾度寒暑,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王曉龍開發的漢字語句輸入法成型了。然而實踐發現,它的准確率卻只有60%至70%,和王曉龍當初的設想有很大差距。 最復雜的問題也許需要最簡潔的思路。王曉龍又想到了小學生識字的過程——開始不認字,學一遍下次就認識了。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編寫程序,很快就有了收獲,新的發現讓語句輸入法准確率提高到了90%以上。 1996年,他與美國微軟公司達成協議,授權美國微軟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使用該技術,也就是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微軟拼音輸入法。 1996年,他終於認識到宣傳推廣不是他的長項,他與微軟公司達成協議,授權美國微軟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使用該技術,也就是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微軟拼音輸入法。這也是迄今為止微軟公司在中國開發的惟一項目。
❹ 中文輸入法的發展歷程
由於漢字有數以萬計,電腦鍵盤不可能為每一個漢字而造一個按鍵。因此,人們需要替漢字編碼(檢索出漢字的代碼),用數個鍵來輸入一個漢字。中文輸入法的發展過 程,是「萬碼奔騰」的過程,在30年間出現了上千種編碼方法。
最早的漢字輸入法,一般認為是從70年代末期或者80年代初期有了個人電腦PC開始誕生的,雖然更早有電報碼,用0──9十個數字中的四位組合構成每一個漢字,便於郵電局發送電報之用,但通常意義上,人們還是認為從1981年國家標准局發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GB2312-80以來,個人計算機上開始使用五筆或者拼音輸入漢字才是輸入法廣為使用的真正開始。在台灣的漢字輸入法歷史則可追溯至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開始。
漢字輸入法的發展,一方面是輸入法軟體的功能的改進和完善,另一方面是新型輸入法編碼的不斷涌現。前者主要是針對拼音輸入法,後者則出現了「萬碼奔騰」的局面。早期的輸入法軟體大都為收費軟體,很多企業或個人依靠銷售輸入法軟體掙錢,如今收費的輸入法已經很少,絕大多數輸入法軟體都是免費的產品。 拼音類的輸入法包括大陸的拼音輸入法和台灣的注音輸入法等。拼音輸入法相比其他輸入法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現代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中國人在還沒學習漢字前就先用大量時間學習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原本只是用來標記漢字讀音的拼音也就可以輕松地作為漢字的輸入編碼。拼音輸入法另一個優勢就是接近口語話,所以拼音輸入法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適應。
但是拼音輸入法有著致命的弱點,就是漢字輸入法編碼時,單字重碼率異常高,即使片語重碼率也是非常高。為了讓拼音能夠較快速的錄入漢字,只有藉助復雜的輸入法軟體來提高拼音輸入能力,比如支持智能排序,以詞定字,整句輸入,雲輸入功能等,縱觀拼音輸入法的發展,也即拼音輸入法軟體的發展。
在中文輸入法誕生之初就最先出現拼音輸入法,但是當時的拼音輸入法軟體功能差,字序固定,不支持片語和整句輸入,甚至文字不能和編碼一起顯示。在輸入漢字過程中常常要翻很多頁才能找到需要的漢字,輸入效率非常低下。雖然當時很多人都只會用拼音輸入法,但大部分人都不滿拼音輸入法的輸入效率。
20世紀90年代後,拼音輸入法軟體開始支持片語輸入和整句輸入。1993年出來的中文之星輸入法軟體能夠做到單個字詞的即時顯示,即一邊打拚音,同時顯示漢字。中文之星軟體進行一些巧妙設計,如空格確認、逗號句號選重碼、允許模糊音容錯和自定義字元串等,這些功能已經成為當今所有拼音輸入法軟體的必備功能。1993年初北京大學的朱守濤先生發明發明了智能ABC輸入法,後被微軟收購內置到Windows系統中。在隨後幾年中智能ABC輸入法成為了中國大陸使用人數最多的輸入法軟體。
1994年的出來的自通輸入法軟體和1996年的黑馬神拼輸入法軟體,這兩種輸入法都實現了漢字整句輸入(又稱語句輸入)能力。漢字整句輸入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校博士生王曉龍進行了漢字分詞方面研究,並申請了863課題,寫出了「最小分詞問題及其解法」方面的論文,從而奠定了拼音整句的輸入的理論基礎。微軟從Windows 95中文版開始,在系統內置支持整句輸入功能的「微軟拼音輸入法」。
