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墨汁的由來是什麼
墨汁即通常所稱的墨,都是指黑色的液體或固體。它的主要原料為炭煙、膠料、添加劑和溶液等,一般經由機械加工而成。據說,墨汁是由刑夷發明的。
傳說在周朝時,有一個名叫刑夷的人在河邊洗手時,忽然看到河面上漂來一件黑乎乎的東西,他撈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塊尚未燃盡的松炭。於是,他便又將松炭丟回了河裡。刑夷突然發現,自己一雙剛剛洗干凈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印跡。「松炭能染色,是否可以用來寫字呢?」刑夷追到下游,把那塊松炭撈起來。他把松炭帶回家,用磚頭搗碎,研成了粉末,又將黑色的粉末撒在麥粥碗中,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幾下,沖牆上亂畫,牆上立即出現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跡。
從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調成的液體寫詩作畫,這種寫詩作畫的方式也漸漸在讀書人中傳播起來。而這種液體就是我國最原始的墨汁。
『貳』 墨汁添加什麼寫出來的字才發亮
添加一些動物的膽汁和鹽,必須同時用方可使自寫起來鮮亮,可以具體實踐一下,檢驗真理正確與否。 我用著還是比較不錯,大多用魚膽汁加入墨汁中。
『叄』 古代人使用的墨水是如何製造的
古代制墨全部採用手工製作,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製作、晾乾、描金等。
1、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松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2、和料:是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據說和料要反復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3、製作:將坯料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成為各種形狀,墨面印上了精細的裝飾圖案及文字。
4、晾乾:墨成形之後還要晾乾,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種方法。平放晾乾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復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濕度要嚴格控制,風大、陽光直曬、過分乾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霉變,影響墨的質量。
5、描金:墨乾燥後,還要將墨面上的款識紋樣作描金添彩處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銀色為主,故名描金。描金層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描金的作用,不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濕潤度。
(3)墨汁發明之前用什麼寫字擴展閱讀: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
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跡,還從湖北雲夢縣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莊子》中有「舔筆和墨」句,說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毛筆和墨水了。《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
古代寫字,以竹挺點漆,後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
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魏、晉、南北朝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寫下了我國最早一篇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蘇東坡、黃山谷等書畫家極為推崇。
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於魯等各樹一幟,歙縣與休寧兩派制墨,爭奇斗勝,所制精品,距今三百餘年,仍彩色煥發。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鑒墨」(專供鑒賞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兩方面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肆』 古代的墨汁是怎樣發明的
傳說在西周時期,有一個擅長詩畫的人,他名叫刑夷。一天,刑夷在河裡洗手時,看見河面上漂著一件黑乎乎的東西,他懷著好奇心撈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塊尚未燃盡的松炭,他便又隨手丟進了河裡。
刑夷突然發現,自己一雙剛剛洗干凈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顏色。刑夷不禁思忖道:「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來寫字呢?」刑夷趕緊追到了下游,他重新把那塊松炭撈了起來。刑夷把松炭帶回了家,然後用磚頭將它搗碎,研成粉末。
妻子王氏把一碗麥粥端到刑夷面前,說:「你干什麼呀?快吃飯吧!」,刑夷朝麥粥望了一眼,他靈機一動,捧起黑粉末,「嘩」地撒在瓷碗中。王氏驚訝地說:「啊呀,你瘋啦!」
刑夷笑了笑,沒有回答,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幾下,朝牆上劃了幾下,牆上出現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跡。刑夷高興地叫了起來:「哈哈,我找到寫詩作畫的材料啦!」從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調成的液體寫詩作畫,這種液體就是最原始的墨汁了。
『伍』 古時候用來寫字和墨水是什麼
古代制墨所採用的主要原料有松煙、漆煙和桐煙。最先使用的是松煙,其次是漆煙和桐煙。墨的煙料須經過燃燒,才能製成,煙料是半成品,再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工序製成墨錠,才是成品。 秦漢時期墨的主要原料是松煙,也有以漆煙和松煙和而成的。
晉時制墨的工藝又有了新的提高,發明了用膠配製。隋唐五代時期制墨更加受到重視,政府設官辦廠,產地由前代的扶風,擴展到易水和潞州,這些地方不但產松,而且所產之松皆很名貴,為製造上等墨創造了條件。
明代制墨工藝又有了發展,前代秘方桐煙和漆煙制墨方法被廣泛採用,墨色黑潤,氣味清香。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墨的圖案的繪刻和漆匣的裝潢製作,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現在的墨追求的效率、成本、造型等問題,失去的主要是一種文化內涵,沒有了古人對文字尊重進而達到尊重相關的「文房四寶」的傳統和意蘊!
