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考古發現的絲帛、竹木、皮革、麻繩之類的古文物最早是哪個時期
我來回答皮革方面的:
古人類學家路易斯·李奇(S.B.Leakey)發現:人類加工獸皮的歷史,可追溯到60萬年前的非洲
我國北京周口店出土的骨針說明山頂洞人早在5~10萬年前就開始使用獸皮了
甲骨文和金文都有「裘」字
商周時期戌革鼎上刻有「革」字
商周時期的工匠分為6種:土工、木工、草工、金工 、石工
和革工。
周朝設有「皮」官
戰國時期的革履與革囊(湖南長沙)
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人已使用革製品
1893年丹尼斯發明一浴鉻鞣法,製革工業才跨入現代工業行列
② 布帛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商周之前就已經有紡織業了吧
布帛大概是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發明的,像河姆渡文明遺址就出土有原始的織布機、紡錘、骨針等用具,織布的材料主要是從麻、葛等植物中提取的纖維,還有就是蠶絲,成品有麻布葛布絲帛之類.五千年前祖先們進入父系社會後,手工業和農業分離而出現剩餘商品交換,最早的紡織業也就產生了.
③ 請問中國絲綢的發明人也就是祖先是哪兒的人
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後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嫘祖的故鄉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嫘祖,是我國絲綢的偉大發明家,和炎黃二帝同一時期,是有史籍記載的我們中華各族人民的偉大母親。而千古傳頌的黃帝元妃、妻子嫘祖,其故里何在呢?
考證解開千古之謎
四川省鹽亭縣,始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西魏時「以近鹽井」而名鹽亭。目前,不僅有大量的出土蠶桑文物、化石、嫘祖文化遺跡,唐代《嫘祖聖地》碑,而且還有許多關於嫘祖發現天蟲、養蠶制絲的傳說。經四川鹽亭嫘祖文化研究會,證明四川省鹽亭縣為嫘祖出生地,解開了困擾史學界的千古之謎。
嫘祖生於鹽亭青龍山
在鹽亭縣城南60公里,金雞鎮和高燈鎮交界處有一山為嫘祖山,嫘祖山的嫘祖穴,相傳是嫘祖出生地。傳說嫘祖誕生於5000年前的古西陵國,故里即今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青龍山嫘祖穴。少年時的嫘祖便顯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一天,嫘祖在摘桑葚時,偶然發現桑蟲結的黃繭,便摘來含在口中玩耍,由於唾液浸泡加熱溶解了膠質,嫘祖無意中順手理出了繭中的絲線。用手一摸,還挺結實,不像蜘蛛絲那樣容易斷。聰明的嫘祖頓生編織蠶絲以代替獸皮樹葉作衣服的慾望。後來,嫘祖將野桑繭變為家養,又發明了一些繅絲的工具,實現了她以絲綢作衣服的夢想。從此,開啟了西陵部落衣著文明時代,結束了穿樹葉、披獸皮的生活方式。此後,年輕的嫘祖以發明絲帛而稱雄西陵,並受到黃帝的仰慕。便與黃帝聯盟聯姻,巡行天下,教民養蠶,普及蠶桑絲綢文化。輔佐黃帝,統一中原,奠立國基,是以稱她為母。如今,鹽亭每個與絲織有關的地名都有一個嫘祖蠶桑織業的故事在流傳,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嫘祖的民俗。
④ 帛書(在絲帛上寫字)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帛書又名繒書,是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現存實物以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為最早。
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又稱繒書。已出土楚帛書 和漢帛書 。楚帛書發現於長沙子彈庫楚墓, 1942 年被盜出,今存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保存完整的 1 件 ,墨書楚國文字,共900餘字,奇詭難懂 ,附有神怪圖形 ,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數術性質的佚書,與古代流行的歷忌之書有關 。漢帛書主要發現於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共12萬余字(見馬王堆帛書)。此外,1979年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也發現一件長條形帛書,是裁製衣服時留下的剪邊,墨寫隸書30字,記邊塞絹帛價格和來源。
⑤ umbrella的發明
雨傘的發明
雨傘是我國發明的。
據說,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魯班,常在野外作業,常被雨雪淋濕。魯班的妻子雲氏,看到丈夫這樣辛苦,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真是「收攏如棒,張開如蓋」。這就形成了以後的傘。古時傘也寫作饊,饊即傘也。
據《傘物紀原》雲:「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
雨,為之饊,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見古代傘是用絲制的,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絲帛年用紙傘代替了,宋時制出了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對傘均有改進,如有紙傘、油傘、蝙式傘,形成了今日的琳琅滿目的大眾用品。
饊在古代被列為官方儀式之一,如羅傘在後魏時就有了。當時官階的不同,羅傘的顏色、大小有嚴格的區別,這種習慣一直傳到明朝。
1747年,我國的傘傳入英國,成為英國第一把傘。當時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旅行,看到我國人民張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認為很適用方便,就買了一把使用,回國時便把它帶回了英國,然後又造了一把形狀似香菇的絲布傘用之,不久遍布了全英
國。今天雨傘已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了。
