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鐵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高鐵是日本發明的。
早在世紀初前期,當時火車「最高速率」超過時速200公里者寥寥無幾。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線系統開通,是史上第一個實現「營運速率」高於時速200公里的高速鐵路系統。
1959年4月5日,世界上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東海道新干線在日本破土動工,經過5年建設,於1964年3月全線完成鋪軌,同年7月竣工,1964年10月1日正式通車。
東海道新干線從東京起始,途經名古屋,京都等地終至(新)大阪,全長515.4公里,運營速度高達210公里/小時,它的建成通車標志著世界高速鐵路新紀元的到來。
(1)人民鐵道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
我國高鐵在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4年為孕育階段,主要是學習和嘗試,研發了一些自己的技術,包括建成「廣深准高速鐵路」「秦沈客運專線」,也研發了我國第一代高鐵電力動車組「大白鯊」「中華之星」。
2004年至2008年為引進消化吸收階段,以引進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的高鐵製造技術為主。
2008年至2012年為自主創新階段,以科技部和原鐵道部聯合發起實施的《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為標志,該計劃誕生了「和諧號CRH380系列」高速列車;2012年至今為持續創新階段,在「和諧號380系列」平台技術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創新。
2017年,我國新一代標准動車組「復興號」投入使用,持續運營時速達到350公里,並具備時速400公里以上的運營速度儲備,成為全球運行速度最快、更安全、更可靠的動車組列車。
『貳』 高鐵是誰發明的
高鐵不是由個人發明的,是引進西方的製造能力再創新的。
高鐵是對西方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創新。從照圖施工到小改小修,從引進西方的製造能力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中國「高鐵人」用10年多的時間「全面地、系統化地,一個角落都不遺漏地」研究、建設起了自己的高速鐵路。
高鐵創新團隊集成了全國最優秀的科技和創新力量,包括20多家國內頂級高校、50多家重點實驗室和創新能力平台、500多家配套企業。從基礎材料到控制,從電子到化工,從機械到信息,在所有涉及的領域開展了高度組織化的創新,生產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車。
(2)人民鐵道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高鐵驚艷世界:
中國高鐵的快速發展改變著人民的生活,驚艷了世界的目光。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醞釀建設的京滬高鐵建設項目,於2008年4月18日正式開工,2011年6月30日通車。
在過去五年,中國高鐵新增運營里程1.2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運營里程的總和。我國在高鐵系統技術、集成能力、運營里程、運行速度、在建規模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高速鐵路已經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交通出行條件,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從重要城市之間的單線,到「四縱四橫」路網基本完成,再到「八縱八橫」藍圖徐徐展開。
『叄』 中國第一條鐵路是由誰設計建造的
是詹天佑。
詹天佑修建並負責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干線鐵路。京張鐵路是袁世凱在清政府排除英國、俄國等殖民主義者的阻撓,委派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總工程師(後兼任京張鐵路局總辦)修建的。
詹天佑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
(3)人民鐵道發明擴展閱讀
詹天佑採用南北兩頭同時向隧道中間點鑿進。但隧道實在太長,後加上在中部開鑿兩個直井,分別可以向相反方向進行開鑿,如此就有六個工作面同時進行。
他運用「折反線」原理,修築「之」字形路線降低爬坡度,並利用兩頭拉車交叉行進。在鐵路興建之初,有車廂出軌事件。詹天佑想到一個辦法:將美國人詹尼發明的自動掛鉤加在每節車廂,使之結合成一個牢固整體,確保爬坡時的安全。
京城近旁修築鐵路,常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鐵路要經過一個前任道員家的墳地,他是皇室的親戚,在朝野均有勢力。此人率眾鬧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許以重賄,要求改道。可是北面、南面、西面都是權貴的墓地,要大改道不知要造成多大的浪費。