然而當時的拼音輸入法普遍智能化程度不高,整句輸入不成熟,輸入過程中錯誤率高,而且不能夠與所敲拼音同步顯示漢字(微軟拼音是滯後一個字、自通是滯後幾個字、黑馬拼音是需要最後確認才出現漢字),整句輸入過程中修改拼音選擇漢字不方便,大大限制了整句拼音輸入法的使用,所以很多用戶還在繼續智能ABC。直到1998年譚亞軍發明的拼音之星軟體,才完全支持「實時顯示」的方式,不管輸入多少拼音,每個字母按下去,漢字就同時顯示,拼音有錯誤,用戶就會立即發現,又由於支持自動分詞與整句輸入,用戶不用去擔心是輸入一個詞語還是一句話,系統都能夠進行處理,如果沒有該詞語,系統也能夠自動學習並存檔,似乎具有了詞語輸入法的方便性與整句輸入法的智能性。到了1999年出現了另外幾個拼音輸入法軟體:拼音加加、自由拼音輸入法和考拉輸入法,拼音加加軟體開始支持在不切換輸入法情況下直接用Enter直接鍵入英文字母
在90年代,雙拼輸入法和相應的輸入法軟體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雙拼輸入法誕生了多種方案,如自然碼輸入法軟體提供的自然碼方案,更採用雙拼加偏旁或筆劃的音形結合方式編碼,提供了一種快速輸入漢字的途經,這已經超出了拼音輸入法的范疇,嚴格來說自然碼雙拼不屬於純拼音,而是一種音形碼。此外微軟、拼音之星、拼音加加、小鶴雙拼等都提供了各自不同的雙拼方案。
進入新世紀後,拼音輸入法軟體功能趨於成熟,正式進入了智能拼音輸入法時代,這時產生的拼音輸入法軟體主要是整合以前拼音輸入法軟體優點,提供了更大的詞庫,軟體的智能性也更強,還擁有了更強的學習能力。
2000年初出來的智能狂拼也提供了更智能的輸入方式。而紫光拼音輸入法是在考拉輸入法的基礎上開發而成,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詞庫,增加了智能組詞,也就是說用戶連續輸入9個字以內的拼音串,系統能夠自動轉換成漢字,而不論是否有這個詞語,系統根據詞頻高頻先見的方式給出一個詞語串的組合。紫光輸入法最終成了用戶最喜歡的輸入法之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2006年6月由搜狐公司推出的一款Windows平台下的搜狗拼音輸入法。搜狗拼音輸入法是基於搜索引擎技術的新一代的拼音輸入法產品,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備份自己的個性化詞庫和配置信息。搜狗拼音輸入法一經出來很快取代了智能ABC輸入法而成為中國現今主流漢字輸入法。
在搜狗輸入法出來後,谷歌、騰訊、網路和微軟也相繼推出了同一類型的智能拼音輸入法:谷歌拼音輸入法、QQ拼音輸入法、網路輸入法、必應輸入法。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流行,很多IT企業又開發了Android、iPhone、iPad的拼音輸入法,如網路手機輸入法、QQ手機輸入法、搜狗手機輸入法等。這些輸入法延續了電腦上輸入法的特點,同時輸入法軟體針對觸屏的特點,從而提供了更為靈活的輸入方式。
在台灣的拼音輸入法則以注音輸入法為主,與大陸類似都是在輸入法軟體方面不斷得到完善和改進,變得更加智能。與大陸不同的是,大陸拼音輸入法一致採用英文26鍵作為拼音輸入法的鍵位,而台灣使用的注音輸入法鍵位設置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從40鍵到30鍵,再到26鍵都有人使用。因為注音符號與鍵盤的英文字母並不是一一對應的,所以注音符號設置鍵位的時候往往採用數字鍵和符號鍵作為編碼。
在香港人則流行粵語拼音輸入法(又名廣東話輸入法),利用漢字的粵語讀音,在電腦上輸入漢字。由於粵語拼音缺乏統一的拼音標准辦法,各種軟體的拼音法並不一致,故有礙粵語拼音輸入法進一步的發展和普及。 雖然拼音輸入法簡單易學,但是漢字同音字現象之多所導致的重碼率居高不下,即使輸入片語重碼也是相當高,縱然加上雲輸入功能也無法完全做到精確地輸入文字,所以在拼音編碼外就涌現了大量的編碼方案,主要有形碼和音形碼兩類,這些編碼往往比拼音輸入法具有更低的重碼率,熟練後可以很快地輸入漢字。中國大陸最早出現並流行開來的形碼輸入法是由王永民於1983年發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在台灣最早的形碼輸入法則是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
電腦在中國普及,第一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拼音雖然可以作為漢字的編碼,製作成拼音輸入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拼音輸入法的輸入漢字效率極其低下。為了能夠讓中文快速的在電腦上輸入,有的人拋棄英文鍵盤布局而另外設計了專門的中文鍵盤,這些鍵盤作為編碼的鍵數量有的為幾十個,甚至有的達到幾百個,但是這些方案並沒有實現中文的輕松或快速錄入。
直到 1983年8月,王永民推出了劃時代的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輸入法採用普通的電腦鍵盤,只使用英文字母鍵其中的25個參與編碼,不但可以讓我們輸入漢字,而且也極大的解決了輸入速度這一頑症。五筆字型完全依據筆畫和字形特徵對漢字進行編碼,是典型的「形碼」。五筆字型在發展過程中先後誕生了三種編碼方案,即86版和98版和新世紀版。作為國內第一個推廣的形碼輸入法,一經推出來,即受到很多用戶的熱捧,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人學習電腦的第一要務就是學習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的教學培訓班也遍地開花。
