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包子創造財富

包子創造財富

發布時間:2021-06-14 05:57:33

① 做包子的工藝

小熊碎肉機

¥119.00 淘寶
購買 贊 2
這款不銹鋼絞餡機不僅有絞餡功能,還有多種功能,純銅電機動力比較強,產品容量還比較大,攪碎速度比較快,設有智能微動安全開關及溫控保護裝置,操作簡單,老人也能輕易使用。

和面袋

¥19.80 淘寶
購買 4 踩
好吃的包子,和面是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面和的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包子蒸出來的效果,和面最怕的就是面團糊手,這款硅膠的和面袋非常好用,揉面非常順暢,還不會弄臟手。

搗蒜器

¥22.00 天貓
購買 1 1
餡料裡面一定要記得放點蒜,這樣才可以增加包子的鮮味,還能去除肉餡裡面的腥味,幫助鎖住包子的口感,但是大蒜最好做成蒜泥比較好,以免吃起來口感不佳,這款壓蒜器可以把大蒜壓成細細的蒜泥,非常好用。

實木擀麵杖

¥19.90 淘寶
購買 3 踩
這款木製擀麵杖主要是拿來平時擀麵用的,我想很多朋友幾乎都是用手來操作吧?而說實話這個木棒對麵粉的柔和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們不管做餃子還是包子,還是饅頭都需要這么一個棒子幫我們擀麵。

包子蒸布

¥5.50 天貓
購買 2 2
這款蒸布主要是用來蒸饅頭,包子,餃子時候用到的。大家都知道蒸東西的時候加快布可以更快的讓蒸的東西熟,因為蒸布能很好的保護住了氣體的流失,讓味道更佳濃厚,所以這也是大家大街小巷看到賣包子店都用到的產品。

② 找一本小說,主角得了一個金手指,在古玩賺了很多錢,他一個兄弟賣包子賣得很好。他爸爸一心想著他弟弟,

都市藏真
十年前的一段緣分,讓他獲得了一件至寶,並且讓他變得不再平凡。
玄元控水旗,天地五行旗之一,讓他具有了控水神通,並且過目不忘。
現代畢竟已經不是武力稱雄的年代,在現代的大都市,知識也能創造財富,他沒有透視眼,一樣能夠賭石賺錢。
他沒有各種分身,一樣在海底尋寶。
他沒有空間,也一樣快樂種田。
他沒有金手指,也一樣鑒偽存真。
地道的農村孩子,學富百車,在繁華的都市之中,演繹自己平凡而精彩的人生。

③ 有關 "誠信潔儉" 的故事(歷史故事,不管是傳說還是著的)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節儉並不是吝嗇,從古至今關於節儉的故事很多,從東晉大官吳隱之「賣狗嫁女」,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房梁掛錢」都看出節儉的美德。還有一個古代故事,講的是一個地主的兒子,喜歡吃包子。但他從來只吃包子的餡,把包子皮順手仍出窗外。隔壁住著的窮苦老太太見地主兒子如此浪費,感到十分心疼,就把包子皮撿起收藏起來。幾年過後,老地主死了,地主的兒子沒什麼本事,坐吃山空,很快就把家當敗光了,最好淪為乞丐。一天來到窮苦老太太的家門口,老太太給他端出一盤白乎乎的東西,他吃過後連說好吃,忙問是什麼東西。老太太笑眯眯地說:「這就是你當年扔掉的包子皮曬幹了做的啊。」地主兒子聽了以後,慚愧不已。故事中地主的兒子因為不節儉而自食其果,因奢侈浪費遭到懲罰。節儉不一定能創造財富,但是不節儉絕對不會創造財富。所以,我們現在就開始節儉吧。

1990年10月,原在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在清理毛澤東的遺物時,偶然發現一堆塵封的紙張,竟是毛澤東一家的生活賬。其中有日常雜費開支表、生活費收支表、物品分類賬等。最早的時間為1952年,最晚的止於毛澤東逝世後的1977年1月。這些賬目上面每個都有原中央警衛局長汪東興的簽字。
1968年這一年,賬目的收入部分有三欄,分別是:「上月接轉14095.45元;毛澤東工資404.8元;江青工資243元。」
據毛澤東警衛李銀橋說: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的稿費就達100萬元,他本人不經手,由中央特別會計室管理。家用不夠,或有重大的派場花銷時,經毛澤東同意開支。例如在1968年1月的支出賬上,有「送王季范、章士釗4400元」一筆。