詹天佑忍辱負重,花費許多時間跟權貴周旋,終於讓鐵路從墓牆外通過。但為保持「風水」,答應另修一條河,派官員拈香設祭,路成後,再立碑紀念。工程人員忿忿不平,但詹天佑表示,只要鐵路能修過去,其他小事都可容忍。
『肆』 人民幣是誰發明的
1948年,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分散的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為適應形勢的發展,亟需一種統一的貨幣替代原來種類龐雜、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區貨幣。
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同日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當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為該套人民幣題寫了中國人民銀行行名。
(4)人民鐵道發明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
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人民幣符號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寫Y加上兩橫即「¥」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71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
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幣於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紙幣和5角、1元硬幣除外),目前流通的人民幣,主要是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1]。
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此間舉行的會議上透露信息:將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會議認為,在中國當前經濟新常態下,探索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幣
『伍』 中國高鐵發明人是誰
高鐵不是中國發明的,而是引進技術的。
世界上首條出現的高速鐵路是日本的新干線,於1964年正式營運。日系新干線列車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駛在東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東海道新干線,營運速度超過每小時200公里。
日本在二戰之前已經建設起全國暢通的國營鐵路干線網。對於這些干線鐵路,在日本通稱為「本線」。
戰後5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復興階段。原有的鐵路線路不夠用了,特別是在東京與大阪之間。因此「國鐵」內部開始商討解決的辦法。
一派主張,在原有的「本線」的復線鐵路旁邊再加鋪復線鐵路,被稱為「增線派」。另一派主張,乾脆鋪設新的線路。為了有別於現有的鐵路,稱之為「新干線」。
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票選出了心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國高鐵高居榜首,成了外國青年最想帶回家的「中國特產」。
這不是中國高鐵身上的第一道光環,卻真切反映出中國高鐵之變。回首五年前,高鐵被戲謔為「運椅子專列」,如今,中國高鐵不僅成為百姓的出行首選,更成為閃亮的國家名片和新時代的中國地標。
這是快速奔跑、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鐵版圖一再擴容:蘭新高鐵跨越塞北風區,滬昆高鐵蜿蜒嶺南山川,哈大高鐵馳騁東北雪海,寧杭高鐵穿梭江南水鄉,青榮城際環抱膠東半島,「四縱四橫」骨幹網基本貫通,越來越多的省份填補了「高鐵空白」,搭上了「和諧號」。
這是碩果累累、收獲滿滿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高鐵路網越織越大,車次越開越密,「和諧號」讓「說走就走的旅行」越來越多。
截至2016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2.2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里程之和,其中約六成高鐵是十八大以來建成通車的。
中國已不僅是世界上高鐵里程最長的國家,也是高鐵安全運輸規模最大的國家。去年,高鐵運送旅客14.43億人次,相當於幫非洲和南美洲的總人口搬了一次家。
『陸』 地鐵是誰發明的
英國人皮爾遜。
1843年英國人皮爾遜為倫敦市設計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地鐵系統,10年後,英國議會才批准在法林頓和主教路之間修一條長不足6公里的地鐵。又經過了近十年的建設,地鐵初具規模。1863年1月10日,「大都會地區鐵路」正式開始營業。倫敦大都會鐵路開通。