在80年後期還出現了另一個著名的形碼輸入法——鄭碼輸入法。鄭碼是鄭易里和女兒鄭瓏共同發明的一種中文輸入法,鄭碼相比於五筆更加規范,而且鄭碼輸入法要比五筆更加廣泛,因為微軟從Windows 95系統開始就內置鄭碼輸入法,成為系統默認自帶的輸入法,直到2012年的Windows 8才取消內置鄭碼輸入法。鄭碼推出後很快獲得中、美、英國專利授權,並通過國家級的鑒定,曾榮獲北京國際發明金獎和最優秀發明大獎;榮獲第22屆日內瓦發明金獎。為了解決繁體字與簡體字通用的問題,鄭碼採用字根雙編碼方式減少字根重碼,因採用按特徵檢索基根和區碼方式以及大多採用標準的偏旁部首記憶量增加不大較為易學。
在80年代和90年代,由於國家教委尚未有推薦輸入法方案,所以在中小學里教的漢字輸入法相當多,各個學校教漢字輸入法也不盡相同,有的教五筆字型,有的教自然碼,有的教肖碼等。雖然五筆字型輸入法可以快速錄入漢字,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較為廣泛的商業推廣,但是五筆因為學習難度高,而且五筆編碼本身有不少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字根不符合漢字基本部件與違反筆順的問題,所以一直無法成為國家教委的推薦輸入法。
進入90年代後,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了關於研發輸入法的「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在1992年8月1日至3日,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及直屬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了 「全國中小學教學漢字編碼規范與計算機漢字輸入系統」的研討會。最後與會代表認為,在目前的中小學計算機教學中,應主要使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計算機漢字輸入方法,而對形碼的選擇應持特別慎重態度,目的在於避免對語言文字的「污染」,並堅決反對用商業競爭或行政命令手段在中小學中強制推行不規范的漢字輸入編碼方案的做法。兩年後項目課題組推出了名叫「認知碼計算機漢字輸入系統」的形碼輸入法, 1995年國家教委推薦中小學使用認知碼,向全國中小學校全面推廣。
可是,由於認知碼自身存在很多欠缺,在推行之中遇到很大爭議和阻力。不少學術刊物紛紛載文討論認知碼,因為認知碼自身的致命缺陷,比如重碼率相當高、編碼規則復雜、易學性差、字根選擇缺乏正確的規范、簡碼的使用不科學,使這種後來研製出的官方編碼被批評家批駁得體無完膚,一蹶不振。最後認知碼全面推廣之事也不了了之。
在國家教委想方設法研發一種易學規范而又快速的輸入法同時,一種更優秀的輸入法——二筆輸入法已經在民間誕生。二筆輸入法是陳勁松於1992年發明的音形碼輸入法,採用拼音首字母與筆畫(兩個筆畫取一鍵)相結合的方式取碼。二筆輸入法直到2000年1月成立的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向外界推出二筆輸入法軟體後,才正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二筆輸入法不但易學,還可以輸入文字打出像五筆一樣速度。二筆輸入法具有規范、易學、快速的特點,因此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審而獲准進入中小學基礎教材,這是截止2013年唯一獲得批准進入中小學基礎教材的漢字輸入法。
由於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以高價銷售二筆輸入法軟體,而且當時(2000年到2004年期間)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智能ABC輸入法和五筆輸入法是免費的產品,只有很少人願意嘗試使用二筆。最終導致以經營二筆輸入法軟體為主要業務的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在2004年瀕臨倒閉。在另一方面,二筆輸入法以其優秀的特性吸引了不少二筆愛好者,還有些愛好者對二筆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同時對二筆輸入法軟體進行維護。二筆輸入法軟體大都能夠在互聯網上免費獲得和使用。
而隨著智能拼音輸入法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2006年搜狗拼音輸入法的誕生後,非拼音類的形碼或音形碼輸入法受到的關注也就越來越少,而且不再有國家相關部門參與開發和推廣輸入法。但這並不影響眾多輸入法愛好者對輸入法編碼方案研究的熱情。很多愛好者研究輸入法都會從多面方面考慮,比如重碼率、易學性、對大字型檔的支持、輸入法按鍵的舒適程度等。