④ 地攤雞蛋餅的面怎麼和

一般來說都是使用一些雞蛋放在裡面,一般也會放一點點胡椒粉,這樣的話製作出來的雞蛋餅特別的香脆,而且口感比較不錯。

⑤ 節日習俗,或者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還可以寫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的作文。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鋩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釒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痴,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干節」。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穀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一年一度的泰國新年——潑水節來臨,4月13日開始,一連三天全泰國均籠罩在喜氣洋洋的氣氛當中。在這個時刻,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
潑水的傳統習俗意謂著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新的一年。現在的潑水節則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時到泰國,若被潑的全身濕淋淋的,千萬可別生氣喔!其實潑水節的傳統,並非只有泰國才有的。像是鄰近的國家如:緬甸與柬埔寨等,也都同時慶祝這個節日。
在這一天男女老幼都會穿著新衣,並帶著食物供品前往寺廟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還是家庭主婦,在新年前夕忙著打掃住家內外的環境,家中的舊衣物或舊東西則放火焚毀,因為根據傳統,若不將舊東西或無用的物品丟掉的話則會帶來壞運氣。到了4月13日下午,人們會清洗佛像,同時年輕的一輩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長輩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對父母長輩的尊敬,並祈求保佑。
在芭達雅每年都會在此時舉辦一些慶祝活動,像是食品展、花車遊行、選美比賽以及各式各樣的煙火表演等。而在清邁則會舉辦選美和遊行等活動,在泰國慎終追遠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時人們也會攜帶祖先的骨灰壇前往寺廟里舉行祭拜儀式祈福。
[編輯本段]德昂人的潑水節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 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編輯本段]傣族潑水節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二、傳說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生動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姦汙婦女,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
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姑娘們心裡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裡,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僕,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發可勒死魔王的秘密。於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裡,哪裡便發生災難,拋到河裡,河水泛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
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三、主要活動
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1、潑水節"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2、潑水節"愛情":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潑水節"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5、潑水節"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四、傳承價值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緬甸潑水節
潑水節也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類似我國的春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通常歷時3、4天。
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徵著幸福。
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舊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鄉」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每年清明後第十天的清晨,人們便沐浴更衣,穿著鮮艷的服裝,到佛寺浴佛聽經,堆造沙塔,然後互相潑灑象徵吉祥如意的水。相傳,身上被潑水越多,新年裡就越幸福。同時,賽龍舟、丟包、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非常熱鬧。入夜,人們仍縱情歌舞,笑聲不絕。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傣族人大多居位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產稻穀及甘蔗、樟腦、咖啡等多種經濟作物,還有野象、犀牛、金絲猴、孔雀等珍禽異獸,被稱為「孔雀之鄉。」

⑥ 想在深圳市做個早餐推車有包子,饅頭,牛奶,,粥這樣的小生意,,怎麼做,請知情人多多指教

成都推車早餐向來被視為最好賺錢的市場之一,其領域也十分廣闊,投資者十分青睞。早餐市場前景無限,是永遠開發不完的致富資源。
有一個早餐車。餐車主人李女士來自安徽,在這里賣了1年多的早餐。她的餐車上品種相對較多,有三明治、漢堡、豆漿、水等早餐。李女士說,每個月的收入1000多元。貨都由公司配送,賣水的話每個月交400元管理費,只賣公司送來的貨要200元。當天的早餐如果不能全部賣出可以退還給公司,保證每天賣出的早餐都是新鮮的。每月利潤1000多元。
成都推車早餐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其寬廣的消費群體、全方位的支持,深受投資業人士的歡迎。只要你敢於突破人生關口,就會創造更多財富。

⑦ 在新疆做什麼生意最賺錢

每個行業利潤率是不一樣的,同時也看經營的人的素質及資源。考慮一下你手頭熟悉的行業,以及掌握的資源:人脈、資金、信息。在新疆做外貿總得來說,還不錯。]