第一年這條鐵路運送了950萬人次的旅客。由於當時電力尚未普及,使用的是蒸汽機車作為牽引。再加上排風不暢,乘客常常感到煙熏氣悶,有的人甚至昏倒在地鐵里。盡管如此,倫敦市民甚至皇親顯貴們都爭相乘坐這種地下列車。因為在擁擠不堪的倫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馬車,其條件和速度還不如地鐵。
(6)人民鐵道發明擴展閱讀
1861年,在修建這條世界上誰也沒見過的地下鐵路之前,倫敦各大報章對它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比如地道會不會塌下來,旅客會不會被火車噴出的濃煙毒死之類。
當時的地道掘進方法也很笨拙:先把地上部分的住戶全部搬遷,工人們從地面向下挖掘一條10米寬6米深的大壕溝,用黃磚加固溝壁,再搭成拱型的磚頂,然後將土回填,在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耗資巨大。為了把蒸汽機車排出的濃煙引出地下,建好的隧道還要鑽出通風孔。
1862年,當地鐵挖到一條小河的岸邊時,河岸發生了坍塌,工地灌進了兩米多深的河水。腳手架橫七豎八地泡在水裡,一片狼狽的場面。貝克街的地鐵壁畫描繪了這一場景。
1862年中,4.8公里長,7個停靠站的地下鐵道基本完工了。蒸汽車頭開進了地下,大約40名官員乘坐在沒有頂棚的木製車廂里對地鐵進行了第一次巡遊。這個場面也被記錄在了貝克街壁畫上:車廂類似大型的煤礦運煤車,紳士修女們的肩膀以上的部分全部暴露在外,每到一站,人們脫帽歡呼,以表達喜悅之情。
『柒』 中國最早發明的高鐵型號
CRH1型電力動車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為進行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於2004年起向龐巴迪運輸和青島四方龐巴迪鐵路運輸設備有限公司(BST)(前稱「青島四方-龐巴迪-鮑爾鐵路運輸設備有限公司」、BSP)訂購的CRH系列高速電力動車組車款之一。技術缺點上主要可能有部分乘客會覺得耳鳴。
『捌』 火車是誰發明的
火車和所有其他發明一樣,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問世的。 18世紀初,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急需一種比馬車裝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車輛。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這種機器比馬的力氣可大多了,它一問世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有些人就想將「大力士」蒸汽機裝在車上,代替人力或者畜力來使車輛前進。說來有趣,這種大膽設想首先在軍事上得到實現。當時,歐洲各國的軍隊為了滿足作戰需要,紛紛採用口徑和射程越來越大的大炮。由於炮的重量不斷增加,用人推馬拉的辦法很難保證大炮能及時跟隨部隊作戰。法國一位名叫居尼奧的炮兵軍官,針對這一問題就研製成用蒸汽機推動的「蒸汽汽車」來牽拉,從而開辟了以機器為動力的現代車輛蓬勃發展的道路,也為火車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這種將蒸汽機裝在車子上的機械車是怎樣推動車輛行駛的呢?我們從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機有一個大鍋爐,裝在車架的前端。在鍋爐下面燒著煤火,用來將鍋爐裡面的水加熱成蒸汽。由鍋爐上的一根管子將蒸汽引入車子前輪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氣很大,便推著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動,而活塞通過連桿和曲軸與前輪連在一起,於是隨著曲軸的轉動,車輪就跟著轉起來,從而使車子前進了。 此後不久,這種冒著黑煙、喘著粗氣的車子先後在英國和德國出現了,如英國1804年製成的蒸汽機車。不過,它的模樣和先前不大一樣了:有的將鍋爐移到車子的中間,並罩上罩子,兩頭還裝上幾排座位;有的把鍋爐移到車後部,而在前面坐人的地方裝了一個車廂,等等。蒸汽車有點近代車的氣派了。 與大多數新事物出現所受的遭遇一樣,在當時馬車佔主要地位的歐洲各國,蒸汽車處處受到非難和排擠。 就說英國吧,那時各城市的郵政廳都使用大量的馬車來運送郵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郵政廳便和大大小小的馬車主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新出世的蒸汽車,並要求政府對蒸汽車加以種種限制。後來,英國政府也站在馬車主一邊來反對蒸汽車,並規定了許多條條框框。例如,對蒸汽車下了這樣的命令:蒸汽車在行駛時,必須有手持小紅旗的人在車前55米處跑步前進,以招呼行人避讓;在有馬的地方,不許蒸汽車的鍋爐放氣;不許蒸汽車在街上鳴汽笛;蒸汽車在農村路上行駛,車的時速不得超過6千米,在城市不得超過3千米……這簡直比老牛車還慢呢!現在看起來確實令人發笑。 後來,盡管人們對蒸汽車進行了改進,但是由於它有著先天不足的弱點,例如車上裝的那又大又重的蒸汽機,既要經常停下來添煤加水,操作很不方便,又大量排出濃煙和蒸汽,而且還佔了車上很大地方,裝運不了多少貨物,所以人們逐漸對它失望起來。 