一些輸入法愛好者仍然想得到一個超低重碼率的輸入法,所以也就產生了GB2312-80字元集的6763個漢字中只有14個重碼字的張碼輸入法。在支持大字型檔方面,除了輸入法編碼本身外,更要輸入法軟體和字型檔或詞庫的支持,所以誕生了收錄全部七萬多個UNICODE漢字的海峰五筆軟體。而在輸入法編碼方案易學方面,至今依然沒有一個能夠超越二筆輸入法的編碼方法,能夠做到既高效又易學。
在台灣,中文輸入法也出現了非常多的輸入法編碼方案。1976年朱邦復發明第一個形碼輸入法——倉頡輸入法,發明輸入法後,朱邦復公開該輸入法,不收分文,使電腦漢化得到很大的進展。所以台灣的Windows操作系統都內置有倉頡輸入法。也成為台灣最流行的形碼輸入法之一。成倉頡輸入法出來之後又誕生了一批形碼輸入法,像王贊傑發明了大易輸入法,廖明德發明了行列輸入法,和倉頡輸入法一樣,這些輸入法作者開放輸入法專利,所以同樣內置到了Windows系統中。在台灣使用人數最多的形碼輸入法是嘸蝦米輸入法,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台灣人劉重次發明的一種形碼輸入法。 通常我們所說的輸入法都指電腦普通鍵盤或手機鍵盤上的輸入法,包括拼音、形碼和音形碼。除了這些通常意義的輸入法外,還有語音輸入、手寫輸入,以及速錄技術等,這類輸入法技術的發展既與普通鍵盤輸入法發展息息相關,又獨立於普通鍵盤輸入技術。
漢字語音輸入是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將語音轉換為文字的輸入方法,通常是採用馬爾可夫信息模型進行統計處理和基於規則方法進行歧義判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IBM終於推出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ViaVoice,這是當時語音識別中的佼佼者。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從事漢字語音識別研究的人員運用在研究所或大學學到的知識或研究成果,建立了巨大的中文語言資料庫(又叫語料庫),推出了中文普通話的語音輸入系統。科大訊飛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語言技術提供商。在個人電腦上要實現語音輸入中文往往還需要外接設備。而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智能手機的輸入法都自帶語音輸入功能,如網路手機輸入法、訊飛語音輸入法等都具有語音輸入的方法,用戶也可以方便地利用手機進行語音輸入文字。但是,語音輸入有還不能提高非常精確的文字輸入。
除了語音輸入文字外,手寫也是一種常見的輸入漢字方法。手寫輸入法是在手寫板或觸屏手機屏幕直接書寫的中文輸入方式。1997年就已經出現了基本可以使用的手寫漢字輸入系統,採用了基於語義句法的模式識別方法。20世紀90年代也誕生了不少手寫產品,比如中自公司的「漢王99」和摩托羅拉公司的「慧筆」。但是在隨後幾年裡手寫並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直到觸屏手機的出現,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和平板流行後,手寫輸入法才得到更加廣泛使用。
速錄技術嚴格來說並不屬於輸入法編碼方法,速錄所用到的編碼方法實際上也就主要為三種:拼音、形碼和音形碼。速錄一般面向特定的領域,速錄師就業面向政府機關、司法系統。這些領域對於文字的錄入速度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在會議,速錄師可以邊聽邊將文字打出來,就像文字立即出現在眼前。另外速錄的鍵盤通常也不同於普通鍵盤,而採用速錄鍵盤,如亞偉速錄採用國際通用的速錄鍵盤。
亞偉速錄是最早的一種中文速錄技術,採用拼音輸入方式,由唐亞偉於1993年發明。亞偉速錄也是如今最廣泛的中文速錄技術。在亞偉速錄之後又出現了其他多種速錄技術,如國育速錄、超音速錄、飛耀速錄、五筆雙打等。
雖然速錄使用的編碼方案通常為拼音方案(也有少數採用五筆或二筆方案),經過特殊的編碼組合,但是大多數都採用並擊技術,並擊需要每次多個手指分別按下多個不同的鍵,可以有效地提高擊鍵效率,從而也就突破了普通鍵盤每分鍾200到300字的極限速度,而達到每分鍾600字以上的速度。
❺ 漢語拼音輸入法軟體是誰發明的
應該是根據中國的漢語拼音方案開發的軟體,拼音方案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漢語專家起草擬定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軟體編寫不出來,比如香港,台灣沒有使用拼音的地區,就沒有拼音輸入。