『陸』 歐洲人在發明墨水前用什麼寫字
鉛筆。
1564年,一場猛烈的暴風雨襲擊了英國,吹倒了坎伯蘭郡的一棵大樹,一片像煤一樣黑色的東西在過去的樹根所在處露了出來,那是一個石墨母礦.
當地的牧羊人就用一條條這樣的東西,在羊身上塗劃,給它們做標記.
不久,精明的城裡人就把石墨切成一條條,稱作"印石"在街上叫賣.
初期的石墨印石有兩個明顯的缺點:一是染污手指;二是容易折斷.一位不知名的天才解決了染污的問題,辦法是像給石墨印石穿件衣服似的,用線繩子把它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易斷的問題則是由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工匠,業余化學家卡斯帕·費勃在1761年解決的.他把石墨粉和硫磺,銻,樹脂攪拌在一起,把這黏糊糊的混合物做成棍棒體.這樣成形後的混合體要比純石墨的印石的硬度強得多.
於是,尼可勒斯·傑庫斯·康特,法國一個著名的化學家,發明家受命去完成尋找法國石墨,製造鉛筆的任務.不知是被失敗的恐慌所刺激,還是被引人矚目的尊敬所鼓舞,康特下了賭注.
由於只有很少的劣質石墨原料,尼可勒斯就加了些黏土增加數量,然後再在土窯里焙烤,這一切比人們夢想的還要好,他們製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標印棍".
通過掌握混合黏土的比例,尼可勒斯使他生產的鉛筆在等級上從硬到軟;在顏色上,使鉛筆所劃出的線由淺灰到深黑.
後來,一個純美國血統的細木工威廉姆·門羅,在自己的店裡發明了一種可以製造大約6~7英寸標准木板條的機器.每塊木板條都由機器從頭至尾沖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圓柱體的半徑.然後用兩片沖過槽,松緊合適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來,這就是第一支現代鉛筆.
其實古埃及人十分聰明,五千年前已懂得利用紙草(PAPYRUS)管的空心部分貯存有色的液體,在管端綁上一個金屬製成的筆尖,作為寫字的工具。考古學家發掘出上述的埃及古筆,發覺其原理和現代的墨水筆大同小異。
『柒』 墨汁的由來
1、先秦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
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跡,還從湖北雲夢縣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莊子》中有「舔筆和墨」句,說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毛筆和墨水了。
2、秦漢
《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古代寫字,以竹挺點漆,後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
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3、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寫下了我國最早一篇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
4、宋代
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蘇東坡、黃山谷等書畫家極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於魯等各樹一幟,歙縣與休寧兩派制墨,爭奇斗勝,所制精品,距今三百餘年,仍彩色煥發。
5、清代
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鑒墨」(專供鑒賞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兩方面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7)墨汁發明之前用什麼寫字擴展閱讀:
墨的歷史傳說
傳說在周朝時,有一個擅長詩畫的人,名 叫刑夷。一天,刑夷在河裡洗手時,看見河面 上漂著一件黑糊糊的東西,他懷著好奇心撈起 來一看,原來是一塊尚未燃盡的松炭,便又隨 手丟進了河裡。刑夷突然發現,自己一雙剛剛 洗干凈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顏色。
「松炭既 能染色,是否可以用來寫字呢?」刑夷不禁思忖 道。他趕緊追到下游,重新把那塊松炭撈了 起來。刑夷把松炭帶回家,用磚頭將它搗碎,研 成粉末。「你干什麼呀?快吃飯吧!」妻子王氏說 著,把一碗麥粥端到刑夷面前。
刑夷朝麥粥望了一眼,靈機一動,捧起黑 粉末,「嘩」地撒在麥粥碗中。「啊呀,你瘋啦! 」王氏驚訝地說。刑夷笑了笑,沒有回答,他拿起筷子,在碗 里蘸了幾下,朝牆上畫了幾下,牆上出現了一 道道黑色的痕跡。
「哈哈,我找到寫詩作畫的材料啦! 」刑夷 高興地叫了起來。從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調 成的液體寫詩作畫,這種液體就是我國最原始 的墨汁。
