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鍾表發明以前,人們用什麼工具計時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貳』 中國古代祖先最早使用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日晷,或者沙漏,水漏。
『叄』 人類歷史計時工具的發展史
計時工具發展的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肆』 古代記時工具有什麼最早是什麼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
最早的: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晷。
『伍』 世界上東方和西方最早的記時工具和方法是什麼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晷。
『陸』 人類歷史上計時工具有哪些~~急求`!!!!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環、四季的變化等等是人類最早建立起來的時間觀念。人們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又需要根據時間更好地進行生產勞動。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
圭表是中國人最早創制出的利用陽光下影子移動的規律,測定二十四節氣和回歸年長度的天文儀器。所謂「表」,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或者石柱,漢代後,改用銅制;「圭」是一根與表垂直的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漢以後,改用石制或銅制,它們共同組成「圭表」。用圭表測出表影隨著太陽的視運動在一日之內的長短變化。中午,表影最短,落在「圭」面上,指向正北方。從正午表影長短變化的周期,可以確定一個回歸年的長度,並能推算出「24氣」。後來幾經改進,為了使表影不落到圭外,人們又在圭的另一端立了一個相對較短的「小表」,相當於圭的延伸,叫「立圭」,冬季時長的表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來。
日晷(gui-3)是在圭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計時器,能夠更准確地測定不同時刻的時間。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針,還有一個刻有數字和分度的盤,將盤分成許多份,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我國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製的刻箭上,按其一晝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長度,分刻成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即為一刻,故有「百刻」之稱。自西漢起,用12個時辰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每一時辰合今天的2小時。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名。從夜間十一時起到一時為子時,一時至三時為丑時,其餘類推。
古埃及人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是把白天定為10小時,夜晚定為12小時。由於四季的變化,白天和黑夜的長短不一樣,後來把一晝夜變化均勻地分為24小時,每小時為60分,每分為60秒。這種計時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全世界公用的時間計量單位。
沙漏
當水溫和水質直接影響了水鍾的使用和准確性時,人們不得不另闢蹊徑,十三世紀詹希元制五輪沙漏,是一種更高級的以沙為動力的機械時鍾,足以證明,此類較簡單的漏,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能夠製造。
公元1762年郭守敬的赤道式渾儀,雖然比1090年蘇頌的儀器更為精密,但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但他在數學、機械、天文儀器以及他在1276年製造的「大明殿燈漏」(脫離天文儀器的機械時鍾),不愧為世界上著名的元代科學家
『柒』 誰設計製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擒縱器的計時工具
是誰設計製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使用計時工具呢,這個問題呀應該有歷史學的朋友們和考古歷史的朋友們,可以幫助確認一下這個答案比較好。
『捌』 人類歷史上的計時工具都有哪些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環、四季的變化等等是人類最早建立起來的時間觀念。人們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又需要根據時間更好地進行生產勞動。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
圭表是中國人最早創制出的利用陽光下影子移動的規律,測定二十四節氣和回歸年長度的天文儀器。所謂「表」,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或者石柱,漢代後,改用銅制;「圭」是一根與表垂直的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漢以後,改用石制或銅制,它們共同組成「圭表」。用圭表測出表影隨著太陽的視運動在一日之內的長短變化。中午,表影最短,落在「圭」面上,指向正北方。從正午表影長短變化的周期,可以確定一個回歸年的長度,並能推算出「24氣」。後來幾經改進,為了使表影不落到圭外,人們又在圭的另一端立了一個相對較短的「小表」,相當於圭的延伸,叫「立圭」,冬季時長的表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來。
日晷(gui-3)是在圭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計時器,能夠更准確地測定不同時刻的時間。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針,還有一個刻有數字和分度的盤,將盤分成許多份,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我國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製的刻箭上,按其一晝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長度,分刻成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即為一刻,故有「百刻」之稱。自西漢起,用12個時辰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每一時辰合今天的2小時。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名。從夜間十一時起到一時為子時,一時至三時為丑時,其餘類推。
古埃及人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是把白天定為10小時,夜晚定為12小時。由於四季的變化,白天和黑夜的長短不一樣,後來把一晝夜變化均勻地分為24小時,每小時為60分,每分為60秒。這種計時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全世界公用的時間計量單位。
沙漏
當水溫和水質直接影響了水鍾的使用和准確性時,人們不得不另闢蹊徑,十三世紀詹希元制五輪沙漏,是一種更高級的以沙為動力的機械時鍾,足以證明,此類較簡單的漏,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能夠製造。
公元1762年郭守敬的赤道式渾儀,雖然比1090年蘇頌的儀器更為精密,但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但他在數學、機械、天文儀器以及他在1276年製造的「大明殿燈漏」(脫離天文儀器的機械時鍾),不愧為世界上著名的元代科學家
『玖』 人們根據古代計時工具日晷,發明了現代計時工具什麼 三年級下冊科學
發明了現代計時工具。鍾表。
『拾』 最早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