今天,雨傘是我國人民,尤其是南方人民必備之物,人們外出總要帶著雨傘,既可遮雨又可遮陽光,一舉兩得。折疊傘更是攜帶方便。
傳說魯班妻子雲氏也是一位巧匠。《玉屑》上還記述,她是雨傘的發明者,第一把雨傘就是她送給丈夫出門給人家蓋房屋時用的。"傘"字早有出現,她大概是造出了能撐合的傘.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埃及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Egypt)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到了19世紀男人開始使用傘。 由於英國多雨傘是英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倫敦商人和官員必之物,英國人的象徵——約翰牛就手中拿著雨傘。在文學作品、電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國於1969年建立傘博物館。傘還有多種用途。傘有時被當作武器。1978年,一們被流放的保加利亞(Bulgaria)人在滑鐵盧大橋上被刺客用傘尖刺傷,中毒身亡。有的傘柄可以噴灑胡椒粉,用來制止惡狗追咬。有的傘柄里有燈光可照明探路。
雨傘是我國發明的。
據說,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魯班,常在野外作業,常被雨雪淋濕。魯班的妻子雲氏,看到丈夫這樣辛苦,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真是「收攏如棒,張開如蓋」。這就形成了以後的傘。古時傘也寫作饊,饊即傘也。
據《傘物紀原》雲:「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
雨,為之饊,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見古代傘是用絲制的,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絲帛年用紙傘代替了,宋時制出了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對傘均有改進,如有紙傘、油傘、蝙式傘,形成了今日的琳琅滿目的大眾用品。
饊在古代被列為官方儀式之一,如羅傘在後魏時就有了。當時官階的不同,羅傘的顏色、大小有嚴格的區別,這種習慣一直傳到明朝。
1747年,我國的傘傳入英國,成為英國第一把傘。當時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旅行,看到我國人民張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認為很適用方便,就買了一把使用,回國時便把它帶回了英國,然後又造了一把形狀似香菇的絲布傘用之,不久遍布了全英國。今天雨傘已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了。
今天,雨傘是我國人民,尤其是南方人民必備之物,人們外出總要帶著雨傘,既可遮雨又可遮陽光,一舉兩得。折疊傘更是攜帶方便。
⑥ 布帛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商周之前就已經有紡織業了吧
布帛大概是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發明的,像河姆渡文明遺址就出土有原始的織布機、紡錘、骨針等用具,織布的材料主要是從麻、葛等植物中提取的纖維,還有就是蠶絲,成品有麻布葛布絲帛之類。五千年前祖先們進入父系社會後,手工業和農業分離而出現剩餘商品交換,最早的紡織業也就產生了。
⑦ 根據甲骨文金文小篆絲帛等文說說這幾項文字的發明在當時有何優點
甲骨文:商朝出現,可以記載事情了。
小篆:書寫更方便
絲帛書:更方便。。~
⑧ 人類是如何發明絲綢的事
絲綢的發明者是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後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嫘祖的故鄉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嫘祖,是我國絲綢的偉大發明家,和炎黃二帝同一時期,是有史籍記載的我們中華各族人民的偉大母親。而千古傳頌的黃帝元妃、妻子嫘祖,其故里何在呢?
考證解開千古之謎
四川省鹽亭縣,始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西魏時「以近鹽井」而名鹽亭。目前,不僅有大量的出土蠶桑文物、化石、嫘祖文化遺跡,唐代《嫘祖聖地》碑,而且還有許多關於嫘祖發現天蟲、養蠶制絲的傳說。經四川鹽亭嫘祖文化研究會,證明四川省鹽亭縣為嫘祖出生地,解開了困擾史學界的千古之謎。
嫘祖生於鹽亭青龍山
在鹽亭縣城南60公里,金雞鎮和高燈鎮交界處有一山為嫘祖山,嫘祖山的嫘祖穴,相傳是嫘祖出生地。傳說嫘祖誕生於5000年前的古西陵國,故里即今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青龍山嫘祖穴。少年時的嫘祖便顯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一天,嫘祖在摘桑葚時,偶然發現桑蟲結的黃繭,便摘來含在口中玩耍,由於唾液浸泡加熱溶解了膠質,嫘祖無意中順手理出了繭中的絲線。用手一摸,還挺結實,不像蜘蛛絲那樣容易斷。聰明的嫘祖頓生編織蠶絲以代替獸皮樹葉作衣服的慾望。後來,嫘祖將野桑繭變為家養,又發明了一些繅絲的工具,實現了她以絲綢作衣服的夢想。從此,開啟了西陵部落衣著文明時代,結束了穿樹葉、披獸皮的生活方式。此後,年輕的嫘祖以發明絲帛而稱雄西陵,並受到黃帝的仰慕。便與黃帝聯盟聯姻,巡行天下,教民養蠶,普及蠶桑絲綢文化。輔佐黃帝,統一中原,奠立國基,是以稱她為母。如今,鹽亭每個與絲織有關的地名都有一個嫘祖蠶桑織業的故事在流傳,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嫘祖的民俗。
⑨ 絲帛的歷史,起源,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有什麼著名的手工品
戰國時就有生絲織成的「帛」。單根生絲織物為「繒」,雙根為「縑」,「絹」為更粗的生絲織成。
據考古資料,在殷周古墓中就發現絲帛的殘跡,可見那個時候的絲織技術就相當發達。
當然,明確提及絲帛用於書畫,還是在春秋時期(《墨子·天志中篇》如實記載:「書之竹帛,鏤之金石。」)。
然而,當時絲帛是為貴族書寫及繪畫之用,民間則仍用竹簡。漢代雖發明了紙張,但是「貴縑帛,賤紙張」,用紙張的,大都是買不起縑帛,而一般宮廷貴族還是習慣於用縑帛。
著名的絲帛手工品:漢代的帛書周易;帛書老子