『捌』 是誰發明的墨汁
墨是用來書寫或繪畫的黑色顏料。我國使用墨的歷史也很悠久,早在甲骨文中我們就發現了墨書。正式的墨出現在西周時期,《述古書法纂》記載,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先是用漆和木炭或石墨,後來人們用松煙代替石墨。自漢魏之後,制墨技術日臻發達,墨如黑漆,其色黝亮,其香不衰。此後,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制墨家。
最早見於記載的制墨家是三國魏的書法家韋誕(字仲將),世稱「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到了唐代,奚超和奚廷圭父子總結前人經驗,改進前人方法,創造了搗松和膠等技術,造出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到了宋代又有著名的墨工張遇、潘衡、葉茂實等。
明代的制墨業多集中在皖南地區,形成兩大派系、其中一派以程君房、方於魯為代表,程君房創造了「漆煙」制墨法,方於魯創造了前無古人的「九玄三極墨」。另一派以汪仲山、邵松之為代表,汪仲山是「集錦墨」的創始人,使墨除了實用外,還成了有高度欣賞價值的工藝品。清代制墨有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奄、胡開文四大家。
墨的種類頗多,名稱繁雜,以製作原料為名的有「油煙經、松煙墨、油松墨、硃砂墨、選煙墨、特煙墨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松煙」、「油煙」兩種。松煙製作歷史悠久,油煙後來居上。
松煙墨是以松枝燒煙配製,烏黑而無亮光,膠輕質松,滲化力強。我國古代多用此墨作書畫。松煙取材易,價格較油煙便宜。
油煙墨是用油燒煙(主要是桐油、並和以麻油、豬油等)再加入膠料、麝香、冰片等製成。油煙墨質地優良、堅實細膩,特別是烏黑發光。因桐油燒煙成本高,煙細而重,價格較松煙貴。
墨以膠水為上,膠重則窒筆。質量上乘的墨分量重,膠輕煙細,烏黑而透紫光、上硯無聲,磨過的端面平光如鏡,無孔點。
使用墨錠時,在研墨方面應注意研墨的力量、墨身和磨行的方向、注水量三項內容。即研磨用力要均勻,輕移慢行;墨身與硯面保持垂直,磨行成圓形.或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注水宜少,隨研隨添,以濃度適宜為止。墨錠研完後,應擦乾保存。如長期立在硯上或泡在墨汁中,會導致墨與硯粘連,而傷硯毀墨。
現在書畫墨汁生產進步,市場上多有銷售,取用方便。北京「一得閣」出品的中華墨汁、一得閣墨汁,質地優良,墨汁細濃而有光澤,氣味清香,耐水性強,適於拓裱.宜於書畫。
如果使用瓶裝墨汁,要注意在使用時輕輕搖動,使瓶內墨汁上下濃淡均勻。
不管使用墨錠或瓶裝墨汁,均忌偏濃偏淡,太濃則容易滯筆,筆毫不能揮灑自如;太淡則容易漫漶,字無神采。
『玖』 蒙恬發明了毛筆用來寫字,那墨汁是誰發明的呢
據說墨汁是周朝一個叫刑夷的人發明的。《述古書法纂》中寫道「刑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
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很有名的制墨師,制墨的工藝技術也越來越精進,墨條也被分成三六九等在市面上流通,被各個階級的文人雅士使用,不過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墨水還是刑夷製作的「黑土」。
『拾』 筆墨的筆和墨的發明
在牘簡上刻寫成文的書寫體系遠在殷商時期就已經非常完善了。刻寫的牘簡經較長時間閱讀後,刻劃之處自然就積滿汗泥塵土,而比牘簡表面顏色深一些,反而容易識讀。古代刀筆吏們注意到這個現象,有意找些墨粉或墨塊之類塗在牘簡表面,染黑字跡,提高閱讀性能。
很可能用墨塗抹刻寫文字的方法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被普遍採用。殷商時就已有墨刑,在人面額上刻字並用墨塗抹刻痕,以示懲戒。春秋以前一種墨定製度,君王用墨圈定刻有法令或計劃的牘簡,然後付諸實施,墨定也就是君王批准執行的法定程序。我懷疑,所謂墨定也就是君王用墨塗抹刻寫的文字內容。商周時期,我國南方民族盛行斷發文身習俗,文身就是用針刺破皮膚,再用染料塗抹刺孔,以達到顏色永駐的效果,其過程也類似於墨塗刻痕。墨刑和文身兩種現象可以佐證,在毛筆發明前,存在以墨塗抹刻寫字跡的可能性。
用墨塗抹刻痕需要專用工具,最現成的工具顯然就是當時刷漆用的毛刷子,以毛端把墨粉塗在刻痕中,再擦去牘簡表面的餘墨就完成塗墨過程。為了更好地把墨塗在細細的刻痕之內,古人會把刷子做得窄一些,甚至故意留出毛鋒,變成筆尖。這樣,最原始的毛筆也就應運而生了。考古發現,在殷商時期的甲骨上發現有用紅漆寫成的文字,意味著當時已經出現毛筆。另外,在甘肅、青海發現的四千多年以前的彩陶上,有些圖案的圖劃內有類似於書法中「飛白」的現象,飛白是毛筆尖中墨汁接近枯乾時寫字導致筆畫中出現無墨的現象,說明是用類似於毛筆的工具塗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