就在人們為蒸汽車的前途擔心的時候,有人就想到了16世紀中期在礦山上用木頭做軌道,以人力和畜力拉動的車子,提出也給蒸汽車鋪上軌道(木頭軌道顯然不行,需要用鐵軌),讓它拖帶幾節車廂在鐵軌上行駛的設想。這可是個好主意,不僅使車廂里可裝很多的貨物和人員,而且可發揮蒸汽機力氣大的特長,使車子跑得快。 1825年9月27日,從英國斯多克頓到達林頓的世界上第一條鐵路正式通車了。由蒸汽汽車改製成的蒸汽機車(我們平常所說的火車頭)開始大顯身手了,蒸汽機從此派上了大用場。這同時也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列火車正式問世。 那天上午,由斯蒂芬遜製造並駕駛的「運動號」蒸汽機車拖帶著33節車廂,從斯多克頓出發了。車廂里裝載煤和乘客,而看熱鬧的人站滿了鐵道的兩旁。人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追追跑跑,簇擁著這長蛇般的龐大怪物在緩緩行駛。 1828年,期蒂芬遜和他的兒子共同製造了「火箭號」蒸汽機車,並參加了一次比賽。當時有3台機車參加比賽,其中一台在比賽開始不久,鍋爐接縫的地方便破裂了;另一台走了40多千米因汽缸破損而停駛;只有「火箭號」機車以每小時22千米的平均速度,牽引著10多噸的貨物,跑完了112.6千米的路程,順利地到達終點,獲得了冠軍。此後,火車便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世界各國相繼發展起來。 火車剛出世不久,跑得比較慢,本來就對火車冷眼相待的一些馬車主,更加傲氣起來,經常要跟火車比個高低,以顯示他的馬車跑得快。然而,馬車有時的確會揚揚得意地跑在火車的前頭,這就進一步促使人們對火車進行不斷改進。 早期的蒸汽機車,外形各種各樣:有的像個壓路機,有的與四輪馬車相似(如英國「一號蒸汽機車」),有的和原始的汽車類同……這些機車的運載能力都還不大,跑得比馬車快不了多少。由於它們都是用煤炭或木材做燃料,行駛時鍋爐里的火焰熊熊,煙氣沖天,所以人們習慣上把它稱做「火車」。它雖然「吃」的是「粗糧」——煤,但力氣很大,而且煤的成本又較低,來源豐富,因而蒸汽機一直延用了很長時間。 作為工業生產發展產物的蒸汽機車,自然就要受到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重視。它們紛紛修鐵路,造火車,很快便使蒸汽機車風靡全世界。到19世紀中葉,這股築路造車風掀起了熱潮,英、美、日、德等國除了自己製造蒸汽機車外,感到修築鐵路有利可圖,便向世界各地宣傳推銷,承攬修路造車工程,從而使火車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 1801年,發明家特里維塞克首先造了在一般道路上行駛的蒸汽動力車輛,於次年申請到專利權。在此基礎上,他把瓦特的蒸汽機改造成高壓蒸汽機,用這種蒸汽機成功地製造了可以在軌道上行駛的火車頭。1804年2月29日,特里維塞克的火車頭沿著專門軌道由默爾瑟開到阿伯西昂,開創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車的光輝行程。十年後,英國著名的發明家斯蒂芬森製造並改裝了一個相似的火車頭,並鋪設鐵軌,開始在煤礦中使用。這樣,後人也就把他當成火車的發明人了。
『玖』 地鐵最早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地鐵最早是英國發明的。
1863年1月10日,地鐵誕生地倫敦,一條長達、從Paddington到Farringdon、由英國律師Charles Pearson查爾斯·皮爾遜於1843年設計並投資的世界上最早的地下式城市鐵(Metropolitan Railway)「大都會地區地鐵」正式通車運營,動力是向英國鐵路公司租借的蒸汽機車。
盡管這段路程只有幾公里,但這條線路還是非常成功的,第1年這條地鐵就運送了950萬人次的旅客。皮爾遜因此被譽為「地鐵之父」。
(9)人民鐵道發明擴展閱讀:
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鐵道。里程總長度為402公里。倫敦地鐵於1856年開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運營。
它長約7.6千米,隧道橫斷面高5.18米、寬8.69米,為單拱形磚砌結構。當時是以蒸汽機車牽引列車。1890年又建成一條地下鐵道,長5.2千米,隧道為圓形,內徑3.10~3.20米,鑄鐵管片襯砌。
用電力機車牽引列車,為世界上第一條電氣化地鐵。現在英國倫敦地鐵列車通過第三軌供直流電,電壓為600伏。列車運行速度約32公里/時,最大時速達96公里。倫敦地鐵於1971年開始在維多利亞線區應用遙控和計算機技術操縱列車。
截止至2015年6月,倫敦地鐵的單日通票(1至6區)價格為12英鎊每人(約合人民幣120元)。
『拾』 人字形鐵路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京張鐵路(現為京包鐵路的一部分)青龍橋站的人字形鐵路是為克服南口和八達嶺段高度差而修建的一段線路。
京張鐵路自北京豐台起、至河北張家口,1905年9月4日開工。1909年8月11日建成。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主持設計、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條干線鐵路。當時的清政府委派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總工程師。京張鐵路工程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青龍橋車站的人字形鐵路。