⑧ 100分求名人名言

錢學森的話
·愛國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說一塊美元也不存。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准備,為了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

·風骨

「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我個人僅僅是滄海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國家。」

·治學

「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

「我認為今天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而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的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們不能人雲亦雲,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⑨ 包天下的包天下包子文化

包天下,為中國包子代言!
包子,作為中華傳統面點「國粹」,是國人最喜歡的一種傳統方便食品,也是最具中國符號的食品之一,因其悠久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以及南北皆宜的獨特風味,成為中國美食經典代表,被譽為「東方漢堡」。
在與其他諸多食品的社會文化選擇競爭中,包子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包子朴實無華,卻蘊含著哲學大觀。中國的包子就是包容性文化的一個典型產物。一個包子,體現的就是兩個字——包容。有「包」、有「容」才是完整的中國包子文化。包子納百餡,有容乃大,有「面子」有「里子」,表裡如一,大方端正,內藏乾坤,正是中國人所追求的日常生活境界。包子是飯菜合一,繁簡合一,尊卑合一,古今合一,天人合一!
包子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2200年前的先秦時期,勤勞、智慧的先民發明了石磨,開始製作最初的「麵粉」,並嘗試著在粉團內加入食材。至1700年前的晉代,開始出現了實心饅頭、「蒸餅」。到1400年前的隋代,被稱為奇膳玉食的「玉尖面」,可謂包子的最早雛形,自宋代起中國開始有了「包子」這個詞。至此,包子才正式亮相,從此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包子這一內涵豐富的食品,依託其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成熟的現代生產工藝,縱橫市場,游刃有餘。立足於傳統而實現品牌化的特色包子異常火爆,創造著不菲的市場價值。天津狗不理、台灣鼎泰豐、揚州富春包子、成都韓包子、上海南翔小籠包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美食故事。而包天下美味包子的橫空出世,讓包子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青春與光彩,開辟了現代與傳統和諧共融的中國新餐飲文化,創造了中國傳統食品與現代人口味需求相結合的新標准,並以其在市場上的火爆成功與飛速發展,演繹了中國餐飲市場的新傳奇。
包天下精選優質麵粉與餡料,採用獨特配方與工藝,對具有兩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之美食——包子進行大膽創新,借鑒眾家之長,將傳統工藝精華和現代科技相融合,加以科學口味調配技術進行內餡調制,在配方、選料、製作、外型、口感和工藝等進行全方位地大膽改革與創新,使包子更符合現代人的口感,藉此形成包天下獨特的品牌核心競爭力,讓消費者從眾多的包子中找到全新的感覺。包天下美味大包選料考究,調味獨到,製作精細,品種豐富,口味獨特,產品涵蓋美味鮮肉大包、雞汁三丁大包、三鮮大包、香菇青菜大包、梅乾菜鮮肉大包、粉絲鮮肉大包、蘿卜鮮肉大包、魚香肉絲大包、玫瑰豆沙大包、香芋紫薯大包等系列產品;在此基礎上,包天下還精心研製了香仔小包系列,以其小巧玲瓏、皮薄透光、味汁豐美、獨具風味而迅速引起市場轟動,產品涵蓋香仔粉絲鮮肉小包、香仔玫瑰豆沙小包、香仔大白菜粉絲小包、香仔梅乾菜鮮肉小包、香仔薺菜鮮肉小包、香仔雞汁三丁小包等系列產品。包天下小籠系列外形美觀,皮薄透明,鮮美濃郁,鹵汁豐富,產品涵蓋小籠蟹黃包、小籠鮮肉湯包、小籠山葯養生湯包、小籠豆腐蒸餃、小籠雞汁鮮肉蒸餃、小籠素三鮮蒸餃、小籠香菇糯米燒賣等。
包天下所到之處總能引發搶購風潮,口碑相傳,成為當地「招牌」美食!店口外賣顧客排隊搶購,已成為街頭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包天下在當今餐飲行業中異軍突起,讓傳統的美食成為時尚的美味,創造出一個個美麗的財富神話,深受全國廣大消費者青睞和喜愛,也讓消費者品嘗到什麼才是真正好吃的包子。
包天下,為中國包子代言!

閱讀全文

與包子創造財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