至於誰發明的,應該是微軟最先推出的,應該算吧。我給你轉一段,相信你會明白的:經常使用電腦的人都知道,電腦輸入法中有一種叫「微軟拼音漢字輸入法」,能夠大大提高輸入速度,讓很多使用者受益匪淺。它的發明者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王曉龍教授
王曉龍早在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就開始了漢字輸入技術研究。怎樣才能在輸入少量信息量的情況下,讓計算機做出最有效的信息處理呢?他想到了小學生學習時常被聽寫。如果能用聽寫模擬過程代替計算機的輸入法,輸入一些信息不就會輸出整句整句的話了嗎?既然人能聽明白一句話並把它准確地默寫出來,那麼擁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也一定能。有了這一目標,他開始潛心研究。
殫精竭慮,幾度寒暑,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王曉龍開發的漢字語句輸入法成型了。然而實踐發現,它的准確率卻只有60%至70%,和王曉龍當初的設想有很大差距。
最復雜的問題也許需要最簡潔的思路。王曉龍又想到了小學生識字的過程——開始不認字,學一遍下次就認識了。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編寫程序,很快就有了收獲,新的發現讓語句輸入法准確率提高到了90%以上。
1996年,他與美國微軟公司達成協議,授權美國微軟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使用該技術,也就是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微軟拼音輸入法。
1996年,他終於認識到宣傳推廣不是他的長項,他與微軟公司達成協議,授權美國微軟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使用該技術,也就是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微軟拼音輸入法。這也是迄今為止微軟公司在中國開發的惟一項目。
參考地址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11221855.html
❻ 輸入法是誰發明的
這要看是什麼輸入法,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輸入法。例如,騰訊公司的就是QQ輸入法。
❼ 請問一下:我們現在用的漢字輸入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國家標准局於1981年發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GB2312-80,按漢字在該字元集回中的位置編碼來答輸入漢字的方法就是區位碼。
王永民的五筆字型輸入法(王碼)於1983年推出。現在廣泛應用的是王碼五筆86版。
智能ABC漢字輸入法由長城集團與北京大學合作,於1991年推出。
剛剛故去的王選先生是激光照排系統的發明人。
❽ 計算機漢字輸入法是誰發明的
計算機漢字輸入法是哈工大博導王曉龍教授發明的。
王曉龍教授獲中國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2008年獲教育部(科學技術)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申請技術發明專利6項,計算機「語句輸入」的原創者;2011年 「網路環境的拼音語句輸入技術」項目獲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
(8)誰何時發明中文輸入法擴展閱讀:
王曉龍是MAC機智能漢字輸入介面 中日國際合作項目 1996年1月~1999年6月負責人,橫向項目;WINDOWS智能漢字輸入系統,中美國際合作項目 1996年6月~1999年6月負責人,橫向項目。
王曉龍認為讀解典範的漢語作品,品味、積累精粹語言,學習准確、生動、連貫、得體地進行口語交際,探究和運用言語規律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為主要達成目標的課程。
❾ 最早的一種拼音輸入法是哪一年發明的
最早的漢字輸入法,一般認為是從70年代末期或者80年代初期有了個人電腦PC開始誕生的,雖然更早有電報碼,用0──9十個數字中的四位組合構成每一個漢字,便於郵電局發送電報之用。
但通常意義上,人們還是認為從1981年國家標准局發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GB2312-80以來,個人計算機上開始使用五筆或者拼音輸入漢字才是輸入法廣為使用的真正開始。
在台灣的漢字輸入法歷史則可追溯至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開始。
❿ 搜狗輸入法是誰發明的
搜狗輸入法是搜狗(Sogou)公司於2006年6月推出的一款漢字輸入法工具。
是一個團隊開發出來的,不是某個人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