京張鐵路從南口北上要穿過崇山峻嶺,坡度很大,按照國際的一般設計施工方法,鐵路每升高1米,就要經過100米的斜坡,這樣的坡道長達10多公里。為了縮短線路、降低費用,詹天佑大膽創新,設計了「人」字形鐵路線路,為了安全、平穩,北上的火車到了南口以後,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前面拉,一個在後邊推,過了青龍橋,火車向東北方向前進,進入了「人」字形鐵路線路的岔道口後,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改成拉,而原先拉的火車頭又改成拉,使火車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爬坡就容易多了。在20世紀初如此大膽的設計,在中國鐵路建築史上,算是一個偉大創舉。
現在,人字形鐵路附近的青龍橋車站已經成為北京市的文物保護單位和紀念詹天佑先生的所在地 修築歷史
清朝光緒末年,由於關內外鐵路竣工後收益可觀,引起了諸多商人的興趣,紛紛向朝廷請求投資修築京張鐵路。英、俄兩國原先對京張鐵路均有染指之意,卻因爭執無果,最終不得不同意中國自行修建。最後朝廷採納了鐵路督辦大臣袁世凱的建議,決定使用關內外鐵路的餘利官辦築路。北京至張家口,相距近二百公里,軍都山橫亘其間。山勢險峻、地形復雜,即使是外國專家也認為築路極其困難,更沒有人相信中國人能夠僅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項工程。說到京張鐵路的時,就不可避免地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聯系在一起。1905年2月,京張鐵路總局成立,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擔任總局的「會辦」兼總工程司,主持京張鐵路築路工程。
關溝路段地形最為險惡反復斟酌難以避開
自南口至八達嶺的十幾公里路程,屬關溝路段。這一帶層巒疊嶂、溝壑縱橫。詹天佑率領勘測人員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進行實地勘測,發現工程施工的難度遠超出想像。
「三十尺高一尺」,用鐵路部門的專業語言說,就是千分之三十三點三的坡度。這是修築京張鐵路的最大難點。按照1999年重新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技術管理規程》規定,在地形條件最差的三等線路上,使用牽引力最大的電力機車,區間線路的最大限制坡度不得超過千分之二十五,即使是「加力牽引」,也不得超過千分之三十。而詹天佑所要設計的京張鐵路,是在此技術管理規程下達的90多年前,那時就是蒸汽機車也剛在國內出現不久,其牽引力與現代機車不能相比。
為了避開這段地形條件最差的路段,詹天佑試圖尋找相對理想的路徑,先後選測了七八條不同的比較線。但是,由於經費及工期的限制,最後還是不得不把立足點落回到關溝路段。
被逼出來的「之」字形線路
山巒溝壑難避的問題如何解決?夏季洪水泛濫的問題如何解決?最重要的是,那千分之三十三點三的坡度如何解決?詹天佑選擇了「之」字形線路。
火車無法順著陡峭的山坡直著「爬」上去,只能採用延長路程的方法以減緩線路的坡度。以「距離」換取「高度」———實際上鐵路也可以「盤山」,就是「螺旋環山法」。但是使用這種方法有一個前提:必須具備合適的地形。由於關溝路段的自然條件限制,不適合用「螺旋環山法」,只有採用「之」字形線路。
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說明。
第一,選擇關溝路段是在客觀條件限制下所採取的無奈之舉,而並非最佳方案。詹天佑勘測了三條路線,第二條繞道過遠為不可取。第三條就是今天的豐沙線。由於清廷撥款有限,時間緊迫,詹天佑決定採用第一條路線,即從豐台北上西直門、沙河、經南口、居庸關、八達嶺、懷來、雞鳴驛、宣化到張家口,詹天佑曾說過:「選定線路時,只要有辦法,就不要採用關溝段那樣的線路。」
第二,「之」字形線路並非詹天佑的發明。這種築路形式早在美國的礦山鐵路中使用過了。但是,許多年來,人們一直傳說是詹天佑發明了「之」字形線路,實屬謬誤。詹天佑不在於是否發明了這種辦法,而在於能夠大膽採納並巧妙運用這種辦法。把這種線路說成是「人」字更准確一些。這是一個橫放著的「人」字。列車為了達到上面那條「撇」的頂端,需要先順著下面這條「捺」行進到「人」字的「頭部」,然後再掉過頭來繼續上行。
詹天佑決定引進國外大馬力機車,採用「雙機牽引」,就是使用兩台機車,一台在前面拉、一台在後面推———到了「人」字的頭部,火車無需掉頭,原先在前面的機車變成了車尾、由拉變推;原先在後面的機車現在變成了車頭、由推變拉。其實,使用兩台機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大牽引力,如果僅僅是為了解決掉頭折返的問題,在載重量小的時候,僅用一台機車也可以辦到。但是在火車的載重量大時,一台機車就不夠用了。使用雙機牽引解決了京張鐵路的運輸動力問題。
在紙面設計「人」字形線路好辦,但是,在連綿的軍都山間、在預先設定的關溝路段,哪裡去找這樣一處完全符合要求的理想之地呢?詹天佑通過反復勘察測量、不斷修訂設計方案,才發現並選中了青龍橋為折返地點。青龍橋天然地形恰好適合於修築這樣一個供列車折返的場地,青龍橋在整條線路中的位置也剛好合適。這一決策,使八達嶺隧道的長度減少了一半,大大縮短了工期、節約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